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立式空调室内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43:16


立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相比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匹数更大,制冷制热能力更强,通常放置客厅等面积较大的室内空间中。由于立式空调室内机的覆盖面积更大,需要其具有更强的远距离送风能力和强劲出风能力。现有产品为实现远距离送风,通常采用提高风机转速,以提高风速和风量的方式。但风机转速的提高会导致空调功率增加、噪声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以实现更好的远距离送风和强劲送风效果。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形式可调。

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具有第一送风口;

风道,设置在机壳内,具有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第一出气口朝向第一送风口,风道用于将机壳内的气流引导至第一送风口处,且风道临近第一出气口处的内壁为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的渐缩状;和

导流件,设置在风道内且与其渐缩部分限定出一出风间隙,用于将气流导向出风间隙以使气流在导流件和风道内壁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并依次流出第一出气口和第一送风口;其中导流件的处于出风间隙的部分宽度可调,从而实现改变第一送风口的出风形式。

可选地,导流件包括:

壳体,其内部限定出容纳腔,壳体的处于出风间隙的部分开设有至少一个贯穿壳体内外的开口;

至少一个挡板,可活动地设置于容纳腔内;和

至少一个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容纳腔内,第一驱动机构配置成:带动挡板向外转动以使挡板至少部分自开口处超出壳体从而使导流件的处于出风间隙的部分的宽度变大;和带动挡板向内转动以使挡板至少部分自开口处回缩壳体内从而使导流件的处于出风间隙的部分的宽度变小。

可选地,壳体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开口开设于前壳体上,且开口在水平面的投影沿左右方向延伸;

导流件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容纳腔内,配置成带动前壳体相对于后壳体在竖直面转动来调整开口的相对位置。

可选地,导流件还包括:安装板,设置于容纳腔内,并与前壳体固定;

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连接杆,其中第一电机与安装板固定,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经第一连接杆与挡板相连,从而使得前壳体转动时带动挡板同时转动。

可选地,导流件还包括:

滑道圈,设置于容纳腔内,与后壳体固定,滑道圈的前侧形成有环形滑槽;轴承圈,配合在环形滑槽内,轴承圈上开设有多个滚珠孔;和

多个滚珠,配合在多个滚珠孔内;

活动圈,配合在环形滑槽内,位于轴承圈的前侧,且活动圈与前壳体固定;和

固定圈,配置成将活动圈与后壳体活动连接;其中

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其中第一齿条设置于活动圈的内侧壁一周,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第二电机用于驱动第一齿轮转动以使第一齿条在竖直面转动进而带动前壳体相对于后壳体在竖直面转动。

可选地,导流件还包括:第三驱动机构,设置于壳体外,用于使导流件沿前后移动来调节导流件与第一出气口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三电机、第二齿轮和第二齿条,第二齿条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与壳体固定,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第三电机用于驱动第二齿轮转动以使第二齿条沿前后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导流件沿前后方向移动。

可选地,进气口的位置低于第一出气口,以使气流从下至上流向导流件,以便出风间隙底部区段的气流带动其余区段的气流共同朝前上方上扬流动。

可选地,机壳上还开设有第二送风口;

风道具有第二出气口,第二出气口朝向第二送风口,风道用于将机壳内的气流引导至第二送风口处;其中

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开设于机壳前侧,且第一送风口处于第二送风口的上方。

可选地,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滑板,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送风口处,用于开闭第二送风口;和

第四驱动机构,用于使滑板上下移动来开闭第二送风口;第四驱动机构包括第三齿条、第三齿轮和第四电机,其中第三齿条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与滑板固定;第三齿轮与第三齿条啮合;第四电机用于驱动第三齿轮转动以使第三齿条沿上下方向移动进而带动滑板沿上下方向移动来开闭第二送风口。

