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18


一种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缝纫机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

背景技术

缝纫机是一种用缝纫线在缝料上形成线迹,以使缝料缝合起来的机器。缝纫机包括针杆,所述针杆上设有机针,所述机针上具有一用于穿线的穿线孔,随着所述针杆的上下移动,所述机针跟随作上下移动。当线被夹得太紧时或线的布置方式有误而导致所述机针针口处线的张力不平衡时,所述机针的针头易断裂,此时,需要拆换安装在所述针杆上的断裂机针。

现有一种针杆,如图1所示,包括一杆体90和一紧固件91,所述杆体90具有一盲孔901和一螺纹孔902,机针92插入所述盲孔901内,所述紧固件91与所述螺纹孔902螺纹连接并与插入所述盲孔901内的所述机针92选择性抵靠,当所述紧固件91与所述机针92抵靠时,所述机针92被固定安装在所述杆体90上。当机针92断裂后,操作人员需要旋松所述紧固件91,取下断针,再将新的机针92插入所述盲孔901内,旋紧所述紧固件91,实现机针92的拆换。随着我国轻工业的高速发展,现有大型服装厂的自动化程度也在逐年提高,尽管上述换针步骤对于人工而言较为简便,但为实现上述步骤的自动化,需要放取机针92、旋拧紧固件91和定位判断三个模块,在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线上应用成本较高。

因此提供一种简化换针步骤、自动化应用成本较低的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的需求是存在的。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其中,所述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包括一杆体组合、若干个机针、一落断针装置、一送针装置和一触发件,所述杆体组合具有一装夹孔、一过渡腔和一进料腔,所述过渡腔位于所述装夹孔和所述进料腔之间,且所述过渡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装夹孔和所述进料腔连通,一所述机针置于所述装夹孔内,其余所述机针自所述进料腔落入所述过渡腔内或置于所述进料腔中,所述落断针装置用于夹紧或松开置于所述装夹孔内的所述机针,所述送针装置用于将落入所述过渡腔内的所述机针送入所述装夹孔内,所述触发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杆体组合上,当所述触发件向所述装夹孔背离所述过渡腔的方向滑动预定距离后,所述落断针装置松开置于所述装夹孔内的所述机针,且所述送针装置将落入所述过渡腔内的所述机针送入所述装夹孔内,当所述触发件向所述过渡腔方向滑动预定距离后,所述落断针装置夹紧置于所述装夹孔内的所述机针,通过所述触发件的上下滑动实现断针脱离和新针送入,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简化换针步骤、自动化应用成本较低的优势。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其中,每一所述机针的两端分别具有一卡接部和一缩径部,所述落断针装置包括一卡嵌件和一支承件,当所述卡嵌件滑动时,所述卡嵌件与所述卡接部卡接或分离,当所述支承件转动时,所述支承件托住所述缩径部或与所述缩径部分离,通过卡嵌件选择性固定所述机针,通过支承件选择性支承所述机针。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其中,所述送针装置还包括一摆正机构,所述摆正机构包括一翻转件、一拨动件、一第五弹性件、一行程开关、一电磁铁和一第六弹性件,所述翻转件靠近所述装夹孔的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过渡腔内,所述过渡腔的一侧腔壁具有一凹槽,所述拨动件滑动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五弹性件位于所述凹槽背离所述进料腔的一端,且所述第五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凹槽的槽壁和所述拨动件连接,所述拨动件具有二凸起,自所述进料腔落入所述过渡腔内的所述机针的一端端部位于两所述凸起之间,所述翻转件背离所述装夹孔的一端位于两所述凸起之间,且所述翻转件位于自所述进料腔落入所述过渡腔内的所述机针靠近所述第五弹性件的一侧,所述电磁铁设于所述翻转件背离所述进料腔的一侧,所述行程开关设于所述第一滑动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滑动件背离所述过渡腔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滑动件间隔预定距离,所述第六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翻转件和所述过渡腔的腔壁连接,通过所述摆正机构使得所述机针能够顺利进入所述装夹孔内。

为了实现上述至少一发明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其中所述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包括:

