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循环制冷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一种循环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循环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制冷空调都是通过压缩机对制冷剂的作用使制冷剂循环在不同的位置吸热、散热,吸热的位置于是产生冷气供人们使用,例如汽车空调现有制冷技术是压缩式制冷的原理利用制冷剂(一种物质)在低温下沸腾吸热,由于沸腾吸热时的温度低于制冷对象的温度,制冷对象的热量就传递给了制冷剂,制冷对象的温度就降低,通过压缩机做功,使吸热后的制冷剂温度和压力升高(高于环境温度),这时,制冷剂就可以把热量传递给环境,然后,通过节流降压,制冷剂重新在低温下沸腾吸热,不断循环制冷。

现有的制冷装置的运行结构复杂,且生产成本过高,并且现有装置采用了压缩机和制冷济,不够节能环保,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循环制冷装置,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制冷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循环制冷装置,包括:

壳体;

气泵,所述气泵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且输出端与导气管相连;

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设于所述壳体内侧,且与所述导气管相连,用于配合所述导气管实现对空气的循环冷却;

吹气机构,所述吹气机构设于所述壳体内侧,与所述冷却机构相连,用于配合所述冷却机构实现对空气的散热;

其中,所述冷却机构包括:

储水组件,所述储水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侧,与壳体固定连接,用于实现对冷却液的分隔存储;

吸热组件,所述吸热组件设于所述储水组件与所述导气管之间,用于引流冷却液实现对位于导气管内侧空气的冷却;

导液组件,所述导液组件设于所述储水组件内侧,与所述吸热组件相连,且与所述吹气机构相连,用于输送冷却液并实现吹气组件的运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装置运行时,气泵驱动热气进入导气管内侧,导液组件驱动位于储水组件内侧的冷却液进入吸热组件内侧,吸热组件配合导气管实现对空气的冷却降温,其中,储水组件能对冷却液进行多空间存储,使得对一个空间内的冷却液进行散热时,另一空间的冷却液仍能配合吸热组件实现对空气的冷却,导液组件能驱动吹气机构,吹气机构一方面能配合储水组件实现对冷却液的散热,另一方面能对导气管内侧的空气实现进一步的散热,本申请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制冷装置的运行结构复杂,且生产成本过高,并且现有装置采用了压缩机和制冷济,不够节能环保,通过设置冷却机构和吹气机构,可以通过水冷进行制冷,生产成本低,并且可以进行循环使用,环保性能更高,该装置的导气管为螺旋状结构,使得空气与冷却液可以接触更长时间,制冷效果更好,且为循环结构,更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循环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循环制冷装置中水箱的俯视图。

