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眼科装置以及受检眼的检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眼科装置以及受检眼的检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眼科装置以及受检眼的检查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眼科装置,同时执行受检眼的眼轴长度的测定、受检眼的角膜形状的测定以及受检眼的屈光特性的测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211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左右双眼来目视确认物体。因此,在对单眼逐个测定眼轴长度等受检眼的眼特性的情况下,成为受检眼的调节或辐辏的状态与用双眼看物体时不同的状态下的测定。另外,若在不同的时机测定左右的受检眼的眼特性,则测定环境等条件会不同。因此,产生难以测定适当的眼特性的问题。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眼科装置以及受检眼的检查方法,能够在双眼睁开的状态下以相同的条件测定左右受检眼的眼特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眼科装置具有:第一左眼测定光学系统,用于左受检眼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信息的测定,第二左眼测定光学系统,用于所述左受检眼的角膜形状的测定,第三左眼测定光学系统,用于所述左受检眼的屈光特性的测定,第一右眼测定光学系统,用于右受检眼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信息的测定,第二右眼测定光学系统,用于所述右受检眼的角膜形状的测定,第三右眼测定光学系统,用于所述右受检眼的屈光特性的测定,以及控制部,控制各所述光学系统并对得到的测定数据进行处理。而且,所述控制部同时执行使用所述第一左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以及使用所述第一右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同时执行使用所述第二左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以及使用所述第二右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同时执行使用所述第三左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以及使用所述第三右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

另外,本申请发明的受检眼的检查方法利用眼科装置检查受检眼,所述眼科装置具有:第一左眼测定光学系统,用于左受检眼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信息的测定,第二左眼测定光学系统,用于所述左受检眼的角膜形状的测定,第三左眼测定光学系统,用于所述左受检眼的屈光特性的测定,第一右眼测定光学系统,用于右受检眼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信息的测定,第二右眼测定光学系统,用于所述右受检眼的角膜形状的测定,第三右眼测定光学系统,用于所述右受检眼的屈光特性的测定,以及控制部,控制各所述光学系统并对得到的测定数据进行处理。而且,具有:第一测定步骤,同时执行使用所述第一左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以及使用所述第一右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第二测定步骤,同时执行使用所述第二左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以及使用所述第二右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以及第三测定步骤,同时执行使用所述第三左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以及使用所述第三右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

发明的效果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眼科装置以及受检眼的检查方法中,能够在双眼睁开的状态下以相同的条件测定左右受检眼的眼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的测定单元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A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的测定光学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示出用双眼看无限远的状态。

图3B是示意性示出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的测定光学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示出用双眼看规定位置的状态。

图4是示出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示出实施例1的测定光学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实施例1的OCT单元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中执行的眼特性的测定顺序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中执行的眼位的检测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1,说明实施本发明的眼科装置以及受检眼的检查方法的方式。

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是在受检者睁开左右眼的状态下,能够对双眼同时执行受检眼的眼特性的测定的双眼睁开式的眼科装置。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具有设置在地面的基台11、验光用工作台12、支柱13、臂部14以及测定单元20。另外,作为输入输出装置,眼科装置10具有移动终端等检查者用控制器19a、受检者用控制器19b(参照图6)以及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19c。此外,在实施例1中,显示装置19c设置于检查者用控制器19a。

眼科装置10在正对着验光用工作台12的受检者使额头与设置于测定单元20的额头抵接部15的接触状态下进行受检眼的眼特性的测定。以下,从受检者角度看,将左右方向作设为X方向,将上下方向(铅垂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纵深方向)设为Z方向。

验光用工作台12被基台11支撑,能够调节高度位置。支柱13从验光用工作台12的后端部在Y方向上立起,在上部设置有臂部14。臂部14将测定单元20悬挂支撑在验光用工作台12的上方,从支柱13沿着Z方向延伸。臂部14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支柱13上下移动。

在验光用工作台12的下方,设置有容纳着控制部30的控制箱30a。如后所述,控制部30统一控制眼科装置10的各部分的动作。此外,经由电源电缆30b从未图示的商用电源向控制部30供给电力。

测定单元20被控制部30控制,分别左右同时测定作为受检眼的眼特性的受检眼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信息、受检眼的角膜形状以及受检眼的屈光特性。此外,也可以通过测定单元20进行任意主观检查、上述以外的任意客观测定。在主观检查中,向受检者呈现视标等,基于受检者对呈现的视标等的响应来获取检查结果。在主观检查中,有远用检查、近用检查、对比度检查、眩光检查等主观屈光测定、视野检查、散光轴检查、散光度数检查等。另外,在客观测定中,向受检眼照射光,基于返回光的检测结果测定与受检眼相关的信息(眼特性)。在客观测定中,包括用于获取受检眼的眼特性的测定以及用于获取受检眼的图像的拍摄。而且,客观测定有眼压测定、眼底拍摄、使用了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Tomogrphy:以下称为OCT)的断层像拍摄(OCT拍摄)、使用了OCT的测量等。

另外,测定单元20经由控制/电源电缆30c(参照图2)与控制部30连接,经由控制部30进行电力供给。测定单元20与控制部30之间的信息的收发也经由控制/电源电缆30c进行。

如图2所示,测定单元20具有安装底座部20a、设置于安装底座部20a的左驱动机构21L以及右驱动机构21R、被左驱动机构21L支撑的左眼测定头22L以及被右驱动机构21R支撑的右眼测定头22R。

左眼测定头22L以及右眼测定头22R是为了分别独立对应左右受检眼EL、ER(参照图2)而成对设置的,成为在X方向上相对于位于双方的中间的铅垂面而面对称的结构。另外,支撑左眼测定头22L的左驱动机构21L的各驱动部的结构以及支撑右眼测定头22R的右驱动机构21R的各驱动部的结构成为在X方向上相对于位于双方的中间的铅垂面而面对称的结构。

左驱动机构21L具有左铅垂驱动部23a、左水平驱动部23b以及左回旋驱动部23c,悬挂在安装底座部20a的一方的端部。各驱动部23a、23b、23c从上方侧以左铅垂驱动部23a、左水平驱动部23b、左回旋驱动部23c的顺序配置在安装底座部20a与左眼测定头22L之间。

右驱动机构21R具有右铅垂驱动部24a、右水平驱动部24b以及右回旋驱动部24c,悬挂在安装底座部20a的另一方的端部。各驱动部24a、24b、24c从上方侧以右铅垂驱动部24a、右水平驱动部24b、右回旋驱动部24c的顺序配置在安装底座部20a与右眼测定头22R之间。

各驱动部23a、23b、23c、24a、24b、24c均具有脉冲马达等产生驱动力的致动器以及多个齿轮组、齿条和小齿轮等传递驱动力的传递机构。

左铅垂驱动部23a使左眼测定头22L相对于安装底座部20a在Y方向(铅垂方向)上移动,右铅垂驱动部24a使右眼测定头22R相对于安装底座部20a在Y方向(铅垂方向)上移动。另外,左水平驱动部23b使左眼测定头22L相对于安装底座部20a在X方向以及Z方向(水平方向)上移动,右水平驱动部24b使右眼测定头22R相对于安装底座部20a在X方向以及Z方向(水平方向)上移动。

