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45:49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信息的交流和传递等方面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而显示面板作为信息交换和传递的主要载体和物质基础,现已成为众多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随着显示面板制造趋于成熟,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等,通常显示面板中具有摄像区,摄像区用于通过环境光使摄像头进行摄像,在待机状态下摄像头会进行偷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防止摄像区进行偷拍,提高隐私性,同时实现双屏显示,降低屏幕使用功耗。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液晶盒和第二液晶盒,第一液晶盒位于第二液晶盒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

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一基板位于第二基板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非显示区中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包括第一框胶,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通过第一框胶粘合形成密闭空间以容纳位于其中的第一液晶分子得到第一液晶盒,第一液晶盒包括第一区和至少部分围绕第一区的第二区,第二基板包括第一电极层,第一基板包括对置电极层,在第一区中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对置电极层包括对置电极,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的方向上,第一电极与对置电极至少部分交叠;

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基板,第三基板位于第二基板远离第一基板的一侧,非显示区中,第二基板和第三基板之间包括第二框胶,第二基板与第三基板通过第二框胶粘合形成密闭空间以容纳位于其中的第二液晶分子得到第二液晶盒,第二液晶盒包括摄像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摄像区的第三区,第二液晶分子分布在第三区和摄像区中;

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电极与摄像区至少部分交叠。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显示面板远离出光面一侧的背光模组,以及位于显示面板远离出光面一侧的摄像头,摄像头与摄像区至少部分交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第一液晶盒位于第二液晶盒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第一液晶盒包括第一区和至少部分围绕第一区的第二区,在第一区中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第一基板包括对置电极,第一电极与对置电极至少部分交叠,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电极与摄像区至少部分相交叠;显示面板在待机状态下,第一液晶盒工作,第二液晶盒不工作,第一液晶盒中第一电极和对置电极不加电,第一电极和对置电极之间无电压差,第一区第一液晶分子呈现雾态,能防止在待机状态下摄像区进行偷拍,提高隐私性;显示面板在唤醒状态下,第一液晶盒呈透明状态,第二液晶盒进行显示;本发明的第二液晶盒中仅在非显示区中设置了第二框胶,第二液晶分子分布在第三区和摄像区中,即第三区和摄像区是连通的,在摄像区中无需设置框胶结构,现有技术具有摄像功能的显示面板需要在显示面板上挖孔,以实现摄像,挖孔后需要对挖孔区(即摄像区)通过框胶结构进行密封,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中在摄像区中无需设置框胶结构,简化了制作工艺,显示区的面积增大,有利于提高屏占比;再者,由于本发明中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通过第一框胶粘合形成密闭空间以容纳位于其中的第一液晶分子得到第一液晶盒,第二基板与第三基板通过第二框胶粘合形成密闭空间以容纳位于其中的第二液晶分子得到第二液晶盒,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四层基板形成两个液晶盒的结构,本发明复用了第二基板,提高显示面板透过率,同时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中显示面板处于第一工作状态;

图4是图3是中B-B’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第一电极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第一电极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8是图1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9是图1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0是图1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1是图1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2是偏光片单体透过率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D-D’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15是图13中D-D’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6是第一液晶盒在加电场时的状态;

图17是图1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

图18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E-E’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20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F-F’向的一种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参照图1和图2,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一种剖面图。

结合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液晶盒1和第二液晶盒2,第一液晶盒1位于第二液晶盒2靠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K的一侧;

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AA和围绕显示区AA的非显示区BB;

