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加热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50


加热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和一种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水壶等加热装置的壶体与加热盘之间通过设置于加热盘上的安装槽以及在安装槽内填充硅酮胶来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导致加热装置结构复杂,并且硅酮胶暴露于壶体内,长期与壶内的水接触,容易分解产生异味,而且影响用户的观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可一种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盛放部,用于盛放待加热食材,盛放部上开设有通孔;发热盘,发热盘的一侧贴合于盛放部的内壁上,且发热盘覆盖于通孔上;连接部,位于盛放部和发热盘之间,用于连接盛放部和发热盘。

本发明提供的加热装置,可以为电水壶或电热锅等用于对食材进行加热的装置。加热装置包括盛放部,盛放部用于对待加热食材进行盛放,盛放部可以采用玻璃材质或陶瓷材质进行制作,玻璃材质和陶瓷材质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可以有效地避免用户被烫伤,并且,采用透明的玻璃材质来制作盛放部,还可以使得用户能够随时观察到盛放部内的待加热食材的加热过程,提高用户体验。或者,盛放部还可以采用金属材料进行制作,以提高盛放部的结构强度,保证盛放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加热装置还包括发热盘,发热盘用于散发热量,以实现对盛放部内的待加热食材进行加热。具体地,在盛放部上开设有通孔,同时,发热盘盖设于盛放部的通孔上,并且发热盘的一侧贴合于盛放部的内壁上。通过将发热盘的一侧直接贴合与盛放部的内壁上,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发热盘的连接方式,更加简单,便于工作人员操作,简化了发热盘的安装过程。同时,无需设置安装槽,可以有效地减少盛放部的内壁上的缝隙的产生,进而减小了盛放部内的食材残渣的沉积,便于用户对加热装置进行清洁。

另一方面,发热盘的一侧贴合于盛放部的内壁上,从而使得发热盘朝向盛放部的内壁的一侧能够与盛放部上的通孔相对,进而发热盘可以通过通孔与热管相连接,以实现发热盘在通电之后能够散发热量,进而实现发热盘的发热功能。相应地,发热盘背离盛放部的内壁的一侧朝向盛放部的内部,也即发热盘的另一侧组成了盛放部的内壁的一部分,在食材放入盛放部之后,可以直接与发热盘的另一侧接触,当发热盘散发热量时,能够直接对与其相接触的食材进行加热。

具体地,盛放部的通孔可以开设于盛放部的底壁上,在安装发热盘时,可以首先将发热盘伸入盛放部的内部,然后将发热盘整体盖设于盛放部的底壁上的通孔上,并且将发热盘的周向边缘贴合于盛放部的底壁上。通过将盛放部的通孔开设于盛放部的底壁上,可以使得发热盘在安装完成之后位于盛放部的底壁上,进而使得食材放入盛放部之后能够充分地与发热盘的表面相接触,进而提高发热盘的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加热装置还可以包括连接部,通过连接部的设置,可以实现将发热盘与盛放部进行连接,也即,在发热盘的一侧贴合于盛放部的内壁的基础上,通过连接部将发热盘与盛放部相连接,以保证发热盘与盛放部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在加热装置使用过程中发热盘脱落,保证加热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具体地,发热盘覆盖于盛放部的底壁的通孔上,也即,发热盘的周向的外侧的一部分贴合于盛放部的底壁上,进一步地,将连接部设置于发热盘与盛放部的底壁之间,以实现盛放部与发热盘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通过连接部的设置,还可以起到密封作用,也即通过连接部将发热盘与盛放部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防止液体穿过发热盘与连接部之间的缝隙,避免发热盘下方的电路发生短路,保证加热装置稳定运行。

