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35:20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成像镜头模块,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相机模块及其成像镜头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设置有效捕捉非必要光线的遮光罩的成像镜头模块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通过光线吸收涂层可遮蔽非圆形光学有效部以外的区域,并可作为固定环将塑胶透镜固定于镜头,故可较塑胶材质的固定环具有较小的体积,且可更有效地遮蔽非必要光线。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且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一载体元件及一光线吸收涂层。塑胶透镜自其中心至其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与一外周部,其中光轴通过光学有效部,且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外周部的一物侧与一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一侧包含多个段差结构,其中段差结构设置于外周部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一侧与同侧的光学有效部之间。载体元件定义一内部空间以设置塑胶透镜,并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与多个环状内壁,其中光轴通过尖端最小开孔。环状内壁垂直于光轴的直径不同,其中环状内壁中至少一者面对塑胶透镜。光线吸收涂层设置于塑胶透镜的外周部、段差结构及面对塑胶透镜的环状内壁上。光线吸收涂层的一部分设置于面对塑胶透镜的环状内壁上而形成一环状凹弧。光线吸收涂层用以将塑胶透镜定位于载体元件的内部空间。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段差结构平行于光轴方向的高度差为h,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15mm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段差结构隔离光学有效部与外周部,且于一侧的光学有效部形成一外部轮廓,外部轮廓可不同于另一侧的光学有效部的一外部轮廓。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段差结构可具有非均匀高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段差结构平行光轴方向的高度差为h,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2mm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塑胶透镜的一物侧可还包含一物侧承靠面,其用以与塑胶透镜的物侧相邻的一透镜承靠,且物侧承靠面为一圆形环状。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段差结构可为一圆弧形构造。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段差结构可包含一第一圆弧构造与一第二圆弧构造,第一圆弧构造位于外周部,且第二圆弧构造位于光学有效部的一外部轮廓。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第一圆弧构造与第二圆弧构造的一中心至一周边均可由成像镜头模块的一像侧往成像镜头模块的一物侧弯曲。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成像面。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且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一载体元件及一光线吸收涂层。塑胶透镜自其中心至其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与一外周部,其中光轴通过光学有效部,且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载体元件定义一内部空间以设置塑胶透镜,并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与多个环状内壁,其中光轴通过尖端最小开孔。环状内壁垂直于光轴的直径不同,其中环状内壁中至少一者面对塑胶透镜。光线吸收涂层设置于塑胶透镜的外周部与面对塑胶透镜的环状内壁上。光线吸收涂层的一部分设置于面对塑胶透镜的环状内壁上而形成一环状凹弧。光线吸收涂层用以将塑胶透镜定位于载体元件的内部空间。尖端最小开孔设置于塑胶透镜的一物侧,且光线吸收涂层设置于塑胶透镜的一像侧以环绕塑胶透镜的像侧的光学有效部。尖端最小开孔的形状与光线吸收涂层的一开孔形状不同。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线吸收涂层的开孔形状可为一多边形。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多边形可包含多个边长,且边长中至少二者长度可相异。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多边形的边数为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边长中至少三者长度可相异。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多边形的边数为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多边形的边数为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1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外周部的一物侧与一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一侧可包含多个段差结构,其设置于外周部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侧与同侧的光学有效部之间。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线吸收涂层可设置于段差结构,且段差结构上的光线吸收涂层具有非均匀厚度。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成像面,且电子感光元件的一感光区域为一矩形,矩形的一长边对应于多边形的一最长边。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部分示意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像侧表面示意图;

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物侧表面示意图;

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像侧表面俯视示意图;

图1F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A-A'方向剖面示意图;

图1G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B-B'方向剖面示意图;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像侧表面俯视示意图;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爆炸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涂布的示意图;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像侧表面俯视示意图;

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像侧表面示意图;

图5C绘示依照图5B第五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剖面示意图;

图5D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像侧表面俯视示意图;

图5E绘示依照图5D第五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C-C'方向剖面示意图;

图5F绘示依照图5D第五实施例中塑胶透镜的D-D'方向剖面示意图;

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以及

图6D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电子装置:10、20、30、40、50、6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

