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用于车辆的侧围总成及车辆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用于车辆的侧围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用于车辆的侧围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车辆的后门把手采用隐藏式设计以获得美观的车辆外形。其中一种隐藏式设计是将后门把手设置在后窗玻璃的后方、靠近C柱的位置,并且将后门把手设计成与后窗黑边同色,从而在视觉上达到隐藏后门把手的效果。这种后门把手通常需要将手从后方伸入后门把手容纳腔以扳动后门把手从而打开后门,因此需要在车身侧围上设置操作凹部,以便人手进行开门操作。

图1示出了这样的隐藏式后门把手1以及后门把手1附近的C柱加强组件2,其中,C柱加强组件2包括第一C柱加强件3和第二C柱加强件4,第一C柱加强件3和第二C柱加强件4各自连接至车身侧围内板5。显然,在车身侧围上设置操作凹部6会减少后门把手1旁边的C柱加强组件2的可用空间。如果为此而减小C柱加强组件2的宽度S,则会导致白车身的扭转刚度降低。因此,如何在实现隐藏式后门把手的设计同时保证白车身的扭转刚度仍具有挑战性。

应当注意的是,背景技术部分提供了与本发明内容有关的背景信息,其不一定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用于车辆的侧围总成以及车辆。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侧围总成,所述侧围总成包括侧围内板和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侧围内板外侧的C柱加强组件;其中,所述C柱加强组件包括彼此连接且至少部分地间隔开的第一C柱加强件和第二C柱加强件,所述第二C柱加强件包括跨越所述第一C柱加强件与所述第二C柱加强件之间的间隙的跨越部段,其中,所述第一C柱加强件和所述第二C柱加强件各自在靠近所述侧围内板的一侧连接至所述侧围内板,并且所述第一C柱加强件和所述第二C柱加强件在远离所述侧围内板的另一侧通过所述跨越部段彼此连接。

如此,第一C柱加强件、第二C柱加强件和侧围内板整体在至少部分位置处具有盒型截面,从而增加C柱加强组件的惯性截面矩,进而提高了侧围总成的扭转刚度,这允许C柱加强组件具有相对较小的宽度以避免与隐藏式后门把手的操作凹部发生干涉,同时满足侧围总成的扭转刚度要求。

根据上述技术构思,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可进一步包括任何一个或多个如下的可选形式。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第一C柱加强件包括用于固定至所述侧围内板的固定部分和与所述固定部分相连且延伸远离所述侧围内板的第一加强件本体,所述第二C柱加强件包括用于固定至所述侧围内板的固定部段和与所述固定部段相连且延伸远离所述侧围内板的第二加强件本体,其中,所述第一加强件本体和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至少部分地间隔开,所述跨越部段与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相连并且跨越所述第一加强件本体和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之间的间隙。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第一C柱加强件包括从所述第一加强件本体翻折的翻边部分,所述翻边部分设置成与所述固定部分相比更远离所述侧围内板;所述第二C柱加强件包括通过至少所述跨越部段与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相连的重叠部段,其中,所述重叠部段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翻边部分重叠并且连接至所述翻边部分。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第一加强件本体和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呈板条状,并且沿着所述侧围内板伸长。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第二C柱加强件包括从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翻折的翻边部段,所述重叠部段的相反端分别与所述翻边部段和所述跨越部段连接。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翻边部段、所述跨越部段以及所述重叠部段彼此连接形成大致三角形构型。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第二加强件本体在靠近所述重叠部段的一端设置有抵接凸片,所述抵接凸片抵接并连接至所述第一加强件本体。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第一C柱加强件部分地沿着所述车辆的顶盖内板的外侧延伸并且连接至所述顶盖内板。

在一些可选形式中,所述第一C柱加强件和所述第二C柱加强件各自一体成形。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用于车辆的侧围总成。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侧围总成和车辆允许C柱加强组件具有相对较小的宽度以避免与隐藏式后门把手的操作凹部发生干涉,同时满足侧围总成的扭转刚度要求。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以及优点将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的可选实施方式更好地理解,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其中:

图1示出了背景技术中的用于车辆的包括C柱加强组件的侧围总成和隐藏式后门把手;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侧围总成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侧围总成的局部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侧围内板和C柱加强组件;

