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耳机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55:46


耳机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终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机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真无线蓝牙耳机(True Wireless Stereo,TWS)通常包括多个耳机,可以为用户带来良好的无线立体声体验,因而也日益受到用户的欢迎。TWS在与例如手机等类型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时,通常需要确定出主耳机与从耳机,并利用主耳机与终端设备进行音频数据的传输。

现有技术中,为了保障音频数据的传输,可能会单纯基于各耳机的相对信号强度,来进行主从耳机的切换。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耳机信号强度较好但实际通信质量较差的情况,现有的主从耳机切换方式难以保证音频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能够解决现有的主从耳机切换方式难以保证音频数据传输的稳定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控制方法,应用于无线耳机,无线耳机包括第一耳机与第二耳机,方法包括:

在第一耳机为主耳机,第二耳机为从耳机的情况下,获取第一耳机在第一时长内的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主耳机用于分别与从耳机与终端设备连接,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为第一耳机的音频缓存中的第一数据的变化特征;

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控制装置,应用于无线耳机,无线耳机包括第一耳机与第二耳机,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第一耳机为主耳机,第二耳机为从耳机的情况下,获取第一耳机在第一时长内的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主耳机用于分别与从耳机与终端设备连接,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为第一耳机的音频缓存中的第一数据的变化特征;

切换模块,用于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的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的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和处理器耦合,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的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可应用于包括了第一耳机与第二耳机的无线耳机,在第一耳机为主耳机,第二耳机未从耳机的情况下,获取在第一时长内,第一耳机的音频缓存中的第一数据的变化特征,并在第一数据的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数据的变化特征可以反映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实际通信质量,在第一数据的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主从耳机的切换,能够有效保证切换时机的合理性,提高音频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可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的一种框架的示例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基于RSSI进行主从耳机切换的原理图;

图3是主耳机的RSSI与从耳机的RSSI的一个对比图;

图4是干扰源对主耳机造成干扰的示意图;

图5是主耳机的RSSI与从耳机的RSSI的另一个对比图;

图6是干扰源对主耳机与从耳机同时造成干扰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终端设备与TWS的通信框架的示例图;

图9是无线耳机音频缓存中数据包的数量变化的原理图;

图10是在采样频率转换器中推荐的SBC设置参数表;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来确定主从耳机切换时机的应用例的流程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在一个应用例中的流程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框架中,如图1所示,该框架包括无线耳机10与终端设备20;其中,无线耳机可以是例如真无线蓝牙耳机(TrueWireless Stereo,TWS)、Kleer耳机或者WiFi耳机等类型的可以与终端设备20进行无线连接的耳机,而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或者可穿戴设备等等,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对于无线耳机10,可以包括有第一耳机11与第二耳机12,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主要以无线耳机10为上述的TWS为例进行说明。假设在初始时刻,第一耳机11与第二耳机12可以分别为主耳机(Primary)与从耳机(Secondary)。

参见图1,通常情况下,终端设备20一般主要和主耳机进行通信,例如,进行音频数据的传输等,该传输链路可以记为Link连接通道。在终端设备20与主耳机通信过程中,如果主耳机存在掉音频数据且需要重传的情况,则主耳机需要重传的音频数据可以依据蓝牙协议通知终端设备20进行重传。具体的重传过程与例如常见的单耳蓝牙耳机类似,此处不作赘述。

从耳机的音频数据则主要通过监听终端设备20与主耳机的传输链路来获取。对于终端设备20来说,与从耳机之间通常无直接的通信过程,换而言之,终端设备20一般不会接收到从耳机的反馈。而从耳机用于实现上述监听的监听通道,可以记为Sniff。

与主耳机类似地,从耳机也可能存在需要重传的音频数据,该部分音频数据一般需要通过主耳机进行转发修补。即主耳机虽然播放的只要其中一个声道的音频数据,但通常需要保证能够通过Link连接通道接收到两个耳机(即主耳机与从耳机)所需要的全部音频数据。而由于主耳机可以向从耳机转发上述的音频数据,因此,此时的主耳机也可以称为中继耳机。

一般情况下,终端设备20到主耳机的链路通信质量优先级会高于终端设备20到从耳机的链路通信质量。从耳机的音频数据丢失可以通过主耳机补偿,而且主耳机与从耳机之间的距离通过不会太远,通信链路比较稳定。另外,主耳机与从耳机之间的通信链路,可以记为同步和掉包补偿链路(Synchronization&Losing Package Relay)。

