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及治疗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及治疗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及治疗设备。

背景技术

微创技术是现代外科学发展的趋势,但仍会在患者体表留有瘢痕。于是,无瘢痕手术应运而生。体表无瘢痕,须由软式内窥镜经自然腔道完成手术,因此,经自然腔道软式内窥镜手术成为无瘢痕手术的研究热点,也是跨越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后的第三代术式。体表无瘢痕手术,生理创伤小、心理创伤更小、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相应减少。另外,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无需全麻,麻醉药品用量少,减轻麻醉深度,部分患者呈清醒状态,大大降低麻醉风险,且术后恢复较快、康复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利于极度衰弱患者、手术风险较大患者。

美国Apollo内镜手术器械公司近年推出的内镜螺旋钉缝合系统(EndoscopicHeliX Tacking System;https://www.x-tack.com/),虽可以缝合较大的创口或其他目标缝合组织,但该系统不仅附件较多、操作较繁复,且缝合依赖至少3只金属的螺旋钉,打结还是依赖夹子,为缝合而旋转穿过组织的硬质锋利的螺旋钉存留体内,难以排除诸如穿孔、肠漏、黏连等消化系统甚至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二次损伤的可能,加之与打结的硬质夹子堆积在一起,消化道的蠕动和腹部的运动更难以不导致损伤。

中国专利CN111419312A(申请日2020年4月27日)公开了一种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以及治疗系统,该专利通过控制进针组件的前进实现体内软组织的缝合和打结。该专利中缝合器的进针组件上具有两根操纵线(绳),操作时分别控制两根操纵线(绳)来控制进针组件向不同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进针、拔针以及穿线。两根操纵线(绳)在操控手柄上的安装,使得缝合器和操控手柄的结构复杂、连接繁复、步骤增多,导致操作者顺应性降低、连接处体积增加、操作时脱线概率加大。两根操纵绳的控制,使得操控手柄的控制动作复杂、极易紊乱。两根操纵绳的控制,又需要操作者双手进行控制,而内窥镜操作者的右手为主要的且持续的操作手,若调用右手以配合左手操作操控手柄,则对使用内窥镜及缝合器进行治疗或检查的进度、速度、延续度、准确性、安全性、持续性和注意力等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操纵绳在操控手柄或缝合器内部的走向变化若依赖直角或其它非曲面光滑界面的部件,均会导致操纵绳行进阻力增大、手指回拉拉杆费力、进针不准确、组织易于损伤、操纵绳疲劳断裂、内窥镜腔道或钳道磨损、测试拉杆回拉次数减少等问题。

进一步的,两根操纵线(绳)的设置完全阻却了缝合器C字型开口转向的可能,缝合器一旦同轴转向即出现两线(绳)交叉缠绕、缝针进退不能、操作戛止而无法缝合。由于该专利中的缝合器无法同轴旋转而任意转换C字型开口的朝向与位置,只能依赖内窥镜先端的弯曲来局部调整缝合的方向与位置,尤其在狭小的体内空间,增加缝合的难度、减弱缝合的力度,无法迅速准确地良好对合甚至无法缝合目标组织。

特别的,内窥镜缝合器在进入体内进行缝合时,操作者的视野完全依赖内窥镜先端的镜头,而先端套接着缝合器,其进针、缝合、打结的操作依赖不断进退且不具有高弹性的操纵绳,试验表明这势必导致操纵绳在镜头前方的堆积或者增加理线的动作。为避免这种情况,在操控手柄内部安装扭力限制器,以防止操纵绳断裂,但这样不仅增加生产制造成本且会导致操控手柄的体积增大,操控手柄的拉杆距操作者的虎口的距离过大,不符合人体工学,致使操作者手指易于疲劳、影响手术进行。提扭、拔出操控手柄的圆环旋钮及其它操作操控手柄的动作还需另一只手辅助。

