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具备读取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读取单元读取放置于接触玻璃的原稿的图像。所述读取单元具备光源、反射镜、透镜和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等光学元件、以及收容这些光学元件的箱形的箱体。所述箱体的底部由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上部的箱体支承部支承。

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所述箱体支承部的形状偏差等,有时由所述箱体支承部支承的所述箱体的姿势产生歪斜。在该情况下,由所述读取单元输出的图像数据的画质降低。对此,已知一种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其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调整所述箱体的底部的任意的角部的支承位置的机构,能够调整所述箱体的姿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37752号公报

但是,通过调整所述CCD的姿势也能够抑制所述箱体的姿势歪斜引起的由所述读取单元输出的图像数据的画质降低。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在所述箱体的内部设置调整所述CCD的姿势的机构。

在此,在用于调整所述CCD的姿势的操作部形成为可转动的轴状的情况下,所述操作部的操作者难以掌握所述CCD的姿势的调整量,因此有时难以进行微调整。

另外,也存在有在所述读取单元设置调整所述反射镜的姿势的机构的情况,但是在该机构的操作部形成为可转动的轴状的情况下,也产生相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掌握光学元件的姿势的调整量的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光学元件、姿势调整部和刺激输出部。所述光学元件配置在从光射出部到光电转换部的光路上,所述光射出部射出向原稿照射的光,所述光电转换部接收被所述原稿反射的光并输出基于该光的电信号。所述姿势调整部具有能够以第一轴为中心转动的操作轴,根据所述操作轴的转动,调整所述光学元件的姿势。所述刺激输出部每当所述操作轴转动了预先决定的特定角度时,输出能够使所述操作轴的操作者感觉到所述操作轴转动了预先决定的特定角度的刺激。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部。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基于由所述图像读取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的图像。

按照本发明,能够容易地掌握光学元件的姿势的调整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断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读取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姿势调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姿势调整部的结构的断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齿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齿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姿势调整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姿势调整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姿势调整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齿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姿势调整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姿势调整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例子,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中,用带有箭头的虚线表示了图像读取部2中的从光射出部21A到CCD24的光路R1。

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可使用的设置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将铅直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D1。另外,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纸面眼前侧的面作为正面(前面)来定义前后方向D2。另外,将所述设置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正面作为基准来定义左右方向D3。

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具有读取原稿的图像的扫描功能、根据图像数据形成图像的打印功能、传真功能和复印功能等多种功能的复合机。另外,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传真机和复印机之类的具有所述扫描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供稿装置)1、图像读取部2、图像形成部3、供纸部4、装置主体5和箱体支承部6。具备图像读取部2的装置是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个例子。

ADF1输送由图像读取部2读取图像的原稿。ADF1具备原稿放置部、多个输送辊、原稿按压件和排纸部。另外,ADF1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原稿放置面13A(参照图1)开闭,兼用作针对放置于原稿放置面13A的原稿的原稿盖。

图像读取部2实现所述扫描功能。具体而言,图像读取部2从由ADF1输送的原稿读取图像,输出包含读取到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另外,图像读取部2从放置于原稿放置面13A(参照图1)的原稿读取图像,并输出包含读取到的图像的图像数据。

图像形成部3实现所述打印功能。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3利用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图像形成部3具备感光鼓、带电辊、光扫描装置、显影装置、转印辊、清洁装置和定影装置。图像形成部3根据由图像读取部2输出的图像数据形成图像。

供纸部4向图像形成部3供给薄片体。供纸部4具备供纸盒和多个输送辊。图像形成部3在从供纸部4供给的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由图像形成部3形成了图像的薄片体被排出排纸空间6A(参照图1)。

装置主体5是收容图像形成部3和供纸部4的箱体。如图1所示,供纸部4设置在装置主体5的下部。另外,图像形成部3在装置主体5中设置在供纸部4的上侧。

另外,装置主体5支承ADF1和图像读取部2。如图1所示,图像读取部2设置在装置主体5的上侧。另外,ADF1设置在图像读取部2的上侧。

箱体支承部6支承图像读取部2的箱体25的底部25B(参照图1)。另外,箱体支承部6在箱体25的下侧形成有至少沿着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敞开的排纸空间6A(参照图1)。

