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高效率热风烹饪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5:48


一种高效率热风烹饪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率热风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烹饪器具(如空气炸锅)加热装置的设置位置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将加热装置设置在锅盖上,使烹饪器具通过更换不同的锅盖就能够以不同的状态进行烹饪。另一种是将加热装置设置在锅体下部,以简化锅盖的结构,减轻锅盖的重量,方便用户取放。

对于将加热装置设置在锅体下部的烹饪器具来说,其烹饪腔中的热量流动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种方式为热量通过加热装置的热风风扇吹向锅盖,热风与锅盖发生碰撞而改变流动方向,向下流动,进入盛放有食物的容器中,对食物进行加热。这种热循环方式,热风在吹向食物之前的流动路径较长,热损失较为严重,因此加热效率较低。

另一种方式是将盛放有食物的容器开孔,热量经由热风风扇穿过容器上的孔进入容器中,对食物进行加热,这种方式对热量的利用率高,因此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孔的存在,热风既能进入容器中,也能够从容器中回流至加热装置处,多种方向的热风发生碰撞,容易发生紊流,热风循环无法正常进行。

此外,食物本身或者烹饪时食物产生的油脂会堵塞容器的孔,导致热风在对食物进行加热后,无法通过孔回流至热风风扇处,完成热风循环,而积存在容器中,因此加热耗费的时间较长,影响食物烹饪的口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设计一种高效率热风烹饪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率热风烹饪装置,包括锅体,与所述锅体盖合的锅盖;所述锅体内部设有热风组件和用于包容热风组件的反射罩;所述热风组件包括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加热装置下方的风扇以及设于所述加热装置上方的增压罩;所述增压罩内形成烹饪空间;所述增压罩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具有辐射间隙;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反射罩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风压风道,所述反射罩的内壁与所述增压罩之间形成第二风压风道;通过所述风扇吹出的风流流经所述加热装置并通过所述第一风压风道和所述第二风压风道进入所述增压罩内,且通过所述第一风压风道和第二风压风道处的配合的风流抽吸辐射间隙内的热风进入增压罩内。

进一步地,所述增压罩设有入风孔和回风孔;风流经所述入风孔进入所述烹饪空间并通过所述回风孔流出以在烹饪空间中形成循环风流。

更进一步地,所述反射罩的上部周向连续地设置有放置台阶,所述增压罩设有与所述放置台阶相配合的卡接面;所述增压罩通过卡接面抵靠在所述放置台阶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入风孔设置于所述增压罩的侧壁上,且所述入风孔位于所述卡接面的下部。

进一步地,所述辐射间隙的高度为0-10mm。

进一步地,所述辐射间隙的中部设有回风腔,且所述回风腔的高度大于所述辐射间隙与所述第二风压风道和/或第一风压风道连通处的高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增压罩的底部具有向上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形成所述回风腔。

进一步地,所述热风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增压罩的内部且上下贯通的导风罩;所述导风罩的侧壁与所述增压罩配合形成第三风压风道。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罩所在的竖直投影区域与所述回风孔重合的部分为封闭区。

进一步地,所述增压罩可取放地置于所述反射罩内,所述增压罩包括增压罩本体及与所述增压罩本体相连且朝向所述增压罩外延伸的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与所述锅体之间存在握持间隙。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对热风组件增设增压罩,并且在增压罩内形成烹饪空间;保证锅体内的风流全部向增压罩内方向引导,进而通过风流携带的热量对烹饪空间中的食材进行循环加热;防止出现锅体内的热风风流向多个方向流动,一方面造成热风过多朝向非烹饪空间流动,造成热量的大量损失;另一方面多个方向的热风发生碰撞,发生紊流,造成热风循环无法正常进行,降低了热风烹饪效率。