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第一基板10位于第二基板20靠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K的一侧,非显示区BB中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包括第一框胶J1,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通过第一框胶J1粘合形成密闭空间以容纳位于其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得到第一液晶盒1,第一液晶盒1包括第一区Q1和至少部分围绕第一区Q1的第二区Q2,第二基板20包括第一电极层202,第一基板10包括对置电极层102,在第一区Q1中第一电极层202包括第一电极203,对置电极层102包括对置电极103,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出光面K的方向上,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至少部分交叠;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三基板30,第三基板30位于第二基板20远离第一基板10的一侧,非显示区BB中,第二基板20和第三基板30之间包括第二框胶J2,第二基板20与第三基板30通过第二框胶J2粘合形成密闭空间以容纳位于其中的第二液晶分子305得到第二液晶盒2,第二液晶盒2包括摄像区S和至少部分围绕摄像区S的第三区Q3,第二液晶分子305分布在第三区Q3和摄像区S中;

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出光面K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电极203与摄像区S至少部分相交叠。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仅示出了非显示区BB完全围绕显示区AA的情况,当然也可以非显示区BB部分围绕显示区AA,这里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仅示出了第二区Q2完全围绕第一区Q1的情况,当然也可以第二区Q2部分围绕第一区Q1,这里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仅示出了第三区Q3完全围绕摄像区S的情况,当然第三区Q3还可以部分围绕摄像区S,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图2中示出了第一基板10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01,第一衬底基板101靠近第二基板20的一侧具有对置电极层102,对置电极层102中具有对置电极103,这里的对置电极103是整层设置的,当然对置电极103也可以分块设置,这里不做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当对置电极103整层设置时更利于制作,利于简化制作工艺。

图2中的第二基板20包括第二衬底基板201,第二衬底基板201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具有第一电极层202,第一电极层202设有第一电极203,第一电极203位于第一区Q1中,第一电极203输入的电压与对置电极103输入的电压不同,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之间的电压差能够控制第一区Q1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可选的第一液晶分子为聚合物网络液晶104,聚合物网络液晶的特点是不加电时呈雾态,加电时呈透明态。本发明中的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第一工作状态是待机状态,在待机状态下,不对第一电极203和对置电极103进行加电,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之间无电压差使第一液晶分子104为第二状态,呈雾态;第二工作状态是显示状态,在显示状态下,对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进行加电,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之间的电压差能够控制第一区Q1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为第一状态,呈透明态。

本发明中对应第一区Q1中单独设置第一电极203,对第一区Q1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单独控制。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电极层202中还具有第三电极205,第三电极205与第一电极203之间绝缘,本发明在待机状态下,不对第三电极205和对置电极103进行加电,第三电极205与对置电极103之间无电压差使第一液晶分子104为第二状态,呈雾态;第二工作状态是显示状态,在显示状态下,对第三电极205与对置电极103进行加电,第三电极205与对置电极103之间的电压差能够控制第二区Q2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为第一状态,呈透明态,不会对第二液晶盒2的正常显示造成干扰。当然第三电极205与第一电极203可以同时制作,先整面制作第三电极205,然后对第三电极205进行刻蚀,刻蚀出第一电极203的图案即可,使第一电极203与第三电极205绝缘,实现对第一区Q1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单独控制。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在待机状态下,第一液晶盒1工作,第二液晶盒2不工作,第一液晶盒1中第一电极203和对置电极103不加电,第一电极203和对置电极103之间无电压差,第一区Q1中第一液晶分子104呈现雾态,能防止在待机状态下摄像区S进行偷拍,提高隐私性。

优选的,摄像区S在第一衬底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极203在第一衬底基板1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内,这样第一区Q1能够完全遮盖住摄像区S,此时的防偷拍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中,图2的第二基板20中在第二衬底基板201靠近第三基板30的一侧还具有色阻层和黑矩阵、以及位于色阻层靠近第三基板30一侧的平坦化层309;在第三基板30中,包括第三衬底基板301,在第三衬底基板301靠近第二基板20的一侧还包括驱动电路302、位于驱动电路302远离第三衬底基板301一侧的像素电极303、位于像素电极303远离第三衬底基板301一侧的绝缘层306、以及位于绝缘层306远离第三衬底基板301一侧的公共电极304,这里的公共电极304可以为整层设置的,像素电极303与公共电极304之间的电压差形成的电场控制第二液晶分子305偏转,进行显示,可以理解的是,图2中示出了公共电极304为整层设置的,其中公共电极304位于像素电极303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当然公共电极304还可以位于像素电极303远离第一基板10的一侧,此时公共电极304在对应像素区中刻缝,这里未示出。图2中在摄像区S中未设置像素电极303,该摄像区S不需要进行画面显示,摄像区S中未设置像素电极303还能够提高光线的透过率。

