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后视镜结构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后视镜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视镜结构。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后视镜结构中,如专利文献1所述,已知一种具有电动转动单元的后视镜结构,使后视镜在可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自动移动。

该后视镜结构包括:具有镜子的后视镜主体部;从侧门向车宽方向突出的镜座;后视镜主体部中容置的电动转动单元。镜座是具有基端部和前端部并向车宽方向延伸并构成后视镜的臂部分的部分。镜座的基端部固定于侧门,后视镜主体部以能以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该镜座的前端部。

后视镜主体部通过其内部容置的电动转动单元的旋转驱动力,通过镜座前端部回旋,从而能在镜子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镜子使用位置是指后视镜主体部从镜座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并能从座舱里肉眼观察到镜子的位置。收纳位置是指后视镜主体部沿侧门大致平行延伸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7968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后视镜结构中,后视镜主体部的内部容纳有电动收纳单元,因此在电动转动单元位置产生的上下方向的力矩会与镜座长度成比例地增大,因此出现了车辆行驶时镜子振动变大的问题。

而且由于后视镜主体部中容纳有电动转动单元,因此后视镜主体部的前后宽度(即车辆前后方向宽度)大,后视镜主体部可能会阻碍从座舱里看时的可视性。

若后视镜中不要电动转动单元上述技术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但此时就必须手动收纳后视镜主体部,便捷性变差。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同时良好地实现有效抑制车辆行驶时的镜子振动、提高从座舱里看时的可视性,并且具备电动转动单元的后视镜结构。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后视镜结构是一种车辆侧门上的后视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子单元;骨架构件,设于所述侧门内;支撑构件,将所述镜子单元固定于所述骨架构件;其中,所述镜子单元具备:后视镜主体部,具有用于获得所述车辆的后方视野的镜子;镜座,具有固定在所述后视镜主体部的前端部以及远离该前端部的基端部;转动支轴,与所述镜座的所述基端部连接,并支撑所述后视镜主体部和所述镜座并使其在能从座舱里肉眼观察到所述镜子的镜子使用位置和位于所述镜子使用位置的车宽方向内侧的收纳位置之间自如回旋;电动转动单元,使所述后视镜主体部和所述镜座绕所述转动支轴的轴线转动从而在所述镜子使用位置和所述收纳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电动转动单元配设于所述侧门内。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具备镜子单元、并且所述镜子单元包括后视镜主体部、镜座、转动支轴、以及使该后视镜主体部和镜座绕转动支轴的轴线转动的电动转动单元的结构中,该镜子单元中很重的电动转动单元配设于侧门内,因此车辆行驶时由于来自路面的输入(即,路面凹凸所引起的主要是上下方向的振动或外力)而在后视镜产生的上下方向的力矩会降低,能抑制镜子振动。并且,支撑构件将包含电动转动单元在内的镜子单元固定于骨架构件,从而提高了镜子单元的支撑刚性,这样一来就能有效抑制镜子振动。

而且,由于电动转动单元配设在侧门内,因此与以往将电动转动单元容置在后视镜主体部中的后视镜结构相比,能缩小后视镜主体部的前后宽度,提高了从座舱里看时的可视性。

在上述后视镜结构中,优选为,所述转动支轴配置为通过所述支撑构件与所述骨架构件之间;所述后视镜结构还具备线束,所述线束在与所述转动支轴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所述支撑构件与所述骨架构件重叠的部分与所述转动支轴连接;所述骨架构件在与所述支撑构件重叠的部分具有供所述线束穿过的第1开口,所述第1开口的大小大致为,使得所述后视镜主体部和所述镜座转动时所述线束不会接触到所述第1开口的内周缘(inner peripheral edge);所述支撑构件具有一对固定在所述骨架构件中所述第1开口两侧的位置的固定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与转动支轴连接的线束穿过骨架构件的第1开口的结构中,第1开口的大小大致为,使得后视镜主体部和镜座转动时线束不会接触到所述第1开口的内周缘,因此抑制了电动转动单元工作时与转动支轴连接的线束接触到骨架构件的第1开口的内周缘。并且,支撑构件的一对固定部固定在第1开口的两侧,由此能支持荷载传递功能,抑制车辆侧向碰撞时骨架构件的荷载传递功能下降。

