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组合楼盖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13:06


一种组合楼盖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楼盖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领域中,组合楼盖具有广泛的应用。在相关技术中,通常是直接将制好的混凝土板与楼盖主体结构进行施工连接以形成组合楼盖。此类结构的组合楼盖中,混凝土板与楼盖主体梁结构之间的结合强度有限。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组合楼盖浇筑结构,该组合楼盖结构使得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与楼盖主体之间的结合强度更高,结构更加稳定。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公开的组合楼盖结构,包括:

楼盖主体,所述楼盖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板和第二板,以及依次贯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的浇筑管;

第一混凝土层,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与所述第一板远离所述第二板的一面相连接;

第二混凝土层,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与所述第二板远离所述第一板的一面相连接;

所述浇筑管连通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所述浇筑管用于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与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之间输送混凝土,以使所述第一混凝土层、所述浇筑管和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中均填充有混凝土,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混凝土层、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与所述楼盖主体之间形成整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楼盖主体还包括第三板,所述第三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且所述第三板一端与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第二板的一面相连接,所述第三板远离所述第一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靠近所述第一板的一面相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形成中空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浇筑管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且所述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一板连接,所述第二管口与所述第二板连接;

所述第一管口的外轮廓尺寸为D1,所述浇筑管远离所述第一管口部分的外轮廓尺寸为D2,且D1≥D2;

或者,所述第二管口的外轮廓尺寸为D3,所述浇筑管远离所述第二管口部分的外轮廓尺寸为D4,且D3≥D4;

或者,所述第一管口的外轮廓尺寸为D1,所述第二管口的外轮廓尺寸为D3,所述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管口之间的部分的外轮廓尺寸为D5,D1≥D5且D3≥D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口的外轮廓形状为圆形,和/或,所述第二管口的外轮廓形状为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一面连接处安装有第一密封圈,和/或,所述第二管口与所述第二面连接处安装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用于防止所述混凝土进入所述楼盖主体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所述浇筑管均为金属件,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一管口、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二管口均为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浇筑管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浇筑管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包括第一网状结构,所述第一网状结构包裹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中;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包括第二网状结构,所述第二网状结构包裹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网状结构连接在所述第二板上;所述第一网状结构和所述第二网状结构之间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浇筑管,且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网状结构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网状结构上。

第二个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如第一个方面所述的组合楼盖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所述楼盖主体:

安装模板:在所述楼盖主体的周边围设所述模板,使得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的周边均围设有所述模板;

浇筑混凝土:向位于所述模板中的所述第一板上浇筑所述混凝土,在所述第一板周边的所述模板的围合下,使所述混凝土在所述第一板远离所述第二板的一面形成所述第一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沿所述浇筑管流至所述第二板,在所述第二板周边的所述模板的围合下,使得所述混凝土在所述第二板远离所述第一板的一面形成所述第二混凝土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的组合楼盖结构使得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与楼盖主体之间形成整体结构,进而使得上述两个混凝土层与楼盖主体之间的结合强度更高,组合楼盖结构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本发明中,楼盖主体的浇筑管依次贯穿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与第二板,且浇筑管连通第一混凝土层与第二混凝土层,这就使得浇筑管能够作为中间输送管道在第一混凝土层与第二混凝土层之间输送混凝土。当要对该组合楼盖结构浇筑混凝土时,可以直接在第一板上浇筑混凝土,从而在第一板上形成第一混凝土层;同时,由于浇筑管的输送作用,使得第一板的混凝土能够通过浇筑管输送至第二板,并形成第二混凝土层,且此时浇筑管中也填充了混凝土。由此使得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与楼盖主体形成整体结构,进而使得楼盖主体与第一混凝土层、第二混凝土层之间结合强度更高,组合楼盖结构的整体结构也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组合楼盖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图1中A处的剖面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图1中B处的剖面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D1>D2时组合楼盖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D3>D4时组合楼盖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D1>D5且D3>D5时组合楼盖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楼盖主体、11-第一板、111-T形件、12-第二板、13-第三板、131-横向板、132-纵向板、133-空心楼盖单元、14-浇筑管、141-第一管口、142-第二管口;

