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铅蓄电池自放电现象检测、修复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29 00:47:01


一种铅蓄电池自放电现象检测、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铅酸蓄电池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铅蓄电池自放电现象检测、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电动助力车具有价格经济,使用成本低、灵活高效,环保,无停车困扰等诸多优势而受到人们青睐;铅蓄电池为电动助力车的主要供电结构,随着电动车使用量的增加,铅蓄电池的供货量也增加。

现有市场上退货铅酸蓄电池鼓胀变形占比逐渐增加,鼓胀变形主要原因是铅酸蓄电池热失控,对于电池的热失控,究其目前主要原因在于:铅蓄电池存在自放电导致了不转灯现象,出厂后客户因不转灯过度充电导致;而现有铅蓄电池在出厂前不具备就其是否因自放电现象的检测和修复手段。

基于上述分析,本申请设计了一种铅蓄电池自放电现象检测、修复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铅蓄电池自放电现象检测、修复方法,以确保流向市场的铅蓄电池不存在自放电现象,降低不转灯风险。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铅蓄电池自放电现象检测、修复方法,铅蓄电池自放电现象检测、修复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S1:对所述铅蓄电池进行首次充电至电流稳定,并记录其末期充电电流Ia后静置24-26h;

S2:向所述铅蓄电池内输入纯氧后静置7-15天;

S3:对所述铅蓄电池进行二次充电至电流稳定后记录其末期充电电流Ib;

S4:比较首次充电后记录的末期充电电流Ia和二次充电后记录的末期充电电流Ib的大小,若两者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值,则进入步骤S5,若两者间差值大于预设值,则进入步骤S6;

S5:所述铅蓄电池进入正常处理流程;

S6:对所述铅蓄电池进行连续多次充电和放电操作直至末期电流满足预设电流值。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在步骤S2中,向所述铅蓄电池输入纯氧前,先对所述铅蓄电池进行抽真空处理,至真空度为-45至-55kPa。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在步骤S2中,向所述铅蓄电池输入纯氧过程中,判断所述铅蓄电池增重量是否达到预置值,若是,则停止输氧,若否,则继续输氧。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在步骤S2中,输氧前记录所述铅蓄电池的开路电压Ua,在所述铅蓄电池完成输氧和静置后再次记录一次开路电压Ub;比较开路电压Ua和开路电压Ub间的差值,并将该差值作为评估所述铅蓄电池自放电反应程度的指标。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在步骤S6中,对所述铅蓄电池进行修复前,根据所述开路电压Ua和开路电压Ub间的差值评估所述铅蓄电池是否能够通过多次充放电进行修复。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在步骤S1和S3中,采用14.75V的恒压对所述铅蓄电池充电8-10h。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预设电流值小于等于0.35A。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铅蓄电池的额定容量为20Ah。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该铅蓄电池检测、修复方法的优势在于:该方法首先通过向铅蓄电池内输入纯氧来加速和模拟铅蓄电池的自放电过程,然后再对输氧前后末期充电电流I的比较,来判断和检测该铅蓄电池是否存在负极自放电现象,最后根据检测结果通过反复充放电对铅蓄电池进行修复,确保流通至市场的铅蓄电池不存在因自放电问题导致的不转灯现象出现,降低出厂不转灯风险;可见,本申请该方法采用逆向假设思维,并辅助输氧来加速反应以降低检测周期,能够在铅蓄电池出厂前对其不转灯现象进行预判和处理,减少了客户使用中铅蓄电池因过度充电出现热失控现象,解决了现有存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铅蓄电池自放电现象检测、修复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对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非用作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和及其应用。

如图1所述,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铅蓄电池自放电现象检测、修复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流程步骤:

S1:对所述铅蓄电池进行首次充电至电流稳定,并记录其末期充电电流Ia后静置24-26h;在该步骤中,选用电压恒定的充电控制器为铅蓄电池充电,直至显示屏或指示灯上显示充电电流数值会保持不变时,表明电流已经稳定,此时记录该末期充电电流Ia。

该步骤S1中充电的目的主要在于激活铅蓄电池。

S2:向所述铅蓄电池内输入纯氧后静置7-15天;该步骤主要用于向铅蓄电池提供足够的氧气,以模拟和加速负极自放电反应,如果负极存在自放电反应,则氧气的输入会加速负极化学反应。

在该步骤中,向所述铅蓄电池输入纯氧前,先对铅蓄电池进行抽真空处理,具体可采用真空本通过管线与铅蓄电池上对应的孔口对接,抽至真空度为-45至-55kPa,同时,擦拭去除残留余酸,必要时可更换铅蓄电池上的胶帽等部件,排除正常检测的干扰因素。