一杆体组合,所述杆体组合具有一装夹孔、一过渡腔和一进料腔,所述过渡腔位于所述装夹孔和所述进料腔之间,且所述过渡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装夹孔和所述进料腔连通;以及

若干个机针,一所述机针置于所述装夹孔内,其余所述机针自所述进料腔落入所述过渡腔内或置于所述进料腔中;以及

一用于夹紧或松开置于所述装夹孔内的所述机针的落断针装置;以及

一用于将落入所述过渡腔内的所述机针送入所述装夹孔的送针装置;以及

一触发件,所述触发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杆体组合上,当所述触发件向所述装夹孔背离所述过渡腔的方向滑动预定距离后,所述落断针装置松开置于所述装夹孔内的所述机针,且所述送针装置将落入所述过渡腔内的所述机针送入所述装夹孔内,当所述触发件向所述过渡腔方向滑动预定距离后,所述落断针装置夹紧置于所述装夹孔内的所述机针。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机针的两端分别具有一卡接部和一缩径部,所述落断针装置包括一卡嵌件和一支承件,当所述卡嵌件滑动时,所述卡嵌件与所述卡接部卡接或分离,当所述支承件转动时,所述支承件托住所述缩径部或与所述缩径部分离。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杆体组合还具有一第一连接腔和一第一滑动腔,所述第一连接腔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装夹孔和所述第一滑动腔,所述第一滑动腔连通所述过渡腔,所述卡嵌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腔内,所述触发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腔内,所述触发件靠近所述第一连接腔的一侧具有一第一斜面,所述卡嵌件具有一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贴合,所述触发件和所述第一滑动腔的底壁之间设有一第一弹性件,所述卡嵌件和所述第一连接腔的腔壁之间设有一第二弹性件。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杆体组合还具有一第二连接腔、一第二滑动腔和一防脱腔,所述第二连接腔位于所述第一滑动腔背离所述第一连接腔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动腔和所述第二滑动腔连通,所述防脱腔位于所述杆体组合的端部并与所述第二滑动腔连通,所述支承件的中段转动安装在所述防脱腔内,所述落断针装置还包括一第一滑动件和一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腔内,所述第一滑动件的两端均具有一第三斜面,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腔的腔壁之间设有一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二滑动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动腔内,且所述第二滑动件的一端具有一与所述第三斜面贴合的第四斜面,所述第二滑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承件背离所述装夹孔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触发件靠近所述第二连接腔的一侧具有一触发部,所述触发部具有一第五斜面。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杆体组合还具有一第三滑动腔和一线槽,所述第三滑动腔位于所述过渡腔靠近所述进料腔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滑动腔连通所述过渡腔,所述线槽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滑动腔和所述第三滑动腔,所述送针装置包括一推动件、一第四弹性件、一绳体和若干个换向轮,所述推动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三滑动腔内,所述第四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推动件和所述第三滑动腔的底壁抵靠,每一所述换向轮均转动安装在所述线槽中,所述绳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触发件和所述推动件连接并绕设在所述换向轮上,所述触发件背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具有一伸入部,所述伸入部伸入所述过渡腔内预定距离,自所述进料腔落入所述过渡腔内的所述机针位于所述伸入部和所述推动件之间。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针装置还包括一摆正机构,所述摆正机构包括一翻转件、一拨动件、一第五弹性件、一行程开关、一电磁铁和一第六弹性件,所述翻转件靠近所述装夹孔的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过渡腔内,所述过渡腔的一侧腔壁具有一凹槽,所述拨动件滑动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五弹性件位于所述凹槽背离所述进料腔的一端,且所述第五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凹槽的槽壁和所述拨动件连接,所述拨动件具有二凸起,自所述进料腔落入所述过渡腔内的所述机针的一端端部位于两所述凸起之间,所述翻转件背离所述装夹孔的一端位于两所述凸起之间,且所述翻转件位于自所述进料腔落入所述过渡腔内的所述机针靠近所述第五弹性件的一侧,所述电磁铁设于所述翻转件背离所述进料腔的一侧,所述行程开关设于所述第一滑动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滑动件背离所述过渡腔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滑动件间隔预定距离,所述第六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翻转件和所述过渡腔的腔壁连接。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部包括一转动件和一第七弹性件,所述触发件具有一凹腔,所述转动件转动安装在所述凹腔内,所述第七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动件和所述凹腔的腔壁连接,并令所述转动件背离所述第七弹性件的一侧与所述凹腔的另一腔壁抵靠,所述第五斜面位于所述转动件上。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伸入部和和所述推动件之间的所述过渡腔腔壁上具有一第一缓冲垫,所述伸入部靠近所述推动件的一侧具有一第二缓冲垫。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伸入部的端部具有一倾斜布置的引导面。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杆体组合包括一第一半圆杆和二拼接杆,两所述拼接杆对称布置并拼接形成一半圆柱,两所述拼接杆和所述第一半圆杆共同拼接形成一圆柱形杆体,一所述拼接杆上具有一贯通的滑槽,所述滑槽连通外界和所述第一滑动腔,所述触发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包括一杆体组合、若干个机针、一落断针装置、一送针装置和一触发件,杆体组合具有一装夹孔、一过渡腔和一进料腔,过渡腔的两端分别与装夹孔和进料腔连通,一机针置于装夹孔内,一机针自进料腔落入过渡腔内,落断针装置用于夹紧或松开置于装夹孔内的机针,送针装置用于将落入过渡腔内的机针送入装夹孔内,触发件滑动设置于杆体组合上,当触发件向装夹孔背离过渡腔的方向滑动预定距离后,落断针装置松开置于装夹孔内的机针,且送针装置将落入过渡腔内的机针送入装夹孔内,当触发件向过渡腔方向滑动预定距离后,落断针装置夹紧置于装夹孔内的机针,通过触发件的上下滑动实现断针脱离和新针送入,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简化换针步骤、自动化应用成本较低的优势。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本申请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并更容易理解,其中:

图1图示了现有一种针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示了本发明一种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图示了图2的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图示了卡嵌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图示了图2的A-A处的剖视图;

图6图示了图2的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图示了图2的B-B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和词不限于字面的含义,而是仅由本发明人使用以使得能够清楚和一致地理解本申请。因此,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很明显仅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如所附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效物所定义的限制本申请的目的而提供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的以下描述。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虽然比如“第一”、“第二”等的序数将用于描述各种组件,但是在这里不限制那些组件。该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组件与另一组件。例如,第一组件可以被称为第二组件,且同样地,第二组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一组件,而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教导。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关联的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在这里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实施例的目的且不意在限制。如在此使用的,单数形式意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示例外。另外将理解术语“包括”和/或“具有”当在该说明书中使用时指定所述的特征、数目、步骤、操作、组件、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而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数目、步骤、操作、组件、元件或其组的存在或者附加。

申请概述

随着我国轻工业的高速发展,现有大型服装厂的自动化程度也在逐年提高,现有针杆的换针步骤对于人工而言较为简便,但为实现上述步骤的自动化,需要放取机针、旋拧紧固件和定位判断三个模块,在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线上应用成本较高。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其中,所述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结构简单,不涉及复杂的制造工艺和昂贵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同时,对于生产厂家来说,本申请所提供的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易于生产,且成本低廉,更有利于控制生产成本,进一步有利于产品推广和使用。

示意性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

参考图2至图7,依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包括一杆体组合10、若干个机针20。

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杆体组合10具有一装夹孔101、一过渡腔102和一进料腔103,所述过渡腔102位于所述装夹孔101和所述进料腔103之间,且所述过渡腔1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装夹孔101和所述进料腔103连通,所述进料腔103连通外界,所述进料腔103呈倾斜布置;其中,一所述机针20置于所述装夹孔101内,其余所述机针20自所述进料腔103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或置于所述进料腔103中,更具体地,一所述机针20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沿所述进料腔103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其后依次置于所述进料腔103内,直至所述装夹孔101内的所述机针20被排出,且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的一所述机针20被送入所述装夹孔101内,则原先置于所述进料腔103的一所述机针20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补上缺口。

