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和智能手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15:20


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和智能手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手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和智能手表。

背景技术

智能穿戴类电子产品(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其中智能手表尤其受到消费者广泛关注,与其他穿戴类电子产品相比,智能手表不仅小巧、便携,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对功能的需求,如通话、语音、视频等。

然而,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智能手表的摄像头的拍摄角度通常是朝上设置的,即,与智能手表的显示面同向设置,因此用户在使用摄像头进行拍摄或者是视频功能时,由于表体不能转动,通常需要转动手臂或手腕来调节摄像头的取景角度,以实现正常的拍摄或者视频通话。基于此,市面上出现了可转动式智能手表,通过增加承载托板,使得智能主机可相对承载托板翻转,同时还增加了固定轴,使得智能主机在相对承载托板转动形成角度后,智能主机还可绕固定轴在承载托板上转动,以达到调节更多拍摄角度的效果。

但是,智能主机在相对于固定轴在转动的过程中没有档位手感,或者档位手感太弱。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和智能手表,能够使智能主机在相对固定轴转动的过程中档位手感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动连接结构,该转动连接结构包括:

固定座,固定座上固定设有固定轴,固定座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凸部;

转动座,转动座设于固定座上,转动座上设有第一转轴孔,固定轴穿设于第一转轴孔,且转动座可相对于固定轴转动;

档位板,档位板设于固定座和转动座之间,在档位板上设有与第一转轴孔同心的第二转轴孔,固定轴穿设于第二转轴孔,转动板可带动档位板相对于固定轴转动,档位板朝向固定座的表面设有与凸部对应的多个凹部,多个凹部沿档位板的转动方向间隔排列;

弹性件,弹性件设于转动座与档位板之间,弹性件用于提供推动档位板朝向固定座运动的作用力。

本发明由于转动座设于固定座上,档位板设于固定座和转动座之间,且转动座可带动档位板相对于固定轴转动,弹性件设于转动座与档位板之间,固定座的上设有至少一个凸部,档位板上设有多个与凸部对应的凹部,因此,在转动座相对于固定轴转动的过程中,通过弹性件提供推动档位板朝向固定座运动的作用力,使得凸部可依次进入多个凹部,由此,在转动座相对于固定轴转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顿挫感。另外,智能主机固接于转动座上,因此,在转动座带动智能主机相对于固定轴转动的过程中智能主机也会获得明显的顿挫感,即档位手感强。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凸部包括多个,多个凸部与多个凹部一一对应,多个凸部围绕固定轴均匀分布,多个凹部围绕第二转轴孔均匀分布。

由此,在转动座带动档位板相对于固定轴转动的过程中,多个凸部同时分别进入多个凹部,或者,多个凸部同时分别从多个凹部退出,一方面提高了产生档位手感的效果,另一方面,档位板在相对于固定轴转动的过程中档位板的受力均匀,从而提高了档位板移动的稳定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弹性件为弹簧,弹簧的弹性变形范围较大,且弹簧不易老化,使用寿命较长。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弹簧包括多个,多个弹簧关于固定轴对称设置。由此,在凸部退出凹部或者在凸部进入凹部的过程中,能够使档位板关于固定轴对称的位置受力,从而提高了档位板移动的平稳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档位板朝向转动座的表面设有多个容置槽,多个容置槽关于第二转轴孔对称设置,弹簧的一端伸入容置槽并与容置槽的槽底抵接,弹簧的另一端与转动座连接。通过设置容置槽,提高弹簧安装的稳定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座朝向固定座的表面开设有容置腔,容置腔的内侧壁至少包括一个第一平面部,档位板位于容置腔内,档位板的外侧壁与容置腔的内侧壁相适配,且档位板与容置腔的腔底之间具有移动间隙。

