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下沉式绿地的渗排水回用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0:43


一种下沉式绿地的渗排水回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城市雨水回用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下沉式绿地的渗排水回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因为降雨量过大导致城市内涝等时常发生,而目前城市的排水系统,因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城市的排水需求。为了提高城市的渗排水能力,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被提出,目前已经在各大城市广泛应用。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具有吸水的能力,因此城市中的道路、公园以及小区绿化等都被用作海绵城市用于渗排水的改善目标之一。特别是公园以及小区绿化,因为对于承载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是海绵城市的主要组成之一。在公园以及小区绿化中,下沉式绿地,因为能够满足绿化、渗排水以及调节城市小气候等作用,同样被广泛应用于海绵城市中。

当前的下沉式绿地,主要组成包括具有渗水能力的道路以及设置于道路侧方的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用于收集道路未被及时伸入土体的雨水,并用作植物生长的水分。同时道路因为高于下凹式绿地,还能够有效的减小下雨时道路积水的可能性。

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当雨水过大时,道路无法及时将雨水全部渗入至下方的土体中时,会将雨水排入至下凹式绿地中,此时道路会存在一定的径流,在雨水自道路排入至下凹式绿地时,道路的径流会将留存于道路的杂物以及污染物带入至下凹式绿地。在此过程中,不仅会使得下凹式绿地内的雨水的水质相对较差,同时会使得下凹式绿地内种植的植物夹杂相对较多的杂物,并且因为下凹式绿地内生长有相对较多的植物,导致下凹式绿地内的杂物难以被清理。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小降雨量相对较大时被道路雨水径流带入至下凹式绿地的杂物,本申请提供一种下沉式绿地的渗排水回用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下沉式绿地的渗排水回用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下沉式绿地的渗排水回用系统,包括用于透水的道路和设置于道路侧部的下凹式绿地,还包括设置于道路下方的雨水回用结构和设置于道路侧部的杂物回收结构,所述雨水回用结构用于收集道路以及下凹式绿地渗透的雨水,所述雨水回用结构设置有用于将收集的雨水灌溉至下凹式绿地的灌溉组件,所述杂物回收结构包括上开口的回收井,所述回收井为透水材料制成,且所述回收井用于使得雨水径流沿竖向平面回旋流转后并通过泄水管排入至下凹式绿地,所述泄水管的入口位于回收井的中部以及回旋的雨水径流路径的中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降雨量相对较大,导致道路雨水径流比较大时,道路会将部分雨水渗排至下方的土体以及雨水回用结构内,剩余部分的雨水会进入到回收井内,经过竖向的回旋流转后,通过泄水管排入至下凹式绿地,并且由于泄水管的入口位于回收井的中部,会使得雨水回转过程中沉淀杂物沉淀于回收井内,而漂浮杂物会在排水的过程中,漂浮于回收井的顶部,当降雨量相对较少时,雨水会通过回收井进行渗排,以减小漂浮杂物进入泄水管的可能性,从而有效的减小降雨量相对较大时进入到下凹式绿地的杂物,同时在降雨后,还能够通过灌溉组件将雨水回用结构内的雨水回用于下凹式绿地的灌溉,以达到减少杂物、减缓雨水渗排的压力的同时,还能够将积蓄的雨水回用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回收井的内腔包括由回收井内腔成型的主腔和成型于主腔朝向下凹式绿地一侧的回转腔,所述回转腔包括呈U形轮廓的收集腔和连通于收集腔的回转口,所述收集腔的U形轮廓呈下开口,且所述收集腔朝向主腔一侧的开口与泄水管连通,所述收集腔背离主腔一侧的开口与回转口连通,所述回转口的下开口边沿高于主腔的底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进入回收井之后,雨水会依次流经主腔、回转口和收集腔,同时由于收集腔呈U形的轮廓,从而能够使得雨水在回收井内做竖向的回转流动,并在此过程中,沉淀杂物沉积于主腔的底部,同时,漂浮杂物漂浮于收集腔的顶部,以实现漂浮杂物和沉淀杂物的分离的同时,有效的减少进入泄水管的杂物。

