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空调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18


一种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当外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达到一定条件后,室外换热器组件会结霜。相关技术中,空调系统采用逆向除霜的方式对室外换热器组件进行除霜,通过使制热中的冷媒逆向流动,将压缩机排出的冷媒供给室外换热器组件,利用压缩机的热量对室外换热器组件进行除霜。逆向除霜时空调系统停止对室内制热,并且还需要室内换热器从室内吸收一部分热量,降低了室内的温度,严重影响了室内的热舒适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可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其具有室内换热器;室外机,其包括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经气侧配管和液侧配管连接; 所述第一部分利用冷媒显热除霜,所述第二部分利用冷媒余热除霜;其中,所述冷媒显热除霜和所述冷媒余热除霜不同时进行。

1)本发明提出一种可实现不间断制热的除霜方案,通过将室外机换热器上下分区,分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实现上下换热器轮换除霜。整个除霜过程四通阀不换向,保证了用户的舒适性。2)第一部分换热器除霜采用热气旁通除霜,室内机可维持高压高温状态。第二部分换热器除霜采用余热除霜,第二部分换热器除霜时,室内保持不出风或者出微风,室内不完全换热,剩余一部分热量进入第二部分换热器进行除霜,除霜速度快、除霜可靠性高。换热器除霜完成后启动室内机可快速出风,立上性能好。3)将上下换热器分区,对第一部分换热器和第二部分换热器除霜分别采用热气旁通(低压显热)与高压余热除霜,通过这种高低压结合式的除霜方式,既利用了余热与热气旁通除霜的优势,又能有效避免余热除霜能力浪费严重、热气旁通除霜可靠性差、适用工况窄的缺点。4)通过热气旁通对第一部分换热器除完霜后,再利用室内机冷媒的余热对第二部分换热器除霜时,室外机风扇可以运转,能够提高第一部分换热器的蒸发能力。同时室内机也可以出风,保证用户的舒适性,可能保证压缩机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第一种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第二种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空调系统在进行制热运转时,当外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达到一定条件后,室外换热器组件会结霜。相关技术中,空调系统采用逆向除霜的方式对室外换热器组件进行除霜,通过使制热中的冷媒逆向流动,将压缩机排出的冷媒供给室外换热器组件,利用压缩机的热量对室外换热器组件进行除霜。逆向除霜时空调系统停止对室内制热,并且还需要室内换热器从室内吸收一部分热量,降低了室内的温度,严重影响了室内的热舒适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从对室外换热器组件进行除霜时,依然保持室内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使用状态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改进。具体而言,通过使室外换热器组件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空调系统在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时,利用除霜支路旁通压缩机的排气口的一部分冷媒至第一部分进行除霜,此时,第二部分可以作为蒸发器继续保证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空调系统在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时,可以利用室内换热器流出的高压中温的冷媒的潜热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此时,第一部分可以作为蒸发器继续保证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从而可以实现轮流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进行除霜的同时,依然保证室内换热器对室内的制热状态,可以避免空调系统除霜过程中对室内的温度产生影响,使室内可以保持高温状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并且利用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除霜效果显著。利用室内换热器流出的高压中温的冷媒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除霜效果显著。从而通过低压显热与高压余热相结合的除霜方式,不仅可以利用余热除霜与显热除霜的优势,同时也可以避免余热除霜能力浪费严重,显热除霜可靠性差、适用工况窄的问题,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调系统的除霜速度和可靠性。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系统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组成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换向组件2、室内换热器3、室外换热器组件4、除霜支路5和旁通支路6。

具体的,室内机具有室内换热器3,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组件4,室外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经气侧配管和液侧配管连接,其中,第一部分41利用冷媒显热除霜,第二部分42利用冷媒余热除霜,冷媒显热除霜和冷媒余热除霜不同时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冷媒显热除霜时冷媒经压缩机1排出后直接进入第一部分41,利用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的显热进行除霜;冷媒余热除霜是利用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通过停止风扇或风扇微风运转的方式,使冷媒不充分换热,从而不充分换热的冷媒流经第二部分,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

具体地,为了实现对以上两种除霜方式的切换,当第一部分利用冷媒显热除霜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联。当第二部分利用冷媒余热除霜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串联。

具体地,为实现除霜时不降温制热效果,还包括:室外风扇,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侧;所述第一部分利用冷媒显热除霜时,所述室外风扇运转,以提高所述第一部分的蒸发能力。

