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钢板加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镀铝锌前处理快速换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钢板进行镀铝锌时,需要先对钢板进行清理,随后对钢板进行烘干,最后进行镀铝锌。

目前,在对钢板进行清洗后,需要有若干辊对清洗完成的钢板进行支撑运输至烘干处,由于钢板在运输过程中钢板上的水将与若干辊进行接触,十分容易导致若干辊生锈或者轴承进水磨损的情况发生,操作人员将机器停止后对辊进行更换。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在对辊进行更换时,需要将机器进行停止才能进行操作,影响工作的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在运作时也能将辊进行更换,本申请提供一种镀铝锌前处理快速换辊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镀铝锌前处理快速换辊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镀铝锌前处理快速换辊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沿靠近或远离板材的方向上滑移连接有上移动架以及下移动架,所述上移动架以及下移动架上均转动连接有支撑辊,所述上移动架位于板材上方,所述下移动架位于板材下方,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带动上移动架移动的上带动件以及用于带动下移动架移动的下带动件,所述上移动架沿水平方向滑移连接于上带动件上,所述下移动架沿水平方向滑移连接于下带动件上,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将上移动架以及下移动架沿水平方向移动限制的限位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上带动件带动上移动架沿远离钢板的方向移动,下带动件带动下移动件沿远离钢板的方向移动,限位组件将上移动架以及下移动架松开,操作人员可将上移动架以及下移动架滑移出机架,实现在装置运作的过程中实现对支撑辊的更换,方便操作人员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可选的,所述上带动件包括上驱动气缸,所述上驱动气缸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上驱动气缸的活塞杆转动连接于上移动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驱动气缸转动连接于上移动架上能减少上驱动气缸安装在机架上的安装精度,方便操作人员的安装。

可选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杆,所述机架上开设有滑移槽,所述限位杆设置于所述上移动架上,所述限位杆滑移连接于滑移槽内,当所述上带动件带动所述上移动架移动后所述限位杆脱离所述滑移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换辊时,上带动件带动上移动架沿远离钢板的方向移动,使得滑移槽与限位杆相脱离,随后操作人员可将上移动架直接进行移动,实现在上带动件带动支撑辊脱离的同时,实现将上移动架与机架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限制去除。

可选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销以及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固定销贯穿固定块以及上移动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操作人员将支撑辊进行更换时,上带动件带动上移动架沿竖直向上的方向移动,使得固定块上的孔与上移动架上的孔对准,随后将固定销贯穿固定块以及上移动架,减少在操作人员将上移动架移动时对上带动件的作用力,从而减少对上带动件的损坏。

可选的,所述下带动件包括下螺杆以及卡接圆盘;所述下螺杆螺纹连接于所述机架上且位于下移动架下方,所述卡接圆盘转动连接于下螺杆上,所述下移动架下端面开设有沿下移动架水平移动方向延伸的下T型槽,所述下螺杆上端以及卡接圆盘均滑移连接于下T型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带动下螺杆转动,使得下螺杆以及卡接圆盘带动下移动架沿竖直向下方向移动,使得支撑辊与钢板脱离,随后将下移动架滑移出机架,使得卡接圆盘在下T型槽内滚动,减少下T型槽与卡接圆盘之间的摩擦,方便操作人员的操作。

可选的,所述机架一侧设置有换辊组件,所述换辊组件包括移动车体、两个转动盘、导轨、用于带动两个转动盘转动的驱动件、用于带动新旧上移动架和下移动架移动至导轨上的牵引件,所述移动车体沿上移动架水平移动方向滑移连接于机架一侧,两个所述转动盘均转动连接于移动车体上,所述导轨设置于转动盘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移动车体带动牵引件沿靠近支撑辊的方向移动,随后牵引件将上移动架以及下移动架移动至导轨上,驱动件带动两个转动盘转动,使得新的支撑辊与旧的支撑辊对调更换,随后牵引件将新的支撑辊移入至机架上,方便操作人员的操作。

可选的,所述牵引件包括无杆气缸、用于将上移动架夹持的夹持结构以及用于将无杆气缸的滑台与夹持结构脱离或连接的离合结构;所述无杆气缸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离合结构设置于所述无杆气缸的滑台和上移动架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新的支撑辊以及旧的支撑辊对调时,离合结构将新的支撑辊与无杆气缸的滑台对接,并将旧的支撑辊与无杆气缸的滑台脱开,随后无杆气缸带动新的支撑辊滑移入机架上,随后夹持结构与支撑辊脱开,方便操作人员对支撑辊的更换。

可选的,所述离合结构包括离合块,所述离合块设置于所述夹持结构上,所述离合块的轴线与所述转动盘轴线平行,所述无杆气缸的滑台上开设有供所述离合块滑移的滑移弧形槽,所述离合块滑移连接于滑移弧形槽内。

