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连接器连接结构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5:48


连接器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连接器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马达的许多车载装置安装在例如汽车的车辆上,并且不能忽视由这些装置产生的电磁波的影响。此外,用于大电流或高电压的电线产生的电磁波影响不容忽视。虽然应对方法根据电磁波的来源和电磁波的类型而变化,但是通过各种方法抑制车载装置等的电磁波的影响。例如,在相关领域中,已经提出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安装在车辆上并且具有用于阻断电噪声(例如由电线产生的电磁波和静电)的优异屏蔽性能(参见例如JP2016-076438A)。

JP2016-076438A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用编织物覆盖的电线、连接到电线的端部的端子部分、容纳端子部分的壳体以及外部附接到壳体的屏蔽壳。相关领域中的这种连接器被配置来插入到设置在电子控制单元等的壳体中的孔部分中,以被连接到容纳在壳体中的配合连接器等,屏蔽壳固定到壳体,并且连接器接地连接到壳体。

在相关领域的连接器中,从密封性能的角度来看,壳体与电线之间的间隙由外部附接到电线的橡胶塞密封。如上所述,尽管相关领域中的连接器被配置来抑制水侵入到连接器中,但仍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具有优良密封性能的连接器连接结构。

一种连接器连接结构,其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其电连接到第一连接器;单元,第一连接器接地连接到该单元;以及密封构件,其被配置来密封第一连接器与单元之间的间隙。单元具有孔部分。孔部分包括位于孔部分的一侧上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孔部分的相对于第一部分的另一侧上的第二部分,并且第二部分的直径小于第一部分的直径。第一连接器包括待插入到孔部分中的端子部分、容纳端子部分的壳体、在一端连接到端子部分的电线以及设置有接触部分的屏蔽壳,该接触部分具有邻接第二部分的内周表面的接触部件,并且第一连接器经由孔部分电连接到第二连接器。电线包括连接到端子部分的芯线、覆盖芯线的外周的第一绝缘被覆层、覆盖第一绝缘被覆层的外周的屏蔽构件以及覆盖屏蔽构件的外周的第二绝缘被覆层,使得屏蔽构件的一部分暴露于外部。密封构件定位在壳体与第一部分的内周表面之间。在连接器连接结构中,第一部分的半径大于中性状态下从电线的中心轴线到接触部分的接触部件的距离,屏蔽构件暴露在外部的部分连接到屏蔽壳,并且接触部分的接触部件邻接第二部分的内周表面,使得屏蔽构件与单元之间建立接地连接。芯线连接到第一连接器的端子部分并且第一连接器的端子部分连接到第二连接器的端子部分,使得芯线电连接到第二连接器的端子部分。

如上简要描述了本公开。通过参考附图阅读用于执行下面描述的本公开的模式,将进一步阐明本公开的细节。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4是图3的部分B的放大图。

图5A是阳型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5B是对应于图5A的C-C横截面视图的局部分解图。

图6是阴型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7A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线束的透视图。

图7B是图7A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从后侧看的图7A中线束的正视图。

图9A是沿着图7A的线D-D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9B是图9A的部分E的放大图。

图10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压接夹具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结构1。图1和图2所示的连接器连接结构1包括阴型连接器3、阳型连接器2、单元5和密封件28。单元5是阴型连接器3所接地连接到的屏蔽罩等。在该配置的连接器连接结构1中,在连接到外部装置的阴型连接器3与容纳在单元5中并且连接到单元5中的电子装置的阳型连接器2之间建立导电连接,其中单元5插置在两者之间。阴型连接器3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一连接器”,阳型连接器2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二连接器”,并且密封件28对应于本公开的“密封构件”。

下文中,为了方便描述,如图1至9B所述,定义了“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上”、“下”、“右”和“左”。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彼此正交。前后方向对应于阴型连接器3的端子部分22插入单元5的孔部分44中的方向。

