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8:24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指一种与多个对接连接器插接配合的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及多个该对接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一种电连接器中,其设有多个插槽和显露于每一所述插槽中的多个导电端子,多个所述插槽用于供多个对接连接器对应的多个插接板沿一对接方向一一对应插入,以使得所述插接板的多个导电部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一一对应弹性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多个所述插槽沿一纵向方向间隔排列设置,所述纵向方向与所述对接方向相互垂直,且所述电连接器沿所述纵向方向位于多个所述插槽之间的间隔部分连续延伸。

然而,当所述插接板沿所述对接方向插入所述插槽时,所述插接板会倾斜插入所述插槽,而非沿着所述对接方向直直插入所述插槽,也即所述插接板可以相对所述对接方向呈锐角的角度插入所述插槽,进而使得所述插接板对所述导电端子施加过度的挤压力,造成所述导电端子过度形变,进而导致所述电连接器损坏的后果,或者多个所述导电部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错位设置,造成所述电连接器不能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有效电性连接的后果。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引导多个对接连接器准确插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电连接器与沿一前后方向向后插接于所述电连接器的一对接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设有两个插槽和一个接收槽,两个所述插槽和一个所述接收槽沿一纵向方向排列,且所述接收槽位于其中两个所述插槽之间,所述纵向方向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多个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并对应两个所述插槽设置而未对应所述接收槽设置;一金属壳,包覆在所述绝缘本体的外侧;以及一对接腔,在一横向方向设于所述金属壳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前后方向、所述纵向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对接腔与两个所述插槽中的至少一者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设置;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一插接板,插入两个所述插槽中的其中一个,并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一导向板,插入所述接收槽,所述插接板的后端向后不超过所述导向板的后端;以及一对接板,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与所述插接板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对接板插入所述对接腔,并扣持于所述金属壳。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器组合还包括另一个所述对接连接器,两个所述对接连接器的两个所述插接板一一对应分别插入两个所述插槽,两个所述对接连接器的两个所述导向板插入所述接收槽,所述对接腔与两个所述插槽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设置,两个所述对接连接器的两个所述对接板插入所述对接腔。

进一步的,所述对接腔包括与两个所述插槽沿所述横向方向一一相对设置的两个对接槽,所述金属壳设有面向所述对接腔的一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包括沿所述横向方向面对两个所述对接槽的两个锁扣板和沿所述纵向方向面对其中一个所述对接槽的一调节板,所述调节板位于两个所述锁扣板之间,并与两个所述锁扣板相互连接,其中一个所述锁扣板相对另一个所述锁扣板向外凸出,所述连接器组合还包括另一个所述对接连接器,两个所述对接连接器的两个所述对接板分别插入两个所述对接槽并扣持于两个所述锁扣板。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壳设有与所述第一侧板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沿所述横向方向抵接至所述绝缘本体并沿所述纵向方向平直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所述横向方向凸伸入所述对接腔的一凸伸部,所述凸伸部与其中一个所述锁扣板抵接,所述凸伸部沿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接收槽相对设置,所述金属壳具有一抓持部,所述抓持部固持于所述凸伸部。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板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与所述凸伸部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另一个所述接收槽,另一个所述接收槽在所述纵向方向位于两个所述插槽的同一侧,所述对接连接器还包括另一个所述导向板,两个所述导向板在所述纵向方向位于所述插接板的两侧,所述插接板的后端向后不超过两个所述导向板的后端,两个所述导向板一一对应插入两个所述接收槽。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器组合还包括另一个所述对接连接器,位于两个所述插槽之间的所述接收槽接收两个所述对接连接器各自的一个所述导向板,位于两个所述插槽同一侧的另一个所述接收槽仅接收一个所述对接连接器的一个所述导向板。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板与所述对接板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小间隔不小于所述插接板与所述对接板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小间隔。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的一部分在所述对接腔与所述接收槽之间,将两者隔开设置而不彼此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接收槽沿所述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绝缘本体。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设有一对接面和自所述对接面沿一前后方向向后凹陷形成的两个插槽和一个接收槽,两个所述插槽和一个所述接收槽沿一纵向方向排列,且所述接收槽位于其中两个所述插槽之间,所述纵向方向与所述前后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接收槽的后端向前不超过其中一个所述插槽的后端;多个导电端子,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并对应两个所述插槽设置而未对应所述接收槽设置;一金属壳,包覆在所述绝缘本体的外侧,所述对接面向前显露于所述金属壳;以及一对接腔,在一横向方向设于所述金属壳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纵向方向、所述前后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对接腔向前显露于所述电连接器的前端,所述对接腔与两个所述插槽中的至少一者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所述横向方向凸伸入所述对接腔的一凸伸部,所述凸伸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与所述接收槽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凸伸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抵接至所述金属壳,所述金属壳具有固持于所述凸伸部的一抓持部。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壳具有卡固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卡持部,所述抓持部和所述卡持部相对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横向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壳在其纵向两端分别设有一卡勾部,两个所述卡勾部向后插入所述绝缘本体的纵向两端,所述卡勾部与所述插槽在所述纵向方向上错开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接收槽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朝远离所述对接腔的一侧延伸超过所述插槽。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横向方向上朝远离所述对接腔一侧向外凸伸的一凸出部,所述接收槽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延伸入所述凸出部。