在上述的后视镜结构中,优选为,所述骨架构件具备位于该骨架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1棱线,所述第1开口形成在与所述第1棱线交叉的位置,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一对固定部分别固定在骨架构件中沿着所述第1棱线的方向上的所述第1开口两侧的位置中所述第1棱线上下两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骨架构件具备位于该骨架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1棱线,沿着第1棱线的部分刚性高。支撑构件的一对固定部分别固定在骨架构件中所述第1棱线上下两侧的位置,因此提高了镜子单元的支撑刚性。另一方面,在骨架构件中,虽然在与第1棱线正交的位置上形成有第1开口,但由于支撑构件的一对固定部分别固定在骨架构件中沿着第1棱线的方向上的第1开口两侧的位置中第1棱线上下两侧的位置,因此能抑制车辆侧向碰撞时骨架构件的荷载传递功能下降。

在上述后视镜结构中,优选为,所述支撑构件还具有安放部,所述安放部具有与所述骨架构件的所述第1开口相对的第2开口并且以包围所述转动支轴的外周的状态安放所述转动支轴,所述一对固定部以夹住所述安放部的方式连结在该安放部的两侧,所述线束在穿过所述第1开口和所述第2开口的状态下与所述转动支轴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构件的安放部安放转动支轴,并且,连结在该安放构件两侧的一对固定部固定于骨架构件,因此能稳定安放所述转动支轴。并且,线束在穿过骨架构件的第1开口和安放部的第2开口的状态下与转动支轴连接,因此后视镜主体部和镜座转动时也能保持线束与转动支轴连接的状态。

在上述后视镜结构中,优选所述支撑构件还具有连结所述安放部和所述固定部的肋拱。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构件还具有连结安放部和固定部的肋拱,从而提高了镜子单元的支撑刚性并能进一步抑制骨架构件的荷载传递功能下降。

在上述后视镜结构中,优选所述骨架构件是沿着所述侧门的车窗下端缘的腰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腰线加强件。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镜子单元固定在以往车门结构中普遍使用的腰线加强件上,从而能将上述后视镜结构广泛应用于以往的车门结构中。

在上述后视镜结构中,优选所述支撑构件是铝压铸制成的。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铝压铸的成型性好,能制成足够厚的支撑构件,因此能制成高刚性的支撑构件。

在上述后视镜结构中,优选所述转动支轴固定在所述镜座的基端部,受到来自所述电动转动单元的旋转驱动力后能与所述镜座一起绕该转动支轴的轴线转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仅由来自电动转动单元的旋转驱动力来转动转动支轴,就能转动镜座,后视镜结构简单。

在上述后视镜结构中,也可以设计为:所述骨架构件具备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1棱线,所述支撑构件分别固定在所述骨架构件中所述第1棱线上下两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骨架构件具备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棱线,沿着第1棱线的部分的刚性高。支撑构件分别固定在骨架构件中所述第1棱线上下两侧的位置,因此提高了镜子单元的支撑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后视镜结构,能同时良好地实现有效抑制车辆行驶时的镜子振动、提高从座舱里看时的可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侧门的整体结构的斜视图,所述侧门具有应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后视镜结构的后视镜;

图2是从座舱里看图1的后视镜的图;

图3是图1的后视镜位于镜子使用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后视镜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从车辆前方看图1后视镜位于镜子使用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6是从车辆前方看图1后视镜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7是在图1的侧门中去掉车外门板而露出侧门内部的腰线加强件的状态的图;

图8是图7中镜子单元固定于腰线加强件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9是去掉图8的镜子单元和支撑构件后腰线加强件的第1棱线和第1开口的配置的放大图;

图10是在图8的XI-XI线截面图中增设了罩构件的图;

图11是图8的XI-XI线截面图;

图12是图8的XII-XII线截面图;

图13是在图8的XIII-XIII线截面图中增设了罩构件的图;

图14是在图3的镜子使用位置上的后视镜中,后视镜主体部的内侧面相对于与镜子的表面正交的假想线而言向车外侧倾斜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5是在图3的镜子使用位置上的后视镜中,从座舱里看不到后视镜主体部的内侧面,因此提高了从座舱里看时的可视性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6是作为本发明的比较例,在以往的后视镜中,容纳了电动转动单元的后视镜主体部的前后宽度大,因此从座舱里能看到后视镜主体部的内侧面,由此阻碍了从座舱里看时的可视性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阐述。