首先,将描述阳型连接器2。如图1至4、5A和5B(特别是图5A和5B)所示,阳型连接器2包括壳体11和一对阳型端子12。壳体11包括主体部分111、一对配合槽113和一对端子容纳腔114。

如图5A和图5B所示,配合槽113是从主体部分111的后端面朝向前侧以基本上圆柱形的形状凹陷的槽。设置配合槽113的开口端112,以便从主体部分111的后端面向后突出。在这个示例中,该对配合槽113在左右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并排设置。

端子容纳腔114是从主体部分111的前端面朝向后侧以基本上圆柱形的形状凹陷的凹槽。在这个示例中,端子容纳腔114被设置以在前后方向上与配合槽113相邻,其中壁部分115插置在其间,该壁部分115是配合槽113的底壁。换句话说,壁部分115充当配合槽113的底壁和端子容纳腔114的底壁。壁部分115设置有孔部分116,阳型端子12的插入部分122通过该孔部分116插入。换句话说,配合槽113和端子容纳腔114通过该孔部分116彼此连通。

壳体11包括位于每个配合槽113中的一对接触部分15。接触部分15由导电材料制成。当阳型连接器2和阴型连接器3彼此配合时,接触部分15与设置在阴型连接器3中的导电环30接触并且电连接,该导电环30将稍后描述。接触部分15还电连接到检测电路(未示出),检测电路相对于图5B中的阳型连接器2设置在纸表面的右侧上。如上所述,当接触部分15和阴型连接器3的导电环30彼此电连接时,检测电路检测到阳型连接器2与阴型连接器3之间的导电状态(导电、非导电等)。

凸缘部分17设置在主体部分111的后端侧上。每个凸缘部分17具有紧固孔18。当阳型连接器2紧固并固定到单元5时,紧固构件(未示出)通过紧固孔18插入。

阳型端子12包括容纳在端子容纳腔114中的主体部分121,以及插入部分122,该插入部分122通过孔部分116插入以定位在配合槽113中。弹簧13附接在插入部分122的后端侧上。经由附接在插入部分122的后端侧上的弹簧13,在阳型端子12与阴型连接器3的阴型端子22之间建立导电连接(特别地,参见图3和4)。

主体部分121的前端部分连接到电线19的后端侧端部,从而电连接到连接到电线19的前端侧端部的电子装置等。绝缘帽14附接到插入部分122的后端部分。绝缘帽14由绝缘材料制成,设置在弹簧13的后侧。在阳型端子12中,绝缘帽14附接在弹簧13的后侧上,使得防止弹簧13从插入部分122脱落。

以上是阳型连接器2的描述。

接下来,将描述单元5。单元5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设置在阳型连接器2与阴型连接器3之间。如图2至图4所示,单元5包括壁部分45和一对孔部分44,所述孔部分设置在壁部分45中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穿透壁部分45。根据本实施例的单元5为屏蔽罩等。也就是说,单元5的壁部分45是屏蔽罩的周边壁等。

孔部分44具有基本上圆柱形的形状。特别地,如图3和图4所示,阳型连接器2的配合槽113的开口端112从前侧沿前后方向插入孔部分44中,并且包括阴型连接器3的阴型端子22的前端部分从后侧经过孔部分44插入。

孔部分44包括定位在后侧上的第一部分41,定位在第一部分41的前侧上并且直径小于第一部分41的直径的第二部分42,以及定位在第一部分41与第二部分42之间并且具有从后侧朝向前侧减小的直径的第三部分43。

第一部分41是孔部分44的后侧上的开口端,并且从壁部分45朝向后侧突出。也就是说,第一部分41具有环形形状并且是从壁部分45朝向后侧突出的突起。第一部分41被插入到阴型连接器3的凹部213中,凹部213将在后面描述。

第二部分42的前端,其是孔部分44的前侧上的开口端,从壁部分45朝向前侧突出。也就是说,第二部分42的前端具有环形形状并且是从壁部分45朝向前侧突出的突起。当阴型连接器3到孔部分44中的插入完成时,第二部分42的内周表面与将在后面描述的阴型连接器3的接触部分25接触,并且单元5和阴型连接器3接地连接。

