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过冷水式制冰系统及其制冰融冰控制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过冷水式制冰系统及其制冰融冰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冷水式制冰系统及其制冰融冰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过冷连续制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制冰方式,与传统的静态制冰方式相比,过冷水连续制冰能量损失小、制冰效率高,因此,受到国内外行业从业者的广泛青睐。过冷水动态制冰的原理为:水在过冷器中被冷却至过冷状态,也即过冷状态下的水低于冰点温度但不结冰,当其流经冰浆发生器后,水的过冷状态消除成为冰水混合物,最后通过过滤装置分离出水和较高浓度的冰浆,其中,被分离出的水继续在系统中循环使用,剩下的冰被存储到蓄冰罐中。

将过冷水连续稳定地转变为流态化冰浆、防止过冷水在冷却器中结冰的过程是过冷水式制冰技术中的关键环节。相关技术中,过冷水式动态制冰多采用专制的板式换热器做过冷器,但是,专制板式换热器受限于成本和尺寸,使得制冰系统的制冷容量小、制冷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过冷水式制冰系统及其制冰融冰控制方法,以解决传统制冰系统制冷容量小,制冷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此,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冷水式制冰系统,包括:

冷媒模块,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及冷凝节流组件,蒸发器包括第一冷媒进口、冷媒出口、冷水进口、冷水出口及旁通孔接口,压缩机的进口端连通冷媒出口,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冷凝节流组件的进口端,冷凝节流组件的出口端连通第一冷媒进口;

第一管道件,连通压缩机的出气端和旁通孔接口,第一管道件上设有第一阀体;以及

制冰模块,包括蓄冰装置和除晶装置,蓄冰装置的进水端连通冷水出口,蓄冰装置的出水端连通除晶装置的第一进口,除晶装置的第一出口连通冷水进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还包括布流件和位于布流件下方的多个第一换热管束,布流件朝向第一冷媒进口设置,第一换热管束沿蒸发器的轴向延伸,多个第一换热管束呈矩阵式间隔排列。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竖直方向上,布流件的投影面积大于或者等于多个第一换热管束的投影面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还包括连通旁通孔接口的均气管件,均气管件插设于多个第一换热管束中,均气管件上设有多个出气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还包括第二冷媒进口,冷媒模块还包括第二管道件和第三管道件,第二管道件连通压缩机的出口端和除晶装置的第二进口,第三管道件连通除晶装置的第二出口和蒸发器的第二冷媒进口,第二管道件上设有第二阀体,第三管道件上设有第三阀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冷媒模块还包括第四管道件,第四管道件的进口端连通除晶装置的第二出口,第四管道件的出口端连通第二冷媒进口,第四管道件上设有第四阀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除晶装置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及过滤件,第一折流板连接于壳体的顶部内壁并朝对侧延伸,第二折流板连接于壳体的底部内壁并朝对侧延伸,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沿除晶装置的轴向交错间隔布置,以在壳体的轴向上形成波浪型的液体流道;过滤件沿除晶装置的轴向延伸,过滤件设于第一折流板与第二折流板之间和/或过滤件设于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与壳体的侧壁之间;除晶装置的第一进口设置在壳体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除晶装置还包括第二换热管束,第二换热管束的进口端连通除晶装置的第二进口,第二换热管束的出口端连通除晶装置的第二出口;第二换热管束在呈折弯设置,并至少一次穿过第一折流板和/或第二折流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制冰模块还包括补水装置和第五管道件,补水装置的进水端连通冷水出口,补水装置的出水端连通除晶装置的第一进口;第五管道件连通补水装置和蓄冰装置,第五管道件上设有第五阀体。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制冰融冰控制方法,采用如上所述的过冷水式制冰系统,制冰融冰控制方法包括:

在制冰模式下,控制过冷水式制冰系统的冷媒模块和制冰模块同时作业;

获取冷媒模块中的蒸发器内的蒸发压力和/或蒸发温度;

若蒸发压力和/或蒸发温度偏离预设值,则开启第一阀体,以将从压缩机处出来的冷媒气体引流回蒸发器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在融冰模式下,控制制冰模块的蓄冰装置与蒸发器和除晶装置断开连接,同时控制制冰模块的补水装置接通蒸发器和除晶装置;