左回旋驱动部23c使左眼测定头22L以左受检眼EL的眼球回旋轴OL(参照图2)为中心旋转,变更左眼测定头22L相对于左受检眼EL的朝向。另外,右回旋驱动部24c使右眼测定头22R以右受检眼ER的眼球回旋轴OR(参照图2)为中心旋转,变更右眼测定头22R相对于右受检眼ER的朝向。

此外,左水平驱动部23b以及右水平驱动部24b也可以在X方向和Z方向上独立的地设置致动器以及传递机构的组合,在该情况下,能够简化结构且容易控制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另外,左回旋驱动部23c以及右回旋驱动部24c能够使承受了来自致动器的驱动力的传递机构沿着以眼球回旋轴OL、OR为中心位置的圆弧状的引导槽移动。由此,左眼测定头22L、右眼测定头22R分别以左受检眼EL的眼球回旋轴OL、右受检眼ER的眼球回旋轴OR为中心旋转。左回旋驱动部23c以及右回旋驱动部24c也可以使左眼测定头22L、右眼测定头22R安装为能够围绕左回旋驱动部23c以及右回旋驱动部24c自身所具有的旋转轴线旋转。

如图2以及图3A、图3B所示,左眼测定头22L具有固定于左回旋驱动部23c的左壳体22a(左眼用壳体)、容纳在左壳体22a内的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物镜26L以及设置在左壳体22a的外侧面的左眼用偏转构件27L。而且,靠近左眼用偏转构件27L,在左壳体22a内,在隔着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光轴的前后(Z方向)设置有两台相机(立体相机)39A、39B。在左眼测定头22L中,通过左眼用偏转构件27L使从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经由物镜26L出射的出射光弯曲而照射到左受检眼EL,测定左受检眼EL的眼特性。另外,各相机39A、39B获取经由左眼用偏转构件27L而弯曲并入射的左受检眼EL的前眼部像(更具体地说,从与视轴交叉的斜横方向拍摄的前眼部像)。

如图2以及图3A、图3B所示,右眼测定头22R具有固定于右回旋驱动部24c的右壳体22b(右眼用壳体)、容纳在右壳体22b内的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物镜26R以及设置于右壳体22b的外侧面的右眼用偏转构件27R。而且,靠近右眼用偏转构件27R,在右壳体22b内,在隔着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光轴的前后(Z方向)设置有两台相机(立体相机)39A、39B。在右眼测定头22R中,通过右眼用偏转构件27R使从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经由物镜26R出射的出射光弯曲而照射到右受检眼ER,测定右受检眼ER的眼特性。另外,各相机39A、39B获取经由右眼用偏转构件27R弯曲并入射的右受检眼ER的前眼部像(更具体地说,从与视轴交叉的斜横方向拍摄的前眼部像)。

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通过由各相机39A、39B从不同的方向实质上同时拍摄各受检眼EL、ER,能够对各受检眼EL、ER分别获取两个不同的前眼部像。此外,各相机39A、39B的位置不限于隔着光轴的前后,也可以隔着光轴上下配置。另外,相机的台数不限于两台,例如,也可以在前后以及上下设置四台等,设置三台以上的相机,在该情况下,能够获取更多的前眼部像。另外,各相机39A、39B也可以设置在各壳体22a、22b的外面,能够根据各部分的尺寸、设计等配置在期望的位置。

其中,“实质上同时”是指在多个相机39A、39B的拍摄中,允许能够忽略眼球运动的程度的拍摄时机的偏差。通过多个相机39A、39B对各受检眼EL、ER的前眼部从不同的方向实质上同时进行拍摄,由此,能够获取在各受检眼EL、ER位于相同位置(朝向)时的多个拍摄图像。

而且,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调整各测定头22L、22R的位置,使各偏转构件27R、27L的位置与左右受检眼EL、ER分别对应。由此,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能够在受检者睁开左右受检眼EL、ER的状态(双眼目视的状态)下对双眼同时获取左右受检眼EL、ER的信息(眼特性)。

另外,各测定头22L、22R以对应的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球回旋轴OL、OR为中心左右对称地同时变更旋转姿势。由此,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左眼测定轴LL以及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右眼测定轴LR的朝向随着左右受检眼EL、ER在双眼目视的状态下因开散或辐辏而变化的视轴(视线方向)而变化。

即,图3A示出调节各测定头22L、22R的旋转姿势以使从左受检眼EL至左眼用偏转构件27L的左眼测定轴LL与从右受检眼ER至右眼用偏转构件27R的右眼测定轴LR成为平行的状态。在图3A所示的状态下,能够设为与受检者在双眼目视的状态下看无限远的状态相同的视轴。

另外,图3B示出调节各测定头22L、22R的旋转姿势以使从左受检眼EL至左眼用偏转构件27L的左眼测定轴LL以及从右受检眼ER至右眼用偏转构件27R的右眼测定轴LR各自的延长目的地朝向规定位置P的状态。在图3B所示的状态下,能够设为与受检者在双眼目视的状态下看规定位置P的状态相同的视轴。

以下,参照图4,说明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以及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结构的一个示例。此外,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结构与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仅说明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

实施例1的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具有前眼部观察系统31、Z对准系统32、XY对准系统33、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固视投影系统37以及OCT光学系统38。其中,前眼部观察系统31、XY对准系统33、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固视投影系统37以及OCT光学系统38具有共通的左眼测定轴LL。另外,通过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构成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此外,在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中,前眼部观察系统31、XY对准系统33、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固视投影系统37以及OCT光学系统38具有共通的右眼测定轴LR。

(前眼部观察系统31)

前眼部观察系统31是对左受检眼EL的前眼部进行动态图像拍摄的光学系统。前眼部观察系统31具有用于前眼部拍摄的前眼部照明光源31a。前眼部照明光源31a对左受检眼EL的前眼部照射照明光(例如红外光)。被左受检眼EL的前眼部反射的光穿过物镜26L,透过分色镜31b,穿过形成于光圈(远心光圈)31c的孔部,透过半反射镜33c,依次穿过中继透镜31d、中继透镜31e,透过分色镜36f。透过了分色镜36f的光通过成像透镜31f在摄像元件31g的摄像面上成像。摄像元件31g(摄像面)通过经由前眼部观察系统31的上述光学系统,成为瞳孔共轭位置。摄像元件31g以规定的比率进行进行摄像,向控制部30输出影像信号。控制部30使基于影像信号的左前眼部像EL′显示在显示装置19c的显示画面19d上。左前眼部像EL′例如为红外动态图像。

(Z对准系统32)

