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理线装置、布线组件及智慧黑板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50


一种理线装置、布线组件及智慧黑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理线装置、布线组件及智慧黑板。

背景技术

在电子屏的相关技术中,为了满足多种需求,有时需要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屏体组合,以作为拼接屏使用,从而达到而扩大显示区域或交互区域的目的。智慧黑板为拼接屏中的一种,其通常包括一个主屏以及两个副屏,两个副屏分置在主屏的左右两侧,主屏与副屏之间通过转接线实现数据传输,主屏为独立的整机,副屏能够实现记录板书功能,同时,被记录的板书内容可以在主屏上进行显示,实现传统教学和电子教学结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现有的拼接屏安装结构中,屏体之间可以采用如导轨与滚轮相配合的滑动结构实现屏体之间的相对滑动,从而实现副屏通过人工推拉或其他驱动方式与主屏的相对移动。

但是,由于转接线需要预留副屏相对于主屏移动的最大间距长度,因此,当副屏往靠近主屏方向移动时,转接线一端也会随着副屏移动而移动,转接线的相对两端也会不断靠拢,导致其线体部分会沿重力方向下坠,存在凸出智慧黑板下侧的可能性,影响智慧黑板的整体外观;而且,转接线两端在靠拢的过程中,其线体也存在相互缠绕以形成难以解开的线团的风险,从而影响副屏移动的流畅性,转接线在副屏往远离主屏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也会被拉扯、拖拽,导致转接线的连接头松脱,难以保证副屏与主屏之间的接线可靠性,降低了转接线的使用寿命的同时,主屏与副屏之间容易发生断连也会增加设备整机的损坏率,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理线装置、布线组件及智慧黑板,通过设置夹线部以及引线杆,从而约束连接线的移动以及布线方向,解决设备整机美观度低、副屏移动流畅性差、连接线受力松脱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理线装置,应用于组合触控屏,所述理线装置包括:

装置本体,设置有夹线部,所述夹线部提供连接线的安装位置,用于限制连接线位移并将连接线约束在夹线方向上;

引线杆,其一端与所述装置本体连接,所述引线杆的另一端沿布线方向延伸,并在其周部形成提供连接线沿布线方向卷绕布置的空间。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布线组件,包括:

如上所述的理线装置;

第一连接线,包括第一线体以及与所述第一线体连接的第一连接器;

所述第一线体包括相连的第一段以及第二段,所述第一线体的第一段沿夹线方向固定在所述夹线部上,所述第一线体的第二段沿布线方向延伸并卷绕在所述引线杆的周部。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智慧黑板,包括:

如上所述的布线组件;

主屏体;

至少一副屏体,所述副屏体与所述主屏体之间可相对移动;

第二连接线,包括第二线体以及与所述第二线体连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可插拔连接;

所述装置本体与所述主屏体相对固定,所述主屏体与所述第一线体电性连接,所述副屏体与所述第二线体电性连接;或

所述装置本体与所述副屏体相对固定,所述副屏体与所述第一线体电性连接,所述主屏体与所述第二线体电性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该理线装置通过在装置本体上设置夹线部,在布线组件以及智慧黑板的接线状态下,连接线能够安装在夹线部上,以使夹线部能够限制连接线位移并将连接线约束在夹线方向上,当连接线被拖拽、拉扯,连接线的移动会被夹线部所限制,并将一部分被拉拽形成的作用力作用在夹线部上,在夹线部上形成分力,从而减小连接线作用在相应设备上,或连接头上的拉力,有效的降低连接头之间,或连接线与设备之间受力拉伸松脱的风险,加强了连接线之间以及设备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通过在装置本体上设置引线杆,在布线组件以及智慧黑板的接线状态下,连接线沿布线方向卷绕在引线杆的周部,避免连接线两端收窄后线体部分沿重力方向下坠露出设备侧部的情况,保证了设备整体的美观度;并且,引线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引导连接线移动方向的作用,确保连接线保持在布线方向上展开或靠拢,避免了连接线在靠拢过程中线体缠绕导致副屏体移动流畅度下降的问题,也让连接线能够顺利展开,提高连接线与相应设备之间,或连接头之间的稳定性,降低连接头之间,或连接线与设备之间松脱的风险,加强了连接线之间以及设备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智慧黑板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智慧黑板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布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理线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理线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理线装置侧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理线装置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接线装置及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配合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智慧黑板局部仰视图;