塑胶透镜:160、260、360、460、560

光学有效部:161、261、361、461、561

外周部:162、262、362、462、562

段差结构:163、263、363、463、563

第一圆弧构造:163a

第二圆弧构造:163b

物侧承靠面:164、264、364、464、564

载体元件:170、270、370、470、570

尖端最小开孔:171、271、371、471、571

环状内壁:172、272、372、472、572

光线吸收涂层:180、280、380、480、580

环状凹弧:181、281、381、481、581

成像面:190、290、390、490、590

电子感光元件:195、295、395、495、595、62

外壳:31

上弹簧片:32

磁石:33

线圈:34

下弹簧片:35

基座:36

感光区域:37

成像镜头模块:61

使用者界面:63

成像信号处理元件:64

光学防手震组件:65

感测元件:66

闪光灯模块:67

对焦辅助模块:68

X:光轴

h:段差结构平行于光轴方向的高度差

L1、L2、L3:光学有效部的边长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且包含至少一塑胶透镜、一载体元件及一光线吸收涂层。塑胶透镜自其中心至其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与一外周部,其中光轴通过光学有效部,且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载体元件定义一内部空间以设置塑胶透镜,并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与多个环状内壁,其中光轴通过尖端最小开孔。进一步来说,载体元件可为一塑胶镜筒或一单一元件由塑胶镜筒与载体透过射出成型一体成型而成。环状内壁垂直于光轴的直径不同,其中环状内壁中至少一者面对塑胶透镜,且环状内壁面对塑胶透镜可以是指环状内壁与塑胶透镜于垂直光轴方向有重迭。光线吸收涂层设置于塑胶透镜的外周部与面对塑胶透镜的环状内壁上。光线吸收涂层的一部分设置于面对塑胶透镜的环状内壁上而形成一环状凹弧。光线吸收涂层用以将塑胶透镜定位于载体元件的内部空间。借此,液态的光线吸收涂层固化后形成遮蔽效率高的遮光罩,并因光线吸收涂层固化后具有固定透镜与塑胶透镜的牢靠度,故可同时当作固定环以进行成像镜头模块的装配作业,且相对于具有一固定形状的塑胶固定环拥有较小的体积,且可更有效地遮蔽非必要光线。

尖端最小开孔设置于塑胶透镜的一物侧,且光线吸收涂层设置于塑胶透镜的一像侧以环绕塑胶透镜的像侧的光学有效部。借此,可视为将遮光罩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靠近成像面附近的区域,即除了必要的成像光线外,其余非必要的光线皆尽可能地被遮光罩所捕捉,避免有进一步反射的疑虑,故透过光线吸收涂层设置的位置与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相对位置可达到较佳拦截非必要光线的效率。

尖端最小开孔的形状与光线吸收涂层的一开孔形状不同。借此,达到较佳拦截非必要光线的效率。另外,光线吸收涂层的开孔形状可为一多边形,可视为为改善光线吸收涂层开孔自身会产生眩光的工程考量。

外周部的一物侧与一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一侧包含多个段差结构,其设置于外周部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一侧与同侧的光学有效部之间,且光线吸收涂层设置于段差结构。具体来说,段差结构使光学有效部与邻近透镜的外周部之间沿平行光轴的方向上保持一距离。借此,塑胶透镜透过段差结构连接光学有效部与外周部,使液态的光线吸收涂层得以适应性的充分环绕光学有效部。同时,可增加为多边形的光线吸收涂层的开孔的精度水准,避免聚积的光线吸收涂层表面圆球化,反而无法降低非必要光线的产生。

段差结构上的光线吸收涂层可具有非均匀厚度。借此,使聚积的光线吸收涂层的外观可被控制,并增加光线吸收涂层本身吸收可见光的效率。

段差结构隔离光学有效部与外周部,且于一侧的光学有效部形成一外部轮廓,外部轮廓可不同于另一侧的光学有效部的一外部轮廓。举例来说,物侧的光学有效部的外部轮廓为圆形,而像侧的光学有效部因有段差结构,故此侧的光学有效部的外部轮廓为多边形。借此,光线吸收涂层可涂布于塑胶透镜上更理想的位置,进而增加遮光罩的遮蔽范围,亦不受习知涂装方式必须沿着圆环状轨迹的限制。

塑胶透镜的一物侧可还包含一物侧承靠面,其用以与塑胶透镜的物侧相邻的一透镜承靠,且物侧承靠面为一圆形环状。借此,使塑胶透镜的受力均匀,并减少光学有效部成型精度降低的风险,且圆形环状使物侧面的光学有效部的圆对称性、精度及一致性更佳。

段差结构可为一圆弧形构造。借此,可适应性地配合光学有效部的构造,避免光学有效部靠近段差结构的部分几何形状差异过大,以减少成型失败的风险。

段差结构可包含一第一圆弧构造与一第二圆弧构造,第一圆弧构造位于外周部,且第二圆弧构造位于光学有效部的一外部轮廓。具体来说,第一圆弧构造适应性地配合第二圆弧构造。借此,可避免因局部过大段差结构的表面,而造成高反射非成像光线的行进路径的情况发生。

第一圆弧构造与第二圆弧构造的一中心至一周边均可由成像镜头模块的一像侧往成像镜头模块的一物侧弯曲。详细来说,可依照塑胶透镜的设计构型,第一圆弧构造与第二圆弧构造的中心至周边均由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往像侧弯曲。借此,可降低面反射的光线强度局部大幅聚积的可能性。

段差结构可具有非均匀高度。借此,可更贴合光学有效部的外型,可降低塑胶透镜射出成型的失败率。

段差结构平行于光轴方向的高度差为h,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15mm

光线吸收涂层的开孔形状的多边形可包含多个边长,且边长中至少二者长度可相异。借此,可制造出遮蔽范围较大的遮光吸收层。另外,多边形的边长中至少三者长度可相异。借此,使边长的数量获得理想地控制,增加量产制造的可行性。