通过采用述技术方案,在对新旧支撑辊进行更换时,操作人员驱动件带动转动盘转动,使得旧支撑辊上的离合块转动出无杆气缸滑台上的滑移弧形槽之后,新支撑辊上的离合块转动入无杆气缸滑台上的滑移弧形槽内,实现对新支撑辊以及旧支撑辊的交换。

可选的,所述上带动件与所述下带动件结构一致,所述移动车体上设置有带动齿条,所述下螺杆上设置有带动齿轮,所述带动齿轮与带动齿条相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移动车体沿靠近支撑辊的方向移动时,带动齿条与带动齿轮相啮合,带动齿轮转动带动下螺杆转动,使得上移动架以及下移动架均沿远离钢板的方向移动,实现在移动车体沿靠近支撑辊的方向移动使得牵引件将上移动架夹持的同时,实现带动上移动架以及下移动架沿远离钢板的方向移动。

可选的,所述夹持结构包括滑移块、两个夹持杆、两个夹持块、夹持柱以及两个用于维持两个夹持块将夹持柱夹持状态的扭簧;所述滑移块滑移连接于导轨上;两个所述夹持杆均转动连接于所述滑移块上,两个所述夹持块与两个夹持杆一一对应,所述夹持块设置于所述夹持杆上,所述夹持块上开设有用于将夹持杆沿远离夹持柱的方向导向的导向斜面;所述夹持柱设置于所述上移动架上,所述夹持柱上开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卡接通孔,所述夹持块滑移连接于卡接通孔内,所述离合圆环沿滑移块滑移方向滑移连接于所述滑移弧形槽内,当所述离合圆环与滑移弧形槽相抵触时所述夹持块与卡接通孔相脱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无杆气缸带动滑移块沿靠近夹持柱的方向移动,在导向斜面与夹持柱导向的作用下,两个夹持杆沿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夹持块在扭簧的作用下卡接入卡接通孔内,随后无杆气缸带动上移动架滑移至转动盘上的导轨上,随后驱动件带动转动盘转动,使得新支撑辊与无杆气缸的滑台相接,旧的支撑辊与无杆气缸的滑台脱开,随后无杆气缸带动新的支撑辊滑移入机架上;在移动车体沿远离机架的方向移动时,夹持柱沿远离钢板的方向移动,此时离合块在滑移弧形槽内沿滑移块滑移方向滑移,使得滑移块相对于夹持柱相对不移动,在离合块脱离滑移弧形槽后,离合块与滑移弧形槽的槽侧壁相抵触,使得无杆气缸的滑台带动滑移块移动,实现将夹持块与夹持柱脱离。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上带动件以及下带动件实现在设备运作过程中实现对支撑辊进行更换,方便操作人员的操作,提高工作的效率;

2.通过移动车体、牵引件以及驱动件,实现自动对新旧的辊进行更换,提高工作的效率;

3.通过离合块、滑移弧形槽以及夹持结构,实现将两个夹持块将夹持柱进行夹持以及脱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机架、上滑移结构以及下滑移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用于展示上滑移结构。

图4是图2中爆炸图,用于展示固定组件的结构。

图5是图2中下滑移结构以及下带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上带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换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转动盘以、导轨以及牵引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夹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剖视图,用于展示离合结构的结构。

附图标记:1、机架;11、竖直框体;12、水平板;13、上移动架;14、下移动架;15、支撑辊;2、限位组件;21、连接板;22、夹持板;23、锁紧螺栓;24、限位杆;25、安装板;26、腰型孔;27、滑移槽;3、上带动件;31、上驱动气缸;32、上轨道;33、上滑移结构;331、上固定板;332、上转动轮;34、上螺杆;35、卡接盘;36、上T型槽;4、固定组件;41、固定销;42、穿设板;43、固定块;44、穿设槽;5、下带动件;51、下螺杆;52、把手;53、卡接圆盘;54、下T型槽;55、下滑移结构;551、下轨道;552、下转动轮;553、下固定板;6、换辊组件;61、移动车体;62、驱动液压缸;63、转动盘;64、导轨;65、驱动件;651、驱动电机;652、驱动齿轮;653、转向齿轮;66、牵引件;661、无杆气缸;662、夹持结构;6621、滑移块;6622、夹持杆;6623、夹持块;6624、扭簧;6625、导向斜面;6626、卡接通孔;6627、夹持柱;663、离合结构;6631、离合块;6632、滑移弧形槽;7、带动齿条;71、带动齿轮;72、维持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镀铝锌前处理快速换辊装置。

