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支承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2:25


支承装置

技术领域

本文描述的实施例涉及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供给多个片材的大容量供纸装置。在大容量供纸装置的盒的内侧具有供片材载置的托盘。托盘能够上下移动。在将大容量供纸装置梱包并输送的情况下,在盒的内侧配置支承托盘的支承装置。要求支承装置限制托盘的移动。

发明内容

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具有:基座部件,为板状,能够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处弯折;一对前端部件,位于所述基座部件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一对板材配置成前端变细状;以及一对下端部件,为板状,位于所述基座部件的下端部,并位于所述基座部件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与所述基座部件形成大致直角。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和大容量供纸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将大容量供纸装置的盒拉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将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安装于大容量供纸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支承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支承装置的展开图。

图6是针对盒安装支承装置的方法的第一说明图。

图7是针对盒安装支承装置的方法的第二说明图。

图8是针对盒安装支承装置的方法的第三说明图。

图9是针对盒安装支承装置的方法的第四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大容量供纸装置,10…盒,12…前框架(第一框架),13…左前孔部(孔部),15…后框架(第一框架),17…右后孔部(孔部),18…左框架(第二框架),19…右框架(第二框架),30…托盘,33…前销(销),37…后销(销),40…支承装置,41…基座部件,42…第一前端部件(前端部件),43…基端板材(板材),44…前端板材(板材),45…第二前端部件(前端部件),46…基端板材(板材),47…前端板材(板材),48…第一下端部件(下端部件),49…第二下端部件(下端部件),68…前端边,69…前端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具备基座部件、一对前端部件以及一对下端部件。基座部件为板状,能够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处弯折。一对前端部件位于所述基座部件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一对板材配置成前端变细状(先細り状)。一对下端部件为板状,位于所述基座部件的下端部,并位于所述基座部件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与所述基座部件形成大致直角。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支承位于大容量供纸装置的盒的底部的托盘。大容量供纸装置向图像形成装置供给片材。对图像形成装置、大容量供纸装置以及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按顺序进行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和大容量供纸装置的立体图。

在本申请中,正交坐标系的Z方向、X方向(第三方向)以及Y方向(第四方向)是如下所示定义的。Z方向是竖直方向(上下方向),+Z方向是上方向。X方向和Y方向是水平方向。X方向是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前后方向,+X方向是前方向。Y方向是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左右方向,+Y方向是右方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右方向是指站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前方观看后方时的右方向。在本申请中,有时将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上、下、前、后、右、以及左的各方向简称为上、下、前、后、右、以及左。

对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00使用调色剂等显影剂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操作部101、扫描部104、打印部105以及盒供纸部106。

操作部101具备显示器102和控制面板103。显示器102显示关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种信息。控制面板103具备多个按钮。控制面板103受理用户的操作。控制面板103将与由用户进行的操作相应的信号输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部。

扫描部104将读取对象的图像信息作为光的明暗进行读取。扫描部104将读取到的图像信息输出到打印部105。

打印部105基于由扫描部104生成的图像信息或者经由通信路径接收到的图像信息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盒供纸部106将用于打印部105中的图像形成的片材收纳在盒。盒供纸部106将盒中收纳的片材供给到打印部105。

对大容量供纸装置1进行详细地说明。

大容量供纸装置1能够收纳与盒供纸部106相比数量更多的片材。例如,大容量供纸装置1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右侧配置成与其相邻。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右表面具有接受从大容量供纸装置1供给的片材的开口。

图2是将大容量供纸装置的盒拉出的状态的立体图。大容量供纸装置1具有壳体2、前盖4以及盒10。

壳体2覆盖大容量供纸装置1的前表面以外的部位。在壳体2的左表面的上方,具有排出片材的开口。

前盖4覆盖大容量供纸装置1的前表面。前盖4具有为了使盒10移动而使用的手柄5。

盒10固定于前盖4的背后,能够收纳于壳体2的内侧。盒10能够与前盖4一起相对于壳体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盒10具有底框架11、一对第一框架12、15以及一对第二框架18、19。

底框架11位于盒10的底部。底框架11与XY平面平行。

一对第一框架12、15与YZ平面平行。一对第一框架12、15在前后方向上对置。一对第一框架12、15是前框架12和后框架15。前框架12位于盒10的前侧。后框架15位于盒10的后侧。

