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随着柔性显示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显示面板及装置的质量以及性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器件因其较传统的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相比具有重量轻巧,广视角,发光效率高等优点,而被众多领域所使用。随着OLED显示产品朝着大尺寸,高频率以及高色彩等方式发展,因此,对OLED器件的发光率以及发光性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制备技术中,采用微阵列技术(Micro lens panel,MLP)以达到提高光线的出光率并降低功耗的效果。但是,在设计上述MLP结构时,其仍然存在着结构设计不合理,且制备工艺较复杂。当光线从对应的MLP结构中透过时,其出光率以及功耗还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且在制备上述结构时,通常需要增设较多的制备工序,进而提高了面板的生产成本。不利于显示面板综合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获得到的OLED发光器件的MLP结构时,其制备工艺较复杂,且光线的透过率及产品的功耗不理想,不利于显示面板综合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有效的改善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较复杂且MLP结构中光线透过率不理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发光器件层;

第一折射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的出光侧,所述第一折射层包括多个透光开口;

第二折射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的出光侧,所述第二折射层至少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射层的所述开口内;以及,

第三折射层,对应设置在所述透光开口内,且所述第三折射层的至少一侧与所述透光开口侧壁设置有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折射层的光线折射率小于第二折射层的光线折射率,且所述第二折射层的光线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三折射层的光线折射率;所述发光器件层、所述第一折射层以及所述第二折射层形成位于所述开口边缘的第一光路,所述发光器件层、所述第二折射层以及所述第三折射层形成位于所述开口中心的第二光路。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折射层的光线折射率设置为1.3~1.55,所述第二折射层的光线折射率设置为1.6~1.75,且所述第三折射层的光线折射率设置为1.8~2.0。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

发光层;

封装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的出光侧;以及,

触控层,设置于所述封装层上;

其中,所述触控层包括所述第三折射层、以及图案化设置在所述第三折射层上的触控金属层。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第三折射层至少包括第一无机介质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无机介质层上的第二无机介质层;

所述触控金属层包括第一触控走线、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走线上的第二触控走线;

其中,所述第一触控走线设置在所述第一无机介质层上,所述第二触控走线设置在所述第二无机介质层上,并通过过孔与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电性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第一介质层以及所述第二无机介质层的光线折射率相同;

或所述第二无机介质层的光线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无机介质层的光线折射率。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第三折射层相对所述透光开口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第三折射层的膜层搞定小于所述第一折射层的膜层高度。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在所述透光开口区域内,所述透光开口的侧壁对应的所述第一折射层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折射层侧壁的倾角,大于所述第三折射层侧壁的倾角。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发光器件层还包括多个发光像素,所述透光开口对应的设置在所述发光像素上方,且不同颜色的所述发光像素对应的所述透光开口的开口面积不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相比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器件层、第一折射层、第二折射层以及第三折射层。该第一折射层设置在发光器件层的出光侧,第一折射层还包括多个透光开口,且第二折射层设置在第一折射层上,且第三折射层对应设置在透光开口内,并填充该透光开口。且该第一折射层的光线折射率小于第二折射层的光线折射率,第二折射层的光线折射率小于第三折射层的光线折射率。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显示面板内的膜层的制备工艺以及膜层结构进行改进,并在第一折射层的透光开口内设置另一折射率的膜层,当发光器件层内的光线透过时,会被上述三种不同折射率的膜层作用,进而提高出射光线的透过率,同时有效的降低产品的功耗,并提高器件的综合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该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对应的膜层结构图;

图11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该显示面板的光线传播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详细说明中,仅简单地通过例示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方式。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本文中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修改,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

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并且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便于描述,可能放大了层、膜、板、区域等的厚度。应当理解当元件如层、膜、区域、或衬底被称为“位于另一元件上”时,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者还可以存在插入的元件。

另外,除非相反地明确描述,否则词语“包括”及其像“包含”或“含有”这样的变体将被理解为暗含包括所论述的元件,但不一定排除其它元件。进一步,在说明书中,词语“在……上”指放置在对象部分上方或下方,而不一定指基于重力方向放置在对象部分的上侧。

将理解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组件,但是这些组件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组件仅用于区分一个组件和另一个组件。

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

还将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或“包含”指定存在所述特征或组件,但是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或组件的存在或添加。