进一步的,所述凸出部抵接至所述金属壳,所述金属壳设有一卡持部,所述卡持部卡固于所述凸出部。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横向方向上朝远离所述对接腔一侧向外凸伸的一凸出部,其中一个所述插槽内设有一分隔壁,所述分隔壁与所述凸出部在所述横向方向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对接面包括一第一对接面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面在所述纵向方向一侧的一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一对接面位于所述第二对接面的前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面与所述第二对接面的一肩部,所述第一对接面与所述第二对接面分别凹设形成有一个所述插槽,所述接收槽于所述第二对接面凹陷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的一部分在所述对接腔与所述接收槽之间,将两者隔开设置而不彼此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接收槽沿所述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绝缘本体。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多个插槽,沿一纵向方向排布,所述插槽沿一前后方向向前贯穿所述电连接器,所述前后方向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至少一接收槽,所述接收槽沿所述纵向方向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插槽之间,且向前贯穿所述电连接器,所述接收槽的后端向前不超过与其相邻的至少一个所述插槽的后端;多个导电端子,对应多个所述插槽设置而未对应所述接收槽设置;至少一个对接腔,在一横向方向和与所述接收槽相邻的至少一个所述插槽的相对设置,并向前贯穿所述电连接器,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纵向方向、所述前后方向相互垂直。

进一步的,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插槽之间均设置一个所述接收槽。

进一步的,至少其中一个所述接收槽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其余所述接收槽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插槽包括一第一插槽、一第一第二插槽和一第三插槽,所述第一插槽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构成一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插槽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构成一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三插槽与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构成一第三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三连接器三者的规格均不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其中一者符合MICO连接器的规格,另一者符合GEN-Z连接器的规格,所述第三连接器对应的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三连接器之间,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之间的所述接收槽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三连接器之间的所述接收槽在所述纵向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对接面,所述对接面向前显露于所述电连接器,所述插槽和所述接收槽均自所述对接面向后凹设形成,且所述接收槽在所述横向方向和所述纵向方向上被所述绝缘本体包围。

进一步的,所述接收槽沿所述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电连接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所述电连接器设有沿所述纵向方向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插槽之间的所述接收槽,所述接收槽用于接收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所述导向板,当所述导向板插入所述接收槽的过程中,所述导向板可在所述纵向方向限制所述对接连接器的位移,以在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所述插接板插入所述插槽的过程中,引导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后插入所述电连接器,进而引导所述插接板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后直直插入所述插槽,以避免所述电路板对所述导电端子施加过度的挤压力,造成所述导电端子过度形变,进而导致所述电连接器损坏的后果,以及避免所述插接板的多个所述导电部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错位设置,造成所述电连接器不能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有效电性连接的后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连接器组合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图2的正视图;

图4为图3沿A-A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为图5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7为图5的俯视图;

图8为图7沿B-B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9为图7中C部的放大图;

图10为图7中D部的放大图;

图11为图7中E部的放大图;

图12为图5的立体分解图;