图11为图10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接线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拓展电路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0、装置本体;11、夹线部;111、布线通道;1111、进线口; 1112、出线口;112、布线槽;1121、第一槽板;1122、第二槽板;12、引线杆;13、压线支架;131、夹线间隙;132、连接臂;133、压线板;20、第一连接线;21、第一线体;211、第一段;212、第二段;22、第一连接器;30、第二连接线;31、第二线体;32、第二连接器;40、接线装置;41、第一过线口;42、第二过线口;43、滑移支撑件;44、挂搭件;441、挂搭部;442、抵线部;50、壁挂支架;51、壁挂梁;511、检修口;52、滑动结构;521、滑轨;522、滑轮组件;60、副屏体;70、固定黑板;80、拓展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理线装置,该离线装置主要应用于组合触控屏,其旨意在于解决屏体之间在相对移动过程中连接线下坠、缠绕,导致设备整机美观度,以及屏体移动流畅度低的问题,并能够解决因上述连接线缠绕的问题而引发的连接线在屏体移动过程中被拉拽,导致设备之间连接可靠性低、连接头容易松脱的问题。

如图1-图2所示,上述组合式触控屏为智慧黑板,所提供的智慧黑板一般指的是采用两块或两块以上具有触控操作功能的面板,且面板之间可沿边缘拼接组合或相互堆叠形成的设备,面板之间可通过相应的移动结构实现位置状态的改变,其中,面板可以为显示设备,也可以为手写板等具有其他功能的产品。智慧黑板能够用于电子显示的同时,还集成了触控功能,其为一种触控平板,该触控平板为一种替代传统单向被动收看的商务大尺寸显示器/投影机,适合近距离观看、操作的电子屏幕,以多点红外、光学等交互触控、书写技术为支撑,高度集成书写批注触控无线通讯无线互动系统互联远程数据交互等功能,供主动双向的人机交互体验。

就目前而言,较为常用的智慧黑板包括主屏体(图未示)以及副屏体60,主屏体可以为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屏,其可通过触摸技术得出触摸点的位置,从而在显示屏上显示出用户的触摸轨迹,副屏体60为具有触控功能的书写板,或与主屏体相同为一种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屏。进一步来讲,智慧黑板通过触控技术来对显示在显示屏上的内容进行操作、触摸轨迹的显示和实现人机交互操作,副屏体60在智慧黑板中能够实现记录板书功能,同时,被记录的板书内容可以在主屏体上进行显示。主屏体也可集成投影机、白板、幕布、音响、电视机以及视频会议终端等一种或多种功能。在实际应用中,智慧黑板主屏体的硬件部分由触控模组、显示模组和智能处理系统等部分所构成,由整体结构件结合到一起,同时也由专用的软件系统作为支撑,其中显示模组与触控膜组配合实现显示及触控功能。用户可通过手指或触控笔对显示屏进行触控操作,智能处理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触控操作生成书写笔迹并显示在显示屏中,或根据用户输入的触控操作生成控制操作以处理显示屏中的显示内容。

当然,上述的智慧黑板也可以为单纯的触摸平板,其不具备双向交互功能,仅单纯采集用户的触摸轨迹并将触摸轨迹显示在显示模组上。

具体的,所述智慧黑板的主屏体与副屏体60电性连接以实现触控信息的传输,并且,为了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便利性和灵活性,主屏体与副屏体60之间可相对移动,在智慧黑板的安装状态下,主屏体通过壁挂支架50固定在目标位置上,这里,目标位置为墙壁或其他目标设备,目标设备可以为支架等其他支撑结构,目标设为或墙壁表面形成有相应的支撑面,壁挂支架50提供支撑面安装位置,从而让智慧黑板可能够被架装在目标位置的支撑面上,而为了实现主屏体与副屏体60之间的相对运动,所述的主屏体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显示屏,通过壁挂支架50固定安装在目标位置上,副屏体60则可滑动的安装在壁挂支架50上,其通过滑动结构52与壁挂支架50滑动连接。