图4A至图4C分别是图3中的C柱加强组件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图3中的C柱加强组件的第一C柱加强件的立体图;

图6A和图6B分别是图3中的C柱加强组件的第二C柱加强件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背景技术中的C柱加强组件和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侧围总成的C柱加强组件的示意性剖视图;以及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侧围总成和隐藏式后门把手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讨论实施方式的实施和使用。然而,应当理解,所讨论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示范性地说明实施和使用本发明的特定方式,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描述时车辆的各个部件的结构位置例如上、下、顶、底、前、后等方位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方位表述是描述了车辆于水平路面处于静止状态时各个部件在车辆中的方位。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说明,部件的内侧或内表面指的是部件的朝向车辆内部的一侧或表面,而部件的外侧或外表面指的是部件的朝向车辆外部的一侧或表面。

图2和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侧围总成100。参照图2和图3,用于车辆的侧围总成100可以包括侧围内板102、侧围外板104以及至少部分地设置在侧围内板102与侧围外板104之间的C柱加强组件106。C柱加强组件106可以至少部分地设置在侧围内板102外侧并连接至侧围内板102。

参照图3以及图4A至图4C,C柱加强组件106可以包括彼此连接且至少部分地间隔开的第一C柱加强件108和第二C柱加强件110。第二C柱加强件110包括跨越第一C柱加强件108与第二C柱加强件110之间的间隙的跨越部段112。第一C柱加强件108和第二C柱加强件110各自在靠近侧围内板102的一侧连接至侧围内板102,并且第一C柱加强件108和第二C柱加强件110在远离侧围内板102的另一侧通过跨越部段112彼此连接。如此,第一C柱加强件108、第二C柱加强件110和侧围内板102整体在至少部分位置处具有盒型截面(例如沿图3中的线A-A截取时具有盒型横截面),从而增加C柱加强组件106的惯性截面矩,进而提高侧围总成100以及包括侧围总成100的白车身的扭转刚度,这将在下文中进一步说明。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C柱加强件108和第二C柱加强件110可以各自一体成形,并且可以由金属、碳纤维等材料制成。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C柱加强件108可以包括彼此成角度的第一加强区段114和第二加强区段116。第一加强区段114和第二加强区段116适于分别沿着车辆的侧围内板102的外侧和顶盖内板(未示出)的外侧延伸并且分别连接至侧围内板102和顶盖内板。通过第一C柱加强件108连接车辆的侧围内板102和顶盖内板可以提高白车身的扭转刚度。

可以设想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C柱加强件108也可以不具有第二加强区段116,换言之,第一C柱加强件108可以仅设置在侧围内板102的外侧。

由于第一C柱加强件108的第一加强区段114与第二加强区段116的结构类似,下面将以第一加强区段114为例对第一C柱加强件108的构造进行说明。

参照图3至图5,第一加强区段114可以包括用于固定至侧围内板102的固定部分118和与固定部分118相连且延伸远离侧围内板102的第一加强件本体120。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分118可以贴合侧围内板102,并且可以通过例如焊接、胶粘等方式连接至侧围内板10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加强件本体120可以呈板条状并沿着侧围内板102伸长,并且第一加强件本体120可以大致垂直于侧围内板102并远离侧围内板102朝向侧围外板104延伸。

第一加强区段114还可以包括从第一加强件本体120翻折的翻边部分122。翻边部分122可以提高第一加强区段114的刚度。翻边部分122可以设置成与固定部分118相比更远离侧围内板10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加强区段114的固定部分118和翻边部分122分别设置在第一加强件本体120的内侧(相对靠近侧围内板102的一侧)和外侧(相对远离侧围外板104的一侧)。固定部分118和翻边部分122均可以大致垂直于第一加强件本体120延伸。

参照图3以及图6A和图6B,第二C柱加强件110可以包括用于固定至侧围内板102的固定部段124和与固定部段124相连且延伸远离侧围内板102的第二加强件本体126。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段124可以贴合侧围内板102,并且可以例如通过焊接、胶粘等方式连接至侧围内板10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以及图6A和图6B所示,第二加强件本体126可以呈板条状并沿着侧围内板102伸长,第二加强件本体126可以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128和第二端130。第二加强件本体126可以大致垂直于侧围内板102并远离侧围内板102朝向侧围外板104延伸。