在单元5中,紧固孔(未示出)设置在孔部分44的前端面上的对应于阳型连接器2的紧固孔18的位置处。当单元5和阳型连接器2彼此紧固和固定时,将紧固构件(未示出)插入到孔部分44的前端面中的紧固孔中。

在单元5中,紧固孔46设置在孔部分44的后端面上的对应于将在后面描述的阴型连接器3的紧固孔216的位置处(特别地,参见图2)。当单元5和阴型连接器3彼此紧固和固定时,紧固构件(未示出)插入透过紧固孔46。

以上是单元5的描述。

接下来,将描述阴型连接器3。如图1至图4和图6(特别是,图6)所示,阴型连接器3包括壳体21和一对阴型端子22。壳体21包括一对第一管状部分211、凸缘部分212和一对第二管状部分23。

如图6所示,第一管状部分211具有基本上圆柱形的形状。在这个示例中,该对第一管状部分211沿着左右方向并排设置。基本上矩形的凸缘部分212设置在第一管状部分211的前侧上。凸缘部分212的周缘具有罩部分215,罩部分215短距离延伸至前侧和后侧。换句话说,罩部分215具有从凸缘部分212的周缘朝向前侧延伸并且朝向前侧开口的基本上矩形形状,并且具有从凸缘部分212的周缘朝向后侧延伸并且朝向后侧开口的基本上矩形形状。

第一管状部分211的开口端214从凸缘部分212的前端面朝向前侧短距离突出。开口端214具有基本上圆柱形的形状,并且开口端214的直径小于第一管状部分211的直径。

朝向前侧开口的凹部213由凸缘部分212的前侧上的罩部分215、开口端214以及凸缘212的前端面限定在壳体21中(参见图3和4)。换句话说,凹部213是其底壁是凸缘部分212的前端面并且其侧壁是罩部分215和开口端214的凹槽。单元5的第一部分41被插入到凹部213中。

密封件28附接到开口端214的外周表面。当第一部分41插入凹部213中时,密封件28密封容纳槽231的外周表面与第一部分41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特别地,参见图4)。

该对第二管状部分23设置在凸缘部分212的前侧上。每个第二管状部分23具有基本上圆柱形形状,并且第二管状部分23的直径小于第一管状部分211以及第一管状部分211的开口端214的直径。

如图4所示,第二管状部分23中的每一个设置在对应开口端214的内周侧上,使得第二管状部分23的后端部分被对应开口端214覆盖。关于第一管状部分211和第二管状部分23,第一管状部分211的内周表面和第二管状部分23的外周表面彼此间隔开。换句话说,环形间隙限定在第一管状部分211的内周表面与第二管状部分23的外周表面之间。此外,第一管状部分211的管状孔与第二管状部分23的管状孔彼此连通,并且连接到阴型端子22的电线4插入穿过管状孔的连通部分。

如图6所示,环形容纳槽231设置在每个第二管状部分23的前侧的外周表面中,并且凹陷以使得在周向方向上具有减小的外直径。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导电环30附接在每个容纳槽231中。导电环30由导电材料制成,通过弯曲带状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具有其中沿周向方向切除一部分的环形形状,。换句话说,导电环30具有基本上C的形状。

在第二管状部分23中,在容纳槽231中设置有旋转限制部分(未示出)。导电环30附接在容纳槽231中,使得旋转限制部分定位在导电环30的周向方向上切除的部分处。因此,在导电环30附接在容纳槽231中之后,周向方向上的位移(以第二管状部分23为中心轴线的旋转方向)受到限制。

当阴型连接器3和阳型连接器2的配合完成时,导电环30接触并且电连接到阳型连接器2的接触部分15。然后,连接到接触部分15的检测电路检测阳型连接器2与阴型连接器3之间的导电状态。