内窥镜的直径大小不一,若缝合器套接内窥镜先端的管状部直径固定不变,则难以适用于各种直径的内窥镜,或限制了一个规格的缝合器的适用范围或增加了多种规格的缝合器制作成本或后置被动适应新的直径的内窥镜。而管状部与主壳体之间的连接部件为弧形瓦片状板块,则会限制管状部直径的变化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不足,提供一种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及治疗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于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器,其包括主壳体、缝合针、进针组件以及防退针组件。缝合针滑动设置于主壳体,缝合针的一端连接有缝合线,缝合针的另一端为尖端。进针组件设置于主壳体且包括驱动件、复位件以及进针齿,进针齿与缝合针呈可分离的卡合关系;驱动件作用于卡合的进针齿和缝合针,控制缝合针前进且复位件发生形变;当驱动件被释放,进针齿与缝合针卡合关系解除,复位件带动进针齿复位;或者,驱动件作用于卡合关系解除的进针齿以使其相对缝合针运动且复位件发生形变;当驱动件被释放时,进针齿与缝合针卡合关系解除,复位件带动进针齿与缝合针前进。防退针组件设置于主壳体且和缝合针形成可分离的卡合关系,防止缝合针后退。单线的启动进针,使得缝合器外形简洁、操作时阻力减小、缝合时不阻挡视野、不易缠绕,更可以配合缝合器同轴任意旋转,以准确达到目标缝合部位、实现最佳缝合效果。运用本发明的缝合器采用跨越缝合,更没有创口大小或其他目标缝合组织范围大小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驱动件为作用于进齿针的操纵绳,复位件为作用于进齿针的复位弹簧或金属弹片。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主壳体上具有滑槽,缝合针设置于滑槽内,进针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滑槽内且位于缝合针上方的滑块,进齿针可伸缩式装配于滑块,驱动件和复位件均连接于滑块。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针组件还包括依次盖合于主壳体的上壳和上盖,上壳和上盖之间形成容纳腔,滑块包括滑块本体和滑块连接部,滑块连接部依次穿过上壳和上盖,复位件设置于容纳腔内,其一端连接于滑块连接部,其另一端连接于上壳或上盖,驱动件连接于滑块连接部的上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滑块的底部具有容纳槽,复位件设置于容纳槽且限位于滑块和缝合针之间,复位件的一端连接于容纳槽的侧壁,其另一端连接于主壳体的滑槽的内壁。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缝合器还包括外置钳道管,主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第三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第三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转动设置于第一壳体,外置钳道管传动连接于第一壳体,带动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之间的相对转动,以同轴任意转换缝合器C字型开口的朝向与位置。也可以内窥镜自身的钳道管或其他传动,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于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装置,其包括缝合器和单线(绳)操控手柄。缝合器固定于内窥镜的先端,缝合器包括主壳体、缝合针、进针组件以及防退针组件。缝合针滑动设置于主壳体,缝合针的一端连接有缝合线,缝合针的另一端为尖端。进针组件,设置于主壳体且包括驱动件、复位件以及进针齿,进针齿与缝合针呈可分离的卡合关系;驱动件作用于卡合的进针齿和缝合针,控制缝合针前进且复位件发生形变;当驱动件被释放,进针齿与缝合针卡合关系解除,复位件带动进针齿复位;或者,驱动件作用于卡合关系解除的进针齿以使其相对缝合针运动且复位件发生形变;当驱动件被释放时,进针齿与缝合针卡合,复位件带动进针齿与缝合针前进。防退针组件设置于主壳体且和缝合针形成可分离的卡合关系,防止缝合针后退。单线(绳)操控手柄固定于内窥镜的操作端,缝合器的驱动件连接于操控手柄,操控手柄控制驱动件以控制缝合针的前进。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单线(绳)操控手柄包括手柄壳体、操纵绳轮、离合盘以及拉杆。操纵绳轮设置于手柄壳体内,缝合器上的驱动件为操纵绳且连接于操纵绳轮。离合盘可分离式设置于操纵绳轮的一侧,离合盘靠近操纵绳轮的一侧上具有与操纵绳轮啮合的卡齿圈。拉杆连接于离合盘且可复位式连接于手柄壳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治疗装置还包括连接环、圈套环、钩钳器、推结管,连接环套设于内窥镜上,圈套环在内窥镜的先端处进行组织的切割动作,钩钳器在内窥镜的先端处进行组织的钳取动作或者缝合线的勾拉动作,推结管纵向前推并横向水平助紧打结。

于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设备,其包括内窥镜和治疗装置。治疗装置与内窥镜配合使用,包括操控手柄和缝合器。缝合器固定于内窥镜的先端,缝合器包括主壳体、缝合针、进针组件以及防退针组件。缝合针滑动设置于主壳体,缝合针的一端连接有缝合线,缝合针的另一端为尖端。进针组件,设置于主壳体且包括驱动件、复位件以及进针齿,进针齿与缝合针呈可分离的卡合关系;驱动件作用于卡合的进针齿和缝合针,控制缝合针前进且复位件发生形变;当驱动件被释放,进针齿与缝合针卡合关系解除,复位件带动进针齿复位;或者,驱动件作用于卡合关系解除的进针齿以使其相对缝合针运动且复位件发生形变;当驱动件被释放时,进针齿与缝合针卡合,复位件带动进针齿与缝合针前进。防退针组件设置于主壳体且和缝合针形成可分离的卡合关系,防止缝合针后退。操控手柄固定于内窥镜的操作端,缝合器的驱动件连接于操控手柄,操控手柄控制驱动件以控制缝合针的前进。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壳体通过主壳体的旋转齿轮转动连接于第三壳体,外置钳道管的传动齿啮合于旋转齿轮,外置钳道管通过钳道管传动齿和旋转齿轮’的传动带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转动,该设置便于缝合器在体内C字型开口朝向的同轴旋转,尤其在狭小的体内空间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及治疗设备中进针组件内包括驱动件、复位件以及进针齿,当驱动件带动进针齿运动时复位件同步发生形变;而当驱动件被释放时,复位件的回复力会带动进齿针复位。该设置使得缝合针的前进只需通过单线(绳)操控手柄控制驱动件这一个部件即可实现,手术时内窥镜操作者只需单手控制操控手柄,另一只手可持续的进行缝合。进一步的,单个部件的操作也使得操作者无需在游离视线来对操控手柄进行控制,保障了操作者的注意力始终落于内窥镜的操作上,从而确保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持续性。

此外,操控手柄利用小体积的离合盘和操纵绳轮的啮合来实现转动扭力的增加,实现了操控手柄的小型化,降低成本。进一步的,利用操纵绳轮的圆弧侧壁来对操纵绳进行牵引,大大减小了操纵绳行进的阻力,不仅拉杆的操作更加轻松,操作者顺应性好且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操纵绳对缝合器各个部件的损伤,延长了缝合器的使用寿命。更进一步的,操控手柄缩小了拉杆与虎口的距离,减小手指展开和钩握的幅度,符合手部的人体工学,不易诱发操作者的手部腱鞘或韧带或肌肉损伤,操作更放松、缝合更准确、手术更迅速、续接更持久、手指疲劳更缓慢。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缝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B和图1C为图1A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的分解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1A中缝合针和进针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4A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缝合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所示为图4A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C所示为图4A的侧视图。

图5A-图5F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缝合器的防退针组件、缝合针和进针组件在作动过程中不同状态的示意图。

图6A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单线(绳)操控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6B至图6D为图6A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E为图6A的分解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单线(绳)操控手柄上操纵绳轮和手柄前壳的装配示意图。

图8所示为图7中操纵绳通过圆弧插销和插销弹簧连接于操纵绳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图7中操纵绳、圆弧插销以及插销弹簧三者的装配示意图。

图10A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操控手柄上拉杆、手柄后壳、离合盘以及操纵绳轮的装配示意图。

图10B所示为图10A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C为图10A的分解示意图。

图1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操控手柄上拉杆、手柄前壳、离合盘的装配示意图。

图11B为图11A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连接环与内窥镜及推结管的安装示意图。

图13A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缝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B和图13C为图13A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A的分解示意图。

图15所示为图13A中缝合针和进针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6A-图16F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缝合器的防退针组件、缝合针和进针组件在作动过程中不同状态的示意图。

