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流量自适应智能灌溉系统及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9:3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能灌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量自适应智能灌溉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节水灌溉是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节水灌溉能够以较少的灌溉水量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求采取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使有限的灌溉水量创造最佳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室外灌溉作业中,最经常遇到的问题就灌溉是否均匀和如何节水灌溉的问题。因室地表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天气因素的影响,同时受到植物个体差异以及灌溉浇水和施肥灌溉是否均匀等因素的影响,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区域或者片状长势不统一的现象,采用传统的粗犷式浇水或者施肥作业的方式,只会加剧这种现象的恶化,不能使植物根据自身情况得到合理有效的水分或者肥料的补充,同时,传统的灌溉系统并没有针对这种情况的具体智能化控制操作,不能根据植物小片区域具体的需水情况和作物个体差异的影响实施自适应的供水或者给药作业,造成同一植物大片区域出现长势参差不齐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后期的作物成熟收获。除此之外,传统和灌溉系统在供水作业实施的过程中,缺少单独应对植物生长情况的检测设备以及与之配套的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在保证节约用水的前提下,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省水资源,智能化程度高,闭环式水资源循环利用,节水效果明显,有效防止植物生长不均匀,自适应能力强,针对性供水作业、方法简单易操作的流量自适应智能灌溉系统及方法,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省水资源,智能化程度高,闭环式水资源循环利用,节水效果明显,有效防止植物生长不均匀,自适应能力强,针对性供水作业、方法简单易操作的流量自适应智能灌溉系统及方法,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流量自适应智能灌溉系统,包括地上自适应喷灌装置,所述的地上自适应喷灌装置包括上部供水主管道,在上部供水主管道上设置有上部进水电磁阀和上部出水电磁阀,在上部进水电磁阀和上部出水电磁阀之间的上部供水主管道上依次连通有带有第一电磁阀的第一垄边喷灌管道、带有第二电磁阀的垄底喷灌管道以及带有第三电磁阀的第二垄边喷灌管道,在第一垄边喷灌管道、垄底喷灌管道以及第二垄边喷灌管道的底部均至少安装有一个自适应控制装置,在第一垄边喷灌管道下方的自适应控制装置上连通有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在垄底喷灌管道下方的自适应控制装置上连通有垄底自适应补水管,在第二垄边喷灌管道下方的自适应控制装置上连通有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所述的自适应控制装置包括顶部分别和第一垄边喷灌管道、垄底喷灌管道以及第二垄边喷灌管道相连通的底部加压管,底部加压管的底部连通有分水管,分水管下方固定安装有加压给水器,加压给水器通过对齐感应装置与地下自适应灌溉装置相配合,上部进水电磁阀、上部出水电磁阀、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加压给水器、对齐感应装置以及地下自适应灌溉装置分别通过导线与远程控制主机电性连接。

所述的对齐感应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每个加压给水器下方的对齐探测发射器,对齐探测发射器的下方设置有纵向抬高检测杆,纵向抬高检测杆上设置有温度检测器、湿度检测器以及红外探测器,在纵向抬高检测杆的底部设置有与远程控制主机电性连接的远程控制器,在远程控制器的下方连接有地下水量探测器,所述的地下自适应灌溉装置包括通过第一纵向进水管与上部进水电磁阀相连通的下部进水电磁阀,下部进水电磁阀的一侧与下部供水主管道相连通,下部供水主管道的一侧与下部出水电磁阀相连通,下部出水电磁阀通过第二纵向进水管与上部出水电磁阀相连通,在下部供水主管道上通过第一垄边电磁连通有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通过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以及第六电磁阀与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相连通,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与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相连通,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与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相连通,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通过第七电磁阀、第八电磁阀以及第九电磁阀与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相连通,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通过第二垄边电磁与下部供水主管道相连通,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和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设置在第一垄边喷灌管道下方的对齐探测发射器两侧,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和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设置在垄底喷灌管道下方的对齐探测发射器两侧,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和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设置在第二垄边喷灌管道下方的对齐探测发射器两侧,下部进水电磁阀、下部出水电磁阀、第二垄边电磁、第一垄边电磁、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第六电磁阀、第七电磁阀、第八电磁阀以及第九电磁阀分别通过导线与远程控制主机电性连接。