获取补水装置中的水温;

若水温小于目的温度,则开启冷媒模块中的第二阀体,同时关闭冷媒模块中的第三阀体,开启冷媒模块中的第四阀体,以加热补水装置中的水。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过冷水式制冰系统及其制冰融冰控制方法,通过优化过冷水式制冰系统的具体配置,以将过冷水连续稳定地转变为流态化冰浆,提高制冰系统的制冷容量,提高制冷效率。具体而言,将过冷水式制冰系统配置为至少包括冷媒模块、第一管件及制冰模块的组合构件,该冷媒模块被配置为至少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及冷凝节流组件的组合构件,其用于吸收蒸发器中的冷水的热量,使冷水逐步过渡至过冷状态;该第一管道件用于给蒸发器提供热量,避免冷水在蒸发器中降温形成冰晶堵塞蒸发器,同时第一管道件可实现蒸发器壳侧压力的精准控制,避免壳侧蒸发温度过低及产生局部低温,影响换热;该制冰模块被配置为至少包括蓄冰装置和除晶装置的组合构件,以通过蓄冰装置实现蓄冰,以通过除晶装置在不引起较大温升的情况下,使得冷水中的冰晶在强扰流中完全消除,确保蒸发器中的冷水不含冰晶,保证过冷水式制冰系统持续高效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过冷水式制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过冷水式制冰系统中的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实心箭头方向为过冷水流动方向,空心箭头的方向为冷媒流动方向;

图3为图2的截面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过冷水式制冰系统的除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实心箭头方向为过冷水流动方向,空心箭头的方向为冷媒流动方向;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过冷水式制冰系统的制冰融冰控制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冷媒模块;101、第一冷媒进口;102、冷媒出口;103、冷水进口;104、冷水出口;105、旁通孔接口;106、第二冷媒进口;110、蒸发器;111、布流件;112、第一换热管束;113、均气管件;120、压缩机;130、冷凝节流组件;131、冷凝器;132、节流件;140、第二管道件;141、第二阀体;150、第三管道件;151、第三阀体; 160、第四管道件; 161、第四阀体;

200、第一管道件; 201、第一阀体;

300、制冰模块;310、蓄冰装置;320、除晶装置;3201、第一进口;3202、第一出口;3203、第二进口;3204、第二出口;321、壳体;322、第一折流板;323、第二折流板;324、过滤件;325、第二换热管束;330、过冷解除装置;340、补水装置;350、第五管道件;351、第五阀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相对位置关系或运动情况,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前”、“后”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发生了位置翻转或者姿态变化或者运动状态变化,那么这些方向性的指示也相应的随着变化,例如: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参见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冷水式制冰系统,其包括:冷媒模块100、第一管道件200及制冰模块300。

冷媒模块100,包括蒸发器110、压缩机120及冷凝节流组件130,蒸发器110包括第一冷媒进口101、冷媒出口102、冷水进口103、冷水出口104及旁通孔接口105,压缩机120的进口端连通冷媒出口102,压缩机120的出口端连通冷凝节流组件130的进口端,冷凝节流组件130的出口端连通第一冷媒进口101;

第一管道件200,连通压缩机120的出气端和旁通孔接口105,第一管道件200上设有第一阀体201;以及

制冰模块300,包括蓄冰装置310和除晶装置320,蓄冰装置310的进水端连通冷水出口104,蓄冰装置310的出水端连通除晶装置320的第一进口3201,除晶装置320的第一出口3202连通冷水进口103。

本实施例中,通过优化过冷水式制冰系统的具体配置,以将过冷水连续稳定地转变为流态化冰浆,提高制冰系统的制冷容量,提高制冷效率。

具体而言,将过冷水式制冰系统配置为至少包括冷媒模块100、第一管道件200及制冰模块300的组合构件,该冷媒模块100被配置为至少包括蒸发器110、压缩机120及冷凝节流组件130的组合构件,其用于吸收蒸发器110中的冷水的热量,使冷水逐步过渡至过冷状态;该第一管道件200用于给蒸发器110提供热量,避免过冷水在蒸发器110中降温形成冰晶堵塞蒸发器110,同时第一管道件200可实现蒸发器110壳侧压力的精准控制,避免壳侧蒸发温度过低及产生局部低温,影响换热;该制冰模块300被配置为至少包括蓄冰装置310和除晶装置320的组合构件,以通过蓄冰装置310实现蓄冰,以通过除晶装置320在不引起较大温升的情况下,使得过冷水中的冰晶在强扰流中完全消除,确保蒸发器110中的过冷水不含冰晶,保证过冷水式制冰系统持续高效稳定运行。