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通过第一框胶J1粘合形成密闭空间以容纳位于其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得到第一液晶盒1,第二基板20与第三基板30通过第二框胶J2粘合形成密闭空间以容纳位于其中的第二液晶分子305得到第二液晶盒2,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四层基板形成两个液晶盒的结构,本实施例的第二基板20既作为第一液晶盒1的一个基板、也作为第二液晶盒2的一个基板,复用了第二基板20,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现有技术具有摄像功能的显示面板需要在显示面板上挖孔,以实现摄像,挖孔后需要对挖孔区(即摄像区S)通过框胶结构进行密封。继续参照图2,本发明的第二液晶盒2中仅在非显示区BB中设置了第二框胶J2,第二液晶分子305分布在第三区Q3和摄像区S中,即第三区Q3和摄像区S是连通的,在摄像区S中无需设置框胶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中在摄像区S中无需设置框胶结构,简化了制作工艺。

此外,因为现有技术中需要在摄像区S周边设置框胶,考虑框胶宽度、宽度波动、涂布位置波动及框胶至显示区AA距离等因素,摄像区中周边部的宽度(Border B)=框胶宽度+框胶宽度波动+2×框胶涂布位置波动+2×框胶显示区的区距离=0.45mm+20%*0.45mm+2*0.08mm+2*0.15mm=1.0mm,即摄像区S中设置框胶的区域需要设计在1.0mm以上;而本发明中摄像区S无需框胶,摄像区S中的周围部SZ可减小至0.5~0.6mm左右。

由于现有技术摄像区S周边设置框胶,所以在摄像区包括摄像区外框胶区域不能显示,本发明不需要设置框胶,所以相应的显示区的面积会增大,有利于提高屏占比。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中显示面板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图4是图3是中B-B’向的一种剖面图。

第一基板10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01,第一衬底基板101靠近第二基板20的一侧包括对置电极层102;

第二基板20包括第二衬底基板201,第二衬底基板201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包括第一电极层202,第二区Q2中第一电极层202还包括第二电极204,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0出光面K的方向上,第二电极204与对置电极103至少部分交叠;

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的电压差控制第一区Q1内的第一液晶分子104偏转,第二电极204与对置电极103的电压差控制第二区Q2内的第一液晶分子104偏转。

图4中的第二基板20包括第二衬底基板201,第二衬底基板201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具有第一电极层202,第一电极层202设有第一电极203和第二电极204,当然第一电极203和第二电极204相互绝缘,第一电极203位于第一区Q1中,第二电极204位于第二区Q2中,第一电极203输入的电压与对置电极103输入的电压不同,第二电极204输入的电压与对置电极103输入的电压不同,当然第一电极203输入的电压和第二电极204输入的电压也可以相同,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之间的电压差能够控制第一区Q1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在第二状态与第一状态之间切换,第二电极204与对置电极103之间的电压差能够控制第一区Q1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在第一状态变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电极层202中还具有第三电极205,第三电极205,位于第二区Q2中,第三电极205与第一电极203、第二电极204之间均绝缘,本发明在待机状态下,不对第三电极205和对置电极103进行加电,第三电极205与对置电极103之间无电压差使第一液晶分子104为第二状态,呈雾态;第二工作状态是显示状态,在显示状态下,对第三电极205与对置电极103进行加电,第三电极205与对置电极103之间的电压差能够控制第二区Q2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为第一状态,呈透明态。