图13为图1中三个对接连接器及一配合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发明连接器组合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5为图14的立体组合图;

图16为图15的正视图;

图17为图16沿F-F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4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9为图18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20为图18的俯视图;

图21为图20沿G-G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22为图18的立体分解图;

图23为图14中三个对接连接器及一配合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13所示,为本发明连接器组合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4至图23所示,为本发明连接器组合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1至图23所示,在两个实施例中,均具有一前后方向、一纵向方向和一横向方向,且所述前后方向、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横向方向两两相互垂直,其中,定义所述前后方向为Z轴方向,其中所述前后方向中向前的方向为所述前后方向的正方向,定义所述纵向方向为Y轴方向,定义所述横向方向为X轴方向。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电连接器100及与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后插接至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多个对接连接器及一个配合连接器5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与一电路板(未图示)连接,每一所述对接连接器为线缆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设置有三个,所述配合连接器500也为线缆连接器。

如图1、图5和图1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多个导电端子2以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一金属壳3。

如图5、图7和图1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前显露于所述金属壳3的一对接面和自所述对接面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后凹陷形成的多个插槽和多个接收槽,也即所述插槽、所述接收槽向前贯穿所述对接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槽向后未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接收槽向后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也即所述接收槽沿所述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多个所述插槽和多个所述接收槽沿所述纵向方向排列设置,也即多个所述插槽、多个所述接收槽沿所述纵向方向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且多个所述插槽和多个所述接收槽分别在所述横向方向和所述纵向方向上被所述绝缘本体1包围。其中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插槽之间均设有一个所述接收槽,且任一所述接收槽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宽度大于任一所述插槽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宽度,任一所述接收槽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小于任一所述插槽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任一所述接收槽的后端向前不超过任一个所述插槽的后端(详见图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槽的后端是指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所述插槽的后端指的是说是所述插槽的槽底。所述对接面为所述绝缘本体1向前抵接接触多个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外表面,多个所述插槽和多个所述接收槽用于接收多个所述对接连接器及一个所述配合连接器500。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槽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后可不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同时所述接收槽的后端向前也不超过任一个所述插槽的后端,此时所述接收槽的后端是指所述接收槽的槽底。

如图5、图6和图8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对接面包括一第一对接面1A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面1A在所述纵向方向一侧的一第二对接面1B,所述第一对接面1A和所述第二对接面1B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对接面1A位于所述第二对接面1B的前方,所述第一对接面1A和所述第二对接面1B为所述绝缘本体1面向前方且与所述前后方向相互垂直的外表面。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面1A与所述第二对接面1B的一肩部1C,所述肩部1C为所述绝缘本体1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外表面。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插槽设置有四个,分别用于接收三个所述对接连接器及一个所述配合连接器500,对应的,所述接收槽设置有三个,分别用于接收其中的三个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纵向方向将依次排列的四个所述插槽分别定义为一第一插槽10、一第二插槽11、一第三插槽12和一第四插槽13,沿所述纵向方向将依次排列的三个所述接收槽分别定义为一第一接收槽14、一第二接收槽15和一第三接收槽16,对应的,所述第一接收槽14设于所述第一插槽10和所述第二插槽11之间,所述第二接收槽15设于所述第二插槽11和所述第三插槽12之间,所述第三接收槽16设于所述第三插槽12和所述第四插槽13之间。

如图4、图5和图8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槽10、所述第二插槽11、所述第三插槽12、所述第一接收槽14、所述第二接收槽15和所述第三接收槽16均自所述第二对接面1B向后凹陷形成,且所述第三接收槽16邻近所述肩部1C设置,所述第四插槽13自所述第一对接面1A向后凹陷形成。其中所述第一插槽10、所述第二插槽11、所述第三插槽12分别用于接收三个所述对接连接器,而所述第四插槽13则用于接收所述配合连接器500。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槽10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插槽11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二插槽11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三插槽12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三插槽12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插槽13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一插槽10、所述第二插槽11、所述第三插槽12和所述第四插槽13四者沿所述纵向方向延伸的中心线相互重合。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收槽14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接收槽15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二接收槽15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接收槽16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于所述第一插槽10设有一分隔壁17,所述分隔壁17将所述第一插槽10沿所述纵向方向分为两部分,所述分隔壁17沿所述纵向方向连续延伸,未设有自所述第二对接面1B向后凹陷的凹槽。