光线吸收涂层的开孔形状的多边形的边数为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

上述本揭示内容成像镜头模块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模块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成像面,且电子感光元件的一感光区域为一矩形,矩形的一长边对应于多边形的一最长边。借此,可进一步拦截在电子感光元件附近的非必要光线,减少其游荡漫射的机率。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的示意图,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的部分示意图。由图1A可知,电子装置10(具体上为电子装置10的相机单元)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图未标示)与一电子感光元件195。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多个透镜、至少一塑胶透镜160、一载体元件170、一光线吸收涂层180及一成像面190,其中载体元件170定义一内部空间以设置透镜与塑胶透镜160,成像面190位于载体元件170的像侧。电子感光元件195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成像面190。

详细来说,第一实施例中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及塑胶透镜160,其中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及第五透镜150的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并非本揭示内容的重点,将不另揭露其细节。

塑胶透镜160自其中心至其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161与一外周部162,其中光轴X通过光学有效部161,而外周部162环绕光学有效部161。外周部162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一侧包含多个段差结构163,其设置于外周部162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一侧与同侧的光学有效部161之间。透过段差结构163使光学有效部161与邻近的外周部162之间沿平行光轴X方向上保持一距离。

载体元件170可为一塑胶镜筒或一单一元件,单一元件为由塑胶镜筒与载体由射出成型一体成型而成,第一实施例中的载体元件170为塑胶镜筒,但本揭示内容并不以此为限。

载体元件170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171与多个环状内壁172,其中光轴X通过尖端最小开孔171。环状内壁172垂直于光轴X的直径不同,其中环状内壁172中至少一者面对塑胶透镜160,进一步来说,环状内壁172面对塑胶透镜160可视为环状内壁172与塑胶透镜160垂直光轴X的方向有重迭。

光线吸收涂层180设置于塑胶透镜160的外周部162、段差结构163及面对塑胶透镜160的环状内壁172上。借此,塑胶透镜160透过段差结构163连接光学有效部161与外周部162,使液态的光线吸收涂层180得以适应性的充分环绕光学有效部161。

由图1A可知,光线吸收涂层180的一部分设置于面对塑胶透镜160的环状内壁172上而形成一环状凹弧181,且光线吸收涂层180用以将塑胶透镜160定位于载体元件170的内部空间,而环状凹弧181可以不是封闭的环状,其剖面仍呈现凹弧的形状。借此,液态的光线吸收涂层180固化后形成遮蔽效率高的遮光罩,且固化后的光线吸收涂层180具有固定塑胶透镜160的稳定度,故可将光线吸收涂层180作为固定环以进行成像镜头模块的装配作业。同时,光线吸收层180相对于具有一固定形状的塑胶固定环拥有较小的体积,且可更有效地遮蔽非必要光线。

尖端最小开孔171设置于塑胶透镜160的物侧,且光线吸收涂层180设置于塑胶透镜160的像侧以环绕塑胶透镜160的像侧的光学有效部161。进一步来说,尖端最小开孔171的形状与光线吸收涂层180的开孔形状不同。借此,可视为将遮光罩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靠近成像面190附近的区域,即除了必要的成像光线外,其余非必要的光线皆尽可能地被遮光罩所捕捉,避免有进一步反射的疑虑,故透过第一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180设置的位置与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相对位置可达到较佳拦截非必要光线的效率。

由图1A与图1B可知,塑胶透镜160的一物侧可还包含一物侧承靠面164,其用以与塑胶透镜160的物侧相邻的透镜承靠,且物侧承靠面164为一圆形环状。具体来说,于第一实施例中与塑胶透镜160的物侧相邻的透镜为第五透镜150。借此,使塑胶透镜160的受力均匀,并减少光学有效部161成型精度降低的风险,且圆形环状使物侧面的光学有效部161的圆对称性、精度及一致性更佳。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160的像侧表面示意图,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160的物侧表面示意图。由图1C与图1D可知,段差结构163隔离光学有效部161与外周部162,且于此侧的光学有效部161形成一外部轮廓,外部轮廓不同于另一侧的光学有效部161的一外部轮廓。于第一实施例中,物侧的光学有效部161的外部轮廓为圆形,像侧的光学有效部161因有段差结构163,故像侧的光学有效部161的外部轮廓为多边形。具体来说,像侧的光学有效部161的外部轮廓为四边形加上R角处理所呈现的多边形。借此,光线吸收涂层180可涂布于塑胶透镜160上更理想的位置,进而增加遮光罩的遮蔽范围,亦不受习知涂装方式必须沿着圆环状轨迹的限制。

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160的像侧表面俯视示意图。由图1E可知,因段差结构163的设置,使得光学有效部161的外部轮廓可为多边形,而初始状态为液态的光线吸收涂层180可适应性地环绕光学有效部161以涂布于段差结构163与外周部162,故形成与光学有效部161的外部轮廓对应的多边形内孔。进一步来说,于第一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180的开孔形状可为一多边形,即具有多个边长。具体来说,光线吸收涂层180的开孔形状为八边形,即具有八边长,其为改善光线吸收涂层180开孔自身会产生眩光所作的工程考量。进一步来说,所述八边长中至少二者长度可相异,甚至是边长中至少三者长度可相异。借此,可设计出遮蔽范围较大的遮光吸收层,边长的数量可受到理想地控制,且可增加量产制造的可行性。具体而言,第一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180的开孔的八边长中有三者长度相异,是为边长L1、边长L2及边长L3,其中边长L1为2.73mm,其数量为二;边长L2为3.71mm,其数量为二;边长L3为0.21mm,其数量为四。