由此,通过在转动座朝向固定座的表面开设有容置腔,并将档位板设于容置腔内,缩小了转动连接结构的纵向高度,另外,由于容置腔的内侧壁至少包括一个第一平面部,且档位板的外侧壁与容置腔的内侧壁相适配,由此,档位板卡接于容置腔内,且档位板相对于容置腔固定。又由于,在档位板与容置腔的腔底之间具有移动间隙,在档位板相对于固定轴转动的过程中,保证了凸部能够从凹部中退出来,延长了凸部的使用寿命。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座与固定轴之间设有旋转阻尼组件,当转动座相对于固定轴转动时,旋转阻尼组件用于向转动座施加旋转阻尼力。由此,通过设置旋转阻尼组件能够提供转动座保持转动后的状态的阻尼力,该阻尼力即为旋转阻尼力。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旋转阻尼组件包括与转动座固定连接的阻尼罩和固设于阻尼罩内的第一弹性阻尼件,第一弹性阻尼件套设于固定轴上,且第一弹性阻尼件与固定轴紧配合,当转动座转动时,阻尼罩带动第一弹性阻尼件相对于固定轴转动,第一弹性阻尼件与固定轴之间的摩擦力为旋转阻尼力。

由此,阻尼罩与转动座卡接固定,具体地,阻尼罩的开口端部设有卡接凸起,在转动座的上表面开设有与卡接凸起对应的连接通孔,通过卡接凸起与连接通孔配合,使得阻尼罩固定与转动座上。由于弹簧的第二端可伸入连接通孔与转动座连接,连接通孔与卡接凸起配合,因此,弹簧的第二端伸入连接通孔内并与卡接凸起抵接,由此,连接通孔既能用于容置弹簧的第二端,还能用于容置卡接凸起,简化了转动座的加工工艺。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阻尼件为环状结构,固定轴穿设于环状结构的中心通孔,环状结构的侧壁具有弹性开口,弹性开口的一侧壁沿远离中心通孔的方向延伸形成有限位凸部,阻尼罩的内壁上设置有与限位凸部对应的凹槽,限位凸部卡设于凹槽内。

上述环状结构的形成可以是由一根金属柱弯曲形成,并使得金属柱的两端之间具有间隙,由此,能够简化第一弹性阻尼件的加工工艺。

通过限位凸部卡设于凹槽内,使得第一弹性阻尼件与阻尼罩固定连接,如此,在转动座带动阻尼罩相对于固定轴转动时,环状结构也相对于固定轴转动,固定轴与中心通孔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即为旋转阻尼力。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环状结构包括多个,多个环状结构层叠设置。

由此,一方面,能够增大第一弹性阻尼件与固定轴之间的摩擦面积,提高了第一弹性阻尼件与固定轴之间的旋转阻尼效果,另一方面,提高了第一弹性阻尼件与阻尼罩之间的安装稳定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轴远离固定座的一端设有限位部,阻尼罩远离转动座的一端设有转动通孔,固定轴穿设于转动通孔内,限位部位于阻尼罩外,且限位部的直径大于转动通孔的直径。

由此,当阻尼罩通过卡接的方式与转动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时,通过在转动轴上设有限位部,并使得限位部的直径大于转动通孔的直径,且限位部位于阻尼罩外,能够防止阻尼罩沿背离转动座的方向移动,从而保证了阻尼罩的安装稳定性。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连接结构还包括设于转动座上的翻转轴,翻转轴与固定轴垂直,翻转轴可相对于转动座转动,翻转轴上固设有主机支架。

由于主机支架通过翻转轴固设于转动座上,因此,主机支架可绕翻转轴相对于转动座转动,又由于翻转轴与固定轴之间相互垂直,因此,主机支架绕翻转轴相对于转动座转动的方向与主机支架通过转动座绕固定轴转动的方向相互垂直。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座与翻转轴之间设有翻转阻尼组件,当翻转轴相对于转动座转动时,翻转阻尼组件用于向翻转轴施加翻转阻尼力。从而使主机支架能够保持绕翻转轴转动后的状态。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翻转阻尼部件包括与转动座一体成型的第二弹性阻尼件,第二弹性阻尼件与翻转轴紧配合,当翻转轴转动时,第二弹性阻尼件与翻转轴之间的摩擦力为翻转阻尼力。

通过将第二弹性阻尼件与翻转轴紧配合,在翻转轴相对于第二弹性阻尼件转动时,翻转轴的周壁与第二弹性阻尼件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该摩擦片能够使得连接于主机支架上的主机本体保持绕翻转轴转动后的状态,也即是说,该摩擦力为翻转阻尼力。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弹性阻尼件具有中空内腔,翻转轴穿设于中空内腔,在中空内腔的侧壁上沿中空内腔的延伸方向贯通设有紧固开口,紧固开口的两侧壁沿远离中空内腔的方向延伸有连接部,两个连接部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