如图1所示,箱体支承部6设置在装置主体5的上部。排纸空间6A是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前方侧和左侧敞开的空间。在排纸空间6A的右侧设置有朝向上方直立设置的右侧支柱部6B(参照图1)。在排纸空间6A的后方侧设置有朝向上方直立设置的后方侧支柱部6C(参照图1)。图像读取部2的箱体25由右侧支柱部6B的上表面和后方侧支柱部6C的上表面支承。

接着,参照图1和图2对图像读取部2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图像读取部2具备读取单元11、外壳部12和接触玻璃13。

外壳部12是覆盖读取单元11的侧面的树脂制的盖。在外壳部12的上部设置有朝向上方开口的矩形的开口部。

接触玻璃13从外壳部12的所述开口部的下侧安装于该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由接触玻璃13封闭。作为读取对象的原稿放置于接触玻璃13。即,接触玻璃13的上表面作为放置原稿的原稿放置面13A发挥功能。

读取单元11设置在接触玻璃13的下侧。如图1所示,读取单元11具备第一支架21、第二支架22、光学透镜23、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24、箱体25和姿势调整部26。

箱体25在原稿放置面13A的下侧形成有收容空间25A,所述收容空间25A收容包含CCD24在内的读取单元11的各组成部件。箱体25形成为上方敞开的箱形。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箱体25具备在左右方向D3上呈长条状的矩形的底部25B、以及沿着底部25B的各边直立设置的四个侧壁部25C。由底部25B和四个侧壁部25C形成收容空间25A。箱体25由金属板部件形成。

第一支架21在箱体25的内部设置成能够沿着左右方向D3移动。第一支架21在前后方向D2上形成为长条状。如图1所示,第一支架21具备光射出部21A和第一反射镜21B。光射出部21A和第一反射镜21B设置成能够与第一支架21一体移动。

光射出部21A从原稿放置面13A的下侧朝向原稿放置面13A射出光。光射出部21A具有沿着前后方向D2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第一反射镜21B在前后方向D2上形成为长条状。第一反射镜21B将从光射出部21A射出并被放置于原稿放置面13A的原稿反射的光朝向第二支架22的第二反射镜22A反射。

第一支架21接受从未图示的马达供给的驱动力而沿着左右方向D3移动。由此,放置于原稿放置面13A的原稿上的被从光射出部21A射出的光照射的照射位置沿着左右方向D3移动。

第二支架22在箱体25的内部设置成能够沿着左右方向D3移动。第二支架22在前后方向D2上形成为长条状。如图1所示,第二支架22具备第二反射镜22A和第三反射镜22B。第二反射镜22A和第三反射镜22B设置成能够与第二支架22一体移动。

第二反射镜22A将被第一反射镜21B反射的光朝向第三反射镜22B反射。第三反射镜22B将被第二反射镜22A反射的光朝向光学透镜23反射。

第二支架22在箱体25的内部设置在第一支架21的左侧。第二支架22设置成与第一支架21连动,并且能够向与第一支架21相同的方向移动。另外,第二支架22设置成能够以第一支架21的移动速度的一半的速度移动。

光学透镜23将被第三反射镜22B反射的光聚光并入射到CCD24。

CCD24接收被放置于原稿放置面13A的原稿反射的光并输出基于该光的电信号。CCD24是具有沿着前后方向D2排列的多个光电转换元件的图像传感器。CCD24是本发明的光电转换部的一个例子。

在图像读取部2中,从光射出部21A射出并被作为读取对象的原稿反射的光经由第一反射镜21B、第二反射镜22A、第三反射镜22B和光学透镜23入射到CCD24。由此,从CCD24输出与作为读取对象的原稿的图像对应的模拟的电信号。从CCD24输出的模拟的电信号被输入未图示的模拟前端电路。在所述模拟前端电路中,将输入的模拟的电信号转换成数字的电信号(图像数据)并输出。从所述模拟前端电路输出的图像数据被输入未图示的控制部。