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第一工作状态是待机状态,在待机状态下,第一液晶盒1工作第二液晶盒2不工作,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不加电,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之间无电压差,第一区Q1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为第二状态,同时,第二电极204与对置电极103不加电,第二电极204与对置电极103之间无电压差,第二区Q2中第二电极204对应的第一液晶分子104为第二状态,如图3所示,在第一区Q1对应的位置和第二区Q2中局部位置可以呈雾态,同时,不对第三电极205和对置电极103进行加电,第三电极205与对置电极103之间无电压差使第一液晶分子104为第二状态,呈雾态,可选的如在第二区Q2显示剩余电量、日期、时间等,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二电极204不需要布满第二区Q2,可以对第一电极层202进行图案化得到第二电极204,这里的第二电极204可仅设置在需要显示的位置处;

图3中未示出显示面板100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是显示状态,在显示状态下,第一液晶盒1不工作,第二液晶盒2工作,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加电,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之间的电压差控制第一区Q1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偏转,同时第二电极204与对置电极103加电,第二电极204与对置电极103加电之间的电压差控制第一液晶分子104偏转,另外,对第三电极205与对置电极103进行加电,第三电极205与对置电极103之间的电压差能够控制第二区Q2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为第一状态,呈透明态,所有第一液晶分子104均为第一状态,呈透明态,第二液晶盒2工作,第二液晶盒2的光线可以通过透明态的第一液晶盒1进行显示。

本实施例的结构不需要设置框胶,用来显示的区域面积增大,有利于提高屏占比,而且第一液晶盒1中通过第一电极203和对置电极103之间的电压差控制第一区Q1第一液晶分子104呈现雾态,能防止在待机状态下摄像区S进行偷拍,提高隐私性,而且还能在待机状态下使第一液晶盒1第一电极203和第二电极204的区域对应的图形进行显示,能够提升显示装置的协调和美感。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第一电极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第一电极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中第一电极203在第三基板(图中未示出)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状为圆形,图6中第一电极203在第三基板(图中未示出)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形状为U形。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第一电极203的形状需要与摄像区的形状相匹配,当第二液晶盒2的摄像区为圆形时,需要第一电极203的形状也为圆形,这样才能够实现通过第一电极203和对置电极103之间的电压差控制第一区第一液晶分子呈现雾态,防止在待机状态下摄像区进行偷拍,提高隐私性;当第二液晶盒2的摄像区为U形时,需要第一电极203的形状也是U形,这样才能够实现通过第一电极203和对置电极103之间无电压差时第一区第一液晶分子呈现雾态,防止在待机状态下摄像区进行偷拍,提高隐私性。

当然第一电极203的面积较摄像区的面积稍大,即第一电极203在第三基板上的正投影能够完全覆盖摄像区时,防偷拍效果更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7,图7是图1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7中第三基板30包括第三衬底基板301,第三衬底基板301靠近第二基板20的一侧包括公共电极304,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K的方向上,公共电极304包括第一镂空部307;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K的方向上,第一镂空部307与摄像区S至少部分交叠。

本实施例中包括第一金属层M1和第二金属层M2,图7中还示出了驱动电路302包括驱动晶体管T,驱动晶体管T与像素电极303通过过孔电连接,驱动电路302中包括位于第三衬底基板301靠近第二基板20一侧的有源层、位于有源层靠近第二基板20一侧的第一金属层M1、位于第一金属层M1靠近第二基板20一侧的第二金属层M2,第一金属层M1包括驱动晶体管的栅极41,第二金属层M2包括驱动晶体管T的源极42和漏极43。可以理解的是图7中的驱动晶体管T为顶栅结构,此时还需要设置遮光层(图中未示出),位于有源层靠近第三衬底基板301的一侧,在垂直于第三衬底基板30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栅极41的正投影位于遮光层的正投影之内。