图17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缝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B和图17C为图17A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A的分解示意图。

图19A所示为图17A中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以及外置钳道管的装配示意图。

图19B为图19A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B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21A、图21B、图21C所示为可调管状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器、与缝合器相配合的单线(绳)操控手柄、由缝合器与操控手柄组成的治疗装置、由治疗装置和与其相配合的内窥镜组成的治疗设备。缝合器可以用来在哺乳动物的组织上进行体内缝合,无论对象是否是人并且无论被缝合对象是否有生命体征。本发明提供的缝合器不仅可与内窥镜配合使用,还可以配合其它能够实现转向引导的装置进行使用。

如图1A至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器1,用于刺穿和缝合组织以在身体内进行外科手术。缝合器1包括主壳体11、进针组件12、缝合针13、防退针组件14。

于本实施例中,缝合器1配合内窥镜使用,主壳体11包括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内窥镜连接于第一壳体111,第一壳体111的直径可变,可由自锁扣齿或/和卡链或/和销栓或/和他们的组合构成,以适应安装在不同直径的内窥镜先端,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进针组件12、缝合针13以及防退针组件14设置于第二壳体112。一体成型的主壳体11使得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的连接处呈平滑过渡,连接处无棱角,从而大大降低缝合器对体内组织的触碰造成的损伤。然而,本发明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方式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也可通过连接件进行分体式连接。

当本实施例的缝合器是配合单钳道的内窥镜使用时,第一壳体111的中间可具有两个通道1111,1112,第一通道1111可套设于内窥镜的先端,第二通道1112可供外置钳道管通过以固定外置钳道管。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当缝合器配合双钳道的内窥镜使用时,第一壳体可仅具有一个通道,使缝合器能够套设于内窥镜的先端。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也可不具有通道,而是通过其它结构,例如固定带、固定圈等,从而使缝合器固定在内窥镜的先端。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1靠近第二壳体112的一端上还具有一个防缠绕滑柱1113,作为驱动件121的操纵绳穿过防缠绕滑柱1113,然而从内侧进入第一壳体111内。防缠绕滑柱1113对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之间松弛的操纵绳进行导向,避免了松弛状态下的操纵绳发生缠绕。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112上具有一滑槽1121,缝合针13设置于滑槽1121内。进针组件12设置于滑槽1121内,其包括驱动件121、复位件122以及进针齿123,进针齿123与缝合针13呈可分离的卡合关系。驱动件121作用于进针齿123以使进针齿123卡合于缝合针13,两者呈联动状态,进而控制缝合针13前进,同时复位件122发生形变。当驱动件122被释放,进针齿123与缝合针13卡合关系解除,复位件122带动进针齿123复位。在下一次进针时,驱动件122又再次作用于卡合的进针齿123与缝合针13,驱动件122通过进针齿123带动缝合针13前行,依次循环,实现连续缝合。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通过调整进针齿和缝合针的卡合结构,使得驱动件作用于进针齿时带动卡合关系解除的进针齿相对缝合针运动,同时复位件发生形变;当驱动件被释放时,进针齿与缝合针卡合,复位件带动进针齿与缝合针前进。

本发明提供的缝合器中,缝合针13的前行只需通过单线(绳)操控手柄控制驱动件121这单个部件即可实现;换言之,操作者只需单手控制即可,另一只手可保持对内窥镜的持续操作,操作更加的简单、方便。同时,该设置也使得第二壳体112内只需设置一个滑槽1121来同时容纳缝合针13和驱动件112即可,极大简化了第二壳体112的结构,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缩小了缝合器的体积。

于本实施例中,驱动件121为操纵绳,复位件122为复位弹簧。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另一实施例中,驱动件121也可不采用拉绳,通过其它结构的替代实现对缝合针的控制。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复位件也可采用金属弹片或弹力硅胶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具有一定回复力或弹力的结构进行替代。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于本实施例中,进针组件12还包括设置于滑槽1121内且位于缝合针13上方的滑块124以及依次盖合于第二壳体112的上壳125和上盖126,进齿针123可伸缩式装配于滑块124,驱动件121和复位件122均连接于滑块。上壳125和上盖126之间形成容纳腔1251。滑块124包括滑块本体1241和滑块连接部1242,滑块连接部1242依次穿过上壳125和上盖126,复位件122设置于容纳腔1251内,其一端连接于滑块连接部1242,其另一端连接于上壳125或上盖126,驱动件121连接于滑块连接部1242的上端。上壳125和上盖126所形成的容纳腔1251对复位件122的形变方向进行限位,避免复位件122在发生形变的时候沿其它方向拱起,从而影响回复力的方向。这一设置确保了复位件122(复位弹簧)沿滑槽1121的周向发生形变,从而在复位时能平稳地带动滑块124和进齿针123沿滑槽1121复位,进而带动缝合针13稳定前行。优选的,设置容纳腔1251的高度接近复位件122的直径。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于本实施例中,复位件122通过连接块127可拆卸式连接于滑块连接部1242。具体而言,连接块127卡合于滑块连接部1242,复位件122的一端连接于连接块127。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连接块127也可采用螺丝等连接件可拆卸式连接于滑块连接部。对于进齿针123,于本实施例中,进针组件12包括两个进齿针123。然而,本发明对进齿针的数量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进齿针的数量也可为三个以上。

如图2和图5A所示,两个进齿针123分别装配于滑块本体1241的两端,进齿针123的底端与缝合针13卡合或分离,进齿针123的顶端和上壳125的底部之间设置有进齿针弹片128。当缝合针13挤压进齿针123底端时,进齿针弹片128发生形变,进齿针123向上收缩,进齿针124和缝合针13分离。当进齿针123运行到缝合针13上的卡槽132时,进齿针弹片128复位并推动进齿针123以使进齿针123的底部卡合于缝合针的卡槽132内。然而,本发明对于进齿针的可伸缩式结构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可采用其它能发生弹性形变的材料来替代进齿针弹片。