但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由于箱体支承部6的形状偏差等,存在由箱体支承部6支承的箱体25的姿势发生歪斜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由读取单元11输出的图像数据的画质降低。对此,已知有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其设置有在上下方向D1上调整箱体25的底部25B的任意的角部的支承位置的机构,能够调整箱体25的姿势。

在此,通过调整CCD24的姿势,也能够抑制箱体25的姿势歪斜引起的由读取单元11输出的图像数据的画质降低。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在箱体25的内部设置调整CCD24的姿势的机构。

但是,在将用于调整CCD24的姿势的操作部设置在箱体25的内部的情况下,为了操作所述操作部,需要取下接触玻璃13而敞开箱体25的上部。在该情况下,有时粉尘进入箱体25的内部,该粉尘附着到设置在光路R1上的光射出部21A、第一反射镜21B、第二反射镜22A、第三反射镜22B、光学透镜23和CCD24等光学元件,导致由读取单元11输出的图像数据的画质降低。

对此,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如以下说明的那样,不进行箱体25的姿势调整和箱体25的上部的敞开,就能够抑制由读取单元11输出的图像数据的画质降低。

接着,参照图1~图6对姿势调整部26进行说明。在此,图3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箱体25取下了支承部件31的状态的图。另外,图4是利用与前后方向D2正交的平面剖切图3所示的第二齿轮32、第一齿轮33和第三齿轮35的断面图。另外,图5是从下侧观察第二齿轮32的立体图。另外,图6是从上侧观察第三齿轮35的立体图。另外,在图4中,利用单点划线表示了作为第一齿轮33的转动轴的第一轴AX1、以及作为第二齿轮32和第三齿轮35共通的转动轴的第二轴AX2。

姿势调整部26具有设置在箱体25的外侧的操作部34(参照图1),根据对操作部34的操作,调整CCD24的姿势。

如图1所示,操作部34设置在箱体25的底部25B的下侧。如图1和图4所示,操作部34形成为贯通箱体25的底部25B并向下方突出的轴状。操作部34能够以沿着突出方向的第一轴AX1(参照图4)为中心转动。姿势调整部26根据操作部34的转动,调整CCD24的姿势。

如图2和图3所示,姿势调整部26除了具备操作部34以外,还具备支承部件31、第二齿轮32、第一齿轮33和第三齿轮35。

支承部件31在CCD24的下侧支承CCD24。如图2所示,支承部件31是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的部件。在支承部件31的上表面安装有光学透镜23、以及包含CCD24的基板。即,支承部件31支承光学透镜23和CCD24。另外,支承部件31可以是任意形状的部件。另外,支承部件31也可以不支承光学透镜23。

如图2和图3所示,支承部件31被支承螺钉31A(参照图2和图3)、支承螺钉31B(参照图2和图3)和第二齿轮32从下侧支承。支承螺钉31A对支承部件31的底面中的左侧的后端部进行支承。支承螺钉31B对支承部件31的底面中的右侧的后端部进行支承。第二齿轮32对支承部件31的底面中的前端部进行支承。

第二齿轮32在支承部件31的下侧设置成能够以与第一轴AX1平行的第二轴AX2(参照图4)为中心转动。第二齿轮32对支承部件31进行支承。第二齿轮32根据转动而沿着上下方向D1位移。第二齿轮32是正齿轮。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齿轮32具备轴孔部41、圆板状部42、齿部43和第一凸轮部44。轴孔部41形成为圆筒状,供直立设置在箱体25的底部25B的转动轴穿通。轴孔部41的上侧的端部41A与支承部件31的底面接触,对支承部件31进行支承。圆板状部42形成为以第二轴AX2为中心的圆板状。齿部43设置在圆板状部42的外周部。齿部43具有沿着圆板状部42的外周排列的多个齿。

第一凸轮部44形成在圆板状部42中的与上下方向D1正交的下侧的侧面。换言之,第一凸轮部44形成在与第三齿轮35相对的相对部。如图5所示,第一凸轮部44位于轴孔部41的外侧且形成在齿部43的内侧。第一凸轮部44形成有沿着第二轴AX2的周向而上下起伏的第一凸轮面44A。第一凸轮面44A是沿着第二轴AX2的周向连续的平滑的倾斜面。如图5所示,第一凸轮部44具有:三个顶部44B,沿着第二轴AX2的周向等间隔配置;以及三个谷部44C,沿着第二轴AX2的周向等间隔配置,并且配置于在该周向上相邻的两个顶部44B的中间。顶部44B形成为比齿部43更向下方突出。另外,顶部44B和谷部44C的数量也可以不限于三个。