如图7、图8和图1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分别显露于所述第一插槽10、所述第二插槽11、所述第三插槽12和所述第四插槽13,用于与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槽10、所述第二插槽11、所述第三插槽12和所述第四插槽13的三个所述对接连接器及一所述配合连接器500电性连接。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并未显露于所述第一接收槽14、所述第二接收槽15和所述第三接收槽16中,也即多个所述接收槽内并未设有所述导电端子2。定义显露于所述第一插槽10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为多个第一导电端子21,定义显露于所述第二插槽11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为多个第二导电端子22,定义显露于所述第三插槽12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为多个第三导电端子23,定义显露于所述第四插槽13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为多个第四导电端子24。

如图7、图8和图1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和多个所述第三导电端子23均包括多个接地端子和多个信号端子,多个所述信号端子包括用以传输差分信号的差分信号对。多个所述第四导电端子24包括多个电源端子24P和多个低速信号端子24S,多个所述电源端子24P较所述低速信号端子24S在所述纵向方向远离所述第三插槽12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所述第三导电端子23和所述低速信号端子24S均以SMT的方式焊接到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也即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所述第三导电端子23和所述低速信号端子24S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焊接的焊脚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平行设置,所述电源端子24P以DIP的方式焊接到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也即所述电源端子24P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焊接的焊脚插入所述电路板(未图示),并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垂直设置。

如图7、图8和图1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槽10及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构成一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插槽11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构成一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三插槽12及所述第三导电端子23构成另一第二连接器以及所述第四插槽13及所述第四导电端子24构成的一第三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及所述第三连接器三者的规格不同。而所述第二插槽11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构成的连接器及所述第三插槽12及所述第三导电端子23构成的连接器的规格相同,均符合MCIO连接器的规格。而所述第一插槽10及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构成的连接器则符合GEN-Z连接器的规格。

如图5、图8和图1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壳3沿所述前后方向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使得所述金属壳3在所述纵向方向和所述横向方向包覆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对接面向前显露于所述金属壳3,也即多个所述插槽和多个所述接收槽均向前显露于所述金属壳3。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设有一对接腔4,所述对接腔4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设于所述金属壳3与所述绝缘本体1之间,所述对接腔4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并向前显露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也即所述对接腔4向前贯穿所述电连接器100,所述对接腔4用于向前接收三个所述对接连接器及一个所述配合连接器500。所述对接腔4与所述第一插槽10、所述第二插槽11、所述第三插槽12和所述第四插槽13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设置。在别的实施例中,所述对接腔4可以仅与所述第一插槽10、所述第二插槽11、所述第三插槽12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设置,而不与所述所述第四插槽13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设置。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还包括沿所述横向方向凸伸入所述对接腔4的三个凸伸部18(详见图9至图11),三个所述凸伸部18沿所述纵向方向间隔设置,三个所述凸伸部18沿所述横向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接收槽14、所述第二接收槽15和所述第三接收槽16一一相对设置,三个所述凸伸部18分别沿所述横向方向抵接至所述金属壳3。也即所述绝缘本体1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对接腔4和所述第一接收槽14、所述对接腔4和所述第二接收槽15、所述对接腔4和和所述第三接收槽16之间,使得所述对接腔4和所述第一接收槽14、所述对接腔4和所述第二接收槽15、所述对接腔4和所述第三接收槽16彼此不连通。

如图4、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对接腔4包括沿所述纵向方向分隔设置的四个对接槽,以用于分别向前接收三个所述对接连接器和一个所述配合连接器500,四个所述对接槽沿所述横向方向与四个所述插槽一一相对,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对接槽之间设有一个所述凸伸部18。定义与所述第一插槽10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的所述对接槽为第一对接槽41,定义与所述第二插槽11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的所述对接槽为第二对接槽42,定义与所述第三插槽12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的所述对接槽为第三对接槽43,定义与所述第四插槽13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的所述对接槽为第四对接槽44。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接槽41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对接槽42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二对接槽42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三对接槽43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一对接槽41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对接槽42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二对接槽42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三对接槽43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二对接槽42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四对接槽44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