如图1-图3所示,进一步,壁挂支架50包括分置在智慧黑板上下两侧的壁挂梁51,壁挂梁51通过相应的安装结构从而提供上述支撑面的安装位置,而主屏体的上下两侧则均与分置在上下两侧的壁挂梁51固定连接,并且,壁挂梁51 的两端均朝主屏体左右两端向外延伸,从而提供副屏体60的安装位置,本实施方式中,滑动结构52包括设置在壁挂梁51内的滑轨521,以及设置在副屏体 60上的滑轮组件522,滑轨521沿壁挂梁51的长度方向设置,从而让滑轮组件522滑动设置在滑轨521上时,副屏体60能够随滑轮组件522与滑轨521的导向在靠近和远离主屏体的方向上往复左右滑动,同时,也为了限制副屏体60的极限位置,通过在壁挂梁51或滑轨521上设置限位结构,以使副屏体60在移动到相应的极限位置时,副屏体60或滑轮组件522能够抵在限位结构上从而限制副屏体60的继续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滑动结构52除了可以为上述结构以外,还可以为滑轨521与滑块之间滑动配合等其他的滑动结构52形式,也可以为在壁挂梁51上设置滑轮组件522/滑块,在副屏体60上设置滑轨521的安装方式。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方式中,智慧黑板除了包括主屏体以及副屏体 60,还包括固定黑板70,固定黑板70固定安装于壁挂梁51上,固定黑板70的上沿与下沿分别与上下两侧的壁挂梁51固定连接,固定黑板70可以为传统的粉笔黑板,其通过壁挂梁51分别拼装于主屏体的其中一侧,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黑板70为两块,两固定黑板70分置在主屏体的左右两侧,即,主屏体的边缘与固定黑板70的边缘相互抵贴,以使主屏体与固定黑板70组合形成一个整体。而副屏体60则滑动安装在主屏体与固定黑板70的前侧,这样,副屏体60 则可在主屏体与固定黑板70之间进行滑移,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性地遮挡在主屏体或固定黑板70的前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中,在智慧黑板的使用状态下,各屏体朝向用户以实现电子显示的一侧为智慧黑板的前侧,即为附图中箭头所指示的“前”的方向,相反,各屏体背离用户的一侧为各部件的后侧,即为附图中箭头所指示的“后”的方向。并且,在各屏体前侧朝向用户的状态下,用户所视的左侧同为智慧黑板的左侧,即为附图中箭头所指示的“左”的方向,反之,在各屏体前侧朝向用户的状态下,用户所视的右侧同为智慧黑板的右侧,即为附图中箭头所指示的“右”的方向。

上述相关的技术中,在组合触控屏及智慧黑板的使用过程中,在副屏体60 相对于主屏体移动的过程中,主屏体与副屏体60之间用于实现数据传输的连接线一端会随着副屏体60移动,可以理解的是,在副屏体60往靠近主屏体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连接线的相对两端会往收缩靠拢的方向移动,在副屏体60往远离主屏体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连接线的相对两端会往拉伸展开的方向移动。为了适配副屏体60与主屏体之间的移动距离,连接线需要预留副屏体60相对于主屏体移动的最大间距长度,这样,在连接线两端收缩靠拢时,连接线的线体部分会沿重力方向下坠,存在凸出智慧黑板下侧的可能性,影响智慧黑板的整体外观。并且,连接线两端在收缩靠拢的过程中,线体也存在相互缠绕以形成难以解开的线团的风险,这样除了会影响副屏体60移动的流畅性以外,连接线在副屏体60往远离主屏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也会被拉扯、拖拽,从而导致连接线的连接头松脱,难以保证副屏体60与主屏体之间的接线可靠性,降低了转接线的使用寿命的同时,主屏与副屏之间容易发生断连也会增加设备整机的损坏率,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为此,本实施方式提供以下方案。

如图4-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理线装置,该理线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0,装置本体10上设置有夹线部11,夹线部11提供上述连接线的安装位置,以使主屏体与副屏体60之间的连接线至少部分能够安装在夹线部11上,夹线部11能够限制连接线在理线装置上的位移,并将连接线约束在夹线方向上,起到对连接线的安装位置和安装方向的限定作用。

在上述组合触控屏,以及智慧黑板的应用中,连接线整体一端连接在主屏体上,连接线的另一端与副屏体60连接,连接线的线体至少部分通过夹线部11 与主屏体或副屏体60相对固定,连接线被夹线部11所固定的部分被限制位移并沿夹线方向布置。以主屏体与副屏体60之间设置一个理线装置,且理线装置上设有一个夹线部11为例,当理线装置与任一屏体之间的连接线被拉扯,如副屏体60与理线装置之间的连接线被拉扯,且拉扯方向为靠近副屏体60的方向,连接线的移动会被夹线部11所限制,并将一部分被拉拽形成的作用力作用在夹线部11上,在夹线部11上形成分力,从而减小连接线作用在主屏体的拉力,有效的降低连接线与主屏体之间受力拉伸松脱的风险。接上述例子,若连接线之间的连接头设置在副屏体60与理线装置之间,当理线装置与主屏体之间的连接线被拉扯,且拉扯方向为靠近主屏体的方向时,连接线能够将一部分被拉拽形成的作用力作用在夹线部11上,在夹线部11上形成分力,从而减副屏体60 与理线装置之间连接线所受的作用力,从而减小连接线作用在连接头上的拉力,有效的降低连接头之间受力拉伸松脱的风险。