第一齿轮33设置成能够与操作部34一体转动。即,第一齿轮33设置成能够以第一轴AX1为中心转动。第一齿轮33与第二齿轮32、第三齿轮35啮合。第一齿轮33是正齿轮。

如图4所示,第一齿轮33具备轴部51和齿部52。轴部51形成为圆柱状。轴部51设置成贯通箱体25的底部25B并向下方突出。轴部51中的从底部25B突出的突出部是操作部34。齿部52沿着轴部51的周向设置。齿部52设置成能够与轴部51一体转动。齿部52具有沿着轴部51的周向排列的多个齿。

例如,齿部52具有第二齿轮32的齿数的0.4倍的齿。在该情况下,如果第一齿轮33转动180度,则第二齿轮32转动72度。即,如果第一齿轮33转动半圈,则第二齿轮32转动五分之一圈。

利用对操作部34进行操作的操作者的手经由操作部34输入的转动驱动力,而使第一齿轮33转动。由此,与第一齿轮33啮合的第二齿轮32和第三齿轮35转动。

第三齿轮35在第二齿轮32的下侧设置成能够以第二轴AX2为中心转动。第三齿轮35与第一齿轮33啮合。第三齿轮35是正齿轮。

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三齿轮35具备轴孔部61、圆板状部62、齿部63和第二凸轮部64。轴孔部61形成为圆筒状,供第二齿轮32的轴孔部41穿通。圆板状部62形成为以第二轴AX2为中心的圆板状。齿部63设置在圆板状部62的外周部。齿部63具有沿着圆板状部62的外周排列的多个齿。

第二凸轮部64形成在圆板状部62中的与上下方向D1正交的上侧的侧面。换言之,第二凸轮部64形成在与第二齿轮32相对的相对部。如图6所示,第二凸轮部64位于轴孔部61的外侧且形成在齿部63的内侧。第二凸轮部64形成有沿着第二轴AX2的周向在上下起伏的第二凸轮面64A。第二凸轮面64A是沿着第二轴AX2的周向连续的平滑的倾斜面。如图6所示,第二凸轮部64具有:三个顶部64B,沿着第二轴AX2的周向等间隔配置;以及三个谷部64C,沿着第二轴AX2的周向等间隔配置,并且配置在沿着该周向相邻的两个顶部64B的中间。顶部64B形成为比齿部63更向上方突出。另外,顶部64B和谷部64C的数量可以不限于三个。

第二凸轮面64A形成为与第一凸轮面44A对应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二凸轮面64A形成为能够紧贴第一凸轮面44A。换言之,第二凸轮面64A形成为在各个顶部64B与第一凸轮面44A的谷部44C接触的同时,各个谷部64C能够与第一凸轮面44A的顶部44B接触。另外,第一凸轮面44A也可以不形成为与第二凸轮面64A对应的形状。另外,第二齿轮32也可以具备从圆板状部42的下侧的侧面突出到与顶部44B相同的位置的一个或多个突出部,来代替第一凸轮部44。

第三齿轮35从第二齿轮32的下侧支承第二齿轮32。具体而言,第三齿轮35的第二凸轮面64A与第二齿轮32的顶部44B接触,支承第二齿轮32。

齿部63具有与第二齿轮32的齿数不同数量的齿。例如,齿部63的齿数比第二齿轮32的齿数少一个。由此,第三齿轮35根据第一齿轮33的转动,以比第二齿轮32稍快的转动速度转动。因此,第二凸轮面64A中的支承第二齿轮32的支承位置、即与第一凸轮部44的顶部44B接触的接触位置,以与第二齿轮32和第三齿轮35的速度差对应的转动速度移动。由此,第二齿轮32利用第二凸轮面64A而沿着上下方向D1位移。因此,由第二齿轮32支承的支承部件31的姿势变化,由支承部件31支承的光学透镜23和CCD24的姿势也变化。第二凸轮面64A是本发明的凸轮面的一个例子。另外,第一凸轮部44的顶部44B是本发明的被按压部的一个例子。另外,齿部63的齿数也可以比第二齿轮32的齿数多一个。另外,第二齿轮32与第三齿轮35的齿数差可以在不妨碍与第一齿轮33的转动对应的转动的范围内任意地决定。