当然,在一些情况下,例如,当主耳机的通信条件相对较差时,上述的主耳机可以切换为从耳机,从耳机可以切换为主耳机,换而言之,可以进行主从耳机的切换。在完成主从耳机的切换后,可以在原来的从耳机切换成主耳机,并与终端设备20之间建立Link连接通道。

现有的主从耳机切换的主流的方案是通过主耳机与终端设备20之间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以及从耳机与终端设备20之间的RSSI的大小关系,来进行主从耳机的切换。换而言之,第一耳机11与第二耳机12中,具有最佳的通信条件的耳机会被确定为主耳机。在TWS使用过程中,通过监听两个耳机分别与终端设备20之间的RSSI值的变动,可以动态地实现主从耳机的切换。当然,这主从耳机的切换过程对于用户来说通常是难以感知的。

参见图2,图2示出了通过监听RSSI来实现主从耳机切换的示意图。容易理解的是,在TWS中,主耳机与从耳机的定义可以是相对的,换而言之,可以认为与终端设备20建立有Link连接通道的耳机始终定义为主耳机,则上述主从耳机的切换过程,可以认为是主耳机与从耳机的互换过程(Role Swap&Handover)。

以下结合一举例对主耳机与从耳机之间的互换过程进行说明。假设在初始时刻,TWS耳机中的左耳机(记为L)为从耳机,其具有较差的RSSI(Bad RSSI),右耳机(记为R)为主耳机,其具有较好的RSSI(Good RSSI)。而在另一时刻,右耳机的RSSI变得较差,而左耳机的RSSI相对更好,则此时可以将左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右耳机切换为从耳机。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较好的RSSI并非一定意味着具有较好的通信质量。结合图3,在一些应用环境下,主耳机与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更短或者传输中产生的衰减更少,所以从RSSI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主耳机的信号强度(对应thisRSSI)相较于从耳机的信号强度(对应otherRSSI)更好。

一般情况下,图3中主耳机与从耳机的RSSI均指示耳机处于一较为优良的通信水平上。如图4所示,如果此时主耳机更加靠近干扰源(Interference Source),即便为主耳机,很可能的结合是主耳机和终端设备20之间的通信质量很差,导致不断卡音。然而,现有的基于RSSI进行主从耳机切换的方式,很难针对这种情况作出合理的切换过程。

结合图5,在另一些常见的应用常见中,主耳机而从耳机处于相近的RSSI水平,此时很难反映出各个耳机分别与终端设备20之间的通信质量;同时,以RSSI作为切换主从耳机的标准,容易导致主从耳机之间的反复切换。此外,如图6所示,在具有强干扰源的情况下,主从耳机的切换并不能比较好地解决通信质量稳定性的问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以下将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耳机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无线耳机,无线耳机包括第一耳机与第二耳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701,在第一耳机为主耳机,第二耳机为从耳机的情况下,获取第一耳机在第一时长内的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主耳机用于分别与从耳机与终端设备连接,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为第一耳机的音频缓存中的第一数据的变化特征;

步骤702,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

如上文所示的,主耳机可以认为是与终端设备进行音频数据的传输的耳机,或者说与终端设备建立有Link连接通道的耳机。

主耳机中通常会使用音频缓存(audio buffer)对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进行缓存。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对audio buffer中的音频数据的数据量,例如音频数据包大小或者音频数据帧数等进行获取,并可以进一步获取在某一时间内audio buffer的音频数据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这里的音频数据,可以认为是上述的第一数据,而音频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用于对第一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体现。

为便于说明,以下主要以第一数据为音频数据为例进行说明。

为便于理解audio buffer在终端设备与无线耳机的通信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结合图8所示的通信框架进行说明。

无线耳机可以是TWS,其可以与例如手机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TWS通常包括两个耳机,分别记为第一耳机与第二耳机。设在某一时刻,终端设备与第一耳机之间进行音频数据的传输,即第一耳机作为主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建立有Link连接通道。

在终端设备一侧,音源(Sound)经过编码(Encode)后,进入到音频输出缓存(Audioprocess Buffer)后,进入到终端设备一侧的蓝牙模块(Bluetooth),经过蓝牙模块空中发送至TWS的第一耳机的蓝牙模块;

而在TWS一侧,第一耳机的蓝牙模块接收到音频数据(记为原始数据)后,将原始数据缓存至音频输入缓存(Buffer),音频解码模块(例如编码译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codec-DSP)从音频输入缓存中获取数据,然后进行解码,送入到播放系统(例如数模转换器功率放大器组成的播放系统DAC+PA play)。

