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双回路调温装置及方法、机房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双回路调温装置及方法、机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温度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双回路调温装置及方法、机房。

背景技术

数据机房对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具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而机房专用空调正是能够保证数据机房室内环境质量的关键基础设置,机房专用空调具有高显热比、大风量、高控制精度和高可靠性等特点。

但是传统的机房专用空调多采用机械制冷系统,其中,机械制冷是依靠机械作用或热力作用,使制冷工质发生状态变化,完成制冷循环,并利用工质在低温下的温升或集态变化进行制冷,机房专用空调的调温模式单一,在春季和秋季过渡季节期间,无法利用自然冷源,节能效果较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机房专用空调调温模式单一,在过渡季节节能效果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双回路调温装置及方法、机房。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双回路调温装置,所述双回路调温装置包括:

自然调温组件,所述自然调温组件包括第一冷媒和输送驱动件,所述输送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冷媒流动,以使得所述第一冷媒与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分别进行换热;

机械调温组件,所述机械调温组件包括第二冷媒,所述机械调温组件用于与机械制冷制热系统相连通,以使得第二冷媒与室内环境换热;

流量调节组件,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分别调节所述第一冷媒和所述第二冷媒的流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然调温组件包括:

第一换热件,所述第一换热件与所述输送驱动件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件设置于室内,用于将所述第一冷媒与所述室内环境换热;

第二换热件,所述第二换热件与所述输送驱动件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件设置于室外,用于将所述第一冷媒与所述室外环境换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包括第一流量调节件,所述第一流量调节件设置于所述输送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换热件的输入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械调温组件包括第三换热件,所述第三换热件与所述第一换热件并列设置,用于将所述第二冷媒与室内环境换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包括第二流量调节件,所述第二流量调节件靠近所述第三换热件的输入端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回路调温装置包括控制器,所述自然调温组件、所述机械调温组件以及所述流量调节组件与所述控制器相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回路调温装置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件,所述第一温度检测件设置于室外,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所述第一温度检测件与所述控制器相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回路调温装置还包括:

第一压力检测件,所述第一压力检测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件的输出端,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换热件的输出压力;

第二压力检测件,所述第二压力检测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件的输入端,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换热件的输入压力;

第三压力检测件,所述第三压力检测件设置于所述输送驱动件的输入端,用于检测所述输送驱动件的输入压力;

第四压力检测件,所述第四压力检测件设置于所述输送驱动件的输出端,用于检测所述输送驱动件的输出压力;

第二温度检测件,所述第二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件的输出端,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换热件的输出端的温度;

第三温度检测件,所述第三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第三换热件的输入端,用于检测所述第三换热件的输入端的温度;

第四温度检测件,所述第四温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第三换热件的输出端,用于检测所述第三换热件的输出端的温度;

其中,所述第一压力检测件、所述第二压力检测件、所述第三压力检测件、所述第四压力检测件、所述第二温度检测件、所述第三温度检测件、所述第四温度检测件与所述控制器相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媒包括氟利昂,所述输送驱动件包括氟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媒包括水,所述机械制冷制热系统包括冷冻水系统或压缩机系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换热件包括第一盘管换热结构;

所述第二换热件包括第二盘管换热结构;

所述第三换热件包括第三盘管换热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盘管换热结构、所述第二盘管换热结构和所述第三盘管换热结构配置为V型板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然调温组件包括:

第一机体,所述第一机体包括第一中空内腔,所述第二换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中空内腔中;

第一风机,所述V型板状结构具有开口侧,所述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件的开口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机体、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换热件对应成组设置,所述第一机体、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换热件并列设置有多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然调温组件包括:

第二机体,所述第二机体包括第二中空内腔,所述第一换热件和所述第三换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中空内腔中;

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第二机体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中空内腔中的气体换热后输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中空内腔的气体输送方向上,气体先通过所述第一换热件,再通过所述第三换热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机体包括:

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二中空内腔相连通;

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二中空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件和所述第二换热件的组合体的两侧;

