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溶胶生成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是一种将雾化液雾化形成气溶胶的装置,其中,雾化液通过雾化芯实现加热雾化。在相关技术中,采用平面状导油体的雾化芯一般配置平面状的发热体,发热体一般包括两电极连接端和连接在电极连接端之间的发热丝结构,导油体装配在气溶胶生成装置内时,发热体贴设在导油体的一侧。

常规的发热丝结构一般为沿着气流方向设置的两条并联发热丝,并且两条发热丝形成沿着气流方向排布的多个菱形结构,两条发热丝之间间隔基本一致且之间设置的支撑骨位基本不发热,即发热丝结构被分为支撑骨位两侧的发热区,此时,采用的供油结构为设置两条分别和发热区域对应的下油通道。

然而,相关技术中采用的方案供油区域和雾化区域均过于集中,局部产生的气溶胶多而温度不均,气溶胶重新混合后容易产生冷凝液,而且,供油不均容易导致局部区域雾化不充分以及干烧,影响雾化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用于至少部分解决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相关技术中供油区域和雾化区域均过于集中,容易产生冷凝液,局部区域容易雾化不充分以及干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具有储液腔的油杯和装配于所述油杯的一端的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包括位于其内部的竖直或倾斜的雾化芯,所述雾化芯包括平板状导油体和设置于所述导油体的一侧的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和分别连接于所述发热部的两端的两个连接端,所述发热部包括并联设置于所述两个连接端之间的至少两个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发热体的第一中心轴线两侧的子单元,所述子单元包括至少两曲线发热丝;

所述雾化组件具有位于外侧的下液槽,所述下液槽和所述油杯的内壁围合形成连通所述储液腔的下液通道;所述雾化组件还具有连通所述下液槽且相接于所述导油体的背离所述发热体的一侧的两进液口,两所述进液口分别位于所述发热体的第一中心轴线两侧,所述进液口为包括至少两呈放射状朝外延伸的两支脚的形状,所述进液口覆盖对应侧的曲线发热丝。

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两曲线发热丝围合形成具有自由端的图案,每一所述支脚均覆盖一所述自由端。

进一步地,所述自由端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转接发热丝,所述第一转接发热丝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曲线发热丝;

所述支脚的侧边平行于对应的所述自由端的发热丝。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发热单元之间连接有第一支撑段,所述第一支撑段位于所述发热体的第一中心轴线上;

两所述进液口之间设置有覆盖所述发热体的第一中心轴线的第一支撑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梁的横截面积自顶部朝底部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发热体的背离所述导油体的一侧的气道件,所述气道件一侧开设有用于形成雾化通道的雾化凹槽,所述雾化凹槽内突出设置有压合部,所述压合部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段的背离所述导油体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自由端设置有支撑臂,

所述气道件的位于所述雾化凹槽的两侧处均设置有抵持面,所述抵持面抵接于对应侧的各所述支撑臂的背离所述导油体的一侧。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发热单元之间还连接有至少两第二支撑段,所述至少两第二支撑段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段的两侧;

所述进液口内设置有和所述第二支撑段一一对应的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在厚度方向上的投影覆盖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段。

进一步地,所述进液口包括投影和所述发热体的第二中心轴线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一支脚和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脚的两侧的至少两第二支脚,所述发热体的第一中心轴线垂直于第二中心轴线。

进一步地,两所述进液口相对于所述发热体的第一中心轴线镜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脚相对于所述发热体的第二中心轴线镜像,所述第一支脚的宽度在远离所述发热体的第一中心轴线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同一所述进液口中所述第二支脚和所述第一支脚之间、相邻的两所述第二支脚之间均具有间隔,各所述支脚的末端均朝向远离第一中心轴线的方向。

进一步地,同一所述进液口中各所述第二支脚的靠近所述发热体第一中心轴线的一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雾化组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雾化芯的装配槽,所述支架的背离所述装配槽侧设置所述下液槽,所述进液口设置于所述支架。

进一步地,在所述雾化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进液口的至少部分投影位于所述下液槽的投影内。