至于音频数据在第一耳机与第二耳机之间的同步和掉包补偿,第二耳机对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传输链路的监听等,已在上文中进行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在音频数据的整个处理链路中,audio buffer主要起到维护稳定传输和播放的作用。如果空中传输的速率,也就是蓝牙模块之间传输过程是非常稳定的,即音频解码模块需要解码多少音频数据,蓝牙模块即可以传输多少数据,则此时audio buffer作用不大。

但是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空中传输受各种环境影响,导致传输过程难以维持稳定的速率,总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通信距离变化,干扰源时强时弱,空中多径干涉影响,TWS和终端设备所在环境有没有屏蔽物质等等,任何一个因素变化,蓝牙模块之间的传输速率均有可能依据环境发生改变,如果环境变化比较剧烈,则可能出现数据包丢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audio buffer可以在稳定音频播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一般情况下,蓝牙之间传输速率会大于音频数据的解码速率,来维护音频的稳定播放;相应地,audiobuffer里面会存放一段时间的音频数据,例如音频数据包或者音频数据帧等。

通常audio buffer中音频数据的数据量越多,蓝牙模块可用于调整和重传的时间就会越充分,在audio buffer里面音频数据播放之前都可以用于来做通信调整和重传。一般情况下,只要重传的音频数据能补上,对音频播放就是没有影响,但是如果重传的音频数据如果接不上,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出现卡音和断音问题。而具体到用户的收听体验中,会出现断断续续或无声问题。

以上针对在audio buffer中缓存音频数据的原理及用途进行了说明,而上述第一耳机的audio buffer中的音频数据的数据量通常是可以进行获取的。

为便于说明,第一耳机的audio buffer中的音频数据的数据量可以简称为第一数据量。第一数据量可以直接进行读取,也可以基于影响第一数据量的因素,对不同时间下的第一数据量进行迭代计算。

例如,音频数据可以是逐帧进行解码的,每一帧对应有一解码时间。参见图9,假设在上一帧的解码时间点中,audio buffer中的第一数据量,比如数据包的数量为Xn-1,从上一帧到当前帧的时间间隔中,需要消耗的数据包的数量为M,通过蓝牙模块传输来的数据包的数量为N,则在当前时刻,audio buffer中的第一数据量Xn可以表示为Xn=Xn-1-M+N。

容易理解的是,M的值一般与音频数据的编码格式和编码速率有关。比如,音频数据常见的编码方式包括子带编码(Sub-band coding,SBC)与高级音频编码(AdvancedAudio Coding,ACC)等。其中,在通用设置下,SBC与ACC效果的每一帧(frame)中样本(sample)的数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SBC来说,通常1frame=128sample;对于ACC来说,通常1frame=1024sample。

再例如,同样是SBC,不同的设置参数下编码速率也是存在差别的。结合图10,图10示出的了在采样频率转换器中推荐的SBC设置参数(Recommended sets of SBCparameters in the SRC device),基于不同的设置参数,得到的编码速率,或者说每一帧中消耗的数据包的数量也是存在不同的。

通常情况下,音频数据的编码格式和编码速率是比较恒定的,相应地,M的值一般也是比较恒定的。

N的值通常与蓝牙模块的通信包的大小有关,例如,对于DH3通信包,可以覆盖多达3个时隙(slot),并且包含185字节信息。而DH5通信包可以覆盖到五个时隙,并且包含多达341字节的信息。然而,受到通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蓝牙模块之间可能存在通信包丢失的情况。因此,N通常是一不稳定的值,也就是说:上一帧到当前帧的时间间隔中,N的值可以获取;而从当前帧到下一帧的时间间隔中,N的值通常是难以预测的。

结合上文的描述,在当前解码时间点及其之前的时间点中,audio buffer中的第一数据量是可以进行获取的;相应地,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也是可以获取的,通常来说,第一数据变化特征可以通过第一数据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进行体现。

本实施例中,第一数据变化特征可以是对应第一时长内第一数据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至于第一时长,可以预先设置的。例如,第一时长可以包括当前解码时间点及其之前的Q个音频数据帧的解码时间点,Q可以为大于1的整数。当然,第一时长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取。

容易理解的是,第一数据变化特征,实际上可以用于表征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质量的变化趋势。例如,当第一数据量在第一时长内整体保持不变,或者,第一数据量在第一时长内呈大致的上升趋势时,可以说明当前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较好;而相反地,如果第一数据量在第一时长内不断下降,或者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且指示即将低于某一设定值时,可以认为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较差。

换而言之,本实施例中,可以监控第一数据量,也就是第一耳机audio buffer中音频数据的数据量。从第一数据量的动态变化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前蓝牙模块传输的数据是否稳定;如果第一数据量具有下降趋势等特征,说明当前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质量较差,蓝牙通信可能存在数据掉包的过程,而且重传音频数据也难以补偿掉包的数量。