将理解的是,当层,区域或部件被称为“形成在”另一层,区域或部件上时,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形成在另一层,区域或部件上。例如,可以存在中间层,区域或组件。

在以下示例中,x轴,y轴和z轴不限于直角坐标系的三个轴,并且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进行解释。例如,x轴,y轴和z轴可以彼此垂直,或者可以表示彼此不垂直的不同方向。

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在设置显示面板时,通过设置MLP结构,如这是不同折射率的膜层101与膜层102,当发光层103内的膜层发出的光线经过上述膜层101与膜层102后,会被不同的折射率膜层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开口104内光线出光量。但是,上述结构对光线的作用效果还不理想,仍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有效的改善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且有效的提高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光线出光率及综合效果。

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器件层201、封装层202、触控层203、第一折射层204、第二折射层205、第三折射层206以及保护层207。

具体的,在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时,图1仅为主要膜层的简化结构示意图。其中,该显示面板可设置为触控显示面板,或者根据需要设置为其他功能的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发光器件层201内还可包括阵列基板、发光层、像素定义层等膜层。在制备上述发光器件层201时,该发光器件层201还包括多个发光像素。如红色发光像素、蓝色发光像素以及绿色发光像素,通过不同颜色的发光像素以实现显示面板的彩色显示效果。在设置上述膜层时,可按照现有的制备工艺以及结构进行制备,这里不再赘述。

该封装层202设置在发光器件层201上,如该封装层202设置在该发光器件层201的绝缘层上,从而通过该封装层202对显示面板进行密封,并保证其密封效果。进一步的,上述封装层202可设置为多膜层的堆叠结构,以提高其密封性能及效果。

进一步的,该触控层203设置在该封装层202上,通过设置触控层203以实现触控信号的传输,并实现显示面板的触控操作等功能。在设置上述触控层203时,该触控层203可包括多层结构。以下实施例中,该触控层以第三折射层以及触控金属层为例进行说明。具体的,以该第三折射层为第一无机介质层和第二无机介质层,触控金属层以第一触控走线和第二触控走线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改变该触控层的制备工艺以及对应的结构,以简化显示面板的制备流程,并提高其出光量及显示效果。

进一步的,该第一折射层204设置在发光器件层201出光的一侧,且该第一折射层204包括多个透光开口301,该透光开口301可图案化设置,并根据不同产品的需求,将多个透光开口301设置为不同的大小、或者不同的形状。从而满足不同类型显示面板的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设置上述透光开口301时,该透光开口301的截面积以矩形截面积为例进行说明。且在设置上述透光开口301时,该透光开口301可与发光器件层201内的发光像素相对应。当发光像素发出光线后,光线可直接从对应的透光开口301内透射出,从而使更多的光线出射,以提高其显示效果。进一步的,在设置上述透光开口时,其在不同颜色的发光像素区域处,透光开口可设置为不同的面积大小,如在红色发光像素区域上的透光开口面积比绿色发光像素区域上的透光开口的开口面积大,从而保证其出光效果。

进一步的,该第二折射层205设置在该第一折射层204远离发光器件层的一侧,且至少部分该第二折射层205填充该透光开口301。可选的,该第二折射层205同时覆盖该第一折射层204以及对应的透光开口301。当光线从透光开口内透过时,会被不同的膜层再次作用,以改变光线的传播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该透光开口301内,还设置有第三折射层206。该第三折射层206设置在该触控层远离发光器件层的一侧。在设置上述第三折射层206时,为了保证出光的一致性,该第三折射层206可相对该透光开口301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三折射层206,光线被该第三折射层以及第二折射层再次作用后,会形成不同的光路,从而进一步提高该透光开口区域内光线的出光量,并提高面板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的,在设置上述不同的折射层时,该第一折射层204的光线折射率小于第二折射层205的光线折射率,同时,该第二折射层205的光线折射率小于第三折射层206的光线折射率。从而通过不同折射率的膜层对光线作用,进而有效的提高该透光开口对应区域内光线的透过量,以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在设置上述不同的折射层205时,该第一折射层204的折射率可设置为1.3~1.55,第二折射层205的折射率可设置为1.6~1.75,同时,第三折射层206的折射率设置为1.8~2.0。可选的,在设置上述折射率时,该第一折射层204的光线折射率设置为1.5,第二折射层205的光线折射率设置为1.7,且第三折射层206的光线折射率设置为1.8。