此外,通过增设辐射间隙,并且风扇吹出的风流流经所述加热装置并通过所述第一风压风道和所述第二风压风道处风流的配合,会使得辐射间隙处的热风相对第一风压风道和/或第二风压风道处的风流产生负压,进而会产生抽吸辐射间隙内的热风一起进入增压罩内的效果,如此设置,一方面由于辐射间隙内的空气可以直接被加热装置,尤其是加热装置的上表面加热,热风温度较高,所携带的热量较多,可以最大化的吸收该区域的热量使其进入烹饪空间对食材进行快速的热风烹饪,提高热风的烹饪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第一风压风道和第二风压风道的风流的配合对辐射间隙内的热风进行及时地疏散循环,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辐射间隙内的温度,进而能够避免辐射间隙内温度过高发生加热装置或者增压罩等结构溶盘的风险。

2.在增压罩设有入风孔和回风孔;风流经所述入风孔进入所述烹饪空间并通过所述回风孔流出以在烹饪空间中形成循环风流;且通过在增压罩通过卡接面抵靠在反射罩上部周向连续的放置台阶上,从而保证增压罩与反射罩的安装配合处周向均被封堵,进而保证热风均通过增压罩的入风孔进入烹饪空间内;防止出现热风通过增压罩和反射罩的配合连接处的间隙流入其他路径,造成热风热量的损失,或者出现造成流入锅体外壳或其他位置造成外壳温度高,烫伤用户或融化外壳的风险。

3.通过将入风孔设置在增压罩的侧壁上,并将入风孔设于卡接面的下部;保证风流经过第一风压风道和第二风压风道进而穿过增压罩侧壁上的入风孔进入烹饪空间内以及保证被抽吸出的辐射间隙内的热风穿过增压罩侧壁的入风孔进入烹饪空间内,由于烹饪空间位于增压罩的内部,如此设计,一方面可以将风流的风向进行引导,使其朝向增压罩内部的方向,使风流更聚集于烹饪空间的中部,保证均匀的热风循环加热,防止出现中部热风流量较少,热风大量流经烹饪空间的外周部分,造成加热不均匀的现象;另一方面,风流经过第二风压风道处以及卡接面的下部的入风孔区域,会使得热风产生部分聚集,进而增大其通过增压罩侧壁的入风孔进入烹饪空间的风速,增大其热风循环效率。

此外将入风孔设置在增压罩的侧壁上,增压罩的底部具有一定的收纳包容空间,可以用于收集烹饪食材在烹饪过程中沥出的油脂;防止油脂低落在加热装置或者锅体下部,造成难以清洗,甚至引发安全隐患的问题。

4.将辐射间隙的高度设置为0-10mm,将辐射间隙设置有一定的高度,以达到较优的效果,一方面抽吸辐射间隙内的热风用于高效利用该部分热量以对烹饪空间的食材进行热风烹饪,增大热风利用率和热风的烹饪效率;另一方面防止辐射间隙内的热风无法被抽出,造成溶盘的风险。如果辐射间隙的高度设置过大,会造成第一风压风道的热风和/或第二风压风道的热风大部分直接流过辐射间隙,以及辐射间隙内的热风未相对第一风压风道和/或第二风压风道产生负压,进而不能被第一风压风道和第二风压风道的热风抽吸用于烹饪空间的食材的利用,造成热风无法到达烹饪空间,而形成了锅体底部的热风循环,进而降低了热风的烹饪效率;如果辐射间隙的高度设置太小或者不具有辐射间隙,会造成辐射间隙内的热风无法流出,进而造成辐射间隙区域温度过高,不但会使得该区域热量不能被有效的利用,造成热量的浪费,还会造成该区域热量无法驱散,存在溶盘的风险。

5.将辐射间隙的中部设有回风腔,且所述回风腔的高度大于所述辐射间隙与所述第二风压风道和/或第一风压风道连通处的高度。如此设置,一方面保证靠近第二风压风道和/或第一风压风道处的辐射间隙处能够形成负压,即保证第一风压风道和/或第二风压风道的热风能够抽吸辐射间隙内的被加热装置,尤其是加热装置的上表面加热的热风,提高热风的烹饪效率;另一方面,中部设置回风腔,可以使得回风腔的热风部分能够通过回风孔、辐射间隙形成小循环,从而对锅体下部的风流进行加热,从而使得通过风扇吹出的风流先经过预热,再流经加热装置并通过所述第一风压风道和所述第二风压风道进入所述增压罩内,增强热量的利用率,提高烹饪效率。