在装置本体10上设置有引线杆12,引线杆12用于对连接线的移动起引导作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引线杆12为杆状结构,引线杆12的一端与装置本体10 连接,引线杆12的另一端沿布线方向延伸,引线杆12的延伸方向决定了连接线的布线方向,一般而言,引线杆12会沿副屏体60的移动方向延伸设置,从而导向连接线的移动方向与副屏体60的移动方向一直,杆状结构的引线杆12 的周部形成提供连接线沿布线方向卷绕布置的空间,同时,引线杆12的外周面也提供连接线在卷绕状态下挂搭在引线杆12上的支撑面。

在上述组合触控屏以及智慧黑板的应用中,主屏体与副屏体60之间的连接线至少部分沿布线方向卷绕在引线杆12的周部,从而形成沿引线杆12延伸方向盘绕形成的线体结构,盘绕在引线杆12上的连接线均挂搭在引线杆12的表面,避免连接线两端靠拢后线体部分沿重力方向下坠露出设备下侧的情况,保证了设备整体的美观度。

并且,引线杆12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引导连接线移动方向的作用,确保连接线保持在布线方向上展开或靠拢。以连接线靠近主屏体的第一端通过夹线部 11固定,连接线靠近副屏体60的第二端与副屏体60连接为例,连接线的第二端会随副屏体60的移动而移动,当副屏体60往靠近主屏体的方向移动时,连接线的第一端为相对主屏体固定的状态,因此,连接线的第一端并不会因其第二端的移动而改变其位置状态,从而起到连接前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靠拢的效果,而由于连接线部分卷绕在引线杆12上,引线杆12对连接线起导向、引导的作用,这也避免了连接线在靠拢过程中线体缠绕导致副屏体60移动流畅度下降的问题,避免了连接线缠绕,也能够让连接线顺利展开,即副屏体60不会因连接线缠绕而导致无法往远离主屏体方向移动,提高连接线与相应设备之间,或连接头之间的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连接线在副屏体60移动过程中会沿引线杆12所延伸的方向移动,与引线杆12之间会产生相应的摩擦,因此,为了保护连接线的线皮不被引线杆12所磨损,引线杆12的截面形状可以采用圆形,或引线杆12的上表面可以设置为弧形,这样,引线杆12能够为连接线提供圆滑的支撑面,从而降低连接线与引线杆12之间的摩擦力,延长连接线的使用寿命。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引线杆12也可设置为非杆状结构,其只要在副屏体60的移动过程中,提供连接线引导移动的作用即可,本实施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理线装置在智慧黑板的应用中,引线杆12可以设置在装置本体10的左侧或右侧,可以理解的是,当理线装置与副屏体60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即理线装置会随副屏体60的移动而移动时,固定在夹线部11上的连接线一端同样会随副屏体60的移动而移动,这样,引线杆12需设置为由装置本体10一端往靠近主屏体的一端延伸,从而让装置本体10与主屏体之间的连接线部分卷绕在引线杆12上,适配副屏体60的移动;当理线装置与主屏体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即理线装置不会随副屏体60的移动而移动时,远离夹线部11一端的连接线,即连接在副屏体60上的连接线一端会随副屏体60的移动而移动,这样,引线杆12需设置为由装置本体10一端往靠近副屏体60的一端延伸,从而让装置本体10与副屏体60之间的连接线部分卷绕在引线杆12上,适配副屏体60的移动。