可选的,所述回转口的上开口边沿设置有用于收集漂浮杂物的收集组件,所述收集组件包括设置于回转口上开口边沿的收集板和铰接于收集板的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位于收集腔内并用于拦截漂浮杂物,所述回收井设置有用于控制隔离板转动的收集控制件,所述隔离板远离转动轴线的一端的转动路径位于收集腔背离主腔一侧的腔壁与处于竖直状态的隔离板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收集腔注满雨水时,收集控制件控制隔离板朝上转动,以使得漂浮杂物能够进入至收集腔的顶部,并在此过程中使得收集腔的雨水通过泄水管排出,漂浮杂物停留于收集腔的顶部;在收集腔内水位下降时,收集控制件控制隔离板朝向收集腔远离道路一侧的腔壁转动,并使得隔离板搭接于收集腔的内壁,从而使得漂浮杂物停留于收集板,并在此后的过程中,雨水通过回收井的腔壁渗出,在后续清理时,只需分别将主腔底部的沉淀杂物清理后,在将收集板拆下清理漂浮杂物,以能够实现沉淀杂物和漂浮杂物的分离清理。

可选的,所述收集控制件包括固定连接于隔离板的第一控制浮球、竖向滑移连接于主腔内壁的第二控制浮球和控制缆锁,所述控制缆锁的一端连接于隔离板,所述控制缆锁的另一端穿过收集腔的腔壁连接于第二控制浮球,且所述第一控制浮球的浮力为F1,所述第二控制浮球的浮力为F2,所述隔离板在水中朝向收集腔顶部转动所需的拉力为F3,F1<F3,F1+F2>F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雨水注满主腔和收集腔时,第一控制浮球和第二控制浮球会上浮,并能够同步拉动隔离板朝上转动,而当水位下降时,隔离板会因为第一控制浮球的浮力不足,使得隔离板会跟随第二控制浮球的下降而朝下转动,以实现阻挡漂浮杂物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收集板固定连接有用于限制隔离板转动至竖直状态的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能够在第二控制浮球朝上滑移时,限制隔离板的转动角度,减小因隔离板转动过渡导致无法抵接于收集腔远离道路一侧的外壁。

可选的,所述收集板设置有用于将其连接于回转口开口边沿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插设于回转口上开口边沿的固定杆和螺纹连接于固定杆的固定螺母,所述收集板通过固定螺母抵接于回转口的上开口边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能够通过固定螺母和固定杆将收集板固定于回转口的开口边沿,而在后续需要清理杂物时,能够通过转动固定螺母将收集板拆下,以用于清理收集板上的漂浮杂物。

可选的,所述泄水管设置有浮球阀,且所述浮球阀的开启水位设置为收集腔的顶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得收集腔内水位下降时,浮球阀关闭,从而减小因水位下降导致漂浮杂物流入至下凹式绿地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灌溉组件包括若干组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的灌溉管道和嵌设于灌溉管道内的透水棉条,所述灌溉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于雨水回用结构的不同高度位置,且所述灌溉管道的出水端设置有用于控制灌溉管道启闭的灌溉控制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回用结构存储的雨水,能够通过灌溉管道排入至下凹式绿地进行灌溉,同时在此过程中,透水棉条能够限制灌溉管道的输水速度,以减小灌溉管道开启时,出现过度灌溉的情况;同时灌溉控制件能够控制灌溉管道的启闭,以减小因下凹式绿地土体含水量降低时便开始灌溉的情况出现。

可选的,所述灌溉控制件包括固定连接于灌溉管道的控制管、嵌设于控制管内的吸水膨胀条和滑移设置于灌溉管道的控制板,所述控制管为透水管且嵌设于下凹式绿地的种植土层内,所述吸水膨胀条远离灌溉管道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控制管,所述吸水膨胀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控制板,所述控制板通过滑移封堵或开启灌溉管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降雨后,当下凹式绿地缺水时,会导致下凹式绿地缺水部位的含水量降低,此时吸水膨胀条会收缩,并在控制管的限制作用下,拉动控制板收缩,从而实现下凹式绿地缺水部位的灌溉;同时,在降雨时,下凹式绿地的含水量相对较高,在此过程中,吸水膨胀条会吸水膨胀,并在控制管的限制作用下推动控制板朝向灌溉管道滑移,以封闭灌溉管道,减小降雨时雨水回用结构内雨水回流的情况出现。