图7中示出了公共电极304上设置第一镂空部307的情况,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K的方向上,第一镂空部307与摄像区S至少部分交叠,可以理解的是,摄像区S用于进行摄像,摄像时需要利用环境光,环境光在公共电极304上发生折射和反射,减少了环境光到达摄像头的光量,降低拍摄效果,本发明中将摄像区S中的公共电极304挖空,这样能够提高环境光的光通量,同时避免光线在穿过面板的时候发生折射或者散射,提高拍摄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8,图8是图1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第三基板30包括第三衬底基板301,第三衬底基板301靠近第二基板20的一侧包括绝缘层306,绝缘层306包括第二镂空部308,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K的方向上,第二镂空部308与摄像区S至少部分交叠。

图8中还示出了驱动电路302包括驱动晶体管T,驱动晶体管T与像素电极303通过过孔电连接,驱动电路302中包括位于第三衬底基板301靠近第二基板20一侧的有源层、位于有源层靠近第二基板20一侧的第一金属层M1、位于第一金属层M1靠近第二基板20一侧的第二金属层M2,第一金属层M1包括驱动晶体管T的栅极,第二金属层M2包括驱动晶体管T的源极和漏极,在金属层之间均需要设置绝缘层306。

图8中示出了摄像区S中将公共电极304和绝缘层306均挖孔的情况,将第一基板10中的,相应的在公共电极304中设置了第一镂空部307,在绝缘层306中设置了第二镂空部308,可以理解的是,通常绝缘层306的材料为氮化硅、氧化硅,摄像区S用于进行摄像,摄像时需要利用环境光,环境光在经过绝缘层306时会发生折射和散射,减少了环境光到达摄像头的光量,降低了拍摄效果,本发明中将摄像区S中的绝缘层306挖空,这样能够提高环境光的光通量,同时避免光线在穿过面板的时候发生折射或者散射,提高拍摄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9是图1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9中第二衬底基板201靠近第三基板30的一侧包括平坦化层309,平坦化层309包括第三镂空部31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K的方向上,第三镂空部310与摄像区S至少部分交叠。

图9中可以看出,第二基板20包括第二衬底基板201,以及位于第二衬底基板201靠近第三基板30一侧的色阻和黑矩阵,平坦化层309位于色阻远离第二衬底基板201的一侧,用于对色阻层进行平坦化。可以理解的是,通常平坦化层309的材料为氮化硅、或氧化硅,摄像区S用于进行摄像,摄像时需要利用环境光,环境光在经过平坦化层309时会发生折射和散射,减少了环境光到达摄像头的光量,降低了拍摄效果,本发明中将摄像区S中的平坦化层309挖空,这样能够提高环境光的光通量,同时避免光线在穿过面板的时候发生折射或者散射,提高拍摄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0,图10是图1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在图10中,第二衬底基板201靠近第三基板30的一侧包括平坦化层309,平坦化层309包括第三镂空部31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K的方向上,第三镂空部310与摄像区S至少部分交叠;第三基板30包括第三衬底基板301,第三衬底基板301靠近第二基板20的一侧包括公共电极304,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K的方向上,公共电极304包括第一镂空部307;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K的方向上,第一镂空部307与摄像区S至少部分交叠;第三基板30包括第三衬底基板301,第三衬底基板301靠近第二基板20的一侧包括绝缘层306,绝缘层306包括第二镂空部308,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K的方向上,第二镂空部308与摄像区S至少部分交叠。

本实施例中,在摄像区S中,对应公共电极304、绝缘层306和平坦化层309均挖孔,能够进一步提高环境光的光通量,同时避免光线在穿过面板时发生折射或者散射,提高拍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采用将显示面板对应摄像孔的区域全部挖掉,即挖孔设计,该挖孔设计的方式能够提高光通量,但是在显示面板的摄像区采用挖孔时对应摄像区的周边需要设置框胶,框胶的设置必然会占用显示区的面积,不利于提高屏占比。本实施例中虽然在摄像区S中对应公共电极304、绝缘层306和平坦化层309均挖孔,但是此时不需要在摄像区S的周边设置框胶,所以相应的显示区的面积会增大,有利于提高屏占比。