由此,通过调节紧固开口的大小,能够使得中空内腔的内壁与翻转轴的侧壁之间过盈配合,如此,保证了中空内腔的内壁与翻转轴的侧壁之间的摩擦力能够保持主机本体绕翻转轴转动后的状态。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紧固件为铆接件,两个连接部之间还设有垫块,铆接件穿设于两个连接部和垫块。由此,通过垫块厚度的不同,能够调节紧固开口的大小。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机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具有预设夹角,翻转轴的连接端的周壁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平面部,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限位通孔,翻转轴的连接端穿设于限位通孔内,且限位通孔的内壁与翻转轴的连接端的周壁相适配,第二连接板用于与主机本体连接。

由此,实现了主机支架随翻转轴的转动而转动,从而使得智能主机随主机支架绕翻转轴转动。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主机,包括托板、主机本体及第一方面的转动连接结构,主机本体通过转动连接结构固设于托板上。

本发明提供的智能主机,由于智能主机采用了第一方面的转动连接结构,因此,在主机本体相对于固定轴的转动过程中,主机本体具有档位手感,能够便于用户知晓主机本体的转动角度。另外,主机本体既能相对于固定轴在托板上转动,还能相对于翻转轴沿远离或者靠近托板的方向翻转,由此,主机本体能够实现不同角度的拍摄。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手表,包括表带及第二方面的智能主机,表带连接于托板。

本发明提供的智能手表,由于采用了第二方面的智能主机,因此,智能手表也能产生档位手感,并且该智能手表还能沿不同方向转动,以便于不同角度的拍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的部分爆炸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档位板朝向固定座一侧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中转动座旋转90°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安装的爆炸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档位板背离固定座一侧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的部分爆炸图之二;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阻尼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弹性阻尼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的爆炸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连接结构的轴侧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动座与第二弹性阻尼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主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转动连接结构;

110-固定座;111-凸部;112-卡接凹槽;

120-转动座;121-第一转轴孔;122-容置腔;123-连接通孔;1221-第一平面部;

130-固定轴;132-限位部;133-卡接部;

140-档位板;141-凹部;142-容置槽;144-第二转轴孔;

150-旋转阻尼组件;151-阻尼罩;1511-卡接凸起;1512-转动通孔;1513-凹槽;152-第一弹性阻尼件;1521-中心通孔;1522-弹性开口;1523-限位凸部;

161-第二弹性阻尼件;1611-中空内腔;1612-铆接件;1613-垫块;162-翻转轴;1621-第二平面部;163-主机支架;1631-第一连接板;1631a-限位通孔;1632-第二连接板;

170-弹性件;171-弹簧;

10-智能主机;11-主机本体;12-托板;

1-智能手表;1a-表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智能穿戴类电子产品(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其中智能手表尤其受到消费者广泛关注,与其他穿戴类电子产品相比,智能手表不仅小巧、便携,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对功能的需求,如通话、语音、视频等。

然而,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智能手表的摄像头的拍摄角度通常是朝上设置的,即,与智能手表的显示面同向设置,因此用户在使用摄像头进行拍摄或者是视频功能时,由于表体不能转动,通常需要转动手臂或手腕来调节摄像头的取景角度,以实现正常的拍摄或者视频通话。基于此,市面上出现了可转动式智能手表,通过增加承载托板,使得智能主机可向远离或者靠近承载托板的方向转动,同时还增加了固定轴,使得智能主机在相对承载托板转动形成预设角度后,智能主机还可通过固定轴在承载托板上转动,以达到调节更多拍摄角度的效果。

为了使智能主机在通过固定轴实现其转动至需要的角度后并保持当前状态,通常,会额外增加固持机构,利用固持机构的固持作用使其保持当前角度。但是,智能主机在通过固定轴实现转动的过程中没有档位手感,或者档位手感太弱。