所述的上部供水主管道的一侧外接供水总管道,第一垄边喷灌管道、垄底喷灌管道以及第二垄边喷灌管道是三条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管道,第一垄边喷灌管道与垄底喷灌管道之间的间距与垄底喷灌管道以及第二垄边喷灌管道之间的间距相等,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设置在靠近垄底喷灌管道一侧的第一垄边喷灌管道下方,垄底自适应补水管设置在垄底喷灌管道下方中间位置,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设置在靠近垄底喷灌管道一侧的第二垄边喷灌管道下方,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与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的长度相等,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的长度是垄底自适应补水管长度的二分之一,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与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的安装位置相互对应,垄底自适应补水管的安装位置与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和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的安装位置相互交错,在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以及垄底自适应补水管的下方均固定安装有喷头。

所述的底部加压管为纵向安装的管状结构,分水管为横向安装的管状结构,分水管的顶部与底部加压管的底部相互连通,加压给水器固定安装在分水管底部中心位置,加压给水器由上部加压电机和下部接收器组成,上部加压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加压旋转轴与安装在底部加压管内的加压旋转叶片固定连接,下部接收器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与对齐感应装置相连接,底部加压管的顶部分别与第一垄边喷灌管道、垄底喷灌管道以及第二垄边喷灌管道相连通,分水管分别与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以及垄底自适应补水管相连通,上部加压电机和下部接收器分别通过导线与远程控制主机电性连接;所述的上部供水主管道的一侧设置有顶部支撑杆和喷灌管道支撑杆,顶部支撑杆和喷灌管道支撑杆的底部设置有纵向支撑杆件。

所述的对齐探测发射器为蘑菇头状结构,纵向抬高检测杆固定安装在对齐探测发射器底部中心位置,温度检测器和湿度检测器固定安装在对齐探测发射器底部位置,红外探测器设置在温度检测器和湿度检测器下方的纵向抬高检测杆上,在第一垄边喷灌管道下方的纵向抬高检测杆上设置的红外探测器的探测方向朝向垄底喷灌管道的下方位置,在垄底喷灌管道下方的纵向抬高检测杆上设置的红外探测器的探测方向分别朝向垄底喷灌管道和第二垄边喷灌管道的下方位置,第二垄边喷灌管道下方的纵向抬高检测杆上设置的红外探测器的探测方向朝向垄底喷灌管道的下方位置,远程控制器通过导线分别与温度检测器、湿度检测器以及红外探测器电性连接,对齐探测发射器的轴线与加压给水器的轴线为同一条与水平面垂直的直线。

所述的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与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的安装位置相互平行,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与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的长度相等,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分别通过安装有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以及第六电磁阀的管道与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相连通,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通过折弯管道与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相连通,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与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的长度相等且安装位置相互平行,在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与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之间设置有第一植物垄,在该第一植物垄上种植有植物,该第一植物垄上种植的植物位于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和垄底自适应补水管的交错位置的正下方。

所述的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与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的安装位置相互平行,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与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的长度相等,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分别通过安装有第七电磁阀、第八电磁阀以及第九电磁阀的管道与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相连通,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通过折弯管道与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相连通,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与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的长度相等且安装位置相互平行,在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与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之间设置有第二植物垄,在该第二植物垄上种植有植物,该第二植物垄上种植的植物位于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和垄底自适应补水管的交错位置的正下方。

所述的第一垄边喷灌管道设置在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与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上方的中间位置,垄底喷灌管道设置在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和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上方的中间位置,第二垄边喷灌管道设置在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与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上方中间位置。

一种上所述的流量自适应智能灌溉系统的灌溉方法,其方法如下:

当需要实施上部流量自适应喷灌作业时,通过远程控制主机开启上部进水电磁阀,并保持上部出水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远程控制器开启,通过远程控制主机自动实施远程控制器的数据监测作业,远程控制器将通过温度检测器、湿度检测器以及红外探测器采集到的信息传输给远程控制主机,远程控制主机根据采集到信息实施计算判断作业,对温度检测器采集到的温度信息、湿度检测器采集到的湿度信息以及红外探测器采集到的植物表面红外情况或病虫害情况信息实施运算,并根据运算结果远程启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或第三电磁阀,对植物垄单侧或者垄底或者垄底以及单侧实施对应的喷管作业,同时,通过红外探测器采集到的植物表面红外情况信息计算出区域内较低植物或者病虫害较为严重的植物信息,然后启动该植物上部的加压给水器实施局部加压供水或者药业补给喷灌作业,以达到整体植物生长统一性;