凸缘部分212还包括紧固孔216。当阴型连接器3紧固并固定到单元5时,紧固构件(未示出)被插入穿过紧固孔216。

如图4所示,阴型端子22包括插入阳型端子12的配合管状部分221,以及电线连接部分222,该电线连接部分222电连接到电线4的前端侧端部(即,裸露芯线31)。

配合管状部分221是具有底壁223并且向前侧开口的带底部管,并且具有基本上圆柱形形状。类似地,电线连接部分222为具有底壁223并向后侧的开口的带底部管,并且具有基本上圆柱形的形状。底壁223还用作配合管状部分221和电线连接部分222的底壁。

具有基本上圆柱形形状的屏蔽壳24从前侧朝向后侧附接到第二管状部分23的外周。具体地,屏蔽壳24被插入限定在第一管状部分211的内周表面与第二管状部分23的外周表面之间的环形间隙中,并且附接到第二管状部分23。在屏蔽壳24的前端部分处设置向前侧突出的多个悬臂式接触部分25(也参见图6)。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在多个接触部分25中设置凹陷部分,但是可以不在接触部分25中设置凹陷部分。多个接触部分25可以等间隔设置在屏蔽壳24的外周表面上。

每个接触部分25通过弯曲带状导电构件来形成,以便具有基本上V形形状。具体地,接触部分25包括从屏蔽壳24的前端部分朝向前侧延伸同时向上倾斜的第一部分,以及朝向前侧延伸的同时向下倾斜的第二部分。因此,接触部分25的弯曲部分(即,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连续的部分)位于屏蔽壳24的径向方向上外侧上。换句话说,接触部分25的弯曲部分被设置成:当阴型连接器3插入到孔部分44中完成时,与第二部分42的内周表面接触。更具体地,从接触部分25的弯曲部分到电线4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小于第一部分41的半径。此外,从接触部分25的弯曲部分到电线4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二部分42的半径。当将阴型连接器3插入到孔部分44中完成时,接触部分25与单元5的第二部分42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阴型连接器3和单元5接地连接。

电线4包括芯线31、覆盖芯线31的外周的绝缘被覆层32、覆盖绝缘被覆层32的外周的编织导体33、覆盖编织导体33的外周的护套34以及屏蔽环35。在电线4的前端侧端部,剥离绝缘被覆层32以露出芯线31。从覆盖芯线31的外周的绝缘被覆层32的一部分(即,未剥离的部分)的前端部分移除护套34的预定长度的范围。屏蔽环35附接到护套34的前端部分(即,其中护套34不被移除的部分)的外周。绝缘被覆层32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一绝缘被覆层”,编织导体33对应于本公开的“屏蔽构件”,护套34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二绝缘被覆层”。虽然在本实施例中,编织导体33用作屏蔽构件,但是只要金属箔等具有屏蔽效果,金属箔等就可用作屏蔽构件。

护套34的前端面和屏蔽环35的前端面被配置为定位在包括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平面中的同一平面上。护套34的前端面和屏蔽环35的前端面被配置为定位在同一平面上,并由于设计公差、制造公差等原因可能不定位在同一平面上。

编织导体33在护套34的前端部分和屏蔽环35的前端部分定位的位置处从前侧折回后侧,并且编织导体33的折叠部分331覆盖屏蔽环35的外周。以这种方式,编织导体33、护套34、屏蔽环35和折叠部分331被覆盖的部分(下文也称为“压接部分”)被压接,以便压在芯线31和绝缘被覆层32上。压接部分经由屏蔽端子29电连接到屏蔽壳24,屏蔽端子29将稍后描述。压接部分和屏蔽壳24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阴型连接器3还包括屏蔽端子29,屏蔽端子29电连接屏蔽壳24和压接部分。屏蔽端子29具有基本上圆柱形的形状,附接到压接部分的外周和屏蔽壳24的外周,并且电连接压接部分和屏蔽壳24。