如图5和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任一所述接收槽中的每一个沿所述横向方向朝远离所述对接腔4一侧均延伸超过任一所述插槽,也即所述第一接收槽14、所述第二接收槽15和所述第三接收槽16分别在所述横向方向远离所述对接腔4一侧的槽壁均较所述第一插槽10、所述第二插槽11、所述第三插槽12和所述第四插槽13在所述横向方向远离所述对接腔4一侧的槽壁远离所述对接腔4设置。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沿所述横向方向上朝远离所述对接腔4一侧向外凸伸的多个凸出部19(详见图9至图11),多个所述凸出部19分别沿所述横向方向抵接至所述金属壳3,也即所述凸伸部18和所述凸出部19沿所述横向方向位于多个所述绝缘本体1的相对两侧。多个所述接收槽在所述横向方向上分别一一对应延伸入多个所述凸出部1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19设置有五个,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槽14、所述第二接收槽15、所述第三接收槽16沿所述横向方向一一对应延伸入其中三个所述凸出部19,可知,此三个所述凸出部19与三个所述凸伸部18沿所述横向方向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接收槽14、所述第二接收槽15、所述第三接收槽16的两侧。剩余的两个所述凸出部19与所述第一插槽10相对设置,剩余的两个所述凸出部19中的其中一个沿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分隔壁17相对,剩余的两个所述凸出部19中的另一个沿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端部相对。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壳3设有面向所述对接腔4的一第一侧板31以及与所述第一侧板31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二侧板32。所述第一侧板31包括四个锁扣板和两个调节板315,四个所述锁扣板沿所述横向方向一一对应面对四个所述对接槽,两个所述调节板315的其中一个沿所述纵向方向面对所述第一对接槽41,另一个沿所述纵向方向面对所述第四对接槽44的,每一所述调节板315位于相邻两个所述锁扣板之间并连接对应的两个所述锁扣板。所述锁扣板用于将多个所述对接连接器锁扣于所述电连接器100,每一所述锁扣板沿所述纵向方向平直延伸。所述调节板315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对接槽41和所述第四对接槽44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宽度,每一所述调节板315沿所述横向方向平直延伸。所述第二侧板32沿所述纵向方向平直延伸。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定义沿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第一对接槽41相对设置的所述锁扣板为第一锁扣板311,定义沿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对接槽42相对设置的所述锁扣板为第二锁扣板312,定义沿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第三对接槽43相对设置的所述锁扣板为第三锁扣板313,定义沿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第四对接槽44相对设置的所述锁扣板为第四锁扣板314。所述第一锁扣板311在所述横向方向相对所述第二锁扣板312向外凸出,其中一个所述调节板315位于所述第一锁扣板311和所述第二锁扣板312之间并连接两者,所述第二锁扣板312在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第三锁扣板313齐平设置,所述第四锁扣板314在所述横向方向相对所述第二锁扣板312与所述第三锁扣板313均向外凸出,另一个所述调节板315位于所述第三锁扣板313和所述第四锁扣板314之间,使得所述第一对接槽41、所述第二对接槽42、所述第三对接槽43和所述第四对接槽44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满足对应的大小关系。

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三个所述凸伸部18沿所述横向方向抵接至所述第二锁扣板312和所述第三锁扣板313,其中两个所述凸伸部18位于所述第二锁扣板312、所述第三锁扣板313在所述纵向方向远离彼此的端部,剩余一个所述凸伸部18位于所述第二锁扣板312和所述第三锁扣板313在所述纵向方向靠近彼此的端部,并共同抵接所述第二锁扣板312和所述第三锁扣板313。