图1F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160的A-A'方向剖面示意图,图1G绘示依照图1E第一实施例中塑胶透镜160的B-B'方向剖面示意图。由图1F与图1G可知,段差结构163可为一圆弧形构造。借此,可适应性地配合光学有效部161的构造,避免光学有效部161靠近段差结构163的部分几何形状差异过大,以减少成型失败的风险。进一步来说,段差结构163可包含一第一圆弧构造163a与一第二圆弧构造163b,第一圆弧构造163a位于外周部162,且第二圆弧构造163b位于光学有效部161的外部轮廓。具体来说,第一圆弧结构163a相对于第二圆弧结构163b更靠近塑胶透镜160的物侧,且第一圆弧构造163a适应性地配合第二圆弧构造163b。借此,避免因局部过大段差结构163的表面,而造成高反射非成像光线的行进路径的情况发生。

第一圆弧构造163a与第二圆弧构造163b的中心至周边均由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往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弯曲。详细来说,可依照塑胶透镜160的设计构型,如第一圆弧构造163a与第二圆弧构造163b的中心至周边均由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往像侧弯曲。借此,可降低面反射的光线强度局部大幅聚积的可能性。

由图1B与图1E可知,第一实施例中,段差结构163平行于光轴X方向的高度差为h,于第一实施例的h为0.25mm,且段差结构163可具有非均匀高度。借此,可更加贴合光学有效部161的外周,降低塑胶透镜160射出成型的失败率。

<第二实施例>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0的示意图。由图2A可知,电子装置20(具体上为电子装置20的相机单元)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图未标示)与一电子感光元件295。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多个透镜、至少一塑胶透镜260、一载体元件270、一光线吸收涂层280及一成像面290,其中载体元件270定义一内部空间以设置透镜与塑胶透镜260,成像面290位于载体元件270的像侧。电子感光元件295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成像面290。

详细来说,第二实施例中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及塑胶透镜260,其中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及第五透镜250的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并非本揭示内容的重点,将不另揭露其细节。

塑胶透镜260自其中心至其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261与一外周部262,其中光轴X通过光学有效部261,而外周部262环绕光学有效部261。

载体元件270可为一塑胶镜筒或一单一元件,单一元件为由塑胶镜筒与载体由射出成型一体成型而成,第二实施例中的载体元件270为塑胶镜筒,但本揭示内容并不以此为限。

载体元件270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271与多个环状内壁272,其中光轴X通过尖端最小开孔271。环状内壁272垂直于光轴X的直径不同,其中环状内壁272中至少一者面对塑胶透镜260,进一步来说,环状内壁272面对塑胶透镜260可视为环状内壁272与塑胶透镜260垂直光轴X的方向有重迭。

由图2A可知,光线吸收涂层280的一部分设置于面对塑胶透镜260的环状内壁272上而形成一环状凹弧281,且光线吸收涂层280用以将塑胶透镜260定位于载体元件270的内部空间,而环状凹弧281可以不是封闭的环状,其剖面仍呈现凹弧的形状。借此,液态的光线吸收涂层280固化后形成遮蔽效率高的遮光罩,且固化后的光线吸收涂层280具有固定塑胶透镜260的稳定度,故可将光线吸收涂层280作为固定环以进行成像镜头模块的装配作业。同时,光线吸收层280相对于具有一固定形状的塑胶固定环拥有较小的体积,且可更有效地遮蔽非必要光线。

尖端最小开孔271设置于塑胶透镜260的物侧,且光线吸收涂层280设置于塑胶透镜260的像侧以环绕塑胶透镜260的像侧的光学有效部261。进一步来说,尖端最小开孔271的形状与光线吸收涂层280的开孔形状不同。借此,可视为将遮光罩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靠近成像面290附近的区域,即除了必要的成像光线外,其余非必要的光线皆尽可能地被遮光罩所捕捉,避免有进一步反射的疑虑,故透过第二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280设置的位置与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相对位置可达到较佳拦截非必要光线的效率。