图4A至图4C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缝合针的结构示意图。缝合线131可固定或可拆卸地固定于缝合针13的一端,缝合针13的另外一端为尖端,可刺穿组织。缝合针13的一侧具有四个卡槽132,另一侧具有三个卡槽132。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实现进针齿60°和120°的进针,使得缝合针13前进的行程控制更加灵活。如果只需要控制缝合针180°的进针,则无需设置这么多个卡槽。于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缝合针的厚度变薄,两侧的卡槽是错位设置,即并不是在同一个地方的两侧完全对应地设置卡槽。通过这样的设置,缝合针不容易被弯曲变形或者折断。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进针齿123的齿部可分离地卡合于缝合针13的卡槽132中。本发明对卡槽132的数量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实施例中,每个卡槽132为非对称结构,一侧为倾角较大的斜面a,起阻挡作用,另一侧为倾角较小的斜面b,该斜面b和进针齿123的齿部的顶端斜面相匹配。进针齿123的齿部的顶端为倾斜设置,在驱动件121的作用力下进针齿123的齿部顶端斜面能够经过斜面b滑出卡槽132,从而解除进针齿123与缝合针13的卡合关系。于本实施例中,每个卡槽132的斜面a与缝合针13的一个侧面c的夹角为60°-90°,另一侧斜面b与缝合针13的侧面c的夹角为10°-45°。然而,本发明对倾角具体的度数不作任何限定。于本实施例中,斜面b并不是平面,而是弧形面,更加利于进针齿123的齿部的顶端滑出卡槽132从而解除进针齿123和卡槽132之间的卡合关系。

本实施例的缝合针13是带线缝合针。具体而言,缝合针13的尾部具有圆锥凹陷,缝合线131的一端塞入该圆锥凹陷中,然后对缝合针13的尾端进行挤压或胶合,从而将缝合线131固定在缝合针13的尾端。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他实施例中,缝合线可通过其它方式,比如传统穿针的方式可拆卸地固定于缝合针的一端。于本实施例中,缝合针13可采用不锈钢制作,缝合针13的横切面的直径可为8mm、10mm、12mm等,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可根据实际治疗需求选用适当尺寸的缝合针。于本实施例中,缝合线131的长度为30cm-60cm,缝合线131可以采用聚丙烯线、尼龙线等等,本发明对缝合线的长度、线径和材质也不作任何限定。于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生物可吸收性缝合线,这样可以不用拆线,减少患者二次手术的风险。

于本实施例中,防退针组件14设置于第二壳体112上且和缝合针13形成可分离的卡合关系从而防止缝合针13的后退。进针组件12和防退针组件14分别位于缝合针13的两侧。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防退针组件14包括下壳141、防退针齿142、以及防退针齿弹片143。下壳141盖合于第二壳体112且下壳141上具有两个定位孔1411,两个防退针齿142分别安装于两个定位孔1411内,防退针齿142的底端抵接防退针齿弹片143。于实际组装中,缝合针13先安置于第二壳体112的滑槽1121中,之后将装有防退针齿142的下壳141盖合到滑槽1121上,之后将防退针齿弹片143固定于下壳141。

防退针齿142的顶端可以卡合于缝合针13的卡槽132上。于本实施例中,两个防退针齿142的顶端设置为斜面。该斜面和卡槽132的斜面b的倾斜角度相匹配,从而使得防退针齿142在驱动件121的作用力下能够经过斜面b滑出卡槽132。具体而言,进针齿123和防退针齿142分别位于缝合针13的两侧,且分别可分离地卡合于缝合针13的卡槽132上。本文中可分离地卡合指的是卡合关系可以形成也可以解除。进针齿123和防退针齿142与缝合针13都是可分离的卡合关系,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即可实现复杂的功能(例如目标缝合组织的缝合与缝合线的打结),缝合器占用体积小,制作成本低。本发明对进针齿123和防退针齿142的顶端形状不做任何限定。于其他实施例中,进针齿123和防退针齿142的顶端也可为便于滑动的弧形。只要能够和缝合针形成卡合关系并能够解除卡合关系的相互配合结构,都能够实现本发明的功能,也在本发明想要保护的范围内。

于本实施例中,防退针齿弹片143依靠自身的弹力对防退针齿142施加弹性压力,既能够使得防退针齿142在缝合针13运动时能够产生位移以从卡槽132中滑出,又可以通过弹力压住防退针齿142使其卡合于卡槽132内。

为了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缝合器如何进行目标缝合组织的缝合动作,以下结合图5A-图5F进行说明。为了清楚地表明内部零件的位置,附图中没有画出全部元件。以下描述中提及的“正面”、“背面”、“左侧”以及“右侧”均是基于图5A-图5F中的位置关系而言,具体而言,进齿针位于缝合针的正面,相对应的,防退齿针则位于缝合针的背面。图5A-图5F中每幅图的左边(a)为拉动驱动件121时进针组件12、缝合针13以及防退针组件14的连接关系图;右边(b)则为释放驱动件121,复位件122带动进针组件12复位后进针组件12、缝合针13以及防退针组件14的连接关系图。同时定义:从缝合针连接有缝合线的一端(图中缝合针的左端)至缝合针尖端(图中缝合针的右端),缝合针正面的四个卡槽分别为第一正面卡槽、第二正面卡槽、第三正面卡槽以及第四正面卡槽;同样的,定义缝合针背面的四个卡槽依次为第一背面卡槽、第二背面卡槽以及第三背面卡槽。

图5F中(b)所示为起始状态时缝合器1中两个进针齿123、缝合针13和两个防退针齿142的位置;同时该状态也是一次缝合完成后缝合器的位置,即缝合器在完成一次缝合后回到初始位置。

