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苜蓿叶型立交结构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7:30


一种苜蓿叶型立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苜蓿叶型立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对交通的快捷高效便有了一定的要求,在交通路线处建设中,苜蓿叶立交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交通拥挤解决方案,苜蓿叶立交结构是一种在城市交通工程中较为常见的立体交叉结构,该立交平面形似苜蓿叶,交通运行连续而自然,无冲突点,可分期修建,仅需一座构造物即可完成对整个苜蓿叶结构的建造。但在苜蓿叶立交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有匝道出入口间距较近,造成入主线及出匝道的车辆交织,从而影响主线的通行能力;匝道出入口进出车辆对主线交通干扰较大时,还需设置集散车道以及加减速车道,导致工程投资增加。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苜蓿叶型立交结构,包括:

第一主道,所述第一主道沿南北方向设置;

第二主道,所述第二主道沿东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主道的上方或下方与所述第一主道相交设置;

所述第一主道和所述第二主道之间相交形成四个象限区域;

四右转匝道,四所述右转匝道分别设置于四所述象限区域内,且每一所述右转匝道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主道或所述第二主道连接,每一所述右转匝道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主道或所述第一主道连接;

四左转匝道,四所述左转匝道分别设置于每相邻的两所述象限区域内;

每一所述左转匝道均包括:左转弯曲段和左转迂回段,所述左转弯曲段设置一所述象限区域内,所述左转弯曲段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主道或所述第二主道连接,所述左转弯曲段呈弯曲的弧形车道设置,所述左转弯曲段的出口端与所述左转迂回段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左转迂回段的入口端上跨或下穿所述第一主道或第二主道设置,所述左转迂回段的出口端与该一所述象限区域上一所述象限区域的右转匝道连接。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四所述象限区域分别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所述第一象限、所述第二象限、所述第三象限和所述第四象限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设置,即所述第一象限位于东北方向,所述第二象限位于东南方向,所述第三象限位于西南方向,所述第四象限位于西北方向。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象限内设置有一所述右转匝道,该一所述右转匝道的一端逐渐贴近并连接所述第一主道的北端设置,该一所述右转匝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道的由南至北方向车道连接,该一所述右转匝道的另一端逐渐贴近并连接所述第二主道的东端设置,该一所述右转匝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道的由东向西方向车道连接。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象限内设置有一所述左转弯曲段,该一所述左转弯曲端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主道的由西向东方向车道连接,该一所述左转弯曲端的出口端与一所述左转迂回段的入口端连接,该一所述左转弯曲端与该一所述左转迂回段的连接处设置于所述第二车道的下方,该一所述左转迂回段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象限内的所述右转匝道连接。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道和所述第二主道异面垂直设置。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右转匝道均呈向内弯曲的弧形设置。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四所述左转匝道均设置于四所述右转匝道的内侧。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左转弯曲段均至少弯曲270°。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象限区域内的所述左转迂回段均绕该一所述象限区域的上一所述象限区域的所述左转弯曲段设置。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右转匝道的中部均向外拱出设置。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通过对本发明的应用,对立体交叉结构的左转匝道以及右转设置进行进一步改进,消除了车辆在出入口处需要先进后出、且来往车辆间距不足的缺点,保证第一主道和第二主道上双向行驶的车辆的快速、畅通、安全,进一步地提高了对苜蓿形立交结构的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苜蓿叶型立交结构的第一实施例;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苜蓿叶型立交结构的第二实施例;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苜蓿叶型立交结构的第三实施例;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苜蓿叶型立交结构的第四实施例。

附图中:

1、第一主道;2、第二主道;3、象限区域;4、右转匝道;5、左转匝道;51、左转弯曲段;52、左转迂回段;31、第一象限;32、第二象限;33、第三象限;34、第四象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所示,示出一种较佳实施例的苜蓿叶型立交结构,包括:第一主道1,所述第一主道1沿南北方向设置;第二主道2,所述第二主道2沿东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主道2的上方或下方与所述第一主道1相交设置;所述第一主道1和所述第二主道2之间相交形成四个象限区域3;四右转匝道4,四所述右转匝道4分别设置于四所述象限区域3内,且每一所述右转匝道4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主道1或所述第二主道2连接,每一所述右转匝道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主道2或所述第一主道1连接;四左转匝道5,四所述左转匝道5分别设置于每相邻的两所述象限区域3内;每一所述左转匝道5均包括:左转弯曲段51和左转迂回段52,所述左转弯曲段51设置一所述象限区域3内,所述左转弯曲段51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主道1或所述第二主道2连接,所述左转弯曲段51呈弯曲的弧形车道设置,所述左转弯曲段51的出口端与所述左转迂回段52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左转迂回段52的入口端上跨或下穿所述第一主道1或第二主道2设置,所述左转迂回段52的出口端与该一所述象限区域3上一所述象限区域3的右转匝道4连接。进一步地,以附图1为例,附图1纸面的上端即为所述的北方向,附图纸面1的下端即为所述的南方向,附图1纸面的左端即为所述的西方向,附图1纸面的右端即为所述的东方向,附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行车的汽车由第一主道1右出,并在左转弯曲段51上进行270°有余的转向移动后上跨或下穿主线,沿上一象限区域3的左转迂回段52汇入第二主道2中。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四所述象限区域3分别为第一象限31、第二象限32、第三象限33和第四象限34,所述第一象限31、所述第二象限32、所述第三象限33和所述第四象限34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设置,即所述第一象限31位于东北方向,所述第二象限32位于东南方向,所述第三象限33位于西南方向,所述第四象限34位于西北方向。进一步地,第一象限31、第二象限32、第三象限33和第四象限34均为第一主道1和第二主道2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形成的十字定位后如同数学中坐标系一样的非实体坐标定位,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相邻象限区域即为沿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相邻设置的两象限,例如,第一象限31与第二象限32,第二象限32与第三象限33、第三象限33与第四象限34、第四象限34与第一象限31之间均为相邻的两象限区域;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一象限区域即为沿逆时针方向的前后关系,例如,第一象限31的上一象限区域为第四象限34,第二象限32的上一象限区域为第一象限31,第三象限33的上一象限区域为第二象限32,第四象限34的上一象限区域为第三象限33。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象限31内设置有一所述右转匝道4,该一所述右转匝道4的一端逐渐贴近并连接所述第一主道1的北端设置,该一所述右转匝道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道1的由南至北方向车道连接,该一所述右转匝道4的另一端逐渐贴近并连接所述第二主道2的东端设置,该一所述右转匝道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道2的由东向西方向车道连接。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第二象限32内设置有一所述左转弯曲段51,该一所述左转弯曲端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主道2的由西向东方向车道连接,该一所述左转弯曲端的出口端与一所述左转迂回段52的入口端连接,该一所述左转弯曲端与该一所述左转迂回段52的连接处设置于所述第二车道的下方,该一所述左转迂回段52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象限31内的所述右转匝道4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

本发明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如下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道1和所述第二主道2异面垂直设置。进一步地,第一主道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主道2的长度方向呈垂直设置,第一主道1上跨或下穿第二主道2设置。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右转匝道4均呈向内弯曲的弧形设置。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四所述左转匝道5均设置于四所述右转匝道4的内侧。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左转弯曲段51均至少弯曲270°。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象限区域3内的所述左转迂回段52均绕该一所述象限区域3的上一所述象限区域3的所述左转弯曲段51设置。

如图2、图3和图4,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其中,图2的实施例作为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对左转匝道5的上跨或下穿第一主道1或第二主道2的调整实施例;图3及图4中,每一所述右转匝道4的中部均向外拱出设置,从而增加右转匝道4的总体距离,且同时为左转匝道5的距离增加提供空间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苜蓿叶型立交结构
  • 一种苜蓿叶型立体交叉结构
技术分类

0612011299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