可选地,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换热器,设置于机壳内;和

风机,设置于机壳内,用于促使室内空气进入机壳与换热器进行换热,然后经风道从第一送风口、第二送风口吹出。

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风道临近其第一出气口处的内壁为渐缩状,使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并且,风道内部的导流件与风道内壁的渐缩部分限定出了一出风间隙。如此一来,从进气口进入风道的气流(换热气流、新风气流等)流向第一出气口的过程中,将在导流件引导下将吹向风道内壁,最终流至出风间隙内。由于出风间隙的出风截面更小,使得其出风速度更高。高速气流在风道渐缩状内壁的引导下,在向外流动过程中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形成汇聚效应,使得风力更加强劲,送风距离更远,满足了立式空调室内机对远距离送风和强劲送风的需求。

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导流件不仅与风道内壁限定出了出风间隙,达到提升风速的作用,同时也恰好能将气流导向出风间隙,或者说是强迫气流朝出风间隙流动,以迫使气流接受渐缩状内壁的聚合引导,形成最终的聚合出风效果。本发明仅通过改进风道形状和增设一导流件就实现了非常好的聚合送风效果,其结构非常简单,而且成本较低,易于实现量产推广,构思非常巧妙。

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通过将导流件设置成处于出风间隙的部分宽度可调,导流件的宽度会影响导流件与室内机的风道之间限定的间隙的结构,进而影响气流流动路径等,从而使第一送风口的出风形式可调,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导流件通过在壳体上开设贯穿壳体内外的开口,并在壳体的容纳腔内设置可活动的至少一个挡板,利用第一驱动机构来带动挡板向外转动以使挡板至少部分自开口处超出壳体从而使导流件的处于出风间隙的部分的宽度变大和带动挡板向内转动以使挡板至少部分自开口处回缩壳体内从而使导流件的处于出风间隙的部分的宽度变小,从而可以改变出风间隙的实际出风区域的大小和位置等,进而实现改变第一送风口的出风形式。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导流件处于挡板回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导流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导流件处于挡板伸出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导流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图3所示的导流件的爆炸分解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导流件处于挡板回缩状态时的一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导流件处于挡板回缩状态时的另一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导流件处于挡板伸出状态时的一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导流件处于挡板伸出状态时的另一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的部分部件爆炸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的导流件100处于挡板200回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导流件100的剖视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的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的导流件100处于挡板200伸出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的导流件100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图3所示的导流件100的爆炸分解示意图。图8是图1所示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的导流件100处于挡板200回缩状态时的一局部剖视示意图。图9是图1所示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的导流件100处于挡板200回缩状态时的另一局部剖视示意图。图10是图1所示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的导流件100处于挡板200伸出状态时的一局部剖视示意图。图11是图1所示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的导流件100处于挡板200伸出状态时的另一局部剖视示意图。图12是图1所示立式空调室内机300的部分部件爆炸分解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包括:机壳10、风道20和前述的导流件100。机壳10上具有送风口。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送风口包括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3。

第一送风口11用于将机壳10内的气流吹向室内,以调节室内空气。前述的气流可为立式空调室内机300在制冷模式下制取的冷风,在制热模式下制取的热风,或者在新风模式下引入的新风等。机壳10上还可开设有进风口12,以用于引入室内空气。机壳10可由前机壳101、后机壳102和底座103限定出,后机壳102可以包括上后壳121和下后壳122。

风道20设置在机壳10内,具有进气口22、第一出气口21。第一出气口21朝向第一送风口11。风道20用于将机壳10内的气流引导至第一送风口11处,且风道20临近第一出气口21处的内壁为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的渐缩状。换言之,在临近第一出气口21处,沿着气流方向,风道20的过流截面逐渐变小。