如图2-图8所示,为理线装置应用在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智慧黑板中的状态示意图,其中,每一侧所设置的副屏体60对应设置有两个装置本体10,两装置本体10沿布线方向间隔安装主屏体在位于左侧或右侧的壁挂梁51上,并且两装置本体10之间连接一引线杆12,以对引线杆12提供支撑,即上述理线装置相对于副屏体60固定的实施例,连接线两端分别连接在主屏体与副屏体60上,由主屏体往副屏体60的方向上,引线杆12设置在装置本体10与副屏体60之间,从而让连接线先被夹线部11所固定后,往后的部分卷绕在引线杆12上再与副屏体60连接,这样,在副屏体60相对于主屏体移动时,装置本体10与副屏体60之间的连接线部分就能够适配副屏体60的移动距离拉伸展开或收缩靠拢,并起到上述提高连接稳定性,以及避免连接线下坠凸出智慧黑板的作用。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装置本体10与引线杆12的结构不同,为了降低理线装置的加工难度,可将引线杆12与装置本体10分别设置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构件,在进行单独加工成型后再进行组装,因此,装置本体10的至少一端会设置于引线杆12外径相匹配的安装孔,引线杆12能够插接固定在安装孔当中,以实现两者的装配,而为了提高装置本体10的通用性,本实施方式的装置本体10 沿夹线方向的相对两端均设置有安装孔,以满足引线杆12安装在装置本体10 的左侧或右侧(装置本体10应用在主屏体的左侧或右侧)的需求。当然,装置本体10与引线杆12之间也可采用一体成型的加工方式,本实施方式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作为理线装置的进一步说明,夹线部11沿夹线方向开设有布线通道111,布线通道111用于提供连接线沿布线方向穿过夹线部11的空间并固定连接线,这里的布线通道111可以为贯穿装置本体10的通孔结构,也可以为才上述基础上在装置本体10的任一侧表面开设开口的槽状结构。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连接线的布置安装,夹线部11沿夹线方向还开设有布线槽112,本实施方式中,布线通道111贯通装置本体10的左右两端,以提供连接线转穿过的空间,并且,在连接线置于布线通道111的状态下,位于布线通道111的前后两侧壁,甚至上下侧壁之间能够配合抵紧连接线的周侧,起到限制连接线位移的作用,而布线槽112可开设在装置本体10的上侧,也可以开设在装置本体10的前侧或后侧,布线槽112部的一侧与布线通道111连通,布线槽112部的另一侧与夹线部11外部环境连通,以在夹线部11表面形成供连接线置入布线通道111的槽口,在此状态下,为了让连接线能够沿其长度方向通过槽口经布线槽112置入布线通道111内,布线槽112的槽体的长度方向与布线方向相互平行,并且,槽口的相对两端也可贯通装置本体10的左右两端。

槽体的深度方向与布线方向相互垂直,以让连接线能够沿直线方向由槽口处直接移动至布线通道111内,无需经过复杂的布线槽112结构方可完成连接线的安装。

当然,布线槽112能够提供连接线置入布线通道111的空间的同时,为了保持布线通道111能够对连接线起到限制位移,避免其在连接线径向方向上脱出布线通道111的情况,布线槽112的宽度小于布线通道111的宽度,从而让连接线在置入布线通道111后,其大部分的外周面仍能够被通道的各侧槽壁所抵紧。

具体的,布线槽112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槽板1121以及第二槽板1122,第一槽板1121与第二槽板1122均沿布线方向延伸设置并分别与布线通道111 两侧的槽壁结构相连接,第一槽板1121与第二槽板1122之间间隔形成有供连接线进入的间隙,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槽板1121与第二槽板1122远离布线通道111的一侧间隔形成上述的槽口。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宽度指的是如图7所示布线方向上,第一槽板1121 与第二槽板1122之间的间隙小于布线通道111的宽度。这里,布线通道111为了适配大部分连接线的结构,布线通道11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从而让布线通道111的内壁能够与连接线的线皮表面契合度更高,能够更好的夹紧连接线,而在此状态下,也可以理解为,第一槽板1121与第二槽板1122之间的间隙小于布线通道111的直径。

为了让连接现在夹线部11与引线杆12之间的折弯较少,让连接线的布线更为合理、顺畅,布线通道111与引线杆12之间的夹角大于90°,这样,连接线先后安装在夹线部11以及卷绕在引线杆12上之后,位于夹线部11部分的连接线,以及位于引线杆12部分的连接线之间的夹角就能够处于大于90°的状态,降低连接线过度弯折导致其内部导体损坏的风险。

接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布线通道111沿夹线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进线口1111以及出线口1112,在连接线置于布线通道111的状态下,连接线从进线口1111进入布线通道111并经布线通道111从出线口1112延伸出与相应的设备连接。

