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25:58


一种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噁英吸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

背景技术

二噁英是多氯联苯并二噁英(PCDDs)和多氯联苯并呋喃(PCDFs)的总称,被认为是“地球上毒性最强的毒物之一”。二噁英具有脂溶性,能够在人体内富集,长期微量摄取即可致癌、致畸。目前二噁英的主要来源是垃圾焚烧。垃圾焚烧烟气中的二噁英以固相和气相两种形态存在。固相二噁英是指二噁英粘附在飞灰等其他颗粒物后以固相存在,可直接通过布袋除尘器脱除。而气相二噁英则以气相存在,其难以被吸附。研究表明,50~70%的二噁英以固相形式存在,固相二噁英易于被吸附和检测;而常规的多孔材料对气相二噁英的吸附性较差,使得其难以检测和脱除。一种改进的方法是采用碳纳米管进行吸附、检测,碳纳米管可与二噁英分子形成π-π结合键,增强对固相和气相二噁英的吸收。然而,其对二噁英的吸附率仍然难以满足要求,并且碳纳米管制备成本过高,难以普及。

另一方面,介孔碳因其具有丰富的孔结构和孔体积,非常有望被用作吸附剂、催化剂、催化剂载体以及储能材料等,因此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与其他介孔材料相比,介孔碳材料具有更多的特殊性能,如更高的比表面积与孔隙率、结构的可塑性、介孔形状的多样性以及孔壁组成和性质的可调性等。此外,介孔碳还具备合成简单、易操作、无生理毒性等优势。在电化学电极材料、催化剂载体、色谱柱吸附剂、蛋白质分离等领域有巨大应用前景。目前,介孔碳微球的制备主要采用硬模板和软模板,制备过程相对复杂,对模板具有选择性,并且很难实现对介孔碳球比表面积的精准调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其微球粒径均一,表面积大,其对二噁英的吸附率高达80%以上。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其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苯酚25~35份,甲醛25~40份,引发剂0.4~2份,水30~50份,聚乙烯醇1~10份,交联剂2~5份;

所述苯酚、甲醛、引发剂、水、聚乙烯醇、交联剂的重量份总和为100份;

其制备方法为:

(1)将苯酚、甲醛、引发剂和水混合均匀,加入聚乙烯醇,在90~100℃反应0.5~2h,得到预聚体;

(2)在所述预聚体中加入交联剂,并在90~100℃反应1~6h,固化得到聚合物微球;

(3)将聚合物微球在惰性气氛下碳化,然后在二氧化碳气氛中活化,即得到碳微球成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苯酚与甲醛的重量比为1:(1~1.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引发剂选用二乙胺、三乙胺、三乙醇胺、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交联剂选用二亚乙基三胺、三亚乙基四胺、六亚甲基四胺、六甲基磷酰三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引发剂选用三乙胺,所述交联剂选用二亚乙基三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苯酚26~30份,甲醛26~35份,三乙胺0.7~1.0份,水33~38份,聚乙烯醇2~6份,二亚乙基三胺3~4份;

所述苯酚、甲醛、三乙胺、水、聚乙烯醇、二亚乙基三胺的重量份总和为100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步骤(3)中,将聚合物微球在氩气或氮气气氛中碳化,碳化温度为750~950℃,碳化时间为1~5h,碳化过程中升温速率为5~10℃/min。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步骤(3)中,活化温度为750℃~950℃,活化时间为0.5~6h。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氮气、氩气、二氧化碳的纯度为99.9%~99.999%。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碳微球的粒径为1~200μm,比表面积为450~2500m

实施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碳微球由苯酚、甲醛、引发剂、水、聚乙烯醇、交联剂制备而得;其中,聚乙烯醇可稳定苯酚、甲醛的交联聚合过程,从而有效调控碳微球的粒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同时,本发明中的碳微球在高温碳化后,还设置了在二氧化碳气氛中活化的工序,其可进一步优化碳微球的粒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基于本发明中配方和制备方法得到的碳微球,其对二噁英的吸附率高达8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碳微球的微观形貌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碳微球的另一微观形貌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碳微球的吸附曲线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碳微球的孔径分布图;

图6是本发明试验例1碳微球的吸附实验结果图;

图7是本发明对比试验例1中碳纳米管的吸附实验结果图;

图8是本发明对比试验例2中活性炭的吸附实验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其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

苯酚25~35份,甲醛25~40份,引发剂0.4~2份,水30~50份,聚乙烯醇1~10份,交联剂2~5份;所述苯酚、甲醛、引发剂、水、聚乙烯醇、交联剂的重量份总和为100份。

其中,苯酚和甲醛是主要的聚合单体,其可缩聚形成球状的酚醛树脂,为后期碳化制备碳微球提供良好基础。具体的,苯酚的用量为25~35份,优选的为26~30份,示例性的为26份、27份、28份、29份,但不限于此。甲醛的用量为25~40份,优选的为26~35份,示例性的为27份、28份、30份、33份、34份,但不限于此。