一对第二框架18、19与XZ平面平行。一对第二框架18、19在左右方向上对置。一对第二框架18、19是左框架18和右框架19。左框架18位于盒10的前侧。右框架19位于盒10的后侧。

前框架12、后框架15以及左框架18的高度相互相等,比右框架19高。盒10的上侧和右侧开放。从盒10的上侧和右侧向盒10的内侧插入片材。插入到盒10的内侧的片材与XY平面平行地配置在托盘30的上表面。

盒10具有片材位置调整机构20。片材位置调整机构20根据片材的尺寸来调整盒10的内侧的片材的位置。片材位置调整机构20具有前引导件22及后引导件25和右引导件29。片材的左端与左框架18抵接。

前引导件22和后引导件25与片材的前端和后端抵接,调整片材的前端和后端的位置。前引导件22和后引导件25在上下方向上长。前引导件22和后引导件25位于盒10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前引导件22位于盒10的前方并且位于前框架12的后侧。前引导件22的后表面与YZ平面平行,与片材的前端抵接。后引导件25位于盒10的后方,并且位于后框架15的前侧。后引导件25的前表面与YZ平面平行,与片材的后端抵接。前引导件22和后引导件25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底框架1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前引导件22和后引导件25也可以相互联动。在前引导件22向后方移动规定距离时,后引导件25也可以向前方移动规定距离。

右引导件29与片材的右端抵接,调整片材的右端的位置。右引导件29在上下方向上长。右引导件29位于盒10的后端。右引导件29位于盒10的右方,并且位于右框架19的左侧。右引导件29的左表面与XZ平面平行,与片材的右端抵接。右引导件29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底框架11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盒10具有托盘30。托盘30位于底框架11的上方。插入到盒10的内侧的片材配置在托盘30的上表面。

图3是将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安装到大容量供纸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俯视图。托盘30为平板状,与XY平面平行。托盘30具有前引导孔32和后引导孔35。在前引导孔32的内侧配置前引导件22。在后引导孔35的内侧配置后引导件25。

如图9所示,托盘30具有一对前销33、34和一对后销36、37。一对前销33、34和一对后销36、37与托盘30连结。一对前销33、34从托盘30的前端向前方突出。一对前销33、34位于托盘30的左端和右端的附近。一对后销36、37从托盘30的后端向后方突出。一对后销36、37位于托盘30的左端和右端的附近。

前框架12具有一对前孔部13、14。一对前孔部13、14在上下方向上长。一对前孔部13、14将前框架12在前后方向上贯通。一对前销33、34插通于一对前孔部13、14。后框架15具有一对后孔部16、17。一对后孔部16、17在上下方向上长。一对后孔部16、17将后框架15在前后方向上贯通。一对后销36、37插通于一对后孔部16、17。

一对前销33、34的前端位于前框架12的前侧。一对后销36、37的前端位于后框架15的后侧。一对前销33、34和一对后销36、37的前端连结着引线。通过电机卷绕引线,从而托盘30上升。通过电机放出引线,从而托盘30下降。当如图2所示的从壳体2拉出盒10时,托盘30因自重而下降。托盘30的下降方法存在自重下降和电机控制这两个模式。在自重下降时,离心制动器起作用,因此不会产生由落下导致的破坏等。图9所示的一对前孔部13、14和一对后孔部16、17对托盘30的上下移动进行引导。

图2所示的壳体2具有供纸机构。供纸机构位于壳体2的内侧的上方的左侧。供纸机构位于壳体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供纸机构具有拾取辊、供纸辊以及分离辊等。在托盘30的上表面配置片材,将盒10收纳在壳体2的内侧。电机使片材与托盘30一起上升。供纸机构从托盘30逐一取出片材并供给到图像形成装置100。

关于支承装置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9所示,在将大容量供纸装置1梱包并输送的情况下,支承装置40配置在盒10的内侧,对托盘30进行支承。

图4是支承装置的立体图。支承装置40由瓦楞纸或厚纸等形成。支承装置40具有基座部件41、一对前端部件42、45、以及一对下端部件48、49。

在本申请中,作为支承装置40的局部坐标系,如下所示定义正交坐标系的r方向、s方向以及t方向。r方向是基座部件41的宽度方向。+r方向(第一方向)是与前方向形成锐角的方向,-r方向(第二方向)是+r方向的相反方向。s方向是基座部件41的厚度方向,+s方向是与右方向形成锐角的方向。t方向是基座部件41的高度方向,+t方向是与上方向形成锐角的方向。例如,t方向与上下方向(Z方向)平行。