由于压接部分被压接,所以压接部分不具有圆柱形形状。因此,即使在附接屏蔽端子29时,压接部分的外周表面和屏蔽端子29的内周表面也可能不会彼此接触,并且可能不实现电连接。因此,用于电连接到压接部分的外周表面的突出接触部分(未示出)设置在屏蔽端子29的内周表面上。

阴型端子22所附接的电线4被插入壳体21中,例如从后侧朝向前侧。当阴型端子22和电线4插入壳体21中完成时,阴型端子22和电线4的前端部分容纳在第二管状部分23中,并且压接部分和电线4的在压接部分周围的部分容纳在第一管状部分211中。

密封件26附接在容纳在第一管状部分211中的每根电线4的部分的后侧上。密封件26密封第一管状部分211与电线4之间的间隙。后保持器27附接到容纳在第一管状部分211中的电线4的后端部分(具体地,在密封件26的后侧上的部分)。后保持器27与密封件26接合以防止密封件26在前后方向和旋转方向上位移。

以上是阴型连接器3的描述。

接下来将描述阳型连接器2、阴型连接器3和单元5的连接过程。首先,将阳型连接器2的壳体11的后端部分从前侧朝向后侧插入到单元5的孔部分44中。然后,通过将紧固构件插入穿过阳型连接器2的紧固孔18和单元5的紧固孔(未示出),以紧固和固定阳型连接器2和单元5。

接下来,将阴型连接器3设置在单元5的后侧上,并且阴型连接器3的第二管状部分23从后侧朝向前侧插入孔部分44中。当阴型连接器3从后侧朝向前侧移动时,第二管状部分23进入阳型连接器2的配合槽113。如上所述,在接触部分25与孔部分44(具体地,第二部分42)接触之前,第二管状部分23进入配合槽113,使得阴型连接器3的位移受到限制。

当阴型连接器3继续移动时,接触部分25进入孔部分44。由于第一部分41的半径被配置成大于从接触部分25的弯曲部分到电线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所以即使阴型连接器3继续移动,接触部分25也不会与第一部分41的内周表面接触。换句话说,接触部分25不在第一部分41和第三部分43的内周表面上滑动,而是在预定位置处与第二部分42的内周表面接触。

例如,当接触部分25和第一部分41的内周表面彼此滑动时,第一部分41的内周表面可能被损坏。当第一部分41的内周表面受损时,可能在第一部分41与密封件28之间产生间隙,并且在阴型连接器3与单元5之间的密封性能可能受到损害。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结构1具有优异的密封性能,因为接触部分25与第一部分41的内周表面不相互滑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对电线4具有一对编织导体33以便彼此对应。换句话说,编织导体33覆盖被包覆的电线(芯线31和绝缘被覆层32)以便彼此对应。因此,与一个编织导体33共同覆盖一对被包覆的电线(即,一对芯线31和一对绝缘被覆层32)的情况相比,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结构1具有优异的屏蔽性能。

此外,当接触部分25和第一部分41的内周表面彼此滑动时,可在第一部分41的内周表面上产生磨损粉末。当由于滑动而产生的磨损粉末粘附到接触部分25或第二部分42的内周表面时,阴型连接器3与单元5之间的导电状态可能变得不稳定。然而,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结构1中,由于接触部分25和第一部分41的内周表面不相互滑动,所以确保稳定的导电状态。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结构1被配置成使得接触部分25和第三部分43的内周表面不相互滑动。

当阴型连接器3继续移动时,第一部分41的后端部分进入凹部213。当阴型连接器3进一步继续移动时,第二管状部分23、阴型端子22和接触部分25达到预定位置。具体地,第二管状部分23到达配合槽113的壁部分115,并且阳型端子12的插入部分122的后端部分插入到阴型端子22的配合管状部分221中。然后,通过弹簧13建立阴型端子22与阳型端子12之间的导电连接,并且接触部分25与孔部分44的第二部分42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接地连接。