以及,还包括:室内风扇,设置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侧;所述第二部分利用冷媒余热除霜时,所述室内风扇停止,所述冷媒余热除霜为显热和潜热除霜;或所述室内风扇不低于上限转速运转,所述冷媒余热除霜为显热除霜。

其中室内风扇不低于上限转速运转可以是微风运转。通过风扇的控制,可控制冷媒经室内机后的液态冷媒过冷度,当风扇微风运转时,冷媒为过冷液态冷媒,冷媒余热除霜则为显热除霜,

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部分利用冷媒余热除霜时,室内机停止,冷媒余热除霜也可为显热除霜,或室内风扇不低于上限转速运转时,冷媒余热除霜为显热和潜热除霜。

请继续参阅图1,压缩机1具有吸气口11和排气口12。具体地,压缩机1的吸气口11用于吸气,冷媒通过吸气口11进入到压缩机1的压缩腔内进行压缩,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高温高压的冷媒气体再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压缩机1,进而进入到空调系统100内进行冷媒的循环。

示例性的,压缩机1可以为涡旋压缩机、转子压缩机、螺杆压缩机或其它类型的压缩机。

请继续参阅图1,换向组件2具有第一阀口21、第二阀口22、第三阀口23和第四阀口24。第一阀口21与排气口12相连。第四阀口24与吸气口11相连。第一阀口21可以与第二阀口22和第三阀口23中的其中一个换向导通,第四阀口24可以与第二阀口22和第三阀口23中的另一个换向导通。也就是说,当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时,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当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导通时,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导通。

示例性的,换向组件2可以为四通换向阀。四通换向阀可以具有打开和关闭两种状态,当对四通换向阀上电时,四通换向阀打开,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当对四通换向阀断电时,四通换向阀关闭,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导通,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导通。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的示例中,当对四通换向阀断电时,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当对四通换向阀上电时,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导通,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导通。

请继续参阅图1,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与第二阀口22相连。

请继续参阅图1,室外换热器组件4包括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第一部分41的第一端与第三阀口23相连。第二部分42的第一端与第三阀口23相连,且二者之间串连有第一通断阀45。第一通断阀45可以用于控制第二部分42的第一端与第三阀口23之间的通断。

由此,第一部分41的第一端可以与第三阀口23导通,可以通过第一通断阀45控制第二部分42与第三阀口23之间的通断,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可靠性。

请继续参阅图1,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一节流阀43。第一节流阀43可以起到对流经其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的作用。第一节流阀43还可以起到控制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的通断的作用。也就是说,第一节流阀43的开度可调。第一节流阀43可以具有全开状态(开度为100%)、全关状态(开度为0)和节流状态(开度介于0~100%之间)。在第一节流阀43的全关状态,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不导通。在第一节流阀43的全开状态和节流状态,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且在节流状态,第一节流阀43可以对流经其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

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二节流阀44。第二节流阀44可以起到对流经其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的作用。第二节流阀44还可以起到控制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的通断的作用。也就是说,第二节流阀44的开度可调。第二节流阀44可以具有全开状态(开度为100%)、全关状态(开度为0)和节流状态(开度介于0~100%之间)。在第二节流阀44的全关状态,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不导通。在第一部分41的全开状态和节流状态,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且在节流状态,第二节流阀44可以对流经其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

由此,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节流阀43的开闭控制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的通断,也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节流阀43的打开开度对流经第一节流阀43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可以通过控制第二节流阀44的开闭控制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之间的通断,也可以通过控制第一节流阀43的打开开度对流经第一节流阀43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继续参阅图1,除霜支路5的第一端与排气口12相连。除霜支路5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一节流阀43与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之间的管路上。除霜支路5上串连有第二通断阀51。第二通断阀51可控制除霜支路5的通断。可以理解的是,除霜支路5的第二端位于第一节流阀43和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之间,除霜支路5中的冷媒可以避开第一节流阀43直接进入第一部分41,可以避免第一节流阀43影响除霜支路5上的冷媒的状态,从而可以保证位于除霜支路5上的冷媒的处于高温高压的状态。此外,当第一部分41上有霜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通断阀51打开,使从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可以沿着除霜支路5进入第一部分41,从而利用压缩机1排气的显热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同时当无需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通断阀51关闭,从而可以避免从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向除霜支路5,以此影响空调系统100的正常工作,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运行的可靠性。

