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具有地暖功能的建筑楼地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54:18


一种具有地暖功能的建筑楼地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楼地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地暖功能的建筑楼地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对楼地面的隔声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对楼地面安装地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现有的楼地面多采用浮筑结构与湿式地暖相结合的构造,即先在楼地面上以水泥砂浆找平,然后铺设上部复合铝箔纸的保温隔声层,再在铝箔纸上铺装地暖水管,并用塑料卡钉或钢网捆绑扎带将地暖水管固定,最后铺设40mm-50mm厚的配筋细石混凝土作为填充层和保护层,地面装饰层根据用户的要求在细石混凝土层上铺设地砖或地板等。该构造具有热分布更均匀、保温隔声性能好、价格便宜等优点,但厚度达到60-80mm,会降低住宅的有效层高和增加结构负荷,地暖水管通过配筋细石混凝土层间接传热,浪费部分能源,且加热升温速度较慢,有待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地暖功能的建筑楼地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建筑楼地面结构中结构负荷大和地暖加热升温速度较慢的缺陷。

为此,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地暖功能的建筑楼地面结构,由下向上依次包括楼板层、隔声层、地暖保温混合层、导热砂浆层和装饰面层,所述地暖保温混合层包括泡沫混凝土层、设置在泡沫混凝土层中的豆石、设置在泡沫混凝土层中且设有凹槽的凹形保温条和设置在凹槽中的地暖水管,所述凹形保温条采用柔性保温材料且以预设水管布置方式设置在隔声层上,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地暖水管的直径,所述凹槽与地暖水管之间的区域采用导热砂浆填充,所述导热砂浆层由导热砂浆材料在地暖保温混合层上现浇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豆石的顶端高于地暖水管的顶端。

进一步地,所述地暖保温混合层的厚度为40~50mm,所述导热砂浆层的厚度为5~10mm,所述保温隔声层采用交联聚乙烯垫,所述交联聚乙烯垫的厚度为4~6mm。

进一步地,所述具有地暖功能的建筑楼地面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导热砂浆层中的钢丝网。

本发明还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地暖功能的建筑楼地面结构的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楼板层的表面清理干净,将隔声层铺设在楼板层上;

S2、将分集水器安装在预定位置;

S3、采用粘结胶将凹形保温条以预设水管布置方式设置在隔声层上;

S4、将豆石铺设在隔声层上且位于相邻的凹形保温条之间,将地暖水管设置在凹形保温条的凹槽中,将分集水器与地暖水管连接;

S5、在凹槽与地暖水管之间的区域填充导热砂浆,并采用刮平器刮平凹槽内的导热砂浆使凹槽内的导热砂浆的上表面与凹形保温条的上表面齐平;

S6、在凹槽内的导热砂浆成型后,在隔声层上现浇泡沫混凝土材料,并采用刮平器刮平现浇的泡沫混凝土材料使现浇成型的泡沫混凝土层的上表面与凹形保温条的上表面齐平;

S7、在泡沫混凝土层现浇成型后,用铲刀铲除凹槽内成型的导热砂浆的上表面上的泡沫混凝土材料;

S8、在泡沫混凝土层和凹形保温条上现浇导热砂浆材料;

S9、在导热砂浆层现浇成型后将装饰面层直接铺设在导热砂浆层上或在导热砂浆层现浇时将装饰面层铺设在导热砂浆层上。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7与步骤S8之间还包括:

将钢丝网铺设在泡沫混凝土层和凹形保温条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将设有凹槽的凹形保温条设置在现浇而成的泡沫混凝土层中和在泡沫混凝土层中铺设豆石用于增强泡沫混凝土层的抗压强度,同时在泡沫混凝土层的上表面、凹形保温条的上表面和凹槽与地暖水管之间的区域浇筑导热砂浆形成用于传递热量的导热层,泡沫混凝土层作为地暖水管的保温层和保护层,无需设置厚度较厚的细石混凝土作为蓄热层和保护层,地暖水管的热量直接通过凹槽内的导热砂浆和导热砂浆层快速传递至装饰面层,大大降低了建筑楼地面结构的厚度和结构负荷,有效提高了地暖系统的加热升温速度;

(2)施工时先将柔性的凹形保温条以预设地暖水管布置方式设置在楼板层上和将豆石铺设在相邻的凹形保温条结构之间,然后在凹槽中设置地暖水管和在地暖水管与凹槽之间的区域填充导热砂浆用于固定地暖水管和传递地暖水管的热量,再在楼板层上现浇泡沫混凝土材料形成泡沫混凝土层作为地暖水管的保温层和保护层,无需在楼板层上用水泥砂浆找平,也无需用塑料卡钉将地暖水管固定,大大简化了具有地暖功能的建筑楼地面结构的施工工艺,进一步降低了具有地暖功能的建筑楼地面结构的应用成本;

(3)采用柔性的交联聚乙烯垫作为隔声层铺设在楼板层上,并在交联聚乙烯垫上铺设豆石来使交联聚乙烯垫与楼板层更加紧密接触和使交联聚乙烯垫下方的气泡快速减少,从而使浇筑在交联聚乙烯垫和豆石上的泡沫混凝土材料凝固后不会因交联聚乙烯垫下方存在气泡而出现局部裂缝,大大提高了具有地暖功能的楼地面保温隔声结构的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具有地暖功能的建筑楼地面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凹形保温条和地暖水管在泡沫混凝土层中的布置示意图。

