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冷却散热系统以及集成灶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一种冷却散热系统以及集成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散热系统以及集成灶,应用在厨房家电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集成灶是一种将灶具、抽油烟机、烹饪器等多个装置集成在一起的厨房电器设备。目前,在现有技术中,集成灶内的烹饪器内产生的蒸汽排出后,会在台面、墙体等多处形成大量的水渍,需要用户去处理,导致用户体验感较差,并且会导致厨房的环境较为潮湿,容易出现发霉等影响到饮食健康的问题。使用集成灶的灶具进行烹饪时,产生的热量会导致台板以及周围的温度升高,使用集成灶的烹饪器进行烹饪时,产生的热量会导致集成灶内部环境温度升高,都会对集成灶相应部分的性能以及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散热系统以及集成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冷却散热系统,包括:

冷凝盒,外设有散热翅片组;

排汽装置,用于向外界排放蒸汽;

蒸汽输入管,连接所述冷凝盒,并且向所述冷凝盒输入由烹饪器产生的蒸汽;

蒸汽输出管,连接所述冷凝盒与所述排汽装置;

第一散热风道,设有第一引风机构,所述蒸汽输入管位于第一散热风道内;

第二散热风道,设有第二引风机构,所述散热翅片组位于第二散热风道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灶具、台板,所述灶具包括顶盖板和底盘,所述台板设置在所述顶盖板上;

所述烹饪器的顶部设有顶板,并且位于所述底盘的下方,所述顶板和所述底盘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第一散热风道;

所述顶盖板和所述台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盖板和底盘之间具有空间,并且形成空气隔热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盘设有冷凝盒安装孔,所述冷凝盒穿过所述冷凝盒安装孔并且安装在所述底盘上,所述蒸汽输入管连接在冷凝盒的底板上,所述顶盖板设有散热翅片组安装孔,所述散热翅片组外设在所述冷凝盒的顶板上,并且穿过所述散热翅片组安装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盒的顶板设有导热槽,所述散热翅片组设置在所述导热槽内,所述导热槽内设有导热材料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盒的下部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内,上部位于所述顶盖板和所述底盘之间的空间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盒的底板倾斜设置,使得形成在所述冷凝盒内底面上的冷凝水流向所述冷凝盒连接所述蒸汽输入管的一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盒的底板倾斜方向适配于第一散热风道内的冷却风的流向,使得所述冷凝板的底板底面可以和冷却风接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蒸汽转接管、蒸汽排放管;

所述蒸汽转接管贯穿所述顶板,其顶端连接所述蒸汽输入管,其底端连接所述蒸汽排放管,所述蒸汽排放管连接所述烹饪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凝盒连接蒸汽输入管的一端和所述蒸汽转接管顶端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蒸汽输入管的长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板和所述底盘的后侧设有后侧板,所述第一引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后侧板上,所述蒸汽输入管位于所述第一引风机构的前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盖板的顶面形成有支撑部和凹槽部,所述支撑部支撑台板,所述凹槽部和所述台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第二散热风道,所述散热翅片组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凹槽部的槽底面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引风机构设置在顶盖板和底盘之间,所述第二引风机构的进风口设置在灶具的侧边,所述第二引风机构的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凹槽部的槽壁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部的槽壁包括前槽壁和后槽壁,所述第二引风机构的出风口设置在前槽壁的中部,所述散热翅片组安装孔靠近后槽壁的中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部的槽底面在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燃烧器安装凸台,所述燃烧器安装凸台用于安装贯穿所述台板的燃烧器,所述前槽壁、所述后槽壁和所述燃烧器安装凸台之间具有间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部的左右两端在灶具的两个侧边形成所述第二散热风道的排风口,使得所述第二散热风道形成了由所述进风口流向散热翅片组的第一风路、沿着前槽壁和燃烧器安装凸台之间间隙流向对应排风口的第二风路、沿着后槽壁和燃烧器安装凸台之间间隙流向对应排风口的第三风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部的槽底面在靠近所述出风口处形成有中部斜坡面,用于引导由所述出风口输出的冷却风沿第一风路流动,并且先流向所述台板的底面再流向散热翅片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槽底面在中部斜坡面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侧部斜坡面,用于引导由所述出风口输出的冷却风沿第二风路流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槽壁对应所述燃烧器安装凸台部分的形状和燃烧器安装凸台的边缘相匹配,所述后槽壁对应所述燃烧器安装凸台部分的形状和燃烧器安装凸台的边缘相匹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槽壁的中部具有向后凹陷形成的凹壁结构,所述散热翅片组安装孔位于所述槽底面对应凹壁结构的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汽装置设置在所述台板的台面上,所述台板设有台板开孔,所述顶盖板设有顶盖板开孔,所述蒸汽输出管穿过顶盖板开孔以及台板开孔连接排汽装置。