导流件100设置在风道20内且与其渐缩部分150限定出一出风间隙15,用于将气流导向出风间隙15以使气流在导流件100和风道20内壁引导下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聚合并依次流出第一出气口21和第一送风口11(图8中用箭头示意了气流走向)。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中,风道20临近其第一出气口21处的内壁为渐缩状,使过流截面沿气流方向逐渐变小。并且,风道20内部的导流件100与风道20内壁的渐缩部分150限定出了一个出风间隙15。如此一来,从进气口22进入风道20的气流(换热气流、新风气流等)流向第一出气口21的过程中,将在导流件100引导下将吹向风道20内壁,最终流至出风间隙15内。由于出风间隙15的出风截面更小,使得其出风速度更高。高速气流在风道20渐缩状内壁的引导下,在向外流动过程中逐渐向气流中心方向(图8中x轴)聚合,形成汇聚效应,使得风力更加强劲,送风距离更远,满足了立式空调室内机300对远距离送风和强劲送风的需求。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中,导流件100不仅与风道20内壁限定出了出风间隙15,达到提升风速的作用,同时也恰好能将气流导向出风间隙15,或者说是强迫气流朝出风间隙15流动,以迫使气流接受渐缩状内壁的聚合引导,形成最终的聚合出风效果。本发明仅通过改进风道20形状和增设一导流件100就实现了非常好的聚合送风效果,其结构非常简单,而且成本较低,易于实现量产推广,构思非常巧妙。

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的导流件100还配置成:导流件100的处于出风间隙15的部分宽度可调,从而实现改变第一送风口11的出风形式。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中,通过将导流件100设置成处于出风间隙15的部分宽度可调,导流件100的宽度会影响导流件100与室内机300的风道20之间的配合,进而影响气流流经的路径等,从而使第一送风口11的出风形式可调,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本文中,导流件100的宽度指导流件100在第一送风口11所处的竖直面的投影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的导流件100包括:壳体110、至少一个挡板200和至少一个第一驱动机构。壳体110内部限定出容纳腔120,壳体110的处于出风间隙15的部分开设有至少一个贯穿壳体110内外的开口130。至少一个挡板200可活动地设置于容纳腔120内。至少一个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容纳腔120内,并配置成:带动挡板200向外转动以使挡板200至少部分自开口130处超出壳体110从而使导流件100的处于出风间隙15的部分的宽度变大;和带动挡板200向内转动以使挡板200至少部分自开口130处回缩壳体110内从而使导流件100的处于出风间隙15的部分的宽度变小。本文中,“向外转动”和“向内转动”是相对于壳体110的内部来定义,挡板200远离壳体110的内部的转动为挡板200的向外转动,挡板200朝向壳体110的内部的转动为挡板200的向内转动。由于导流件100靠近第一出气口21设置,室内机300内的气流会在流经导流件100受其外部形状即外轮廓的引导而实现导流后再流出第一出气口21、第一送风口11,导流件100通过在壳体110上开设贯穿壳体110内外的开口130,并在壳体110的容纳腔120内设置可活动的至少一个挡板200,利用第一驱动机构来带动挡板200向外转动以使挡板200至少部分自开口130处超出壳体110外以及利用第一驱动机构带动挡板200向内转动以使挡板200至少部分自开口130处回缩壳体110内来使挡板200的宽度可调,进而可以调节出风间隙15的实际可出风区域的大小和位置等,而出风区域的变化会影响气流的流经路径,也就使得经该导流件100引导的气流的导流效果发生了变化,同时使室内机300的出风形式可调。

挡板20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一驱动机构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开口13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导流件100可以是多个挡板200自同一个开口130进出壳体110(如图3至图5所示),还可以是每个挡板200对应一个开口130,多个开口130间隔设置。同样地,可以是一个第一驱动机构对应一个挡板200,也可以是一个第一驱动机构带动两个以上的挡板200。通常挡板200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挡板200对应设置一个第一驱动机构,开口130的数量为一个,这样可以简化壳体110的加工工艺,同时多个挡板200可以独立控制和维护,并且设置多个挡板200可以使挡板200的运动组合多样化,从而能使导流件100的宽度的具体变化状态更多。如图3至图7所示,导流件100包括一个开口130和三个挡板200,三个挡板200分别对应一个第一驱动机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0包括前壳体111和后壳体112,开口130开设于前壳体111上,且开口130在水平面的投影沿左右方向延伸。导流件100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容纳腔120内,配置成带动前壳体111相对于后壳体112在竖直面转动来调整开口130的相对位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流件100具有前壳体111和后壳体112,结构简单,容易装配;通过将开口130开设于前壳体111上,并利用第二驱动机构带动前壳体111相对于后壳体112在竖直面转动来调整开口130的相对位置,使得该导流件100的宽度可调节的位置可变。将该导流件100应用在空调室内机300内时,通过控制导流件100的开口130的相对位置的改变可以调节室内机300的出风方向。