当需要实施下部流量自适应灌溉作业时,通过远程控制主机开启上部进水电磁阀,并保持上部出水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同时开启下部进水电磁阀并保持下部出水电磁阀关闭,此时,远程控制器开启,通过远程控制主机自动实施远程控制器的数据监测作业,远程控制器将通过地下水量探测器采集到的信息传输给远程控制主机,远程控制主机根据采集到信息实施计算判断作业,对温度检测器地下水量探测器采集到的植物缺水情况信息实施运算,并根据运算结果开启第二垄边电磁或第一垄边电磁,通过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对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和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实施供水作业,通过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对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和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实施供水作业;

当需要局部实施灌溉作业时,远程控制器将通过红外探测器采集到的信息传输给远程控制主机,远程控制主机根据采集到信息实施计算判断作业,对红外探测器采集到的植物表面红外情况或病虫害情况信息实施运算,然后根据运算情况单独开启或者关闭对应的第七电磁阀、第八电磁阀、第九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或第六电磁阀,当第二垄边电磁关闭且第一垄边电磁开启时,通过判断需要补水位置的红外探测器以及地下水量探测器的位置信息实施对七电磁阀、第八电磁阀、第九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或第六电磁阀的开启和关闭作业,实施垄侧面局部补水和垄底的全面补水灌溉作业。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积极效果:本产品提供了一种智能化自动流量控制灌溉系统,通过上部流量控制喷灌作业和下部流量灌溉作业完成,并且,上部和下部之间设置有互相对应的对齐感应装置实施小区域补水作业的精确控制,能够在最大限度节水的前提下对植物的长势实施统一控制灌溉作业,并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利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控制上部或者下部的给水局部或整体作业情况,实现覆盖区域的全自动智能流量控制补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发明图2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发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发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发明的系对齐感应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5、6、7所示,一种流量自适应智能灌溉系统,包括地上自适应喷灌装置,所述的地上自适应喷灌装置包括上部供水主管道2,在上部供水主管道2上设置有上部进水电磁阀1和上部出水电磁阀3,在上部进水电磁阀1和上部出水电磁阀3之间的上部供水主管道2上依次连通有带有第一电磁阀42的第一垄边喷灌管道4、带有第二电磁阀43的垄底喷灌管道5以及带有第三电磁阀44的第二垄边喷灌管道6,在第一垄边喷灌管道4、垄底喷灌管道5以及第二垄边喷灌管道6的底部均至少安装有一个自适应控制装置,在第一垄边喷灌管道4下方的自适应控制装置上连通有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7,在垄底喷灌管道5下方的自适应控制装置上连通有垄底自适应补水管9,在第二垄边喷灌管道6下方的自适应控制装置上连通有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8,所述的自适应控制装置包括顶部分别和第一垄边喷灌管道4、垄底喷灌管道5以及第二垄边喷灌管道6相连通的底部加压管10,底部加压管10的底部连通有分水管45,分水管45下方固定安装有加压给水器31,加压给水器31通过对齐感应装置与地下自适应灌溉装置相配合,上部进水电磁阀1、上部出水电磁阀3、第一电磁阀42、第二电磁阀43、第三电磁阀44、加压给水器31、对齐感应装置以及地下自适应灌溉装置分别通过导线与远程控制主机电性连接。所述的对齐感应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每个加压给水器31下方的对齐探测发射器30,对齐探测发射器30的下方设置有纵向抬高检测杆39,纵向抬高检测杆39上设置有温度检测器34、湿度检测器35以及红外探测器36,在纵向抬高检测杆39的底部设置有与远程控制主机电性连接的远程控制器38,在远程控制器38的下方连接有地下水量探测器40,所述的地下自适应灌溉装置包括通过第一纵向进水管17与上部进水电磁阀1相连通的下部进水电磁阀14,下部进水电磁阀14的一侧与下部供水主管道34相连通,下部供水主管道34的一侧与下部出水电磁阀15相连通,下部出水电磁阀15通过第二纵向进水管16与上部出水电磁阀3相连通,在下部供水主管道34上通过第一垄边电磁21连通有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8,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8通过第四电磁阀27、第五电磁阀28以及第六电磁阀29与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22相连通,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22与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32相连通,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3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33,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33与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23相连通,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23通过第七电磁阀24、第八电磁阀25以及第九电磁阀26与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9相连通,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9通过第二垄边电磁20与下部供水主管道34相连通,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8和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22设置在第一垄边喷灌管道4下方的对齐探测发射器30两侧,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32和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33设置在垄底喷灌管道5下方的对齐探测发射器30两侧,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23和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9设置在第二垄边喷灌管道6下方的对齐探测发射器30两侧,下部进水电磁阀14、下部出水电磁阀15、第二垄边电磁20、第一垄边电磁21、第四电磁阀27、第五电磁阀28、第六电磁阀29、第七电磁阀24、第八电磁阀25以及第九电磁阀26分别通过导线与远程控制主机电性连接。