进一步地,所述进液口的至少部分投影位于所述下液槽的投影外。

进一步地,在所述雾化器的厚度方向上,第一支脚的位于所述发热体的第二中心轴线下方的至少部分的投影以及位于所述发热体的第二中心轴线下方的第二支脚的投影均位于所述下液槽的投影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下液槽包括两自顶部朝底部汇聚至一路的下液子凹槽,所述下液子凹槽和所述油杯的内壁围合形成下液子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下液子通道的横截面积自底部朝顶部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电池杆和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本发明中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储液腔内可以存储雾化液,雾化液可以通过下液通道流向进液口,由于发热芯中的发热体包括发热部和分别连接于发热部的两端的两个连接端,热部包括并联设置于两个连接端之间的至少两个发热单元,而发热单元包括设置于发热体的第一中心轴线两侧的子单元,子单元包括至少两曲线发热丝,即发热部整体具有位于第一中心两侧的发热区,且发热区分布均匀;进液口为包括至少两呈放射状朝外延伸的两支脚的形状,如此,两个进液口整体呈放射状,且进液口的各个支脚覆盖对应侧的曲线发热丝,从支脚位置进入的雾化液可以给对应处的曲线发热丝充足供油,供油更为均匀。通过本方案的实施,供油区域和雾化区域位置对应且分布均匀,可以防止供油过量而漏油,也能防止干烧产生糊味,形成的气溶胶分布均匀且温差小,不容易在重新混合时产生冷凝液,雾化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架的在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架的在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中a、b、c为本发明中支撑臂的三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气道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100、雾化组件;200、油杯;10、发热体;101、自由端;20、底座;30、电极;40、支架;410、下液槽;420、进液口;421、第一支脚;422、第二支脚;430、第一支撑梁;440、第二支撑梁;450、装配槽;50、气道件;510、压合部;520、抵接面;60、导油体;1、发热部;2、连接端;11、发热单元;12、支撑臂;13、第二支撑段;14、第一支撑段;111、曲线发热丝;112、转接发热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4,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电池杆和雾化器,电池杆用于给雾化器供电以及控制雾化器的雾化动作。

其中,雾化器包括具有储液腔的油杯200和装配于油杯200的一端的雾化组件100,雾化组件100包括位于其内部的竖直或倾斜的雾化芯,雾化芯包括平板状导油体60和设置于导油体60的一侧的发热体10,平板状导油体60优选为棉芯发热体;发热体10为片状,可以为平面或者曲面,发热体10包括发热部1和分别连接于发热部1的两端的两个连接端2,发热部1包括并联设置于两个连接端2之间的至少两个发热单元11,发热单元11包括设置于发热体10的第一中心轴线两侧的子单元,子单元包括至少两曲线发热丝111;雾化组件100具有位于外侧的下液槽410,下液槽410和油杯200的内壁围合形成连通储液腔的下液通道;雾化组件100还具有连通下液槽410且相接于导油体60的背离发热体10的一侧的两进液口420,两进液口420分别位于发热体10的第一中心轴线两侧,进液口420为包括至少两呈放射状朝外延伸的两支脚的形状,进液口420覆盖对应侧的曲线发热丝111。

储液腔内可以存储雾化液,雾化液可以通过下液通道流向进液口420,由于发热芯中的发热体10包括发热部1和分别连接于发热部1的两端的两个连接端2,发热部1包括并联设置于两个连接端2之间的至少两个发热单元11,而发热单元11包括设置于发热体10的第一中心轴线两侧的子单元,子单元包括至少两曲线发热丝111,即发热部1整体具有位于第一中心两侧的发热区,且发热区分布均匀;进液口420为包括至少两呈放射状朝外延伸的两支脚的形状,如此,两个进液口420整体呈放射状,且进液口420的各个支脚覆盖对应侧的曲线发热丝111,从支脚位置进入的雾化液可以给对应处的曲线发热丝111充足供油,供油更为均匀。通过本方案的实施,供油区域和雾化区域位置对应且分布均匀,可以防止供油过量而漏油,也能防止干烧产生糊味,形成的气溶胶分布均匀且温差小,不容易在重新混合时产生冷凝液,雾化效果更好。

发热体10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中心轴线和第二中心轴线,优选第一中心轴线和第二中心轴线分别为纵中心轴线和横中心轴线;雾化器的纵中心轴线和第一中心轴线共面,优选为平行,发热体10的平面垂直于雾化器的厚度方向,当然,发热体10也可以和雾化器的纵中心轴线之间具有60-90°的夹角,即雾化芯倾斜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中心轴线和第二中心轴线也可以分别为发热体10的横中心轴线和纵中心轴线。

进一步地,雾化组件100包括支架40,支架4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安装雾化芯的装配槽450,支架40的背离装配槽450侧设置下液槽410,进液口420设置于支架40。