基座部件41是四边形的板状。基座部件41能够在宽度方向的中间部的折线51处弯折。折线51位于基座部件41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折线51位于一对下端部件48、49之间。

一对前端部件42、45位于基座部件4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一对前端部件42、45在t方向上长。一对前端部件42、45的与t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是固定的。基座部件41的从下端部到上端部的高度比从基座部件41的下端部到一对前端部件42、45的上端部的高度高。在基座部件41的上端部和一对前端部件42、45的上端部之间有一对台阶部52、55。一对前端部件42、45是第一前端部件42和第二前端部件45。

第一前端部件42位于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端部。第一前端部件42朝向+r方向的前端而前端变细。第一前端部件42的一对板材43、44配置成前端变细状。一对板材43、44是基端板材43和前端板材44。基端板材43的-r方向的端部与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端部连续。基端板材43与基座部件41位于相同的rt平面。前端板材44的+r方向的端部与基端板材43的+r方向的端部连续。前端板材44位于基端板材43的-s方向。前端板材44也可以位于基端板材43的+s方向。

第二前端部件45位于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端部。第二前端部件45朝向-r方向的前端而前端变细。第二前端部件45的一对板材46、47配置成前端变细状。一对板材46、47是基端板材46和前端板材47。基端板材46的+r方向的端部与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端部连续。基端板材46与基座部件41位于相同的rt平面。前端板材47的-r方向的端部与基端板材46的-r方向的端部连续。前端板材47位于基端板材46的+s方向。前端板材47也可以位于基端板材46的-s方向。

第一前端部件42的前端板材44和第二前端部件45的前端板材47隔着基座部件41位于s方向上的相反侧。

一对下端部件48、49是四边形的板状。一对下端部件48、49位于基座部件41的下端部。一对下端部件48、49隔着基座部件41位于s方向上的两侧。一对下端部件48、49与基座部件41形成大致直角。一对下端部件48、49与rs平面大致平行。一对下端部件48、49是第一下端部件48和第二下端部件49。

第一下端部件48位于基座部件41的+r方向和-s方向。第一下端部件48的-r方向的端部位于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中央部。第一下端部件48的+r方向的端部位于比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端部靠-r方向的位置。

第二下端部件49位于基座部件41的-r方向和+s方向。第二下端部件49的+r方向的端部位于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中央部。第二下端部件49的-r方向的端部位于比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端部靠+r方向的位置。

第一下端部件48的前端边68和第二下端部件49的前端边69相互平行。第一下端部件48的前端边68和第二下端部件49的前端边69与基座部件41不平行,与r方向交叉。从基座部件41的下端边到第二下端部件49的前端边69的-r方向的端部为止的s方向的长度比从基座部件41的下端边到第一下端部件48的前端边68的+r方向的端部为止的s方向的长度长。

图5是支承装置的展开图。支承装置40的基座部件41、一对前端部件42、45以及一对下端部件48、49由一体的平板P形成。

第一前端部件42的基端板材43和前端板材44在r方向上排列并形成于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端部。在基端板材43和前端板材44之间的折线54处,将前端板材44向-s方向弯折而形成第一前端部件42。第二前端部件45的基端板材46和前端板材47在r方向上排列并形成于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端部。在基端板材46和前端板材47之间的折线57处,将前端板材47向+s方向弯折而形成第二前端部件45。

一对下端部件48、49在r方向上排列并形成于基座部件41的-t方向的端部。在一对下端部件48、49之间形成切口50。在基座部件41和第一下端部件48之间的折线58处,将第一下端部件48向-s方向弯折而形成第一下端部件48。在基座部件41和第二下端部件49之间的折线59处,将第二下端部件49向+s方向弯折而形成第二下端部件49。

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40是将一体的平板P弯折形成的。在支承装置40不存在多个板材的重叠部分。在支承装置40不存在通过胶带等连接的部分。能够抑制支承装置40的包括材料成本在内的制造成本。支承装置40也可以将独立的多个平板连接而形成。