进一步的,由于上述不同折射层采用不同的工艺制备形成,因此,在设置时,该第一折射层204与第二折射层205的材料可设置为相同的材料,如两者均设置为绝缘层。而第三折射层206的材料与第一折射层204和第二折射层205的材料不同,可选的,该第三折射层206的材料可设置为无机介质层。

同时,在该透光开口301对应区域内,该第三折射层206四周侧壁的倾角,小于该第一折射层204四周侧壁的倾角,从而使传播到该侧壁上的光线,被作用后,具有更大的出光角度,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同时,在该透光开口301区域内,该第三折射层206的至少一侧与该透光开口301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从而防止对光线传播的干扰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设置上述第三折射层206时,由于第三折射层206可为功能膜层,因此,该第三折射层206的高度可小于第一折射层204的高度,以防止在制备过程中与其他膜层相互干涉的问题。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在制备形成该触控显示面板时,该触控显示面板内包括上述不同折射率的折射层。通过对上述膜层的结构进行改进,从而简化制备工艺,并提高其出光效果。

具体的,如图3~图10所示,图3~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该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对应的膜层结构图。

详见图3所示,在制备形成该触控显示面板时,提供一衬底401,并在该衬底401上制备形成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光器件层。具体的,依次在该衬底401上沉积第一缓冲层402、第二缓冲层403、柔性塑料基板404以及第三缓冲层405。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膜层可根据不同的产品设置为不同的厚度,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膜层制备完成后,再在该第三缓冲层405上制备薄膜晶体管50,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薄膜晶体管可包括源极、漏极、栅极以及有源层与各层间介质层,如该栅极可设置为双栅极。具体的,上述薄膜晶体管50的结构也可按照常规的制程进行制备。

薄膜晶体管制备完成后,继续制备平坦化层406、阳极407等。上述膜层制备完成后,再在该显示面板显示区域51一侧的非显示区域内进行蚀刻,并形成过孔52。并最终形成图4中的膜层结构。

详见图4所示,在图3的膜层基础上,继续制备。在该平坦化层406上制备像素定义层465、支撑柱408,并在阳极407对应位置处进行蚀刻以形成过孔结构。同时再在阳极上方形成该发光器件层的发光层,并形成多个不同颜色的发光像素。

详见图5所示,继续制备发光器件层的其他膜层。具体的,在制备形成该发光器件层的封装层时,该封装层可设置为多膜层的堆叠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封装层可包括第一无机层409、第一有机层410以及第二无机层411。从而有效的提高该显示面板的密封效果。

封装层制备完成后,再在该封装层上制备形成触控层。具体的,在该第二无机层411上通过CVD工艺沉积第一无机介质层511,第一无机介质层511沉积完成后,再在该第一无机介质层511上沉积第一触控走线512。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无机介质层511的材料可为SiNx,且该厚度可设置为300nm,同时,在沉积第一触控走线512时,可通过PVD工艺沉积一层金属膜层。该第一触控走线512的材料可为Ti/Al/Ti的层叠结构,具体的,上述各层金属层的厚度依次设置为50nm、200nm、80nm。上述膜层沉积完成后,对其进行蚀刻处理,具体的,对该第一触控走线512蚀刻,并形成图6中的膜层结构。

详见图6-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触控走线512蚀刻完成后,再在该第一无机介质层511上沉积第二无机介质层513。具体的,可通过CVD工艺沉积该第二无机介质层513,具体的,该沉积的第二无机介质层513的膜层厚度可为200nm,或者根据需求设置。