这里所述的进线口1111与出线口1112,并非对连接线的穿线方式进行限定,其只是限定其布线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以至于布线通道111内的连接线部分为例,连接线靠近进线口1111的一端更为靠近主屏体,连接线靠近出线口1112 的一端更为靠近副屏体60。本实施方式将布线通道111由进线口1111往出线口1112的方向与布线方向一致,优选的,还可以将引线杆12相邻设置于夹线部 11的状态,这样,由其中一屏体往另一屏体的方向上,连接线在经布线通道111 固定后方可卷绕于引线杆12,或卷绕于引线杆12后方可通过夹线部11固定,并且将布线方向与夹线方向设置为同向,也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小连接线的折弯角度,有效保护连接线内的导体。

接上述,由于将夹线方向设置为与布线方向相同的方式,即布线通道111 的延伸方向与引线杆12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结构,因此,在位于装置本体10的左侧或右侧的连接线被拉拽的过程中,连接线在夹线方向上仍然会有一定的位移量,布线通道111为了让连接线能够脱离其限制,无法做到完全夹紧连接线,以限制连接线任一方向上的自由度的状态,因此,在拉扯作用力大于夹线部11 施加给连接线的作用力时,仍然导致连接线拉扯连接头或拉扯其用于连接屏体设备的一端。因此,该理线装置还包括压线支架13,压线支架13与装置本体 10连接,压线支架13与装置本体10之间形成有夹线间隙131,连接线在布置于理线装置的状态下会从夹线间隙131中穿过,夹线间隙131的尺寸设置为小于连接线的外径尺寸,从而限制连接线在夹线方向上位移。

如图5-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压线支架13包括两相对的连接臂132,两连接臂132之间提供容置装置本体10的空间,并且,两连接臂132的端部连接形成有压线板133,在压线支架13安装于装置本体10的状态下,两连接臂 132分别连接在装置本体10的相对两侧,以本实施例的装置本体10左右两端被配置为安装引线杆12的结构为例,压线支架13与引线杆12分别设置在夹线部 11沿夹线方向的相对两端,两连接臂132分别安装在装置本体10的前后两侧,而压线板133则与装置本体10的左侧表面或右侧表面之间形成上述的夹线间隙 131,这样,连接线能够从压线板133的下侧穿入夹线间隙131,并从压线板133 的上侧穿出后,延伸至位于装置本体10上部的夹线部11,以置入布线通道111 当中,采用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让连接线在压线支架13与压线板133之间具有一定的折弯角度,进一步提高连接线与理线装置之间的作用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连接线在理线装置上的牢固程度,也使夹线间隙131、布线通道111及引线杆12表面能依次相连形成布置连接线的通道,提高连接线的布线合理性。

如图3-图4所示,根据上述理线装置,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布线组件,该布线组件采用上述的理线装置以及第一连接线20,该布线组件主要体现第一连接线20在理线装置上的部件方式。

具体的,第一连接线20包括第一线体21以及与第一线体21连接的第一连接器22,第一线体21远离第一连接器22的一端被配置为连接屏体设备,沿第一线体21的长度方向,第一线体21包括相连的第一段211以及第二段212,第一线体21的第一段211沿夹线方向固定在夹线部11上,第一线体21的第二段 212沿布线方向延伸并卷绕在引线杆12的周部。

进一步的,第一线体21的第二段212为弹簧线体,弹簧线体各圈内径大于引线杆12的直径。弹簧线体可以理解为一种利用可伸缩性来工作的设备连接线,其用以控制可移动设备运动的电连接、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回弹。第一线体21的第二段212沿布线方向螺旋式卷绕在引线杆12的周部。

将第一线体21的第二段212设置为弹簧线体,能够让副屏体60在往靠近或远离主屏体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线体的周部尺寸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预设范围内,从而避免线体部分因卷绕圈数过少而仍出现两端靠拢后下坠的情况,也能保证在卷绕圈数较多时,弹簧线体上的各圈沿预设方向依次有序的排列,让第一线体21卷绕在引线杆12上的部分能够更加顺畅的在引线杆12上作拉伸展开以及收缩靠拢的运动,避免卷绕圈数过多而导致各圈线体相互缠绕的问题。并且,在副屏体60移动后,弹簧线体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副屏体60移动复位的作用力,降低用户移动副屏体60复位的操作难度。