其中,所述第二风机靠近所述第一风口设置,或者,所述第二风机靠近所述第二风口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机体、所述第二风机、所述第一换热件和所述第三换热件对应成组设置,所述第二机体、所述第二风机、所述第一换热件和所述第三换热件并列设置有多组。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机房,包括上述的双回路调温装置。

本申请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双回路调温方法,包括:

提供自然调温组件和机械调温组件;

获取室外温度和预设温度阈值;

当所述室外温度小于所述预设温度阈值时,若室内环境待制冷,则调节所述自然调温组件工作进行调温工作;

当所述室外温度在所述预设温度阈值内时,调节所述自然调温组件与所述机械调温组件共同进行调温工作;

当所述室外温度大于所述预设温度阈值时,若室内环境待制冷,则调节所述机械调温组件进行调温工作。

上述双回路调温装置,通过将自然调温组件的自然条件调温模式与机械调温组件的机械调温模式相结合,并通过流量调节组件分别调节两种模式在调温过程中的换热量占比,能够较大程度地利用自然热源或自然冷源,大幅降低机械制冷制热系统的耗电水平,大大降低能耗,即可在夏季和冬季进行高效调温,又可在春秋过渡季节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或自然热源,使双回路调温装置运行更加稳定高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双回路调温装置的调温回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自然调温组件的室内机部分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自然调温组件的室外机部分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自然调温组件的室内机部分的侧视图。

图5为图4中的A视图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自然调温组件的室外机部分设置为多组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自然调温组件的室内机部分的下送风的风向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自然调温组件的室内机部分的上送风的风向示意图。

1、自然调温组件;11、输送驱动件;12、第一换热件;13、第二换热件;131、盘管;

14、第一机体;141、第一中空内腔;142、第一框架;143、第一板体;15、第一风机;

16、第二机体;161、第二中空内腔;162、第一风口;163、第二风口;164、第二框架;165、第二板体;

17、第二风机; 18、储液罐;

2、机械调温组件; 21、第三换热件; 211、托架;

3、流量调节组件; 31、第一流量调节件; 32、第二流量调节件;

4、控制器;

50、第一温度检测件;51、第一压力检测件;52、第二压力检测件;53、第三压力检测件;54、第四压力检测件;55、第二温度检测件;56、第三温度检测件;57、第四温度检测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双回路调温装置的调温回路示意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回路调温装置,包括自然调温组件1、机械调温组件2和流量调节组件3,自然调温组件1包括第一冷媒和输送驱动件11,输送驱动件11用于驱动第一冷媒流动,以使得第一冷媒与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分别进行换热,以便利用室外的自然冷源或自然热源对室内环境进行调温。机械调温组件2包括第二冷媒,机械调温组件2用于与机械制冷制热系统相连通,以使得第二冷媒与室内环境换热,即机械调温组件2能够在机械制冷制热系统的调节下对室内环境进行机械调温。流量调节组件3分别调节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的流量,即流量调节组件3能够调节自然调温组件1与机械调温组件2对室内环境的调温过程的调温换热量占比。

如此设置,本实施例通过将自然调温组件1的自然条件调温模式与机械调温组件2的机械调温模式相结合,并通过流量调节组件3分别调节两种模式在调温过程中的换热量占比,能够较大程度地利用自然热源或自然冷源,大幅降低机械制冷制热系统的耗电水平,大大降低能耗,即可在夏季和冬季进行高效调温,又可在春秋过渡季节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或自然热源,使双回路调温装置运行更加稳定高效,解决了传统机房专用空调调温模式单一,在过渡季节节能效果较低的问题。

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自然调温组件1包括第一换热件12和第二换热件13,第一换热件12与输送驱动件11相连通,第一换热件12设置于室内,用于将第一冷媒与室内环境换热,第二换热件13与输送驱动件11相连通,第二换热件13设置于室外,用于将第一冷媒与室外环境换热。如此设置,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换热件12与第二换热件13的方式进行换热调温,换热过程更加高效方便。