本发明提供的加热装置,通过将发热盘覆盖于盛放部上所开设的通孔上,使得发热盘能够通过该通孔与热管相连接,实现发热盘的加热功能,在此基础上,发热盘直接贴合于盛放部的内壁上,并且在发热盘与盛放部之间设置连接部,以实现发热盘与盛放部之间的连接,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加热装置的发热盘的安装方式,有效地简化了加热装置的结构,从而方便了工作人员对发热盘进行安装,并且,本申请的加热装置无需设置安装槽,发热盘直接与盛放部贴合,连接部位于发热盘与盛放部之间,从而避免了连接部直接暴露于盛放部内,提高了用户体验。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加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在盛放部的内部沿垂直于发热盘的方向上,连接部位于发热盘的边缘轮廓的内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发热盘直接贴合于盛放部的内壁上,同时,将连接部设置于发热盘与盛放部的内壁之间,并且,从盛放部的内部上,将连接部设置为位于发热盘的边缘轮廓的内部,也即连接部能够被发热盘所覆盖,从而使得连接部不会直接并且大量的暴露于盛放部的内部,也即,加热装置运行时,食材不会与盛放部直接并且大量地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高温对连接部造成影响,避免了连接部向食材内部分解有害物质,同时,也使得连接部不会应为老化而影响用户的观感,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发热盘包括:连接盘,连接盘覆盖于通孔上;本体,与连接盘相连接,且本体能够穿过通孔与热管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发热盘可以包括连接盘和本体,其中,本体用于在连接至热管进行热量传递,以实现发热盘的加热功能。进一步地,连接盘用于连接本体与盛放部,从而保证本体能够对盛放部的内部进行加热。具体地,本体连接于连接盘的一侧,同时,连接盘与本体相连接的一侧还能够贴合于盛放部的内壁上,也即,本体连接于连接盘的一侧的中间部分,从而使得连接盘的一侧的外侧部分能够与盛放部的内壁相贴合,同时,还能够保证连接盘覆盖于盛放部上的通孔上,以使得本体能够通过通孔与热管相连接,并且,连接盘能够将本体与盛放部的内部相隔离,避免盛放部内的食材对本体造成影响。

进一步地,连接盘可以采用金属材料进行制作,在本体连接热管进行热量传递时,金属材料的连接盘能够有效地对本体所发出的热量进行传递,以实现对盛放部内的食材进行加热,保证发热盘的加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设置于连接盘与盛放部的底壁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部可以设置于连接盘与盛放部的底壁之间,以实现连接盘与盛放部之间的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连接盘的边缘朝向盛放部的底壁延伸,且在加热装置的高度方向上,连接盘的边缘与盛放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小于1毫米。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盘的一侧贴合于盛放部的内壁,与此同时,在加热装置的高度方向上,将连接盘朝向盛放部的内壁的一侧的边缘与盛放部的底壁壁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小于1毫米。也即将连接盘的最外侧边缘与盛放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小于1毫米,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食物残渣从盛放部的内壁与发热盘的边缘之间的缝隙进入盛放部与发热盘之间,进而避免了食物残渣在盛放部与连接盘之间沉积,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加热装置的清洁难度,便于用户对盛放部内部进行清洁,并且避免了食材长时间沉积导致发霉,保证了用户使用加热装置烹饪的安全性。与此同时,通过将连接盘的最外侧边缘与盛放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小于1毫米,还可以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得液体无法从连接盘的最外侧边缘与盛放部的底壁之间通过,进而使得液体无法与连接部相接触,有效地避免了液体对连接部进行加热而产生异味,提高用户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盘的外侧边缘与盛放部的内壁之间的距离越小,防止食物残渣沉积的效果越好,但是,由于连接盘以及盛放部在制作过程中存在一定误差,因此难以保证连接盘与盛放部之间的距离为零,而将连接盘与盛放部之间的距离限制在1毫米之内,即可有效地避免食材沉积,也可以利用液体表面的张力,避免液体进入缝隙与连接部接触,避免液体对连接部加热而产生异味。具体地,连接盘与盛放部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为0.5毫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通孔为翻边孔,通孔的翻边朝向盛放部的外部延伸;连接部还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本体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之间,自盛放部的内部向盛放部的外部的方向上,本体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盛放部上的通孔设置为翻边孔,并且通孔的翻边朝向盛放部的内部延伸,而同时发热盘的本体与连接盘相连接并且穿过通孔朝向远离盛放部的方向延伸,从而使得通孔的翻边能够与发热盘的本体的侧壁相对,进而可以将第二连接部设置于通孔的翻边与发热盘本体的侧壁之间,也即通过第二连接部将盛放部与本体进行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发热盘与盛放部之间连接的稳固性,保证了加热装置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自盛放部的内部向盛放部的外部的方向上,通过将本体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之间的距离设置为逐渐增大,可以使得位于本体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之间的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在远离盛放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也即使得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为梯形。由于发热盘与盛放部的内部相贴合,也即发热盘的尺寸大于盛放部上的通孔的尺寸,因此,当发热盘与盛放部脱离,发热盘会朝向盛放部内部移动,而在远离盛放部的方向上第二连接部的宽度逐渐增大,在发热盘朝向盛放部内部移动时,发热盘的本体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之间的第二连接部会对本体的侧壁以及翻边造成挤压,从而对发热盘的移动起到一定限位作用。也即,通过将本体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之间的距离设置为逐渐增大,配合本体的侧壁与翻边之间的第二连接部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发热盘与盛放部之间相对位置的稳定性,避免发热盘脱落,保证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硅酮胶。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部可以为硅酮胶,硅酮胶对于玻璃材质的粘接力较强,可以有效地提高盛放部与发热盘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并且,硅酮胶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和耐热性能,在保证盛放部与发热盘之间连接的稳固性的基础上,能够保持长时间的有效连接,提高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盛放部上还开设有开口,开口的面积大于发热盘的面积;发热盘和开口的形状为圆形,开口的直径与发热盘的直径之差为大于1毫米且小于5毫米。