另外,所述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还包括一用于夹紧或松开置于所述装夹孔101内的所述机针20的落断针装置30、一用于将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的所述机针20送入所述装夹孔101的送针装置40和一触发件50。

另外,为简化换针步骤,在本发明中,将换针各步骤均集成在所述触发件50上,具体地,如图3和图7所示,所述触发件50滑动设置于所述杆体组合10上,当所述触发件50向所述装夹孔101背离所述过渡腔102的方向滑动预定距离后,所述落断针装置30松开置于所述装夹孔101内的所述机针20,且所述送料装置将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的所述机针20送入所述装夹孔101内,当所述触发件50向所述过渡腔102方向滑动预定距离后,所述落断针装置30夹紧置于所述装夹孔101内的所述机针20。

需要说明的是,常态下,所述落断针装置30夹紧置于所述装夹孔101内的所述机针20;当所述装夹孔101内的所述机针20针头断裂并需要更换机针20时,所述触发件50向下滑动预定距离并令所述落断针装置30松开置于所述装夹孔101内的所述机针20,则断裂的所述机针20在重力作用下自动脱离所述装夹孔101,并随着所述触发件50进一步向下滑动预定距离,所述送针装置40将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的所述机针20送入所述装夹孔101内,实现新针的安装,需指出,此时新的所述机针20仅落入所述装夹孔101内而未被夹紧,通过令所述触发件50向上滑动至初始位置时,新落入所述装夹孔101内的所述机针20被所述落断针装置30夹紧。易见,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取换机针和旋拧紧固件两个步骤,本发明仅通过所述触发件50的移动即可完成断针的更换,在实现自动化生产时,仅需设置一直线驱动装置带动所述触发件50动作,具有简化换针步骤、自动化应用成本较低的优势。

进一步地,为实现所述落断针装置30夹紧或松开所述机针20,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一所述机针20的两端分别具有一卡接部201和一缩径部202,所述卡接部201被进一步实施为环形凹槽,所述缩径部202为一径向尺寸逐渐变小的弧面锥柱,所述落断针装置30包括一卡嵌件30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卡嵌件301靠近所述机针20的一端具有一凹陷的按压面3011,当所述卡嵌件301滑动时,所述卡嵌件301与所述卡接部201卡接,即所述按压面3011压紧所述环形凹槽的槽面,实现所述机针20的固定,或所述卡嵌件301与所述卡接部201分离,为所述机针20的自由脱落提供了前提条件;另外,为避免所述机针20作周向转动,所述环形凹槽的槽面具有若干个呈环形布置的嵌槽(图中未标出),所述按压面3011上具有若干个呈环形布置的凸齿(图中未标出),当所述按压面3011压紧所述环形凹槽时,所述凸齿嵌入所述嵌槽内。

更具体地,为实现所述卡嵌件301滑动时,所述卡嵌件301与所述卡接部201卡接或分离,如图3所示,所述杆体组合10还具有一第一连接腔104和一第一滑动腔105,所述第一连接腔104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装夹孔101和所述第一滑动腔105,所述第一滑动腔105连通所述过渡腔102,所述卡嵌件301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腔104内,所述触发件50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腔105内,所述触发件50靠近所述第一连接腔104的一侧具有一第一斜面(图中未标出),所述卡嵌件301具有一第二斜面(图中未标出),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贴合,所述触发件50和所述第一滑动腔105的底壁之间设有一第一弹性件1051,所述卡嵌件301和所述第一连接腔104的腔壁之间设有一第二弹性件1041,所述第一弹性件1051和所述第二弹性件1041均为弹簧。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卡嵌件301与所述卡接部201卡接时,所述第一弹性件1051和第二弹性件1041均呈压缩状态,且此时所述触发件50位于所述第一滑动腔105的最高点,当外部直线驱动装置带动所述触发件50向下滑动预定距离时,由于所述触发件50的向下移动令原先与所述第二斜面贴合的所述第一斜面也跟随向下并腾出一部分空间不再限制所述卡嵌件301向所述触发件50方向移动,则所述第二弹性件1041为恢复形变前的状态推动所述卡嵌件301向所述触发件50方向滑动预定距离,直至所述第二斜面再次与所述第一斜面接触,并在某一时刻,所述卡嵌件301的所述按压面3011脱离所述卡接部201,实现所述卡嵌件301向下滑动时所述卡嵌件301与所述卡接部201的分离。