其中,第一换热件12和第二换热件13之间可通过管路相连接,可选地,第一换热件12和第二换热件13之间可通过铜管连接,提高第一冷媒的流动稳定性。

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流量调节组件3包括第一流量调节件31,第一流量调节件31设置于输送驱动件11的输出端与第一换热件12的输入端之间。输送驱动件11能够为第一冷媒的流动提供驱动力,输送驱动件11将第一冷媒输出后,第一流量调节件31能够调节第一冷媒进入第一换热件12内的流量,从而调节第一换热件12与室内环境的换热速率,进而调节自然冷源或自然热源在对室内环境调温过程中的调温换热量占比,大幅降低机械制冷制热系统的耗电水平,能够大大降低能耗。

其中,第一流量调节件31可以但不限于为电子膨胀阀,调节范围宽,调节反应快,使得对第一换热件12的换热速率的调节更加灵活方便。

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机械调温组件2包括第三换热件21,第三换热件21与第一换热件12并列设置,第三换热件21设置于室内,用于将第二冷媒与室内环境换热,即室内环境中的气体能够经过第一换热件12和第三换热件21进行双重调温,换热面积大,调温效果好。

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流量调节组件3包括第二流量调节件32,第二流量调节件32靠近第三换热件21的输入端设置,即第二流量调节件32能够调节机械制冷制热系统对第三换热件21的第二冷媒的供给量,从而调节第二换热件13与室内环境的换热速率,进而调节机械制冷制热系统在对室内环境调温过程中的调温换热量占比。

其中,第二流量调节件32可以但不限于为比例积分阀,体积小、重量轻,具有可靠的自我保护功能,具有较宽的调速范围、功耗低。

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双回路调温装置包括控制器4,自然调温组件1、机械调温组件2以及流量调节组件3与控制器4相通信连接,控制器4能够负责机组的基本运行保障及第一风机15、第二风机17等部件的协同,控制器4内可预设温度阈值等参数或程序对流量调节组件3进行调节,减少了人工操作,对自然调温组件1与机械调温组件2的调温量分配更加智能高效。

其中,控制器4可以但不限于为PLC控制器,控制器4的具体结构与传统控制器结构相近,在此不再赘述。通信连接可以但不限于为电线等有线连接或蓝牙等无线信号配对调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4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可选地,控制器4可设置有一个,流量调节组件3的第一流量调节件31和第二流量调节件32可由控制器4统一调控,以实现双回路调温装置的独立自主的控制调节,形成自然调温组件1和机械调温组件2两者的联控模式。

可选地,控制器4可设置有至少两个,流量调节组件3的第一流量调节件31和第二流量调节件32可分别对应一个控制器4,流量调节组件3的各个流量部件由对应控制器4分别调控,此时可另设额外的控制器4,负责机组的基本运行保障及风机等部件的协同,其不对两套盘管的工作状态进行协同,不干预盘管间换热量分配,以形成自然调温组件1和机械调温组件2两者的分控模式,联控模式与分控模式可以根据使用场景不同灵活选择运行模式。

当然,双回路调温装置整体也可接入外部的空调群控系统,以便由空调群控系统进行模式调控,或者,也可仅将机械调温组件2与第二流量调节件32接入外部的空调群控系统,自然调温组件1与第一流量调节件31由独立控制器4控制,能形成分控模式进行调控。

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双回路调温装置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件50,第一温度检测件50设置于室外,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具体地,第一温度检测件50可用于检测室外环境的干球温度,第一温度检测件50与控制器4相通信连接,如此设置,通过第一温度检测件50检测到的室外温度能够传输至控制器4,控制器4能够通过对比室外温度与预设温度阈值,根据不同温度情况调节自然调温组件1与机械调温组件2的调温量占比分配,能够根据室外环境进行适应性调节,更加智能。

其中,双回路调温装置可根据室外侧干球温度对自然调温组件1与机械调温组件2的调温量占比进行调节,也可结合室外侧干球温度、回风温度、机房制冷负载率等综合条件动态调节自然调温组件1与机械调温组件2的工作状态,实现自然调温组件1与机械调温组件2的调温量的调节和协同。