例如,控制挡板200向上伸出壳体110,此时位于导流件100的上侧的出风间隙15的实际可出风区域会变窄,上侧出风量减小;若挡板200的上端抵接至风道20内壁,则位于导流件100的上侧的出风间隙15会被完全遮蔽,此时上侧不出风。如前文所述,通过使前壳体111相对于后壳体112转动可以使开口130的相对位置改变,也就改变了挡板200可调节的出风间隙15的部分的位置,进而可以调节出风方向。例如,通过转动前壳体111使挡板200在壳体110的左侧伸出并抵接至风道20内壁,此时位于导流件100的左侧的出风间隙15被遮蔽,左侧不出风。如图8和图9所示,三个挡板200均处于回缩状态,位于壳体110内,出风间隙15具有一整个环形出风区域,机壳10内的气流通过整个环形的出风间隙15流出第一出气口21,图9中标示出了此时出风区域的位置。而在图10和图11中,三个挡板200均向外转动超出壳体110处于伸出状态,并且三个挡板200超出壳体110的部分的末端均抵接至风道20内壁,出风间隙15的大部分区域被遮蔽,机壳10内的气流只能通过未被挡板200遮蔽的左侧部分流出第一出气口21,图11中标示出了此时出风区域的位置。

参考图2和图7,第一送风口11开设于机壳10前侧,第一送风口11、第二出气口21是圆形口。前壳体111具有前端部113和自前端部113向后延伸的侧壁部114;前端部113具有向前凸起的光滑凸弧面结构。前端部113在竖直面的投影为圆形。开口130开设于前端部113和侧壁部114的相接处。本发明实施例中,气流流动至导流件100时,先流经侧壁部114,之后再流经前端部113,前端部113的向前凸起的结构可以使导流件100本身具有一定的将气流向前汇聚的效果,使得设置了该导流件100的室内机300可以更好地实现聚合送风,送风距离更远。