鉴于此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和智能手表,能够使智能主机在相对固定轴转动的过程中档位手感强。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该转动连接结构、智能主机和智能手表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动连接结构100,如图1、图2所示,该转动连接结构100包括固定座110、转动座120、档位板140以及弹性件170。其中,固定座110上固定设有固定轴130,固定座110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凸部111;转动座120设于固定座110上,转动座120上设有第一转轴孔121,固定轴130穿设于第一转轴孔121,且转动座120可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档位板140设于固定座110和转动座120之间,在档位板140上设有与第一转轴孔121同心的第二转轴孔144,固定轴130穿设于第二转轴孔144,转动板可带动档位板140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请结合参照图3,档位板140朝向固定座110的表面设有与凸部111对应的多个凹部141,多个凹部141沿档位板140的转动方向间隔排列;弹性件170设于转动座120与档位板140之间,弹性件170用于提供推动档位板140朝向固定座110运动的作用力。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由于转动座120设于固定座110上,档位板140设于固定座110和转动座120之间,且转动座120可带动档位板140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弹性件170设于转动座120与档位板140之间,固定座110的上设有至少一个凸部111,档位板140上设有多个与凸部111对应的凹部141,因此,在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的过程中,通过弹性件170提供推动档位板140朝向固定座110运动的作用力,使得凸部111可依次进入多个凹部141,由此,在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顿挫感。另外,智能主机固接于转动座120上,因此,在转动座120带动智能主机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的过程中智能主机也会获得明显的顿挫感,即档位手感强。

具体地,在转动座120带动档位板140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的过程中,凸部111进入其中一个凹部141,此时,弹性件170推动档位板140朝向固定座110运动,当档位板140相对于固定轴130继续转动一定角度后,凸部111将从该凹部141退出来,此时,档位板140沿背离固定座110的方向运动,同时压缩弹性件170,档位板140再次相对于固定轴130继续转动一定角度后,凸部111将进入与上述凹部141相邻的另一个凹部141,在凸部111进入凹部141时,能产生明显的顿挫感。

当转动连接结构100应用于智能主机时,智能主机与转动座120固定连接,且每相邻两个凹部141之间具有已知角度,由此,通过转动座120使得智能主机相对于固定轴130沿转动方向转动时,凸部111从一个凹部141退出至进入另一个凹部141时,用户都能根据已知角度获知智能主机的旋转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固定座110是指转动连接结构100中固定不动的部件,上述转动座120是指相对于固定座110转动的部件。

另外,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的角度范围在0-360°之间,例如,例如,如图4所示,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90°。

固定轴130固设于固定座110上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固定轴130与固定座110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轴130的端部固定于固定座110的上表面。其中,在一种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固定轴130朝向固定座110的一端设有卡接部133,卡接部133的周壁至少具有一个平面,在固定座110背离转动座120的一侧开设有卡接凹槽112,卡接凹槽112的内壁与卡接部133的外壁相适配,在卡接凹槽112内开设有转孔,固定轴130穿设于转孔内,且卡接部133位于卡接凹槽112内,由此,实现了固定轴130与固定座110固定连接的目的。

进一步地,凸部111包括多个,多个凸部111与多个凹部141一一对应,多个凸部111围绕固定轴130均匀分布,多个凹部141围绕第二转轴孔144均匀分布。

由此,在转动座120带动档位板140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的过程中,多个均匀分布的凸部111同时分别进入多个凹部141,或者,多个均匀分布的凸部111同时分别从多个凹部141退出,一方面提高了产生档位手感的效果,另一方面,档位板140在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的过程中档位板140的受力均匀,从而提高了档位板140移动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转动座120朝向固定座110的表面开设有容置腔122,容置腔122的内侧壁至少包括一个第一平面部1221,档位板140位于容置腔122内,档位板140的外侧壁与容置腔122的内侧壁相适配,且档位板140与容置腔122的腔底之间具有移动间隙。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转动座120朝向固定座110的表面开设有容置腔122,并将档位板140设于容置腔122内,缩小了转动连接结构100的纵向高度,另外,由于容置腔122的内侧壁至少包括一个第一平面部1221,且档位板140的外侧壁与容置腔122的内侧壁相适配,由此,档位板140卡接于容置腔122内,且档位板140相对于容置腔122固定。又由于,在档位板140与容置腔122的腔底之间具有移动间隙,在档位板140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的过程中,保证了凸部111能够从凹部141中退出来,延长了凸部111的使用寿命。