图1~2展示了应用本发明的后视镜结构的车辆的侧门1。在该侧门1中,后视镜2配置在车门板3的上端3a的腰线BL附近且在A立柱4的车辆后方一侧。A立柱4和腰线BL所围成的车门开口部5配置有车门玻璃6。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侧门1中的后视镜结构是能电动收纳的后视镜2安装在侧门1上的结构。具体来说,后视镜结构的主要部分包括:含有上述后视镜2的镜子单元16;设在侧门1内的骨架构件即腰线加强件21;将镜子单元16固定于腰线加强件21的支撑构件22。

镜子单元16包括: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构成后视镜2;转动支轴24(参照图12~13),支撑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并使其能在镜子使用位置P1与收纳位置P2之间自如回旋;电动转动单元13,用于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的移动。电动转动单元13配设在侧门1内。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还包括设于侧门1的车外侧的罩构件27。

以下依次对后视镜结构的各构成要素进行阐述。首先说明镜子单元16的各构成要素(后视镜主体部11、镜座12、转动支轴24以及电动转动单元13)。

如图2所示,后视镜主体部11具有用于获得车辆后方视野的镜子14、外壳(housing)15。镜子14是反射光的光学镜,安放于外壳15的后方侧的面(具体来说是在图3的镜子使用位置P1的状态下朝向后方侧的面)。另外,后视镜主体部11的外壳15的内部容纳有用于调整镜子14的上下方向Z以及车宽方向Y的角度的镜面调整单元或镜子14的除霜单元等内部机器37(参照图13)。

镜座12是构成后视镜2的臂部的部分,如图3~6所示,其包括固定于后视镜主体部11的前端部12b和远离该前端部12b的基端部12a。

更详细而言,后视镜主体部11固定于镜座12的前端部12b且镜子14与镜座12大致平行延伸。

镜座12的基端部12a安装于转动支轴24,使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可以在能从座舱里肉眼观察到镜子14的镜子使用位置P1与位于镜子使用位置P1的车宽方向Y的内侧的收纳位置P2之间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0~13所示的转动支轴24与镜座12的基端部12a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其固定于该基端部12a。通过该结构,转动支轴24支撑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并使其绕转动支轴24的轴线S转动从而在镜子使用位置P1(参照图3和图5)和收纳位置P2(参照图4和图6)之间自如回旋。如图13所示,转动支轴24配置为通过支撑构件22与腰线加强件21之间。

转动支轴24从基端部12a延伸到侧门1内,并凭借电动转动单元13而转动。

具体来说,如图10~13所示,构成侧门1的外侧面的车门板3(外板)上形成有贯穿孔26。转动支轴24通过车门板3的贯穿孔26与侧门1内的空间部20中配设的电动转动单元13的后述输出轴35(参照图13)呈共轴状连结(coaxially connected)。

电动转动单元13具有使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在镜子使用位置P1与收纳位置P2之间移动的结构。具体来说,如图13所示,电动转动单元13包括套管31、电机32、使电机32产生的扭矩减速的减速器33、扭矩限制器34、输出旋转驱动力的输出轴35。套管31中容纳有上述电机32、减速器33、扭矩限制器34以及输出轴35。此外,转动支轴24、以及支撑该转动支轴24并使其自如旋转的轴承36也容纳在套管31中。因此,电动转动单元13的主要构成要素即电机32、减速器33、扭矩限制器34以及输出轴35配置在转动支轴24的轴线上。输出轴35与该转动支轴24连结并能一体旋转。由此,受到来自电动转动单元13的旋转驱动力后能与镜座12一起绕该转动支轴24的轴线S转动。

并且,电机32工作时,若转动支轴24产生了过度的扭矩,则扭矩限制器34能阻断扭矩的传递从而抑制对电机32的负载。

优选轴承36为以较小旋转阻力( rotational resistance)支撑转动支轴24的滚珠轴承(ball bearing)、滚柱轴承(roller bearing)。

电动转动单元13通过支撑构件22固定于腰线加强件21。

腰线加强件21设于侧门1内,是构成该侧门1骨架的骨架构件。如图7所示,腰线加强件21固定于侧门1内部的车内门板7(参照图7和图13)并且沿侧门1的车窗下端缘(即,配置有车门玻璃6的车门开口部5的下端缘)的腰线BL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延伸。本实施方式的腰线加强件21由铝制挤压材料构成。