塑胶透镜260的一物侧可还包含一物侧承靠面264,其用以与塑胶透镜260的物侧相邻的透镜承靠,且物侧承靠面264为一圆形环状。具体来说,于第二实施例中与塑胶透镜260的物侧相邻的透镜为第五透镜250。借此,使塑胶透镜260的受力均匀,并减少光学有效部261成型精度降低的风险,且圆形环状使物侧面的光学有效部261的圆对称性、精度及一致性更佳。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塑胶透镜260的像侧表面俯视示意图。由图2B可知,于第二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280的开孔形状可为一多边形,即具有多个边长。具体来说,光线吸收涂层280的开孔形状为八边形,即具有八边长,其为改善光线吸收涂层280开孔自身会产生眩光所作的工程考量。进一步来说,所述八边长中至少二者长度可相异,甚至是边长中至少三者长度可相异。借此,可设计出遮蔽范围较大的遮光吸收层,边长的数量可受到理想地控制,且可增加量产制造的可行性。具体而言,第二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280的开孔的八边长中有三者长度相异,是为边长L1、边长L2及边长L3,其中边长L1为0.2mm,其数量为四;边长L2为2.73mm,其数量为二;边长L3为3.69mm,其数量为二。

外周部262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一侧包含多个段差结构263,其设置于外周部262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一侧与同侧的光学有效部261之间。透过段差结构263使光学有效部261与邻近的外周部262之间沿平行光轴X方向上保持一距离。借此,增加为多边形的光线吸收涂层280的开孔的精度水准,避免聚积的光线吸收涂层280表面圆球化,反而无法降低非必要光线的产生。

光线吸收涂层280设置于塑胶透镜260的外周部262、段差结构263及面对塑胶透镜260的环状内壁272上,其中设置于段差结构263上的光线吸收涂层280可具有非均匀厚度。借此,塑胶透镜260透过段差结构263连接光学有效部261与外周部262,使液态的光线吸收涂层280得以适应性且充分地环绕光学有效部261,且可使聚积的光线吸收涂层280外观获得理想控制,增加光线吸收涂层280本身吸收可见光的效率。

由图2A与图2B可知,第二实施例中,段差结构263平行于光轴X方向的高度差为h,于第二实施例的h为0.24mm,且段差结构263可具有非均匀高度。借此,可更加贴合光学有效部261的外周,降低塑胶透镜260射出成型的失败率。

<第三实施例>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的爆炸图,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电子装置30的示意图,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380涂布的示意图。由图3A可知,电子装置30包含一外壳31、一上弹簧片32、多个磁石33、成像镜头模块(图未标示)、线圈34、下弹簧片35及一基座36,且电子装置30与一感光区域37连接。

外壳31耦合于基座36,塑胶镜筒与载体透过射出成型一体成型而形成同轴(即沿光轴X)的一载体元件370,并设置于外壳31中,载体元件370可用以与磁石33与线圈34中其中一者组装。基座36具有一中心开孔(图未标示),外壳31具有一开孔(图未标示),其中外壳31的开孔与基座36的中心开孔对应。载体元件370具有一内部空间(图未标示),其用以承接多个透镜与至少一塑胶透镜360。线圈34连接于载体元件370上,其可环绕并固定于载体元件370的外环面。磁石33具有一表面面对线圈34。上弹簧片32设置于磁石33与外壳31之间,下弹簧片35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与基座36之间,且上弹簧片32与下弹簧片35皆沿光轴X方向。上弹簧片32与下弹簧片35分别与载体元件370连接,并用以支撑载体元件370借以使其可沿一平行光轴X方向移动。借此,达到小型化的空间配置,并维持自动对焦的稳定度。进一步来说,线圈34可连接于载体元件370靠近基座36的一端。

由图3B可知,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透镜、塑胶透镜360、载体元件370、一光线吸收涂层380及一成像面390,其中载体元件370定义一内部空间以设置透镜与塑胶透镜360,成像面390位于载体元件370的像侧。电子感光元件395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成像面390,且电子感光元件395的感光区域37为一矩形,矩形的一长边对应于多边形的一最长边。借此,可进一步拦截于电子感光元件395附近的非必要光线,减少其游荡漫射的机率。

详细来说,第三实施例中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及塑胶透镜360,其中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及第五透镜350的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并非本揭示内容的重点,将不另揭露其细节。

塑胶透镜360自其中心至其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361与一外周部362,其中光轴X通过光学有效部361,而外周部362环绕光学有效部361。外周部362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一侧包含多个段差结构363,其设置于外周部362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一侧与同侧的光学有效部361之间。透过段差结构363使光学有效部361与邻近的外周部362之间沿平行光轴X方向上保持一距离。

载体元件370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371与多个环状内壁372,其中光轴X通过尖端最小开孔371。环状内壁372垂直于光轴X的直径不同,其中环状内壁372中至少一者面对塑胶透镜360,进一步来说,环状内壁372面对塑胶透镜360可视为环状内壁372与塑胶透镜360垂直光轴X的方向有重迭。

由图3B可知,光线吸收涂层380设置于塑胶透镜360的外周部362、段差结构363及面对塑胶透镜360的环状内壁372上。借此,塑胶透镜360透过段差结构363连接光学有效部361与外周部362,使液态的光线吸收涂层380得以适应性的充分环绕光学有效部361。

详细来说,光线吸收涂层380的一部分设置于面对塑胶透镜360的环状内壁372上而形成一环状凹弧381,且光线吸收涂层380用以将塑胶透镜360定位于载体元件370的内部空间,而环状凹弧381可以不是封闭的环状,其剖面仍呈现凹弧的形状。同时,光线吸收层380相对于具有一固定形状的塑胶固定环拥有较小的体积,且可更有效地遮蔽非必要光线。