参照图11,图11是图1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图11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上偏光片40和下偏光片50,上偏光片40位于第一基板10远离第二基板20的一侧,下偏光片50位于第三基板30远离第二基板20的一侧。

参照图11,在第一基板10远离第二基板20的一侧设有上偏光片40,在第三基板30远离第二基板20的一侧设有下偏光片50,具体的,在第一衬底基板101远离第二基板20的一侧设有上偏光片40,在第三衬底基板301远离第二基板20的一侧设有下偏光片50。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的双盒液晶显示面板100包括层叠的两个液晶盒,并且两两基板构成一个液晶盒,这样双盒液晶显示面板100需要四个基板,而为了实现显示需要在每个液晶盒中均设置两个偏光片,即双盒液晶显示面板100需要四个偏光片,用于改变光的偏振态,但是实质上聚合物网络液晶并不会改变光的偏振态,所以聚合物网络液晶的液晶盒中不需要偏光片,只需要在下层的第二液晶盒中设置偏光片即可,本发明中又由于第一液晶盒和第二液晶盒复用了第二基板,所以可以将上偏光片40设置在对光线偏振态无影响的第一液晶盒上表面,即设置在第一基板10远离第二基板20的一侧,这样还能够简化制作工艺,在液晶盒成盒后将偏光片贴附在第一基板10远离第二基板20一侧的表面即可。当然,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少用了两个偏光片后,还能够减少光的损失。通常情况下,参照图12,图12是偏光片单体透过率示意图,图12中横坐标是波长,纵坐标是透过率,从图12中可以看出波长在400-800nm之间的光线经过偏光片的透过率在45%左右,所以偏光片层数越多,光损失越大。本实施例中仅使用了两个偏光片,即上偏光片40和下偏光片50,从而减少了偏光片的使用数量,也减少了光损失,提高了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1,对应第一区Q1的位置,上偏光片40进行挖孔,对应摄像区S的位置,下偏光片50进行挖孔,以防偏光片对环境光进行遮挡,减小摄像区S对应的区域中环境光在经过上偏光片40和下偏光片50的遮挡,提高拍照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3和图14,图13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3中示意性的示出了防静电电路70的位置和结构,图14是图13中D-D’向的一种剖面图。图12中第一框胶J1中包括导电体60,用于传输信号;

第二基板20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边缘设有防静电电路70,防静电电路70与导电体60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防静电电路70为静电环,静电环的材质可以采用氧化铟锡ITO,也可以采用金属,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当手指触摸和分离显示面板时会在显示面板的表面(即出光面K的一侧)产生静电,此时需要将显示面板表面的静电释放出去,否则静电会传导至第三基板30上对第三基板30的驱动晶体管等产生破坏。

参照图13,非显示区BB中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包括第一框胶J1,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通过第一框胶J1粘合形成密闭空间以容纳位于其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得到第一液晶盒1,第一框胶J1中设有导电体60,第二基板20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边缘设有防静电电路70,具体的是在非显示区BB中第二衬底基板201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设有一圈防静电电路70(ESD静电环),在结合对置电极103为一整层设置时,可以将对置电极103中的静电通过导电体60传输至防静电电路70上,当然传输至防静电电路70中的静电可通过接地的方式释放出去,此设计不增加额外的工艺流程,可起到提升显示面板的静电防护能力,由此,省去了需要在第一液晶盒的台阶区点银胶的制程才能够实现静电防护的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4,导电体60包括导电金球601。

参照图12,非显示区BB中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包括第一框胶J1,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通过第一框胶J1粘合形成密闭空间以容纳位于其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得到第一液晶盒1,第一框胶J1中设有导电金球,第二基板20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边缘设有防静电电路70,具体的是在非显示区BB中第二衬底基板201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设有一圈防静电电路70(ESD静电环),在结合对置电极103为一整层设置时,可以将对置电极103中的静电通过导电金球601传输至防静电电路70上,此设计不增加额外的工艺流程,可起到提升显示面板的静电防护能力,由此,省去了需要在第一液晶盒的台阶区点银胶的制程才能够实现静电防护的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5,图15是图13中D-D’向的又一种剖面图,第一液晶盒1包括台阶区TJ,台阶区TJ绑定有柔性线路板FPC1,柔性线路板FPC1上包括驱动芯片(图中未示出),驱动芯片为第一液晶盒1提供信号,防静电电路70与柔性线路板FPC1电连接。