如图8~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腰线加强件21具有位于该腰线加强件21的车宽方向外侧Y2并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互相平行延伸的第1棱线211、第2棱线212和第3棱线213。第1棱线211位于第2棱线212与第三棱线213之间最靠近车宽方向外侧Y2的位置。即,第1棱线211构成腰线加强件21朝向车宽方向外侧Y2的面中最向外侧突出的棱线,是刚性最高、最抗车辆侧向碰撞时的撞击的部分。

具体来说,如图8和图10~12所示,支撑构件22包括半圆筒形状的安放部22a、设于安放部22a的车辆前后方向X两侧的一对固定部22b、分别连结安放部22a与一对固定部22b的一对肋拱22d。支撑构件22是铝压铸制成的。即上述安放部22a、一对固定部22b以及肋拱22d一体形成。

安放部22a以包围转动支轴24外周的状态安放转动支轴24。具体来说,保持部22a以包围收纳有电动转动单元13及转动支承轴24套管31的状态安放套管31。

一对固定部22b以夹住安放部22a的方式连结在该安放部22a的两侧(车辆前后方向X上的两侧)。一对固定部22b通过螺栓28紧固于腰线加强件21。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固定部22b固定于腰线加强件21中后述的第1开口21a的两侧的位置。由此,支撑构件22能将镜子单元16固定于腰线加强件21。

肋拱22d是三角形的板状部分,其连结安放部22a和固定部22b从而提高支撑构件22的刚性。

此外,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门结构还具备线束25,所述线束25在与转动支轴24的轴线方向C正交的方向上,在支撑构件22与腰线加强件21重叠的部分与转动支轴24连接。如图10~13所示,线束25从侧门1内的空间部20延伸至后视镜主体部11,与该后视镜主体部11内部的内部机器37(镜面调整单元等)电连接。

具体来说,如图9和图12~13所示,腰线加强件21在与支撑构件22重叠的部分,即在与支撑构件22的安放部22a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供线束25穿过的第1开口21a。第1开口21a形成在腰线加强件21中与第1棱线211交叉的位置。

第1开口21a的大小大致为,使得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转动时线束25不会接触到所述第1开口21a的内周缘。这样一来,如图12所示,即使线束25随着转动支轴24的转动并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回旋,线束25也不会接触到所述第1开口21a的内周缘。

支撑构件22的一对固定部22b分别固定在腰线加强件21中沿着第1棱线211的方向(即车辆前后方向X)上的第1开口21a两侧的位置中第1棱线211上下两侧的位置。具体来说,一对固定部22b被螺栓28固定于腰线加强件21的外侧面中第1棱线211上侧的部分21b和第1棱线211下侧的法兰(flange)部分21c。

安放部22a具有与腰线加强件21的第1开口21a相对的第2开口22c。

此外,电动转动单元13的套管31中在与上述第1开口21a相对的位置形成有第3开口31a。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转动支轴24为中空筒状,其圆周面中在与上述第3开口31a相对的位置形成有第4开口24a。

因此,线束25在穿过第1开口21a和第2开口22c的状态下与转动支轴24连接。具体来说,线束25从侧门1的内部通过腰线加强件21的第1开口21a、支撑构件22的安放部22a的第2开口22c、套管31的第3开口31a以及转动支轴24的第4开口24a,延伸至转动支轴24内部(参照图12中线束25通过转动支轴24内部向上延伸的部分25a)。并且,线束25通过转动支轴24和镜座12的内部,延伸到后视镜主体部11内部的内部机器37并与该内部机器37电连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中,支撑构件22的安放部22a为半圆筒形状,因此即使线束25为如上所述敷设的状态,也能将套管31在线束25不干涉该安放部22a的情况下从上方插入支撑构件的安放部22a。

罩构件27从车外侧覆盖贯穿孔26与转动支轴24的缝隙。具体来说,如图10~13所示,容纳有转动支轴24的电动转动单元13的套管31和覆盖该套管31的支撑构件22的安放部22a通过车门板3的贯穿孔26向车外侧露出。在镜座12的基端部12a的下侧,罩构件27从外侧覆盖从车外侧容置有转动支轴24的套管31和安放部22a,并且覆盖住贯穿孔26与安放部22a的缝隙。