在该技术方案中,盛放部上还可以设置有开口,通过开口的设置,可以实现将待加热食材从开口放置于盛放部的内部。

并且,在安装发热盘时,同样可以将发热盘通过盛放部的开口放置于盛放部的内部,进而能够保证发热盘与盛放部的内壁相贴合。进一步地,通过将盛放部的开口的面积设置于大于发热盘的面积,可以保证发热盘在通过开口放置于盛放部内部时,能够顺利地穿过盛放部的开口,从而降低发热盘的安装难度。

进一步地,通过将发热盘和盛放部的开口的形状设置为圆形,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热盘的和盛放部的加工难度,进而降低加热装置的加工成本。

进一步地,通过发热盘直径的设置,可以保证发热盘与盛放部内的食材接触面积,从而保证发热盘的加热效率。同时,通过将开口的直径设置为大于发热盘的直径,以保证开口的面积能够大于发热盘的面积,保证发热盘能够顺利安装至盛放部内。具体地,可以将开口的直至与发热盘的直径之差设置为1毫米至5毫米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用于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包括:将盛放部和发热盘倒置;将发热盘从盛放部的开口伸入盛放部内,并将发热盘覆盖于通孔上;在盛放部与发热盘之间填充连接部;其中,在盛放部的内部沿垂直于发热盘的方向上,连接部位于发热盘的边缘轮廓的内部。

本发明提供的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首先将盛放部和发热盘倒置,然后将发热盘伸入盛放部的内部,并且将发热盘覆盖于盛放部底壁上的通孔上,最后将连接部填充于发热盘与盛放部之间的缝隙中,以实现盛放部与发热盘之间的固定连接。通过将盛放部和发热盘倒置然后再在盛放部和发热盘之间填充连接部,实现了从盛放部的外部进行连接部的填充,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连接部流至盛放部的内部,使得从盛放部的内部上,连接部均能位于发热盘的边缘轮廓的内部,也即连接部能够被发热盘所覆盖,从而使得连接部不会直接并且大量的暴露于盛放部的内部,也即,加热装置运行时,食材不会与盛放部直接并且大量地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高温对连接部造成影响,避免了连接部向食材内部分解有害物质,同时,也使得连接部不会应为老化而影响用户的观感,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在盛放部与发热盘之间填充连接部的步骤包括:在盛放部的底壁和发热盘的连接盘之间填充第一连接部;和/或在通孔的翻边与发热盘的本体的侧壁之间填充第二连接部;其中,自盛放部的内部向盛放部的外部的方向上,连接部的宽度逐渐增加。