输氧采用的设备包含输氧管、气泵和气罐等,氧气经铅蓄电池上的孔口送入铅蓄电池内部。纯氧输入过程中,判断铅蓄电池增重量是否达到预置值,若是,则停止输氧,若否,则继续输氧;本实施例中,铅蓄电池的增重量具体根据电池的型号和容量等确定,以确保能够充分反应为目的。

S3:对铅蓄电池进行二次充电至电流稳定后记录其末期充电电流Ib;该步骤的充电方式和采用的设备与步骤S1相同,由于在步骤2中已经提供了负极自放电反应的条件,此时,如果铅蓄电池存在自放电反应,则铅蓄电池将自行放电,导致电池容量减小,二次充电的末期充电电流Ib将较首次充电的末期充电电流Ia明显减小。

S4:比较首次充电后记录的末期充电电流Ia和二次充电后记录的末期充电电流Ib的大小,若两者间的差值小于预设值,则说明电池不存在自放电现象,进入步骤S5,若两者间差值大于预设值,则说明存在自放电现象,可能引起电池转灯异常,进入步骤S6;

S5:铅蓄电池进入正常出厂等处理流程;

S6:对所述铅蓄电池进行连续多次充电和放电操作直至末期电流满足预设电流值,此时完成对铅蓄电池自放电现象的修复,减少出厂不转灯率;预设电流值具体根据电池的型号和容量等确定;通过多次充放电可激活和清洁电池,提高电池的性能,并减少一些自放电问题。

在步骤S2中,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优选引入电压参数辅助判断电池的自放电程度,具体地,输氧前记录铅蓄电池的开路电压Ua,在铅蓄电池完成输氧和静置后再次记录一次开路电压Ub;比较开路电压Ua和开路电压Ub间的差值,并将该差值作为评估铅蓄电池自放电反应程度的指标,具体地,当开路电压Ua和开路电压Ub间的差值较大,则说明铅蓄电池存在自放电现象,且自放电率较高,当开路电压Ua和开路电压Ub间的差值较小,则说明铅蓄电池不存在自放电现象或自放电率低。

在检测到铅蓄电池存在自放电现象,且自放电率较高时,根据开路电压Ua和开路电压Ub间的差值进一步判断和评估是否能够采用多次充放电方式进行修复,如是,则执行步骤S6进行修复,如否,则另行处理。

本实施例以容量为12V20Ah的铅蓄电池为例,对本实施例该方法的具体使用进行说明:

S1:取12V/20Ah电池一只,采用14.75V的充电器恒压充电8h至电流稳定,记录末期充电电流Ia;静置24h,记录开路电压Ua;

S21:撬开铅蓄电池面片,擦净残余酸,更换全部胶帽后对电池进行称重,准确至0.05g;

S22:取下胶帽,6孔并联,抽真空至-50kPa,输入纯氧,盖上胶帽称重,若电池增重3g以上,则进行下一步,继续输氧;

S23:静置4h后,再次记录开路电压Ub;

S24:放回面片,可选用用重物将面片压实(防止充电过程产生气体将盖片冲开)后静置7天后;

S3:采用14.75V的充电器二次恒压充电至电流稳定,记录末期充电电流Ib;

S4:对比末期充电电流Ia和Ib,以及开路电压Ua和Ub,若末期充电电流Ia和Ib,以及开路电压Ua和Ub间的变化幅值较大,则说明存在自放电现象,进入步骤S6,否则,进入步骤S7;

S5:铅蓄电池进入正常出厂等处理流程;

S6:根据自放电程度判断该铅蓄电池是否可进行修复,如是,对此铅蓄电池进行至少三次充放电循环,然后检测其充电末期电流是否小于等于3.5A,最后完成自放电电池修复。

综上可知,本实施例该方法首先通过向铅蓄电池内输入纯氧来加速和模拟铅蓄电池的自放电过程,然后再对输氧前后末期充电电流I的比较,来判断和检测该铅蓄电池是否存在负极自放电现象,最后根据检测结果通过反复充放电对铅蓄电池进行修复,确保流通至市场的铅蓄电池不存在因自放电问题导致的不转灯现象出现,降低出厂不转灯风险;可见,采用本实施例该方法采用逆向假设思维,并辅助输氧来加速反应以降低检测周期,能够在铅蓄电池出厂前对其不转灯现象进行预判和处理,减少了客户使用中铅蓄电池因过度充电出现热失控现象,解决了现有存在的问题。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做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相关技术
技术分类

06120116593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