于初始位置,如图5F中(b)所示,进针组件12的两个进针齿123分别卡合于缝合针13的第一正面卡槽和第三正面卡槽上。防退针组件14的其中一个防退针齿142(如图5F中(b)所示的位于右侧的那个防退针齿142)卡合于缝合针13第三背面卡槽内。此时,拉动驱动件121(即本实施例中的操纵绳),由于两个进针齿123分别卡合在缝合针13的两个卡槽132内,且力的方向是使进针齿123的顶端抵靠在卡槽132倾角较大的一侧,此时进齿针123和缝合针13之间呈联动关系。在外力的作用下,驱动件121拉动进针齿123,从而带动整个缝合针13沿顺时针方向前进;于此同时压缩复位件122。当复位件122被压缩到极限时,滑块124无法再带动进齿针123前行,即此时无法再拉动操纵绳,此时位于右侧的防退针齿142刚好卡合于第二背面卡槽内,如图5A中(a)所示。对于防退齿针132而言,在图5F中(b)所示的位置上第一次拉动驱动件时,防退针齿142相对于缝合针13的运行方向是逆时针(实际是防退针齿142没动,但是缝合针13在顺时针移动),位于右侧的防退针齿142可以经过第三背面卡槽的斜面滑出,进而运动至图5A中(a)中的第二背面卡槽内,其不会对缝合针13的行进造成任何阻碍。在这个过程中,缝合针13尖端从第二壳体112中出针,穿过目标缝合的组织。

之后,操作者释放驱动件121,即驱动件121作用于滑块124上的沿顺时针方向的作用力消失了。此时,复位件122向滑块124和进齿针123提供逆时针方向的作用力,两个进针齿123将分别经过第一正面卡槽和第三正面卡槽的斜面滑出并逆时针后退,后退的位移为复位件122在压缩的位移。复位后,位于左侧的进齿针123悬空于缝合针13尾端的外部,而位于右侧的进齿针123则卡合于第二正面卡槽,如图5A中(b)所示。在这个过程中,缝合针13被位于右侧的防退齿针142的顶端抵靠在第二背面卡槽倾角较大的一侧,防退针齿142不会和第二背面卡槽解除卡合关系,缝合针13也因此不会跟随进齿针123而发生倒退动作。

之后,操作者第二次拉动操纵绳,位于右侧的进针齿123卡合在第二正面卡槽内,且力的方向是使位于右侧的进针齿123的顶端抵靠在第二正面卡槽倾角较大的一侧,此时进齿针123和缝合针13之间呈卡合关系。缝合针13跟随进针齿123继续顺时针前进并逐渐穿过目标缝合组织,直至复位件122被压缩到极限,如图5B(a)所示。此时无法再拉动操纵绳时,位于右侧的防退针齿142刚好卡合于第一背面卡槽内。接着,操作者再次释放驱动件121,被压缩的复位件122向退齿针123提供逆时针的作用力,滑块124和退齿针123逆时针后退,位于右侧的进齿针123卡合于第一正面卡槽,如图5B(b)所示;位于右侧的防退针齿142卡合在第一背面卡槽内,缝合针13不会倒退。

之后,操作者第三次拉动操纵绳,位于右侧的进齿针123联动缝合针13,缝合针13继续顺时针运行并穿过目标缝合组织。在三次拉绳至极限时,如图5C(a)所示,此时位于左侧的防退齿针142卡合在缝合针的第三背面卡槽内。第三次释放驱动件121后,如图5C(b)所示,滑块124和进齿针123逆时针运动,位于左侧的进齿针123卡合于第四正面卡槽,位于左侧的防退齿针142卡合在第三背面卡槽内,缝合针13不会倒退。

接着,操作者第四次拉动操纵绳,卡合于第四正面卡槽左侧的进齿针123继续带动缝合针13顺时针运行至复位件122的压缩极限,如图5D(a)所示。此时,缝合针13的尖端穿过目标缝合组织并回针进入第二壳体112的滑槽1121内;位于左侧的防退齿针142卡合在缝合针的第二背面卡槽内。第四次释放驱动件121,如图5D(b)所示,滑块124和进齿针123逆时针后退,位于左侧的进齿针123卡合于第三正面卡槽,位于左侧的防退齿针142则卡合在第二背面卡槽内,缝合针13不会倒退。

继续第五次拉动操纵绳,卡合于第三正面卡槽内的进齿针123带动缝合针13继续顺时针向滑槽1121内回转至复位件122的压缩极限,如图5E(a)所示。此时,位于左侧的防退齿针142卡合在缝合针的第一背面卡槽内。第五次释放驱动件121,如图5E(b)所示,滑块124和进齿针123逆时针后退,两个进齿针123分别卡合于第二正面卡槽和第四正面卡槽,位于左侧的防退齿针142卡合在第一背面卡槽内,缝合针13不会倒退。

最后,第六次拉动驱动件121至复位件122的压缩极限,卡合在第二正面卡槽和第四正面卡槽内的两个进齿针123继续带动缝合针13前进直至缝合针的尖端靠近滑槽1121的出针端,如图5F(a)所示。此时,缝合针13带动缝合线131穿过待缝合的组织,完成了一次缝合。而位于右侧的防退齿针142则卡合于第三背面卡槽内。之后,第六次释放驱动件121,如图5F(b)所示,复位件122带动滑块124和进齿针123逆时针后退,两个进齿针123分别卡合于第一正面卡槽和第三正面卡槽,缝合针13不倒退。缝合针13完全回针入第二壳体,准备下一次的缝合。

于本实施例中,复位件122的压缩位移(即复位位移)等于缝合针上相邻两个卡槽132之间的周向距离(简称卡槽间距);而两个进齿针123之间的周向距离则为两倍的卡槽间距,该设置使得每一次复位后至少有一个进齿针是卡合于缝合针的其中一个正面卡槽上,以便后一次拉动操纵绳时进齿针和缝合针之间可立马形成卡合关系,从而立即带动缝合针13前行。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在复位后进齿针也可位于两个正面卡槽之间,此时进齿针被缝合针挤压而向上压缩。在下一次拉动操作绳时,压缩的进齿针先沿缝合针的表面运动一段距离直到至少一个进齿针卡合于其中一个正面卡槽内呈卡合关系。对于两个防退齿针而言,其只需要满足在拉动驱动件后的任一时刻具有一个防退齿针能卡合于其中一个背面卡槽内以防止缝合针倒退即可。