请继续参阅图1,旁通支路6的第一端与第二部分42的第一端相连。旁通支路6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节流阀43与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之间的管路上。旁通支路6上串连有第三节流阀61。第三节流阀61可以起到对流经其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的作用。第三节流阀61还可以起到控制第二部分42的第一端与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之间的通断的作用。也就是说,第三节流阀61的开度可调。第三节流阀61可以具有全开状态(开度为100%)、全关状态(开度为0)和节流状态(开度介于0~100%之间)。在第三节流阀61的全关状态,第二部分42的第一端与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之间不导通。在第一部分41的全开状态和节流状态,第二部分42的第一端与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且在节流状态,第三节流阀61可以对流经其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具有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除霜模式。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除霜模式的控制过程和冷媒的流向进行详细说明。

制冷模式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冷模式的示意图。当空调系统100处于制冷模式时,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三阀口23导通,第二阀口22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一通断阀45打开,第二通断阀51断开,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三节流阀61全关。

冷媒流向: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过经第一阀口21流入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三阀口23流出换向组件2。从第三阀口23流出的冷媒分别流向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并在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内充分换热后变成高压过冷的液态冷媒。然后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流经第一节流阀43进行节流降压,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流经第二节流阀44进行节流降压。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的冷媒以及经第二节流阀44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入室内换热器3,并在室内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变成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冷媒,最后依次通过第二阀口22、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至此完成空调系统100的制冷循环。

制热模式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制热模式的示意图。当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一通断阀45打开,第二通断阀51断开,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三节流阀61全关。

冷媒流向: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在室内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变成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然后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分别流向第一节流阀43和第二节流阀44,经过第一节流阀43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并在第一部分41中蒸发成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冷媒。经过第二节流阀44节流降压后的冷媒流入第二部分42,并在第二部分42中蒸发成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冷媒,最后从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依次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至此完成空调系统100的制热循环。

除霜模式

请参阅图7和图8,图7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对第一部分进行除霜示意图。当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时,控制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控制第一节流阀43全关,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45打开,第二通断阀51打开,且第三节流阀61全关。

冷媒流向: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分别流向室内换热器3和除霜支路5。流向室内换热器3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内充分换热后被冷凝成高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冷媒,然后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二节流阀44,经过第二节流阀44的节流后变成低温低压的两相态冷媒,接着流向第二部分42,在第二部分42的蒸发下变成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冷媒。流向除霜支路5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利用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的显热对第一部分41的霜进行去除。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以及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该两部分冷媒依次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至此完成对第一部分41的除霜冷媒循环。

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对第二部分进行除霜的示意图。当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时,控制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控制第一节流阀43全关、第二节流阀44全开,第一通断阀45全关,第二通断阀51关闭,第三节流阀61节流。

冷媒流向: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内换热不完全,换热后变成了高温高压的具有小过冷度的过冷液态冷媒或者两相态冷媒,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二节流阀44,经过第二节流阀44后流向第二部分42,然后利用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具有小过冷度的过冷液态冷媒(余热为显热)或者高温高压的两相态冷媒(余热为显热加潜热)的余热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在第二部分42除霜后的冷媒流向旁通支路6,接着流向旁通支路6上的第三节流阀61,经过第三节流阀61节流降压后变成了低温低压的两相态冷媒,接着再流入第一部分41,并在第一部分41内蒸发成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冷媒,最后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依次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至此完成对第二部分42的除霜冷媒循环。

由此,可以利用除霜支路5旁通压缩机1的排气口12的一部分冷媒至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可以利用室内换热器3流出的高压中温的冷媒的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从而可以实现轮流对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的同时,依然保证室内换热器3对室内的制热状态。并且,在制热和除霜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换向组件2并未换向,从而可以提高换向组件2的使用寿命。

请继续参阅图9,第一部分41可以位于第二部分42的正上方。如图10所示,第一部分41也可以位于第二部分42的正下方。由此,可以合理设置除霜支路5和旁通支路6,有利于降低成本。

请继续参阅图9,旁通支路6的第二端连接至除霜支路5的第二端与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之间的管路上。这样设置一方面可以避免除霜支路5对旁通支路6产生影响,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对旁通支路6的位置进行合理设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旁通支路6的第二端连接至除霜支路5的第二端与第一节流阀43之间的管路上。由此,可以对旁通支路6的位置进行合理设置。