2-第一混凝土层、21-第一网状结构;

3-第二混凝土层、31-第二网状结构、32-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方面,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组合楼盖结构,该组合楼盖结构包括:

楼盖主体1,楼盖主体1包括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且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相对设置,楼盖主体1还包括浇筑管14,该浇筑管14依次贯穿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

第一混凝土层2,第一混凝土层2连接在第一板11远离第二板12的一面;

第二混凝土层3,第二混凝土层3连接在第二板12远离第一板11的一面;

其中,浇筑管14能够连通第一混凝土层2和第二混凝土层3,且该浇筑管14能够在第一混凝土层2与第二混凝土层3之间输送混凝土,进而使得第一混凝土层2、浇筑管14中以及第二混凝土层3中均填充有混凝土,从而使得第一混凝土层2、第二混凝土层3与楼盖主体1之间形成整体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组合楼盖结构使得第一混凝土层2、第二混凝土层3与楼盖主体1之间形成整体结构,进而使得上述两个混凝土层与楼盖主体1之间的结合强度更高,组合楼盖结构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具体为,本发明中楼盖主体1的浇筑管14是依次贯穿相对设置的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的,且浇筑管14能够连通第一混凝土层2以及第二混凝土层3,这样浇筑管14就能够在第一混凝土层2与第二混凝土层3之间进行输送混凝土。当要制作该组合楼盖结构时,可以直接向第一板11上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在第一板11上扩散流动形成第一混凝土层2;以此同时,由于浇筑管14的存在,使得第一板11上的混凝土能够沿着浇筑管14输送至第二板12,并形成了第二混凝土层3,且此时在浇筑管14中也填充满了混凝土。由此实现了第一混凝土层2、浇筑管14中的混凝土以及第二混凝土层3连接在了一起,又由于浇筑管14本身是和第一板11以及第二板12连接的,所以此时就使得第一混凝土层2、第二混凝土层3与楼盖主体1形成了整体结构,进而使得楼盖主体1与第一混凝土层2、第二混凝土层3之间的结合强度更高,组合楼盖结构的整体结构也更加稳定。

请参阅图2,图2是图1中A处的剖面图。楼盖主体1的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上下相对设置,并且楼盖主体1还在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之间设置有浇筑管14,具体是该浇筑管14依次贯穿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使得浇筑管14的一端可以与第一混凝土层2连通、另一端可以与第二混凝土层3连通。其中,第一板11、第二板12均可以为钢板,具体可以是不锈钢板,也可以是其他强度高且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耐腐蚀性能的板材,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同样的,浇筑管14可以是钢材制成的,也可以是铝材料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在此也不做具体限定。