此外,如图14所示,为了提高从座舱里看时的可视性,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主体部11在位于镜子使用位置P1的状态下,在俯视视角下,相对于与镜子14的表面正交且通过该后视镜主体部11中侧门1一侧的内侧端部11a的假想线L1而言,该后视镜主体部11中朝向侧门1一侧的内侧面11b向车外侧倾斜(即,向远离侧门1的方向倾斜)。即,相对于假想线L1,后视镜主体部11的内侧面11b以后视镜主体部11的内侧端部11a为起点,沿向车外侧倾斜延伸的线L2延伸。换言之,图14所示的后视镜主体部11在位于镜子使用位置P1的状态下,在俯视视角下,该后视镜主体部11在前后方向X上的厚度随着从该后视镜主体部11中车宽方向Y的中间位置朝向车宽方向Y上侧门1一侧的内侧端部11a而变小(呈锥形)。

通过如上后视镜主体部11的形状,如图15所示,后视镜主体部11的内侧面11b不再遮挡从座舱里看时的视野。由此,能确保后视镜主体部11前方的空间S1、即由后视镜主体部11的内侧端部11a、A立柱4以及腰线BL围成的空间S1的视野很宽,提高了可视性。

另外,作为参考,在本发明的比较例中,如图16的后视镜50所示,在后视镜主体部51中容纳有电动转动单元(无图示)的结构中,后视镜主体部51的前后宽度变大,因此随着前后宽度增大,后视镜主体部51的内侧面51b将会出现在从座舱里看时的视野中。由此可知,后视镜主体部51前方的空间S2、即由后视镜主体部51的内侧端部51a、A立柱4以及腰线BL围成的空间S2中的视野变窄,可见性降低。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

(1)

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中,车辆的侧门1上的后视镜结构包括:镜子单元16;设于侧门1内的骨架构件即腰线加强件21;将镜子单元16固定于腰线加强件21的支撑构件22。

镜子单元16具备:后视镜主体部11,具有用于获得车辆的后方视野的镜子14;镜座12,具有固定在后视镜主体部11的前端部12b以及远离该前端部12b的基端部12a;转动支轴24(参照图12~13),与镜座12的基端部12a连接并支撑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并使其在能肉眼观察到镜子14的镜子使用位置P1和位于镜子使用位置P1的车宽方向Y的内侧的收纳位置P2之间自如回旋;电动转动单元13,使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绕转动支轴24的轴线S转动从而在镜子使用位置P1和收纳位置P2之间移动。其中,电动转动单元13配设于侧门1内。

根据上述方案,在具备镜子单元16、且所述镜子单元16包括后视镜主体部11、镜座12、转动支轴24、以及使该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绕转动支轴24的轴线S转动的电动转动单元13的结构中,该镜子单元16中很重的电动转动单元13配设于侧门1内,因此车辆行驶时由于来自路面的输入(即,路面凹凸所引起的主要是上下方向Z的振动或外力)而在后视镜2产生的上下方向Z的力矩会降低,能抑制镜子14振动。并且,支撑构件22将包含电动转动单元13在内的镜子单元16固定于骨架构件即腰线加强件21,从而提高了镜子单元16的支撑刚性,因此这样一来就能有效抑制镜子14振动。

而且,由于电动转动单元13配设在侧门1内,因此与以往使电动转动单元13容置在后视镜主体部11中的后视镜结构相比,能缩小后视镜主体部11的前后宽度,提高了从座舱里看时的可视性。

此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动转动单元13使镜座12也与后视镜主体部11一起从镜子使用位置P1移动至收纳位置P2。因此,在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移动到收纳位置P2的状态下,能减小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从侧门1侧面向车宽方向Y突出的突出量,因此能使车辆宽度尺寸最小化。

(2)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中,转动支轴24配置为通过支撑构件22与腰线加强件21之间。后视镜结构还具备线束25,所述线束25在与转动支轴24的轴线方向C正交的方向上,在支撑构件22与腰线加强件21重叠的部分与转动支轴24连接。如图9和图12~13所示,腰线加强件21在与支撑构件22重叠的部分具有供线束25穿过的第1开口21a。第1开口21a的大小大致为,使得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转动时线束25不会接触到所述第1开口21a的内周缘。支撑构件22具有一对固定在腰线加强件21中第1开口21a的两侧的位置的固定部22b。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与转动支轴24连接的线束25穿过腰线加强件21的第1开口21a的结构中,第1开口21a的大小大致为,使得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转动时线束25不会接触到所述第1开口21a的内周缘,因此,如图12所示,电动转动单元13工作时,即使线束25随着转动支轴24的转动而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回旋,也会抑制与转动支轴24连接的线束25接触到腰线加强件21的第1开口21a的内周缘。并且,支撑构件22的一对固定部22bg固定在第1开口21a的两侧,从而能支持荷载传递功能(具体来说是车辆前后方向X上的荷载传递功能),抑制车辆侧向碰撞时腰线加强件21的荷载传递功能下降。