请参阅图9,第一节流阀43、第二节流阀44和第三节流阀61可以为电子膨胀阀。这样设置可以提高空调系统100的运行速度和准确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流阀43、第二节流阀44和第三节流阀61也可以为热力膨胀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可以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换热器。由此,在空调系统100处于制冷或制热模式时,可以避免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中的一个发生损坏时,空调系统100停止工作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空调系统100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也可以分为同一个换热器的两部分。这样设置便于空调系统100的装配,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断阀45可以为两通阀。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断阀51可以为电磁阀。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断阀51也可以为电子膨胀阀。

请继续参阅图9,第一节流阀43和第二节流阀44通过同一个过冷器47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相连。通过设置过冷器47,可以减少空调系统100在节流过程中产生的闪发气体,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制冷量,并且也可以提高压缩机1运行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继续参阅图1,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一截止阀31,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截止阀32。由此,通过设置第一截止阀31和第二截止阀32,便于对空调系统100进行维护和检修。具体而言,室内换热器3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时,可以将第一截止阀31和第二截止阀32关闭,从而可以对室内换热器3进行更加方便的维修,无需将整个空调系统100的冷媒排出。

示例性的,空调系统100可以为多联机系统。空调系统100包括多个室内机。每个室内机内均设置有室内换热器3。多个室内机并联设置。多个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均可以连接于第一截止阀31。多个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均可以连接于第二截止阀32。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的示例中,空调系统100也可以仅包括一个室内机。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气液分离器7。气液分离器7设置于压缩机1与换向组件2之间。气液分离器7具有液体进口71和气体出口72。液体进口71与第四阀口24相连。气体出口72与吸气口11相连。通过设置气液分离器,可以对进入到压缩机1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作用,避免对压缩机1产生液击问题,从而有利于保护压缩机1。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油气分离器8。油气分离器8设置于压缩机1与换向组件2之间。油气分离器8具有进口81、气体排放口82和出油口84。进口81与排气口12相连。气体排放口82与第一阀口21相连。出油口84与吸气口11相连。通过设置油气分离器8,可以提高对压缩机1的保护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回油毛细管83。回油毛细管83位于压缩机1与油气分离器8的出油口84之间。回油毛细管83可以将油气分离器8中分离出来的液体回流至压缩机1的吸气口11。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组件的一侧可以设有室外风扇46。这样设置可以提高室外换热器组件4的换热效率。

基于上述空调系统100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方法有两种。下面对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第一种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空调系统100运行制热模式时,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除霜条件。其中,在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一通断阀45打开,第二通断阀51断开,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三节流阀61全关。

S2:若空调系统100满足除霜条件,控制第一节流阀43全关,第二通断阀51打开,使得空调系统100运行第一除霜模式,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

由此,在第一除霜模式下,保持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一节流阀43全关,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45打开,第二通断阀51打开,且第三节流阀61全关。此时,第一除霜模式的冷媒的流向可以是: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分别流向室内换热器3和除霜支路5。流向室内换热器3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内充分换热后被冷凝成高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冷媒,然后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二节流阀44,经过第二节流阀44的节流后变成低温低压的两相态冷媒,接着流向第二部分42,在第二部分42的蒸发下变成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冷媒。流向除霜支路5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利用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的显热对第一部分41的霜进行去除。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以及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该两部分冷媒依次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

S3: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

S4:若空调系统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第二节流阀44全开,第一通断阀45关闭,第二通断阀51关闭,第三节流阀61节流,以控制空调系统100退出第一除霜模式,运行第二除霜模式,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

由此,在第二除霜模式下,保持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一节流阀43全关、第二节流阀44全开,第一通断阀45关闭,第二通断阀51关闭,第三节流阀61节流。此时,第二除霜模式的冷媒的流向可以是: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内换热不完全,换热后变成了高温高压的具有小过冷度的过冷液态冷媒或者两相态冷媒,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二节流阀44,经过第二节流阀44后流向第二部分42,然后利用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具有小过冷度的过冷液态冷媒(余热为显热)或者高温高压的两相态冷媒(余热为显热加潜热)的余热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在第二部分42除霜后的冷媒流向旁通支路6,接着流向旁通支路6上的第三节流阀61,经过第三节流阀61节流降压后后变成了低温低压的两相态冷媒,接着再流入第一部分41,并在第一部分41内蒸发成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冷媒,最后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依次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