可选的,所述雨水回用结构包括设置于道路下方的回用井和回流管,所述回用井内设置有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的多个雨水回用箱,且所述雨水回用箱内设置有用于将溢出的雨水排入至下方的雨水回用箱的溢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于回收井和位于最上方的雨水回用箱,且所述回用井为透水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会优先将位于上方的雨水回用箱注满,减小因降雨量相对较少,导致后续灌溉时位于上方的雨水回用箱无水可用的情况,从而能够在降雨量相对较低时,依旧能够对下凹式绿地高处的土体进行灌溉,优化雨水回用的效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在降雨时,通过回收井内雨水的回转流动,将雨水径流中的漂浮杂物通过收集组件收集,同时沉淀杂物会因为离心力以及自身的重力沉淀于回收井的底部,以实现杂物的拦截,减小后期杂物清理的难度。

2.在灌溉时,能够通过吸水膨胀条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特性,实时控制灌溉管道位于下凹式绿地干旱部位的开启,以优化雨水灌溉回用的效率,减少出现听雨即开始灌溉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灌溉控制件沿灌溉隔离罩径向平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道路;2、下凹式绿地;3、雨水回用结构;31、灌溉组件;311、灌溉管道;312、透水棉条;313、灌溉隔离罩;32、灌溉控制件;321、控制管;322、吸水膨胀条;323、控制板;33、回用井;331、雨水回用箱;332、溢流管;34、回流管;4、杂物回收结构;41、回收井;42、泄水管;421、浮球阀;43、主腔;44、回转腔;441、收集腔;442、回转口;5、收集组件;51、收集板;511、限位块;52、隔离板;53、收集控制件;531、第一控制浮球;532、第二控制浮球;533、控制缆锁;534、滑轨;54、固定件;541、固定杆;542、固定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下沉式绿地的渗排水回用系统。参照图1和图2,下沉式绿地的渗排水回用系统包括用于透水的道路1、设置于道路1侧部的下凹式绿地2、设置于道路1下方的雨水回用结构3和设置于道路1侧部的杂物回收结构4,杂物回收结构4位于下凹式绿地2的上部。其中,道路1为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砂浆或透水沥青混凝土浇筑成型。

下凹式绿地2为道路1侧部的土体下凹成型,且下凹式绿地2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有砂石层、透水土工布、种植土层和卵石层,种植土层种植有水生绿植。

参照图1和图2,杂物回收结构4包括呈上开口的回收井41和泄水管42,泄水管42用于将回收井41内的雨水排入至下凹式绿地2的高位,以用于对下凹式绿地2进行灌溉的同时,通过下凹式绿地2进行雨水的渗排和收集。其中,道路1的路肩设有开口且开口连通于回收井41,以使得道路1的雨水径流能够直接流入至回收井41内。雨水回用结构3用于收集部分回收井41以及道路1渗入的雨水,并通过灌溉组件31在干旱时将雨水灌溉于下凹式绿地。其中,回收井41的井壁为采用透水材料制成,例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砂浆。

参照图1和图2,回收井41的内腔包括主腔43和回转腔44,主腔43有回收井41的内腔成型,回转腔44位于主腔43背离道路1的一侧。回转腔44包括成型于主腔43侧壁的收集腔441和连通于收集腔441的回转口442,回转口442连通于主腔43,以使得收集腔441通过回转口442连通于主腔43。