参考图2和图12,进气口22的位置低于第一出气口21,以使气流从下至上流向导流件100,以便出风间隙15底部区段的气流带动其余区段的气流共同朝前上方上扬流动。通过将进气口22的位置低于第一出气口21,这样一来,出风间隙15底部区段相比其他区段处于气流上游,使气流会更加顺畅地先流入出风间隙15底部区段,从而使得出风间隙15底部区段相比其余区段的风量更大,风力更强。底部强力气流在与出风间隙15上部和横向两侧气流的冲击、聚合过程中占据优势,更加有力地带动气流整体共同朝前上方上扬流动,实现更好的上扬送风效果。在制冷模式时,上扬流动的冷风可充分避开人体,达到最高点后再向下散落,实现一种“淋浴式”制冷体验,提高用户使用舒适性。并且,气流上扬吹出也有利于提升其送风距离。可以理解,当挡板200遮蔽住出风间隙15底部区段时,该室内机300的上扬吹风效果将会消失,但依然具有聚合出风效果。参考图2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20的渐缩部分150的内壁的流线形状与导流件100相对部分的线型相同。以渐缩部分150的底部区段的流线为例,主要包括mn段和np段,其中mn段和np段的线型与导流件100的前壳体111的部分区段的线型相同。通过使风道20的渐缩部分150的内壁的流线形状与导流件100相对部分的线型相同,能进一步减少出风阻力,提升出风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的导流件100还包括:安装板500,设置于容纳腔120内,并与前壳体111固定。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301和第一连接杆302,其中第一电机301与安装板500固定,第一电机301的输出轴经第一连接杆302与挡板200相连,从而使得前壳体111转动时带动挡板200同时转动。通过将安装板500与前壳体111固定,使得在前壳体111转动时可以同时带动安装板500转动,安装板500会进一步带动挡板200移动,从而使开口130与挡板200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使挡板200的转动更容易控制。参考图7,安装板500上开设有转轴孔501和固定孔(图中未标号)。第一电机301在安装板500的后背面与安装板500利用固定件经固定孔来固定,输出轴穿过转轴孔501后与第一连接杆302的一端相连,第一连接杆302的另一端与挡板200后背面的连接柱210相连。安装板500整体为大致半圆环形片,三个转轴孔501沿内弧面依次间隔设置。三个挡板200可以设置成回缩状态下部分重叠、完全伸开状态下相接处有重叠区域的形状,如图4和图6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的导流件100还包括:滑道圈601、轴承圈602、多个滚珠603、活动圈604和固定圈605。滑道圈601设置于容纳腔120内,与后壳体112固定,滑道圈601的前侧形成有环形滑槽611。轴承圈602配合在环形滑槽611内,轴承圈602上开设有多个滚珠孔621。多个滚珠603配合在多个滚珠孔621内。活动圈604配合在环形滑槽611内,位于轴承圈602的前侧,且活动圈604与前壳体111固定。固定圈605配置成将活动圈604与后壳体112活动连接。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401、第一齿轮403和第一齿条640,其中第一齿条640设置于活动圈604的内侧壁一周,第一齿轮403与第一齿条640啮合,第二电机401用于驱动第一齿轮403转动以使第一齿条640在竖直面转动进而带动前壳体111相对于后壳体112在竖直面转动。通过设置活动圈604、固定圈605和第二驱动机构可以实现前壳体111在竖直面的360°转动。为了减小活动圈604转动时的摩擦力,设置了滑道圈601、轴承圈602、多个滚珠603。如图7所示,后壳体112的边缘处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115,后壳体112的内部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孔116。滑道圈601的后背面形成有固定柱612,通过将固定柱612与第二安装孔116一一适配实现滑道圈601在后壳体112内的固定。轴承圈602为环形片状,设置在滑道圈601的环形滑槽611内。轴承圈602上一周间隔开设有多个滚珠孔621。滚珠603配合在滚珠孔621内,一侧与滑道圈601的前表面接触,另一侧与活动圈604的后表面接触。活动圈604上开设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固定孔641,前壳体111的内侧对应形成有固定柱(图中未示出),通过利用固定件将固定孔641与前壳体111的固定柱固定来实现活动圈604与前壳体111的固定。第二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接杆402,第二电机401的输出轴与第二连接杆402的一端相连,第二连接杆40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齿轮403。第一齿轮403的齿轮座404可以设置成与前壳体111相连。固定圈605在其外表面一周间隔设置有多个安装孔651,通过将安装孔651与第一安装孔115利用固定件固定来实现固定圈605与后壳体112的固定,固定圈605可以将活动圈604、轴承圈602和滑道圈601限定在后壳体112内的相应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的导流件100还包括:第三驱动机构,设置于壳体110外,用于使导流件100沿前后方向移动来调节导流件100与第一出气口21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三电机801、第二齿轮802和第二齿条701,第二齿条701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与壳体110固定,第二齿轮802与第二齿条701啮合,第三电机801用于驱动第二齿轮802转动以使第二齿条701沿前后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导流件100沿前后方向移动。如图7和图12所示,导流件100包括两个第三驱动机构,两个第二齿条701均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两个第二齿轮802分别设置在对应的齿轮座803内,两个齿轮座803分别与室内机300的风道20内的固定座204固定。通过将导流件100设置成可前后移动的结构,使得可以调节导流件100与第一出气口21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室内机300的出风量、风速和送风距离等可调,丰富了送风调节模式,此外导流件100还可以移动至使第一出气口21被完全遮蔽从而使得第一送风口11完全不出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的导流件100还包括:第一滑轨901和第二滑轨902。第一滑轨901设置于壳体110外,配置成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与壳体110固定。第二滑轨902与第一滑轨901适配来实现相对滑动,第二滑轨902用于固定在风道20内壁处,从而对导流件100的前后移动提供导向。如图7所示,导流件100包括两个第一滑轨901和两个第二滑轨902,构成两个对称设置的导向机构,两个第一滑轨901对称设置在后壳体112的外侧。第一滑轨901和第二滑轨902的具体配合形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意可实现滑动的结构。例如,第一滑轨901具有两个凸棱,第二滑轨902对应具有两个滑槽,通过将凸棱配合在滑槽内使第一滑轨901和第二滑轨902适配并实现相对滑动。