实施例1

参照图1以及图2,一种镀铝锌前处理快速换辊装置包括机架1,机架1包括两个竖直框体11以及两个水平板12,两个竖直框体11与两个水平板12一一对应,水平板12固定连接于竖直框体11内,竖直框体11内竖向滑移连接有上移动架13以及下移动架14,上移动架13以及下移动架14上均转动连接有支撑辊15。

参照图2以及图3,上移动架13以及下移动架14均通过限位组件2滑移连接于竖直框体11内壁上,限位组件2设置有两个且位于上移动架13以及下移动架14两侧,限位组件2包括连接板21、夹持板22、锁紧螺栓23、限位杆24以及安装板25;连接板21上开设有沿钢板移动方向延伸的腰型孔26,若干腰型孔26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锁紧螺栓23贯穿腰型孔26并螺纹连接于竖直框体11上;安装板25固定连接于连接板21靠近上移动架13的一端,夹持板22固定连接于安装板25靠近上移动架13的一端面,夹持板22靠近上移动架13的一端开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滑移槽27;限位杆24竖直设置,限位杆24固定连接于上移动架13的一侧面上,限位杆24滑移连接于滑移槽27内。

参照图2以及图4,竖直框体11上端设置有上带动件3,上带动件3包括两个上驱动气缸31以及上轨道32;两个上驱动气缸31与两个竖直框体11一一对应,上驱动气缸31固定连接于竖直框体11上端面,上驱动气缸31的活塞杆竖直向下贯穿竖直框体11;上轨道32转动于两个上驱动气缸31的活塞杆上。

参照图2以及图4,上移动架13通过上滑移结构33滑移连接于上轨道32上,上滑移结构33包括两个上固定板331以及两个上转动轮332,两个上固定板331分别位于上轨道32两侧,两个上转动轮332与两个上固定板331一一对应,两个上固定板331均固定连接于上移动架13上端面,上转动轮332转动连接于上固定板331上,上转动轮332位于上轨道32正上方,上转动轮332滚动于上轨道32上。

参照图2以及图4,竖直框体11与上轨道32之间设置有固定组件4,固定组件4包括固定销41、穿设板42以及固定块43;固定块43上端面固定连接于竖直框体11内顶壁上,穿设板42固定连接于上轨道32上端面,固定块43下端面开设有供穿设板42穿设入穿设槽44,固定销41用于贯穿固定块43以及穿设板42。

参照图2以及图5,水平板12上设置有下带动件5包括下螺杆51、把手52以及卡接圆盘53;下螺杆51螺纹连接于水平板12上,卡接圆盘53转动连接于下螺杆51上端面上,把手52固定连接于下螺杆51下端面上,下移动架14下端面开设有沿支撑辊15长度方向延伸的下T型槽54,下螺杆51以及卡接圆盘53均滑移连接于下T型槽54内。

参照图2以及图5,下移动架14通过下滑移结构55滑移连接于竖直框体11上,下滑移结构55包括下轨道551、下转动轮552以及两个下固定板553;下轨道551长度方向与支撑辊15长度方向平行,下轨道551固定连接于竖直框体11内侧壁上,两个下固定板553均固定连接于下移动架14的上端面,下转动轮552转动连接于下固定板553上,下转动轮552位于下轨道551正上方,下转动轮552滚动于下轨道551上。

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操作人员通过把手52转动下螺杆51,使得支撑辊15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移动,随后上驱动气缸31带动位于钢板上方的支撑辊15沿竖直向上的方向移动,使得限位杆24从滑移槽27内脱离,随后将固定销41穿过固定块43以及穿设板42,减少对上驱动气缸31的作用力,减少上驱动气缸31的损坏;随后操作人员带动上移动架13以及下移动架14沿脱离竖直框体11的方向移动出,实现在操作人员不需要将设备进行停机的情况下对支撑辊15进行更换,方便操作人员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例2

参照图6以及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上带动件3包括上螺杆34以及卡接盘35,上螺杆34螺纹连接于竖直框体11上端面,卡接盘35转动连接于上螺杆34下端面,上轨道32上端面开有沿支撑辊15长度方向延伸的上T型槽36,上螺杆34以及卡接盘35滑移连接于上T型槽36内。

参照图6以及图8,竖直框体11一侧设置有换辊组件6,换辊组件6包括移动车体61、驱动液压缸62、两个转动盘63、导轨64、用于带动两个转动盘63转动的驱动件65、用于带动新旧上移动架13和下移动架14移动至导轨64上的牵引件66;移动车体61沿支撑辊15长度方向滑移连接于地面上,驱动液压缸62一端固定连接于地面,驱动液压缸62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移动车体61上。