如图3和图9所示,在将大容量供纸装置1梱包并输送的情况下,支承装置40配置在盒10的内侧。

基座部件41的下端部与托盘30的上表面抵接。基座部件41相对于托盘30的上表面大致垂直地配置。

一对前端部件42、45插入到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一框架12、15的孔部。支承装置40的一对台阶部52、55与一对第一框架12、15的内侧接近配置。能够通过一对台阶部52、55来限制相对于盒10的支承装置4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

第一前端部件42插入到前框架12的一对前孔部13、14中的左侧的左前孔部13。第二前端部件45插入后框架15的一对后孔部16、17中的右侧的右后孔部17。左前孔部13和右后孔部17位于托盘30的上表面中的对角线的附近。基座部件41与前后方向交叉并配置在托盘30的上表面的对角线的附近。在前引导件22和后引导件25靠盒10的最中央配置的情况下,基座部件41也不会与前引导件22和后引导件25干扰。

从基座部件41的下端部到一对前端部件42、45的上端部的高度与从托盘30的上表面到一对第一框架12、15的孔部13、17的上端部的高度是相等的。能够通过一对前端部件42、45来限制相对于盒10的支承装置4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如图9所示,一对下端部件48、49沿着托盘30的上表面配置。一对下端部件48、49的前端边68、69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二框架18、19的附近。第一下端部件48的前端边68与左框架18平行地与左框架18抵接或接近配置。第二下端部件49的前端边69与右框架19平行地与右框架19抵接或接近配置。能够通过一对下端部件48、49来限制相对于盒10的支承装置40的左右方向的位置。

在第二下端部件49的-r方向的端部和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端部之间的空间,配置片材位置调整机构20的右引导件29。在右引导件29靠盒10的最中央配置的情况下,第二下端部件49也不会与右引导件29干扰。

无论片材位置调整机构20的状态如何,都能够限制相对于盒10的支承装置40的各方向的位置。能够通过支承装置40来限制托盘3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能够通过基座部件41来限制托盘30的倾斜。

支承装置40的+r方向的第一前端部件42插入到盒10的前框架12的左前孔部13。支承装置40的+r方向的第一下端部件48的前端边68配置在盒10的左框架18的附近。从基座部件41的下端部到前端边68的长度变短,能够抑制支承装置40的材料成本。支承装置40的-r方向的第二前端部件45插入到盒10的后框架15的右后孔部17。支承装置40的-r方向的第二下端部件49的前端边69配置在盒10的右框架19的附近。从基座部件41的下端部到前端边69的长度变短,能够抑制支承装置40的材料成本。

关于针对盒10安装支承装置40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6至图9是针对盒安装支承装置的方法的第一至第四说明图。如图6所示,一对下端部件48、49被折叠到基座部件41的表面的附近。基座部件41在折线51处被弯折。第一前端部件42插入到前框架12的左前孔部13。如图7所示,第二前端部件45插入到后框架15的右后孔部17。一对下端部件48、49和基座部件41被弯折,因此不会与盒10的各框架干扰。一对前端部件42、45容易插入到一对第一框架12、15的孔部13、17。

如图8所示,被弯折的基座部件41恢复为平板状。一对前端部件42、45插入到一对第一框架12、15的孔部13、17的深处为止。基座部件41的一对台阶部52、55配置在第一框架12、15的附近。如图9所示,被折叠的一对下端部件48、49相对于基座部件41以大致直角展开。一对下端部件48、49的前端边68、69配置在一对第二框架18、19的附近。

通过以上内容,针对盒10的支承装置40的安装完成。

如以上详述的,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40具备基座部件41、一对前端部件42、45以及一对下端部件48、49。基座部件41为板状,能够在r方向的中间部处弯折。一对前端部件42、45位于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两端部,一对板材配置成前端变细状。一对下端部件48、49为板状,位于基座部件41的下端部,并位于基座部件41的s方向的两侧,与基座部件41形成大致直角。

支承装置40对位于大容量供纸装置1的盒10的内侧的托盘30进行支承。基座部件41的下端部与托盘30的上表面抵接。一对前端部件42、45在盒10的内侧插入到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一框架12、15的孔部13、17。一对下端部件48、49的前端边在盒10的内侧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二框架18、19的附近。