所述的上部供水主管道2的一侧外接供水总管道,第一垄边喷灌管道4、垄底喷灌管道5以及第二垄边喷灌管道6是三条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管道,第一垄边喷灌管道4与垄底喷灌管道5之间的间距与垄底喷灌管道5以及第二垄边喷灌管道6之间的间距相等,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7设置在靠近垄底喷灌管道5一侧的第一垄边喷灌管道4下方,垄底自适应补水管9设置在垄底喷灌管道5下方中间位置,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8设置在靠近垄底喷灌管道5一侧的第二垄边喷灌管道6下方,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8与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7的长度相等,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7的长度是垄底自适应补水管9长度的二分之一,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8与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7的安装位置相互对应,垄底自适应补水管9的安装位置与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8和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7的安装位置相互交错,在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7、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8以及垄底自适应补水管9的下方均固定安装有喷头41。所述的底部加压管10为纵向安装的管状结构,分水管45为横向安装的管状结构,分水管45的顶部与底部加压管10的底部相互连通,加压给水器31固定安装在分水管45底部中心位置,加压给水器31由上部加压电机31-1和下部接收器31-2组成,上部加压电机31-1的输出端通过加压旋转轴46与安装在底部加压管10内的加压旋转叶片47固定连接,下部接收器31-2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与对齐感应装置相连接,底部加压管10的顶部分别与第一垄边喷灌管道4、垄底喷灌管道5以及第二垄边喷灌管道6相连通,分水管45分别与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7、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8以及垄底自适应补水管9相连通,上部加压电机31-1和下部接收器31-2分别通过导线与远程控制主机电性连接;所述的上部供水主管道2的一侧设置有顶部支撑杆11和喷灌管道支撑杆12,顶部支撑杆11和喷灌管道支撑杆12的底部设置有纵向支撑杆件13。

所述的对齐探测发射器30为蘑菇头状结构,纵向抬高检测杆39固定安装在对齐探测发射器30底部中心位置,温度检测器34和湿度检测器35固定安装在对齐探测发射器30底部位置,红外探测器36设置在温度检测器34和湿度检测器35下方的纵向抬高检测杆39上,在第一垄边喷灌管道4下方的纵向抬高检测杆39上设置的红外探测器36的探测方向朝向垄底喷灌管道5的下方位置,在垄底喷灌管道5下方的纵向抬高检测杆39上设置的红外探测器36的探测方向分别朝向垄底喷灌管道5和第二垄边喷灌管道6的下方位置,第二垄边喷灌管道6下方的纵向抬高检测杆39上设置的红外探测器36的探测方向朝向垄底喷灌管道5的下方位置,远程控制器38通过导线分别与温度检测器34、湿度检测器35以及红外探测器36电性连接,对齐探测发射器30的轴线与加压给水器31的轴线为同一条与水平面垂直的直线。所述的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8与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22的安装位置相互平行,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8与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22的长度相等,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8分别通过安装有第四电磁阀27、第五电磁阀28以及第六电磁阀29的管道与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22相连通,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22通过折弯管道与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32相连通,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32与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22的长度相等且安装位置相互平行,在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22与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32之间设置有第一植物垄,在该第一植物垄上种植有植物37,该第一植物垄上种植的植物37位于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7和垄底自适应补水管9的交错位置的正下方。所述的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9与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23的安装位置相互平行,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9与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23的长度相等,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9分别通过安装有第七电磁阀24、第八电磁阀25以及第九电磁阀26的管道与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23相连通,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23通过折弯管道与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33相连通,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33与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23的长度相等且安装位置相互平行,在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23与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33之间设置有第二植物垄,在该第二植物垄上种植有植物37,该第二植物垄上种植的植物37位于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8和垄底自适应补水管9的交错位置的正下方。所述的第一垄边喷灌管道4设置在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8与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22上方的中间位置,垄底喷灌管道5设置在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32和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33上方的中间位置,第二垄边喷灌管道6设置在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9与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23上方中间位置。