该组合楼盖结构还包括第一混凝土层2,请参阅图2,其中,图2中第一板11上方的填充有的混凝土结构层即为第一混凝土层2。第一混凝土层2由各种粒径的沙石及水泥混合搅拌得到的混凝土浇筑形成,由于湿润的混凝土具有一定的粘接性,故而使得第一混凝土层2的下表面粘连在第一板11的上表面。在相关技术中,楼盖主体1上层的混凝土板通常使用预制混凝土板,预制混凝土板与楼盖主体1的连接性欠佳。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混凝土层2与楼盖主体1之间能够通过混凝土形成整体结构(即混凝土浇筑在第一板上11,使得第一混凝土层2与楼盖主体1的第一板11粘接在一起),从而使得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性能。另外,由于第一混凝土层2与楼盖主体1紧密的粘接在一起,第一混凝土层2与楼盖主体1就组成了一个整体,能够与楼盖主体1共同起承载作用。与单单的楼盖主体1相比,粘接了第一混凝土层2的结构其承载能力会得到提升。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组合楼盖主体1还包括有第二混凝土层3,图2中楼盖主体1的下方填充有的混凝土层即为第二混凝土层3。第二混凝土层3由各种粒径的沙石及水泥混合搅拌得到的混凝土浇筑形成,且第二混凝土层3的上表面粘接在楼盖主体1的下表面。在相关技术中,由于组合楼盖的下表面是置于室内的,并不会暴露在外部,所以组合楼盖的下表面通常是外漏的钢板,为了防止下表面外漏的钢板锈蚀或遭受其他破坏,通常在下表面的钢板上涂布上防锈蚀涂料和防火涂料。但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浇筑管14,使得可以在楼盖主体1的第二板12上形成第二混凝土层3。一方面,第二混凝土层3能够替代价格昂贵的防锈蚀涂料和防火涂料,降低成本,使得组合楼盖结构的耐久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浇筑管14的存在,使得第二混凝土层3与楼盖主体1组合成整体,此时第二混凝土层3就构成了结构层,提高了楼盖主体1的整体力学性,且由于第二混凝土层3置于室内,外观看起来与常规的纯混凝土楼盖无区别,业主可以对第二混凝土层3进行装修装饰,使得室内屋顶更加美观。

从图2中可以看出,浇筑管14的上端与第一混凝土层2连通,浇筑管14的下端与第二混凝土层3连通,由于浇筑管14的存在,使得第一混凝土层2中的混凝土可以通过浇筑管14输送至第二混凝土层3中,且最终浇筑管14中也会填充满混凝土,这样第一混凝土层2与第二混凝土层3通过浇筑管14中填充的混凝土连接在一起。由此使得楼盖主体1与第一混凝土层2、第二混凝土层3之间紧密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无论是在强度上,还是在整体连接稳定性上都得到了提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组合楼盖结构的承重能力更好,连接性及稳定性更好,第一板11、第二板12以及浇筑管14均为金属件,并且浇筑管14的第一管口141与第一板11之间、浇筑管14的第二管口142与第二板12之间均为焊接方式连接。

其中,第一板11、第二板12以及浇筑管14可以是均为同一材料制成的金属件,具体第一板11、第二板12可以是钢板,浇筑管14可以是钢管。这样,由于三者之间的材质相同,可以得知三者之间的连接性也会更好,连接强度也会更高。此外,虽然第一板11、第二板12与浇筑管14的连接方式可以使用胶粘的方式连接,也可以使用螺钉固定的方式连接,但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连接效果,也可以使用焊接的方式连接。焊接时,可以采用满焊的方式焊接,这样便能够保证第一管口141与第一板11、第二管口142与第二板12之间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连接强度更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浇筑管14依次贯穿第一板11和第二板12,且浇筑管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连接,这种结构本身可以使得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之间形成中空结构,但是为了提高楼盖主体1中空结构的强度,楼盖主体1还包括有第三板13,第三板13设置在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之间,且第三板13一端与第一板11的下表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板12的上表面连接,这样就使得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之间形成了中空结构。

如图3所示,在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之间设置有竖向的立板,该立板即为第三板13。其中,该第三板13的上端部连接在第一板11的下表面,第三板13的下端部连接在第二板12的上表面。由于第三板13在第一板11在第二板12之间形成一个支撑的作用,这样就使得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之间形成了结构更加稳定的中空结构。这样就形成了上下均浇筑有混凝土层的且具有中空结构的组合楼盖结构,该组合楼盖结构的上下混凝土层与中空结构的楼盖主体连接成一个整体,使得整体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得到提升。另外,由于能够形成中空结构的楼盖主体1,故能够使得自身的重量更轻,同时使得组合楼盖结构具有良好的隔音、隔热和保温性能。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板13垂直于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会使得支撑效果更好,且将第三板13的两端分别焊接在第一板11的下表面和第二板12的上表面会使得三者之间的连接性更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板13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横向设置的横向板131,另一部分为纵向设置的纵向板132,且横向板131与纵向板132相交,这样相交的横向板131和纵向板132便围合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一个一个的空心楼盖单元133。由于横向板131和纵向板132的存在,使得横向板131和纵向板132能为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起到多方向的支撑作用,进而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组合楼盖结构承载能力更高。