由图3B至图3C可知,在电子装置30的组装过程中,可先将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及塑胶透镜360等光学元件依序组装于载体元件370中,并将针头(未另标号)置于塑胶透镜360的上方(图3C为清楚绘示载体元件370之故,省略已组装于载体元件370内的透镜),且可透过治具(图未揭示)使载体元件370连同塑胶透镜360与针头间具有自由度可相对移动或相对旋转,使一液态光线吸收涂层材料382间歇式地涂布于塑胶透镜360的像侧表面形成光线吸收涂层380,例如液态光线吸收涂层材料382涂布于塑胶透镜360的像侧表面上的多个位置。具体来说,液态光线吸收涂层材料382粘接塑胶透镜360于载体元件370,其中液态光线吸收涂层材料382的材质可为黑色不透光。液态光线吸收涂层材料382主要透过外周部362、段差结构363及环状内壁372粘着载体元件370与塑胶透镜360的像侧表面的非光学有效部361的范围,达到塑胶透镜360与载体元件370粘着固定的效果。借此,固化后的光线吸收涂层380形成遮蔽效率高的遮光罩,且固化后的光线吸收涂层380具有固定塑胶透镜360的稳定度,故可将光线吸收涂层380作为固定环以进行成像镜头模块的装配作业。

尖端最小开孔371设置于塑胶透镜360的物侧,且光线吸收涂层380设置于塑胶透镜360的像侧以环绕塑胶透镜360的像侧的光学有效部361。进一步来说,尖端最小开孔371的形状与光线吸收涂层380的开孔形状不同。借此,可视为将遮光罩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靠近成像面390附近的区域,即除了必要的成像光线外,其余非必要的光线皆尽可能地被遮光罩所捕捉,避免有进一步反射的疑虑,故透过第三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380设置的位置与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相对位置可达到较佳拦截非必要光线的效率。

由图3B可知,塑胶透镜360的一物侧可还包含一物侧承靠面364,其用以与塑胶透镜360的物侧相邻的透镜承靠,且物侧承靠面364为一圆形环状。具体来说,于第三实施例中与塑胶透镜360的物侧相邻的透镜为第五透镜350。借此,使塑胶透镜360的受力均匀,并减少光学有效部361成型精度降低的风险,且圆形环状使物侧面的光学有效部361的圆对称性、精度及一致性更佳。

由图3B可知,第三实施例中,段差结构363平行于光轴X方向的高度差为h,于第三实施例的h为0.09mm,且段差结构363可具有非均匀高度。借此,可更加贴合光学有效部361的外周,降低塑胶透镜360射出成型的失败率。

<第四实施例>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40的示意图。由图4A可知,电子装置40(具体上为电子装置40的相机单元)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图未标示)与一电子感光元件495。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多个透镜、至少一塑胶透镜460、一载体元件470、一光线吸收涂层480及一成像面490,其中载体元件470定义一内部空间以设置透镜与塑胶透镜460,成像面490位于载体元件470的像侧。电子感光元件495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成像面490。

详细来说,第四实施例中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及塑胶透镜460,其中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及第五透镜450的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并非本揭示内容的重点,将不另揭露其细节。

塑胶透镜460自其中心至其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461与一外周部462,其中光轴X通过光学有效部461,而外周部462环绕光学有效部461。

载体元件470可为一塑胶镜筒或一单一元件,单一元件为由塑胶镜筒与载体由射出成型一体成型而成,第四实施例中的载体元件470为塑胶镜筒,但本揭示内容并不以此为限。

载体元件470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471与多个环状内壁472,其中光轴X通过尖端最小开孔471。环状内壁472垂直于光轴X的直径不同,其中环状内壁472中至少一者面对塑胶透镜460,进一步来说,环状内壁472面对塑胶透镜460可视为环状内壁472与塑胶透镜460垂直光轴X的方向有重迭。

由图4A可知,光线吸收涂层480的一部分设置于面对塑胶透镜460的环状内壁472上而形成一环状凹弧481,且光线吸收涂层480用以将塑胶透镜460定位于载体元件470的内部空间,而环状凹弧481可以不是封闭的环状,其剖面仍呈现凹弧的形状。借此,液态的光线吸收涂层480固化后形成遮蔽效率高的遮光罩,且固化后的光线吸收涂层480具有固定塑胶透镜460的稳定度,故可将光线吸收涂层480作为固定环以进行成像镜头模块的装配作业。同时,光线吸收层480相对于具有一固定形状的塑胶固定环拥有较小的体积,且可更有效地遮蔽非必要光线。

尖端最小开孔471设置于塑胶透镜460的物侧,且光线吸收涂层480设置于塑胶透镜460的像侧以环绕塑胶透镜460的像侧的光学有效部461。进一步来说,尖端最小开孔471的形状与光线吸收涂层480的开孔形状不同。借此,可视为将遮光罩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靠近成像面490附近的区域,即除了必要的成像光线外,其余非必要的光线皆尽可能地被遮光罩所捕捉,避免有进一步反射的疑虑,故透过第四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480设置的位置与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相对位置可达到较佳拦截非必要光线的效率。