(3)

如图8~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中,腰线加强件21具备位于该腰线加强件21车宽方向外侧Y2并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延伸的第1棱线211。第1开口21a形成在与第1棱线211交叉的位置。支撑构件22的一对固定部22b分别固定在腰线加强件21中沿着第1棱线211的方向上的第1开口21a两侧的位置中第1棱线211上下两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腰线加强件21具备位于该腰线加强件21的车宽方向外侧Y2并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延伸的第1棱线211,沿着第1棱线211的部分(即,第1棱线211部位中向车宽方向外侧Y2突出的部分)的刚性高。支撑构件22的一对固定部分别固定在腰线加强件21中第1棱线211上下两侧的位置,因此提高了镜子单元16的支撑刚性。另一方面,在腰线加强件21中,虽然在与第1棱线211交叉的位置上形成有第1开口21a,但由于支撑构件22的一对固定部22b分别固定在腰线加强件21中沿着第1棱线211的方向上的第1开口21a的两侧位置中第1棱线211上下两侧的位置,因此能抑制车辆侧向碰撞时腰线加强件21的荷载传递功能下降。

(4)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中,如图12~13所示,支撑构件22还具有安放部22a,所述安放部22a以包围转动支轴24的外周的状态安放转动支轴24。安放部22a具有与腰线加强件21的第1开口21a相对的第2开口22c。一对固定部22b以夹住安放部22a的方式连结在该安放部22a的两侧。线束25在穿过第1开口21a和第2开口22c的状态下与转动支轴24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构件22的安放部22a安放转动支轴24,并且,连结在该支撑构件22两侧的一对固定部22b固定于腰线加强件21,因此能稳定安放转动支轴24。并且,线束25在穿过腰线加强件21的第1开口21a和安放部22a的第2开口22c的状态下与转动支轴24连接,因此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转动时也能保持线束25与转动支轴24连接的状态。

(5)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中,如图8和图12所示,支撑构件22还具有连结安放部22a和固定部22b的肋拱22d。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构件22中还具有连结安放部22a和固定部22b的肋拱22d,从而提高了镜子单元16的支撑刚性并能进一步抑制腰线加强件21的荷载传递功能下降。

(6)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中,采用沿着侧门1的车窗下端缘的腰线BL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延伸的腰线加强件21作为骨架构件。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镜子单元16固定在以往车门结构中普遍使用的腰线加强件21上,从而能将上述后视镜结构广泛应用于以往的车门结构中。

(7)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中,支撑构件22是铝压铸制成的。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铝压铸的成型性好,能制成足够厚的支撑构件22,因此能制成高刚性的支撑构件22。并且,铝压铸制的支撑构件22刚性高,因此能获得好的振动抑制效果。

(8)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中,转动支轴24固定在镜座12的基端部12a,受到来自电动转动单元13的旋转驱动力后能与镜座12一起绕该转动支轴24的轴线S转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仅由来自电动转动单元13的旋转驱动力转动转动支轴24,就能转动镜座12,后视镜结构简单。

(9)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中,电动转动单元13配设在侧门1内,因此能通过构成侧门1的外侧面的车门板3保护电动转动单元13免受车外异物等影响。另外,电动转动单元13也可以配设在侧门1的外部,但此时就需要保护电动转动单元13的大型罩构件等。

(10)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中,电动转动单元13(具体来说,主要构成要素即电机32、减速器33、扭矩限制器34以及输出轴35)配置在转动支轴24的轴线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电动转动单元13配置在转动支轴24的轴线上,因此能使从电动转动单元13向转动支轴24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结构简单且紧凑。由此,能在有限的侧门1内的空间中设置电动转动单元13。