在一示例中,冷凝节流组件130包括冷凝器131和节流件132,冷凝器131的进口端连通压缩机120的出口端,冷凝器131的出口端连通节流件132的进口端,节流件132的出口端连通蒸发器110的第一冷媒进口101。例如但不限于,节流件132为节流阀。

在一示例中,制冰模块300还包括过冷解除装置330,该过冷解除装置330配置在蒸发器110和蓄冰装置310之间,且过冷解除装置330和蓄冰装置310之间设置有阀体,蓄冰装置310和除晶装置320之间也设置有阀体,以便控制制冰路径的通断。

由上,蒸发器110中同时存在冷媒回路和冷水回路。其中,冷媒回路为:从冷凝节流组件130的节流件132出口端流出的低温液态冷媒经蒸发器110的第一冷媒进口101进入蒸发器110,并均匀分布在蒸发器110内部完成与冷水回路布管区的管道件上,在管道件外侧形成一层均匀的液膜,液膜内的部分饱和液态冷媒吸收管内侧冷水的热量后蒸发为较高温低压气态冷媒;气态冷媒从蒸发器110的冷媒出口102进入压缩机120,并经压缩机120压缩形成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冷凝节流组件130的冷凝器131中冷却、凝结,形成低温高压液态冷媒;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节流件132节流降压,形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低温低压液态冷媒通过第一冷媒进口101进入蒸发器110,如此往复,实现冷媒的循环利用。

冷水回路为:含有冰晶的0℃冷水从蓄冰装置310进入除晶装置320;然后经除晶装置320升温换热,形成温度稍微升高的冷水,升高温度大约在0.1℃左右,可有效消除冷水中含有的冰晶,形成无冰晶的冷水;再后经蒸发器110蒸发降温,逐渐冷却到过冷态;最后通过过冷解除装置330解除过冷,产生冰水混合物(包含冰晶和0℃的冷水)流向蓄冰装置310,其中,冰晶/冰粒悬浮于上层,0℃冷水由底部流出再次进入制冰回路,如此往复,实现过冷水的连续制冰,提高制冷容量、制冰量,提高制冷效率、制冰效率。

在一示例中,第一冷媒进口101和冷媒出口102均设于蒸发器110的周侧壁,且第一冷媒进口101和冷媒出口102沿蒸发器110的轴向间隔设置;旁通孔接口105设于蒸发器110的周侧壁,旁通孔接口105与第一冷媒进口101/冷媒出口102沿蒸发器110的周向间隔布置;第一冷媒进口101、冷媒出口102及旁通孔接口105均连通蒸发器110的内部空间,以给蒸发器110提供冷媒。冷水进口103和冷水出口104分别设于蒸发器110的轴向两端,冷水进口103和冷水出口104连通设置在蒸发器110内的过冷水管道件,以给过冷水提供流经蒸发器110的通道。

在一示例中,旁通孔接口105可设置多个,以提高第一管道件200的通气效率。多个旁通孔接口105沿蒸发器110的轴向间隔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110还包括布流件111和位于布流件111下方的多个第一换热管束112,布流件111朝向第一冷媒进口101设置,第一换热管束112沿蒸发器110的轴向延伸,多个第一换热管束112呈矩阵式间隔排列。如此设置,可将从蒸发器110的第一冷媒进口101处流入的低温液态冷媒通过布流件111均匀分布至多个第一换热管束112上,避免第一换热管束112局部过热,提高换热效率,提高换热效果。