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在盛放部的底壁与连接盘之间填充第一连接部,可以实现连接盘与盛放部之间的连接。进一步地,将第二连接部设置于通孔的翻边与发热盘本体的侧壁之间,也即通过第二连接部将盛放部与本体进行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发热盘与盛放部之间连接的稳固性,保证了加热装置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自盛放部的内部向盛放部的外部的方向上,通过将发热盘的本体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之间的第二连接部的宽度设置为逐渐增加,可以使得位于本体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之间的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在远离盛放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也即使得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为梯形。由于发热盘与盛放部的内部相贴合,也即发热盘的尺寸大于盛放部上的通孔的尺寸,因此,当发热盘与盛放部脱离,发热盘会朝向盛放部内部移动,而在远离盛放部的方向上第二连接部的宽度逐渐增大,在发热盘朝向盛放部内部移动时,发热盘的本体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之间的第二连接部会对本体的侧壁以及翻边造成挤压,从而对发热盘的移动起到一定限位作用。也即,通过将本体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之间的距离设置为逐渐增大,配合本体的侧壁与翻边之间的第二连接部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发热盘与盛放部之间相对位置的稳定性,避免发热盘脱落,保证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在通过连接部将发热盘与盛放部进行连接时,可以只通过第一连接部将连接盘与盛放部之间进行连接,或者只通过第二连接部将本体与盛放部之间进行连接,这样,在实现了发热盘与盛放部的连接的基础上,可以简化工艺,提高加热装置的装配效率。相应地,通过第一连接部将连接盘与盛放部之间进行连接,同时通过第二连接部将本体与盛放部之间进行连接,可以有效地提高发热盘与盛放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加热装置,102盛放部,104发热盘,106连接部,108连接盘,110本体,112翻边,114开口,116底座,118把手,120第一连接部,122第二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加热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100,包括盛放部102,盛放部102用于盛放待加热食材,盛放部102上开设有通孔;还包括发热盘104,发热盘104的一侧贴合于盛放部102的内壁上,且发热盘104覆盖于通孔上;连接部106位于盛放部102和发热盘104之间,用于连接盛放部102和发热盘104。

本发明提供的加热装置100,可以为电水壶或电热锅等用于对食材进行加热的装置。加热装置100包括盛放部102,盛放部102用于对待加热食材进行盛放,盛放部102可以采用玻璃材质或陶瓷材质进行制作,玻璃材质和陶瓷材质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可以有效地避免用户被烫伤,并且,采用透明的玻璃材质来制作盛放部102,还可以使得用户能够随时观察到盛放部102内的待加热食材的加热过程,提高用户体验。或者,盛放部102还可以采用金属材料进行制作,以提高盛放部102的结构强度,保证盛放部102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加热装置100还包括发热盘104,发热盘104用于散发热量,以实现对盛放部102内的待加热食材进行加热。具体地,在盛放部102上开设有通孔,同时,发热盘104盖设于盛放部102的通孔上,并且发热盘104的一侧贴合于盛放部102的内壁上。通过将发热盘104的一侧直接贴合与盛放部102的内壁上,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发热盘104的连接方式,更加简单,便于工作人员操作,简化了发热盘104的安装过程。同时,无需设置安装槽,可以有效地减少盛放部102的内壁上的缝隙的产生,进而减小了盛放部102内的食材残渣的沉积,便于用户对加热装置100进行清洁。

另一方面,发热盘104的一侧贴合于盛放部102的内壁上,从而使得发热盘104朝向盛放部102的内壁的一侧能够与盛放部102上的通孔相对,进而发热盘104可以通过通孔与热管相连接,以实现发热盘104散发热量,进而实现发热盘104的发热功能。相应地,发热盘104背离盛放部102的内壁的一侧朝向盛放部102的内部,也即发热盘104的另一侧组成了盛放部102的内壁的一部分,在食材放入盛放部102之后,可以直接与发热盘104的另一侧接触,当发热盘104散发热量时,能够直接对与其相接触的食材进行加热。

具体地,盛放部102的通孔可以开设于盛放部102的底壁上,在安装发热盘104时,可以首先将发热盘104伸入盛放部102的内部,然后将发热盘104整体盖设于盛放部102的底壁上的通孔上,并且将发热盘104的周向边缘贴合于盛放部102的底壁上。通过将盛放部102的通孔开设于盛放部102的底壁上,可以使得发热盘104在安装完成之后位于盛放部102的底壁上,进而使得食材放入盛放部102之后能够充分地与发热盘104的表面相接触,进而提高发热盘104的加热效率。

加热装置100还可以包括连接部106,通过连接部106的设置,可以实现将发热盘104与盛放部102进行连接,也即,在发热盘104的一侧贴合于盛放部102的内壁的基础上,通过连接部106将发热盘104与盛放部102相连接,以保证发热盘104与盛放部10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在加热装置100使用过程中发热盘104脱落,保证加热装置100的使用安全性。