图3为循环制冷装置中连接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循环制冷装置中导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循环制冷装置中滤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气泵,3-导气管,4-水箱,5-第一储水槽,6-水泵,7-输水管,8-传动箱,9-连接管,10-连接箱,11-进水槽,12-冷却管,13-回流槽,14-导水管,15-半导体制冷片,16-传动杆,17-导气箱,18-转杆,19-传动件,20-凸轮,21-固定管,22-活动管,23-滤箱,24-吸气管,25-散热鳍片,26-弹性件,27-吹气管,28-散热孔,29-导气槽,30-散热管,31-第二储水槽,32-扇叶,33-风扇,34-支管,35-滤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请参阅图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循环制冷装置,包括:壳体1;气泵2,所述气泵2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且输出端与导气管3相连;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设于所述壳体1内侧,且与所述导气管3相连,用于配合所述导气管3实现对空气的循环冷却;吹气机构,所述吹气机构设于所述壳体1内侧,与所述冷却机构相连,用于配合所述冷却机构实现对空气的散热;其中,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储水组件,所述储水组件设于所述壳体1内侧,与壳体1固定连接,用于实现对冷却液的分隔存储;吸热组件,所述吸热组件设于所述储水组件与所述导气管3之间,用于引流冷却液实现对位于导气管3内侧空气的冷却;导液组件,所述导液组件设于所述储水组件内侧,与所述吸热组件相连,且与所述吹气机构相连,用于输送冷却液并实现吹气组件的运行。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气管3为环形盘管,其环绕设于所述吸热组件内侧的冷却管12外侧,装置运行时,气泵2驱动热气进入导气管3内侧,导液组件驱动位于储水组件内侧的冷却液进入吸热组件内侧,吸热组件配合导气管3实现对空气的冷却降温,其中,储水组件能对冷却液进行多空间存储,使得对一个空间内的冷却液进行散热时,另一空间的冷却液仍能配合吸热组件实现对空气的冷却,导液组件能驱动吹气机构,吹气机构一方面能配合储水组件实现对冷却液的散热,另一方面能对导气管3内侧的空气实现进一步的散热,本申请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制冷装置的运行结构复杂,且生产成本过高,并且现有装置采用了压缩机和制冷济,不够节能环保,通过设置冷却机构和吹气机构,可以通过水冷进行制冷,生产成本低,并且可以进行循环使用,环保性能更高,该装置的导气管3为螺旋状结构,使得空气与冷却液可以接触更长时间,制冷效果更好,且为循环结构,更环保。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储水组件包括:水箱4,所述水箱4设于所述壳体1内侧,与壳体1固定连接;第一储水槽5和第二储水槽31,所述第一储水槽5和第二储水槽31对称设于所述水箱4内侧,且与所述吸热组件相连,用于实现对冷却液的独立存储;半导体制冷片15,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5与所述水箱4固定连接,与所述吹气机构相对设置,且通至所述水箱4内侧,用于实现对冷却液的降温。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水槽5和第二储水槽31在所述水箱4内侧呈前后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储水槽5和第二储水槽31内侧均设置有冷却液,且两者不相通,所述第一储水槽5和第二储水槽31内侧均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15,与水箱4固定连接,且热端通至所述水箱4外侧,与所述吹气机构相对设置,半导体制冷片15配合吹气机构能对位于第一储水槽5或第二储水槽31内侧的冷却液进行冷却降温,进而使得装置能对位于导气管3内侧的空气进行循环制冷,通过设置储水组件,能配合所述导液组件和吸热组件实现对空气的循环冷却,并能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完成对冷却液的散热,保证了装置的制冷效率和制冷效果。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3,所述吸热组件包括:连接箱10,所述连接箱10设于所述导气管3与所述水箱4之间,与水箱4固定连接;进水槽11,所述进水槽11设于所述连接箱10内侧,且与所述导液组件相连;回流槽13,所述回流槽13设于所述连接箱10内侧,且通过导水管14与所述第一储水槽5或第二储水槽31相连;冷却管12,所述冷却管12一端与所述进水槽11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回流槽13相连,且与所述导气管3抵接,用于输送冷却液实现对位于导气管3内侧空气的冷却降温。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水槽5和第二储水槽31与所述回流槽13之间均固定连接设置有导水管14,所述导水管14内侧固定连接设置有电磁阀,导液组件输送冷却液进入进水槽11内侧,冷却液沿冷却管12进入回流槽13内侧,冷却液在冷却管12内侧流动的过程中对位于导气管3内侧的空气进行吸热,进而实现对空气的冷却,吸热后的冷却液沿导水管14流回对应的第一储水槽5或第二储水槽31内侧,进而实现对空气的循环制冷,通过设置吸热组件,能配合所述储水组件和导液组件实现对空气的循环制冷,保证了制冷效率。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液组件包括:水泵6,所述水泵6固定连接设于所述第一储水槽5和第二储水槽31内侧;传动箱8,所述传动箱8设于所述水箱4内侧,一端侧壁通过输水管7与所述水泵6输出端相连,另一端通过连接管9与所述进水槽11相连,用于配合所述水泵6实现对冷却液的输送;传动杆16,所述传动杆16与所述传动箱8转动连接,与设置在所述传动箱8内侧的扇叶32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吹气机构相连,用于配合冷却液的流动实现对吹气机构的驱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水槽5和第二储水槽31内侧均设置有水泵6和传动箱8,其中,所述输水管7与所述传动杆16之间呈前后错位设置,所述传动杆16外侧固定连接设置有若干扇叶32,所述扇叶32在所述传动杆16外侧呈环状等距分布,所述传动杆16一端与所述传动箱8箱壁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至所述水箱4外侧,且与所述吹气机构相连,其中,所述传动杆16与所述传动箱8和水箱4连接处的杆壁上均固定连接设置有密封圈,通过设置导液组件,水泵6驱动位于第一储水槽5或第二储水槽31内侧的冷却液沿输水管7进入传动箱8内侧,并沿连接管9进入进水槽11内侧,所述连接管9内侧固定连接设置有电磁阀,冷却液在传动箱8内侧流动的过程中配合扇叶32能实现传动杆16的旋转,传动杆16完成对吹气机构的驱动,通过设置导液组件,不仅能完成对冷却液的输送,且能利用冷却液的流动完成对吹气机构的驱动,配合吹气机构,实现对空气的多重冷却,大大提升了制冷效率。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4,所述吹气机构包括:导气箱17,所述导气箱17设于所述壳体1内侧,与壳体1固定连接;转杆18,所述转杆18与所述导气箱17转动连接,通过传动件19与所述导液组件相连,且与设置在所述导气箱17内侧的风扇33固定连接,用于配合所述导液组件实现空气的流动;凸轮20,所述凸轮20设于所述导气箱17外侧,与转杆18固定连接;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对称设于所述凸轮20两侧,与壳体1滑动连接,且与所述导气箱17相连,用于实现对空气的导流和净化;吹气管27,所述吹气管27设于所述储水组件外侧,与所述导气箱17固定连接,用于配合储水组件实现对冷却液的散热;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导气管3外侧,与所述吹气管27相连,用于实现对导气管3内侧空气的冷却。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气箱17固定连接设于所述壳体1内侧底部,所述传动件19包括固定连接设于所述转杆18和传动杆16外侧的带轮,所述带轮之间通过皮带相连,所述吹气管27输出端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5相对设置,传动杆16通过带轮和皮带带动风扇33旋转,外界空气沿净化组件进入导气箱17内侧,净化组件能对空气进行除尘和散热,进入导气箱17内侧的空气从吹气管27排出,一部分能实现对半导体制冷片15的散热,另一部分能配合散热组件实现对导气管3内侧空气的冷却,利于提升设备的制冷效果;

