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套管针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2:36


套管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将前端侧插入患者的体腔内来使用的套管针。

背景技术

在手术中,有时通过将内窥镜等器械(手术器械=手术设备)插入患者的体腔内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套管针用作插入设备的导管。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的带灌注功能的套管针是器械的进入口、注水口、吸水口为一体的结构,例如在以水中内窥镜手术这样的方式进行的手术中,通过使该端口具有三个功能来实现对切割伤口数量的抑制。另外,吸水口的前端开口的截面面积是排出侧开口的截面面积的5倍以上,流出侧的流速快,因此认为可以有效地去除手术区域中的血液等污垢。

在专利文献2中示出了一种体壁接触型水槽,其在上述水中内窥镜手术那样的手术形式中,兼具切割伤口和体腔的液体流入口的功能。在该示例中,由于在体腔外部存在液体的储存空间并且液体的体腔流入口较大,因此认为可以抑制在体腔内发生的出血等在液体中扩散,并且可以持续地供给新的灌注液。

在专利文献3中示出了一种手术器械,其在向体腔内部注入灌注液时,通过将注入方向改变为与套管针的管轴成直角的方向,从而避免喷流直接朝向手术区域。即,与排出口相对地设置凸缘部,由此改变流动的方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11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6113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8-861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专利文献1中,由于排出侧开口部的流速较快,因此例如在作为手术对象的体腔宽、手术区域的灌注液中包含的污垢多的情况下,该污垢会在手术区域的大范围内扩散,因此容易中断手术区域的视野。

在专利文献2中,为了设置水槽,需要较大的切割伤口。另外,在水中内窥镜手术中也可以考虑使用内窥镜手术用的手术设备,但是在将手术设备放入较宽的开口部时,难以固定器械的支点。

在专利文献3中,在使用大量灌注液的情况下,流速加快,无法充分地控制流动方向。特别地,为了维持套管针的腹壁贯通性能,将凸缘部的直径设定为小于外侧管的内径,有时不能进行充分的流动方向控制。

在本公开中,改善由套管针供给的液体的流动的控制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是一种套管针,其通过将前端侧插入患者的体腔内来使用,包括:内侧管,具有中心管线;外侧管,配置成覆盖上述内侧管的外周,并且前端位于比上述内侧管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流路,形成在上述内侧管与上述外侧管之间,在上述外侧管的前端位置具有排出口;以及流动控制构件,设置在上述外侧管的前端的前方且与上述排出口相对的位置,上述流动控制构件具有随着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而位于后方的斜面。

上述流动控制构件可以在与上述排出口相对的部分具有凹面。

上述流动控制构件的外径可以大于上述排出口的外径。

上述流路可以是环状的流路,上述排出口可以是环状的排出口。

上述流动控制构件可以通过具有从内侧管的整个外周朝向半径方向外侧且斜后方扩展的圆锥形状而在上表面形成凹面。

在上述内侧管的外周与上述外侧管的内周之间可以设置维持两者间隔的间隔件。

在上述内侧管的外周方向上可以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上述间隔件。

在此,在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的定义如下。

“管轴”是作为内侧管和外侧管的中心线的轴。

“前方”是管轴的前方,并且是指套管针沿着管轴插入体腔内时,套管针前进的方向。

“后方”是管轴的后方,并且是指套管针沿着管轴后退的方向。

“前端”是前方的端部。

“后端”是后方的端部。

“上面”是与排出口相对的面。

“半径方向”是从内侧管和外侧管的管轴以与圆周正交的方式引出的线段的方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可以控制从排出口喷出的液体的流动,并且使其有效地远离手术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套管针的外观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套管针的管轴方向的截面的图。

图3是示出内侧管的结构的图,图3的(a)是主视图,图3的(b)是其B-B剖视图。

图4是示出在内侧管的外侧配置外侧管22的结构的图,图4的(a)是主视图(外侧管用双点划线表示),图4的(b)是其B-B剖视图。

图5是关于来自排出口的液体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6A是在烧杯内储存水并将套管针插入其中而喷出包含墨汁的液体的状态的照片。

图6B是示意性地示出图6A的照片的图。

图7是示出在把持部的内壁设置内螺纹部并在对应的内侧管的周围设置外螺纹部的示例的图。

图8是示出在把持部的内壁设置凸部并在对应的内侧管的周围设置凹部的示例的图。

图9是示出流动控制构件的另一结构例(具有平面部的示例)的图。

图10是示出流动控制构件的另一结构例(花瓣状)的图。

图11是示出流动控制构件的另一结构例(伞状)的图。

附图中符号标记说明:

10套管针、16中心管路、18环状流路、20内侧管、22外侧管、26液体流入管、30排出口、40流动控制构件、42基部、44托盘部、46凹面、50间隔件、60花瓣状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于在此记载的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图1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套管针10的外观结构,图2示出管轴方向的剖视图。

套管针10是将两个圆筒管配置成同心圆状的双重管结构,具有中心管路16和环状流路18。中心管路16是内侧管20的内部中空管路,贯通整个内侧管20,并且两端敞开。因此,该中心管路16被用作存取内窥镜等手术用器材的通路。此外,在中心管路16上配设有阀20a,可以进行器材的存取,同时防止液体从中心管路16的后端流出到外部。

外侧管22的长度比内侧管20的长度短,前端和后端双方都位于比内侧管20的端部靠内侧的位置。环状流路18由外侧管22的内周面与内侧管20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隙形成。环状流路18的前端敞开,但外侧管22的后端延伸至内侧管20的外周而封闭。在该示例中,内侧管20可以相对于外侧管22在管轴方向上移动,并且在外侧管22的后端配置阀22a,以封闭环状流路18的后端。此外,环状流路18也可以未必是完全的环状。

另外,以覆盖外侧管22的后部外侧的方式设有把持部24。把持部24的前端固定在外侧管22的外周,后端设有使内侧管20突出的孔。即,内侧管20穿透把持部24的后端,并且能够相对于把持部24在管轴方向上移动。

在外侧管22的把持部24的附近,与环状流路18连通的液体流入管26朝向半径方向外侧配置。从该液体流入管26朝向环状流路18供给液体。

另外,环状流路18的前端在内侧管20的前端的后方终止,并构成敞开的环状排出口30。换言之,在外侧管22的前端位置形成有环状的排出口30。供给至环状流路18的液体(灌注液)从排出口30喷出。

在此,在排出口30的前方且与排出口30相对的位置配置有流动控制构件40。流动控制构件40具有圆筒状的基部42、以及从基部42的上端(后方)朝向半径方向外侧且斜后方扩展的圆锥形状(倒圆锥台状)的托盘部44,并且托盘部44的上表面(与排出口30相对的面)为凹面46。而且,基部42安装在内侧管20的外周且与排出口30相距规定距离的前方。因此,从排出口30喷出的液体与流动控制构件40的凹面46碰撞,从而改变流动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由配置在手术部位周边的抽吸嘴管抽吸灌注液,从而将周边的压力维持在期望的水平。

在此,内侧管20、外侧管22、把持部24等优选由聚碳酸酯等塑料构成,但也可以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流动控制构件40优选具有一定程度的柔软性,并且优选为硅树脂和其它软质塑料材料。另外,阀20a、22a也优选为软质塑料。

“间隔件的结构”

图3示出内侧管20的结构,图3的(a)是主视图,图3的(b)是其B-B剖视图。另外,图4示出在内侧管20的外侧配置外侧管22的结构,图4的(a)是主视图(外侧管22用双点划线表示),图4的(b)是其B-B剖视图。

这样,在内侧管20的管轴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外周,设置有在管轴方向上具有规定长度并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间隔件50。在该示例中,三个间隔件50等间隔地配置在内侧管20的外周面上。另外,关于间隔件50,通过管轴的截面为梯形,内侧端固定在内侧管20的外周面上,并且外侧端与外侧管22的内周面接触。通过配设这样的间隔件50,能够维持内侧管20和外侧管22的间隙即环状流路18,并且能够稳定套管针10的姿势。

此外,关于间隔件50的配设位置,如果接近外侧管22的后端,则维持间隙的效果小,另外如果接近排出口30,则有可能影响从排出口30喷出的液体的流动。因此,优选在内侧管20的长度方向的大致正中间附近。另外,间隔件50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即可,但如果数量过多则环状流路18的截面面积变小,因此三个左右是适合的。

另外,间隔件50优选为塑料等可弹性变形的材料。另外,也可以在外侧管22的内周面上设置用于容纳间隔件50的外侧端的凹槽。

“流动控制”

图5示出关于来自排出口30的液体的流动的说明图。套管针10贯通体壁而插入,前端侧到达体腔内。例如,腹膜52是体腔的内壁,体腔内充满液体(灌注液)。

来自环状流路18的液体从整个环状排出口30朝向管轴方向的前方喷出。在流动控制构件40的托盘部44的上表面(与排出口30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凹面46。因此,从排出口30喷出的液体如图5中箭头所示向管轴方向的前方行进,与流动控制构件40上的托盘部44的凹面46碰撞而改变流动方向,朝向斜上方沿放射方向流动。特别地,托盘部44的外侧端设定在比外侧管22的内径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从环状流路18的排出口30向管轴方向喷出的液体原样沿管轴方向流动。从排出部30喷出的液体与周围的液体接触,其流动紊乱,因此使托盘部44的外侧端与外侧管22的内径相同或者比外侧管22的内径小,无法有效地阻止管轴方向的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托盘部44的外径大于外侧管22的内径,可以有效地防止管轴方向的流动,并且即使在高流量液体流过的情况下,也可以阻断朝向手术区域的水流而远离水流。