进一步地,至少两曲线发热丝111围合形成具有自由端101的图案,每一支脚均覆盖一自由端101;自由端10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转接发热丝112,第一转接发热丝11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曲线发热丝111;支脚的侧边平行于对应的自由端101的发热丝。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中心轴线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发热单元11,并且,每个发热单元11均包括两个子单元,第二中心轴线和第一中心轴线共同构成一个坐标系,坐标系将发热部1分为四个象限,每个子单元均设置有一个端部朝向远离第一中心轴线的自由端101,并且,每个自由端101的端部均设置有一个支撑臂12,如此,可以提升发热体10整体的抗形变能力,发热体10在高温环境下和导油体60的贴合状态更为稳定,发热体10的使用寿命更长。发热部1总共包括四个子单元,四个子单元分别位于四个象限中,分布均匀,且各个子单元相对于第一中心轴线对称,即各个自由端101相对于第一中心轴线对称,每个自由端101均形似翅膀,发热部1整体呈蝶状,发热效果更加均匀,进一步优选发热部1中相邻的子单元互为镜像。每一个子单元均包括依次相连的三条曲线发热丝111,三条曲线发热丝111为同圆心的圆弧状,并且,圆心在第二中心轴线上或不在第二中心轴线上,曲线发热丝111的中部的凸出方向朝向远离第二中心轴线且靠近第一中心轴线的方向,位于凸出方向最外侧的两曲线发热丝111构成自由端101。

进一步地,在雾化器的厚度方向上,进液口420包括投影和发热体10的第二中心轴线至少部分重叠的第一支脚421和分别设置于第一支脚421的两侧的至少两第二支脚422,发热体10的第一中心轴线垂直于第二中心轴线;两进液口420相对于发热体10的第一中心轴线镜像。进液口420的各个支脚均类似于翅膀,因此,两个进液口420整体形似蝶状,并且,进液口420的各个支脚和各子单元的曲线发热丝111位置对应,可以更加均匀而快速地将雾化液导向曲线发热丝111,供油充足且雾化液浸润均匀而范围更广,既能防漏油又能防干烧,雾化效果更佳。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进液口420均包括一个第一支脚421和两个第二支脚422,第一支脚421位于中部,两个第二支脚422分别位于第一支脚421的上下两侧,两个第二支脚422的位置分别和上下两个对应子单元的两个自由端101位置对应,并且,第二支脚422的形状也是弯曲状,第一支脚421的位置和上下两个对应的子单元中未形成自由端101的曲线发热丝111对应,因此,各个子单元中的曲线发热丝111要么被第一支脚421覆盖要么被第二支脚422覆盖,而且,在雾化器的厚度方向上,曲线发热丝111的轮廓略小于对应的支脚的边缘,或者曲线发热丝111的边缘贴齐对应支脚的边缘,如此,支脚的边缘和对应的曲线发热丝111可以形成类似于夹持导油体60的效果,曲线发热丝111跟导油体60的贴合效果更好,能够防止漏液以及干烧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子单元的三条曲线发热丝111可以为非圆弧状,也可以不平行,只要保证三条曲线中部的凸出方向一致即可,如此,构成同一自由端101的曲线发热丝111在受热变形时变形方向的一致性更好,自由端101处更大概率地会朝曲线发热丝111中部凸出方向形变,而在平面的其他方向以及厚度方向上的形变会减少,抗形变能力更好。在一些实施例中,曲线发热丝111也可以用折线形的发热丝替代,并且,折线形发热丝的各段均在被替代曲线发热丝111所在曲线的弦上,如此,在受热时,折线形发热丝的变形方向和被替代的曲线发热丝111的变形方向大体上一致,但是抗形变效果不如采用曲线发热丝111的效果好。应当理解,无论子单元上的发热丝形状如何变化,支脚的侧边的形状均可以基于发热丝形状的变化适应性设置,只要让支脚的侧边和发热丝的外轮廓平行,并且原所有的曲线发热丝111所在位置的发热丝均被各个支脚覆盖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个子单元也可以设置两条、四条、五条等的曲线发热丝111,并且,相邻的曲线发热丝111之间均通过转接发热丝112连接为一体。如图5示出了一种同一个子单元设置四条同向曲线发热丝111的发热体10,该方案中一个子单元中的曲线发热丝111围合形成两个自由端101,每个自由端101的端部均设置有一竖直方向的第一转接发热丝,并且,竖直方向的第一转接发热丝均设置有支撑臂12,如此,每条曲线发热丝111均受到了抑制其发生形变的拉应力,不易朝垂直于发热体10平面的方向变形,抗形变能力更好,且解决热应力集中的问题,而且,发热体10整体呈蝶状,同一侧的支撑臂12在平行于第一中心轴线的方向上间隔排列且位于发热部1的外侧,不会阻挡气流,且能增强发热丝的结构强度。对应的,当同一子单元中曲线发热丝111的数量变多而导致自由端101的数量变多时,第二支脚422的数量可以适应性设置更多,只要第二支脚422能够和自由端101一一对应且形状适配即可。