另外,可以在每一个空心楼盖单元133中均设置一个浇筑管14,且该浇筑管14具体位于空心楼盖单元133的中心位置处。如图1所示,图1中所看到的圆形结构件即为浇筑管14。一方面,由于浇筑管14设置在空心楼盖单元133的中心位置处,这样就使得在一个空心楼盖单元133中浇筑管14对第一板11、第二板12的支撑力大致相当,进而使得空心楼盖单元133的承载力得到提升,进而使得整个组合楼盖结构的承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每个空心楼盖单元133的中心处均设置一个浇筑管14,也能提升后期在制作组合楼盖结构时的浇筑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浇筑管14的一端为第一管口141,另一端为第二管口142,并且第一管口141与第一板11连接,第二管口142与第二板12连接;第一管口141的外轮廓尺寸为D1,浇筑管14远离第一管口141部分的外轮廓尺寸为D2,且D1≥D2;

或者,第二管口142的外轮廓尺寸为D3,浇筑管14远离第二管口142部分的外轮廓尺寸为D4,且D3≥D4;

或者,第一管口141的外轮廓尺寸为D1,第二管口142的外轮廓尺寸为D3,第一管口141与第二管口142之间的部分的外轮廓尺寸为D5,D1≥D5且D3≥D5。

当第一管口141的外轮廓尺寸D1等于D2时,第一混凝土中的混凝土层会直接从第一管口141垂直落到浇筑管14中,从而流至第二板12上。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当D2位于浇筑管14的中部位置时,第一管口141的外轮廓尺寸D1可以大于D2,此时,第一混凝土层2中的混凝土便会从周围汇聚至第一管口141,然后向浇筑管14中流入,从而流至第二板12上。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浇筑管14远离第一管口141部分还可以是远离第一管口141的任意其他位置,例如该位置也可以位于图4中D2所指位置的上方或下方,只要远离第一管口141即可。

当第二管口142的外轮廓尺寸D3等于D4时,浇筑管14中的混凝土会垂直落到第二板12上。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当D4位于浇筑管14的中部位置时,第二管口142的外轮廓尺寸D3可以大于D4,此时,第二浇筑管14中的混凝土在到达第二管口142处时会向周围扩散,更加有利于混凝土向周围更好的扩散形成第二混凝土层3。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浇筑管14远离第二管口142部分还可以是远离第二管口142的任意其他位置,例如该位置也可以位于图5中D4所指位置的上方或下方,只要远离第二管口142即可。

请参阅图6,D5位于浇筑管14的中部位置,当第一管口141的外轮廓尺寸D1大于D5,且第二管口142的外轮廓尺寸D3大于D5,此时,第一混凝土层2中的混凝土能够向浇筑管14的第一管口141汇聚,从而有利于混凝土向浇筑管14中流入。混凝土到达第二管口142时,会向四周扩散着流到第二板12上,进而使得第二混凝土层3的形成更加快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管口141和第二管口142的外轮廓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为了取得更好的浇筑效果,第一管口141的外轮廓尺寸为圆形,和/或,第二管口142的外轮廓尺寸为圆形。

当第一管口141的外轮廓形状为圆形时,由于圆形的弧形结构更为圆滑,使得第一混凝土中的混凝土更加顺畅的从第一板11流至第一管口141,进而更加顺畅的从第一管口141流至浇筑管14内。同理,当第二管口142的外轮廓尺寸为圆形时,由于圆形的弧形结构更加圆滑,使得浇筑管14中的混凝土流至第二管口142后更加顺畅的从第二管口142流至第二板1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管口141的外轮廓形状为圆形、第二管口142的外轮廓形状这两种情况可以分别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当第一管口141和第二管口142的外轮廓形状均为圆形时,浇筑效率会得到提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楼盖主体1的内部为中空结构,为了避免混凝土进入楼盖主体1的内部,第一管口141与第一板11的连接处安装有第一密封圈,和/或,第二管口142与第二板12的连接处安装有第二密封圈,其中,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的用处是为了防止混凝土进入楼盖主体1的内部。