如图3所述,多个第一换热管束112呈阵列排布在布流件111下方,相邻两列第一换热管束112之间间隔设置,相邻两排第一换热管束112之间间隔设置,以在多个第一换热管束112之间形成纵横分布且连通的多条气体流道,从第一管道件200处进入蒸发器110中的高温气态冷媒可通过多条气体流道与多个第一换热管束112进行热交换,提高蒸发器110的温度,避免过冷水在蒸发器110中结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竖直方向上,布流件111的投影面积大于或者等于多个第一换热管束112的投影面积。如此设置,以保证低温液态冷媒均匀分布在蒸发器110内部的每一个第一换热管束112上,并在每一个第一换热管束112外侧形成一层均匀的液膜,液膜内的部分饱和液态冷媒吸收第一换热管束112内侧冷水的热量后蒸发为较高温低压气态冷媒。

也即是说,布流件111在水平方向上的布置面积大于多个第一换热管束112在水平方向上的最大面积,使得多个第一换热管束112可以保持在布流件111下方,接收低温液态冷媒。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110还包括连通旁通孔接口105的均气管件113,均气管件113插设于多个第一换热管束112中,均气管件113上设有多个出气孔。如此设置,可通过均气管件113使高温冷媒气体均匀分布至蒸发器110内部,保证蒸发器110内部压力和温度均匀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均气管件113的内径略微小于旁通孔接口105的内径,均气管件113插设于多个第一换热管束112之间的气体流道中,多个出气孔同时沿均气管件113的轴向和周向间隔设置,如此,可将高温冷媒气体送至不同深度和不同方位的第一换热管束112处,并给该处的第一换热管束112提供热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110还包括第二冷媒进口106,冷媒模块100还包括第二管道件140和第三管道件150,第二管道件140连通压缩机120的出口端和除晶装置320的第二进口3203,第三管道件150连通除晶装置320的第二出口3204和蒸发器110的第二冷媒进口106,第二管道件140上设有第二阀体141,第三管道件150上设有第三阀体151。如此设置,以通过第二管道件140和第三管道件150,将压缩机120的出口端的高温冷媒气体引入除晶装置320中,以给流经除晶装置320的过冷水提供热量,消除流经除晶装置320的过冷水中的冰晶颗粒,提高过冷水式制冰系统的制冰效能。例如但不限于,第三阀体151为节流阀。

如图1所示,第二管道件140→除晶装置320→第三管道件150→蒸发器110→压缩机120→第二管道件140,形成预热辅助回路,给除晶装置320提供热量,以保证流经除晶装置320的冷水中的冰晶能被完全去除。此外,还可以通过调节第二阀体141的开度,来调节进入除晶装置320的高温冷媒气体的流量大小,从而实现对除晶装置320中温度的微调节,以保证整个除晶装置320的温度升温不大,使最大温差在0.1℃左右。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冷媒模块100还包括第四管道件160,第四管道件160的进口端连通除晶装置320的第二出口3204,第四管道件160的出口端连通第二冷媒进口106,第四管道件160上设有第四阀体161。如此设置,可在补水装置340中的水温度不够高时,关闭第三阀体151,打开第四阀体161,使流出除晶装置320的冷媒气体直接通过第四阀体161进入蒸发器110中,以最快速度提高蒸发器110壳侧温度,提高融冰效率,缩短融冰时间。例如但不限于,第四阀体161为旁通阀。

如图1所示,第四管道件160与第三管道件150并联连通,第三管道件150上设置的第三阀体151为节流阀,第四管道件160上设置的第四阀体161为旁通阀。如此,在制冰模式下,开启第二阀体141,开启第三阀体151,关闭第四阀体161,将一部分压缩机120排放的高压冷媒气体通过第三阀体151提供给蒸发器110,降低了冷凝器131的冷凝负荷,降低了冷凝器131的换热面积,同时,该部分高温冷媒气体流经除晶装置320并对除晶装置320中流经的过冷水进行换热,既消除了过冷水中的冰晶颗粒,又可使降温后的冷媒气体进入蒸发器110中重新参与制冷循环,大幅提高了过冷水式制冰系统的能效。在融冰模式下,开启第二阀体141,开启第四阀体161,关闭第三阀体151,使压缩机120排放的部分高压冷媒气体通过第四阀体161直接提供给蒸发器110,该部分冷媒气体直接进入蒸发器110,快速提高蒸发器110壳侧温度,提高融冰效率,缩短融冰时间。