一种如上所述的流量自适应智能灌溉系统的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方法如下:当需要实施上部流量自适应喷灌作业时,通过远程控制主机开启上部进水电磁阀1,并保持上部出水电磁阀3处于关闭状态,远程控制器38开启,通过远程控制主机自动实施远程控制器38的数据监测作业,远程控制器38将通过温度检测器34、湿度检测器35以及红外探测器36采集到的信息传输给远程控制主机,远程控制主机根据采集到信息实施计算判断作业,对温度检测器34采集到的温度信息、湿度检测器35采集到的湿度信息以及红外探测器36采集到的植物表面红外情况或病虫害情况信息实施运算,并根据运算结果远程启动第一电磁阀42、第二电磁阀43或第三电磁阀44,对植物垄单侧或者垄底或者垄底以及单侧实施对应的喷管作业,同时,通过红外探测器36采集到的植物表面红外情况信息计算出区域内较低植物或者病虫害较为严重的植物信息,然后启动该植物上部的加压给水器31实施局部加压供水或者药业补给喷灌作业,以达到整体植物生长统一性;当需要实施下部流量自适应灌溉作业时,通过远程控制主机开启上部进水电磁阀1,并保持上部出水电磁阀3处于关闭状态,同时开启下部进水电磁阀14并保持下部出水电磁阀15关闭,此时,远程控制器38开启,通过远程控制主机自动实施远程控制器38的数据监测作业,远程控制器38将通过地下水量探测器40采集到的信息传输给远程控制主机,远程控制主机根据采集到信息实施计算判断作业,对温度检测器地下水量探测器40采集到的植物缺水情况信息实施运算,并根据运算结果开启第二垄边电磁20或第一垄边电磁21,通过第一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8对第一垄边地埋灌溉管22和第一垄底地埋灌溉管32实施供水作业,通过第二垄边地埋灌溉控制管19对第二垄边地埋灌溉管23和第二垄底地埋灌溉管33实施供水作业;当需要局部实施灌溉作业时,远程控制器38将通过红外探测器36采集到的信息传输给远程控制主机,远程控制主机根据采集到信息实施计算判断作业,对红外探测器36采集到的植物表面红外情况或病虫害情况信息实施运算,然后根据运算情况单独开启或者关闭对应的第七电磁阀24、第八电磁阀25、第九电磁阀26、第四电磁阀27、第五电磁阀28或第六电磁阀29,当第二垄边电磁20关闭且第一垄边电磁21开启时,通过判断需要补水位置的红外探测器36以及地下水量探测器40的位置信息实施对七电磁阀24、第八电磁阀25、第九电磁阀26、第四电磁阀27、第五电磁阀28或第六电磁阀29的开启和关闭作业,实施垄侧面局部补水和垄底的全面补水灌溉作业。

当需要实施上部局部加压加大流量的喷灌作业时,下部接收器31-2接收到对齐探测发射器30发出的信息后,远程控制主机开启对应的上部加压电机31-1,上部加压电机31-1带动加压旋转轴46和加压旋转叶片47旋转,将对应的上部水源实施加压加大流量的控制输出作业,保证需要特殊加水喷灌的区域得到更多的水量输出作业,实施小区域单独的喷灌作业。同时,在实施地下渗透管道作业时,对所述需要特殊补水作业的植物所在位置,通过第七电磁阀24、第八电磁阀25、第九电磁阀26、第四电磁阀27、第五电磁阀28或第六电磁阀29的开启关闭配合,精确定位该区域的单独垄边灌溉作业。

所述的底部加压管10为纵向安装的管状结构,分水管45为横向安装的管状结构,分水管45的顶部与底部加压管10的底部相互连通,加压给水器31固定安装在分水管45底部中心位置,加压给水器31由上部加压电机31-1和下部接收器31-2组成,上部加压电机31-1的输出端通过加压旋转轴46与安装在底部加压管10内的加压旋转叶片47固定连接,下部接收器31-2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与对齐感应装置相连接,底部加压管10的顶部分别与第一垄边喷灌管道4、垄底喷灌管道5以及第二垄边喷灌管道6相连通,分水管45分别与第一垄边自适应补水管7、第二垄边自适应补水管8以及垄底自适应补水管9相连通,上部加压电机31-1和下部接收器31-2分别通过导线与远程控制主机电性连接;所述的上部供水主管道2的一侧设置有顶部支撑杆11和喷灌管道支撑杆12,顶部支撑杆11和喷灌管道支撑杆12的底部设置有纵向支撑杆件13。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流量自适应智能灌溉系统及方法
  • 一种基于云平台监控的自适应智能灌溉系统及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472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