这样,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操作部34设置在箱体25的外侧。由此,与操作部34设置在箱体25的内侧的结构相比,不敞开箱体25的上部就能够抑制由读取单元11输出的图像数据的画质降低。另外,不调整箱体25的姿势就能够抑制由读取单元11输出的图像数据的画质降低。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操作部34设置在箱体25的底部25B的下侧。因此,与操作部34设置在箱体25的侧壁部25C的外侧的结构相比,能够避免水平方向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尺寸的大型化。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操作部34形成为以第一轴AX1为中心转动的轴状,根据操作部34的转动,调整CCD24的姿势。由此,与操作部34设置成能够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并根据沿着水平方向的移动而调整CCD24的姿势的结构相比,能够使操作部34的结构小型化。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置有与第一齿轮33啮合的第二齿轮32,第一齿轮33与操作部34一体转动,根据操作部34的转动,第二齿轮32沿着上下方向D1位移,由此调整CCD24的姿势。由此,与根据操作部34的转动而使操作部34沿着上下方向D1位移来调整CCD24的姿势的结构相比,操作部34从底部25B突出的突出量不变,因此能够避免操作部34的操作性变化。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第二齿轮32的下侧设置有以与第二齿轮32不同的速度转动的第三齿轮35,利用第三齿轮35的第二凸轮部64使第二齿轮32沿着上下方向D1位移。由此,与未设置第三齿轮35而使第二齿轮32利用形成在箱体25的底部25B的凸轮面而沿着上下方向D1位移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在对操作部34进行了预定量操作的情况下的第二齿轮32的位移量亦即CCD24的姿势的调整量。即,能够进行更细致的调整。

另外,姿势调整部26也可以不包含第三齿轮35。另外,姿势调整部26也可以不包含第三齿轮35和第二齿轮32双方。另外,姿势调整部26也可以具备设置成能够沿着水平方向移动的操作部,来代替操作部34。例如,可以考虑将沿着上下方向D1延伸的棒状的操作部设置成能够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并且在支承部件31的底面中的与该操作部的上端部接触的接触部,设置沿着该操作部的移动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的倾斜面。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图7所示的姿势调整部200来代替姿势调整部26。

姿势调整部200具备支承部件31、第二齿轮32、第一齿轮33、操作部34、第三齿轮35和带部件201。支承部件31、第二齿轮32和第三齿轮35的结构与在姿势调整部26中的结构相同。

在姿势调整部200中,如图7所示,第一齿轮33在与第二轴AX2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二齿轮32分离设置。因此,与第一齿轮33一体形成的操作部34也在与第二轴AX2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二齿轮32分离设置。另外,第一齿轮33和操作部34的形状与在姿势调整部26中的形状相同。

带部件201卷绕于第一齿轮33、以及第二齿轮32和第三齿轮35,将输入第一齿轮33的转动驱动力向第二齿轮32和第三齿轮35传递。具体而言,带部件201在内周面具有与第一齿轮33、第二齿轮32和第三齿轮35啮合的齿部。

由此,与姿势调整部26同样,能够调整CCD24的姿势。另外,在姿势调整部200中,能够将第一齿轮33和操作部34配置在箱体25的底部25B的任意位置。因此,与姿势调整部26相比,能够提高操作部34的操作性。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和图9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9中用黑圆点表示了作为第七齿轮305的转动轴的第三轴AX3。另外,在图9中用单点划线表示了作为第四齿轮302的转动轴的第四轴AX4、以及作为第五齿轮303和第六齿轮304共通的转动轴的第五轴AX5。