如图9和图11所示,位于所述第一锁扣板311和所述第二锁扣板312之间的所述调节板315在所述横向方向位于与所述第一接收槽14相对的所述凸伸部18外侧,且与对应的所述凸伸部18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设置,位于所述第三锁扣板313和所述第四锁扣板314之间的所述调节板315在所述横向方向位于与所述第三接收槽16相对的所述凸伸部18的外侧,且与对应的所述凸伸部18沿所述横向方向错开设置。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31的前端齐平设置,所述第一侧板31的前端在所述前后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对接面1B的前方并与所述第一对接面1A齐平设置,三个所述凸伸部18的前端在所述前后方向均向前超出所述第二对接面1B。所述金属壳3在靠近所述第一侧板31的前端设有朝向所述绝缘本体1并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三个抓持部33,三个所述抓持部33一一对应插入三个所述凸伸部18,以将所述第一侧板3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五个所述凸出部19分别沿所述横向方向抵接至所述第二侧板32(详见图9至图11)。所述金属壳3在靠近所述第二侧板32的前端设有朝向所述绝缘本体1并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个卡持部34,两个所述卡持部34分别插入与所述第一接收槽14和所述第二接收槽15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的两个所述凸出部19,以将所述第二侧板32卡固于所述绝缘本体1,由此可知,三个所述抓持部33和两个所述卡持部34沿所述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且三个所述抓持部33和两个所述卡持部34沿所述横向方向错开设置。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壳3的前端在其纵向两端分别设有一卡勾部35,两个所述卡勾部35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的纵向两端,且两个所述卡勾部35沿所述纵向方向与四个所述插槽错开设置,也即所述卡勾部35卡持的位置是所述插槽在所述横向方向一侧的部分,此处位置塑胶料比较多,便于所述卡勾部35稳固卡持。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定义与所述第一插槽10及其内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插接配合的所述对接连接器为第一对接连接器200,定义与所述第二插槽11及其内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插接配合的所述对接连接器为第二对接连接器300,定义与所述第三插槽12及其内的所述第三导电端子23插接配合的所述对接连接器为第三对接连接器400。

如图1、图4和图13所示,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200包括一第一插接板51、一缺口52、两个第一导向板53和一第一对接板54。所述第一插接板51和所述第一对接板54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插接板51设有所述缺口52,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板53在所述纵向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插接板51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板53在所述纵向方向也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板54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板53在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第一对接板54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板53的后端齐平设置,且所述第一插接板51的后端向后不超过所述第一导向板53的后端,所述第一导向板53在所述横向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插接板51在所述横向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一导向板53在所述纵向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插接板51在所述纵向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一导向板53与所述第一对接板54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小间隔不小于所述第一插接板51与所述第一对接板54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小间隔。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200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后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所述第一插接板51向后插入所述第一插槽10,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电性连接,所述缺口52收容所述分隔壁17,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板53中的其中一个插入所述第一接收槽14,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板53中的另外一个设于所述金属壳3外侧,所述第一对接板54向后插入所述第一对接槽41,并扣持于所述第一锁扣板311。

如图1、图4和图13所示,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300包括一第二插接板61、两个第二导向板62以及一第二对接板63,所述第二插接板61和所述第二对接板63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相对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板62在所述纵向方向位于所述第二插接板61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板62在所述纵向方向也位于所述第二对接板63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板62在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对接板63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板62的后端齐平设置,且所述第二插接板61的后端向后不超过所述第二导向板62的后端,所述第二导向板62在所述横向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插接板61在所述横向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二导向板62在所述纵向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插接板61在所述纵向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二导向板62与所述第二对接板63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小间隔不小于所述第二插接板61与所述第二对接板63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小间隔。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300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后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所述第二插接板61向后插入所述第二插槽11,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电性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板62分别插入所述第一接收槽14和所述第二接收槽15,也即所述第一接收槽14收容一个所述第一导向板53和一个所述第二导向板62,所述第二对接板63向后插入所述第二对接槽42,并扣持于所述第二锁扣板312,所述第一接收槽14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不小于一个所述第一导向板53和一个所述第二导向板62两者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之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收槽14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稍微大于一个所述第一导向板53和一个所述第二导向板62两者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之和,如此,便于安装,减少插入所述第一接收槽14的所述第一导向板53和所述第二导向板62彼此摩擦。