由于楼盖主体1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当在第一管口141与第一板11的连接处安装了第一密封圈之后,混凝土便不会从第一管口141与第一板11之间的缝隙中进入到楼盖主体1的内部,避免了进入楼盖主体1内部混凝土过多导致楼盖主体1过重的情况发生。当楼盖主体1为金属材料制成时,由于混凝土是湿润的,第一密封圈的安装还能防止楼盖主体1的内部发生锈蚀的情况发生。同理,在第二管口142与第二板12的连接处安装第二密封圈的作用于第一密封圈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该密封圈可以为橡胶密封圈,也可以是其他材质的能够起到良好的密封隔绝作用的密封圈,在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加快浇筑以及使得浇筑均匀,浇筑管14有多个,且多个浇筑管14均匀分布。可以理解的是,当楼盖主体1上设置了多个浇筑管14后,由于增加了混凝土流通的通路,从而使得浇筑速度更快,形成第二混凝土层3的速度也更快。当浇筑管14均匀分布以后,从浇筑管14流至第二板12的混凝土的体积会大致相当,从而使得形成的第二混凝土层3更加规则均匀,避免了出现某一部分混凝土过多但是另一部分混凝土过少情况发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一混凝土层2与第二混凝土层3的力学强度更好,第一混凝土层2中包裹有第一网状结构21,第二混凝土层13中包括有第二网状结构31。由于第一混凝土层2与第二混凝土层3均是由混凝土浇筑形成的,其抗弯抗扭等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在第一混凝土中包括上第一网状结构21之后,第一网状结构21与第一混凝土层2形成一个整体,且由于第一网状结构21的存在,使得第一混凝土层2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同理,第二网状结构31的存在使得第二混凝土层3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第一网状结构21和第二网状结构31可以是钢筋之间横纵交错组合形成的钢筋网,也可以是铁丝之间横纵交错组合形成的铁丝网,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组合楼盖结构更加稳定,第二网状结构31连接在第二板12上,第一网状结构21和第二网状结构31之间设置有连接件32,且该连接件32穿过浇筑管14,一端连接在第一网状结构21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二网状结构31上。

请参阅图2,从图2中可以看到,第二网状结构31的上表面连接在第二板12的下表面上,这样就使得第二网状结构31与第二板12连接成一个整体,第二混凝土更加不易从第二板12上脱落。由于在第一网状结构21和第二网状结构31之间设置了连接件32,从而使得第一网状结构21与第二网状结构31连接成一个整体,进而使得第一网状结构21与第二网状结构31之间形成相互束缚的作用。当第一混凝土层2、第二混凝土层3以及浇筑管14中的混凝土凝固以后,第一网状结构21、第二网状结构31形成的整体会提高整体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连接件可以是使用钢筋弯折成型制成,也可以使用常见的金属丝制成,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一混凝土层2更加不易从第一板11上脱落,可以在第一板11的上表面设置防脱件,例如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T形件111,该T形件111可以采用钢材制成,且焊接在第一板上。由于该T形件111的存在,使得浇筑的混凝土裹住该T形件111,进而使得该T形件111的上端能够钩挂住第一混凝土层2,进而阻止第一混凝土层2脱落。需要说明的是,防脱件还可以设置成L形件或者其他能够钩挂住第一混凝土层2的制件,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混凝土层2的厚度可以为115~125mm,例如:115mm、116mm、117mm、118mm、119mm、120mm、121mm、122mm、123mm、124mm、125mm;第二混凝土层3的厚度可以为45~55mm,例如:45mm、46mm、47mm、48mm、49mm、50mm、51mm、52mm、53mm、54mm、55mm。这样设置的混凝土厚度一方面能够保证组合楼盖结构整体的力学性能和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从外观看起来也不那么厚,使得外观更加精简。