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图8和图9所示的姿势调整部300来代替姿势调整部26。

姿势调整部300具备支承部件31、操作部301、第四齿轮302、第五齿轮303、第六齿轮304和第七齿轮305。支承部件31的结构与在姿势调整部26中的结构相同。

操作部301设置在箱体25的侧壁部25C的外侧。如图8所示,操作部301形成为贯通箱体25的侧壁部25C并沿着水平方向突出的轴状。操作部301能够以沿着突出方向的第三轴AX3(参照图9)为中心转动。姿势调整部300根据操作部301的转动,调整CCD24的姿势。

第四齿轮302在支承部件31的下侧设置成能够以沿着铅直方向(上下方向D1)的第四轴AX4(参照图9)为中心转动。第四齿轮302对支承部件31进行支承。第四齿轮302根据转动而在上下方向D1上位移。第四齿轮302是正齿轮。

例如,第四齿轮302具有在内周部形成有螺纹槽的轴孔部。第四齿轮302被从箱体25的底部25B的下侧朝向箱体25的内部向上方突出设置的支承螺钉302A穿通。在支承螺钉302A的外周部形成有与第四齿轮302的内周部的螺纹槽对应的形状的螺纹槽。第四齿轮302由形成在支承螺钉302A的外周部的螺纹槽支承成能够根据转动而在上下方向D1上位移。

第五齿轮303设置成能够以与第四轴AX4平行的第五轴AX5(参照图9)为中心转动。第五齿轮303与第四齿轮302啮合。第五齿轮303是正齿轮。

例如,第五齿轮303具备被直立设置在箱体25的底部25B的转动轴穿通的圆筒状的轴孔部303A(参照图9)。

第六齿轮304设置成能够与第五齿轮303一体转动。即,第六齿轮304设置成能够以第五轴AX5(参照图9)为中心转动。第六齿轮304是蜗轮。第六齿轮304设置在第五齿轮303的上侧。

第七齿轮305设置成能够与操作部301一体转动。即,第七齿轮305设置成能够以第三轴AX3为中心转动。第七齿轮305与第六齿轮304啮合。第七齿轮305是蜗杆,与第六齿轮304构成蜗轮蜗杆机构。第七齿轮305设置在操作部301的左方的顶端部。

在姿势调整部300中,利用经由操作部301输入的转动驱动力,使第七齿轮305、第六齿轮304、第五齿轮303和第四齿轮302转动。由此,第四齿轮302在上下方向D1上位移,调整由第四齿轮302支承的支承部件31的姿势亦即CCD24的姿势。即,与姿势调整部26同样,能够调整CCD24的姿势。

在此,在姿势调整部300中,操作部301设置在箱体25的侧壁部25C的外侧。由此,与操作部设置在箱体25的底部25B的下侧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部301的操作性。

另外,姿势调整部300也可以具备第二齿轮32和第三齿轮35来代替第四齿轮302。另外,姿势调整部300也可以具备设置成能够沿着侧壁部25C移动的操作部来代替操作部301。例如,可以考虑将沿着左右方向D3延伸的棒状的操作部设置成能够沿着前后方向D2移动,并且在支承部件31的底面中的与该操作部接触的接触部设置沿着该操作部的移动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倾斜的倾斜面。

但是,在用于调整CCD24的姿势的操作部形成为可转动的轴状的情况下,有时所述操作部的操作者难以掌握CCD24的姿势的调整量而难以进行微调整。

对此,在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如以下说明的那样,能够容易地掌握CCD24的姿势的调整量。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图12对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此,图10是表示设置于姿势调整部400的第一齿轮33的结构的俯视图。另外,图11是表示箱体25取下了支承部件31的状态的图。另外,在图10中分别用双点划线表示了齿部52的设置有接触部411的齿顶的转动路径R2、以及齿部52的未设置有接触部411的齿顶的转动路径R3。另外,在图12中用虚线表示了标记部421的转动路径R4。

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图11和图12所示的姿势调整部400来代替姿势调整部26。