容易理解的是,当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较差时,通常可以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否进行主从耳机的切换。而具体是否进行主从耳机的切换,可以结合第一目标条件进行判定,该第一目标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主从耳机切换条件。

第一目标条件可以是预设设定的,例如,可以是某一时间段内第一数据量依次下降,或者指示在某一时间段内第一数据量的降低值大于某一阈值时,认为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满足了第一目标条件。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也可以仅仅是作为判断是否进行主从耳机切换的一个因素。也就是说,上述的第一目标条件可以仅仅是主从耳机切换条件的组成部分。例如,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指示第一数据量依次下降时,还可以进一步考虑第二耳机的RSSI,或者是第一耳机维持为主耳机的维持时间等。换而言之,主从耳机切换条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基于以上说明,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也可以是进一步结合其他判定结果来进行主从耳机切换。

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可以是在第二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建立Link连接通道,而第一耳机可以建立Sniff监听通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可应用于包括了第一耳机与第二耳机的无线耳机,在第一耳机为主耳机,第二耳机未从耳机的情况下,获取在第一时长内,第一耳机的音频缓存中的第一数据的变化特征,并在第一数据的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数据的变化特征可以反映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实际通信质量,在第一数据的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主从耳机的切换,能够有效保证切换时机的合理性,提高音频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在一个示例中,可以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进一步进行做是否需要切换主从耳机的判断。上述的第一目标条件可以包括:P个第一数据量依次减小;

相应地,上述步骤701中,获取第一耳机在第一时长内的第一数据变化特征,可以包括:

按照第一周期采集第一耳机的音频缓存中的第一数据量;

依据在第一时长内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采集的P个第一数据量,确定第一数据变化特征,P为大于1的整数。

如上文所示的,对于audio buffer中的音频数据可能存在解码时间,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周期可以基于该解码时间进行确定,例如,第一周期可以等于该解码时间。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周期与解码时间之间也可以并无直接的联系,而可以是预设的任一数值。

通常来说,第一时长可以是包括当前时间以及以当前时间为基准回溯的历史时间段。在第一时长中,基于第一周期采集了多个第一数据量;如上文所示的,第一数据量可以是指音频缓存中音频数据的数据量。由于每一次第一数据量的采集,均可以对应用采集时间,或者是用于表征采集时间顺序的序号等,因此,可以将这些第一数据量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并进一步确定第一数据变化特征。

本示例中,上述第一目标条件可以是指P个第一数据量依次减小。换而言之,第一目标条件可以认为是audio buffer中的音频数据的数据量逐渐减小。当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时,可以说明当前的蓝牙通信一直有掉包的过程,而且重传补偿不了掉包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判断是否进行主从耳机的切换。

由于P个第一数据量依次减小,通常可以比较直接地表征当前通信质量较差的情况;因此,本示例可以在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通信质量较差的情况下,来进一步判断是否进行主从耳机的切换,有助于保证切换时机的合理性;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单纯以RSSI作为主从耳机切换依据而导致的切换过于频繁的情况。

当然,如上文中所示的,第一目标条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通过数值过滤或者曲线拟合判定指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第一数据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或者,在第一时长内,第一数据量的减少量大于某一阈值;或者,第一时长的前半段的第一数据量的平均值,大于第一时长的后半段的第一数据量的平均值等等。

参见图11,以下结合一个具体应用例对基于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来确定主从耳机切换时机的过程进行说明。该应用例可以具体包括:

步骤1101,确定在当前蓝牙音频传输模型协定(Advanced Audio DistributionProfile,A2DP)链路下,音频数据的编码格式和编码参数。

其中,编码格式通常是固定的,不同的编码格式可以分别记为编码格式A、编码格式B、……、编码格式X;

步骤1102,依据编码参数计算解码时每帧消耗的音频数据包的数据量M;

步骤1103,读取当前的audio buffer中的音频数据包的数据量Xn;

为了简化说明,audio buffer中的音频数据包的数据量可以记为buffer size;

步骤1104,对比上一帧时间点的buffer size大小(Xn-Xn-1);

步骤1105,判断是否连续a帧周期内(Xn-Xn-1)均为负值,若是,执行步骤1106,若否,返回执行步骤1103,直至音频数据播放完成或者终止;

其中,a为预设的数值,其可以是大于1的整数;

步骤1106,进行是否进行主从耳机切换的判断。

可选地,步骤1105中的判定结果为是时,还可以进一步执行步骤1107,计算维持当前通信条件最大的编码速率;