S5: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

S6:若满足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45打开,第二通断阀51关闭,第三节流阀61关闭,以退出第二除霜模式,且运行制热模式。

由此一来,在由制热模式切换至对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的第一除霜模式和第二除霜模式时,换向组件2始终未换向,可以降低空调系统100的功耗,并且空调系统100可以实现不间断制热,可以使室内始终保持高温状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同时第一除霜模式利用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除霜效果显著。第二除霜模式利用室内换热器3流出的高压中温的冷媒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通过低压显热与高压余热相结合的除霜方式,不仅可以利用余热除霜与显热除霜的优势,同时也可以避免余热除霜能力浪费严重,显热除霜可靠性差、适用工况窄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此外,当第一部分41位于第二部分42的正上方时,在对室外换热器组件4的除霜过程中,通过先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在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完成之后,再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有利于确保室外换热器组件4的除霜效果,防止因先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再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第一部分41的化霜水滴落到作为蒸发器的第二部分42上时,会使第二部分42结冰,导致第二部分42的除霜效果变差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部分41的蒸发能力,室外风扇46设置于第一部分41的远离第二部分42的一侧,在步骤S4中,若空调系统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室外风扇46开启,从而可以向第一部分41送风。这样,第一部分41除霜完成后,室外风扇46开启可以提高第一部分41的蒸发能力,进而可以提高压缩机1的吸气压力,从而可以在空调系统100完成除霜后对室内侧可以快速出风,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判断空调系统100满足除霜条件之前,获取室外环境温度Ta、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的温度Te1和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的温度Te2。若,Ta≤a、Te1/Te2≤b,且空调系统100在制热模式的持续运行时间达到第一设定时长,则判定调系统满足除霜条件。由此,空调系统100可以准确判断是否进行除霜,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除霜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示例性的,在图10所述的实施例中,可以在空调系统100的外侧设置室外温度传感器9,用于获取室外环境温度Ta,可以在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设置第一部分Te温度传感器411,用于获取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的温度Te1,可以在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设置第二部分Te温度传感器421,用于获取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的温度Te2。

在一些实施例中,-7℃<a<7℃。例如,室外环境温度Ta的阈值a的取值可以为-6℃、-5℃、-4℃、-3℃、-2℃、-1℃、0℃、1℃、2℃、3℃、4℃、5℃或6℃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5℃≤b≤0℃。例如,Te1/Te2的比值的取值可以为-5℃、-4℃、-3℃、-2℃、-1℃或0℃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时长≥10min。例如,第一设定时长的取值可以为10min、11min、12min、13min或14min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为: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的温度Te1≥f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间。由此,可以在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满足时,及时退出第一除霜模式,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智能化程度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为: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的温度Te2≥f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间。由此,可以在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满足时,及时退出第二除霜模式,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智能化程度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10℃≤f≤25℃。例如,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的温度f的取值可以为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或25℃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5秒≤第一预设时间≤30秒。例如,第一预设时间的取值可以为5秒、10秒、15秒、20秒、25秒或30秒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节流阀44开度可调。在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时,对第二节流阀44的开度进行调节至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第一预设条件为:压缩机1的吸气过热度满足:Tssh≥d,压缩机1的排气过热度满足:Tdsh≥e;其中,Tssh=Tg2-Tc_ps,Tg2为第二部分42的第一端的温度,Tc_ps为吸气口11处的吸气压力Ps对应的饱和温度。这样设置可以提高第二节流阀44开度控制的准确性,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Tdsh=Td-Tc_pd,Td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2的温度,Tc_pd为排气口12处的排气压力Pd对应的饱和温度。

示例性的,在图10所述的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二部分42的第一端设置第二部分温度传感器422,用于获取第二部分42第一端的温度Tg2,可以在压缩机1的吸气口11设置吸气压力传感器111,用于检测吸气压力Ps,可以在压缩机1的排气口12设置排气压力传感器121,用于检测排气压力Pd。可以在压缩机1的排气口12设置排气温度传感器122,用于检测排气温度Td。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节流阀61开度可调,在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时,对第三节流阀61的开度进行调节至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第二预设条件为:压缩机1的吸气过热度满足:Tssh≥d,压缩机1的排气过热度满足:Tdsh≥e。其中,Tssh=Tg1-Tc_ps,Tg1为第一部分41的第一端的温度,Tc_ps为吸气口11处的吸气压力Ps对应的饱和温度。