示例地,如图7所示,容置腔122的内侧壁包括两个第一平面部1221,两个第一平面部1221关于第二转轴孔144对称,在两个第一平面部1221之间为圆弧部,由于档位板140的外侧壁与容置腔122的内侧壁相适配,因此,档位板140的外侧壁也包括两个平面,在两个平面之间为圆弧部,由此,档位板140相对于容置腔122的周向固定,也即是说,档位板140相对于容置腔122不能发生转动。

另外,由于档位板140与容置腔122的腔底之间具有移动间隙,因此,档位板140在容置腔122的延伸方向上能够上下移动,保证了凸部111能够顺利退出凹部141,从而提高凸部111和凹部141的使用寿命。

上述弹性件170具有多种结构,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弹性件170为橡胶垫,橡胶垫设于容置腔122的腔底与档位板140的上表面之间,橡胶垫能够在凸部111进入凹部141时,推动档位板140朝向固定座110移动,安装结构简单。

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弹性件170为弹簧171,弹簧171的弹性变形范围较大,且弹簧171不易老化,使用寿命较长。

进一步地,当弹性件170为弹簧171时,弹簧171包括多个,多个弹簧171关于固定轴130对称设置,由此,在凸部111退出凹部141或者在凸部111进入凹部141的过程中,能够使档位板140关于固定轴130对称的位置受力,从而提高了档位板140移动的平稳性。

为了提高了多个弹簧171设置的稳定性,可选的,在档位板140朝向转动座120的表面设有多个容置槽142,多个容置槽142关于第二转轴孔144对称设置,弹簧171的一端伸入容置槽142并与容置槽142的槽底抵接,弹簧171的另一端与转动座120连接。通过设置容置槽142,提高弹簧171安装的稳定性。

在此将弹簧171的一端定义为第一端,弹簧171的另一端定义为第二端,以下将以弹簧17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对弹簧171的连接结构进行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弹簧171的第二端与固定座110的连接形式有多种,例如,弹簧171的第二端抵接于容置腔122的腔底,或者,在容置腔122的腔底开设有抵接盲孔,弹簧171的第二端伸入抵接盲孔并与抵接盲孔的孔底抵接,又或者,在容置腔122的腔底开设有连接通孔123,弹簧171的第二端从容置腔122伸入连接通孔123内,连接通孔123的另一端用于与固设于转动座120上的旋转阻尼组件150卡接,而伸入连接通孔123内的弹簧171的第二端抵接于旋转阻尼组件150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阻尼组件150设于转动座120与固定轴130之间,当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时,旋转阻尼组件150用于向转动座120施加旋转阻尼力。

通过设置旋转阻尼组件150能够提供转动座120保持转动后的状态的阻尼力,该阻尼力即为旋转阻尼力。

对旋转阻尼组件150的结构不作限定,其中,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旋转阻尼组件150包括与转动座120固定连接的阻尼罩151和固设于阻尼罩151内的第一弹性阻尼件152,第一弹性阻尼件152套设于固定轴130上,且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与固定轴130紧配合,当转动座120转动时,阻尼罩151带动第一弹性阻尼件152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与固定轴130之间的摩擦力为旋转阻尼力。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阻尼罩151与转动座120卡接固定,具体地,阻尼罩151的开口端部设有卡接凸起1511,在转动座120的上表面开设有与卡接凸起1511对应的连接通孔123,通过卡接凸起1511与连接通孔123配合,使得阻尼罩151固定与转动座120上。由于弹簧171的第二端通过连接通孔123与转动座120连接,连接通孔123与卡接凸起1511配合,因此,弹簧171的第二端伸入连接通孔123内并与卡接凸起1511抵接,由此,连接通孔123既能用于容置弹簧171的第二端,还能用于容置卡接凸起1511,简化了转动座120的加工工艺。

另外,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与固定轴130紧配合是指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与固定轴130之间为过盈配合,具体地,固定轴130的外径可比第一弹性阻尼件152的套设孔的内径大0~0.12mm,例如:0.02mm、0.6mm、0.10mm或0.12mm等。

由于阻尼罩151与转动座120固定连接,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与阻尼罩151固定连接,且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与固定轴130之间为过盈配合,因此,在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时,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也即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在此过程中,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与固定轴130之间的具有摩擦力,而该摩擦力即为能够使转动座120保持转动后的状态的旋转阻尼力。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阻尼罩151、转动座120和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与固定轴130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得到能够使转动座120保持转动后的状态的旋转阻尼力。