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双回路调温装置还包括第一压力检测件51、第二压力检测件52、第二温度检测件55、第三温度检测件56、第四温度检测件57,第一压力检测件51设置于第一换热件12的输出端,用于检测第一换热件12的输出压力,第二压力检测件52设置于第二换热件13的输入端,用于检测第二换热件13的输入压力,第一压力检测件51、第二压力检测件52能够分别与控制器4相通信连接,以使控制器4能够通过第一压力检测件51和第二压力检测件52对第一换热件12输出端以及第二换热件13输入端的压力进行实时检测,并且控制器4可通过调节输送驱动件11以及第一流量调节件31能够及时调节自然调温组件1的回路中对应位置的压力。

所述第三压力检测件53设置于所述输送驱动件11的输入端,用于检测所述输送驱动件11的输入压力,所述第四压力检测件54设置于所述输送驱动件11的输出端,用于检测所述输送驱动件11的输出压力。第三压力检测件53和第四压力检测件54与控制器4相通信连接。

第二温度检测件55设置于第一换热件12的输出端,用于检测第一换热件12的输出端的温度,第二温度检测件55与控制器4相通信连接,控制器4能够获取第二温度检测件55的检测温度,以便对自然调温组件1的回路中温度进行监控和调节,避免自然调温组件1的回路中温度过高或过低。

第三温度检测件56设置于第三换热件21的输入端,用于检测第三换热件21的输入端的温度。第四温度检测件57设置于第三换热件21的输出端,用于检测第三换热件21的输出端的温度,第三温度检测件56、第四温度检测件57与控制器4相通信连接,即控制器4能够获取第三温度检测件56和第四温度检测件57的检测温度,以便对机械调温组件2中的温度进行监控和调节,避免机械调温组件2的回路中温度过高或过低。

其中,第一温度检测件50、第二温度检测件55、第三温度检测件56和第四温度检测件57可以但不限于为温度传感器,第一压力检测件51和第二压力检测件52可以但不限于为压力传感器。双回路调温装置还可包括流量计,流量计可设置在第三换热件21的输入端,以便对第二冷媒进入第三换热件21的流量进行检测,流量计可与控制器4相通信连接,以便将流量信号反馈至控制器4,以便实时调节。

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的类型可根据实际调温需要进行选用,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可为同一材质的冷媒,也可选用不同材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媒包括氟利昂,输送驱动件11包括氟泵,即自然调温组件1可使用氟利昂作为冷媒进行换热,换热效率高,而且通过氟泵驱动第一冷媒流动,使用较小的功率驱动即可利用自然冷源或自然热源进行换热,更加节能。输送驱动件11可采用全封闭式的高效变流量泵,泵体的固定可采取必要的减震措施,防护等级不低于IP5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冷媒包括水,机械制冷制热系统包括冷冻水系统或压缩机系统,即机械调温组件2可利用水作为冷媒进行换热,机械调温组件2可接入楼房中的中央空调的冷冻水系统或热水系统中,通过水循环进行换热,调节方便,更加节能。当然,在需要对室内环境制热的使用场景下,机械制冷制热系统也可包括热水系统。

参阅图4-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件12包括第一盘管换热结构,第二换热件13包括第二盘管换热结构,第三换热件21包括第三盘管换热结构,即第一盘管换热结构、第二盘管换热结构和第三盘管换热结构均可设计为盘管型换热结构,结构紧凑,换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盘管型换热结构可由一定长度的盘管131螺旋往复绕设形成。具体可选地,第一盘管换热结构、第二盘管换热结构和第三盘管换热结构可以但不限于为蒸发器、冷凝器、铜管铝翅片、微通道铝翅片。

其中,第一盘管换热结构、第二盘管换热结构和第三盘管换热结构配置为V型板状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盘管型换热结构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V型板状结构可设置有两侧板体,两个板体之间可通过托架结构进行连接,当然两个板体之间也可设计为一体成型结构。参阅图3,第二换热件13可包括托架132,托架132可为长条形板状结构,用于连接承托两个换热板体部分。

参阅图3-4,在一些实施例中,自然调温组件1包括第一机体14和第一风机15,第一机体14包括第一中空内腔141,第二换热件13设置于第一中空内腔141中。V型板状结构具有相对设置的开口侧和尖端,第一风机15设置于第二换热件13的开口侧,以使风流能够由V型板状结构的侧部进入汇聚到第一风机15处送出,底面及侧面周向回风面积大,能够获得较大风量,增加换热面积,而且也可使第一机体14的排列布设更加紧凑方便,减少相互之间回风干扰。