如图4所示,以装置本体10设置在下侧壁挂梁51为例,第一连接线20一端与主屏体连接,第一线体21的第一段211从主屏体一端延伸出后,经夹线间隙131、布线通道111布置后至第一线体21的第二段212,第一线体21的第二段212沿引线杆12所延伸的方向往副屏体60方向卷绕设置,并且第一线体21 的第二段212远离其第一段211的一端被配置为与副屏体60连接,或被配置为与副屏体60上所延伸出的连接线连接。

这里,由于将第一线体21的第二段212设置为弹簧线体,而弹簧线体在拉伸状态下会对其两端施加一定的拉力,因此,通过上述在理线装置上设置夹线部11以及压线支架1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夹线部11以及压线支架13能够很好的对第一连接线20实施固定,避免弹簧线体对其所施加的拉力进一步传递到主屏体上,减少了第一连接线20与主屏体之间的拉力,提高第一连接线20 与主屏体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反之,在装置本体10与副屏体60相对固定的实施方式中,夹线部11与压线支架13也能够很好的起到提高第一线体21与副屏体60之间连接可靠性的作用,其布线方式与上述方式近似,在此不作详细赘述。

如图1-图3、图9-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布线组件的智慧黑板,该智慧黑板包括上述所提及的智慧黑板结构以及上述的布线组件,至少一副屏体60与主屏体之间可相对移动,而本实施方式采用两副屏体60分置在主屏体左右两侧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连接线20被配置为连接主屏体的情况下,第二连接线30与副屏体60连接,第二连接线30包括第二线体31以及与第二线体31连接的第二连接器32,第一连接线20与第二连接线3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器22与第二连接器32的可插拔连接,以实现主屏体与副屏体60之间的数据传输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器22与第二连接器32可以为公插头与母插头,公插头与母插头之间可沿第一方向插接以实现电性连接,并且可通过沿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脱离连接,从而限定出上述的插接方向和拔出方向。

根据上述描述,本实施方式的智慧黑板提供以下两种可选的安装方式:

1)装置本体10与主屏体相对固定,主屏体与第一线体21电性连接,副屏体60与第二线体31电性连接;

2)装置本体10与副屏体60相对固定,副屏体60与第一线体21电性连接,主屏体与第二线体31电性连接。

如图9所示,为理线装置应用在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智慧黑板中的状态示意图,本实施方式采用装置本体10与主屏体相对固定,主屏体与第一线体21电性连接,副屏体60与第二线体31电性连接的安装方式。

可以理解的是,在副屏体60为一个的情况下,主屏体与副屏体60之间可直接通过第一连接线20与第二连接线30实现连接;如图13所示,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副屏体60的情况下,主屏体与副屏体60之间设置有拓展电路板80,拓展电路板80可设置在主屏体内,或外置于主屏体的外部通过导线与主屏体的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拓展电路板80上延伸多数量与副屏体60相应的第一连接线20,各第一连接线20分别与拓展电路板80电性连接,从而用于与各第二连接线30实现连接。

为了提高第一连接线20与第二连接线3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本实施方式还包括接线装置40,接线装置40限定出接线位置并设置在主屏体与副屏体60 之间,布线空间提供上述第一连接线20与第二连接线30的穿线通道,以使第一连接线20与第二连接线30之间能通过第一连接器22与第二连接器32在接线位置内进行连接。

接线装置40上间隔设置有第一过线口41以及第二过线口42,第一过线口 41提供第一线体21穿入接线位置的空间,第二过线口42提供第二线体31穿入接线位置的空间。如图9所示,在主屏体与副屏体60接线连接的状态下,第二线体31一端与副屏体60连接,第二线体3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过线口42穿入接线位置并设置有第二连接器32,第一线体21一端与主屏体连接,第一线体2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过线口41穿入接线位置并设置有第一连接器22。

接线装置40能够对第一连接线20与第二连接线30施加一定的压力,或通过在接线位置内设置相应的绕线结构,从而抵消第一连接线20与第二连接线30 之间相互远离的压力。

这样,当理线装置与副屏体60之间的第一连接线20与第二连接线30之间被拉扯时,接线装置40也能够抵消第一连接器22与第二连接器32之间沿拔出方向上的作用力,在接线装置40与理线装置之间设有作为弹簧线体的第一线体 21时,当弹簧线体被拉伸时,第一线体21会对第一连接器22施加一定的沿拔出方向上的作用力,通过设置接线装置40以及夹线部11,能够避免第一连接器 22将作用力施加至第二连接器32的作用力、第二连接器32施加至第一线体21 的作用力、第二线体31施加至副屏体60上的作用力,以及第一线体21施加至主屏体上的作用力,提高连接线与相应屏体设备之间,或连接器之间的稳定性,降低连接头之间,或连接线与设备之间松脱的风险,加强了连接线之间以及设备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的,接线装置40可与主屏体或副屏体60固定连接。