上述六次操作实现了缝合针的一次缝合,重复上述六个步骤从而进行目标缝合组织的缝合或者缝线的打结操作。然而,本发明对一次缝合所需要的拉绳次数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可通过调整复位件的压缩位移和缝合针上的卡槽间距来调整一次缝合所需要的拉绳次数。

对于驱动件121的操作可通过操控手柄来进行拉紧或释放。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驱动件121也可为其它能驱动滑块运动的部件。

于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装置,其包括上述提及的缝合器1和操控手柄2,该治疗装置与内窥镜200配合使用。缝合器1固定于内窥镜的先端202。操控手柄2固定于内窥镜的操作端201,缝合器的驱动件121连接于操控手柄2,操控手柄2控制驱动件121以控制缝合针13的前进。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6A至图11所示,操控手柄2包括手柄壳体21、操纵绳轮22、离合盘23以及拉杆24。操纵绳轮22设置于手柄壳体21内,缝合器上的驱动件121为操纵绳且连接于操纵绳轮22。离合盘23可分离式设置于操纵绳轮22的一侧,离合盘23靠近操纵绳轮22的一侧上具有与操纵绳轮22啮合的卡齿圈231。拉杆24连接于离合盘23且可复位式连接于手柄壳体21。

如图11A和11B所示,拉杆24通过拉簧25可复位式连接于手柄壳体21。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拉杆也可提供扭簧连接于手柄壳体以实现复位。

本实施例提供的操控手柄2中,离合盘23与操纵绳轮22之间是可分离式结构。当需要驱动缝合器1上的缝合针13前行时,离合盘23连接于操纵绳轮22,两者呈联动关系且将操作绳张紧。操作者拉动拉杆24,拉杆24通过离合盘23带动操纵绳轮22转动,从而实现缝合器1上操纵绳的拉动。当操纵绳拉动至复位件122的极限位置后,操纵绳无法再拉动。此时,分离离合盘23和操纵绳轮22,操纵绳处于松弛状态,在缝合器上复位件122的作用下松弛的操纵绳跟随滑块124回拉。分离后的离合盘23在拉簧25的带动下跟随拉杆24复位且复位后又与操纵绳轮22恢复联动状态。

具体而言,如图6E所示,手柄壳体21包括依次设置的前壳211、中壳212以及后壳213,拉杆24通过拉簧25连接于后壳213,离合盘23的后轴穿过中壳212套设于拉杆24,离合盘23和中壳212之间设置有四个压簧26,离合盘23前侧啮合于操纵绳轮22且离合盘23的前轴分别穿过操纵绳轮22和前壳211。在驱动件121处于驱动状态时,四个压簧26顶推离合盘23以使离合盘23和操纵绳轮22啮合;当驱动件无法再拉动后,通过按压前壳211的离合盘23前轴来使四个压簧26压缩,离合盘23沿轴向与操纵绳轮22分离,操纵绳呈松弛状态,缝合器上的复位件122通过滑块124将松弛的驱动件121回拉。最后,释放拉杆24,拉杆24在拉簧25的作用下带动离合盘23复位。然而,本发明对压簧的数量不作任何限定;同时也对离合盘的分离方式不作任何限定。

离合盘23的设置不仅实现了操纵绳轮22跟随拉杆24的转动,同时也对操纵绳轮22进行限位避免操纵绳轮22逆时针回转;更进一步的,离合盘23和操纵绳轮22之间通过卡齿匹配啮合,充分利用力学原理,力学扭力增大,拉杆2更加省力。优选的,于本实施例中,操纵绳轮22上具有与卡齿圈231对应的卡槽圈224,啮合时卡齿圈231上的卡齿插入卡槽圈224上的卡槽。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操纵绳轮上也可设置凸起的且与卡齿圈啮合卡齿。于本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操控手柄2还包括设置于操纵绳轮22内的操纵绳固定件27,作为驱动件121的操纵绳通过操纵绳固定件27连接于操纵绳轮22。操纵绳固定件27包括圆弧插销271和插销弹簧272,圆弧插销271通过插销弹簧272连接于操纵绳轮22内部。操纵绳轮22上具有侧孔221和插销滑槽223。驱动件121经侧孔221伸入操纵绳轮22内且套设于圆弧插销271,该设置确保了驱动件121在拉动的过程中不会从操纵绳轮22上脱离。在固定驱动件121时,操作者首先沿插销滑槽223顺时针拉动圆弧插销271;接着,将驱动件121从操纵绳轮22的侧孔221伸入操纵绳轮22内,驱动件121前端的固定圈与圆弧插销271的端部对齐,之后释放圆弧插销271,插销弹簧272带动圆弧插销271沿插销滑槽223复位,圆弧插销271的前端穿过操纵绳轮22前端的固定圈。为方便查看驱动件121的固定状态,于本实施例中,操纵绳轮22上还具有观察孔222。操纵绳固定件27的设置使得驱动件121在操控手柄2内沿圆弧的操纵绳轮侧面走向变化,大大减小了驱动件121运行的阻力,手指回拉拉杆非常的轻松,操作非常的方便。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进一步的,于本实施例中,操控手柄2还包括设置于操纵绳轮22一侧且用于引导驱动件121的导向圆柱销28,驱动件121绕过导向圆柱销28后进入侧孔221。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在安装后,由于匹配不同型号的内窥镜,预留在操纵绳轮22外的驱动件121的长度会有所不同,可能会有过多的预留量,从而导致驱动件121处于松弛状态。此时按压离合盘23以使离合盘23和操纵绳轮22分离,然后逆时针旋转操纵绳轮22来将多余的驱动件121收紧于操纵绳轮22内;收紧后,释放离合盘23,离合盘23与操纵绳轮22啮合。

于本实施例中,前壳211和后壳213均为方形结构,相比于圆形壳体,方形的壳体结构可使内部的各个构件体积更小,故整体的外形也会更小,进而包装更小,大大降低了成本。此外,方形的壳体还使得拉杆24与操作者虎口的距离缩小,减小手指展开和钩握的幅度、降低操作阻力,符合手部的人体工学,不易诱发操作者的手部腱鞘或韧带或肌肉损伤,操作更放松、缝合更准确、手术更迅速、续接持更久、手指疲劳更缓慢。然而,本发明对手柄壳体的结构不作任何限定。