Z对准系统32是用于前眼部观察系统31的光轴方向(前后方向、Z方向)上的左眼测定头22L的对准的光学系统。Z对准系统32将从Z对准光源32a出射的光(红外光)投射至左受检眼EL的角膜Cr。来自Z对准光源32a的光被左受检眼EL的角膜Cr反射,通过成像透镜32b在线传感器32c的受光面上成像。在Z对准系统32中,若角膜顶点的位置在前眼部观察系统31的光轴方向上变化,则线传感器32c的受光面上的光的投射位置也随着该变化而变化。控制部30基于线传感器32c的传感器面中的光的投射位置,求出左受检眼EL的角膜顶点的位置,基于此控制左水平驱动部23b并执行Z对准。

(XY对准系统33)

XY对准系统33是用于与前眼部观察系统31的光轴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X方向)、上下方向(Y方向))上的左眼测定头22L的对准的光学系统。XY对准系统33使从XY对准光源33a出射的光(红外光)投射至左受检眼EL的角膜Cr。来自XY对准光源33a的光穿过准直透镜33b,被半反射镜33c反射,通过前眼部观察系统31而被投射。即,XY对准系统33通过半反射镜33c从前眼部观察系统31的光路分支,与前眼部观察系统31共用物镜26L、分色镜31b以及光圈31c。受检眼E的角膜Cr的反射光通过前眼部观察系统31而被引导至摄像元件31g。

XY对准系统33形成基于反射光的像即亮点像Br。该亮点像Br与左前眼部像EL′一同被摄像元件31g获取。控制部30使包括亮点像Br的左前眼部像EL′和对准标志AL显示在显示装置19c的显示画面19d上。而且,控制部30以使亮点像Br相对于对准标志AL的位移消失的方式控制左铅垂驱动部23a以及左水平驱动部23b,自动执行XY对准。此外,检查者以将亮点像Br引导至对准标志AL内的方式进行左眼测定头22L的移动操作,由此,能够手动进行XY对准。

(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

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是左受检眼EL的角膜Cr的形状的测定所使用的光学系统,构成角膜曲率计机构。此外,“角膜形状”包括角膜曲率半径、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度以及角膜散光轴角度中的至少一者。其中,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相当于第二左眼测定光学系统,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相当于第二右眼测定光学系统。

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具有角膜板34a和角膜环光源34b。角膜板34a配置在物镜26L与左受检眼EL之间,角膜环光源34b设置在角膜板34a与物镜26L之间。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通过来自角膜环光源34b的光对角膜板34a进行照明,由此向左受检眼EL的角膜Cr投射环状光束(角膜形状测定用的光束)。即,角膜板34a以及角膜环光源34b是向左受检眼EL的角膜Cr投射环状光束的角膜投射系统。

来自左受检眼EL的角膜Cr的反射光(角膜环像:图案像)被前眼部观察系统31检测,与左前眼部像EL′一同被摄像元件31g获取。控制部30基于角膜环像进行公知的运算,由此计算出表示角膜Cr的形状的角膜形状参数。然后,控制部30基于由前眼部观察系统31得到的图像,求出左受检眼EL的角膜形状。

(折射测定光学系统)

由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和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构成的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是左受检眼EL的屈光特性的测定所使用的光学系统,构成自动验光仪(auto refractometer)机构。此外,“屈光特性”包括屈光力值、球面度数、散光度数以及散光轴角度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相当于第三左眼测定光学系统,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相当于第三右眼测定光学系统。

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具有作为高亮度光源的SLD(Super Luminescent Diode:超辐射发光二极管)光源即折射测定光源35a,向左受检眼EL的眼底Ef投射测定光束(屈光特性测定用的光束)。折射测定光源35a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配置在眼底共轭位置。从折射测定光源35a输出的光穿过中继透镜35b,入射至圆锥棱镜35c的圆锥面,被偏转并从圆锥棱镜35c的底面出射。来自圆锥棱镜35c的底面的光穿过环形光圈35d的形成为环状的透光部,成为环状光束,被开孔棱镜35e的孔部的周围的反射面反射,穿过旋转棱镜35f,被滤光器35g反射。滤光器35是通过进行波长分离以使OCT光学系统38的光路从折射测定光学系统的光路分离的光学元件。旋转棱镜35f用于使环状光束相对于眼底Ef的血管或疾病部位的光量分布平均化、使光源引起的散斑噪声降低等。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与前眼部观察系统31共用分色镜31b以及物镜26L,使被滤光器35g反射的光被分色镜31b反射,穿过物镜26L并投射至左受检眼EL。

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设置在被开孔棱镜35e分支的光路上,开孔棱镜35e设置在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的光路上。在开孔棱镜35e上形成的孔部配置在瞳孔共轭位置。

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接受从左受检眼EL的眼底Ef反射的测定光束(屈光特性测定用的光束,在此为环状光束)。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与前眼部观察系统31共用分色镜31b以及物镜26L,来自眼底Ef的反射光(以下称为“眼底返回光”)穿过物镜26L,被分色镜31b以及滤光器35g反射。另外,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与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共用旋转棱镜35f以及开孔棱镜35e,眼底返回光穿过旋转棱镜35f,穿过开孔棱镜35e的孔部。而且,眼底返回光穿过中继透镜36a,被反射镜36b反射,穿过中继透镜36c以及聚焦透镜36d。聚焦透镜36d能够沿着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的光轴移动。穿过了聚焦透镜36d的光被反射镜36e反射,被分色镜36f反射,通过成像透镜31f在摄像元件31g的摄像面上成像。即,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与前眼部观察系统31共用成像透镜31f和摄像元件31g。在经由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的光学系统中,摄像元件31g的摄像面配置在眼底共轭位置。控制部30基于来自摄像元件31g的输出并进行公知的运算,由此计算出左受检眼EL的屈光特性。

(固视投影系统37)

固视投影系统37是向左受检眼EL呈现固视标并用于左受检眼EL的固视的光学系统。其中,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固视投影系统37相当于左眼固视光学系统,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固视投影系统37相当于右眼固视光学系统。

固视投影系统37具有液晶面板37a和中继透镜37b,通过分色镜38f与OCT光学系统38的光路结合。固视投影系统37在控制部30的控制下在液晶面板37a显示表示固视标的图案,使该光透过中继透镜37b以及分色镜38f,向OCT光学系统38的光路行进。液晶面板37a和中继透镜37b中的至少一方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透过了分色镜38f的光穿过中继透镜38g,被反射镜38h反射,透过滤光器35g,被分色镜31b反射,穿过物镜26L并投射至左受检眼EL的眼底Ef。

固视投影系统37通过变更液晶面板37a的画面上的图案的显示位置,能够变更左受检眼EL的固视位置,能够获取各种图像。该图像例如是以眼底Ef的黄斑部为中心的图像、以视神经乳头为中心的图像、以黄斑部与视神经乳头之间的眼底中心为中心的图像等。

(OCT光学系统38)