第二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如前所述的组合楼盖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楼盖主体1:

安装模板:在楼盖主体1的周边围设安装模板,使得第一板11、第二板12的周边均围设有模板;

浇筑混凝土:向围设于模板中的第一板11上浇筑混凝土,在第一板11周边的模板的围合下,使得混凝土在第一板11远离第二板12的一面形成了第一混凝土层2;混凝土沿浇筑管14流至第二板12,在第二板12周边的模板的围合下,使得混凝土在第二板12远离第一板11的一面形成第二混凝土层3。

利用本施工方法在施工时,可以直接向第一板11上浇筑混凝土,由于混凝土具有流动性,使得混凝土在第一板11上扩散流动形成第一混凝土层2;以此同时,由于浇筑管14的存在,使得第一板11上的混凝土能够沿着浇筑管14输送至第二板12,并形成了第二混凝土层3,且此时在浇筑管14中也填充满了混凝土。一方面,本施工方法实现了第一混凝土层2、浇筑管14中的混凝土以及第二混凝土层3连接在了一起,又由于浇筑管14本身是和第一板11以及第二板12连接的,所以此时就使得第一混凝土层2、第二混凝土层3与楼盖主体1形成了整体结构,进而使得楼盖主体1与第一混凝土层2、第二混凝土层3之间的结合强度更高,组合楼盖结构的整体结构也更加稳定。另一方面,本施工方法可以直接浇筑形成组合楼盖结构,与传统的使用预制混凝土板组装组合楼盖相比,使得施工更加简单,施工效率也得到提升。

其中,在提供楼盖主体1时,可以将第二板12放置在一支撑面上(地面或平板),然后将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相对放置,之后在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上分别开设位置相对的开孔,之后将浇筑管14依次穿过第一板11、第二板12上的开口,并将浇筑管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板11、第二板12上的开口连接。此外,为了防止第一混凝土层2脱落,可以在第一板11上焊接如前所述的T形件。

为了方便施工,也为了便于形成第一混凝土层2与第二混凝土层3,在该施工步骤中,要安装模板。此处的安装模板将楼盖主体1包围在中间,使得在第一板11、第二板12的周边均围设有模板。由于安装模板的存在,使得第二板12的下部与支撑面之间留存有间隙,以便后续形成第二混凝土层3。

为了进一步提高浇筑的第一混凝土层2以及第二混凝土层3的力学强度,可以在第一板11的上方设置第一网状结构21,具体可以是钢筋网,将第一网状结构21卡接在第一板周围的模板上。同样的,也可以在第二板12的上方设置第二网状结构31,具体也可以是钢筋网,将第二网状结构31卡接在第二板12周围的模板上,将这些前期工作做好之后再进行后续的混凝土浇筑步骤。

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混凝土是具有流动性的,所以当向第一板11上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覆盖住T形件且将第一网状结构21包裹住,此时,混凝土一边在第一板11上扩散以形成第一混凝土层2,一边向浇筑管14中流入混凝土,混凝土通过浇筑管14流至第二板12与支撑面之间的间隙中。当第一板11上的混凝土扩散至第一板11周边的模板时,不再扩散,此时就形成了第一混凝土层2。流至间隙中的混凝土将第二网状结构31包裹住,当间隙中的混凝土扩散至第二板12周边的模板时,不再扩散,便形成了第二混凝土层3,且此时浇筑管14中也填充满了混凝土。至此,浇筑施工完成。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使用的混凝土不可过稠,因为过稠不利于流动;也不可过稀,因为过稀不利于后续混凝土硬化。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组合楼盖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组合楼盖结构、施工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相关技术
  • 一种组合楼盖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一种组合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84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