一种集成灶,包括所述冷却散热系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通过第一散热风道、第二散热风道,分别对蒸汽输入管、散热翅片组进行冷却,使得蒸汽在由烹饪器排向排汽装置的气路路线中得到两次冷却散热的作用,有效提升对蒸汽的冷凝效果,使得排放到外界的蒸汽含水量较低、温度较低,从而减少了在台板、墙面等部位形成的水渍,便于用户处理,蒸汽温度的降低也能够避免出现用户被烫伤的情况发生;

2.蒸汽在蒸汽输入管、冷凝盒、蒸汽输出管以及排汽装置内都会形成冷凝水,冷凝水可以回流至烹饪器的内胆中,形成的冷凝水能够循环利用,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并且能够减少烹饪器内的供水频次,使得用户使用更加方便;

3.冷却风在第一散热风道内流动,不仅能够起到对蒸汽输入管的冷却冷凝作用,而且还能和烹饪器的顶板进行热交换,起到了对顶板的冷却散热作用,即第一散热风道以及第一引风机构的设置,起到了双重的冷却散热作用;

4.冷却风在第二散热风道内流动,不仅能够起到对散热翅片组的冷却冷凝作用,而且还能够和台板进行热交换,起到了对台板的冷却散热作用,即第二散热风道以及第二引风机构的设置,起到了双重的冷却散热作用;

5.空气隔热层能够起到对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的隔热作用,使得顶板和台板的冷却散热相互独立,从而能够简化第一引风机构和第二引风机构档位设定的匹配机制,并且获得较好的冷却散热效果;

6.冷凝盒的底板倾斜设置,使得冷凝盒内经冷凝作用形成的冷凝水能够在倾斜的底盘上流淌,并且流向冷凝盒连接蒸汽输入管的一端,从而能够提高冷凝水回流至烹饪器的内胆中的效率,此外,使得冷凝板的底板底面可以和第一散热风道内的冷却风接触,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冷凝盒内的冷凝效果;

7.蒸汽转接管和蒸汽排放管起到将烹饪器内胆中的蒸汽输入至蒸汽输入管中的作用,蒸汽转接管的结构设置,使得冷凝水能够快速通过蒸汽转接管,再流经蒸汽排放管回流到烹饪器的内胆中,从而能够提高冷凝水回流的效率;

8.出风口设置在前槽壁中部,散热翅片组设置在靠近后槽壁中部处,使得出风口输出的冷却风基本正对着散热翅片组,散热翅片组能够和冷却风进行较为充足的热交换,从而起到对散热翅片组较好的散热冷却作用,继而增强冷凝盒内的冷凝效果;

9.凹壁结构的设置,使得进入的冷却风来回撞击凹壁结构的多个壁,从而在凹壁结构的区域内形成湍流,形成的湍流能够增加冷却风和散热翅片组的接触面积和接触频率,从而能够进一步地增强散热翅片组的热销换效能,以提高冷凝盒的冷凝效果;