OCT光学系统38是进行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测量并用于左受检眼EL的眼轴长度(前后方向的尺寸信息)的测定的光学系统,构成干涉法测定机构。尤其是,实施例1的OCT光学系统38是使用了光学相干干涉法的干涉仪。另外,其中,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OCT光学系统38相当于第一左眼测定光学系统,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OCT光学系统38相当于第一右眼测定光学系统。另外,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使用OCT光学系统38测定从角膜至视网膜的距离即眼轴长度。此外,使用OCT光学系统38测定的受检眼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信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从角膜至晶状体的距离即前房深度、晶状体的厚度即晶状体厚度、角膜的厚度即角膜厚度中的任意一者。

在OCT光学系统38中,基于在OCT测量之前实施的折射测定结果,以光纤f1的端面与拍摄部位(眼底Ef或者前眼部)以及光学系统共轭的方式调整聚焦透镜38c的位置。

OCT光学系统38设置在通过滤光器35g从折射测定光学系统的光路被波长分离出的光路上。固视投影系统37的光路通过分色镜38f与OCT光学系统38的光路结合。由此,能够将OCT光学系统38以及固视投影系统37各自的光轴以同轴的方式结合。

OCT光学系统38包括OCT单元100。如图5所示,在OCT单元100中,OCT光源101与一般的扫频光源型的OCT装置同样地,包括能够对出射光的波长进行扫频的波长可变光源。波长可变光源包括激光光源,激光光源包括共振器。OCT光源101在人眼无法目视确认的近红外的波长带中使输出波长随时间变化。

如图5所例示的那样,在OCT单元100中设置有用于执行扫频光源OCT的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包括干涉光学系统。该干涉光学系统具有将来自波长可变光源的光分离为测定光和参照光的功能,使来自受检眼E的测定光的返回光与经由了参照光路的参照光重合并生成干涉光的功能以及检测出该干涉光的功能。由干涉光学系统得到的干涉光的检测结果(检测信号)是示出干涉光的光谱的信号,被发送到控制部30。另外,测定光的光路(测定臂部、采样臂部)的长度以及参照光的光路(参照臂部)的长度中的至少一方是可变的。

OCT光源101例如包括使出射光的波长(1000nm~1100nm的波长范围)高速变化的近红外波长可变激光器。从OCT光源101输出的光L0被光纤102引导至偏振控制器103,调整其偏光状态。被调整了偏光状态的光L0被光纤104引导至光纤耦合器105,被分离为测定光LS和参照光LR。

参照光LR被光纤110引导至准直器111,变换为平行光束,经由光路长度校正构件112以及色散补偿构件113,被引导至角隅棱镜114。光路长度校正构件112起到使参照光LR的光路长度与测定光LS的光路长度一致的作用。色散补偿构件113起到使参照光LR与测定光LS之间的分散特性一致的作用。角隅棱镜114能够在参照光LR的入射方向上移动,由此变更参照光LR的光路长度。

经由了角隅棱镜114的参照光LR经由色散补偿构件113以及光路长度校正构件112,通过准直器116从平行光束变换为聚焦光束,入射至光纤117。入射至光纤117的参照光LR被引导至偏振控制器118,调整其偏光状态,被光纤119引导至衰减器120,调整光量,被光纤121引导至光纤耦合器122。

另一方面,由光纤耦合器105生成的测定光LS被光纤f1引导,被准直透镜单元38a变换为平行光束,经由光扫描器38b、聚焦透镜38c、中继透镜38d以及反射镜38e,被分色镜38f反射。

光扫描器38b使测定光LS一维或者二维地偏转。光扫描器38b例如包括第一检流计镜和第二检流计镜。第一检流计镜以在与OCT光学系统38的光轴正交的水平方向(X方向)上对拍摄部位(眼底Ef或者前眼部)进行扫描的方式使测定光LS偏转。第二检流计镜以在与OCT光学系统38的光轴正交的上下方向(Y方向)上对拍摄部位进行扫描的方式,使已被第一检流计镜偏转的测定光LS偏转。作为利用这样的光扫描器38b实现的测定光LS的扫描图案,例如有水平扫描、垂直扫描、十字扫描、放射扫描、圆扫描、同心圆扫描、螺旋扫描等。

被分色镜38f反射的测定光LS穿过中继透镜38g,被反射镜38h反射,透过滤光器35g,被分色镜31b反射,被物镜26L折射并入射至左受检眼EL。测定光LS在左受检眼EL的各种深度位置散射、反射。来自左受检眼EL的测定光LS的返回光在与去路相同的路线上逆向行进,被引导至光纤耦合器105,经由光纤128到达光纤耦合器122。

光纤耦合器122将经由光纤128入射的测定光LS与经由光纤121入射的参照光LR合成(使其干涉)并生成干涉光。光纤耦合器122以规定的分支比(例如1:1)使干涉光分支,由此生成一对干涉光LC。一对干涉光LC分别通过光纤123以及124引导至检测器125。

检测器125例如为平衡光电二极管。平衡光电二极管包括分别检测一对干涉光LC的一对光电探测器,输出通过这些光电探测器获得的一对检测结果的差值。检测器125将该输出(检测信号)发送至数据采集系统(DAQ:Data Acquisition System)130。

从OCT光源101向DAQ130供给时钟KC。时钟KC在OCT光源101中与通过波长可变光源在规定的波长范围内扫频的各波长的输出时机同步生成。OCT光源101例如使通过将各输出波长的光L0分支而得到的2个分支光的一方光学延迟之后,基于对这些合成光进行检测的结果生成时钟KC。DAQ130基于时钟KC对从检测器125输入的检测信号进行抽样。DAQ130将来自检测器125的检测信号的抽样结果发送至控制部30。控制部30例如对于每一系列的波长扫频(每条A线),通过对基于抽样数据的光谱分布实施傅里叶变换等,形成各A线上的反射强度分布(reflection intensity profile)。而且,控制部30还可以通过将各A线的反射强度分布图像化来形成图像数据。

此外,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为了变更测定臂部长度与参照臂部长度之间的差而使相干门(Coherence Gate)移动,设置有变更参照臂部长度的要素(能够移动的角隅棱镜114),但也可以采用其他要素。例如,可以在参照臂部设置能够移动的反射镜,或者在测定臂部设置能够移动的角隅棱镜等逆反射器(Retroreflector)。

另外,控制部30根据使用折射测定光学系统得到的测定结果计算出屈光力值,基于计算出的屈光力值,在眼底Ef、折射测定光源35a以及摄像元件31g共轭的位置,使折射测定光源35a以及聚焦透镜36d分别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控制部30也可以与聚焦透镜36d的移动联动,使OCT光学系统38的聚焦透镜38c在其光轴方向上移动。即,基于使用了折射测定光学系统的屈光特性的测定数据,能够进行OCT光学系统38的微调整。

如图6所示,控制部30连接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以及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作为左右驱动机构21L、21R的左右铅垂驱动部23a、24a、左右水平驱动部23b、24b、左右回旋驱动部23c、24c、相机39A、39B、检查者用控制器19a、受检者用控制器19b以及存储部30d。