具体地,发热盘104覆盖于盛放部102的底壁的通孔上,也即,发热盘104的周向的外侧的一部分贴合于盛放部102的底壁上,进一步地,将连接部106设置于发热盘104与盛放部102的底壁之间,以实现盛放部102与发热盘104之间的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加热装置100,通过将发热盘104覆盖于盛放部102上所开设的通孔上,使得发热盘104能够通过该通孔与热管相连接,实现发热盘104的加热功能,在此基础上,发热盘104直接贴合于盛放部102的内壁上,并且在发热盘104与盛放部102之间设置连接部,以实现发热盘104与盛放部102之间的连接,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加热装置100的发热盘104的安装方式,有效地简化了加热装置100的结构,从而方便了工作人员对发热盘104进行安装,并且,本申请的加热装置100无需设置安装槽,发热盘104直接与盛放部102贴合,连接部106位于发热盘104与盛放部102之间,从而避免了连接部106直接暴露于盛放部102内,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盛放部102的内部沿垂直于发热盘104的方向上,连接部106位于发热盘104的边缘轮廓的内部。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发热盘104直接贴合于盛放部102的内壁上,同时,将连接部106设置于发热盘104与盛放部102的内壁之间,并且,从盛放部102的内部上,将连接部106设置为位于发热盘104的边缘轮廓的内部,也即连接部106能够被发热盘104所覆盖,从而使得连接部106不会直接并且大量的暴露于盛放部102的内部,也即,加热装置100运行时,食材不会与盛放部102直接并且大量地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高温对连接部106造成影响,避免了连接部106向食材内部分解有害物质,同时,也使得连接部106不会应为老化而影响用户的观感,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发热盘104包括连接盘108,连接盘108覆盖于通孔上;发热盘104还包括本体110,本体110与连接盘108相连接,且本体110能够穿过通孔与热管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发热盘104可以包括连接盘108和本体110,其中,本体110用于在连接至热管进行热量传递,以实现发热盘104的发热功能。进一步地,连接盘108用于连接本体110与盛放部102,从而保证本体110能够对盛放部102的内部进行加热。具体地,本体110连接于连接盘108的一侧,同时,连接盘108与本体110相连接的一侧还能够贴合于盛放部102的内壁上,也即,本体110连接于连接盘108的一侧的中间部分,从而使得连接盘108的一侧的外侧部分能够与盛放部102的内壁相贴合,同时,还能够保证连接盘108覆盖于盛放部102上的通孔上,以使得本体110能够通过通孔与热管相连接,并且,连接盘108能够将本体110与盛放部102的内部相隔离,避免盛放部102内的食材对本体110造成影响。

进一步地,连接盘108可以采用金属材料进行制作,在本体110连接热管进行热量传递时,金属材料的连接盘108能够有效地对本体110所发出的热量进行传递,以实现对盛放部102内的食材进行加热,保证发热盘104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连接部106包括第一连接部120,第一连接部120设置于连接盘108与盛放部102的底壁之间。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20可以设置于连接盘108与盛放部102的底壁之间,以实现连接盘108与盛放部102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盘108的边缘朝向盛放部102的底壁延伸,且在加热装置100的高度方向上,连接盘108的边缘与盛放部102的底壁之间的距离小于1毫米。