于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设备,包括上述提及的治疗装置和内窥镜200。治疗装置与内窥镜200配合使用,治疗装置包括上述提及的缝合器1和操控手柄2。

于本实施例中,治疗装置还包括外置钳道管3、连接环4、推结管5、圈套环以及钩钳器。连接环4套设于内窥镜200上,连接环4的直径可变,可由自锁扣齿或/和卡链或/和销栓或/和他们的组合构成,以适应安装在不同直径的内窥镜先端,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圈套环4在内窥镜200的先端处进行组织的切割动作,钩钳器在内窥镜200的先端处进行组织的钳取动作或者缝合线的勾拉动作,推结管纵向前推并横向水平助紧打结。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外置钳道管3通过连接环4固定在内窥镜200的软管部上,推结管5装在外置钳道管3的内孔中。另外一个连接环4套到内窥镜2的先端202,缝合器1套到连接环4上从而将缝合器1固定在内窥镜200的先端202。外置钳道管3的头端31插入到缝合器1中。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环4既可以起到固定外置钳道管3和内窥镜200的作用,又可以增加内窥镜200的先端202的连接强度,从而使得缝合器1能够牢固地固定在内窥镜200的先端202。于本实施例中,连接环4采用硅胶制成,有弹力。然而,本发明对连接环的材质不做任何限定。

之后,将操控手柄2安装到内窥镜近端201的操作部,通过手柄紧固件将操控手柄2和内窥镜200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如手柄紧固件为带子,通过将带子绕过内窥镜200从而将操控手柄2和内窥镜200扣紧。然而,本发明对手柄紧固件的形状不作任何的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固定功能的部件,均可以作为手柄紧固件。

内窥镜开机,在监视器下,将缝合器1的方向调整为C形开口朝下。调整位置后,再锁紧缝合器,直至缝合器的套环台阶面紧抵到内窥镜的先端。

将钩钳器从内窥镜的插钳口插入,经钳道到达内窥镜的先端202,然后钳住缝合器的驱动件121,将位于先端202附近的驱动件121拉入到钳道内。接着取出钩钳器,自插钳口拉出,从而将驱动件121的一端从插钳口带出。之后将带出的驱动件121伸入操控手柄2上操纵绳轮22的侧孔221内,进而固定于操纵绳固定件27。

圈套环在内窥镜的先端对组织进行圈割,或通过电流对组织进行切割。之后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缝合器,对目标缝合组织进行缝合。圈套环可以经内窥镜自身的钳道进去,也可以由内窥镜外置的钳道进去,在此不作任何限定。

钩钳器在内窥镜的先端进行组织的钳取动作或者缝合线的勾拉动作,并且最后可以钳住缝合线的两端从而完成缝合线的打结动作。推结管在内窥镜的先端纵向前推并横向水平助紧打结。钩钳器、推结管可以经内窥镜自身的钳道进去,也可以由内窥镜外置的钳道进去,在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实际使用中,可以经两个钳道同时伸入两个钩钳器或推结管进行工作,也可只使用一个钩钳器或推结管进行工作。于本实施例中,钩钳器的前端为带钩子的钳状,推结管长500-2500mm,内径0.5-3.5mm,壁厚0.05-2.50mm,材质为医用聚酰胺或聚四氟乙烯等高分子材料。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通过圈套环、缝合器、钩钳器和推结管,本实施例提供的治疗装置和治疗设备,能够实现组织的切割、缝合、打结等多样功能。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治疗装置和治疗设备还可以包括生物胶、封堵胶、支架、吻合钉、吻合夹,从而实现功能的多样化。

在另一实施例中,内窥镜可以是双钳道内窥镜。此时就无需特别安装外置钳道管。因为内窥镜具有两个钳道,只需要将推结管插入空置的钳道中即可。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缝合器如何进行缝合。

首先,将钩钳器从内窥镜200的插钳口插入,经钳道到达内窥镜的先端202处,然后找到并钳住缝合线131。将另外一个钩钳器插入到推结管5中,到达内窥镜的先端202,夹住目标缝合组织的边缘,顺势后退以使目标缝合组织在缝合器C形开口中间。接着,勾动拉杆24以使缝合针13进针,当进针至复位件122的极限位置后按压操控手柄2上离合盘23的前轴以松弛驱动件121,进针组件12复位件122的作用下后退。之后循环上述步骤直至缝合针13在滑槽1121内旋转360°,回针到初始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可以连续进行缝合。

之后,松开钳住缝合线131头端的钩钳器,在缝合针13越过、打半结后,迅速移至缝合线131头端前方,重新钳住缝合线131。拉紧两把钩钳器,同时通过监视器进行观察,用推结管5将线结逐步纵向推紧并水平助力实现打结。为了确保打的结足够牢靠,可以再重复本段内的打结操作,完成三重结。退出推结管5和两把钩钳器,将内窥镜用剪,插入内窥镜空置钳道或外置钳道中,将缝合线剪断。缝合全部完成后,退出内窥镜及辅助工具,将缝合器拆除。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及其变化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进针组件12内复位件122的安装位置不同、进针组件12内不再设置上壳以及进针齿123伸缩方式不同。

具体而言,于本实施中,如图14所示,滑块124的底部具有圆弧的容纳槽1420,复位件122设置于容纳槽1240且限位于滑块124和缝合针13之间,复位件122的一端连接于容纳槽1240的侧壁,其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壳体112的滑槽1121的内壁。上盖126盖合于第二壳体112。同样的,第一壳体111通过一体成型连接于第二壳体112。