容易理解的是,编码速率可以是编码参数中的一种,编码参数的改变可以影响M的取值。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音频数据的正常播放,需要满足如下关系:N-M=Xn-Xn-1≥0;其中,N的历史值和实时值可以获取,而未来值一般是难以预测的。基于历史值和实时值,可以得到一个参考的N值,基于N-M≥0,可以得到可以保证音频数据的正常播放的最大M值,进而可以计算维持当前通信条件最大的编码速率。

如此,基于上述步骤1107,可以在通过切换主从耳机仍然无法达到保证音频数据正常播放的通信条件下,进一步通过调整音频数据的编码速率来实现音频数据的正常播放;具体将在下文中进一步描述。

在一个示例中,在获取到audio buffer中的音频数据包的数据量Xn之后,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对Xn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应的系数,并基于系数来进行第一数据变化特征的获取。

可选地,上述步骤702,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还可以包括:

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获取第二耳机在第二时长内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通信信号强度;

在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的情况下,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

本实施例中,在确定需要进行主从耳机的切换的过程中,除了可以考虑第一数据变化特征这一因素外,还可以考虑第二耳机在第二时长内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通信信号强度。例如,可以在当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指示第一数据量在第一时长内依次减小的情况下,进一步根据第一通信信号强度判断是否满足主从耳机切换条件,即判断当前是否需要进行主从耳机的切换。

具体来说,第一通信信号强度可以通过第二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RSSI进行体现,而第二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第二耳机在第二时长内的第一通信信号强度,可以仅仅是第二耳机在当前时刻的RSSI;也可以是在历史上某一段时间中RSSI等。

在一个示例中,针对第一通信信号强度,可以设置第一信号强度条件,当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该第一信号强度条件时,可以认为满足了主从耳机切换条件。

对于第一信号强度条件,可以是对应预设的一个信号强度数值。相应地,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可以是在当前时间点下,第二耳机的第一通信信号强度的最小值大于该信号强度数值;也可以是在历史的一段时间内,第二耳机的第一通信信号强度的最小值或平均值大于该信号强度数值。当然,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也可以是指当前时间点下,第二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信号强度大于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信号强度等。

换而言之,第一信号强度条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一般可以用于体现第二耳机可能与终端设备建立较高质量的通信连接,或者是相对第一耳机可能建立相对较高质量的通信连接即可。

当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时,在一些应用例中,可以认为满足了主从耳机切换条件,此时,可以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具体的切换原理此处不再赘述。

可见,本实施例中,考虑第二耳机的第一通信信号强度,并在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主从耳机的切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时,能够与终端设备之间具有较好的通信质量,可以有效规避主从耳机无意义切换的过程(比如,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时,因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RSSI较弱,仍难以保证与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提高主从耳机切换时机的合理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主从耳机切换时机的合理性,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在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的情况下,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还可以包括:

在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的情况下,获取第一维持时间,第一维持时间为第一耳机维持为主耳机的时间;

在第一维持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阈值的情况下,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

针对第一信号强度条件,已在上文中进行示例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容易理解的是,一般情况下,第一耳机可以维持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即第一耳机在一段时间内,始终维持为主耳机。例如,第一耳机可以从在无线耳机与终端设备初始连接开始,始终与终端设备之间维持有Link连接通道;或者,在某一时刻,主耳机由第二耳机切换为第一耳机后,第一耳机一直维持着与终端设备之间的Link连接通道等。

第一耳机维持为主耳机的时间可以定义为第一维持时间,通常来说,在第一维持时间对应的时间段内,主耳机未发生过切换。容易理解的是,假设仅以RSSI作为主从耳机的切换依据,当主从耳机的切换频率较快时,可能是因为第一耳机与第二耳机分别与终端设备的通信质量均比较差,进而不断触发主从耳机的切换机制,此时主从耳机的切换可能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通信稳定性的问题;相反地,当主从耳机的切换频率较慢时,则说明通过主从耳机的切换,能够保证较长时间的高质量通信,可能是确实存在某一个耳机受到干扰源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通信质量较差,通过切换主从耳机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基于以上情况,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的情况下,获取第一耳机对应的第一维持时间,并在第一维持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阈值的情况下,将主耳机切换为第二耳机。从而有效提高了主从耳机切换时机的合理性。

而容易理解的是,第一时间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获取第二耳机在第二时长内的第一通信信号强度之后,耳机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满足第二目标条件的情况下,生成第一控制信号;第二目标条件包括:第一通信信号强度不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或者,第一维持时间小于第一时间阈值;

将第一控制信号发送至终端设备;