10.第二散热风道形成了第一风路、第二风路、第三风路,三个风路能够起到对散热翅片组、燃烧器的发热区域进行有效的冷却散热作用;

11.前槽壁、后槽壁对应燃烧器安装凸台部分的形状和燃烧器安装凸台的边缘相匹配,使得第二风路、第三风路的宽度沿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变化较小,即第二风路、第三风路的冷却风流量沿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变化较小,从而第二风路、第三风路的冷却效果较为均匀;

12.中部斜坡面的设置,使得第一风路的冷却风增强了和台板底面的接触频次,从而可以提高对台板的冷却散热效果;

13.两个侧部斜坡面起到了对出风口输出的冷却风的分流作用,使得第二风路和第三风路的风量相对均衡,从而使得台板由燃烧器造成的发热区域所得到的冷却散热效果整体性较好。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中优选实施案例,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集成灶侧视视角下的剖视图;

图2为集成灶后视视角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烹饪器的示意图;

图5为冷凝盒的示意图;

图6为底盘和冷凝盒的示意图;

图7为顶盖板的示意图;

图8为第一风路、第二风路、第三风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一种集成灶,参照图1-图8,其内部设置有冷却散热系统,冷却散热系统包括冷凝盒3、排汽装置4、蒸汽输入管53、蒸汽输出管54、第一散热风道61以及第二散热风道62。其中,蒸汽输入管53连接冷凝盒3,并且向冷凝盒3输入由烹饪器2所产生的蒸汽,蒸汽输出管54连接冷凝盒3与排汽装置4,蒸汽在冷凝盒3内经过冷凝作用,再通过蒸汽输出管54流动到排汽装置4内,排汽装置4向外界排放经冷凝过的蒸汽。此外,第一散热风道61设有第一引风机构611,在第一引风机构611的作用下,冷却风在第一散热风道61内流动,蒸汽输入管53位于第一散热风道61内,蒸汽输入管53和冷却风进行热交换,起到了对蒸汽输入管53内蒸汽的冷却冷凝作用。冷凝盒3外设有散热翅片组31,第二散热风道62设有第二引风机构621,在第二引风机构621的作用下,冷却风在第二散热风道62内流动,散热翅片组31位于第二散热风道62内,散热翅片组31和冷却风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了冷凝盒3的冷凝效果。

本实施案例的冷却散热系统,通过第一散热风道61、第二散热风道62,分别对蒸汽输入管53、散热翅片组31进行冷却,使得蒸汽在由烹饪器2排向排汽装置4的气路路线中得到两次冷却散热的作用,有效提升对蒸汽的冷凝效果,使得排放到外界的蒸汽含水量较低、温度较低,从而减少了在台板7、墙面等部位形成的水渍,便于用户处理,蒸汽温度的降低也能够避免出现用户被烫伤的情况发生。此外,蒸汽在蒸汽输入管53、冷凝盒3、蒸汽输出管54以及排汽装置4内都会形成冷凝水,冷凝水可以回流至烹饪器2的内胆中,形成的冷凝水能够循环利用,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并且能够减少烹饪器2内的供水频次,使得用户使用更加方便。

本实施案例的集成灶,还包括灶具1和台板7,灶具1装配有燃烧器8,属于用于烹饪和加热食物的设备。灶具1包括顶盖板11和底盘12,两者为上下位置关系,台板7设置在所述顶盖板11上,底盘12位于烹饪器2的上方。烹饪器2的顶部设置有顶板21,顶板21和底盘12之间的空间形成了第一散热风道61,顶盖板11和台板7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散热风道62。

在本实施案例中,烹饪器2可以设置为烤箱、烘箱、整箱等用于烹饪的设备,烹饪器2在烹饪时使得顶板21发热,通过第一引风机构611的作用,冷却风在第一散热风道61内流动,不仅能够起到对蒸汽输入管53的冷却冷凝作用,而且还能和烹饪器2的顶板21进行热交换,起到了对顶板21的冷却散热作用,即第一散热风道61以及第一引风机构611的设置,起到了双重的冷却散热作用。