塑胶透镜460的一物侧可还包含一物侧承靠面464,其用以与塑胶透镜460的物侧相邻的透镜承靠,且物侧承靠面464为一圆形环状。具体来说,于第四实施例中与塑胶透镜460的物侧相邻的透镜为第五透镜450。借此,使塑胶透镜460的受力均匀,并减少光学有效部461成型精度降低的风险,且圆形环状使物侧面的光学有效部461的圆对称性、精度及一致性更佳。

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塑胶透镜460的像侧表面俯视示意图。由图4B可知,于第四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480的开孔形状可为一多边形,即具有多个边长。具体来说,光线吸收涂层480的开孔形状为十六边形,即具有十六边长,其为改善光线吸收涂层480开孔自身会产生眩光所作的工程考量。进一步来说,所述十六边长中至少二者长度可相异,甚至是边长中至少三者长度可相异。借此,可设计出遮蔽范围较大的遮光吸收层,边长的数量可受到理想地控制,且可增加量产制造的可行性。具体而言,第四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480的开孔的十六边长中有三者长度相异,是为边长L1、边长L2及边长L3,其中边长L1为0.75mm,其数量为四;边长L2为0.91mm,其数量为四;边长L3为0.46mm,其数量为八。

外周部462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一侧包含多个段差结构463,其设置于外周部462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一侧与同侧的光学有效部461之间。透过段差结构463使光学有效部461与邻近的外周部462之间沿平行光轴X方向上保持一距离。借此,增加为多边形的光线吸收涂层480的开孔的精度水准,避免聚积的光线吸收涂层480表面圆球化,反而无法降低非必要光线的产生。

光线吸收涂层480设置于塑胶透镜460的外周部462、段差结构463及面对塑胶透镜460的环状内壁472上,其中设置于段差结构463上的光线吸收涂层480可具有非均匀厚度。借此,塑胶透镜460透过段差结构463连接光学有效部461与外周部462,使液态的光线吸收涂层480得以适应性且充分地环绕光学有效部461,且可使聚积的光线吸收涂层480外观获得理想控制,增加光线吸收涂层480本身吸收可见光的效率。

由图4A与图4B可知,第四实施例中,段差结构463平行于光轴X方向的高度差为h,于第四实施例的h值为0.02mm,且段差结构463可具有非均匀高度。借此,可更加贴合光学有效部461的外周,降低塑胶透镜460射出成型的失败率。

<第五实施例>

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的示意图。由图5A可知,电子装置50(具体上为电子装置50的相机单元)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图未标示)与一电子感光元件595。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X,且包含多个透镜、至少一塑胶透镜560、一载体元件570、一光线吸收涂层580及一成像面590,其中载体元件570定义一内部空间以设置透镜与塑胶透镜560,成像面590位于载体元件570的像侧。电子感光元件595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成像面590。

详细来说,第五实施例中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及塑胶透镜560,其中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及第五透镜550的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并非本揭示内容的重点,将不另揭露其细节。

塑胶透镜560自其中心至其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561与一外周部562,其中光轴X通过光学有效部561,而外周部562环绕光学有效部561。外周部562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一侧包含多个段差结构563,其设置于外周部562的物侧与像侧中至少一者的一侧与同侧的光学有效部561之间。透过段差结构563使光学有效部561与邻近的外周部562之间沿平行光轴X方向上保持一距离。

载体元件570可为一塑胶镜筒或一单一元件,单一元件为由塑胶镜筒与载体由射出成型一体成型而成,第五实施例中的载体元件570为塑胶镜筒,但本揭示内容并不以此为限。

载体元件570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571与多个环状内壁572,其中光轴X通过尖端最小开孔571。环状内壁572垂直于光轴X的直径不同,其中环状内壁572中至少一者面对塑胶透镜560,进一步来说,环状内壁572面对塑胶透镜560可视为环状内壁572与塑胶透镜560垂直光轴X的方向有重迭。

光线吸收涂层580设置于塑胶透镜560的外周部562、段差结构563及面对塑胶透镜560的环状内壁572上。借此,塑胶透镜560透过段差结构563连接光学有效部561与外周部562,使液态的光线吸收涂层580得以适应性的充分环绕光学有效部561。

由图5A可知,光线吸收涂层580的一部分设置于面对塑胶透镜560的环状内壁572上而形成一环状凹弧581,且光线吸收涂层580用以将塑胶透镜560定位于载体元件570的内部空间,而环状凹弧581可以不是封闭的环状,其剖面仍呈现凹弧的形状。借此,液态的光线吸收涂层580固化后形成遮蔽效率高的遮光罩,且固化后的光线吸收涂层580具有固定塑胶透镜560的稳定度,故可将光线吸收涂层580作为固定环以进行成像镜头模块的装配作业。同时,光线吸收层580相对于具有一固定形状的塑胶固定环拥有较小的体积,且可更有效地遮蔽非必要光线。