进一步地,第一支脚421相对于发热体10的第二中心轴线镜像,第一支脚421的宽度在远离发热体10的第一中心轴线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在本方案中,第一支脚421的设置位置和形状均和第二中心轴线上下两侧的子单元中非形成自由端101的曲线发热丝111对应,如此,可以适应性给对应的发热丝传导雾化液,保证雾化液的快速供应以及同一进液口420中第二支脚422和第一支脚421之间、相邻的两第二支脚422之间均具有间隔,各支脚的末端均朝向远离第一中心轴线的方向。

进一步地,同一进液口420中各第二支脚422的靠近发热体10第一中心轴线的一端连通。各第二支脚422的靠近发热体10第一中心轴线的一端在一条直线上,如此,可以使得雾化液在各个第二支脚422处流通更加顺畅,导液效率更高。

进一步地,相邻的发热单元11之间连接有第一支撑段14,第一支撑段14位于发热体10的第一中心轴线上;两进液口420之间设置有覆盖发热体10的第一中心轴线的第一支撑梁430。相邻的发热单元11之间还连接有至少两第二支撑段13,至少两第二支撑段13对称设置于第一支撑段14的两侧;进液口420内设置有和第二支撑段13一一对应的第二支撑梁440,第二支撑梁440在厚度方向上的投影覆盖对应的第二支撑段13。

具体的,同一子单元中两个转接发热丝112均为直线发热丝,两个转接发热丝112中另外一条为平行于发热体10的第二中心轴线的第二转接发热丝,本方案的第二中心轴线和第一中心轴线将发热部1分为四个象限,以右上方的区域沿逆时针方向依次定义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其中,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的第二转接发热丝之间、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的第二转接发热丝之间均连接有第二支撑段13,第一象限与第二象限的两个自由端101的连接处、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的两个自由端101的连接处之间连接有第一支撑段14,第二支撑段13、第一支撑段14以及支撑臂12可以共同提升自由端101的各曲线发热丝111的结构强度,使得自由端101的曲线发热丝111的抗形变能力更好;第一支撑梁430和第二支撑梁440分别和第一支撑段14及第二支撑段13位置对应,因此,可以共同实现对导油体60的夹紧,防漏效果更佳,且进一步优化了曲线发热丝111和导油体60的贴合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梁430的横截面积自顶部朝底部逐渐增大。第一支撑梁430在各处的宽度均大于第一支撑段14的宽度,如此,可以有效地对第一支撑段14进行支撑,从而提升发热体10中发热丝的结构强度,此外,第一支撑梁430的横截面积自顶部朝底部逐渐增大可以减小其两侧下油通道底部区域的横截面积,以调整更为底部的曲线发热丝111的供油量,以保证各处曲线发热丝111的供油量均衡。

第一支撑段14两端的横截面积均小于中部的横截面积。优选的,第一支撑段14自中部朝端部方向的至少部分在远离其中部的方向上横截面积逐渐减小;进一步优选第一支撑段14自其端部朝其中部的至少部分横截面相同。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段14相对于第二中心轴线对称,第一支撑段14的中部预定长度的部分自第二中心轴线朝两侧的方向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并且,剩余的部分横截面相同,即剩余部分的横截面积相等,其中,横截面积变化的部分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保持相等的部分的长度的比值在2-5之间,优选为2。发热体10和导油体60贴合后,发热体10的中心和导油体60的中心对齐,由于导油体60的周围具有支撑,导油体60的中心鼓包变形趋势最大,而在本方案中,导油体60的背离第一支撑段14的一侧被第一支撑梁430抵接,通过将第一支撑段14设置为中部的横截面积最大并自其中部朝两端逐渐减小,可以保证发热部1的刚度,防止变形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结合图7,雾化组件100还包括设置于发热体10的背离导油体60的一侧的气道件50,气道件50一侧开设有用于形成雾化通道的雾化凹槽,雾化凹槽内突出设置有压合部510,压合部510抵接于第一支撑段14的背离导油体60的一侧。具体的,气道件50采用硅胶或橡胶材料,压合部510的端面宽度大于第一支撑段14的宽度,如此,结合第一支撑段14中间宽、两端窄的特性,一方面可以降低第一支撑段14的热传导损耗,另一方面可以给第一支撑段14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从而提升发热部1的整体稳定性和抗形变能力。