示例性的,在图10所述的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部分41的第一端的设置第一部分温度传感器412,用于获取第二部分42第一端的温度Tg1。

在一些实施例中,0℃≤d≤10℃。例如,d的取值可以为0℃、1℃、2℃、3℃、4℃、5℃、6℃、7℃、8℃、9℃或10℃。

在一些实施例中,20℃≤e≤40℃。例如,e的取值可以为20℃、25℃、30℃、35℃或40℃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时,控制空调系统100的室内风机停止运转或以最低风挡运转。这样设置可以保证在第二除霜模式下,流入第二部分42的冷媒具有余热,从而可以保证第二部分42的除霜效率。

下面对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的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第二种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空调系统100的除霜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空调系统100运行制热模式时,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除霜条件。其中,在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一通断阀45打开,第二通断阀51断开,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三节流阀61全关。

S2:若空调系统100满足除霜条件,控制第一节流阀43全关,第二节流阀44全开,第一通断阀45关闭,第三节流阀61节流,使得空调系统100运行第一除霜模式,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

由此,在第一除霜模式下,保持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一节流阀43全关、第二节流阀44全开,第一通断阀45全关,第二通断阀51关闭,第三节流阀61节流。此时,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流向室内换热器3,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内换热不完全,换热后变成了高温高压的具有小过冷度的过冷液态冷媒或者两相态冷媒,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二节流阀44,经过第二节流阀44后流向第二部分42,然后利用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具有小过冷度的过冷液态冷媒(余热为显热)或者高温高压的两相态冷媒(余热为显热加潜热)的余热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在第二部分42除霜后的冷媒流向旁通支路6,接着流向旁通支路6上的第三节流阀61,经过第三节流阀61节流降压后变成了低温低压的两相态冷媒,接着再流入第一部分41,并在第一部分41内蒸发成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冷媒,最后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依次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

S3: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

S4:若空调系统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45打开,第二通断阀51打开,且第三节流阀61全关,以控制空调系统100退出第一除霜模式,运行第二除霜模式,在第二除霜模式下,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

由此,在第二除霜模式下,保持换向组件2的第一阀口21与第二阀口22导通,第三阀口23与第四阀口24导通,第一节流阀43全关,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45打开,第二通断阀51打开,且第三节流阀61全关。此时,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过第一阀口21流入换向组件2,并且从第二阀口22流出换向组件2。从第二阀口22流出的冷媒分别流向室内换热器3和除霜支路5。流向室内换热器3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内充分换热后被冷凝成高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冷媒,然后从室内换热器3流出后流向第二节流阀44,经过第二节流阀44的节流后变成低温低压的两相态冷媒,接着流向第二部分42,在第二部分42的蒸发下变成低温低压的过热气态冷媒。流向除霜支路5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入第一部分41,利用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的显热对第一部分41的霜进行去除。从第一部分41流出的冷媒以及从第二部分42流出的冷媒,该两部分冷媒依次通过第三阀口23、第四阀口24流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11。

S5:判断空调系统100是否满足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

S6:若满足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第一节流阀43节流、第二节流阀44节流,第一通断阀45打开,第二通断阀51关闭,第三节流阀61关闭,以退出第二除霜模式,且运行制热模式。

由此一来,在由制热模式切换至对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的第一除霜模式和第二除霜模式时,换向组件2始终未换向,可以降低空调系统100的功耗,并且空调系统100可以实现不间断制热,可以使室内始终保持高温状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同时第二除霜模式利用压缩机1的排气口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除霜效果显著。第一除霜模式利用室内换热器3流出的高压中温的冷媒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通过低压显热与高压余热相结合的除霜方式,不仅可以利用余热除霜与显热除霜的优势,同时也可以避免余热除霜能力浪费严重,显热除霜可靠性差、适用工况窄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此外,当第二部分42位于第一部分41的正上方时,在对室外换热器组件4的除霜过程中,通过先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在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完成之后,再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有利于确保室外换热器组件4的除霜效果,防止因先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再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第二部分42的化霜水滴落到作为蒸发器的第一部分41上时,会使第一部分41结冰,导致第一部分41的除霜效果变差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部分42的蒸发能力,室外风扇46设置于第二部分42的远离第一部分41的一侧,在步骤S4中,若空调系统满足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控制室外风扇46开启,从而可以向第二部分42送风。这样,第二部分42除霜完成后,室外风扇46开启可以提高第二部分42的蒸发能力,进而可以提高压缩机1的吸气压力,从而可以在空调系统100完成除霜后对室内侧可以快速出风,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判断空调系统100满足除霜条件之前,获取室外环境温度Ta、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的温度Te1和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的温度Te2。若,Ta≤a、Te1/Te2≤b,且空调系统100在制热模式的持续运行时间达到第一设定时长,则判定调系统满足除霜条件。由此,空调系统100可以准备判断是否进行除霜,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除霜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示例性的,在图10所述的实施例中,可以在空调系统100的外侧设置室外温度传感器9,用于获取室外环境温度Ta,可以在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设置第一部分Te温度传感器411,用于获取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的温度Te1,可以在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设置第二部分Te温度传感器421,用于获取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的温度Te2。