此时,已实现所述卡嵌件301滑动时可将原先被卡紧的已成断裂状态的所述机针20的排出。

进一步地,为实现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的所述机针20能够在断裂的所述机针20脱离所述装夹孔101后进入所述装夹孔101内,如图3所示,所述杆体组合10还具有一第三滑动腔106和一线槽1061,所述第三滑动腔106位于所述过渡腔102靠近所述进料腔103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滑动腔106连通所述过渡腔102,所述线槽1061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滑动腔105和所述第三滑动腔106,所述送针装置40包括一推动件401、一第四弹性件402、一绳体403和若干个换向轮404,所述推动件401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三滑动腔106内,所述第四弹性件4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推动件401和所述第三滑动腔106的底壁抵靠,每一所述换向轮404均转动安装在所述线槽1061中,所述绳体40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触发件50和所述推动件401连接并绕设在所述换向轮404上,所述触发件50背离所述第一弹性件1051的一端具有一伸入部501,所述伸入部501伸入所述过渡腔102内预定距离,自所述进料腔103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的所述机针20位于所述伸入部501和所述推动件401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常态下,由于所述第一弹性件1051令所述触发件50位于所述第一滑动腔105的最高点,所述绳体403呈紧绷状态,可视为所述触发件50常态下通过所述绳体403拉紧所述推动件401并令所述推动件401置于所述第三滑动腔106内,并令所述第四弹性件402呈压缩状态;当外部直线驱动装置带动所述触发件50向下移动时,除所述卡嵌件301与所述卡接部201分离外,置于所述第一滑动腔105内的部分所述绳体403变松弛,但在所述第四弹性件402为恢复形变而提供的弹力作用下,所述绳体403置于所述第一滑动腔105部分的长度逐渐变短,并令所述第三滑动腔106内的所述绳体403的长度逐渐变长,且所述推动件401逐步伸出所述第三滑动腔106并伸入所述过渡腔102内并推动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的所述机针20,并在某一时刻,将所述机针20的一端推动至所述装夹孔101处。

还需强调的是,当所述推动件401推动所述机针20向所述装夹孔101方向移动时,向下滑动的所述卡嵌件301上的所述伸入部501不与所述机针20运动干涉,但是,由于所述进料腔103呈倾斜布置,自所述进料腔103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的所述机针20也呈倾斜布置,而所述装夹孔101呈竖直布置,则所述推动件401在将所述机针20靠近所述装夹孔101的一端推至所述装夹孔101的孔沿处时,由于所述机针20此时仍呈倾斜布置,所述机针20会卡住而不会落入所述装夹孔101内。