6.所述增压罩的底部具有向上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形成所述回风腔。在增压罩的底部设置向上的凹槽,凹槽形成回风腔,一方面简化制造工艺,另一方面,增压罩底部向上凹陷,会使得增压罩的底部其他区域中具有容积腔,进而该容积腔可以用于收集食材烹饪过程中沥出的油脂,防止油脂污染加热装置或者无法收集,造成清洗复杂的问题;且向上凹陷的凹槽与增压罩的底部其他区域的结合处会对油脂进行导流,便于将油脂收集到增压罩的底部其他区域中。

7.通过设置导风罩,热风通过增压罩的入风孔进入到增压罩内部后,一部风热风直接从烹饪空间的周边向上流动,进而与锅盖接触后向下流动,充分接触烹饪空间中的食材,形成热风循环;另一部分通过导风罩的侧壁与增压罩配合形成的第三风压风道从底部向上流动,从而使得热风从食材的底部向上流动;从而保证进入增压罩内部的热风能够与烹饪空间中的食材进行充分接触,最大效率的进行热量的交换,提升热风的烹饪效率。

8.将导风罩所在的竖直投影区域与所述回风孔重合的部分设为封闭区,防止烹饪过程中的油脂通过回风孔流到锅体下部或者加热装置上,污染锅体,造成清洗复杂,甚至引发安全隐患。

9.所述增压罩可取放地置于所述反射罩内,所述增压罩包括增压罩本体及与所述增压罩本体相连且朝向所述增压罩外延伸的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与所述锅体之间存在握持间隙。所述握持部的设置,一方面方便用户通过所述握持部端取所述增压罩,另一方面方便所述增压罩及增压罩内部其他烹饪组件整体的放置,使所述增压罩便于清洗以及归置,且保证增压罩及其内部其他烹饪组件的放置更加平稳、牢固。此外,所述握持间隙的存在,方便用户整体取放所述增压罩,且能够避免所述增压罩的热量传递至锅体,使所述锅体表面的温度升高,不方便用户的使用。

发明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高效率热风烹饪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高效率热风烹饪装置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高效率热风烹饪装置的风流循环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反射罩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增压罩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导风罩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导风罩置于锅体内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锅盖100;

锅体200;

热风组件300;加热装置310;风扇320;增压罩330;增压罩本体331;握持部332;握持间隙333;入风孔334;回风孔335;卡接面336;凹槽337;辐射间隙340;辐射间隙的高度H;

烹饪空间350;

回风腔360;

导风罩370;导风罩所在的竖直投影区域与回风孔重合的部分371;

反射罩400;放置台阶410;

第一风压风道510;第二风压风道520;第三风压风道5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说明书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高效率热风烹饪装置。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中的一个实施例,一种高效率热风烹饪装置,包括锅体200,与所述锅体200盖合的锅盖100;所述锅体200内部设有热风组件300和用于包容热风组件300的反射罩400;所述热风组件300包括加热装置310,设于所述加热装置310下方的风扇320以及设于所述加热装置310上方的增压罩330;所述增压罩330内形成烹饪空间350;所述增压罩330与所述加热装置310之间具有辐射间隙340;所述加热装置310与所述反射罩400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风压风道510,所述反射罩400的内壁与所述增压罩330之间形成第二风压风道520;通过所述风扇320吹出的风流流经所述加热装置310并通过所述第一风压风道510和所述第二风压风道520进入所述增压罩330内,且风流通过所述第一风压风道510和第二风压风道520处的配合以抽吸辐射间隙340内的热风进入增压罩330内。

通过对热风组件300增设增压罩330,并且在增压罩330内形成烹饪空间350;保证锅体内的热风全部向增压罩330内方向引导,进而通过热风的热量对烹饪空间350中的食材进行循环加热;防止出现锅体200内的热风向多个方向流动,一方面造成热风过多朝向非烹饪空间流动,造成热量的大量损失;另一方面多个方向的热风发生碰撞,发生紊流,造成热风循环无法正常进行,降低了热风烹饪效率。