图15中还示出了在第二液晶盒1也具有台阶区,在第二液晶盒1的台阶区中绑定有柔性线路板FPC2,柔性线路板FPC2上包括驱动芯片(图中未示出),为第二液晶盒2提供信号。

参照图15,非显示区BB中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包括第一框胶J1,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通过第一框胶J1粘合形成密闭空间以容纳位于其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得到第一液晶盒1,第一框胶J1中设有导电体60,第二基板20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边缘设有防静电电路70,具体的是在非显示区BB中第二衬底基板201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设有一圈防静电电路70(ESD静电环),在结合对置电极103为一整层设置时,可以将对置电极103中的静电通过导电体60传输至静电防护电路上,第一液晶盒1包括台阶区TJ,台阶区TJ绑定有柔性线路板FPC1,柔性线路板FPC1上包括驱动芯片,防静电电路70与柔性线路板FPC1电连接,这样可将传输至静电防护电路上的静电通过柔性电路板的接地线导出,提高显示面板100的静电防护能力。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16,图16是第一液晶盒1在加电场时的状态。第一液晶分子104包括聚合物网络液晶。

聚合物网络液晶(PNLC)中的液晶不是成球形(或椭球形)微滴,而是分布在聚合物三维网络中,形成连续性的通道网。在不施加电压时,入射光在第一液晶盒1发生强烈的散射,入射光不能透过第一液晶盒1,于是呈暗态。在施加一定电压的情况下,具有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分子受到电场扭矩作用,其指向矢方向将与电场保持相同的方向,散射机制就瓦解了,入射光就能够透过第一液晶盒1,第一液晶盒1就呈透明态。

本实施例中第二衬底基板201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具有第一电极层202,第一电极层202设有第一电极203,第一电极203位于第一区Q1中,第一电极203输入的电压与对置电极103输入的电压不同,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之间的电压差能够控制第一区Q1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第一工作状态是待机状态,在待机状态下,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不加电,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之间无电压差,第一区Q1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为第二状态,呈雾态,第二工作状态是显示状态,在显示状态下,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加电,第一电极203与对置电极103的电压差控制第一区Q1中的第一液晶分子104为第一状态,第一液晶盒1呈透明态。

经试验证明聚合物网络液晶(PNLC)在呈透明态时,光线透过率可达到90%,所以本发明中具有第一液晶盒1和第二液晶盒2的双盒显示仍能使屏幕达到较高的透过率。

此外,本发明中第一液晶盒1为聚合物网络液晶盒,功耗为微瓦(uW)级,而第二液晶盒2的功耗为毫瓦(mW)级,即第二液晶盒2的功耗更大,所以待机状态使用聚合物网络液晶盒,而减少第二液晶盒2的使用时间,可有效降低屏幕功耗。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7,图17是图1中A-A’向的又一种剖面图,第三基板30包括第三衬底基板301,第三衬底基板301靠近第二基板20的一侧包括像素电极303和公共电极304,像素电极303和公共电极304的电压差驱动第二液晶分子305偏转,像素电极303位于第三区Q3中。