(11)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中,构成侧门1的外侧面的车门板3上形成有供转动支轴24通过的贯穿孔26。后视镜结构还具备从车外侧覆盖贯穿孔26与转动支轴24的缝隙的罩构件27。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罩构件27从车外侧覆盖车门板3的贯穿孔26与转动支轴24的缝隙,因此提高了车辆美观度,并能防止水通过该缝隙浸入车门板3内。

(12)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中,腰线加强件21由铝制挤压材料构成。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腰线加强件21由铝制挤压材料构成,因此能兼并确保电动转动单元13的支撑刚性和车辆的轻量化。

(13)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中,后视镜主体部11在位于镜子使用位置P1的状态下,在俯视视角下,相对于与镜子14的表面正交且通过该后视镜主体部11的内侧端部11a的假想线L1而言,该后视镜主体部11中朝向侧门1一侧的内侧面11b向车外侧倾斜。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后视镜主体部11位于镜子使用位置P1的状态下,该后视镜主体部11的内侧面11b相对于与镜子的表面正交的假想线L1而言向车外侧倾斜,由此后视镜主体部11的内侧面11b不再遮挡从座舱里看时的视野。这样一来,能最大限度确保从座舱里看时的可视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可视性。

(14)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结构中,后视镜主体部11位于镜子使用位置P1的状态下,在俯视视角下,该后视镜主体部11在前后方向X上的厚度随着从该后视镜主体部11中车宽方向Y的中间位置朝向车宽方向Y上侧门1一侧的内侧端部11a而变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后视镜主体部11在位于镜子使用位置P1的状态下,该后视镜主体部11在前后方向X上的厚度随着从车宽方向Y的中间位置朝向车宽方向Y的内侧端部11a而变小,由此后视镜主体部11的内侧面11b不再遮挡从座舱里看时的视野。这样一来,能最大限度确保从座舱里看时的可视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可视性。

(变形例)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转动支轴24固定在镜座12的基端部12a,受到来自电动转动单元13的旋转驱动力后能与镜座12一起绕该转动支轴24的轴线S转动,但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本发明设计为转动支轴24与镜座12的基端部12a连接,电动转动单元13使得后视镜主体部11和镜座12绕转动支轴24的轴线S转动即可。因此,本发明的变形例可以设计为:转动支轴24是不转的不动轴,镜座12的基端部12a安装于转动支轴24且相对于转动支轴24相对地自如转动,电动转动单元13在不经由转动支轴24的情况下直接让镜座12转动。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开口21a形成为与骨架构件即腰线加强件21的第1棱线211交叉,但形成该第1开口21a是为了供线束25通过,其并非本发明的必要结构。因此,也可以设计为腰线加强件21上没有第1开口21a。即,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变形例,作为没有第1开口21a的结构,可以设计为腰线加强件21具有位于车宽方向外侧Y2并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延伸的第1棱线211,支撑构件22分别固定在腰线加强件21中第1棱线211上下两侧的位置。该技术方案也使得腰线加强件21具有位于车宽方向外侧Y2并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延伸的第1棱线211,并且沿着第1棱线211的部分刚性高。支撑构件22分别固定在腰线加强件21中第1棱线211上下两侧的位置,因此提高了镜子单元16的支撑刚性。

(C)

本发明的镜子包含各种方法,只要其用于获得车辆后方视野。例如,除了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通过反射来自车辆后方的光来获得后方视野的光学镜子14之外,本发明的镜子这一概念也包括,在后视镜主体部11具有电视摄像机(television camera),利用该电视摄像机能获得后方视野的所谓电子镜子(digital mirror)。

编号说明

1侧门

2后视镜

3车门板

11后视镜主体部

12镜座

12a基端部

12b前端部

13电动转动单元

14镜子

21腰线加强件(骨架构件)

21a第1开口

22支撑构件

22a安放部

22b固定部

22c第2开口

22d肋拱

24转动支轴

31套管

32电机

33减速器

34扭矩限制器

35输出轴

36轴承

211第1棱线

BL腰线

P1镜子使用位置

P2收纳位置

相关技术
  • 一种设有弹性保护结构的汽车后视镜
  • 一种用于工程汽车后视镜的连接结构
  • 汽车内后视镜安装结构
  • 外后视镜开关结构及通过该结构对后视镜进行控制的方法
  • 外后视镜开关结构及通过该结构对后视镜进行控制的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92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