一实施方式,与图2-图4所示一致,在接线装置40与副屏体60固定连接的情况下,接线装置40会随副屏体60移动而移动,第一连接线20一端与主屏体连接,第一连接线20另一端置入接线位置,从而跟随接线装置40一同移动。而装置本体10设置于壁挂支架50,且引线杆12沿副屏体60滑移方向延伸设置,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布线方向与副屏体60滑移方向相互平行。

在此实施方式中,接线装置40与副屏体60之间设置有滑移支撑件43,滑移支撑件43的相对两侧分别与副屏体60以及接线装置40固定连接,能够提供接线装置40的安装位置的同时,滑移支撑件43与壁挂支架50之间通过滑动结构52滑动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的副屏体60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滑移支撑件43,滑移支撑件43上设置滚轮组件,以与上下两侧的壁挂梁 51中的滑轨521滑动匹配,而接线装置40则根据第二连接线30与第一连接线 20的接线处,选择性的安装在其中一滑移支撑件43的后侧,以实现接线装置40的固定以及跟随副屏体60的移动,并且,理线装置也同样设置在主屏体的后侧,从而实现理线装置、接线装置40以及连接线能够隐藏在智慧黑板的屏体设备的后侧。

如图10-图11所示,为了便于主屏体与副屏体60之间的接线,以图示中的接线装置40设置在位于智慧黑板下沿的滑移支撑件43为例,位于智慧黑板下沿的壁挂梁51上,对应接线装置40的位置开设有检修口511,在副屏体60移动到相应的位置时,装置本体10会从检修口511处露出,以提供用户在拆解装置本体10后对第一连接线20与第二连接线30进行连接或分离。

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接线装置40在副屏体60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副屏体60在移动时接线装置40因滑动结构52的不平整等因素而发生振动,装置本体10上还设置有挂搭件44,挂搭件44上设置有挂搭部441,可以理解的是,装置本体10的前侧与滑移支撑件43固定连接,挂搭件44则设置在接线装置40 的后侧,挂搭件44上所形成的挂搭部441沿副屏体60滑移方向设置并与引线杆12滑动配合,从而让接线装置40的相对两侧分别通过滑移支撑件43以及引线杆12实现支撑,同时,这样的设置方式也能避免副屏体60在运动过程中引线杆12发生振动,挂搭部441搭接在引线杆12上,从而让引线杆12的中部被装置本体10所稳定,确保第一连接线20拉伸和收缩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线装置40靠近第一连接线20的一侧形成有抵线部442, 在布线方向上,抵线部442位于引线杆12的周侧,在副屏体60往靠近主屏体方向移动时,抵线部442用于抵推第一线体21,以使第一线体21一端沿布线方向往其另一端靠拢。

由于将第一连接线20的第二段212设置为弹簧线体,弹簧线体在经过多次拉伸展开以及收缩靠拢后会产生弹性疲劳,为了减缓弹簧线体的疲劳速度,设置抵线部442,在副屏体60往靠近或远离主屏体移动的过程中,抵顶弹簧线体,辅助其收缩,从而有利于延长弹簧线体的使用寿命。

另一实施方式,在接线装置40与主屏体固定连接的情况下,接线装置40 与主屏体相对固定,第一连接线20一端与副屏体60连接,从而跟随副屏体60 一同移动,第一连接线20另一端置入接线位置。而装置本体10则与副屏体60 相对固定,且引线杆12沿副屏体60滑移方向延伸设置。

综上,通过实施本实施方式,能够保证主屏体与副屏体60之间在相对移动过程中的连接稳定性,对连接线起到引导、限位的作用,避免连接线在屏体移动时被拉拽脱离连接甚至被拉扯损坏,有效延长设备整机的使用寿命的同时,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光学膜、光学膜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目镜式成像光学装置和头戴式成像光学设备及其制造方法和成像方法
  • 包括扶手子组件的座椅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传感器组件和用于制造传感器组件的方法
  • 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 透镜单元、透镜组件、相机模块、相机模块和透镜组件的制造方法、光学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光学部件的制造设备
  • 光学组件、使用光学组件的光学传感器以及光学组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4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