其中,检查者用控制器19a是检查者为了操作眼科装置10而使用的操作机构。检查者用控制器19a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与控制部30以能够相互通信的方式连接。此外,实施例1的检查者用控制器19a使用平板计算机终端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但也可以经由有线或无线的通信路径与控制部30连接,不限于实施例1的结构。即,检查者用控制器19a可以是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台式个人计算机等,也可以是固定在眼科装置10上而构成。

另外,在该检查者用控制器19a设置有显示装置19c。显示装置19c具有显示图像等的显示画面19d(参照图1等)以及与之重叠配置的触摸面板式的输入部19e。检查者用控制器19a在控制部30的控制下,使来自前眼部观察系统31的前眼部图像等适当地显示在显示画面19d上。另外,检查者用控制器19a向控制部30输入经由输入部19e输入的对准的指示、测定的指示等操作信息。

受检者用控制器19b用于在获取左右受检眼EL、ER的各种眼特性时输入受检者的响应。虽未图示,但受检者用控制器19b例如可以是控制杆、键盘、鼠标、移动终端等输入装置。受检者用控制器19b经由有线或者无线的通信路径与控制部30连接。

控制部30通过将存储于连接的存储部30d或者内置的内部存储器30e中的程序在例如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中运行,根据适当对检查者用控制器19a或受检者用控制器19b进行的操作,对眼科装置10的动作进行统一控制。在实施例1中,存储部30d由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或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构成,内部存储器30e由RAM等构成。

另外,在存储部30d中存储有包括受检眼的眼轴长度、屈光特性、角膜形状等各种眼特性的基准数据的各种数据。其中,“基准数据”是指,例如对多个受检眼的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而得到的统计数据(例如平均值等)、规定的比较组的人的50%所能够对应的数据群等用于与测定数据比较并进行判定的数据。另外,在存储部30d中也可以存储各种测定数据。

而且,控制部30使用Z对准系统32以及XY对准系统33,使左右的各测定头22L、22R相对于左右受检眼EL、ER对准。另外,控制部30使用OCT光学系统38以及两台相机39A、39B,同时执行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轴长度的测定。另外,控制部30使用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同时执行左右受检眼EL、ER的角膜形状的测定。另外,控制部30使用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同时执行左右受检眼EL、ER的屈光特性的测定。

之后,控制部30比较由上述各测定的执行得到的测定数据以及从存储部30d读取的基准数据,输出比较结果。此外,比较结果的输出例如以在检查者用控制器19a的显示装置19c的显示画面19d上显示的方式进行。

另外,在比较测定数据和基准数据时,控制部30也可以考虑受检者的年龄、基准数据中的近视患病率、职业简介以及性质等进行比较。由此,能够进行更正确的比较。

另外,控制部30也可以将在测定前的时间点确定的受检者的测定数据作为基准数据存储于存储部30d。由此,例如能够比较不同的时间点下的相同受检者的测定数据,在规定的期间求出该受检眼的眼特性的潜在的变化,例如,能够容易地确定正在恶化的屈光特性的原因。

另外,控制部30也可以通过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轴长度的测定数据以及/或者该左右受检眼EL、ER的角膜形状的测定数据来对该左右受检眼EL、ER的屈光特性的测定数据进行校正。即,控制部30基于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轴长度以及/或者角膜的曲率,检查该左右受检眼EL、ER的屈光特性的测定数据的妥当性。而且,控制部30在判断为屈光特性的测定数据不妥当时,向检查者报知测定数据不妥当。此外,向检查者的报知可以通过在显示装置19c上的显示、声音输出等来进行。

其中,受检眼的屈光特性受到多个因素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难以求出客观的屈光特性,有时会受到误差的影响。但是,眼轴长度、角膜形状的测定数据例如是不受药剂、脑的活动的影响的测定数据。因此,能够通过眼轴长度、角膜形状的测定数据来判断屈光特性的测定数据的妥当性。

而且,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在测定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特性(眼轴长度、角膜形状、屈光特性)时,可以对左右受检眼EL、ER施用睫状肌麻痹药并执行测定。但是,通过不施用睫状肌麻痹药而进行测定,能够更容易且更迅速地执行左右受检眼EL、ER的测定。

以下,基于图7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的动作例。

在步骤S1中,在通过额头抵接部15将受检者的脸固定后,接受检查者对检查者用控制器19a进行的操作,控制部30使Z对准光源32a、XY对准光源33a点亮。控制部30获取在摄像元件31g的摄像面上成像的前眼部像的拍摄信号,使前眼部像E’显示在显示装置19c的显示画面19d上。之后,使左眼测定头22L以及右眼测定头22R移动至左右受检眼EL、ER的检查位置。检查位置是能够进行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特性的测定的位置。左眼测定头22L以及右眼测定头22R通过利用Z对准系统32、XY对准系统33以及前眼部观察系统31进行的对准而配置在检查位置。根据检查者的操作或指示或者来自控制部30的指示,由控制部30执行左眼测定头22L以及右眼测定头22R的移动。

在步骤S2中,在步骤S1中的对准调整之后,控制部30同时进行左右受检眼EL、ER的角膜形状测定。步骤S2相当于同时执行使用第二左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以及使用第二右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的第二测定步骤。另外,“同时进行左右受检眼EL、ER的角膜形状测定”是指,通过控制部30同时控制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以及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同时获取左受检眼EL的角膜形状的测定数据以及右受检眼ER的角膜形状的测定数据。控制部30将计算出的左右受检眼EL、ER的角膜形状的测定数据存储于存储部30d。

此外,“同时”不仅包括完全相同的时机的情况(即,没有时间差的情况),还包括存在能够允许的时间差的情况。能够允许的时间差例如可以是与受检眼的特性相对应的时间差以及与眼科装置10的特性相对应的时间差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前者例如能够在临床上确定,作为其例子,存在不受受检眼的眼球运动的影响的程度的时间差。后者例如能够通过实际的测量确定,作为其例子,存在介于眼科装置10的控制中的时间差、介于眼科装置10的动作中的时间差。“同时性”的具体例子如下。

在双方的位置测量为瞬间进行的情况下,对于一方的执行与另一方的执行之间的时间差在既定阈值以下的情况,双方的位置测量可以称为“同时”。

另外,在一方的位置测量为瞬间进行,另一方的位置测量为非瞬间进行的情况下,对于在后者的位置测量的执行期间内的任意的时机执行前者的情况,双方的位置测量可以称为“同时”。另外,在前者的执行时机与后者的位置测量的开始时机或者结束时机之间的时间差在既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双方的位置测量也可以称为“同时”。

而且,在双方的位置测量为非瞬间进行的情况下,对于一方的执行期间的至少一部分与另一方的执行期间的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情况,双方的位置测量可以称为“同时”。另外,在一方的结束时机与另一方的开始时机之间的时间差在既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双方的位置测量也可以称为“同时”。