在本实施案例中,灶具1在进行烹饪时产生的热量会导致台板7的温度升高,通过第二引风机构621的作用,冷却风在第二散热风道62内流动,不仅能够起到对散热翅片组31的冷却冷凝作用,而且还能够和台板7进行热交换,起到了对台板7的冷却散热作用,即第二散热风道62以及第二引风机构621的设置,起到了双重的冷却散热作用。

在本实施案例中,顶盖板11和底盘12上下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具有空间,因此在本实施案例的集成灶中,在顶盖板11和底盘12之间形成了空气隔热层63,并且,空气隔热层63将第一散热风道61和第二散热风道62间隔开。使用灶具1烹饪时,燃烧器8不同的火力档位使得台板7匹配有对应的温度,因此第二引风机构621的档位设定和燃烧器8的火力档位是匹配的。相同地,使用烹饪器2烹饪时,烹饪器2不同的功能温度设定的设定使得顶板21匹配有对应的温度,因此第一引风机构611的档位设定也是和烹饪器2的烹饪设定是匹配的。若是没有空气隔热层63,并且单独使用者烹饪器2或灶具1进行烹饪,则没有影响。然而,如果同时使用烹饪器2和灶具1时,第一散热风道61和第二散热风道62会进行热交换,从而台板7和顶板21的其中一个温度高于预期温度,另一个温度低于预期温度,即,第一散热风道61和第二散热风道62的其中一个风力不足,另一个风力过盈。那么在没有空气隔热层63的情况下,第一引风机构611的档位设定不仅需要考虑烹饪器2的烹饪设定,还需要考虑同时使用烹饪器2和燃烧器8时,燃烧器8的火力档位设定。同样地,第二引风机构621的档位设定不仅需要考虑燃烧器8的火力档位,还需要考虑同时使用烹饪器2和燃烧器8时,烹饪器2的烹饪设定。因此,第一引风机构611和第二引风机构621的档位匹配机制将会变得非常复杂。而在本实施案例中,由于顶盖板11和底盘12之间形成了隔离第一散热风道61和第二散热风道62的空气隔热层63,能够起到对第一散热风道61和第二散热风道62的隔热作用,使得顶板21和台板7的冷却散热相互独立,第一引风机构611的档位匹配无需考虑燃烧器8的火力档位,第二引风机构621的档位匹配无需考虑烹饪器2的烹饪设定,从而能够简化第一引风机构611和第二引风机构621档位设定的匹配机制,并且获得较好的冷却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案例中,底盘12设有冷凝盒安装孔12-1,冷凝盒安装孔12-1的形状和冷凝盒3的横向截面形状相适配,冷凝盒3穿过冷凝盒安装孔12-1,并且安装在底盘12上。蒸汽输入管53连接在冷凝盒3的底板上。顶盖板11设有散热翅片组安装孔11-1,散热翅片组安装孔11-1的形状和散热翅片组31的横截面形状适配,散热翅片组31外设在冷凝盒3的顶板,并且穿过散热翅片组安装孔11-1。冷凝盒3的主体部分位于顶盖板11和底盘12之间,使得连接其底部的蒸汽输入管53、安装在其顶部的散热翅片组31能够在空间上分隔开来,以匹配第一散热风道61和第二散热风道62被空气隔热层63间隔开的空间布置。

在本实施案例中,冷凝盒3的顶板设有导热槽32,导热槽32的槽壁基本沿着冷凝盒3的顶板边缘处设置,散热翅片组31设置在所述导热槽32内,导热槽32内设有导热材料层,导热材料层可以选用导热硅脂,能够提高换热效率,使得第二散热风道62和散热翅片组31的热交换效能得到提高,从而起到增强冷却散热系统对于蒸汽的冷却冷凝效果。