其中,第一控制信号用于调整第一数据的编码参数。

基于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与第一目标条件的比较,触发了主从耳机切换的判断过程后,可能出现一些并不适合进行主从耳机切换的情况。比如说,无线耳机可能整体与终端设备之间距离较远,此时,第一耳机与第二耳机的RSSI可能都比较低,通过切换主从耳机,并不能很好地提高通信质量;再例如,参见图6,当无线耳机整体处于强干扰源的情况下,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以及第二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均较差,但基于buffer size变化趋势与RSSI的判定方式,可能频繁地进行主从耳机切换,但此时主从耳机的切换也不能很好地解决音频播放时卡音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通信信号强度不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且第一维持时间小于第一时间阈值的情况下,调整音频数据的编码参数。

容易理解的是,通过音频数据的编码参数的调整,实际上可以改变上述M的值。比如说,可以降低音频数据的编码速率,或者提高音频数据的压缩比等等,来使得M的值降低。此时,虽然损失了一定音质,但在保持现有的通信质量的条件下,可以保证音频数据播放的流畅性,尽可能地保证稳定通信体验。

通常来说,音频数据的编码参数的调整可以是在终端设备中进行的。因此,无线耳机在判定第一通信信号强度不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或者判定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但第一维持时间小于第一时间阈值的情况下,可以生成第一控制信号,该第一控制信号可以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调整音频数据的编码参数。无线耳机将第一控制信号发送至终端设备后,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控制信号,对音频数据的编码参数进行调整。

而为了使得调整后的编码参数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的通信质量,在一个示例中,上述第一控制信号可以携带有编码参数的调整数据,且该调整数据可以是依据第一数据变化特征生成。

比如说,第一数据变化特征表征为buffer size按照-2kb/s的速度减少,而此时的M可以对应为6kb/s;此时,可以得到N约对应保持在4kb/s。换而言之,此时的通信质量可能仅能维持每秒消耗数据包的数据量为4kb的音频数据的正常播放。相应地,上述的调整数据可以对应的是4kb/s,终端设备可以直接根据该调整数据确定调整后的编码参数。当然,调整数据也可以对应的是-2kb/s,来为终端设备对编码参数的调整提供参考。容易理解的是,假设M与N是根据解码周期确定的数据量,则上述kb/s对应的数值,可以是M与解码周期的比值,或者N与解码周期的比值。

同样结合以上举例,容易理解的是,当第一控制信号中携带有调整数据时,终端设备可以直接通过调整编码参数,使得M对应的数据消耗速率直接降低至4kb/s以下,而无需在降低至5kb/s仍无法满足该通信质量下的音频数据稳定播放需求后,再次调整编码参数;进而能够提高耳机控制效率。

可选地,上述步骤701,在第一耳机为主耳机,第二耳机为从耳机的情况下,获取第一耳机在第一时长内的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之后,耳机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不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获取第一耳机在第三时长内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信号强度;

在第二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二信号强度条件的情况下,提升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第一数据的传输速率。

假设第一数据变化特征匹配有一第一目标条件,且第一目标条件为上述的P个第一数据量依次减小。当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不满足第一目标条件时,这P个第一数据量并非是依次减小的,例如,可能是在某一数值附近上下波动,或者是呈整体增大的趋势等。在这些情况下,通常可以表明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处于较好的通信状态,或者说处于仍然可以保证音频数据正常播放的通信状态。此时,可以认为处于不满足主从耳机切换条件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可以监控各个时间点下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信号强度,例如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RSSI;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不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调用第三时长内的第二通信信号强度,或者进一步根据第二通信信号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来获得第二通信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而至于第三时长的选取方式,可以是与第一时长的选取方式相同或类似的,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第二通信信号强度的变化趋势,例如基于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RSSI的变化趋势,可以判断RSSI在某一段时间内具体是减少、增大或者是整体保持稳定等。当RSSI在这段时间内持续减少时,说明后续有较大概率出现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变差的情况;而当通信质量低于某一良好通信阈值时,可能存在进行主从耳机切换判断的需要。

在一个举例中,第二信号强度条件可以是指第二通信信号强度在第三时长内依次降低;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二信号强度条件也可以是对应第二通信信号强度小于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等等,例如,在某一时刻,第二通信信号强度小于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时,可以认为存在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质量变差的风险。

而为了在进行主从耳机切换判断时,具有足够的buffer size保证音频数据播放的连续性,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RSSI存在下降趋势,或者低于第二信号强度阈值时,提升终端设备与第一耳机之间的音频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在通信质量低于良好通信阈值之前,进行buffer size的补充,为后续的buffer size变化趋势的判断等过程提供充分的时间。