姿势调整部400具备支承部件31、第二齿轮32、第一齿轮33、操作部34和第三齿轮35。操作部34和第三齿轮35的结构与在姿势调整部26中的结构相同。

另外,姿势调整部400具备第一刺激输出部401和第二刺激输出部402。

每当操作部34转动了预先决定的特定角度时,第一刺激输出部401和第二刺激输出部402输出能够使操作部34的操作者感觉到操作部34转动了预先决定的特定角度的刺激。例如,所述特定角度是180度。

具体而言,第一刺激输出部401包含接触部411,该接触部41以与所述特定角度对应的间隔设置于第一齿轮33的齿部52,在第一齿轮33的齿顶处形成为能够与第二齿轮32的齿底接触。

如图10所示,在第一齿轮33的齿部52处,设置有接触部411的齿顶的齿顶圆直径大于未设置有接触部411的齿顶的齿顶圆直径。由此,设置有接触部411的齿顶能够与第二齿轮32的齿底接触。如果接触部411与第二齿轮32的齿底接触,则接触时产生的刺激能量经由操作部34传递给操作部34的操作者。由此,操作者能够通过触觉感觉到操作部34转动了所述特定角度。

另外,第二刺激输出部402具有标记部421和切口423。

标记部421在第二齿轮32的沿着与第二轴AX2正交的平面的上侧的侧面部中形成为与第二轴AX2分离。例如,如图11所示,标记部421是形成在第二齿轮32的上侧的侧面部的边缘部的突起。另外,标记部421只要构成为利用形状、颜色、图案等而能够通过视觉与其他部位识别开即可。

切口423形成于作为盖部422(参照图11和图12)发挥功能的支承部件31,所述盖部422覆盖第二齿轮32的上侧的侧面部。如图12所示,切口423沿着标记部421的转动路径R4(参照图12),以与所述特定角度对应的特定间隔形成。切口423使标记部421露出到盖部422的外侧。

具体而言,所述特定间隔是与第一齿轮33的所述特定角度的转动对应的第二齿轮32的转动量。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如果第一齿轮33转动作为所述特定角度的180度,则第二齿轮32转动72度。在该情况下,所述特定间隔是72度。而且,沿着转动路径R4以72度的间隔形成有五个切口423。由此,每当第一齿轮33转动所述特定角度时,标记部421经由切口423露出到盖部422的外部。即,输出视觉上的刺激。因此,操作部34的操作者能够经由接触玻璃13通过视觉感觉到操作部34转动了所述特定角度。

在此,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标记部421和切口423以如下的位置关系设置:在由接触部411输出刺激能量的时机,标记部421经由切口423露出到盖部422的外部。由此,操作部34的操作者能够通过触觉和视觉双方感觉到操作部34转动了所述特定角度。另外,标记部421和切口423也可以不设置成上述的位置关系。

这样,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每当操作部34转动了所述特定角度转动时,输出操作部34的操作者能够感觉到操作部34转动了所述特定角度的刺激。由此,能够使操作部34的操作者容易地掌握CCD24的姿势的调整量。

另外,接触部411也能够以与所述特定角度对应的间隔设置于第一齿轮33的齿部52,并在第一齿轮33的齿底处形成为能够与第二齿轮32的齿顶接触。具体而言,只要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可:在第一齿轮33的齿部52处,设置有接触部411的齿底与未设置有接触部411的齿底相比,齿底圆直径更长。

另外,接触部411也可以设置于第二齿轮32的齿部43。另外,接触部411也可以设置于第一齿轮33和第二齿轮32双方。另外,接触部411也可以设置于第三齿轮35的齿部52。

另外,标记部421也可以设置于第一齿轮33的侧面部。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具备第一刺激输出部401和第二刺激输出部402中的任意一方。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具备如下的姿势调整部来代替姿势调整部400:该姿势调整部具有能够以沿着一个方向的轴为中心转动的操作轴,根据该操作轴的转动,调整光射出部21A、第一反射镜21B、第二反射镜22A和第三反射镜22B中的任意的光学元件的姿势。在该情况下,第一刺激输出部401和第二刺激输出部402只要设置于该姿势调整部即可。

相关技术
  • 读取模块、具备读取模块的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读取模块和具备读取模块的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读取方法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存储了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 照明装置、照明方法、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照明装置、照明方法、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0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