鉴于此,为解决上述所述机针20在所述推动件401推动后会卡住的技术问题,如图2、图3和图5所示,所述送针装置40还包括一摆正机构405,所述摆正机构405包括一翻转件4051、一拨动件4052、一第五弹性件4053、一行程开关4054、一电磁铁4055和一第六弹性件4056,所述第六弹性件4056为扭簧,所述翻转件4051靠近所述装夹孔101的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过渡腔102内,所述过渡腔102的一侧腔壁具有一凹槽1021,所述拨动件4052滑动设置于所述凹槽1021内,所述第五弹性件4053位于所述凹槽1021背离所述进料腔103的一端,且所述第五弹性件405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凹槽1021的槽壁和所述拨动件4052连接,所述拨动件4052具有二凸起40521,自所述进料腔103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的所述机针20的一端端部位于两所述凸起40521之间,所述翻转件4051背离所述装夹孔101的一端位于两所述凸起40521之间,且所述翻转件4051位于自所述进料腔103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的所述机针20靠近所述第五弹性件4053的一侧,所述电磁铁4055设于所述翻转件4051背离所述进料腔103的一侧,所述行程开关4054设于所述第一滑动腔105内,所述第六弹性件405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翻转件4051和所述过渡腔102的腔壁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翻转件4051的材质为如20F的磁性金属,常态下,所述翻转件4051在所述第六弹性件4056的弹力作用下与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的所述机针20的一端端部抵靠,当所述触发件50向下移动预定距离后,参照图2和图3,所述触发件50与所述行程开关4054接触,所述行程开关4054与所述电磁铁4055电连接,则所述电磁铁4055通电并作用于所述翻转件4051一吸力,所述翻转件4051在磁力作用下转动预定角度并与所述过渡腔102设有所述电磁铁4055的一侧壁抵靠;在所述翻转件4051的翻转过程中,所述翻转件4051与所述拨动件4052的一凸起40521抵靠,并带动所述拨动件4052向所述电磁铁4055方向滑动预定距离,由于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的所述机针20也同时置于两所述凸起40521内,则所述拨动件4052向所述电磁铁4055方向滑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机针20靠近所述进料腔103的一端向所述装夹孔101方向翻转,并在某一时刻,令所述机针20背离所述装夹孔101的一端呈竖直布置,则此时所述机针20整体呈竖直布置并正对于所述装夹孔101,进而实现所述触发件50向下滑动时,所述送料装置将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的所述机针20送入所述装夹孔101内。

另外,为避免所述电磁铁4055同时吸合所述机针20,如图3所示,所述翻转件4051靠近所述进料腔103的一侧面具有一隔磁涂层40511。

还需说明的是,尽管目前已经实现断裂的所述机针20的脱离,以及新的所述机针20送入所述装夹孔101内,但是:当新的所述机针20送入所述装夹孔101内后,由于先前用于卡接所述机针20的所述卡嵌件301此时缩入所述第一连接腔104内,则进入所述装夹孔101内的新的所述机针20同样会自由向下坠落,即还未等到所述触发件50向上滑动至初始位置并卡紧所述机针20,所述机针20即已脱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6所示,所述落断针装置30还包括一支承件302,所述支承件302靠近所述装夹孔101的一端具有一凹弧面(图中未标出),当所述支承件302的所述凹弧面与所述机针20的所述缩径部202上的弧面贴合时,所述支承件302对所述机针20提供一支承力并防止所述机针20脱落,所述支承件302被转动安装在所述杆体组合10上,当所述支承件302转动时,所述支承件302托住所述缩径部202或与所述缩径部202分离。

具体地,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杆体组合10还具有一第二连接腔107、一第二滑动腔108和一防脱腔109,所述第二连接腔107位于所述第一滑动腔105背离所述第一连接腔104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腔10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动腔105和所述第二滑动腔108连通,所述防脱腔109位于所述杆体组合10的端部并与所述第二滑动腔108连通,所述支承件302的中段转动安装在所述防脱腔109内,如图2所示,所述落断针装置30还包括一第一滑动件303和一第二滑动件304,所述第一滑动件303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腔107内,所述第一滑动件303的两端均具有一第三斜面(图中未标出),所述第一滑动件303与所述第二连接腔107的腔壁之间设有一第三弹性件1071,所述第二滑动件304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动腔108内,且所述第二滑动件304的一端具有一与所述第三斜面贴合的第四斜面(图中未标出),所述第二滑动件304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承件302背离所述装夹孔101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触发件50靠近所述第二连接腔107的一侧具有一触发部502,所述触发部502具有一第五斜面(图中未标出),另外,所述行程开关4054位于所述第一滑动件303背离所述过渡腔102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滑动件303间隔预定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常态下,在所述第三弹性件1071的弹力作用下,所述第二滑动件304位于所述第二滑动腔108的较低点,并令所述支承件302托住所述机针20的所述缩径部202;当所述触发件50向下滑动预定距离后,所述触发部502上的所述第五斜面先与所述第一滑动件303上的所述第三斜面接触,令所述第二滑动件304向上滑动预定距离,则与所述第二滑动件304转动连接的所述支承件302向下翻转预定角度并不再支承所述机针20,需要指出的是,此时,所述卡嵌件301也已与所述卡接部201分离,则断裂状态的所述机针20自由坠落,当所述触发件50进一步向下滑动时,所述第一滑动件303在所述第三弹性件1071的作用下复位并令所述第二滑动件304重新位于所述第二滑动腔108的较低点,并令所述支承件302部分挡住所述装夹孔101的出口孔沿,并在所述触发件50向下滑动的某一时刻,所述触发件50与所述行程开关4054接触,所述翻转件4051转动,同时,所述推动件401伸出预定长度,则所述过渡腔102内的所述机针20带入所述装夹孔101内,需指出的是,由于所述支承件302此时已复位并局部挡住所述装夹孔101的出口孔沿,则落入所述装夹孔101内的所述机针20不会自由坠落,所述支承件302将与所述机针20的所述缩径部202抵靠,进而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另外,为避免所述第二滑动件304与所述绳体403干涉,所述第二滑动件304上具有一贯通的避让孔3041。