具体地,收集腔441的轮廓沿水平方向的投影呈U形,且收集腔441的U形轮廓呈下开口设置。收集腔441的U型轮廓的两个下开口中背离道路1一侧的开口连通于回转口442,收集腔441的U型轮廓的两个下开口中的另一个下开口与泄水管42连通。且回转口442的下开口边沿高于主腔43的底壁,以使得雨水自道路1流入至回收井41后,能够在回收井41内沿竖向平面回旋流转后再通过泄水管42排入至下凹式绿地2。同时,泄水管42设置有浮球阀421,浮球阀421的开启水位设置为收集腔441的顶部,以使得收集腔441内水位上升至顶部时,浮球阀421才会开启并将收集腔441内的雨水排入至下凹式绿地2内。

在降雨量相对较大时,道路1的雨水径流会部分渗入土体补充地下水,部分雨水径流会渗入至雨水回用结构3进行存储并用作干旱时下凹式绿地2的灌溉;剩余的部分雨水径流会流入至回收井41内,并依次流经主腔43、回转口442和收集腔441,以使得雨水径流在回收井41内进行回转流动。而在此过程中,因为回转口442的下开口边沿高于主腔43的底壁,雨水径流中的沉淀杂物会因为雨水径流的回转,停留在主腔43的底部,而漂浮物会跟随流动至收集腔441内,并且由于泄水管42位于收集腔441的下部,会使得雨水径流直接通过泄水管42排入至下凹式绿地2中进行二次渗排和收集;同时漂浮物会聚集于收集腔441的顶部,从而实现雨水径流中沉淀杂物和漂浮杂物的分离以及收集,以便于后续的清理,有效的减小因雨水径流带入至下凹式绿地2的杂物,导致清理相对较为不便的情况出现。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回收井41的内腔也可形成平面螺旋线状的流道,泄水管42连通于流道的中部,且流道的顶部开设有清理口,清理口盖合有清理盖板,以使得雨水径流能够同样在回收井41内进行回转,同时使得沉淀杂物和漂浮杂物分离。

参照图1和图2,回转口442的上开口边沿设置有用于收集漂浮杂物的收集组件5,以用于雨水渗排后,进行漂浮杂物的收集和清理。

收集组件5包括收集板51和隔离板52,收集板51的边沿的轮廓呈阶梯形,收集板51的大端边沿通过固定件54连接于回转口442的上开口边沿,收集板51的小端背离道路1的侧边沿与隔离板52铰接,且收集板51剩余的两个侧边沿朝上弯折设置,以便于收集漂浮杂物。收集腔441内壁沿水平的截面轮廓呈T形且收集板51的大端盖合于收集腔441的大端开口边沿,泄水管42穿入至收集腔441的大端内侧,并连通于收集板51的内侧,以减小隔离板52的转动与泄水管42发生干扰的可能性。同时,隔离板52将收集腔441分隔为呈下开口的U形的轮廓。

参照图1和图2,回收井41设置有用于控制隔离板52转动的收集控制件53。收集控制件53在雨水相对较大时,控制隔离板52朝向竖直的状态转动,以使得雨水径流流入至回收井41时能够进行回转流动,实现沉淀杂物和漂浮杂物的分离,并在回收井41内雨水渗排导致水位下降时,收集控制件53控制隔离板52朝向收集腔441的小端侧壁转动,以用于拦截漂浮杂物,使得漂浮杂物和沉淀杂物还能够进行分类处理,实现道路1雨水径流内沉淀杂物和漂浮杂物的分类处理。

固定件54设置有三个,且三个固定件54呈错位设置于回转口442的上开口边沿。固定件54包括插设于回转口442上开口边沿的固定杆541和外套并螺纹连接于固定杆541的固定螺母542。固定杆541呈竖向设置,且固定杆541穿设于收集板51,收集板51通过固定螺母542抵接于回转口442的上开口边沿。当然,固定杆541也可设置于收集板51的侧部,通过固定螺母542对收集板51做支撑,并将收集板51压合于回转口442的上开口边沿,以便于拆卸收集板51,进行收集板51和隔离板52上留存的漂浮杂物进行清理。

参照图1和图2,具体地,收集控制件53包括第一控制浮球531、第二控制浮球532和控制缆锁533,第一控制浮球531和第二控制浮球532均为内部中空的封闭球体状结构。第一控制浮球531固定连接于隔离板52远离转动轴线的侧边沿。