参见图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除晶装置320包括壳体321和设于壳体321内的第一折流板322、第二折流板323及过滤件324,第一折流板322连接于壳体321的顶部内壁并朝对侧延伸,第二折流板323连接于壳体321的底部内壁并朝对侧延伸,第一折流板322和第二折流板323沿除晶装置320的轴向交错间隔布置,以在壳体321的轴向上形成波浪型的液体流道;过滤件324沿除晶装置320的轴向延伸,过滤件324设于第一折流板322与第二折流板323之间和/或过滤件324设于第一折流板322/第二折流板323与壳体321的侧壁之间;除晶装置320的第一进口3201设置在壳体321上。如此设置,可使过冷水在除晶装置320中多次碰撞,以通过碰撞产生热量来融化过冷水中的冰晶颗粒,冰晶颗粒在除晶装置320堆积而造成除晶装置320结冰失效。

本实施例中,对除晶装置320的具体配置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将除晶装置320配置为至少包括壳体321、第一折流板322、第二折流板323及过滤件324的组合构件。该壳体321为圆柱结构,包括左右两个侧板和柱状筒体,两个侧板分别配置在筒体的两个开口端,两个侧板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供冷媒流动的第二进口3203和第二出口3204,筒体的同一侧壁上间隔配置有供冷水流动的第一进口3201和第一出口3202。该第一折流板322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二折流板323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作业人员可根据实际作业中对过冷水扰动强度的需求来设置第一折流板322和第二折流板323的个数。例如可以设置两个第一折流板322、一个第二折流板323,以在壳体321的轴向上将壳体321内部空间分隔形成四个连通的小腔室,第一进口3201和第一出口3202分别连通最左端和最右端的两个小腔室,在除晶装置320上形成壳程流动区域。过冷水在该壳程流动区域流动时,被第一折流板322和第二折流板323阻挡/扰动并和第一折流板322/第二折流板323碰撞产热,实现对过冷水中冰晶颗粒的加热融化。该过滤件324可以为过滤网,用于对在壳程流动区域流动的过冷水中的大颗粒冰晶颗粒进行滤除;同时,过滤件324还可以增加与过冷水的碰撞次数和碰撞面积,提高碰撞产热,提高过冷水中冰晶颗粒的融化效果。

参见图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除晶装置320还包括第二换热管束325,第二换热管束325的进口端连通除晶装置320的第二进口3203,第二换热管束325的出口端连通除晶装置320的第二出口3204;第二换热管束325在呈折弯设置,并至少一次穿过第一折流板322和/或第二折流板323。如此设置,可有效延长换热路程,提高换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对除晶装置320的具体配置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将除晶装置320配置为至少包括壳体321、第一折流板322、第二折流板323、过滤件324及第二换热管束325的组合构件,该第二换热管束325呈蛇形弯折分布于壳体321的内部,第二换热管束325的进口连通第二进口3203,第二换热管束325的出口连通第二出口3204,第二出口3204位于第二进口3203的上方。冷媒通过第二换热管束325流经除晶装置320,并在除晶装置320内部实现与过冷水换热,较小幅度的提高过冷水的水温,实现过冷水中冰晶颗粒融化的同时,不会给过冷水带来大幅增温。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制冰模块300还包括补水装置340和第五管道件350,补水装置340的进水端连通冷水出口104,补水装置340的出水端连通除晶装置320的第一进口3201;第五管道件350连通补水装置340和蓄冰装置310,第五管道件350上设有第五阀体351。如此设置,可保证连续制冰中液态水的提供,方便进行融冰作业。

如图1所示,随着制冷循环的进行,水逐渐转化为冰,蓄冰装置310中的冰浓度逐渐增大,水含量逐渐降低。当蓄冰装置310中的冰浓度达到一定量时,从蓄冰装置310的出口端流出的冷水中的冰晶含量增大,如果该冷水进入除晶装置320中,则会增大除晶装置320的除晶难度,增大蒸发器110的结冰风险。基于此,在蓄冰装置310的和蒸发器110/除晶装置320之间配置了补水装置340,当蓄冰装置310中冰浓度过高时,开启第五阀体351,由补水装置340向蓄冰装置310中补水,降低蓄冰装置310的含冰浓度,减少蓄冰装置310出口端处流出的冷水中的冰晶含量,保证蓄冰装置310出水状态温度,制冰循环持续进行。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制冰融冰控制方法,采用如上所述的过冷水式制冰系统,制冰融冰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在制冰模式下,控制过冷水式制冰系统的冷媒模块100和制冰模块300同时作业;