在一对第一框架12、15之间配置基座部件41,能够限制相对于盒10的支承装置4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一对下端部件48、49的前端边68、69配置在一对第二框架18、19的附近,能够限制相对于盒10的支承装置40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一对前端部件42、45插入到孔部13、17,能够限制相对于盒10的支承装置4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支承装置40的下端部与位于盒10的底部的托盘30的上表面抵接,能够抑制托盘3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和倾斜。支承装置40能够限制托盘30的移动。能够限制托盘30的移动,能够抑制托盘30以及托盘30的周边部件的破损。特别是,能够抑制与托盘30连结的前销33、34和后销36、37的破损。

基座部件41、一对前端部件42、45以及一对下端部件48、49由一体的平板P形成。

能够抑制支承装置40的制造成本。

基座部件41的从下端部到上端部的高度比从基座部件41的下端部到一对前端部件42、45的上端部的高度高。

在基座部件41的上端部和一对前端部件42、45的上端部之间存在一对台阶部52、55。一对台阶部52、55配置在一对第一框架12、15之间,能够限制相对于盒10的支承装置4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

一对下端部件48、49是位于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第一下端部件48和位于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第二下端部件49。第一下端部件48的前端边68与第二下端部件49的前端边69相互平行。

一对下端部件48、49的前端边68、69与一对第二框架18、19平行地配置,能够限制相对于盒10的支承装置40的左右方向的位置。

第一下端部件48的前端边68和第二下端部件49的前端边69与基座部件41不平行。

基座部件41与前后方向不平行。基座部件41配置在托盘30的上表面中的对角线的附近。通过基座部件41,能够抑制托盘30的倾斜,能够限制托盘30的移动。能够避免基座部件41与片材位置调整机构20的前引导件22和后引导件25的干扰。

第一下端部件48的+r方向的端部位于比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端部靠-r方向的位置。第二下端部件49的-r方向的端部位于比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端部靠+r方向的位置。

在第二下端部件49的-r方向的端部和基座部件41的-r方向的端部之间的空间,配置片材位置调整机构20的右引导件29。能够避免第二下端部件49与右引导件29的干扰。

从基座部件41的下端部到一对前端部件42、45的上端部的高度与从托盘30的上表面到孔部13、17的上端部的高度是相等的。

基座部件41的下端部与托盘30的上表面抵接。一对前端部件42、45插入到孔部13、17。能够限制相对于盒10的支承装置4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能够限制托盘3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孔部13、17在上下方向上长,被插入托盘30所连结的销33、37,而对托盘3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

一对前端部件42、45插入到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孔部13、17,支承装置40的姿势稳定。插入到孔部13、17的销33、37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被一对前端部件42、45限制,能够抑制销33、37的破损。

孔部13、17位于托盘30的上表面中的对角线的两端部的附近。

一对前端部件42、45插入到孔部13、17,基座部件41配置在托盘30的对角线的附近。通过基座部件41,能够抑制托盘30的倾斜,能够限制托盘30的移动。能够避免基座部件41与片材位置调整机构20的前引导件22和后引导件25的干扰。

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所安装的大容量供纸装置1对作为图像处理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供给片材。大容量供纸装置1也可以对作为图像处理装置的另一例的消色装置供给片材。消色装置进行通过消色调色剂将在片材上形成的图像消色(消除)的处理。

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40所安装的大容量供纸装置1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右侧。大容量供纸装置也可以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左侧。在这种情况下的大容量供纸装置和支承装置中,使实施方式的大容量供纸装置1和支承装置40在左右方向上翻转(反転)。大容量供纸装置1也可以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右侧和左侧以外的其它侧。

也可以是,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40的第一前端部件42插入到盒10的左前孔部13,第二前端部件45插入到盒10的右后孔部17。支承装置的第一前端部件插入到盒10的右前孔部14,第二前端部件插入到盒10的左后孔部16。在这种情况下的支承装置中,使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40在s方向上翻转。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支承装置40具备基座部件41、一对前端部件42、45以及一对下端部件48、49。由此,能够限制托盘30的移动。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相关技术
  • 具有提升装置的轴支承装置
  • 用于支承电感器的支架装置、电感器装置以及不间断电源
  • 用以促动用于输入装置的手部支承的设备和方法,用于输入装置的手部支承,用于技术装置的输入系统,和生产用于输入装置的手部支承的方法
  • 支承构件、导管支承装置以及具备该导管支承装置的处理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5607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