具体地,发热盘104的一侧贴合于盛放部102的内壁,与此同时,在加热装置100的高度方向上,将连接盘108朝向盛放部102的底壁的一侧的边缘与盛放部102的底壁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小于1毫米。也即将连接盘108的最外侧边缘与盛放部102的底壁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小于1毫米,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食物残渣从盛放部102的底壁与连接盘108的边缘之间的缝隙进入盛放部102与连接盘108之间,进而避免了食物残渣在盛放部102与连接盘108之间沉积,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加热装置100的清洁难度,便于用户对盛放部102内部进行清洁,并且避免了食材长时间沉积导致发霉,保证了用户使用加热装置100烹饪的安全性。与此同时,通过将连接盘108的最外侧边缘与盛放部102的底壁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小于1毫米,还可以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得液体无法从连接盘108的最外侧边缘与盛放部102的底壁之间的缝隙通过,进而使得液体无法与连接部106相接触,有效地避免了液体对连接部106进行加热而产生异味,提高用户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盘108的外侧边缘与盛放部102的底壁之间的距离越小,防止食物残渣沉积的效果越好,但是,由于连接盘108以及盛放部102在制作过程中存在一定误差,因此难以保证连接盘108与盛放部102之间的距离为零,而将连接盘108与盛放部102之间的距离限制在1毫米之内,即可有效地避免食材沉积,也可以利用液体表面的张力,避免液体进入缝隙与连接部106接触,避免液体对连接部106加热而产生异味。具体地,连接盘108与盛放部102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为0.5毫米。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通孔为翻边孔,通孔的翻边112朝向盛放部102的外部延伸;连接部106还包括第二连接部122,第二连接部122设置于本体110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112之间,自盛放部102的内部向盛放部102的外部的方向上,本体110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11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盛放部102上的通孔设置为翻边孔,并且通孔的翻边112朝向盛放部102的内部延伸,而同时发热盘104的本体110与连接盘108相连接并且穿过通孔朝向远离盛放部102的方向延伸,从而使得通孔的翻边112能够与发热盘104的本体110的侧壁相对,进而可以将第二连接部122同时设置于通孔的翻边112与发热盘104本体110的侧壁之间,也即通过第二连接部122将盛放部102与本体110进行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发热盘104与盛放部102之间连接的稳固性,保证了加热装置100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加热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自盛放部102的内部向盛放部102的外部的方向上,通过将本体110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112之间的距离设置为逐渐增大,可以使得位于本体110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112之间的第二连接部122的宽度在远离盛放部102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也即使得第二连接部122的横截面的形状为梯形。由于发热盘104与盛放部102的内部相贴合,也即发热盘104的尺寸大于盛放部102上的通孔的尺寸,因此,当发热盘104与盛放部102脱离,发热盘104会朝向盛放部102内部移动,而在远离盛放部102的方向上第二连接部122的宽度逐渐增大,在发热盘104朝向盛放部102内部移动时,发热盘104的本体110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112之间的第二连接部122会对本体110的侧壁以及翻边112造成挤压,从而对发热盘104的移动起到一定限位作用。也即,通过将本体110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112之间的距离设置为逐渐增大,配合本体110的侧壁与翻边112之间的第二连接部122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发热盘104与盛放部102之间相对位置的稳定性,避免发热盘104脱落,保证加热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连接部106包括硅酮胶。

具体地,连接部106可以为硅酮胶,硅酮胶对于玻璃材质的粘接力较强,可以有效地提高盛放部102与发热盘104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并且,硅酮胶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和耐热性能,在保证盛放部102与发热盘104之间连接的稳固性的基础上,能够保持长时间的有效连接,提高加热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盛放部102上还开设有开口114,开口114的面积大于发热盘104的面积,发热盘104和开口114的形状为圆形,开口114的直径与发热盘104的直径之差为大于1毫米且小于5毫米。

在该实施例中,盛放部102上还可以设置有开口114,通过开口114的设置,可以实现将待加热食材从开口114放置于盛放部102的内部。

并且,在安装发热盘104时,同样可以将发热盘104通过盛放部102的开口114放置于盛放部102的内部,进而能够保证发热盘104与盛放部102的内壁相贴合。进一步地,通过将盛放部102的开口114的面积设置于大于发热盘104的面积,可以保证发热盘104在通过开口114放置于盛放部102内部时,能够顺利地穿过盛放部102的开口114,从而降低发热盘104的安装难度。

进一步地,通过将发热盘104和盛放部102的开口114的形状设置为圆形,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热盘104的和盛放部102的加工难度,进而降低加热装置100的加工成本。

进一步地,通过发热盘104直径的设置,可以保证发热盘104与盛放部102内的食材接触面积,从而保证发热盘104的加热效率。同时,通过将开口114的直径设置为大于发热盘104的直径,以保证开口114的面积能够大于发热盘104的面积,保证发热盘104能够顺利安装至盛放部102内。具体地,可以将开口114的直至与发热盘104的直径之差设置为1毫米至5毫米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加热装置100还包括底座116,底座116与盛放部102相连接;还包括控制部,控制部设置于底座116内,控制部与发热盘104相连接。

具体地,加热装置100还包括底座116,具体地,底座116包括容纳腔,用于容纳加热装置100的电路等相关部件,从而对加热装置100的部件进行保护,避免电路暴露于外部而容易损坏。