在一些实施例中,-7℃<a<7℃。例如,室外环境温度Ta的阈值a的取值可以为-6℃、-5℃、-4℃、-3℃、-2℃、-1℃、0℃、1℃、2℃、3℃、4℃、5℃或6℃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5℃≤b≤0℃。例如,Te1/Te2的比值的取值可以为-5℃、-4℃、-3℃、-2℃、-1℃或0℃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定时长≥10min。例如,第一设定时长的取值可以为10min、11min、12min、13min或14min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为: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的温度Te2≥f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间。由此,可以在第一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满足时,及时退出第一除霜模式,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智能化程度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为:第一部分41的第二端的温度Te1≥f且持续第一预设时间。由此,可以在第二除霜模式结束条件满足时,及时退出第二除霜模式,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智能化程度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10℃≤f≤25℃。例如,第二部分42的第二端的温度f的取值可以为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或25℃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5秒≤第一预设时间≤30秒。例如,第一预设时间的取值可以为5秒、10秒、15秒、20秒、25秒或30秒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节流阀44开度可调。在对第一部分41进行除霜时,对第二节流阀44的开度进行调节至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第一预设条件为:压缩机1的吸气过热度满足:Tssh≥d,压缩机1的排气过热度满足:Tdsh≥e;其中,Tssh=Tg2-Tc_ps,Tg2为第二部分42的第一端的温度,Tc_ps为吸气口11处的吸气压力Ps对应的饱和温度。这样设置可以提高第二节流阀44开度控制的准确性,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系统100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Tdsh=Td-Tc_pd,Td为压缩机1的排气口12的温度,Tc_pd为排气口12处的排气压力Pd对应的饱和温度。

示例性的,在图10所述的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二部分42的第一端的设置第二部分温度传感器422,用于获取第二部分42第一端的温度Tg2,可以在压缩机1的吸气口11设置吸气压力传感器111,用于检测吸气压力Ps,可以在压缩机1的排气口12设置排气压力传感器121和排气温度传感器122,用于检测排气压力Pd和排气温度Td。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节流阀61开度可调,在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时,对第三节流阀61的开度进行调节至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第二预设条件为:压缩机1的吸气过热度满足:Tssh≥d,压缩机1的排气过热度满足:Tdsh≥e。其中,Tssh=Tg1-Tc_ps,Tg1为第一部分41的第一端的温度,Tc_ps为吸气口11处的吸气压力Ps对应的饱和温度。

示例性的,在图10所述的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部分41的第一端的设置第一部分温度传感器412,用于获取第二部分42第一端的温度Tg1。

在一些实施例中,0℃≤d≤10℃。例如,d的取值可以为0℃、1℃、2℃、3℃、4℃、5℃、6℃、7℃、8℃、9℃或10℃。

在一些实施例中,20℃≤e≤40℃。例如,e的取值可以为20℃、25℃、30℃、35℃或40℃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对第二部分42进行除霜时,控制空调系统100的室内风机停止运转或以最低风挡运转。这样设置可以保证在第二除霜模式下,流入第二部分42的冷媒具有余热,从而可以保证第二部分42的除霜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热回收多联机空调系统通讯连接错误的检测方法和热回收多联机空调系统
  • 一种空调的控制器、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及一种空调
  • 一种空调器自清洁方法、系统及空调器
  • 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控制程序以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空调冷凝水回收系统、空调系统、空调控制系统以及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8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