在本实施案例中,冷凝盒3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凸耳33,底盘12的顶面支撑住这些凸耳33,并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将凸耳33固定在底盘12上,使得冷凝盒3分为位于凸耳33上方的上部以及位于凸耳33下方的下部,冷凝盒3的上部位于顶盖板11和底盘12之间,而下部则位于第一散热风道61内,从而使得第一散热风道61内的冷却风不仅能够对蒸汽输入管53进行冷却冷凝、对烹饪器2的顶板21进行散热冷却,而且还能对冷凝盒3的下部起到冷却冷凝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蒸汽的冷凝作用。

在本实施案例中,冷凝盒3的底板倾斜设置,倾斜方向和冷凝盒3连接冷凝输入管的一端位置相适配,使得冷凝盒3内经冷凝作用形成的冷凝水能够在倾斜的底盘12上流淌,并且流向冷凝盒3连接蒸汽输入管53的一端,从而能够提高冷凝水回流至烹饪器2的内胆中的效率。

在本实施案例中,冷凝盒3底盘12的倾斜方向还适配第一散热风道61内的冷却风的流向,使得冷凝板的底板底面可以和第一散热风道61内的冷却风接触,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冷凝盒3内的冷凝效果。

在本实施案例中,顶板21和底盘12的后侧设置有后侧板22,后侧板22竖向设置,第一引风机构611设置在后侧板22上,蒸汽输入管53位于所述第一引风机构611的前方,第一引风机构611设置为叶轮风机,叶轮风机开启时能够将外界空气由后侧板22和墙面之间的缝隙引入到风机内,并且沿着第一散热风道61由后向前输出,对位于风机前方的蒸汽输入管53、冷凝盒3的底板底面、烹饪器2的顶板21进行冷却散热。蒸汽输入管53连接在冷凝盒3底盘12的前侧位置,冷凝盒3底盘12右后向前向下倾斜设置,使得冷凝水能够向前快速流淌进入蒸汽输入管53,也使得底盘12底面能够被第一引风机构611输出的冷却风吹到。

在本实施案例中,冷凝盒3的底部设有蒸汽进口3a,用于连接蒸汽输入管53,蒸汽的排入以及冷凝水的排出均通过蒸汽进口3a。冷凝盒3的顶部设有蒸汽出口3b,用于连接蒸汽输出管54,经冷凝盒3的冷凝作用后,剩余的蒸汽由蒸汽出口3b进入蒸汽输出管54。

本实施案例的冷却散热系统,还包括蒸汽转接管52和蒸汽排放管51。其中,蒸汽转接管52贯穿顶板21,基本呈竖向设置,其顶端连接蒸汽输入管53,其底端连接蒸汽排放管51,蒸汽排放管51连接烹饪器2。烹饪器2的内胆所产生的蒸汽依次通过蒸汽排放管51、蒸汽转接管52、蒸汽输入管53输送至冷凝盒3中。蒸汽转接管52和蒸汽排放管51起到将烹饪器2内胆中的蒸汽输入至蒸汽输入管53中的作用,蒸汽转接管52的结构设置,使得冷凝水能够快速通过蒸汽转接管52,再流经蒸汽排放管51回流到烹饪器2的内胆中,从而能够提高冷凝水回流的效率。

在本实施案例中,冷凝盒3连接蒸汽输入管53的一端和蒸汽转接管52顶端之间的间距小于蒸汽输入管53的长度,即蒸汽输入管53为非直线形管路,增加了蒸汽输入管53和第一散热风道61内冷却风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热交换的效果,从而使得第一散热风道61对蒸汽输入管53的冷却冷凝效果更佳。能够延长蒸汽输入管53长度的结构类型有多种,例如蒸汽输入管53设置多段弯折弯曲段,例如蒸汽输入管53设置为向上螺旋盘绕延伸的管体结构等。