如图1、图4和图13所示,所述第三对接连接器400包括一第三插接板71、两个第三导向板72以及一第三对接板73,所述第三插接板71和所述第三对接板73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相对且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三导向板72在所述纵向方向位于所述第三插接板71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三导向板72在所述纵向方向也位于所述第三对接板73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三导向板72在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第三对接板73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三导向板72的后端齐平设置,且所述第三插接板71的后端向后不超过所述第三导向板72的后端,所述第三导向板72在所述横向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插接板71在所述横向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三导向板72在所述纵向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插接板71在所述纵向方向的长度,所述第三导向板72与所述第三对接板73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小间隔不小于所述第三插接板71与所述第三对接板73在横向方向上的最小间隔。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三对接连接器400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后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所述第三插接板71向后插入所述第三插槽12,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三导电端子23电性连接,两个所述第三导向板72分别插入所述第二接收槽15和所述第三接收槽16,也即所述第二接收槽15收容一个所述第二导向板62和一个所述第三导向板72,而所述第三接收槽16仅收容一个所述第三导向板72,所述第三对接板73向后插入所述第三对接槽43,并扣持于所述第三锁扣板313。所述第二接收槽15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不小于一个所述第二导向板62和一个所述第三导向板72两者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之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收槽15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稍微大于一个所述第二导向板62和一个所述第三导向板72两者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之和,如此,便于安装,减少插入所述第二接收槽15的所述第二导向板62和所述第三导向板72彼此摩擦。

如图1、图4和图13所示,所述配合连接器500包括一第四插接板81以及一第四对接板82,所述第四插接板81和所述第四对接板82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配合连接器500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后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所述第四插接板81向后插入所述第四插槽13,并与对应的所述第四导电端子24电性连接,所述第四对接板82向后插入所述第四对接槽44,并扣持于所述第四锁扣板314。

如图4和图13所示,所述第一对接板54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对接板63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二对接板63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三对接板73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宽度,所述第三对接板73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第四对接板82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宽度。

如图14至图23所示,为本发明连接器组合的第二实施例,且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二实施例中的三个所述接收槽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后未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三个所述接收槽与所述对接腔4在所述横向方向相互连通,也即三个所述接收槽沿所述横向方向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面向所述第一侧板31的一侧,且所述绝缘本体1沿所述横向方向朝所述对接腔4未凸伸形成所述凸伸部18,而所述金属壳3的所述第一侧板31也并未设置固持于所述凸伸部18的所述抓持部33,所述第一对接连接器200的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板53分别在所述横向方向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对接板54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一端面在所述纵向方向齐平,所述第二对接连接器300的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板62分别在所述横向方向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二对接板63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一端面在所述纵向方向齐平,所述第三对接连接器400的两个所述第三导向板72分别在所述横向方向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三对接板73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一端面在所述纵向方向齐平。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一致,故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所述电连接器100设有沿所述纵向方向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插槽之间的所述接收槽,所述接收槽用于接收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所述导向板,当所述导向板插入所述接收槽的过程中,所述导向板可在所述纵向方向限制所述对接连接器的位移,以在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所述插接板插入所述插槽的过程中,引导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后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进而引导所述插接板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后直直插入所述插槽,以避免所述电路板对所述导电端子2施加过度的挤压力,造成所述导电端子2过度形变,进而导致所述电连接器100损坏的后果,以及避免所述插接板的多个所述导电部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2错位设置,造成所述电连接器100不能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后果。

2)两个所述对接连接器的两个所述导向板插入同一所述接收槽,以引导两个所述对接连接器共同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相较于每一所述导向板对应插入一个所述接收槽的技术方案,节省了所述绝缘本体1上间隔两个所述接收槽的部分,使得所述绝缘本体1在纵向方向上的体积变小,所述电连接器100占用所述电路板的空间减小。

3)为接收在所述横向方向厚度不同的两个所述对接板,通过于所述第一侧板31上形成位于两个所述锁扣板之间且与两个所述锁扣板连接的所述调节板315,两个所述锁扣板沿所述横向方向与两个所述对接槽相对,而所述调节板315沿所述纵向方向仅与其中一个所述对接槽相对,使得收容厚度不同的两个所述对接板的两个所述对接槽在所述横向方向的宽度也不同,工艺简单,制造难度低,可大幅生产。