进一步地,压合部510顶部朝上延伸至气道件50的顶端,压合部510的底侧朝下延伸至气道件50的底端,因此,压合部510将雾化通道分隔形成左右两个雾化子通道,气流进入雾化子通道后可以加速,而发热部1的发热丝主要分布在两个雾化子通道处,因此,可以快速将发热丝主要分布区域的气溶胶颗粒带出,提升气溶胶的输运性能,雾化体验更好。

进一步地,气道件50的位于雾化凹槽的两侧处均设置有抵持面,抵持面抵接于各支撑臂12的背离导油体60的一侧。通过抵持面和支架40共同将雾化芯进行夹持,可以将雾化芯固定牢靠,而且,可以将发热体10和导油体60贴合更为紧密,发热部1中的发热丝更不容易发生形变。

结合图6,支撑臂12的长度延伸方向和对应的自由端101上的曲线发热丝111端部切线之间的夹角在0-45°。优选的,支撑臂12的长度延伸方向和对应的自由端101上的曲线发热丝111端部切线之间的夹角在0-30°,应当理解,支撑臂12的长度延伸方向和对应的自由端101端部上的曲线发热丝111端部切线之间的夹角越小,支撑臂12的长度越短,无效的热损耗越小,因此,最佳的夹角设置为0°,如附图6中的(a),也就是一方面,支撑臂12的长度延伸方向和对应的自由端101上的曲线发热丝111端部切线相互平行,如此,可以达到最短的长度,热损耗更小,可以提升发热体10发热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支撑臂12与曲线发热丝111连接处的热量堆积少,且对曲线发热丝111形成更有效的抗变形拉力,不容易发生变形。应当理解,由于自由端101上具有的曲线发热丝111条数不止一条,因此,自由端101端部处的曲线发热丝111端部具有多个,相应的,切线也有多条,而且,切线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难以保证支撑臂12的长度延伸方向和前述所有切线的夹角都相同,此时,前述夹角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适应性设置,比如设置为15°、30°等等,在此不作限定,当然,当自由端101上仅有两条曲线发热丝111时,优选为支撑臂12和两切线之间的夹角相同,如此,可以使得支撑臂12的延伸方向和对应的自由端101的延伸方向一致。应当理解,无论支撑臂12的形式如何变化,只要保证在雾化器的厚度方向上,支撑臂12的投影伸出支脚的外侧,而抵持面抵接在支撑臂12的背离导油体60的一侧即可。

支撑臂12的长度延伸方向和对应的自由端101上的至少一曲线发热丝111端部的切线平行。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自由端101上的曲线发热丝111相互平行,因此,自由端101上的曲线发热丝111同一端部的切线相互平行,因此,支撑臂12的长度延伸方向可以和自由端101上的各曲线发热丝111的端部切线均平行,如此,支撑臂12和其相连的曲线发热丝111之间没有转角和热应力集中,热量分布更为均匀,而且,支撑臂12可以设置得较短,且对曲线发热丝111形成很好的抗变形拉力,如此,可以提升防止发热丝变形的效果,能够更好地保持发热体10和导油体60之间的贴合效果,提升雾化效果,并且保证发热体10的使用寿命。在一些实施例中,自由端101上的曲线发热丝111同一端部的切线可以相互不平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将支撑臂12设置为其长度延伸方向和其中一条曲线发热丝111的端部切线平行,此时,支撑臂12的长度方向和另一曲线发热丝111的对应端部切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0-45°,如此,可以提升端部切线和支撑臂12长度方向平行的曲线发热丝111的抗形变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自由端101的两条曲线发热丝111发生形变的程度会有所不同,优选同等条件下形变程度大的曲线发热丝111设置为其对应端部的切线和支撑臂12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