还需指出的是,当所述机针20落入所述装夹孔101内,还需令所述卡嵌件301与所述卡接部201卡接,为实现上述目的,则需令所述触发件50向上滑动至初始位置,则所述卡嵌件301将在所述第二弹性件1041的作用下与所述机针20卡接。还需指出的是,由于设置了所述第一弹性件1051,因此在外部驱动装置不再对所述触发件50施加向下的力之后,所述第一弹性件1051将自动带动所述触发件50向上滑动至初始位置。但是:在所述触发件50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所述触发部502或受阻于复位的所述第一滑动件303而令所述触发件50无法回至初始位置;其二、若所述触发部502在通过所述第一滑动件303时令所述第一滑动件303向右侧滑动预定距离,则所述支承件302将再次下翻,并令所述机针20还未被所述卡嵌件301卡接就已自动脱离所述装夹孔101。

鉴于此,如图3所示,所述触发部502包括一转动件5021和一第七弹性件5022,所述第七弹性件5022为弹簧或扭簧,所述触发件50具有一凹腔503,所述转动件5021转动安装在所述凹腔503内,所述第七弹性件50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动件5021和所述凹腔503的腔壁连接,并令所述转动件5021背离所述第七弹性件5022的一侧与所述凹腔503的另一腔壁抵靠,所述第五斜面位于所述转动件5021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触发件50向下滑动时,由所述转动件5021与所述第一滑动件303以及所述行程开关4054接触,当所述触发件50向上滑动时,由于所述转动件5021在受力后可沿图3中顺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则可实现所述触发件50向上移动过程中所述触发部502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滑动件303并令所述第一滑动件303不作滑动。

进一步地,为避免自所述进料腔103落入所述过渡腔102内的所述机针20与所述过渡腔102的腔壁磕碰并损伤,如图3所示,所述伸入部501和所述推动件401之间的所述过渡腔102腔壁上具有一第一缓冲垫1022,所述伸入部501靠近所述推动件401的一侧具有一第二缓冲垫(图中未标出),所述第一缓冲垫1022和所述第二缓冲垫的材质优选为硬度较高的聚氨酯橡胶。

另外,为令所述机针20更顺利地自所述进料腔103落入所述伸入部501和所述推动件401之间,如图3所示,所述伸入部501的端部具有一倾斜布置的引导面5011。

另外,为便于获得所述杆体组合10,如图2、图5和图7所示,所述杆体组合10包括一第一半圆杆11和二拼接杆12,两所述拼接杆12对称布置并拼接形成一半圆柱,两所述拼接杆12和所述第一半圆杆11共同拼接形成一圆柱形杆体并在装入部件后通过焊接的方式焊连成一体,一所述拼接杆12上具有一贯通的滑槽121,所述滑槽121连通外界和所述第一滑动腔105,所述触发件50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121上,两所述拼接杆12均采用铸造成型。

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被阐明,其为所述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提供简化换针步骤、自动化应用成本较低等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结构简单,不涉及复杂的制造工艺和昂贵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同时,对于生产厂家来说,本申请所提供的断针后可快速补针的缝纫机针杆易于生产,且成本低廉,更有利于控制生产成本,进一步有利于产品推广和使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该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技术分类

0612011657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