在一个示例中,上述在通信信号强度变化趋势表征为第一耳机的第二通信信号强度减小的情况下,提升终端设备与第一耳机之间的音频数据的传输速率的实现,可以是无线耳机在判定第一耳机的第二通信信号强度减小的情况下,生成控制信号,并将该控制信号发送至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提升音频数据的传输速率。当然,也可以是在第一耳机中放开音频数据的传输速率的限制等。

参见图12,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在一个实际应用例中的流程图。该应用例中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相应地,耳机控制方法可以具体包括:

步骤1201,监控当前的buffer数据;

即监控当前audio buffer中音频数据包的数据量;

步骤1202,判断是否存在buffer数据连续a帧周期内大小在减小,若否,则执行步骤1203;若是,则执行步骤1205;

步骤1203,判断当前主耳机和手机的信号强度RSSI是否有下降趋势,若是执行步骤1204;若否,则返回执行步骤1201;

步骤1204,加快传输速率以获得更大的buffer空间,为后续判断是否进行主从耳机切换和切换的过程保留更多的判断时间;

步骤1205,判断当前从耳机和手机的信号强度RSSI是否稳定在良好阈值内,若是,则执行步骤1206;若否,则执行步骤1208;

步骤1206,判断在一段时间t内是否已经发生过主从耳机切换事件,若是,则执行步骤1208;若否,则执行步骤1207;

步骤1207,进行主从耳机切换;

即切换从耳机为主耳机,切换主耳机为从耳机;

步骤1208,通过buffer size的变动率,计算能够维持稳定播放的最高编码速率;然后设置目标编码速率,通过损失音质来获得稳定通信体验。

基于该实际应用例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对TWS通信环境进行有效的检测,并且可以综合信号强度(例如RSSI)和缓存数据大小(buffer size)进行提前预警,在用户能够感知到卡音等缺陷前,进行通信主体,即上述主从耳机的切换,或者时进行编码参数的再调整,从而获得稳定的通信与音频播放过程,提高用户的听感体验。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降低音频播放延迟,使得用户能够获得更好的听感体验,上述在第一耳机为主耳机,第二耳机为从耳机的情况下,获取第一耳机在第一时长内的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之后,耳机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

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不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获取第一数据的当前编码参数,以及第一耳机的音频缓存中的第一数据的留存量;

根据当前编码参数、留存量以及第一数据变化特征,确定目标编码参数;

向终端设备发送携带有目标编码参数的第二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用于将第一数据的编码参数调整至目标编码参数。

举例来说,基于当前的编码参数,每秒消耗的audio buffer中的数据包的数据量(在数值上可以对应M与解码时间的比值)为6kb;而根据第一数据变化特征,当前audiobuffer中的数据包的留存量(可以记为buffer size,对应上文中的第一数据量)较少,且在第一时长内保持稳定,说明此时音频的播放延时可以维持在一个较低的状态。如果此时通过改变音频数据的编码参数值,使得M的数值增加,每秒消耗的数据包的数量相应增加,而由于终端设备与主耳机之间通信质量的限制,N的值大致不变,则后续可能出现卡音现象,或者是触发主从耳机切换时机的判断过程;相反地,如果使得M的数值减少,buffer size会相应增加,延时增大,同时会导致音频的音质发生损失,又会导致浪费当前的通信条件。

可见,在主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正常进行音频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编码参数,确定一个合理M的数值,使得播放延时、播放音质以及通信质量之间能够达到平衡。

容易理解的是,如果在音频数据正常播放的基础中,留存量一致保持为0,音频数据的播放延迟可以达到最低;然而,实际应用中,收到通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能需要音频缓存中具有一定的留存量,具体可以根据第一数据变化特征等因素进行确定。

本实施例中,可以基于当前编码参数、留存量以及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来确定合理的目标编码参数,使得在音频播放过程中,音频缓存中的音频数据的留存量处于一比较稳定的状态。

目标编码参数可以由无线耳机发送至终端设备,具体来说,无线耳机可以将携带有目标编码参数的第二控制信号发送至终端设备,使得终端设备将音频数据的编码参数调整至目标编码参数。至于编码参数的具体类型及调整方式,已在上文实施例中进行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可以保证在当前通信环境下音频数据正常播放的基础上,有效降低音频数据的播放延迟,提高用户的收听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耳机控制装置,或者该耳机控制装置中的用于执行耳机控制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耳机控制装置执行耳机控制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装置。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耳机控制装置1300可以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1301,用于在第一耳机为主耳机,第二耳机为从耳机的情况下,获取第一耳机在第一时长内的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主耳机用于分别与从耳机与终端设备连接,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为第一耳机的音频缓存中的第一数据的变化特征;