第二控制浮球532通过滑轨534竖向滑移连接于主腔43的内壁,且控制缆锁533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隔离板52,控制缆锁533穿出收集腔441的腔壁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第二控制浮球532。

参照图1和图2,第一控制浮球531的浮力为F1,第二控制浮球532的浮力为F2,隔离板52在水中朝向收集板441顶部转动所需的拉力为F3。其中,F1<F3,且F1+F2>F3,且收集腔441竖向侧壁的渗透系数小于底壁的渗透系数。

在使用时,当雨水充满收集腔441时,会使得第一控制浮球531和第二控制浮球532上移,此时第二控制浮球532通过控制缆锁533以及第一控制浮球531会拉动隔离板52朝上转动,使得需要排出的雨水在主腔43、回转口442以及收集腔441内流转,然后通过泄水管42排入至下凹式绿地2内;而在流入回收井41的雨水减少时,主腔43、回转口442以及收集腔441内的雨水会通过回收井41的腔壁渗排,在此过程中,第一控制浮球531、第二控制浮球532会下沉,使得隔离板52跟随第二控制浮球532的下沉而朝向收集腔441远离道路1一侧的腔壁转动,并使得隔离板52抵接于收集腔441的腔壁,从而阻挡漂浮杂物落入回转口442以及主腔43的底壁,以相对较为便捷的实现水下环境的漂浮杂物和沉淀杂物的分离,在清理时只需要先清理主腔43底壁的沉淀杂物,然后再通过固定件54使得收集板51和隔离板52脱离回转口442的内壁进行漂浮杂物的清理,相较于使用电气元件控制,能够有效的减小因使用环境导致控制失效的可能性。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收集控制件53也可设置为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于隔离板52的转动轴线所在部位,以用于控制隔离板52的转动,且电机的控制开关采用浮球开关,浮球开关的回转触点为收集腔441的顶部。

参照图1和图2,同时,由于设置有第二控制浮球532,会使得隔离板52能够转动至隔离板52的转动轴线朝向道路1的一侧,导致收集腔441内水位下降时,隔离板52无法抵接于收集腔441的内壁。为了限制隔离板52的转动角度,使得隔离板52远离转动轴线的一端的转动路径位于收集腔441背离主腔43一侧的腔壁与处于竖直状态的隔离板52之间,收集板51固定连接有用于限制隔离板52转动角度的限位块511。当然,也可使得隔离板52的下侧边沿朝向主腔43一侧凸出设置,以用于限制隔离板52的转动角度

参照图1,雨水回用结构3包括设置于道路1下方的回用井33和回流管34,回用井33为采用透水混凝土或透水砂浆制成。回用井33内自上而下依次叠放有多个雨水回用箱331,雨水回用箱331呈上开口设置,且雨水回用箱331固定连接于回用井33的内壁,其中,雨水回用箱331为采用塑料、尼龙或工程塑料制成,以用于辅助对回用井33做支撑,还能够接纳道路1渗排的雨水。

同时,相邻两个雨水回用箱331连接于回用井33内壁的连接部呈错位设置,以便于使得多个雨水回用箱331能够同时接纳道路1渗排的雨水。回流管34穿设于回用井33,且回流管34的一端穿入至回收井41的中部,回流管34的另一端固定并连通于位于最上方的雨水回用箱331,且回流管34的入水端设置有滤网或回流管34内部填充有棉条,以用于过滤雨水的同时,将回收井41内的雨水排入至顶部的雨水回用箱331,从而能够及时的通过回用井33内的多个雨水回用箱331进行雨水的收集,同时减缓雨水排放的压力。

参照图1,此外,雨水回用箱331内固定有溢流管332,溢流管332的投影位于下方的雨水回用箱331内,以能够优先将位于顶部的雨水回用箱331内的雨水蓄满,然后在降雨后干旱时,能够通过灌溉组件31优先对下凹式绿地2的上部进行灌溉,以优化雨水回用的效率,使得离下凹式绿地2底部相对较远的顶部的土体能够稳定的保持水含量,减少出现下凹式绿地2顶部干旱而底部蓄有雨水的情况出现。