另外的,所述壳体1的壳壁上设置有若干散热孔28,用于配合吹气机构实现对空气的输出,进而避免热气在装置内侧堆积,保证了设备的散热效果。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净化组件包括:滤箱23,所述滤箱23对称设于所述凸轮20两侧,与壳体1滑动连接,且通过导气管道与所述导气箱17相连;吸气管24,所述吸气管24设于所述壳体1与所述滤箱23之间,与滤箱23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壳体1滑动连接;弹性件26,所述弹性件26固定连接设于所述滤箱23与所述壳体1之间;滤框35,所述滤框35设于所述滤箱23内侧,用于实现对空气的除尘;散热鳍片25,所述散热鳍片25对称设于所述滤箱23外侧,与滤箱23固定连接,用于实现对外界空气的散热冷却。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气管道包括与所述滤箱23固定连接的活动管22,所述活动管22另一端内侧滑动连接设置有与所述导气箱17固定连接的固定管21,所述滤箱23内侧卡接设置有滤框35,所述滤箱23前后两端箱壁上均固定连接设置有若干散热鳍片25,所述滤箱23远离活动管22一端箱壁与所述吸气管24固定连接,所述吸气管24与所述壳体1滑动连接,所述滤箱23与所述壳体1之间固定连接设置有弹性件26,所述弹性件26为弹簧,通过设置净化组件,随着风扇33的旋转,外界空气沿吸气管24进入滤箱23内侧,滤框35对空气进行除尘,散热鳍片25对空气进行散热,其中,转杆18带动凸轮20旋转,凸轮20配合弹性件26能实现滤箱23的振动,从而避免灰尘附着在滤框35上,保证了设备在运行时的稳定性,经过处理后的空气沿活动管22和固定管21进入导气箱17内侧,不仅能实现对导气管3内侧空气的制冷,而且能实现对半导体制冷片15的散热,保证了设备的制冷效果。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导气槽29,所述导气槽29设于所述壳体1的壳壁内侧,且通过支管34与所述吹气管27相连;散热管30,所述散热管30设于所述壳体1内侧,与所述导气管3相对设置,且与所述导气槽29相连。

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管30与所述壳体1顶端内壁固定连接,进入吹气管27内侧的空气一部分沿支管34进入导气槽29内侧,并从散热管30排出,进而实现对位于导气管3内侧空气的降温,并配合所述冷却机构,实现对空气的多重制冷,大大提升了设备的制冷效率。

该循环制冷装置,通过设置冷却机构和吹气机构,可以通过水冷进行制冷,生产成本低,并且可以进行循环使用,环保性能更高,该装置的导气管3为螺旋状结构,使得空气与冷却液可以接触更长时间,制冷效果更好,且为循环结构,更环保,通过设置储水组件,能配合所述导液组件和吸热组件实现对空气的循环冷却,并能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完成对冷却液的散热,保证了装置的制冷效率和制冷效果,通过设置导液组件,不仅能完成对冷却液的输送,且能利用冷却液的流动完成对吹气机构的驱动,配合吹气机构,实现对空气的多重冷却,大大提升了制冷效率,通过设置吹气机构,传动杆16通过带轮和皮带所述风扇33旋转,外界空气沿净化组件进入导气箱17内侧,净化组件能对空气进行除尘和散热,进入导气箱17内侧的空气从吹气管27排出,一部分能实现对半导体制冷片15的散热,另一部分能配合散热组件实现对导气管3内侧空气的冷却,利于提升设备的制冷效果。

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相关技术
  •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用于该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
  • 模块化循环制冷装置及其循环制冷方法
  • 一种循环氨水余热利用制冷机组自动反冲洗装置及方法
  • 制冷剂循环装置、制冷剂循环方法、制冷剂填充方法及制冷剂循环装置的运转方法
  • 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8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