参照图15,第三基板30具有第三衬底基板301,在第三衬底基板301靠近第二基板20的一侧设有像素电极303和公共电极304,公共电极304是整层设置的,当然公共电极304也可以是分块设置的,这里未示出,像素电极303和公共电极304的电压差驱动第二液晶分子305偏转,像素电极303仅位于第三区Q3中,即在摄像区S中不设置像素电极303,可以理解的是,摄像区S用于进行摄像,可以不进行显示,所以可以将摄像区S的像素电极303去除,可以理解的是,通常像素电极303的材料为氧化铟锡(ITO),摄像区S用于进行摄像,摄像时需要利用环境光,环境光在经过氧化铟锡时会有光损,减少了环境光到达摄像头的光量,降低了拍摄效果,本实施例中摄像区S中不设置像素电极303,这样能够提高环境光的光通量,提高拍摄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8和图19,图18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8为透视图,示意性的示出了支撑柱,图19是图18中E-E’向的一种剖面图。

图18中在第二基板20和第三基板30之间还包括支撑柱Z;摄像区S包括透光部ST和围绕透光部ST的周围部SZ;支撑柱Z包括位于第三区Q3中的第一支撑柱Z1、和位于周围部SZ的第二支撑柱Z2,第二支撑柱Z2的密度大于第一支撑柱Z1的密度。

当然图18中仅示意性的示出了支撑柱Z的数量,实际产品中支撑柱Z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图18中未示出显示面板中其它结构,仅示意性的示出了支撑柱Z的设置情况。可以理解的是,图19为截面图,在周围部SZ中设置一圈第二支撑柱Z2,而且第二支撑柱Z2的密度大于第一支撑柱Z1的密度,另外,第一支撑柱Z1的体积可以与第二支撑柱Z2的体积相同,这样能够在同一制程中制作,简化制作工艺。

一方面,现有技术中需要在摄像区S周边设置框胶,考虑框胶宽度、宽度波动、涂布位置波动及框胶至显示区AA距离等因素,摄像区S中设置框胶的区域需要设计在1.0mm以上;而本发明中摄像区S无需框胶,摄像区S中的周围部SZ设置支撑柱Z即可,可减小至0.5~0.6mm左右;

另一方面,由于在摄像区S的周围部SZ中设置的第二支撑柱Z2的密度大于第一支撑柱Z1的密度,这样在对显示面板100进行触控按压,尤其是对摄像区S进行触控按压时,能够保证第二液晶盒2的厚度,以防透光部ST中无支撑部件在受到压力时造成第二液晶盒2的盒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显示。

基于同一发明思想,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参照图20和图21,图20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20中F-F’向的一种剖面图,显示装置1000包括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显示面板100远离出光面一侧的背光模组200,以及位于显示面板100远离出光面一侧的摄像头,摄像头与摄像区S至少部分交叠。图17和图18的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电脑、电视、电子纸、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1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第一液晶盒位于第二液晶盒靠近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第一液晶盒包括第一区和至少部分围绕第一区的第二区,在第一区中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第一基板包括对置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对置电极至少部分交叠,在垂直于显示面板出光面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电极与摄像区至少部分相交叠;显示面板在待机状态下,第一液晶盒工作,第二液晶盒不工作,第一液晶盒中第一电极和对置电极不加电,第一电极和对置电极之间无电压差,第一区第一液晶分子呈现雾态,能防止在待机状态下摄像区进行偷拍,提高隐私性;显示面板在唤醒状态下,第一液晶盒呈透明状态,第二液晶盒进行显示;本发明的第二液晶盒中仅在非显示区中设置了第二框胶,第二液晶分子分布在第三区和摄像区中,即第三区和摄像区是连通的,在摄像区中无需设置框胶结构,现有技术具有摄像功能的显示面板需要在显示面板上挖孔,以实现摄像,挖孔后需要对挖孔区(即摄像区)通过框胶结构进行密封,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中在摄像区中无需设置框胶结构,简化了制作工艺,显示区的面积增大,有利于提高屏占比;再者,由于本发明中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通过第一框胶粘合形成密闭空间以容纳位于其中的第一液晶分子得到第一液晶盒,第二基板与第三基板通过第二框胶粘合形成密闭空间以容纳位于其中的第二液晶分子得到第二液晶盒,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四层基板形成两个液晶盒的结构,本发明复用了第二基板,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相关技术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04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