步骤S2、获取冷媒模块100中的蒸发器110内的蒸发压力和/或蒸发温度;

步骤S3、若蒸发压力和/或蒸发温度偏离预设值,则开启第一阀体201,以将从压缩机120处出来的冷媒气体引流回蒸发器110中。

如图1和图5所示,在制冰模式下,需要控制冷媒模块100和制冰模块300同时作业,以保证系统的连续制冰;此时还需对蒸发器110内的蒸发压力和/或蒸发温度进行监测,避免过冷水中的冰晶在蒸发器110中堆积而造成蒸发器110结冰失灵,并在蒸发器110内的蒸发压力和/或蒸发温度偏离预设值时,开启第一阀体201,使从压缩机120出口端流出的高温冷媒气体经过第一管道件200→第一阀体201→旁通孔接口105→均气管件113途径进入蒸发器110内,并对蒸发器110内的第一换热管件进行换热,提高第一换热管件内的过冷水的温度,融化过冷水中的冰晶,避免该冰晶在第一换热管件中堆积结冰。当蒸发器110内的蒸发压力和/或蒸发温度处于预设值时,则可关闭第一阀体201,避免蒸发器110内温度过高而造成设备失灵。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阀体201的开度可调,实际作业时,可根据蒸发压力和/或蒸发温度的偏离程度大小而对应调节第一阀体201的开度,避免蒸发器110内温度迅速上升而无法制冰。

在制冰模式下,可以通过预热辅助回路,给除晶装置320提供热量,以保证流经除晶装置320的冷水中的冰晶能被完全去除。具体而言,需开启第二阀体141,同时开启第三阀体151,关闭第四阀体161,将压缩机120排放的一部分高压冷媒气体通过第三阀体151提供给蒸发器110,降低了冷凝器131的冷凝负荷,降低了冷凝器131的换热面积,同时,该部分高温冷媒气体流经除晶装置320并对除晶装置320中流经的过冷水进行换热,既消除了过冷水中的冰晶颗粒,又可使降温后的冷媒气体进入蒸发器110中重新参与制冷循环,大幅提高了过冷水式制冰系统的能效。

在制冰模式下,可以通过补水装置340给蓄冰装置310补充液态水,以降低蓄冰装置310中的冰浓度,减少从蓄冰装置310的流出口流出的过冷水中的含冰量,保证蓄冰装置310出水状态温度,制冰循环持续进行。具体而言,当蓄冰装置310中的冰浓度过高时,需开启第五阀门,使补水装置340与蓄冰装置310连通;当蓄冰装置310中的冰浓度正常时,关闭第五阀门,提高制冰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步骤S4、在融冰模式下,控制制冰模块300的蓄冰装置310与蒸发器110和除晶装置320断开连接,同时控制制冰模块300的补水装置340接通蒸发器110和除晶装置320;

步骤S5、获取补水装置340中的水温;

步骤S6、若水温小于目的温度,则开启冷媒模块100中的第二阀体141,同时关闭冷媒模块100中的第三阀体151,开启冷媒模块100中的第四阀体161,以加热补水装置340中的水。

如图1所示,在融冰模式下,需要断开蓄冰装置310与蒸发器110、除晶装置320的连接,以确保蓄冰装置310中制取的冰完整,不被融化;同时将补水装置340与蒸发器110和除晶装置320连通,以通过一定温度的水流经除晶装置320和蒸发器110,并对除晶装置320和蒸发器110中凝结的冰晶/冰柱/冰块进行融化。此外,需对补水装置340中的水温参数进行监测,当该水温温度过小时,需通过预热辅助回路对该水进行加热,此时,开启第二阀体141,同时开启第四阀体161,关闭第三阀体151,使压缩机120排放的部分高压冷媒气体通过第四阀体161直接提供给蒸发器110,该部分冷媒气体直接进入除晶装置320和蒸发器110,快速提高除晶装置320和蒸发器110的壳侧温度,提高融冰效率,缩短融冰时间。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过冷水式动态冰浆系统及制冰方法
  • 一种过冷水式动态冰浆制取系统及制冰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0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