参照图7以及图8,移动车体61上固定连接有带动齿条7,带动齿条7的长度方向与移动车体61的长度方向平行,上螺杆34以及下螺杆51上均固定连接有带动齿轮71,带动齿条7与带动齿轮71相啮合。

当移动车体61沿靠近竖直框体11的方向移动时,带动齿条7驱动带动齿轮71转动,使得上移动架13以及下移动架14均沿远离钢板的方向移动,实现在移动车体61将上移动架13以及下移动架14夹持的同时实现带动上移动架13以及下移动架14均沿远离钢板的方向移动。

参照图8以及图9,两个转动盘63均转动连接于移动车体61远离竖直框体11的内侧壁上,两个转动盘63沿竖直方向分布,转动盘63上均偏心转动连接有两个维持盘72,两个维持盘72沿转动盘63转动轴方向均匀分布;两个导轨64固定连接于维持盘72上,两个导轨64长度方向与移动车体61长度方向平行,两个导轨64用于对上轨道32相对接。

参照图8以及图10,驱动件65包括驱动电机651、两个驱动齿轮652以及转向齿轮653,两个驱动齿轮652与两个转动盘63一一对应,驱动齿轮652转动连接于移动车体61上,驱动齿轮652与转动盘63同轴连接,转向齿轮653位于两个驱动齿轮652之间,转向齿轮653均与两个驱动齿轮652相啮合,驱动电机651固定连接于移动车体61上,驱动电机651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驱动齿轮652上。

参照图9以及图11,牵引件66包括无杆气缸661、用于将上移动架13夹持的夹持结构662以及用于将无杆气缸661的滑台与夹持结构662脱离或连接的离合结构663,无杆气缸661位于两个转动盘63之间,无杆气缸661长度方向与移动车体61长度方向平行。

参照图11以及图12,夹持结构662包括滑移块6621、两个夹持杆6622、两个夹持块6623、夹持柱6627以及两个用于维持两个夹持块6623将夹持柱6627夹持状态的扭簧6624;滑移块6621滑移连接于上轨道32上,两个夹持杆6622水平设置,两个夹持杆6622转动连接于滑移块6621靠近竖直框体11的一端面上,两个夹持块6623与两个夹持杆6622一一对应,夹持块6623固定连接于夹持杆6622靠近竖直框体11的一端,两个夹持块6623靠近彼此的侧面与夹持块6623靠近竖直框体11的一端面之间开设有导向斜面6625;扭簧6624一端固定连接于夹持杆6622上,扭簧662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滑移块6621上。

参照图7以及图12,夹持柱6627一端固定连接于上移动架13上,夹持柱6627侧壁上开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两个卡接通孔6626,两个卡接通孔6626沿夹持柱6627轴线方向均匀分布。

参照图11以及图12,离合结构663包括离合块6631,离合块6631固定连接于滑移块6621下端面,无杆气缸661的滑台上端面开设有滑移弧形槽6632,离合块6631用于滑移连接于滑移弧形槽6632内。

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驱动液压缸62带动移动车体61沿靠近竖直框体11的方向移动,在移动车体61移动时,上移动架13以及下移动架14均沿远离钢板的方向移动,在上移动架13以及下移动架14移动到一定程度后,夹持柱6627上的卡接通孔6626位于夹持块6623的正下方,在移动车体61继续移动时,滑移块6621被阻挡维持夹持柱6627上的卡接通孔6626位于夹持块6623的正下方的状态,又由于离合块6631滑移连接于滑移弧形槽6632内,使得滑移块6621与竖直框体11之间相对静止,夹持柱6627随着移动车体61的运动沿靠近卡接通孔6626的方向移动,随后夹持柱6627上的卡接通孔6626滑移至夹持块6623位置。

无杆气缸661带动滑移块6621沿远离竖直框体11的方向移动,随后驱动件65带动转动盘63转动,使得旧的支撑辊15上的离合块6631转动出滑移弧形槽6632,并使得新的支撑辊15上的离合块6631转动至滑移弧形槽6632内,随后无杆气缸661带动新的支撑辊15沿滑移入两个竖直框体11之间的方向移动,此时离合块6631位于滑移弧形槽6632远离竖直框体11的槽侧壁上。

在需要夹持块6623与卡接通孔6626脱离时,移动车体61沿远离竖直框体11的方向移动,使得离合块6631滑移连接于滑移弧形槽6632内,在离合块6631滑移连接于滑移弧形槽6632内的时间段内,夹持块6623与竖直框体11维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但是夹持柱6627沿脱离夹持块6623的方向移动,在夹持柱6627与夹持块6623脱离时,离合块6631位于滑移弧形槽6632靠近竖直框体11的槽侧壁上,从而带动滑移块6621沿远离竖直框体11的方向移动,实现自动换辊的动作,结构简单。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47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