于本实施例中,复位件122设置于容纳槽1240内,滑块124的底壁对复位件122的形变方向进行了限位,确保复位件122沿滑槽1121的周向方向发生形变。相比实施例一种采用上壳来容纳复位件,本实施例中容纳槽1240设置使得缝合器上无需再安装上壳这一零部件,该设置大大缩小了整个缝合器的体积,不仅实现了缝合器的小型化,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进一步的,于本实施例中,进齿针123是通过进齿针弹簧129连接于上盖126。具体而言,进齿针弹簧129的底端卡合于缝合针13的卡槽上,进齿针123的上端则连接于进齿针弹簧129。当进齿针123卡合于缝合针13的卡槽时,进齿针弹簧129处于自然伸长状态,而当进齿针123沿缝合针表面运动时,进齿针弹簧129则被压缩,进齿针123呈收缩状态。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可采用进齿针弹片的方式来实现进齿针的伸缩。

图16A-图16F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缝合器的防退针组件、缝合针和进针组件在作动过程中不同状态的示意图。其运动状态与实施例一相同且其缝合的原理也与实施例一相同。

同样的,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防退针组件14还包括下壳141、防退针齿142、以及防退针齿弹片143。第一壳体111上也同样具有防缠绕滑柱1113。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及其变化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主壳体11’的结构不同。

如图17A至20所示,缝合器还包括外置钳道管3’,主壳体11’包括第一壳体111’、第二壳体112’以及第三壳体113’,第三壳体113’与第二壳体112’相对设置于第一壳体111’,外置钳道管3’传动连接于第一壳体111’以带动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相对第三壳体113’转动。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一体成型,第一壳体111’转动套设于第三壳体113’的先端,第一壳体111’上具有防缠绕滑柱1113’。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也可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

如图18所示,于本实施例中,主壳体11’还包括旋转齿轮114’,第一壳体111’通过旋转齿轮114’转动连接于第三壳体113’。外置钳道管3’包括钳道管本体31’和钳道管传动齿32’。钳道管本体31’装配于第一壳体111’上的第二通道1112’且钳道管传动齿32’啮合于旋转齿轮114’。外置钳道管3’通过钳道管传动齿32’和旋转齿轮114’的传动来带动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转动。该设置极大方便了缝合器在患者体内C字型开口朝向的调整,尤其在狭小的体内空间,使用非常的方便。然而,本发明对第一壳体和外置钳道管之间的传动结构或与内窥镜自身的钳道管之间的传动以及各自的相对运动不作任何限定。其它能实现同步联动以带动第二壳体转动的机械结构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20所示,外置钳道管3’还包括定位件33’,定位件33’锁定外置钳道管3’以使其无法转动或解除外置钳道管3’的锁定。具体而言,定位件33’包括定位销331’、定位销弹簧332’以及定位销拉绳333’;钳道管传动齿32’上具有多个周向定位孔321’且第一壳体111’上第二通道1112’的一侧具有定位件安装部1114’。定位销331’的上端通过定位销弹簧332’固定于定位件安装部1114’,其下端与钳道管传动齿32’上的多个周向定位孔321’相对。定位销拉绳333’连接于定位销331’。通过拉动定位销拉绳333’可使定位销331’沿定位件安装部1114’伸缩,从而使定位销331’的底端与周向定位孔321’卡合或分离。当定位销331’卡合于钳道管传动齿32’的周向定位孔321’时,外置钳道管3’被锁定而无法转动,此时第一壳体111’、第二壳体112’和第三壳体113’固定而不发生转动。当上拉定位销拉绳333’以使定位销331’的底端脱离周向定位孔321’,钳道管传动齿32’解锁,其可带动第一壳体111’、第二壳体112’相对第三壳体转动113’。然而,本发明对定位件的设置位置和结构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该定位件也可设置于旋转齿轮114’,通过对旋转齿轮的锁定或解锁来实现第一壳体和外置钳道管之间的传动关系。

于本实施例中,定位销拉绳333’向下绕过定位件安装部1115’,之后再自下而上穿过钳道管本体31’,从而方便向上提拉定位销拉绳333’。定位销拉绳333’即可固定于操控手柄,也可独立外置于操控手柄。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于本实施例中,钳道管传动齿32’外还包覆有保护罩34’。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实施例四

对于较大的创口或其他目标缝合组织,用本发明的缝合器如上述实施例在创口一边的目标组织进针、出针后,再将缝合器C形开口移至较大创口或目标组织对边的组织,勾动拉杆24以使缝合针13进针,当进针至复位件122的极限位置后按压操控手柄2上离合盘23的前轴以松弛驱动件121,进针组件12复位件122的作用下后退,之后循环上述步骤直至缝合针13在滑槽1121内旋转360°,回针到初始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可以对较大的创口或其他目标缝合组织连续进行跨越缝合。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及治疗设备中进针组件内包括驱动件、复位件以及进针齿,当驱动件带动进针齿运动时复位件同步发生形变;而当驱动件被释放时,复位件的回复力会带动进齿针复位。该设置使得缝合针的前进只需通过控制驱动件这一个部件即可实现,手术时内窥镜操作者只需单手控制操控手柄,另一只手可持续的进行缝合。进一步的,单个部件的操作也使得操作者无需在游离视线来对操控手柄进行控制,保障了操作者的注意力始终落于内窥镜的操作上,从而确保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持续性。该设置极大方便了缝合器在患者体内C字型开口朝向的调整,从而在狭小的体内空间迅速准确、良好对位地缝合目标组织。

此外,操控手柄利用小体积的离合盘和操纵绳轮的啮合来实现转动扭力的增加,实现了操控手柄的小型化,降低成本。进一步的,利用操纵绳轮的圆弧侧壁来对操纵绳进行牵引,大大减小了操纵绳行进的阻力,不仅拉杆的操作更加轻松,操作者顺应性好且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操纵绳对缝合器各个部件的损伤,延长了缝合器的使用寿命。更进一步的,操控手柄缩小了拉杆与虎口的距离,减小手指展开和钩握的幅度,符合手部的人体工学,不易诱发操作者的手部腱鞘或韧带或肌肉损伤,操作更放松、缝合更准确、手术更迅速、续接持更久、手指疲劳更缓慢。

虽然本发明已由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知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以及治疗系统
  • 缝合器、具有缝合器的治疗装置以及治疗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592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