此外,第一弹性阻尼件152的结构有多种,例如,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为卷片,该卷片由金属薄片卷起来形成的筒状结构,或者,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为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内壁与固定轴130之间紧装配。

以下将以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为环状结构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10、11所示,固定轴130穿设于环状结构的中心通孔1521,环状结构的侧壁具有弹性开口1522,弹性开口1522的一侧壁沿远离中心通孔1521的方向延伸形成有限位凸部1523,阻尼罩151的内壁上设置有与限位凸部1523对应的凹槽1513,限位凸部1523卡设于凹槽1513内。

上述环状结构的形成可以是由一根金属柱弯曲形成,并使得金属柱的两端之间具有间隙,由此,能够简化第一弹性阻尼件152的加工工艺。另外,上述中心通孔1521是指金属柱弯曲围合形成的空间,弹性开口1522是指金属柱的两端之间的间隙。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限位凸部1523卡设于凹槽1513内,使得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与阻尼罩151固定连接,如此,在转动座120带动阻尼罩151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时,环状结构也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固定轴130与中心通孔1521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即为旋转阻尼力。

另外,为了便于阻尼罩151套设于环状结构上,将凹槽1513贯穿阻尼罩151开口一端的端面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环状结构包括多个,多个环状结构层叠设置,由此,一方面,能够增大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与固定轴130之间的摩擦面积,提高了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与固定轴130之间的旋转阻尼效果,另一方面,提高了第一弹性阻尼件152与阻尼罩151之间的安装稳定性。

由上述可知,固定轴130的一端与固定座110固定连接,固定轴130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转轴孔144和第一转轴孔121与旋转阻尼组件150连接。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6、图10所示,固定轴130远离固定座110的一端设有限位部132,阻尼罩151远离转动座120的一端设有转动通孔1512,固定轴130穿设于转动通孔1512内,限位部132位于阻尼罩151外,且限位部132的直径大于转动通孔1512的直径。

在该实施例中,当阻尼罩151通过卡接的方式与转动座12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时,通过在转动轴上设有限位部132,并使得限位部132的直径大于转动通孔1512的直径,且限位部132位于阻尼罩151外,能够防止阻尼罩151沿背离转动座120的方向移动,从而保证了阻尼罩151的安装稳定性。

当转动连接结构100应用于智能主机时,转动座120与智能主机的主机本体固定连接,固定座110与托板12固定连接,当主机本体相对于托板12翻转时,需在转动座120上设置翻转轴162以实现。

具体地,如图12所示,转动连接结构100还包括设于转动座120上的翻转轴162,翻转轴162与固定轴130垂直,翻转轴162可相对于转动座120转动,翻转轴162上固设有主机支架163。

由于主机支架163通过翻转轴162固设于转动座120上,因此,主机支架163可绕翻转轴162相对于转动座120转动,又由于翻转轴162与固定轴130之间相互垂直,因此,主机支架163绕翻转轴162相对于转动座120转动的方向与主机支架163通过转动座120绕固定轴130转动的方向相互垂直。

示例地,主机支架163与主机本体连接,在主机本体上设有前置摄像头、后置摄像头和显示屏,其中,前置摄像头和显示屏设于主机本体的上表面,后置摄像头设于主机本体的下表面,当用户想通过智能主机的后置摄像头拍照时,首先使得主机本体绕翻转轴162相对于转动座120转动90°,然后使得主机本体通过转动座120相对于固定轴130转动180°,使得显示屏朝向用户,最后开启后置摄像头进行拍照,如此一来,无需用户将智能主机从身上取下就能实现后置摄像头的拍摄。当然,当用户想通过前置摄像头进行拍摄时,只需使得主机本体绕翻转轴162相对于转动座120转动90°即可完成。

进一步地,为了使主机支架163能够保持绕翻转轴162转动后的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转动座120与翻转轴162之间设有翻转阻尼组件,当翻转轴162相对于转动座120转动时,翻转阻尼组件用于向翻转轴162施加翻转阻尼力。

由此,翻转阻尼组件对翻转轴162施加的翻转阻尼力能够使得主机支架163保持绕翻转轴162转动后的状态,从而提高了智能主机在不同角度拍摄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翻转阻尼部件包括与转动座120一体成型的第二弹性阻尼件161,第二弹性阻尼件161与翻转轴162紧配合,当翻转轴162转动时,第二弹性阻尼件161与翻转轴162之间的摩擦力为翻转阻尼力。