此外,有时将以上说明的同时性表达为“大致同时”、“基本上同时”、“实质上同时”、“实质同时”等。

在步骤S2中,控制部30通过对由摄像元件31g获取的像进行运算处理,计算出角膜曲率半径,根据计算出的角膜曲率半径来计算出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度以及角膜散光轴角度,求出角膜形状。

另外,在步骤S2中,在角膜形状的测定中,控制部30通过固视投影系统37呈现固视标,将左右受检眼EL、ER的视线固定。此时,成为在无限远的呈现位置呈现固视标并使左右受检眼EL、ER看无限远的状态。

另外,在步骤S2中,在角膜形状的测定中,控制部30测定从各受检眼EL、ER至物镜26L、26R的距离。控制部30也将角膜形状测定中的距离的测定数据存储于存储部30d。其中,从左受检眼EL至物镜26L的距离基于由内置于左壳体22a的两台相机39A、39B拍摄的图像进行测定。因此,左壳体22a内的两台相机39A、39B相当于测定从左受检眼EL至物镜26L(规定的第一基准位置)的距离的左眼距离测定部。另外,从右受检眼ER至物镜26R的距离基于由内置于右壳体22b的两台相机39A、39B拍摄的图像进行测定。因此,右壳体22b内的两台相机39A、39B相当于测定从右受检眼ER至物镜26R(规定的第二基准位置)的距离的右眼距离测定部。

以下,说明从各受检眼EL、ER至各物镜26L、26R的距离的测定方法。此外,距离的测定方法对于左右受检眼EL、ER是相同的,因此,以下说明从左受检眼EL至物镜26L的距离的测定方法。

首先,在控制部30的控制下,通过左壳体22a内的两台相机39A、39B从不同方向实质上同时地对左受检眼EL的前眼部像进行拍摄。接着,控制部30对拍摄的图像的畸变等进行校正,对校正了畸变的图像进行解析,由此确定左受检眼EL的特征位置,例如相当于前眼部的瞳孔中心的位置。然后,控制部30基于已确定的左受检眼EL的特征位置(瞳孔中心),获取左受检眼EL的三维的位置信息。

即,如图8所示,将两台相机39A、39B间的距离(基线长度)设为“B”。将两台相机39A、39B的基线与左受检眼EL的特征部位P之间的距离(拍摄距离)设为“H”。将各相机39A、39B与其画面平面之间的距离(画面距离)设为“f”。

在这样的配置状态中,由两台相机39A、39B拍摄的拍摄图像的分辨率通过以下公式表示。其中,Δp表示像素分辨率。

xy方向的分辨率(平面分辨率):Δxy=H×Δp/f

z方向的分辨率(纵深分辨率):Δz=H×H×Δp/(B×f)

然后,控制部30对已知的两台相机39A、39B的位置以及2个拍摄图像中相当于特征部位P的特征位置适用考虑了图8所示的配置关系的公知的三角法,由此计算出特征部位P的三维位置,即从左受检眼EL至物镜26L的距离。

而且,在步骤S2中,控制部30检测出角膜形状测定中的左受检眼EL以及右受检眼ER的眼位。控制部30将角膜形状测定中的眼位的检测数据也存储于存储部30d。

其中,“眼位”是指以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球回旋轴OL、OR为中心的旋转角度。旋转角度θ(眼位)基于以下数据计算出:眼球仅旋转了旋转角度θ时的瞳孔中心的位置的变化量=(R-r)sinθ;眼球仅旋转了旋转角度θ时的前眼部拍摄图像中的亮点像(Br)的位置的变化量=(R-d)sinθ;以及眼球仅旋转了旋转角度θ时的瞳孔中心与亮点像(Br)之间的距离=(r-d)sinθ。此外,“R”为角膜顶点至眼球的旋转中心的距离,“r”为角膜的曲率半径,“d”为从角膜的顶点至瞳孔的距离。此外,只要知道了旋转角度θ和受检者的瞳孔间距离,则能够求出到通过辐辏进行目视确认的物体的距离。

另外,不能够正确地知道受检者的角膜的变形、瞳孔位置、受检眼的构成要素的屈光率等生物数据。因此,也可以在眼位的测定前进行用于推定上式各参数的受检眼的视线方向的校正用测定。校正用测定是在受检眼清晰可见的位置呈现视标,获取看见呈现的视标时的前眼部图像,获取瞳孔中心和亮点像(Br)。然后,通过呈现的视标的旋转角,对通过此时的瞳孔中心、亮点像(Br)得出的旋转角进行校正。

在步骤S3中,在步骤S2中的角膜形状的测定之后,控制部30同时进行左右受检眼EL、ER的屈光特性测定。步骤S3相当于同时执行使用第三左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以及使用第三右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的第三测定步骤。另外,“同时进行左右受检眼EL、ER的屈光特性测定”是指,通过控制部30对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和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同时进行控制,同时获取左受检眼EL的屈光特性的测定数据以及右受检眼ER的屈光特性的测定数据。此外,“同时”如上所述。控制部30将由测定得到的左右受检眼EL、ER的屈光特性的测定数据存储于存储部30d。

在步骤S3中,控制部30对环形像(图案像)进行解析,环形像是通过摄像元件31g接收由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投射至眼底Ef的环状的测定光束的反射光(眼底返回光)而得到的。通过该解析,求出球面度数、散光度数以及散光轴角度(屈光特性)。控制部30将计算出的屈光特性的测定数据存储于存储部30d。由控制部30进行的环形像的解析例如为,首先,根据描绘出得到的环形像的图像中的亮度分布求出环形像的重心位置,根据该重心位置求出沿着以放射状延伸的多个扫描方向的亮度分布,根据该亮度分布确定环形像。接着,求出确定的环形像的近似椭圆,将该近似椭圆的长径以及短径代入公知的公式,由此求出球面度数、散光度数以及散光轴角度。另外,控制部30也可以基于环形像相对于基准图案的变形以及偏位,求出屈光特性。

另外,在步骤S3中,在屈光特性的测定中,控制部30通过固视投影系统37呈现固视标,固定左右受检眼EL、ER的视线。此时,成为在无限远的呈现位置呈现固视标并使左右受检眼EL、ER看无限远的状态。另外,控制部30可以基于屈光特性的临时测定的结果,使中继透镜37b移动至左右受检眼EL、ER的远点,之后,使中继透镜37b移动至失焦位置,从而处于云雾状态。由此,左右受检眼EL、ER成为调节停止状态(晶状体的调节去除状态),能够在该调节停止状态下测定屈光特性。

另外,在步骤S3中,在屈光特性的测定中,控制部30测定从各受检眼EL、ER至物镜26L、26R的距离。控制部30将屈光特性测定中的距离的测定数据也存储于存储部30d。此外,“距离的测定方法”如上所述。

而且,在步骤S3中,控制部30检测出屈光特性测定中的左受检眼EL以及右受检眼ER的眼位。控制部30将屈光特性测定中的眼位的检测数据也存储于存储部30d。此外,“眼位”如上所述。