参照图1和图3,灌溉组件31包括若干组自上而下分布的灌溉管道311,灌溉管道311呈倾斜设置,且灌溉管道311的低端插设于下凹式绿地2的种植土层内,灌溉管道311的高端穿入至回用井33内并连通于雨水回用箱331。其中,多组灌溉管道311一一对应多个竖向分布的雨水回用箱331设置,且灌溉管道311内嵌设有透水棉条312,以用于减缓灌溉时水的流动速度。

参照图3和图4,此外,为了减小下凹式绿地2内土体含水量相对较高时仍进行灌溉的情况出现,灌溉管道311的低端设置有用于控制灌溉管道311启闭的灌溉控制件32。

灌溉控制件32包括固定连接于灌溉管道311的控制管321、嵌设于控制管321内的吸水膨胀条322和滑移设置于灌溉管道311的控制板323。控制管321设置有至少一个,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管321设置为三个,且三个控制管321环绕灌溉管道311的中心轴线设置,三个控制板323朝向灌溉管道311中心轴线一侧的边沿相互抵接,以能够通过三个控制板323的相互抵接封闭灌溉管道311的端部。其中,控制管321为透水管,例如开设有网孔的管道或透水盲管,且灌溉管道311设置有控制管321的部分插设于下凹式绿地2的种植土层内。

参照图3和图4,吸水膨胀条322的中心轴线垂直并穿过灌溉管道311的中心轴线,以使得吸水膨胀条322在吸水膨胀和脱水收缩时能够沿灌溉管道311的径向伸缩。吸水膨胀条322远离灌溉管道311中心轴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控制管321,吸水膨胀条322朝向灌溉管道311中心轴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控制板323,以使得吸水膨胀条322伸缩时能够带动控制板323盖合或打开灌溉管道311。其中,控制板323沿所连接的吸水膨胀条322的长度方向滑移连接于灌溉管道311的端部边沿,吸水膨胀条322为吸水膨胀橡胶或外包有透水土工布的吸水树脂。

此外,灌溉管道311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灌溉隔离罩313,灌溉隔离罩313为网孔板支撑,且灌溉隔离罩313盖合于三个控制板323,以用于隔离控制板323与下凹式绿地2的土体,同时能够使得水能够排出。

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降雨量相对较大时,雨水先通过道路1进行渗排,部分水进入到回用井33内,剩余道路1渗排的雨水进入道路1下方的土体内。而未来得及渗排的雨水会通过道路1路肩的开口进入到回收井41内,并在回收井41雨水部分通过回流管34进入到回用井33内,以优先使得回用井33内的雨水回用箱331自上而下依次注满雨水后,再通过回用井33进行二次渗排,并将雨水径流中的杂物留在回收井41内,以便于后期清理。而在雨水径流过大时,会携带相对更多的杂物,此时,部分雨水会在回收井41内回转,并使得雨水内漂浮杂物以及沉淀杂物初步分离后,雨水排入至下凹式绿地2内,同步通过收集组件5收集漂浮杂物,从而实现杂物的集中收集的同时,能够充分的优化对雨水的渗排效果。

而在降雨后,下凹式绿地2因为种植的为水生绿植,对于水分的要求相对较高,下凹式绿地2高处土体含水量相对较低时,会使得吸水膨胀条322收缩,并拉动控制板323远离灌溉管道311的端部,以使得位于顶部的雨水回用箱331能够通过灌溉管道311将雨水渗排至下凹式绿地2需要灌溉的位置,以保持土体的水分。而在水分相对较高时,吸水膨胀条322会吸水膨胀,推动三个控制板323相互抵接并封闭灌溉管道311的出水口,以封闭灌溉管道311。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下凹式绿地的抗冲击排水过滤系统及施工方法
  • 一种非下沉式绿地处理装置及方法
  • 一种用于下沉式卫生间强排水封闭多功能组件
  • 一种适用于大面积下沉式绿地的渗排水沟渠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用于大面积下沉式绿地的渗排水沟渠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59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