尖端最小开孔571设置于塑胶透镜560的物侧,且光线吸收涂层580设置于塑胶透镜560的像侧以环绕塑胶透镜560的像侧的光学有效部561。进一步来说,尖端最小开孔571的形状与光线吸收涂层580的开孔形状不同。借此,可视为将遮光罩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靠近成像面590附近的区域,即除了必要的成像光线外,其余非必要的光线皆尽可能地被遮光罩所捕捉,避免有进一步反射的疑虑,故透过第五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580设置的位置与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相对位置可达到较佳拦截非必要光线的效率。

由图5A可知,塑胶透镜560的一物侧可还包含一物侧承靠面564,其用以与塑胶透镜560的物侧相邻的透镜承靠,且物侧承靠面564为一圆形环状。具体来说,于第五实施例中与塑胶透镜560的物侧相邻的透镜为第五透镜550。借此,使塑胶透镜560的受力均匀,并减少光学有效部561成型精度降低的风险,且圆形环状使物侧面的光学有效部561的圆对称性、精度及一致性更佳。

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塑胶透镜560的像侧表面示意图,图5C绘示依照图5B第五实施例中塑胶透镜560的剖面示意图。由图5B与图5C可知,段差结构563隔离光学有效部561与外周部562,且于此侧的光学有效部561形成一外部轮廓。于第五实施例中,像侧的光学有效部561因有段差结构563,故像侧的光学有效部561的外部轮廓为多边形。借此,光线吸收涂层580可涂布于塑胶透镜560上更理想的位置,进而增加遮光罩的遮蔽范围,亦不受习知涂装方式必须沿着圆环状轨迹的限制。

图5D绘示依照图5A第五实施例中塑胶透镜560的像侧表面俯视示意图。由图5D可知,因段差结构563的设置,使得光学有效部561的外部轮廓可为多边形,而初始状态为液态的光线吸收涂层580可适应性地环绕光学有效部561以涂布于段差结构563与外周部562,故形成与光学有效部561的外部轮廓对应的多边形内孔。进一步来说,于第五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580的开孔形状可为一多边形,即具有多个边长。具体来说,光线吸收涂层580的开孔形状为八边形,即具有八边长,其为改善光线吸收涂层580开孔自身会产生眩光所作的工程考量。进一步来说,所述八边长中至少二者长度可相异,甚至是边长中至少三者长度可相异。借此,可设计出遮蔽范围较大的遮光吸收层,边长的数量可受到理想地控制,且可增加量产制造的可行性。具体而言,第五实施例中,光线吸收涂层580的开孔的八边长中有三者长度相异,是为边长L1、边长L2及边长L3,其中边长L1为0.21mm,其数量为四;边长L2为3.71mm,其数量为二;边长L3为2.73mm,其数量为二。

图5E绘示依照图5D第五实施例中塑胶透镜560的C-C'方向剖面示意图,图5F绘示依照图5D第五实施例中塑胶透镜560的D-D'方向剖面示意图。由图5E与图5F可知,段差结构563可为一圆弧形构造。借此,可适应性地配合光学有效部561的构造,避免光学有效部561靠近段差结构563的部分几何形状差异过大,以减少成型失败的风险。

由图5D至图5F可知,第五实施例中,段差结构563平行于光轴X方向的高度差为h,于第五实施例的h值于C-C'方向与D-D'方向分别于为0.29mm与0.25mm,且段差结构563可具有非均匀高度。借此,可更加贴合光学有效部561的外周,降低塑胶透镜560射出成型的失败率。

<第六实施例>

图6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0的示意图,图6B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电子装置60的方块图。由图6A与图6B可知,电子装置60是一智能手机,且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61、一使用者界面63及电子感光元件62。第六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模块61设置于使用者界面63侧边的区域,电子感光元件62设置于成像镜头模块61的成像面(图未绘示),其中使用者界面63可为触控屏幕或显示屏幕,并不以此为限。成像镜头模块61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的任一者,其包含载体元件(图未绘示)、多个透镜(图未绘示)及至少一塑胶透镜(图未绘示),其中多个透镜与塑胶透镜设置于载体元件内,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60的使用者界面63进入拍摄模式。此时成像镜头模块61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元件62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64。

因应电子装置6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60可还包含一光学防手震组件65,是可为OIS防抖回馈装置,进一步地,电子装置6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未另标号)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66。第六实施例中,辅助光学元件为闪光灯模块67与对焦辅助模块68,闪光灯模块67可用以补偿色温,对焦辅助模块68可为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66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60中成像镜头模块61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65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6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此外,电子装置6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图6C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自拍场景的示意图,图6D绘示依照图6A第六实施例中拍摄的影像的示意图。由图6A至图6D可知,成像镜头模块61与使用者界面63皆朝向使用者,在进行自拍(selfie)或直播(live streaming)时,可同时观看拍摄影像与进行界面的操作,并于拍摄后可得到如图6D的拍摄的影像。借此,搭配本揭示内容的成像镜头模块61可提供较佳的拍摄体验。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及电子装置
  • 成像镜头、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608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