沉积完成后,进行曝光、显影以及蚀刻工艺进一步处理。在蚀刻时,主要对该第一触控走线512对应位置处进行处理,并使该区域内的第一触控走线512的表面裸露,以与其他金属层电性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第二无机介质层513处理完成后,再在该第二无机介质层513表面通过PVD工艺沉积第二触控走线514。具体的,该第二触控走线514为三层金属复合膜层,如Ti/Al/Ti的依次层叠的结构。其中在沉积上述堆叠结构时,Ti/Al/Ti层对应的各层金属的厚度可分别设置为50nm、200nm、50nm。沉积完成后,在通过曝光、显影以及蚀刻工艺对该第一无机介质层、第二无机介质层图案化处理,以形成不同的层叠台阶结构。详见图中所示,图7为该非透光开口处对应的蚀刻后的层叠结构,以及图8中,为在该透光开口对应的区域内,蚀刻后该第一无机介质层511与第二无机介质层513形成凸起堆叠结构,该位置处的堆叠结构即形成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三折射层206。以便后续对光线进行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形成上述第一无机介质层511与第二无机介质层513所对应的第三折射层时,其直接在触控层的制备工艺中同时形成,从而有效的简化了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并提高了其生产效率。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形成上述第一无机介质层511与第二无机介质层513所对应的第三折射层所对应的第三折射层时,可根据需要将该第一无机介质层511与第二无机介质层513的侧壁蚀刻形成不同的倾角,以对光线进行不同的作用。可选的,该侧壁倾角可设置为10°~70°,如该侧壁处的倾角设置为55°、65°,或者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沉积上述第一触控走线和第二触控走线时,触控金属层对应设置在非透光开口区域内,即对应设置在该显示面板的非发光像素区域内,从而避免金属对透光开口内透出的光线造成遮挡,并有效的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量。

详见图9所示,上述触控金属层制备完成后,继续沉积其他膜层。具体的,再在该触控层上沉积第一折射层204。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折射层204主要为无机绝缘层,且该第一折射层204的折射率为本申请中限定的数值范围。

第一折射层204沉积完成后,对该第一折射层204进行蚀刻处理,如通过涂布、曝光、显影以及硬化工艺,在该显示面板的发光像素区域处形成透光开口301。可选的,在蚀刻形成上述透光开口301时,由该第一无机介质层与第二无机介质层所形成的第三折射层与其四周的第一折射层204之间具有一距离。同时,本申请实施例中,该透光开口301四周的第一折射层的侧壁可根据需求设置为不同的倾角。可选的,该第一折射层204在该透光开口301内的侧壁的倾角设置为60°~85°,可选的,该第一折射层204对应的侧壁的倾角为75°、80°,从而满足不同的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折射层的侧壁所对应的倾角大于该第三折射层的侧壁所对应的倾角,从而使得该中心区域处的第三折射层的侧壁平缓过渡,以尽可能的增大对中心区域处的光线的作用范围,进而提高其出光量。

详见图10所示,该透光开口301形成后,进行沉积其他膜层。再在该第一折射层204表面涂覆一低温高折的第二折射层205,并通过曝光、显影、硬化工艺最终形成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折射层205。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二折射层205整面设置在该第一折射层204上,并填充该透光开口301和透光开口内的第三折射层206。

进一步的,上述第二折射层制备完成后,可继续再在该第二折射层上制备保护层,如制备一盖板,从而对该显示面板进行保护。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折射层、第二折射层以及第三折射层具有不同的光线折射率,且上述不同折射层的光线折射率按照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参数进行设置,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1所示,图11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该显示面板的光线传播效果示意图。以光路1和光路2为例进行说明。当发光像素区域对应的发光层发出不同的光线后,如所发出的光路1、光路2,光路1、光路2会依次透过不同的膜层,并进入到透光开口301内,部分光线,如光路1中的光线会被该第一折射层204的倾斜侧面作用,作用后,光路1可直接从该透光开口中透射到外界。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层、所述第一折射层以及所述第二折射层形成位于所述开口边缘的第一光路,所述发光器件层、所述第二折射层以及所述第三折射层形成位于所述透光开口中心的第二光路。其中,该第一光路对应光路1,第二光路对应为光路2。

同时,位于透光开口301中心区域处的光路2,其会被不同折射率的第三折射层206和第二折射层205再次作用,可知,部分光路2在该第三折射层206的侧面处再次发生折射,并向该透光开口的中心聚集,从而使得更多的光线可从该透光开口301内透出,并有效的提高了该显示面板发光像素区域内的出光量、降低了器件的功耗并提升了显示品质。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且在制备形成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时,采用以上提供的制备工艺进行制备,从而有效的简化了制备工艺,同时改善了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提高了装置的出光量及显示效果等综合性能。

综上所述,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虽然本发明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652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