图3为凹形保温条在楼板层上的布置示意图。

图4为地暖水管设置在凹形保温条中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地暖水管在凹形保温条中的布置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 1-装饰面层,2-导热砂浆层,3-泡沫混凝土层,4-导热砂浆,5-凹形保温条,6-豆石,7-地暖水管,8-粘结胶,9-楼板层,10-隔声层,11-凹槽,12-钢丝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地暖功能的建筑楼地面结构,由下向上依次包括楼板层9、隔声层10、地暖保温混合层、导热砂浆层2和装饰面层1,装饰面层1为地板时,可直接铺设在导热砂浆层上,装饰面层为地砖时,可在导热砂浆层现浇时通过导热砂浆材料粘结在地暖保温混合层上,地暖保温混合层包括泡沫混凝土层3、设置在泡沫混凝土层中的豆石6、设置在泡沫混凝土层中且设有凹槽的凹形保温条5和设置在凹槽中的地暖水管7,凹形保温条5采用聚氨酯发泡材料、橡塑发泡材料等柔性保温材料,且以预设水管布置方式设置在隔声层上,凹形保温条和凹形保温条采用相同的布置方式,如地暖水管采用螺旋型布管方式,凹形保温条也采用螺旋型布置,地暖水管通过设置在螺旋型布置的凹形保温条的凹槽中来实现螺旋线布置,豆石6铺设在隔声层上且位于相邻的凹形保温条之间,用于增强泡沫混凝土层的抗压强度,以使泡沫混凝土层可以作为地暖水管的保护层。

参见图4和图5,凹形保温条5的上部设有凹槽11,凹槽11的宽度K大于地暖水管的直径d,凹槽与地暖水管之间的区域采用导热砂浆4填充,用于将地暖水管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导热砂浆层,导热砂浆层2由导热砂浆材料在地暖保温混合层上现浇而成,用于将地暖水管的热量快速传递至装饰面层,泡沫混凝土层3在凹槽内填充的导热砂浆浇筑成型后由泡沫混凝土材料在隔声层上直接现浇而成,成型后与凹形保温条结合可作为地暖水管的保温层,以使地暖水管的热量向上部传递。

为使地暖水管在装饰面层受到较大压力时不会被破坏,豆石的顶端最好高于地暖水管的顶端,由于豆石的抗压强度远大于地暖水管且顶端高于地暖水管的顶端,当装饰面层受到较大压力,压力会传递至豆石上,地暖水管几乎不会受到较大压力而被破坏。

为使建筑楼地面结构的厚度进一步降低,地暖保温混合层的厚度为40~50mm,导热砂浆层的厚度为5~10mm,保温隔声层采用交联聚乙烯垫,交联聚乙烯垫的厚度为4~6mm。

为了更好地提高导热砂浆层的抗拉性能和抗压性能,具有地暖功能的建筑楼地面结构还包括设置在导热砂浆层中的钢丝网12。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地暖功能的建筑楼地面结构的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楼板层的表面清理干净,将隔声层铺设在楼板层上,隔声层可采用5mm的交联聚乙烯垫;

S2、将分集水器安装在预定位置;

S3、采用粘结胶将凹形保温条以预设水管布置方式设置在隔声层上,如图3所示,粘结胶可采用聚氨酯发泡胶,凹形保温条可采用聚氨酯发泡材料、橡塑发泡材料等柔性保温材料;

S4、将豆石铺设在隔声层上且位于相邻的凹形保温条之间,将地暖水管设置在凹形保温条的凹槽中,将分集水器与地暖水管连接;

S5、在凹槽与地暖水管之间的区域填充导热砂浆,并采用刮平器刮平凹槽内的导热砂浆使凹槽内的导热砂浆的上表面与凹形保温条的上表面齐平;

S6、在凹槽内的导热砂浆成型后,在隔声层上现浇泡沫混凝土材料,并采用刮平器刮平现浇的泡沫混凝土材料使现浇成型的泡沫混凝土层的上表面与凹形保温条的上表面齐平,如图2所示;

S7、在泡沫混凝土层现浇成型后,用铲刀铲除凹槽内成型的导热砂浆的上表面上的泡沫混凝土材料,由于泡沫混凝土层现浇时,部分泡沫混凝土材料会粘附在凹槽内成型的导热砂浆的上表面,该部分泡沫混凝土应铲除,以使地暖水管的热量可快速传递至导热砂浆层;

S8、在泡沫混凝土层和凹形保温条上现浇导热砂浆材料形成导热砂浆层;

S9、在导热砂浆层现浇成型后将装饰面层直接铺设在导热砂浆层上或在导热砂浆层现浇时将装饰面层铺设在导热砂浆层上。

为了更好地提高导热砂浆层的抗拉性能和抗压性能,步骤S7与步骤S8之间还包括:将钢丝网铺设在泡沫混凝土层和凹形保温条上。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描述,任何在本发明的启示下的其它形式产品,不论在形状或结构上及材料选择上作任何改变,凡是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具有地暖功能的建筑楼地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一种具有隔热隔声功能的建筑楼地面及其施工结构
技术分类

0612011234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