在步骤S4中,在步骤S3中的屈光特性的测定之后,控制部30同时进行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轴长度测定。步骤S4相当于同时执行使用第一左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以及使用第一右眼测定光学系统的测定的第一测定步骤。另外,“同时进行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轴长度测定”是指,通过控制部30大致同时执行左右受检眼EL、ER的前眼部的拍摄与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底Ef的OCT扫描,同时获取左受检眼EL的眼轴长度的测定数据以及右受检眼ER的眼轴长度的测定数据。此外,“同时”如上所述。控制部30将由测定得到的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轴长度的测定数据存储于存储部30d。

在步骤S4中的前眼部的拍摄中,例如利用两台相机39A、39B对通过XY对准系统33投射对准光束的左右受检眼EL、ER的前眼部进行拍摄。另外,在OCT扫描中,例如,通过OCT光学系统38进行A扫描(或者B扫描、三维扫描或者其他扫描模式)。控制部30根据由眼底OCT扫描收集的数据构建OCT数据。OCT数据例如为反射强度分布或者图像数据。

接着,控制部30获取示出进行OCT扫描时的臂部长度的数据(例如角隅棱镜114的位置)。接着,控制部30对前眼部拍摄图像进行解析,确定前眼部拍摄图像中的亮点像(Br)的位置,基于在步骤S3中获取的角膜曲率半径,设定前眼部拍摄图像中的基准位置(第一基准位置)。接着,控制部30计算出亮点像的位置相对于第一基准位置的偏位(第一偏位),计算出与第一偏位相对应的左右受检眼EL、ER与测定臂部之间的对准的误差。接着,计算出臂部长度相对于预先存储的基准臂部长度的变化量。接着,控制部30确定与臂部长度相对应的相干门位置,将已确定的相干门位置设定为OCT数据中的基准位置(第二基准位置)。接着,控制部30通过解析OCT数据,确定相当于左右受检眼EL、ER的视网膜表面的数据位置(视网膜表面位置)。接着,控制部30计算出视网膜表面位置相对于第二基准位置的偏位(第二偏位)。然后,控制部30基于预先存储的基准眼轴长度、对准误差、臂部长度变化量以及第二偏位进行运算,由此求出受检眼E的眼轴长度的测定值。

另外,在步骤S4中,在眼轴长度的测定中,控制部30通过固视投影系统37呈现固视标,固定左右受检眼EL、ER的视线。此时,成为在无限远的呈现位置呈现固视标并使左右受检眼EL、ER看无限远的状态。

而且,在步骤S4中,控制部30检测出眼轴长度测定中的左受检眼EL以及右受检眼ER的眼位。控制部30将眼轴长度测定中的眼位的检测数据也存储于存储部30d。此外,“眼位”如上所述。

在步骤S5中,在步骤S4中的眼轴长度的测定之后,控制部30读取预先存在储部30d中的基准数据。步骤S5相当于在得到测定数据后,从存储有基准数据的存储部30d读取基准数据的读取步骤。

在步骤S6中,在步骤S5中的基准数据的读取之后,控制部30读取存储在存储部30d中的测定数据,比较基准数据与测定数据。步骤S6相当于比较基准数据与测定数据的比较步骤。

在步骤S7中,在步骤S6中的数据的比较之后,输出比较结果。此外,比较结果显示在检查者用控制器19a的显示装置19c上。步骤S7相当于输出比较结果的输出步骤。

以下,说明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的特征作用。

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具有:左受检眼EL的眼轴长度的测定所使用的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OCT光学系统38,左受检眼EL的角膜形状的测定所使用的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以及左受检眼EL的屈光特性的测定所使用的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另外,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具有:右受检眼ER的眼轴长度的测定所使用的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OCT光学系统38,右受检眼ER的角膜形状的测定所使用的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以及右受检眼ER的屈光特性的测定所使用的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

而且,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在进行受检眼的眼特性的测定时,首先,控制部30控制Z对准系统32、XY对准系统33以及前眼部观察系统31,将左眼测定头22L以及右眼测定头22R配置在检查位置(图7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1)。

接着,按照图7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2、步骤S3、步骤S4的顺序进行。即,通过控制部30,分别控制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OCT光学系统38、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以及设置于左壳体22a内的两台相机39A、39B和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OCT光学系统38、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以及设置于右壳体22b内的两台相机39A、39B。然后,在左右受检眼EL、ER同时执行角膜形状的测定,在左右受检眼EL、ER同时执行屈光特性的测定,在左右受检眼EL、ER同时执行眼轴长度的测定。

由此,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能够以双眼睁开的状态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测定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特性(眼轴长度、角膜形状、屈光特性)。其结果为,能够在接近以左右双眼对物体进行目视确认的日常生活状态的状态下测定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特性,能够进行适当的眼特性的测定。

另外,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OCT光学系统38、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以及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被容纳在左眼测定头22L的左壳体22a中。另外,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OCT光学系统38、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被容纳在右眼测定头22R的右壳体22b中。而且,控制部30分别驱动左驱动机构21L和右驱动机构21R,控制左眼测定头22L(左壳体22a)以及右眼测定头22R(右壳体22b)在XYZ方向上的位置以及以眼球回旋轴OL、OR为中心位置的朝向。

由此,各光学系统38、34、35、36能够相对于左右受检眼EL、ER一体移动,能够容易进行对准等调整。另外,对容纳有各光学系统38、34、35、36的左右的各测定头22L、22R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左驱动机构21L、右驱动机构21R)左右各一个即可,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的紧凑化。

另外,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控制部30具有预先存储有基准数据的存储部30d。而且,在获取左右受检眼EL、ER的角膜形状、屈光特性、眼轴长度的各测定数据后,以图7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5、步骤S6、步骤S7的顺序进行。即,控制部30读取存储于存储部30d的基准数据,对读取的基准数据以及在左右受检眼EL、ER同时测定得到的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特性(眼轴长度、角膜形状、屈光特性)的测定数据进行比较,输出比较结果。由此,检查者通过了解在显示装置19c等上显示的比较结果,能够基于比较结果容易地评价由眼科装置10测定的左右受检眼EL、ER以什么程度偏离基准数据或者是否已经呈现出已知的症状等。

另外,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OCT光学系统38、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以及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具有共通的左眼测定轴LL。另外,由于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结构与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结构相同,因此,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OCT光学系统38、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以及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具有共通的右眼测定轴LR。

由此,通过使共通的左眼测定轴LL以及右眼测定轴LR与左右受检眼EL、ER对准,能够完成OCT光学系统38、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以及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的对准。另外,通过同时进行各光学系统38、34、35、36的对准,能够在相同的对准条件下执行使用了各光学系统38、34、35、36的测定,能够以能高精度地比较的形式得到测定数据。另外,能够实现光学部件的共通化,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测定从左受检眼EL至物镜26L的距离的两台相机39A、39B被设置于左壳体22a内,测定从右受检眼ER至物镜26R的距离的两台相机39A、39B被设置于右壳体22b内。而且,在步骤S2中,控制部30在使用了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的角膜形状的测定中,分别测定从左受检眼EL至物镜26L的距离以及从右受检眼ER至物镜26R的距离。另外,在步骤S3中,在使用了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的屈光特性的测定中,控制部30分别测定从左受检眼EL至物镜26L的距离以及从右受检眼ER至物镜26R的距离。