在本实施案例中,顶盖板11的顶面形成有支撑部111和凹槽部112,支撑部111支撑台板7,即支撑部111和台板7的底面相互贴合,使得凹槽部112和台板7之间的空间形成了第二散热风道62,散热翅片组安装孔11-1设置在凹槽部112的槽底面112a上,使得散热翅片位于第二散热风道62内。

在本实施案例中,第二引风机构621设置在顶盖板11和底盘12之间,由于顶盖板11和台板7之间的空间较为狭小,为避免影响到第二散热风道62的散热效果,并且由于顶盖板11和底盘12之间具有较为充足的空间,因此将顶盖板11和底盘12之间的空间用来安装设置第二引风机构621。第二引风机构621的进风口d1设置在灶具1的侧边,第二引风机构621的出风口d2设置在凹槽部112的槽壁上,第二引风机构621可以设置为蜗壳风机,蜗壳风机开启能够将外界空气由进风口d1引入风机内,再由槽壁处的出风口d2输入至第二散热风道62内。本实施案例的第一引风机构611设置在后侧板22上,因此,将第二引风机构621的进风口d1设置在灶具1的前侧边上,以避免进风竞争而导致风量不足。

在本实施案例中,凹槽部112的槽壁包括前槽壁112b和后槽壁112c,第二引风机构621的出风口d2设置在前槽壁112b的中部,散热翅片组安装孔11-1靠近后槽壁112c的中部,即使得在第二散热风道62内,由出风口d2输出的冷却风基本正对着散热翅片组31,散热翅片组31能够和冷却风进行较为充足的热交换,从而起到对散热翅片组31较好的散热冷却作用,继而增强冷凝盒3内的冷凝效果。

在本实施案例中,后槽壁112c的中部具有向后凹陷的凹壁结构112d,散热翅片组安装孔11-1位于所述槽底面112a对应凹壁结构112d的部分,凹壁结构112d的形状和散热翅片组安装孔11-1的形状相适配,即凹壁结构112d沿着散热翅片组安装孔11-1的边缘设置,使得散热翅片组31基本填充了凹壁结构112d对应的区域。由出风口d2输入散热风道的冷却风吹向后槽壁112c并且进入凹壁结构112d内,冷却风来回撞击凹壁结构112d的多个壁,从而在凹壁结构112d的区域内形成湍流,形成的湍流能够增加冷却风和散热翅片组31的接触面积和接触频率,从而能够进一步地增强散热翅片组31的热销换效能,以提高冷凝盒3的冷凝效果。

在本实施案例中,凹槽部112的槽底面112a在位于出风口d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凸起形成的燃烧器安装凸台113,其顶面设置有上下贯通安装孔,在台板7对应的位置也设置有贯通的安装孔,燃烧器8贯穿燃烧器安装凸台113以及台板7安装设置,前槽壁112b、后槽壁112c和燃烧器安装凸台113之间具有间隙,台板7在燃烧器8安装的部位为台板7主要发热区域,前槽壁112b、后槽壁112c和燃烧器安装凸台113之间的间隙能够流通冷却风进行冷却散热。

在本实施案例中,凹槽部112的左右两端在灶具1的两个侧边形成第二散热风道62的排风口d3,使得第二散热风道62形成了第一风路r1、两个第二风路r2以及两个第三风路r3。其中,冷却风由出风口d2流向散热翅片组31的路径为第一风路r1,冷却风沿着前槽壁112b和燃烧器安装凸台113之间间隙并且流向对应排风口d3的路径为第二风路r2,冷却风沿着后槽壁112c和燃烧器安装凸台113之间间隙并且流向对应排风口d3的路径为第三风路r3。第二风路r2和第三风路r3由第一风路r1分流形成,三个风路能够起到对散热翅片组31、燃烧器8的发热区域进行有效的冷却散热作用。