需要说明的是,一体成型的转动座120与第二弹性阻尼件161通过金属注射成型。第二弹性阻尼件161与翻转轴162紧配合是指第二弹性阻尼件161与翻转轴162过盈配合,也即是说翻转轴162的外径等于或大于第二弹性阻尼件161用于套设翻转轴162的套设孔的内径。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弹性阻尼件161与翻转轴162紧配合,在翻转轴162相对于第二弹性阻尼件161转动时,翻转轴162的周壁与第二弹性阻尼件161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该摩擦片能够使得连接于主机支架163上的主机本体保持绕翻转轴162转动后的状态,也即是说,该摩擦力为翻转阻尼力。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第二弹性阻尼件161包括两个,两个第二弹性阻尼件161分别设置于转动座120的两侧,对应的翻转轴162也设置有两个,如此,主机支架163通过两个翻转轴162连接于转动座120上,一方面,提高了主机支架163连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提高了第二弹性阻尼件161对主机本体的阻尼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具体地,如图13、图14所示,第二弹性阻尼件161具有中空内腔1611,翻转轴162穿设于中空内腔1611,在中空内腔1611的侧壁上沿中空内腔1611的延伸方向贯通设有紧固开口,紧固开口的两侧壁沿远离中空内腔1611的方向延伸有连接部,两个连接部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

由此,通过调节紧固开口的大小,能够使得中空内腔1611的内壁与翻转轴162的侧壁之间过盈配合,如此,保证了中空内腔1611的内壁与翻转轴162的侧壁之间的摩擦力能够保持主机本体绕翻转轴162转动后的状态。

其中,紧固件可以是多种结构,例如,紧固件为螺栓、铆接件1612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在紧固开口之间设有垫块1613,通过垫块1613厚度的不同,能够调节紧固开口的大小。

当紧固件为铆接件1612时,在中空内腔1611中安装好翻转轴162之后,在紧固开口垫设对应厚度的垫块1613,最后铆接件1612穿设于紧固开口的侧壁和垫块1613用于与紧固开口进行紧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主机支架16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板1631和第二连接板1632,第一连接板1631和第二连接板1632之间具有预设夹角,翻转轴162的连接端的周壁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平面部1621,第一连接板1631上开设有限位通孔1631a,翻转轴162的连接端穿设于限位通孔1631a内,且限位通孔1631a的内壁与翻转轴162的连接端的周壁相适配,第二连接板1632用于与主机本体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翻转轴162的连接端的周壁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平面部1621,且限位通孔1631a的内壁与翻转轴162的连接端的周壁相适配,因此,翻转轴162的连接端与限位通孔1631a相对固定,即就是说,翻转轴162的连接端不能够相对于限位通孔1631a的发生转动,由此,实现了主机支架163随翻转轴162的转动而转动,从而使得智能主机随主机支架163绕翻转轴162转动。

第一连接板1631与第二连接板1632之间的预设夹角的范围在30°~120°之间,由于第二弹性阻尼件161包括两个,对应的翻转轴162也包括两个,因此,主机支架163也设置为两个,两个主机支架163的第一连接板1631平行设置且两个主机支架163的第二连接板1632相互背离延伸,由此,通过主机本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板1632连接,能够实现对两个第一连接板1631的限位,防止两个第一连接板1631沿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主机10,如图16所示,该智能主机10包括托板12、主机本体11及实施例一种的转动连接结构100,主机本体11通过转动连接结构100固设于托板12上。

该实施例中,由于智能主机10采用了实施例一的转动连接结构100,因此,在主机本体11相对于固定轴130的转动过程中档位手感强,能够便于用户知晓主机本体11的转动角度。另外,主机本体11既能相对于固定轴130在托板12上转动,还能相对于翻转轴162沿远离或者靠近托板12的方向翻转,由此,主机本体11能够实现不同角度的拍摄。

其中,转动连接结构100在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此不作阐述。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手表1,如图17所示,该手表包括表带1a和实施例二中的智能主机10。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智能手表1包括了能够产生档位手感的智能主机10,因此,智能手表1也能产生档位手感,并且该智能手表1还能沿不同方向转动,以便于不同角度的拍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086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