4)由于所述第一侧板31上设有与所述锁扣板延伸方向不同的所述调节板315,使得所述第一侧板31的弯曲程度变大,所述第一侧板31不能贴覆至所述绝缘本体1,通过在所述横向方向上设置与所述第一侧板31相对且沿所述纵向方向平直延伸的所述第二侧板32,且所述第二侧板32抵接至所述绝缘本体1,以将所述第一侧板31的两端拉紧围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且由于所述第二侧板32未设有凹凸结构,长度较短,增加了所述金属壳3的刚性,降低了生产难度。

5)由于所述对接腔4在所述纵向方向的宽度过大,通过所述绝缘本体1朝所述对接腔4凸伸抵接至所述金属壳3的所述凸伸部18,以及所述金属壳3设置固持于所述凸伸部18的所述抓持部33,以避免所述第一侧板31沿所述纵向方向发生弯曲形变,进而避免所述对接板不能插入所述对接腔4。

6)所述调节板315与所述凸伸部18在所述横向方向相对设置,以使得所述凸伸部18能对靠近所述锁扣板和所述调节板315之间的弯折部分的所述锁扣板进行支撑,避免所述锁扣板和所述调节板315之间的弯折部分发生形变,造成所述对接板不能插入所述对接槽的后果。

7)同一所述对接连接器的两个所述导向板分别插入两个所述接收槽,以引导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相对于所述对接连接器仅通过一个所述导向板的引导,所述对接连接器能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后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精准度更高。

8)凸伸入所述对接腔4的所述凸伸部18在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接收槽相对设置,也即所述绝缘本体1的一部分在所述对接腔4与所述接收槽之间,将两者隔开设置而不彼此连通,相较于所述接收槽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朝所述对接腔4的一侧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于所述接收槽的两侧均设有塑胶,所述绝缘本体1的强度增大,且能有效防止所述绝缘本体1在注塑成型的冷却步骤中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收缩率差异过大,导致所述绝缘本体1沿所述纵向方向发生弯曲形变。。

9)所述金属壳3上设有在所述横向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抓持部33和所述卡持部34,且所述抓持部33和所述卡持部34均用于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以将所述金属壳3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稳定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

10)所述金属壳3在其纵向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所述卡勾部35,两个所述卡勾部35向后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的纵向两端,以将所述金属壳3在所述纵向方向稳定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

11)所述卡勾部35与所述插槽在所述横向方向上错开设置,使得所述卡勾部35能插入在所述横向方向与所述插槽错开的所述绝缘本体1。

12)所述接收槽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朝远离所述对接腔4的一侧延伸超过所述插槽,以收容在所述横向方向长度较对应的所述插接板长的所述导向板,以更好地引导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所述绝缘本体1为形成所述接收槽,设有自所述横向方向朝远离所述对接腔4一侧凸伸的所述凸出部19。

13)所述金属壳3设有卡固于所述凸出部19的所述卡持部34,以使得所述金属壳3在所述横向方向远离所述对接腔4的一侧,也能稳定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进而防止所述金属壳3发生过度变形。

14)由于所述插槽在所述纵向方向的长度过大,所述凸出部19在所述横向方向上与所述插槽的所述分隔壁17在所述横向方向相对,以在所述纵向方向进一步增强所述绝缘本体1的强度。

15)由于所述接收槽沿所述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相较于所述接收槽仅沿所述前后方向向前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能有效避免所述绝缘本体1在注塑成型的冷却步骤中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收缩率差异过大,具体避免所述绝缘本体1在注塑成型的冷却步骤中,所述绝缘本体1后侧的收缩大于所述绝缘本体1前侧的收缩,造成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侧在所述横向方向、所述纵向方向发生弯曲的后果,并且最终造成所述电连接器中以SMT方式焊接至电路板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的多个所述焊脚不能达到相应平面度需求的后果。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相关技术
  • 插头电连接器及插座电连接器
  • 高速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 连接器和将电缆的编织屏蔽层电连接到连接器上的方法
  • 插座电连接器线缆组合、插头电连接器线缆组合及电连接器组合
  • 插座电连接器组合、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及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分类

0612011586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