此时,第一部分41插入凹部213中。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结构1可以防止可能损坏孔部分44(特别是,第二部分42)的内周表面的阴型连接器3的位移,以及可能导致阴型连接器3与单元5之间的导电状态变得不稳定的阴型连接器3的位移(例如,导致接触部分25损坏第二部分42的内周表面的位移),即使在完成阳型连接器2、阴型连接器3和单元5的连接之后。

如图3和图4所示,在阳型连接器2、阴型连接器3和单元5的连接完成状态下,包括编织导体33的电线4的压接部分电连接到屏蔽壳24,并且接触部分25邻接第二部分42的内周表面,使得编织导体33和单元5接地连接。此外,电线4的芯线31电连接到阴型端子22,并且阴型端子22与阳型端子12经由弹簧13彼此电连接,使得芯线31与阳型端子12之间建立导电连接。此外,导电环30和接触部分15彼此电连接。

以上是阳型连接器2、阴型连接器3和单元5的连接过程的描述。

由于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结构1如上述配置,所有连接器连接结构1具有优异的密封性能。

其他实施例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适当地进行修改、改进等。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构成元件的材料,形状,尺寸,数量,布置位置等是可选的,并且不受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公开的目的即可。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将参照图7A到图10描述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将压接部分与屏蔽端子进行连接并且将屏蔽端子与屏蔽壳进行连接的方法的示例。

如图7A至9B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电线4包括芯线31,覆盖芯线31的外周的绝缘被覆层32,覆盖绝缘被覆层32的外周的编织导体33,覆盖编织导体33的外周的护套34,以及屏蔽环35,并且电线4的前端侧端部电连接到阴型端子22。

在其他实施例中,芯线31和绝缘被覆层32在对应于上述实施例的压接部分的位置处包覆有编织导体33、护套34、屏蔽环35、编织导体33的折叠部分和屏蔽端子29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附接屏蔽壳24a以便覆盖以上覆盖部分。在上述实施例中,屏蔽端子29未被压接,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屏蔽端子291也被压接。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护套34和屏蔽壳24经由屏蔽端子29彼此电连接,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屏蔽壳24a以覆盖屏蔽端子291的方式附接到并且电连接到屏蔽端子291。

以这种方式,即使试图电连接压接的屏蔽端子和屏蔽壳,由于屏蔽端子由于压接而具有不同于圆柱形形状的形状,与屏蔽壳的电连接也不能简单地通过附接屏蔽壳来实现。出于这个原因,例如,可以使用在屏蔽壳的内周表面上设置突出接触部分并且使突出接触部分与屏蔽端子的外周表面接触以实现电连接的方法。然而,使用这种方法,屏蔽壳的尺寸增加,并且难以减小屏蔽壳的大小。

另一方面,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屏蔽端子291设置有突出导电部分291a,并且突出导电部分291a与屏蔽壳24a的内周表面接触,从而实现电连接。

使用压接夹具6来压接压接部分290。如图10所示,压接夹具6包括上部构件51和下部构件52,并且具有基本上立方形状。在压接夹具6中,当上部构件51和下部构件52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邻接时,压接容纳部分53基本上限定在其中心处。压接容纳部分53在正视图(横截面视图)中具有基本上六边形的形状,并且具有延伸到纸表面的背面的三维形状。电线4的待压接的部分(压接部分290)容纳在限定压接容纳部分53的下部构件52的凹部中。当上部构件51朝向下部构件52移动时,压接部分290被压接。过度厚度调节部分54分别设置在压接容纳部分53的左右方向的拐角部分处。

一般来说,当覆盖有多个层的部分被压接时,可能产生过度厚度。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通过允许屏蔽端子291被压接时产生的过度厚度逸出至压接夹具6的过度厚度调节部分54,形成突出的导电部分291a。