进一步地,加热装置100还包括控制部,控制部设置于底座116内,并且与发热盘104相连接,从而可以对发热盘104的运行进行控制,进而提高加热装置100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加热装置100还包括把手118,把手118的一端与底座116相连接,另一端与盛放部102相连接。

具体地,加热装置100还包括把手118,通过把手118的设置,可以方便用户对加热装置100进行拾取,避免直接触碰加热装置100的盛放部102而造成烫伤。具体地,把手118的一端与盛放部102相连接,另一端与底座116相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盛放部102与底座116之间的连接稳固性,提高加热装置100结构的整体性。

进一步地,加热装置100包括电水壶或电热锅。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如图3所示,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用于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包括:

S302:将盛放部和发热盘倒置;

S304:将发热盘从盛放部的开口伸入盛放部内,并将发热盘覆盖于通孔上;

S306:在盛放部与发热盘之间填充连接部。

其中,在盛放部的内部沿垂直于发热盘的方向上,连接部位于发热盘的边缘轮廓的内部。

本发明提供的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首先将盛放部和发热盘倒置,然后将发热盘伸入盛放部的内部,并且将发热盘覆盖于盛放部底壁上的通孔上,最后将连接部填充于发热盘与盛放部之间的缝隙中,以实现盛放部与发热盘之间的固定连接。通过将盛放部和发热盘倒置然后再在盛放部和发热盘之间填充连接部,实现了从盛放部的外部进行连接部的填充,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连接部流至盛放部的内部,使得从盛放部的内部上,连接部均能位于发热盘的边缘轮廓的内部,也即连接部能够被发热盘所覆盖,从而使得连接部不会直接并且大量的暴露于盛放部的内部,也即,加热装置运行时,食材不会与盛放部直接并且大量地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高温对连接部造成影响,避免了连接部向食材内部分解有害物质,同时,也使得连接部不会应为老化而影响用户的观感,提高了用户体验。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S402:将盛放部和发热盘倒置;

S404:将发热盘从盛放部的开口伸入盛放部内,并将发热盘覆盖于通孔上;

S406:在盛放部的底壁和发热盘的连接盘之间填充第一连接部;

S408:在通孔的翻边与发热盘的本体的侧壁之间填充第二连接部。

其中,自盛放部的内部向盛放部的外部的方向上,连接部的宽度逐渐增加。

在该实施例中,首先,在盛放部的底壁与连接盘之间填充第一连接部,可以实现连接盘与盛放部之间的连接。进一步地,将第二连接部设置于通孔的翻边与发热盘本体的侧壁之间,也即通过第二连接部将盛放部与本体进行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发热盘与盛放部之间连接的稳固性,保证了加热装置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自盛放部的内部向盛放部的外部的方向上,通过将发热盘的本体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之间的第二连接部的宽度设置为逐渐增加,可以使得位于本体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之间的第二连接部的宽度在远离盛放部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也即使得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为梯形。由于发热盘与盛放部的内部相贴合,也即发热盘的尺寸大于盛放部上的通孔的尺寸,因此,当发热盘与盛放部脱离,发热盘会朝向盛放部内部移动,而在远离盛放部的方向上第二连接部的宽度逐渐增大,在发热盘朝向盛放部内部移动时,发热盘的本体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之间的第二连接部会对本体的侧壁以及翻边造成挤压,从而对发热盘的移动起到一定限位作用。也即,通过将本体的侧壁与通孔的翻边之间的距离设置为逐渐增大,配合本体的侧壁与翻边之间的第二连接部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发热盘与盛放部之间相对位置的稳定性,避免发热盘脱落,保证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在通过连接部将发热盘与盛放部进行连接时,可以只通过第一连接部将连接盘与盛放部之间进行连接,或者只通过第二连接部将本体与盛放部之间进行连接,这样,在实现了发热盘与盛放部的连接的基础上,可以简化工艺,提高加热装置的装配效率。相应地,通过第一连接部将连接盘与盛放部之间进行连接,同时通过第二连接部将本体与盛放部之间进行连接,可以有效地提高发热盘与盛放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图像显示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图像生成方法、装置,图像显示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电子设备的显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电子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一种图像显示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图像显示装置、图像数据发送装置、图像显示系统、图像显示方法、图像显示程序及其存储介质、以及图像数据发送程序及其存储介质
  • 图像显示方法、图像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654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