参阅图6,第一机体14、第一风机15和第二换热件13对应成组设置,其可作为室外机部分,第一机体14、第一风机15和第二换热件13并列设置有多组,能够增加换热面积以及换热量,从而满足室内环境的不同调温需求。多个室外机部分可通过同一控制器4进行调节。

参阅图3,第一机体14可包括第一框架142和第一板体143,第一板体143与第一框架142可拆卸连接,第一板体143设置于第一框架142的周向。自然调温组件1还可包括储液罐18,储液罐18可设置于第一机体14上,储液罐18连通设置于第一换热件12与第二换热件13之间。

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自然调温组件1包括第二机体16和第二风机17,第二机体16包括第二中空内腔161,第一换热件12和第三换热件21设置于第二中空内腔161中,第一换热件12和第三换热件21能够以第二机体16为依托进行架设。第二风机17与第二机体16相连接,用于驱动第二中空内腔161中的气体换热后输出,即第二风机17启动,能够在第二中空内腔161中形成负压,引入气流,气流进入第二中空内腔161后,与第一换热件12和第三换热件21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由第二风机17驱动送出。

其中,自然调温组件1还可包括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可设置于第二机体16的回风口位置处,能够对进入第二中空内腔161中的气体进行过滤。

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中空内腔161的气体输送方向上,气体先通过第一换热件12,再通过第三换热件21,即室内气流可先与第一换热件12换热,进行自然调温,然后再通过第三换热件21,进行机械调温,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或自然热源,更加节能。

其中,第一换热件12与第三换热件21之间可设置有支离距离,也可直接层叠贴合设置。

参阅图2以及图7-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机体16包括与第二中空内腔161相连通的第一风口162和第二风口163,第一风口162和第二风口163设置于第一换热件12和第二换热件13的组合体的两侧,第一风口162和第二风口163,一者作为送风口,另一者作为回风口。其中,在第二风机17出风方向相同的情况下,第二风机17可靠近第一风口162设置,或者,第二风机17也可靠近第二风口163设置,即双回路调温装置可选择采用回风温度控制或送风温度控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用。另外,当第二风机17靠近第一风口162或第二风口163设置时,第一换热件12和第三换热件21的V型板状结构的开口侧可朝向靠近第二风机17设置,也可背离第二风机17设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用,能够提高换热效率即可。优选地,第一换热件12和第三换热件21的V型板状结构的开口侧均可朝向靠近第二风机17设置,以使在第二中空内腔161的气体输送方向上,气体可由V型板状结构的尖端侧流向V型板状结构的开口侧,以使V型板状结构的侧板对风流起分散导向换热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件12和第三换热件21可层叠设置为换热组合体,第二机体16、第二风机17与换热组合体可一一对应设置,即每个第二机体16内可对应设置有一个换热组合体,以及至少一个第二风机17。第二机体16可包括第二框架164和第二板体165,第二板体165与第二框架164可以但不限于为可拆卸连接,第二板体165可设置于第二框架164的周向。控制器4可以但不限于为设置在第一机体14的内腔或外部,或者设置在第二机体16的内腔或外部,可选地,控制器4可设置在第二机体16的第二板体165内侧。控制器4的位置可根据使用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过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机体16、第二风机17、第一换热件12和第三换热件21对应成组设置,其可作为室内机部分,第二机体16、第二风机17、第一换热件12和第三换热件21并列设置有多组,能够增加换热面积以及换热量,从而满足室内环境的不同调温需求。

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机17可设置在第一换热件12和第三换热件21组成的换热组合体的下方,第三换热件21位于第一换热件12与第二风机17之间,以使气体进入后先经第一换热件12再经第三换热件21。第一换热件12和第三换热件21均分别配置为V型板状结构,两者可层叠设置,挡设在第二中空内腔161的气体的通流截面上。