由此,能够判断从左右受检眼EL、ER至物镜26L、26R的距离是否是与角膜形状、屈光特性的测定相适应的距离,能够根据该判断的结果执行角膜形状、屈光特性的测定。因此,能够进行更正确的测定。另外,在与较基准数据进行比较时,能够输出精度高的比较结果。

另外,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具有左受检眼EL的固视所使用的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固视投影系统37以及右受检眼ER的固视所使用的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固视投影系统37。而且,在步骤S2中,控制部30在使用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固视投影系统37固视左受检眼EL,使用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固视投影系统37固视右受检眼ER的状态下,执行使用了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的角膜形状的测定。另外,在步骤S3中,控制部30在使用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固视投影系统37固视左受检眼EL,使用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固视投影系统37固视右受检眼ER的状态下,执行使用了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的屈光特性的测定。而且,在步骤S4中,控制部30在使用左眼测定光学系统25L的固视投影系统37固视左受检眼EL,使用右眼测定光学系统25R的固视投影系统37固视右受检眼ER的状态下,执行使用了OCT光学系统38以及两台相机39A、39B的眼轴长度的测定。

由此,左右受检眼EL、ER能够在固视标上聚焦,固定左右受检眼EL、ER的视线。其中,为了进行正确的测定,必须将左右受检眼EL、ER的视线的朝向(视轴)相对于左眼测定轴LL以及右眼测定轴LR设定在正确的位置。即,通过将左右受检眼EL、ER的视线固定于期望的方向(实施例1中为无限远),能够进行视轴与左眼测定轴LL以及右眼测定轴LR的对准,能够提高眼特性的测定精度。

另外,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轴长度(前后方向的尺寸信息)的测定所使用的OCT光学系统38构成干涉法测定机构。因此,例如像使用超声波进行眼轴测定的情况那样,无需使眼球接触探针,能够防止因眼球压迫而产生测定误差。另外,也能够不需要滴眼麻醉。其结果为,能够高精度地测定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轴长度。

尤其是,实施例1的OCT光学系统38为使用了光学相干干涉法的干涉仪。因此,能够使用相干长度比较短的光执行眼轴长度的测定,能够防止OCT光学系统38的光路长度不必要地变长。

另外,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左右受检眼EL、ER的角膜形状的测定所使用的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构成角膜曲率计机构。因此,控制部30通过对投射到左右受检眼EL、ER的环状光束(角膜形状测定用的光束)的反射光进行拍摄,能够基于得到的图像来执行角膜形状的测定。

尤其是,实施例1的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具有向左右受检眼EL、ER的角膜Cr投射角膜形状测定用的环状光束的角膜板34a以及角膜环光源34b。然后,控制部30对形成有环状光束的图案像的左右受检眼EL、ER的前眼部进行拍摄,对得到的图像进行解析,求出角膜形状。由此,通过所谓的图像处理,能够容易地求出角膜形状。

另外,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左右受检眼EL、ER的屈光特性所使用的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构成自动验光仪机构。因此,能够容易地测定左右受检眼EL、ER的屈光特性。

尤其是,实施例1的折射测定光学系统具有向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底Ef投射测定光束(屈光特性测定用的光束)的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接受从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底Ef反射的测定光束的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由此,向眼底Ef投影屈光特性测定用的光束,接受来自眼底Ef的反射像,通过在控制部30进行运算处理,能够计算出屈光力值等屈光特性。

而且,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在步骤S2中,在使用了角膜曲率测定系统34的角膜形状的测定时,控制部30检测出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位。另外,在步骤S3中,在使用了折射测定光学系统(折射测定投射系统35以及折射测定受光系统36)的屈光特性的测定时,控制部30检测出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位。而且,在步骤S4中,在使用了OCT光学系统38以及两台相机39A、39B的眼轴长度的测定时,控制部30检测出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位。

由此,能够把握各眼特性的测定中的眼位,能够了解由测定得到的测定数据的妥当性、精度等。另外,根据眼位的状态,也能够进行重新测定等对应,能够提高测定精度。

以上,基于实施例1说明了本发明的眼科装置,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该实施例,在不超出权利要求书中的各权利要求的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允许设计的变更、追加等。

例如,在实施例1中,示出了在测定左右受检眼EL、ER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信息即眼轴长度时,使用两台相机39A、39B测定角膜位置,使用OCT光学系统38测定视网膜位置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像日本特开2017-189669号公报等所记载的那样,使用OCT光学系统38测定角膜位置以及视网膜位置双方。

另外,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示出了在角膜形状的测定以及屈光特性的测定中都测定从左右受检眼EL、ER至物镜26L、26R的距离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从各受检眼EL、ER至物镜26L、26R的距离在角膜形状或屈光特性中的至少一方的测定中进行检测即可。此外,也可以不必检测从各受检眼EL、ER至物镜26L、26R的距离。

另外,在实施例1中,将检测出距离时的第一基准位置作为设置于左眼测定头22L的物镜26L,将第二基准位置作为设置于右眼测定头22R的物镜26L,但不限于此。例如,能够任意设定两台相机39A、39B的中心位置等。另外,左眼距离测定部以及右眼距离测定部例如可以由任意的距离传感器等构成。

另外,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示出了在眼轴长度的测定、角膜形状的测定以及屈光特性的测定中均使左右受检眼EL、ER处于固视的状态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至少在眼轴长度、角膜形状以及屈光特性中任一种测定时使其固视即可。另外,不是必须使用固视投影系统37进行固视。

而且,在实施例1的眼科装置10中,示出了左右同时测定左右受检眼EL、ER的角膜形状,接着,左右同时测定左右受检眼EL、ER的屈光特性,最后,左右同时测定左右受检眼EL、ER的眼轴长度的例子。即,左右同时执行各眼特性的测定,另一方面,按顺序测定各眼特性。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左右同时测定左右受检眼EL、ER的角膜形状的同时,左右同时测定左右受检眼EL、ER的屈光特性。而且,关于眼轴长度,可以与角膜形状、屈光特性同时测定,也可以同时测定所有的眼特性。

而且,眼轴长度、角膜形状以及屈光特性的测定顺序不限于实施例1所示的顺序,能够任意确定。另外,也可以在眼轴长度、角膜形状以及屈光特性的各测定的间隙进行对准的微调整。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21年3月31日向日本国专利厅申请的特愿2021-059896主张优先权,将其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照的方式纳入本说明书中。

相关技术
  • 视野视力检查系统、视野视力检查装置、视野视力检查方法、视野视力检查程序及服务器装置
  • 眼科检查仪的接触装置、眼科检查仪和在眼睛和眼科检查仪之间接触的方法
  • 一种眼科裂隙灯用挂架式干眼检查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489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