此外,通过在所述增压罩330与所述加热装置310之间增设辐射间隙340,并且风扇320吹出的风流流经所述加热装置310并通过所述第一风压风道510和所述第二风压风道520处的配合,会使得辐射间隙340处的风流相对第一风压风道510和/或第二风压风道520产生负压,进而产生第一风压风道510和/或第二风压风道520的风流会抽吸辐射间隙340内的热风一起进入增压罩330内的效果,如此设置,一方面由于辐射间隙340内的空气可以直接被加热装置310,尤其是加热装置310的上表面加热,热风温度较高,所携带的热量较多,可以最大化的吸收该区域的热量使其进入烹饪空间350对食材进行快速的热风烹饪,提高热风的烹饪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第一风压风道510和第二风压风道520的配合对辐射间隙340内的热风进行及时地疏散循环,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辐射间隙340内的温度,进而能够避免辐射间隙340内温度过高发生加热装置310或者增压罩330等结构溶盘的风险。

本实施例中,风扇320包括用于将风流吹入增压罩330的热风风扇,以及设于热风风扇下方,用于增大风流流入的冷风风扇,以增大锅体内风流的循环速率。

如图2-图6所示,所述增压罩330设有入风孔334和回风孔335;风流经所述入风孔334进入所述烹饪空间350并通过所述回风孔335流出以在烹饪空间中形成循环风流。所述反射罩400的上部周向连续地设置有放置台阶410,所述增压罩330设有与所述放置台阶410相配合的卡接面336;所述增压罩330通过卡接面336抵靠在所述放置台阶410上。所述入风孔334设置于所述增压罩330的侧壁上,且所述入风孔334位于所述卡接面336的下部。

在增压罩330上设有入风孔334和回风孔335;风流经所述入风孔334进入所述烹饪空间350并通过所述回风孔335流出以在烹饪空间350中形成循环风流;且通过增压罩330通过卡接面336抵靠在反射罩400上部周向连续的放置台阶410上,从而保证增压罩330与反射罩400的安装配合处周向均被封堵,进而保证风流均通过增压罩330的入风孔334进入烹饪空间350内;防止出现风流通过增压罩330和反射罩400的配合连接处的间隙流入其他路径,造成热风热量的损失,或者出现造成流入锅体200外壳或其他位置造成外壳温度高,烫伤用户或融化外壳的风险。将入风孔334设置在增压罩330的侧壁上,并将入风孔334设于卡接面336的下部;保证风流经过第一风压风道510和第二风压风道520进而穿过增压罩330侧壁上的入风孔334进入烹饪空间350内,由于烹饪空间350位于增压罩的内部,如此设计,一方面可以将风流的风向进行引导,使其朝向增压罩330内部的方向,使风流更聚集于烹饪空间350的中部,保证均匀的热风循环加热,防止出现中部热风流量较少,热风大量流经烹饪空间350的外周部分,造成加热不均匀的现象;另一方面,热风经过第二风压风道520处以及卡接面336的下部的入风孔334区域,会使得风流产生部分聚集,进而增大其通过增压罩330侧壁的入风孔进入烹饪空间350的风速,增大其热风循环效率。

如图2所示,所述辐射间隙340的高度H为0-10mm,本实施例中,辐射间隙340的高度H优选为4mm、5mm、6mm、7mm和8mm。将辐射间隙340设置有一定的高度,以达到较优的效果,一方面抽吸辐射间隙340内的热风用于高效利用该部分热量以对烹饪空间350的食材进行热风烹饪,增大热风利用率和热风的烹饪效率;另一方面防止辐射间隙340内的热风无法被抽出,造成溶盘的风险。如果辐射间隙的高度H设置过大,会造成第一风压风道510的风流和/或第二风压风道520的风流大部分直接流过辐射间隙340,以及辐射间隙340内的热风未相对第一风压风道510和/或第二风压风道520产生负压,进而不能被第一风压风道510和第二风压风道520的风流抽吸用于烹饪空间350的食材的利用,造成热风无法到达烹饪空间,而形成了锅体底部的热风循环,进而降低了热风的烹饪效率;如果辐射间隙的高度H设置太小或者不具有辐射间隙,会造成辐射间隙340内的热风无法流出,进而造成辐射间隙340区域温度过高,不但会使得该区域热量不能被有效的利用,造成热量的浪费,还会造成该区域热量无法驱散,存在溶盘的风险。