如前文所述,机壳10还具有第二送风口13。第二送风口13同样用于将机壳10内的气流吹向室内,以调节室内空气。风道20还具有第二出气口23。第二出气口23朝向第二送风口13。风道20用于将机壳10内的气流引导至第二送风口13处。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送风口11处于第二送风口13的上方。在制热模式时,自第二送风口13送出的热风可以实现较好的下吹效果,可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性。第二送风口13同样是圆形口。

该立式空调室内机300还包括:滑板70和第四驱动机构。滑板70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送风口13处,用于开闭第二送风口13。第四驱动机构用于使滑板70上下移动来开闭第二送风口13,包括第三齿条83、第三齿轮82和第四电机81,其中第三齿条83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与滑板70固定;第三齿轮82与第三齿条83啮合;第四电机81用于驱动第三齿轮82转动以使第三齿条83沿上下方向移动进而带动滑板70沿上下方向移动来开闭第二送风口13。通过设置导流件100和第三驱动机构,可以开闭第一送风口11;通过设置滑板70和第四驱动机构,可以开闭第二送风口13;这样使得该室内机300可以实现仅经第一送风口11送风、仅经第二送风口13送风或者经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13送风。此外,在第二送风口13处还可以设置有导风板90,以对第二送风口13的出风方向进行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300还可包括换热器50和风机60。换热器50设置于机壳10内。风机60也设置于机壳10内,用于促使室内空气进入机壳10与换热器50进行换热,然后经风道20从第一送风口11、第二送风口13吹出。

如图12所示,风道20可包括前壳201、后壳202和接水盘203。前壳201的后侧和下侧敞开,第一出气口21和第二出气口23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于前壳201上。后壳202的前侧和下侧敞开,后壳202罩扣在前壳201后侧,共同构成下侧敞开的结构。接水盘203罩扣在前壳201和后壳202的下侧,以封闭其下侧的敞开口130。风道20的进气口22开设于接水盘203上。将风道20分解为前壳201、后壳202和接水盘203三部分,方便对各部分独立加工制作,以更好地满足性能需求。此外,为了方便齿轮座803与风道20的固定,在后壳202内还设置还对称设置有两个固定座204。

参考图2和图12,换热器50设置在风道20内部,且安装于接水盘203上。换热器50可为两段式结构,包括第一换热段51和第二换热段52,两个换热段均为平板状且两者顶端相接,两个换热段的底端置于接水盘203上且分别位于进气口22的两侧。换热器50的这种倒“v”形结构可使其具有足够大的换热面积,且使其与进气口22向上流动的气流的接触更加充分,换热效率更高。在两个换热段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左管板53和右管板54,以便使气流充分与换热器50接触。接水盘203一方面用于承载换热器50,另一方面用于承接空调制冷时由换热器50表面滴落的冷凝水。风道20处于机壳10的中上部,机壳10的下部开设有一个或多个进风口12,例如图12所示将进风口12开设于机壳10的后侧下部。风机60安装于风道20下方,且面对进气口22,以便将从进风口12进入机壳10下部空间的气流吹向风道20内部。风机60可如图12所示的双吸离心风机,或者也可为其他形式的风机。当风机60为双吸离心风机时,可包括蜗壳61、电机62、风扇63、引风圈64等。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相关技术
  • 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组件、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驱动装置及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分类

0612011227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