第一风口162可作为进风口,第二风口163可作为出风口,第二风机17靠近第二风口163设置,用于将进入第二中空内腔161中的气体由第二风口163处吹出。工作时,第二风机17启动,第二中空内腔161内形成负压,外部气体由第一风口162进入第二中空内腔161内与第一换热件12、第三换热件21分别换热,形成调温后的气体,调温后的气体在第二风机17的驱动作用下由第二风口163吹出。

其中,第二机体16可设计为方型结构,多组室内机之间可相独立设置,也可内腔相连通。多个室内机部分可通过同一控制器4进行调节,第一风机15和第二风机17可选为离心风机。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房,包括上述的双回路调温装置,例如双回路调温装置可应用于互联网数据中心。双回路调温装置可应用在传统冷冻水空调系统中,替换传统空调末端设备,增加自然冷源或自然热源的调温占比,大幅降低机房的耗电水平。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回路调温方法,包括:

提供自然调温组件1和机械调温组件2;

获取室外温度和预设温度阈值,其中,预设温度阈值可选为5℃-15℃。

当室外温度小于预设温度阈值时,例如冬季时,若室内环境待制冷,则调节自然调温组件1工作进行调温工作;若室内环境待制热,则调节机械调温组件2进行调温工作。

当室外温度在预设温度阈值内时,例如春秋季时,调节自然调温组件1与机械调温组件2共同进行调温工作;

当室外温度大于预设温度阈值时,例如夏季时,若室内环境待制冷,则调节机械调温组件2进行调温工作;若室内环境待制热,则调节自然调温组件1工作。

如此设置,本实施例能调节自然调温组件1和机械调温组件2在单独使用自然调温组件1、单独使用机械调温组件2以及自然调温组件1和机械调温组件2配合使用三种模式间进行切换,以便根据不同需要进行调温操作,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自然冷源或自然热源,更加节能。

其中,上述双回路调温装置可用于实施双回路调温方法,双回路调温装置的控制器4可作为双回路调温方法的执行主体。室外温度可通过第一温度检测件50进行检测传输,预设温度阈值可在控制器4内进行输入预设。

双回路调温装置的自然调温组件1和机械调温组件2均按额定调温量配置。空调机组额定调温量按机组只启用机械调温组件2时,在给定的进出水温度,室内侧回风温湿度工况下的调温量。在室外侧干球温度与室内侧回风温度温差达到30℃时,机组只启用自然调温组件1的调温量不小于额定调温量。

一般情况下,当室外侧干球温度与室内侧回风温度温差在20℃~30℃之间时,空调机组可运行在自然调温组件1和机械调温组件2配合使用的模式。空调机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室内温度控制范围为18℃~38℃,范围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温度调节精度须达到设定点±1℃,温度波动超限可通过报警器发出远程报警信号。室外机部分的额定工况为室外侧干球温度5℃,室内侧回风状态33℃/35%RH。

在自然调温组件1单独运行时,双回路调温装置可满足以下能效比要求:

(1)室外侧干球温度为-5℃,室内侧回风状态为33℃/35%RH工况,能效比大于等于15;

(2)室外侧干球温度为5℃,室内侧回风状态为33℃/35%RH工况,能效比大于等于10;

(3)室外侧干球温度为15℃,室内侧回风状态为33℃/35%RH工况,能效比大于等于6。

在机械调温组件2单独运行时,具备以下不同设计工况,可满足不同进风温度和回风温度控制场景的需求:

(1)7/12℃工况:进出水温度7/12℃,回风状态24℃/50%RH。

(2)10/16℃工况:进出水温度10/16℃,回风状态28℃/40%RH。

(3)12/18℃工况:进出水温度12/18℃,回风状态30℃/40%RH。

(4)14/20℃工况:进出水温度14/20℃,回风状态32℃/40%RH。

(5)17/23℃工况:进出水温度17/23℃,回风状态35℃/40%RH。

(6)18/24℃工况:进出水温度18/24℃,回风状态36℃/35%RH。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确定混水阀调温开关位置的方法、装置、介质及混水阀
  • 用于提升空调温度控制精确性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
  • 机房空调温度调节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双回路调温阀芯
技术分类

06120116487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