如图2-3所示,所述辐射间隙340的中部设有回风腔360,且所述回风腔360的高度大于所述辐射间隙340与所述第二风压风道520和/或第一风压风道510连通处的高度。所述增压罩330的底部具有向上凹陷的凹槽337,所述凹槽337形成所述回风腔。在辐射间隙340的中部设置回风腔360,一方面保证靠近第二风压风道520和/或第一风压风道510处的辐射间隙处能够形成负压,即保证第一风压风道510和/或第二风压风道520的热风能够抽吸辐射间隙内的被加热装置,尤其是加热装置的上表面加热的热风,提高热风的烹饪效率;另一方面,中部设置回风腔360,可以使得回风腔360的热风部分能够通过回风孔335、辐射间隙340形成小循环,从而对锅体下部的风流进行加热,从而使得通过风扇320吹出的风流先经过预热,再流经加热装置310并通过所述第一风压风道510和所述第二风压风道520进入所述增压罩330内,增强热量的利用率,提高烹饪效率。在增压罩330的底部设置向上的凹槽337,凹槽337形成回风腔360,一方面简化制造工艺,另一方面,增压罩330底部向上凹陷,会使得增压罩330的底部其他区域中具有容积腔,进而该容积腔可以用于收集食材烹饪过程中沥出的油脂,防止油脂污染加热装置310或者无法收集,造成清洗复杂的问题;且向上凹陷的凹槽337与增压罩330的底部其他区域的结合处会对油脂进行导流,便于将油脂收集到增压罩的底部其他区域中。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增压罩330的底部的中部区域设置向上的凹槽337,进而增压罩330底部除中部区域的外围区域会形成容积腔,即容积腔分布在增压罩底壁的外周区域,如此可以将食材烹饪过程中沥出的油脂收集到该区域中,达到收集油脂的功能。

作为优选,如图2-3、7-8所示,所述热风组件300还包括设于所述增压罩330的内部且上下贯通的导风罩370;所述导风罩370的侧壁与所述增压罩330配合形成第三风压风道530。所述导风罩所在的竖直投影区域371与所述回风孔335重合的部分为封闭区。通过设置导风罩370,热风通过增压罩330的入风孔334进入到增压罩330内部后,一部风热风直接从烹饪空间350的周边向上流动,进而与锅盖100接触后向下流动,充分接触烹饪空间中的食材,形成热风循环;另一部分通过导风罩的侧壁与增压罩配合形成的第三风压风道530从底部向上流动,从而使得热风从食材的底部向上流动;从而保证进入增压罩330内部的热风能够与烹饪空间中的食材进行充分接触,最大效率的进行热量的交换,提升热风的烹饪效率。将导风罩370所在的竖直投影区域371与所述回风孔335重合的部分设为封闭区,防止烹饪过程中的油脂通过回风孔335流到锅体下部或者加热装置310上,污染锅体,造成清洗复杂,甚至引发安全隐患。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2-8所示,所述增压罩330可取放地置于所述反射罩400内,所述增压罩330包括增压罩本体331及与所述增压罩本体331相连且朝向所述增压罩330外延伸的握持部332,所述握持部332与所述锅体200之间存在握持间隙333。握持部332的设置,一方面方便用户通过所述握持部332端取所述增压罩330,另一方面方便所述增压罩330及增压罩330内部其他烹饪组件整体的放置,使所述增压罩330便于清洗以及归置,且保证增压罩及其内部其他烹饪组件的放置更加平稳、牢固。如本实施例中,在烹饪空间350内放置的空炸篮,便于通过增压罩330的握持部332同时取出或放置,用户拿取方便且不会被空炸篮的高温烫伤。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烹饪空间350内也可以放置其他用于热气循环加热的烹饪组件,如空炸烤盘等。此外,所述握持间隙333的存在,方便用户整体取放所述增压罩330,且能够避免所述增压罩的热量传递至锅体,使所述锅体表面的温度升高,不方便用户的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发明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发明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相关技术
  • 一种高效率热风烹饪装置
  • 一种热风挡板及具有该热风挡板的烹饪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310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