优选的,苯酚与甲醛的用量比为1:(1~1.1),进一步优选为1:(1.02~1.06)。本发明控制甲醛的用量大于苯酚的用量(摩尔比为3.13~3.45:1),其可减少缩聚过程中羟甲基的生成量,一者便于控制粒径、比表面积等性能,二者通过上述控制可在球状酚醛树脂微球表面形成较多的小孔,提升孔容和孔径,进而提升对二噁英的吸附能力。

引发剂是催化苯酚和甲醛缩聚反应的重要成分,其对于体系的稳定性、产品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本发明中引发剂可选用碱性物质,具体的可选用如二乙胺、三乙胺、三乙醇胺、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本发明中的引发剂选用三乙胺,其可确保缩聚反应顺利进行,得到各项性能优良的球状酚醛树脂。引发剂的用量为0.4~2份,优选的为0.7~1.0份,示例性的可为0.7份、0.8份、0.9份、1.0份,但不限于此。

水用以形成分散体系,其对球状酚醛树脂的粒径分布、孔径、孔容具有较大的影响。具体的,水的用量为30~50份,通过上述用量的水,可将整体体系的固含量控制在60~70%(即苯酚、甲醛、引发剂、交联剂、聚乙烯醇占反应体系总质量的60~70%)。优选的,水的用量为33~38份。示例性的可为34份、35份、37份,但不限于此。

聚乙烯醇是良好的分散剂和稳定剂,在苯酚、甲醛缩聚体系中加入聚乙烯醇,可有效地稳定缩聚过程,有效调控碳微球的粒径、比表面积、孔容、孔径等各项性能。具体的,聚乙烯醇的用量为1~10份,当其用量<1份时,缩聚反应形成的酚醛树脂呈现块状,碳微球粒径过大,吸附能力差;当其用量>10份时,虽然其粒径较小,表面积大;但其孔容和孔径均相对较小,这种碳微球对气相二噁英的吸附能力差。优选的,聚乙烯醇的用量为2~6份,进一步优选为2~3份。

交联剂可选用二亚乙基三胺、三亚乙基四胺、六亚甲基四胺、六甲基磷酰三胺中的一种或多种,但不限于此;优选的,交联剂选用二亚乙基三胺。交联剂的用量为2~5份,优选的为3~4份。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对碳微球各项性能的良好控制,还需要结合本发明中的制备方法。具体的,参见图1,本发明中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苯酚、甲醛、引发剂和水混合均匀,加入聚乙烯醇,在90~100℃反应0.5~2h,得到预聚体;

具体的,S1包括:

S11:将苯酚和甲醛加入三口烧瓶,并开启搅拌;

S12:在匀速搅拌的条件下,加入水和引发剂,持续搅拌至混合均匀;

具体的,搅拌速度为300~500rpm,搅拌速度对于缩聚反应有显著的影响,当搅拌速度<300rpm时,体系不能良好分散,容易形成块状酚醛树脂;当搅拌速度>500rpm时,分散强度过高,导致球状酚醛树脂粒径分布范围过大,对其综合性能不利。优选的,搅拌速度为400rpm。

S13:加入聚乙烯醇,在90~100℃反应0.5~2h,得到预聚体。

S2:在预聚体中加入交联剂,并在90~100℃反应1~6h,固化得到聚合物微球;

具体的,S2包括:

S21:在预聚体中加入交联剂,并在90~100℃反应1~6h,固化得到中间物;

S22:对中间物进行过滤、清洗、干燥后得到聚合物微球;

S3:将聚合物微球在惰性气氛下碳化,然后在二氧化碳气氛中活化,即得到碳微球成品。

具体的,S3包括:

S31:将聚合物微球在惰性气氛下碳化;

具体的,惰性气氛为氮气气氛或氩气气氛,但不限于此。氮气、氩气的纯度为99.9%~99.999%。

具体的,碳化过程包括:将聚合物微球以5~1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750~950℃,然后保温1~5h(碳化时间)。

S32:将碳化后的聚合物微球在二氧化碳气氛中活化,即得到碳微球成品。

具体的,二氧化碳的纯度为99.9%~99.999%。

具体的,活化过程包括:在碳化完成后,接入二氧化碳,将惰性气氛置换为二氧化碳气氛,然后在750~950℃保温0.5~6h(活化时间),活化完成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即得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成品。

通过上述配方和制备方法得到的碳微球,其粒径为1~200μm,比表面积为450~2500m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其配方如下:

苯酚28.7份,甲醛30.5份,三乙胺0.8份,水34.5份,聚乙烯醇2份,二亚乙基三胺3.5份。

其制备方法如下:

将苯酚、甲醛加入500mL三口烧瓶,混合均匀后在400rpm的匀速搅拌速度下,加入三乙胺和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后加入聚乙烯醇,并在搅拌速度为400r/min的条件下,于97℃水浴条件下反应1h,随后加入二亚乙基三胺,并继续在97℃条件下交联反应4h。随后过滤、用去离子水清洗数次。所得到的样品于80℃条件下鼓风干燥12h后,在氩气气氛保护下于850℃条件下保温3h,其中升温速率为5℃/min,随后接通二氧化碳气体,继续保温3h,从而获得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成品。

通过上述实施例得到的碳微球粒径为60~150μm,比表面积1677m

通过该实施例得到的碳微球微观形貌如图2~图3所示,由图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碳微球粒径均匀程度高。碳微球的吸附曲线如图4所示,孔径分布曲线如图5所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其配方如下:

苯酚28.5份,甲醛30.1份,三乙胺0.8份,水34.2份,聚乙烯醇3份,二亚乙基三胺3.4份。

其制备方法如下:

将苯酚、甲醛加入500mL三口烧瓶,混合均匀后在400rpm的匀速搅拌速度下,加入三乙胺和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后加入聚乙烯醇,并在搅拌速度为400r/min的条件下,于97℃水浴条件下反应1h,随后加入二亚乙基三胺,并继续在97℃条件下交联反应4h。随后过滤、用去离子水清洗数次。所得到的样品于80℃条件下鼓风干燥12h后,在氩气气氛保护下于850℃条件下保温3h,其中升温速率为5℃/min,随后接通二氧化碳气体,继续保温6h,从而获得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成品。

通过上述实施例得到的碳微球粒径为5~30μm,比表面积2436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其配方如下:

苯酚27份,甲醛27份,三乙胺0.7份,水38份,聚乙烯醇4份,二亚乙基三胺3.3份。

其制备方法如下:

将苯酚、甲醛加入500mL三口烧瓶,混合均匀后在400rpm的匀速搅拌速度下,加入三乙胺和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后加入聚乙烯醇,并在搅拌速度为400r/min的条件下,于97℃水浴条件下反应40min,随后加入二亚乙基三胺,并继续在97℃条件下交联反应4h。随后过滤、用去离子水清洗数次。所得到的样品于80℃条件下鼓风干燥12h后,在氩气气氛保护下于850℃条件下保温3h,其中升温速率为5℃/min,随后接通二氧化碳气体,继续保温1h,从而获得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成品。

通过上述实施例得到的碳微球粒径为3~20μm,比表面积2491m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其配方如下:

苯酚27份,甲醛27份,三乙胺0.7份,水37.3份,聚乙烯醇5份,二亚乙基三胺3份。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3相同。

通过上述实施例得到的碳微球粒径为1~15μm,比表面积2411m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其配方如下:

苯酚26.5份,甲醛26.5份,三乙胺0.7份,水37.3份,聚乙烯醇6份,二亚乙基三胺3份。

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3相同。

通过上述实施例得到的碳微球粒径为1~10μm,比表面积2821m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其配方如下:

苯酚27.2份,甲醛28.8份,三乙胺0.8份,水38.4份,聚乙烯醇1份,二亚乙基三胺3.8份。

其制备方法如下:

将苯酚、甲醛加入500mL三口烧瓶,混合均匀后在400rpm的匀速搅拌速度下,加入三乙胺和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后加入聚乙烯醇,并在搅拌速度为400r/min的条件下,于97℃水浴条件下反应40min,随后加入二亚乙基三胺,并继续在97℃条件下交联反应4h。随后过滤、用去离子水清洗数次。所得到的样品于80℃条件下鼓风干燥12h后,在氩气气氛保护下于850℃条件下保温3h,其中升温速率为5℃/min,随后接通二氧化碳气体,继续保温0.5h,从而获得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成品。

通过上述实施例得到的碳微球粒径为120~200μm,比表面积1103m

试验例1

本试验例采用实施例1制得的碳微球为介质进行二噁英吸附实验,具体的,首先将17种二噁英(包括低氯代二噁英和高氯代二噁英)标准样加入到实施例1制得的碳微球中,然后以甲苯作为溶剂,收集碳微球上吸附的二噁英,并用磁质谱和气质联用仪定量分析碳微球所吸附的二噁英的量,结果表明,该碳微球对其吸附率高达80%以上,其结果如图6所示。

对比试验例1

本试验例采用碳纳米管为介质进行二噁英吸附实验,具体的,对17种二噁英进行吸附实验,试验过程与试验例1一致,检测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对其吸附率为57%左右,如图7所示。

对比试验例2

本试验例采用活性炭为介质进行二噁英吸附实验,具体的,对17种二噁英进行吸附实验,试验过程与试验例1一致,检测结果表明,该活性炭对其吸附率为51%左右,如图8所示。

由试验例1以及对比试验例1、2的对比可以看出,本发明中的碳微球对二噁英的吸附能力高于碳纳米管和活性炭20%以上。

以上所述是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用于二噁英吸附的碳微球
  • 一种用于净化二噁英的吸附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54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