参照图3以及图4A至图4C,第一C柱加强件108的第一加强件本体120和第二C柱加强件110的第二加强件本体126至少部分地间隔开。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A以及图5至图6B所示,第二加强件本体126的第一端128可以与第一加强件本体120以成锐角的方式彼此连接,第二加强件本体126的其余部分可以与第一加强件本体120间隔开。跨越部段112可以与第二加强件本体126相连,并且跨越第一加强件本体120和第二加强件本体126之间的间隙。第一C柱加强件108的第一加强区段114和第二C柱加强件110通过跨越部段112彼此相连,使得第一C柱加强件108的第一加强区段114、第二C柱加强件110和侧围内板102整体至少在跨越部段112处具有盒型横截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C所示,第二C柱加强件110可以包括重叠部段132,重叠部段132通过至少跨越部段112与第二加强件本体126连接。第二C柱加强件110的重叠部段132至少部分地与第一加强区段114的翻边部分122重叠并且连接至翻边部分122。如此,增加了第一C柱加强件108的第一加强区段114与第二C柱加强件110的连接区域,有助于提高侧围总成100的扭转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C柱加强件110的重叠部段132可以通过焊接、胶粘等方式连接至翻边部分12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第二加强件本体126可以在靠近重叠部段132的第一端128处设置有抵接凸片134,抵接凸片134可以抵接并连接至第一加强件本体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C和图6A所示,重叠部段132可以沿翻边部分122伸长并且整体叠置在翻边部分122的外侧。第二C柱加强件110还可以包括从第二加强件本体126翻折的翻边部段136。翻边部段136可以提高第二C柱加强件110的刚度。重叠部段132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翻边部段136和跨越部段112连接,以与翻边部段136和跨越部段112协同提高侧围总成100的扭转刚度。

在图4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C柱加强件110包括呈条肋状的两个跨越部段112。翻边部段136、跨越部段112以及重叠部段132彼此连接形成大致三角形构型,使得第二C柱加强件110结构更稳定。

可以设想的是,第二C柱加强件110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条肋状的跨越部段112。可以设想的是,跨越部段112也可以成板状(可选地,呈三角形板状并且将整个重叠部段132与翻边部段136连接在一起),从而使C柱加强组件106与侧围内板102整体在更多的位置处形成盒型横截面。

图7示出了背景技术中的C柱加强组件2和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C柱加强组件106的示意性剖视图。参照图4C和图7,与背景技术中的C柱加强组件2相比,根据本发明的C柱加强组件106与侧围内板102形成盒型横截面并且第一C柱加强件108的第一加强区段114的翻边部分122和第二C柱加强件110的重叠部段132彼此重叠且连接,提高了侧围总成100的扭转刚度,在根据本发明的C柱加强组件106的宽度W小于背景技术中C柱加强组件2的宽度S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侧围总成100仍能获得基本相同或者甚至更大的扭转刚度。因此,结合参照图1和图8,在采用隐藏式后门把手设计时,根据本发明的C柱加强组件106可以采用相对较小的宽度以避免与隐藏式后门把手的操作凹部发生干涉,同时还能保证侧围总成100以及白车身的扭转刚度要求。

应当理解,本文描述的各个部件和特征可由多种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聚合物、橡胶、金属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它合适的材料或者材料的组合。图2至图8所示的实施例仅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侧围总成的各个可选部件的形状、尺寸和布置方式,然而其仅为示意而非限制,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的情况下,亦可采取其他形状、尺寸和布置方式。

以上已揭示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创作思想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公开的构思作各种变化和改进,但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所确定。

相关技术
  • 车辆侧围装填模块、侧围结构及使用该侧围结构的车辆
  • 车辆侧围立柱、侧围结构及车辆
  • 一种适用于双胎并装车轮的电动轮总成、车桥及车辆
  • 车辆动力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车辆后悬下推力杆连接座总成及车架及车辆
  • 用于车辆的侧围加强板总成、用于车辆的白车身及车辆
  • 车辆侧围内板及车辆侧围板总成
技术分类

0612011648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