切换模块1302,用于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

可选地,上述耳机控制装置1300还可以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获取第二耳机在第二时长内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通信信号强度;

切换单元,在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的情况下,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

可选地,上述耳机控制装置1300还可以包括:

获取子单元,用于在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的情况下,获取第一维持时间,第一维持时间为第一耳机维持为主耳机的时间;

切换子单元,用于在第一维持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阈值的情况下,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

可选地,耳机控制装置1300还可以包括:

生成模块,在以下任一种情况下,生成第一控制信号:第一通信信号强度不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且第一维持时间小于第一时间阈值;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第一控制信号发送至终端设备;

其中,第一控制信号用于调整音频数据的编码参数。

可选地,耳机控制装置1300还可以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不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获取第一耳机在第三时长内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信号强度;

调整模块,用于在第二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二信号强度条件的情况下,提升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音频数据的传输速率。

可选地,耳机控制装置1300还可以包括: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不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获取音频数据的当前编码参数,以及第一耳机的音频缓存中的第一数据的留存量;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当前编码参数、留存量以及第一数据变化特征,确定目标编码参数;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携带有目标编码参数的第二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用于将音频数据的编码参数调整至目标编码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装置1300,可以在无线耳机的第一耳机为主耳机,第二耳机确定为从耳机时,通过获取第一耳机的音频缓存中音频数据的数据量变化趋势,来间接获取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并在通信质量较差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无线耳机的第二耳机的通信信号强度,或者进一步结合第一耳机维持为主从耳机的时间,来判断是否进行主从耳机的耳机,进而有助于提升主从耳机切换时机的合理性,保证无线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稳定性,提高无线耳机的音频播放效果。此外,在通过切换主从耳机难以克服通信质量问题的情况下,可以控制调整音频数据的编码参数,有助于保证音频播放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耳机控制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也可以为非移动电子设备。示例性的,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等,非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耳机控制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该操作系统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可以为ios操作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控制装置能够实现上述耳机控制方法实施例中耳机控制装置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400,包括处理器1401,存储器1402,存储在存储器1402上并可在处理器14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401执行时实现上述耳机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移动电子设备和非移动电子设备。

图15是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电子设备15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1501、网络模块1502、音频输出单元1503、输入单元1504、传感器1505、显示单元1506、用户输入单元1507、接口单元1508、存储器1509、以及处理器1510等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电子设备15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15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15中示出的电子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限定,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处理器1510,用在第一耳机为主耳机,第二耳机为从耳机的情况下,获取第一耳机在第一时长内的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主耳机用于分别与从耳机与终端设备连接,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为第一耳机的音频缓存中的第一数据的变化特征;

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500,基于第一数据变化特征可以得到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主从耳机的切换,能够有效保证切换主从耳机切换时机的合理性,提高音频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可选地,处理器1510,还可以用于:

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获取第二耳机在第二时长内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通信信号强度;

在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的情况下,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

可选地,处理器1510,还可以用于:

在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的情况下,获取第一维持时间,第一维持时间为第一耳机维持为主耳机的时间;

在第一维持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间阈值的情况下,将第二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将第一耳机切换为从耳机。

可选地,处理器1510,还可以用于:

在获取第二耳机在第二时长内的第一通信信号强度之后,在以下任一种情况下,生成第一控制信号:第一通信信号强度不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第一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一信号强度条件,且第一维持时间小于第一时间阈值;

相应地,射频单元1501,可以用于将第一控制信号发送至终端设备;

其中,第一控制信号用于调整音频数据的编码参数。

可选地,处理器1510,还可以用于:

在第一耳机为主耳机,第二耳机为从耳机的情况下,获取第一耳机在第一时长内的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之后,

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不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获取第一耳机在第三时长内与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信号强度;

在第二通信信号强度满足第二信号强度条件的情况下,提升第一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音频数据的传输速率。

可选地,处理器1510,还可以用于:

在第一数据变化特征不满足第一目标条件的情况下,获取音频数据的当前编码参数,以及第一耳机的音频缓存中的第一数据的留存量;

根据当前编码参数、留存量以及第一数据变化特征,确定目标编码参数;

相应地,射频单元1501,可以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携带有目标编码参数的第二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用于将音频数据的编码参数调整至目标编码参数。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单元15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15041和麦克风15042,图形处理器15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1506可包括显示面板15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15061。用户输入单元1507包括触控面板15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15072。触控面板15071,也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15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他输入设备15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存储器15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处理器15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510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耳机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和处理器耦合,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耳机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相关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相关技术
  • 耳机通透模式的控制方法、装置、耳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TWS耳机的控制方法、TWS耳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2736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