图6A是在烧杯内储存水并将套管针10插入其中而喷出包含墨汁的液体的状态的照片,图6B是示意性地示出包含墨汁的液体扩散的状态的图。这样,可知通过利用流动控制构件40将沿管轴方向行进的液体的流动改变为斜上方向,能够防止流动控制构件40下侧的手术区域的水流紊乱。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流动控制构件40的外径大于外侧管22的外径,但如果大于外侧管22的内径(即,排出口30的外径),则也可以小于外侧管22的外径。即,可以为图5的b=0~几mm。

“其它结构”

<排出口30和流动控制构件40的距离的调整>

在此,可以调整外侧管22相对于内侧管20的管轴方向的相对位置,并且可以调整流动控制构件40的管轴方向位置,由此可以调整排出口30与流动控制构件40在图5中的距离c。例如,距离c可以是几mm,并且可以根据用途来决定。

图7示出在把持部24的内壁设置内螺纹部24a并在对应的内侧管20的外周设置外螺纹部20b的结构例。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内侧管20相对于把持部24旋转,能够使内侧管20在管轴方向的前后移动,并且能够调整固定在内侧管20上的流动控制构件40与排出口30的距离。

图8示出关于把持部24和内侧管20的外周的其它示例。在该示例中,在把持部24的内壁上设置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截面半圆状的凸部24b,并在内侧管20的外周设置对应形状的凹部20c。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内侧管20在管轴方向的前后移动,能够改变内侧管20相对于外侧管22的位置,并且可以调整排出口30和固定在内侧管20上的流动控制构件40的距离。

<流动控制部>

图9示出流动控制构件40的另一结构例。在该示例中,在形成于流动控制构件40的上表面(与排出口30相对的面)的托盘部44的凹面46的内侧部分(接近内侧管20的一侧),设有与管轴正交的平面部46a,并且在平面部46a的外周侧设有朝向斜上方的斜面。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承受从排出口30喷出的液体的管轴方向的流动,并且能够将该流动方向改变为侧方。

图10示出流动控制构件40的又另一结构例。在该示例中,流动控制构件40由多个花瓣状构件60构成。即,从中心部朝向斜上方的花瓣状构件60的上表面构成托盘部44。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打开和关闭花瓣状构件60,在将套管针10插入体腔内或从体腔内脱离时,能够预先关闭花瓣状构件60。此外,针对花瓣状构件60的开闭可以采用适当的结构。例如,通过使流动控制构件40与排出口30相距规定距离而固定在外侧管22上,并使内侧管20在管轴方向的前后移动,能够打开和关闭花瓣状构件60。此外,内侧管20在管轴方向的移动也可以通过驱动电机等来进行。

图11示出流动控制构件40的又另一结构例。在该示例中,流动控制构件40具有伞形状。通过该结构也同样能够打开和关闭流动控制构件40。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套管针10,流动控制构件40的外径与外侧管22的外径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在不改变以往的方法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插入体腔内。而且,由于流入腹腔内的液体不会直接到达手术区域,因此可以在维持视野的同时进行持续灌注。

即,通过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套管针10,能够在手术区域附近产生接近稳定层流的流动,能够防止在液体(灌注液)下的手术时出血的扩散,并且能够确保连续的视野。

“具体的规格”

以下,对具体的规格进行说明。

套管针10的外径优选为与一般套管针的外径相等的直径12~15mm左右。由此,能够维持与以往的套管针相同的侵入性。

另外,作为计算机的模拟以及模型的实验结果,认为外侧管22和内侧管20的间隙(环状流路18的宽度,图5的a)优选为1mm左右。实验中使用的套管针10的内侧管20的外径为9.5mm,外侧管22的内径为12mm,环状流路18的宽度为1.25mm。

从排出口30喷出的液体(灌注液)的水流速度大致为300ml/min~1000ml/min,并且为了改变该水流的方向,将流动控制构件40的托盘部44的上表面设定为凹面46,并将外径设定为等于或大于外侧管22的外径。

另外,托盘部44的斜面相对于管轴方向的角度θ为60度左右,优选为75度~45度左右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骨盆内的粘土模型,并使用牛血进行模拟耻骨后面出血的灌注实验时,发现从套管针10注入的牛血流向另外设置的抽吸嘴管,没有因扩散而中断视野。

相关技术
  • 导向套管针和用于连接至导向套管针的系统
  • 包括套管针锁和套管针连接指示器的手术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96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