特别地,如图8所示,由过度厚度调节部分54形成的突出导电部分291a在压接部分的周向方向上向外突出,并且与屏蔽壳24a的内周表面接触并电连接。如上所述,在根据其他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结构中,使用通常不使用的过度厚度。因此,屏蔽端子291和屏蔽壳24a可彼此电连接,而不特意在屏蔽壳24a的内周表面上设置突出接触部分等。此外,在屏蔽端子291和屏蔽壳24a之间不设置另一个构件的情况下,屏蔽端子291和屏蔽壳24a可以彼此电连接。因此,屏蔽壳24a的尺寸可以减小,并且连接器的部件的数量可以减小,从而导致成本降低。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连接器连接结构(1)包括:第一连接器(阴型连接器3);第二连接器(阳型连接器2),其电连接至第一连接器(3);单元(5),第一连接器接地连接到该单元;以及密封构件(密封件28),其被配置来密封第一连接器(3)与单元(5)之间的间隙。单元(5)具有孔部分(44)。孔部分(44)包括位于孔部分(44)的一侧上的第一部分(41),以及位于孔部分(44)相对于第一部分(41)的另一侧上的第二部分(42),并且第二部分(42)的直径小于第一部分(41)的直径。第一连接器(3)包括将待插入孔部分(44)的端子部分(阴型端子22)、容纳端子部分(22)的壳体(21)、在一端连接到端子部分(22)的电线(4),以及设置有接触部分(25)的屏蔽壳(24),该屏蔽壳(24)具有与第二部分(42)的内周表面邻接的接触部件,并且经由孔部分(44)电连接到第二连接器(2)。电线(4)包括连接到端子部分(22)的芯线(31)、覆盖芯线(31)的外周的第一绝缘被覆层(绝缘被覆层32)、覆盖第一绝缘被覆层的外周的屏蔽构件(编织导体33)以及覆盖屏蔽构件(33)的外周的第二绝缘被覆层(护套34),使得屏蔽构件的一部分暴露于外部。密封构件(28)定位在壳体(21)与第一部分(41)的内周表面之间。在连接器连接结构中,第一部分(41)的半径大于中性状态下从电线(4)的中心轴线到接触部分(25)的接触部件的距离,屏蔽构件(33)暴露于外部的部分连接到屏蔽壳(24),并且接触部分(25)的接触部件邻接第二部分(42)的内周表面,使得屏蔽构件(33)与单元(5)之间建立接地连接。芯线(31)连接到第一连接器(3)的端子部分(22),第一连接器(3)的端子部分(22)连接到第二连接器(2)的端子部分(12),使得芯线(31)电连接到第二连接器(2)的端子部分(12)。

具有第一方面的配置的连接器连接结构将在下文描述。在这种配置的连接器连接结构中,单元的孔部分中的第一部分的半径大于在中性状态下从电线的中心轴线到接触部分的接触部件的距离,在该中性状态下接触部分不被外力变形(在这种情况下,中性状态是通过接触第二部分而使接触部分变形之前的状态)。此外,第一部分的直径被配置成大于第二部分的直径。因此,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建立导电连接时(具体地,当管状部分与第一连接器的端子部分直接插入到单元的孔部分中时),屏蔽壳的接触部分与孔部分的第一部分的内周表面不彼此滑动。例如,当接触部分和第一部分的内周表面彼此滑动时,第一部分的内周表面可能被损坏。当第一部分的内周表面受损时,可能在第一部分与外部附接到管状部分的密封构件之间产生间隙,并且第一连接器与单元之间的密封性能可能受到损害。然而,该构造的连接器连接结构具有优异的密封性能,因为与接触部分和第一部分的内周表面彼此滑动的情况相比,接触部分和第一部分的内周表面不彼此滑动。

虽然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建立导电连接时,接触部分被配置成不与第一部分的内周表面接触,但是接触部分可以在意外情况下(例如,通过有缺陷的方法)与第一部分的内周表面接触。然而,不言而喻,此情况是可以接受的。