在本实施案例中,前槽壁112b对应燃烧器安装凸台113部分的形状和燃烧器安装凸台113的边缘相匹配,后槽壁112c对应所述燃烧器安装凸台113部分的形状和燃烧器安装凸台113的边缘相匹配。通常情况下燃烧器安装凸台113呈圆柱形结构,前槽壁112b和后槽壁112c对应的部分设置成圆弧形结构,使得第二风路r2、第三风路r3的宽度沿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变化较小,即第二风路r2、第三风路r3的冷却风流量沿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变化较小,从而第二风路r2、第三风路r3的冷却效果较为均匀。

在本实施案例中,凹槽部112的槽底面112a在靠近出风口d2处形成有中部斜坡面s1,中部斜坡面s1由前至后向上倾斜设置,能够引导由出风口d2所输出的冷却风沿第一风路r1流动,并且先流向台板7的底面再流向散热翅片组31。中部斜坡面s1的设置,使得第一风路r1的冷却风增强了和台板7底面的接触频次,从而可以提高对台板7的冷却散热效果。另外,第二引风机构621设置为蜗壳风机,蜗壳风机的出风道的设置方向和中部斜坡面s1的倾斜方向相适配,从而能够减少中部斜坡面s1对出风口d2所输出冷却风的阻力损失,以确保出风口d2的出风量的强度和稳定。

在本实施案例中,凹槽部112的槽底面112a在中部斜坡面s1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侧部斜坡面s2,侧部斜坡面s2的倾斜方向使得其能够引导出风口d2输出的冷却风沿第二风路r2流动,即出风口d2中部输出的且对应中部斜坡面s1的冷却风沿第一风路r1流动,出风口d2两个侧部输出的且对应侧部斜坡面s2的冷却风则向左右两侧分流,分别沿着对应的第二风路r2流动,沿着第一风路r1吹向后槽壁112c的冷却风,在撞击后槽壁112c后向左右两侧分流并沿对应的第三风路r3流动。两个侧部斜坡面s2起到了对出风口d2输出的冷却风的分流作用,使得第二风路r2和第三风路r3的风量相对均衡,从而使得台板7由燃烧器8造成的发热区域所得到的冷却散热效果整体性较好。

在本实施案例中,排汽装置4设置在台板7的台面上,即台板7的顶面上,经过冷凝盒3冷凝处理后,含水量和温度大幅度降低的蒸汽,再通过蒸汽输出管54输入到排汽装置4内,排汽装置4具有排汽孔41,从而使得整体最终在台面之上向外界排放而出,蒸汽在流经蒸汽输出管54和排汽装置4的时候,依然会有部分得到冷凝,形成的冷凝水顺着排汽装置4和蒸汽输出管54回流到冷凝盒3内,再随同冷凝盒3内的冷凝水经过蒸汽输入管53、蒸汽转接管52和蒸汽排放管51,回流到烹饪器2的内胆中。

在本实施案例中,台板7设有台板开孔7-1,顶盖板11在支撑部111设有顶盖板开孔11-2,顶盖板开孔11-2位于冷凝翅片组安装孔的后侧,蒸汽输出管54穿过顶盖板开孔11-2以及台板开孔7-1连接排汽装置4。排汽装置4呈横置的长条形结构,其两侧分别设置有排汽孔41,蒸汽输出管54竖向设置,并且向上分流出两个分支管541,分别连接在排汽装置4底部的左右两侧。排汽装置4通过紧固件42和台板7固定连接,紧固件42贯穿台板7和顶盖板11,使得排汽装置4的固定连接更为牢固可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案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案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案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案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风道系统以及使用该系统的集成灶
  • 一种吹瓶机用循环散热的冷却系统
  • 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组散热的L型流道冷却系统
  • 一种集成冷却系统和汽车电驱动系统
  • 一种计算机服务器的散热集成系统
  • 一种集成灶用散热结构及集成灶
  • 一种集成灶的散热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集成灶
技术分类

061201164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