进一步地,在雾化器的厚度方向上,进液口420的至少部分投影位于下液槽410的投影内;进液口420的至少部分投影位于下液槽410的投影外。在雾化器的厚度方向上,第一支脚421的位于发热体10的第二中心轴线下方的至少部分的投影以及位于发热体10的第二中心轴线下方的第二支脚422的投影均位于下液槽410的投影的下方。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脚421的底部的一部分以及位于发热体10的第二中心轴线下方的第二支脚422的投影均在下液槽410的投影下方,因此,进液口420的在下液槽410的投影内的部分为通槽,当雾化芯安装于装配槽450时,通槽直接相接于导油体60的背离发热体10的一侧,而进液口420的在下液槽410的投影外的部分为连通下液槽410的沉槽,位于通槽的底侧,如此,更有利于雾化液从下液槽410流入到沉槽内和导油体60相接,雾化液可以在沉槽区域快速地导向发热体10的发热区域,从而提升雾化效果。

进一步地,下液槽410包括两自顶部朝底部汇聚至一路的下液子凹槽,下液子凹槽和油杯200的内壁围合形成下液子通道。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两个下液子凹槽的底端连通并相接于进液口420,两个下液子凹槽之间的间距朝上渐扩,因此,下液槽410整体为朝上张开的形状,优选为V字形,也可以为U形或者微笑形,如此,雾化液更有利于汇聚到进液口420的位置,从而提升导液速率;两个下液子凹槽分别和油杯的内壁围合形成两个下液子通道,单独的下液子通道的横截面积自底部朝顶部逐渐减小,如此,当雾化器倾斜或者倒置时,雾化液不容易从下液子通道回流至储液腔内,可以更长时间地保持导油体60的浸润,从而防止干烧现象。

进一步地,雾化组件100还包括套设于支架40的顶端的密封架,密封架由硅胶材料制成,密封架的顶部开设有连通下液槽410的进液孔,进液孔的顶端连通储液腔,密封架的一侧具有和下液槽410正对的让位缺口,让位缺口的顶端连通储液腔,密封架的外侧设置和油杯200的内壁密封连接的密封筋位,从而保证雾化组件100和油杯200之间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连接端2呈片状,且具有连接侧边,两个发热单元11中对应的子单元分别连接于连接侧边的两端;连接端2的横截面朝远离连接侧边的方向逐渐减小。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端2对称地设置在第一中心轴线的两侧,连接端2为等腰梯形,连接端2的宽度朝远离第一中心轴线的方向逐渐缩小,如此,可以降低连接端2的电阻,而且,连接端2仅两个端部分别和对应的子单元中曲线发热丝111的端部相连,如此,一方面,连接端2可以产生更少的热量,另一方面,可以缩短连接端2和发热部1之间相连的距离,从而减少发热部1的热量损失,提升能量利用率,发热体10的发热效率更高。

进一步地,雾化组件100还包括底座20、装配于底座20的两个电极30以装配于底座20的两个导向柱,平板状的导油体60装配于装配槽450内,支架40上开设两个导向槽,两个导向柱从支架40的一侧卡接装配在两个导向槽内,发热体10的两个连接端2的窄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个电极30上,发热体10的发热部1贴紧在导油体60上,并且,气道件50装配于支架40且位于发热体10的背离导油体60的一侧,气道件50上的压合部510和抵持面分别抵接在第一支撑段14和支撑臂12上,进一步优选还抵接在第二支撑段13上,从而将发热部1抵压贴紧导油体60的一侧。发热体10发热产生应力时,曲线发热丝111主要在平面方向内朝一侧变形,而且,支撑臂12、第一支撑段14和第二支撑段13可以提供拉力抑制对应的曲线发热丝111的形变,一方面使得曲线发热丝111形变方向更为一致,另一方面可以减小曲线发热丝111的形变,发热部1整体上不容易产生厚度方向上的形变,使得发热部1的发热丝和导油体60贴合更为紧密而稳定,保证了发热体10的雾化效果;下液槽410和油杯200的内壁围合形成下液通道,下液通道连通两个进液口420,而两个进液口420的支脚设置方式形似蝶状,如此,可以更加快速而均匀地将雾化液导向发热部1,并且导液更加均匀,防漏效果更好,形成的气溶胶密度更加均匀且温差范围更小,重新混合后不容易产生冷凝液,雾化效果更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分型剂喷涂装置用雾化器
  • 一种雾化器装置
  • 包括根据温度的电池预热的电池供电气溶胶生成装置
  • 用于气溶胶递送装置的雾化器以及相关输入件、气溶胶生成组件、筒和方法
  • 用于气溶胶递送装置的雾化器以及相关输入件、气溶胶生成组件、筒和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62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