以下将描述这种配置的连接器连接结构的另一个影响。电线中用第一绝缘被覆层覆盖其外周的芯线连接到第一连接器的端子部分。当第一连接器的端子部分连接到第二连接器的端子部分时,在芯线与第二连接器的端子部分之间建立导电连接。因此,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建立导电连接。此外,电线中的被第二绝缘被覆层覆盖的屏蔽构件的暴露于外部的部分连接到第一连接器的屏蔽壳。屏蔽壳的接触部分与单元的孔部分的第二部分的内周表面接触,使得屏蔽构件和单元接地连接。因此,第一连接器接地连接到单元。也就是说,这种配置的连接器连接结构在屏蔽性能方面也很出色。

以下将描述这种配置的连接器连接结构的另一个影响。通常,当接触部分和第一部分的内周表面彼此滑动时,可能在第一部分的内周表面上产生磨损粉末。当由于滑动而产生的磨损粉末粘附到接触部分或第二部分的内周表面时,第一连接器与单元之间的导电状态可能变得不稳定。也就是说,在这种配置的连接器连接结构中,由于接触部分和第一部分的内周表面不彼此滑动,所以确保了稳定的导电状态。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孔部分(44)包括第三部分(43),第三部分(43)位于第一部分(41)与第二部分(42)之间并且具有从一侧朝向孔部分(44)的另一侧减小的直径。

根据具有第二方面的配置的连接器连接结构,获得与第一方面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在接触部分(25)与第二部分(42)的内周表面邻接之前,第一连接器的端子部分(阴型端子22)电连接到第二连接器的端子部分(阳型端子12)。

具有第三方面的配置的连接器连接结构将在下文描述。在接触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内周表面接触之前,在第一连接器的端子部分与第二连接器的端子部分之间建立导电连接。因此,在此配置的连接器连接结构中,即使当第一连接器的位移受到限制并且在旋转方向(第一连接器的端子部分以第一连接器的端子部分插入到单元的孔部分中的方向作为中心轴线而旋转的方向)上发生撬动时,接触部分也不与第二部分接触,并且因此可以防止第一连接器与单元之间可能由于撬动而发生的不稳定导电状态。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单元(5)和壳体(21)中的一个具有突出部(第一部分41),单元(5)和壳体(21)中的另一个具有凹部(213),并且突出部(41)插入凹部(213)中。

具有第四方面的配置的连接器连接结构将在下文描述。单元和壳体中的一个具有突起,并且单元和壳体中的另一个具有突起所插入的凹部。因此,即使在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和单元的连接完成之后,也可防止可能导致第一连接器与单元之间的导电状态变得不稳定的第一连接器的位移(例如,导致接触部分损坏孔部分的内周表面的位移)。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第一连接器(阴型连接器3)包括覆盖第二绝缘被覆层(护套34)的外周的金属层(屏蔽端子291)。金属层(291)包括在电线(4)的径向方向上向外突出的突出部分(突出导电部分291a)。在连接器连接结构中,屏蔽构件(编织导体33)暴露于外部的部分连接到金属层(291),并且突出部分(291a)邻接屏蔽壳(24a)的内周表面,使得屏蔽构件(33)和屏蔽壳(24a)彼此连接。

具有上述第五方面的配置的连接器连接结构将在下文描述。屏蔽构件的暴露于外部的部分连接到覆盖第二绝缘被覆层的外周的金属层。金属层的在径向方向上向外突出的突出部分邻接屏蔽壳的内周表面,使得屏蔽构件和屏蔽壳彼此连接。因此,在此配置的连接器连接结构中,金属层和屏蔽壳在不使用另一构件的情况下被连接。因此,部件数量减少,成本也相应减少。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第一部分(41)的中心轴线和第二部分(42)的中心彼此重合。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第一部分(41)具有环形形状并且是朝向后侧突出的突起。第二部分(42)具有环形形状并且是朝向前侧突出的突起。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面,单元(5)的孔部分(44)在前后方向上穿透。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面,接触部分(25)和其他接触部分(25)以等间隔设置在屏蔽壳(24)的外周表面上。

技术分类

0612011562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