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4:11


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深入及肠内营养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医生意识到肠内营养的重要性。相对于肠外营养(静脉营养)支持,肠内营养的优越性除体现在营养素直接经肠吸收、利用,更符合生理、给药方便、费用低廉外,更显示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完整性的优点。因此在提供营养支持方式时,首选肠内营养已经成为众多临床医生的共识。

目前肠内营养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鼻胃管营养,适用于胃肠功能好的患者,另一种是经鼻空肠管营养,适用于胃功能不好,但肠功能尚好的患者,部分患者同时需要进行胃减压,临床需求广泛,主要用于重症胰腺炎、外科术后胃瘫、吻合口瘘、重症监护病人,以及长期卧床的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胃减压联合空肠营养管广泛用于胃肠手术后胃瘫、胃幽门梗阻患者的治疗,将胃腔中气体、液体等内容物引流出体外,达到降低胃腔压力改善患者症状的效果,同时可通过置入空肠的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还有因肿瘤、结石、炎症、瘢痕狭窄等原因导致的胆总管下端梗阻,会引起阻塞性黄疸,导致患者肝功能损伤,严重者引起全身症状甚至肝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目前的治疗方法为胆汁内引流和胆汁外引流两种,胆汁内引流术为胆总管空肠吻合内引流术,胆总管空肠吻合内引流术因手术创伤较大,手术造成患者生理解剖改变大,一般不使用该手术方式。胆汁外引流方法中一种是T型管外引流,另一种是PTCD置管外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胆汁外引流术方法相对简单、创伤小,但缺点为大量胆汁引流丢失后引起患者水盐电解质紊乱、消化功能下降、胆盐代谢紊乱,而且患者术后恢复差,特别是长期带管外引流给患者带来不少的痛苦。此外,患者术后早期不能进食,影响了肠道屏障功能和营养吸收,不利于康复,可能引起相关的并发症,需要同时对患者进行空肠营养饲喂。

传统胆汁引流与空肠营养一体或者胃部减压与空肠营养一体导管采用并列双导管式,单个导管分别起到引流和空肠饲喂或减压与空肠饲喂作用,此方式双导管并列固定需要管腔提供更大的通道空间。而采用双腔或三腔的导管方式会出现上述同样的问题,且外套管的双腔或三腔在自身形状的束缚下通道腔通常情况均较小,在多腔套管截面的通道腔之间位置空间均未有效利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包括:套管Ⅰ、三角接头Ⅰ、套管Ⅱ、挡杆、拨杆、套管Ⅲ、三角接头Ⅱ、锥形卡片、顶推块、弹簧丝、导丝、旋转杆、偏心振动块、外置电机;

套管Ⅰ上开设有若干胆汁孔,套管Ⅰ后端连通有三角接头Ⅰ,三角接头Ⅰ上沿其轴向开设有拨杆槽,套管Ⅰ内套设有套管Ⅱ,套管Ⅱ与套管Ⅰ之间具有间隙,套管Ⅱ前端部周向设置有若干挡杆,套管Ⅰ上开设有若干挡杆槽,若干挡杆穿设套管Ⅰ前端部后穿出挡杆槽;若干挡杆具有记忆变形特性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朝向套管Ⅰ外侧方向弯曲;套管Ⅱ上连接有拨杆,拨杆穿设拨杆槽后伸出;控制拨杆移动套管Ⅱ在套管Ⅰ的位置使得若干挡杆在发散及收拢两种状态下进行切换;

套管Ⅱ内套设有套管Ⅲ,三角接头Ⅰ内壁上朝向套管Ⅰ连接有对套管Ⅲ进行单向限位的锥形卡片,顶推块安装在三角接头Ⅰ一端处且抵顶锥形卡片,顶推块与三角接头Ⅰ之间设置有用于复位的弹簧丝,套管Ⅲ后端连通有三角接头Ⅱ,套管Ⅲ内设置有导丝及旋转杆,旋转杆一端连接有位于套管Ⅲ前端的偏心振动块,旋转杆另一端连接有三角接头Ⅱ外部的外置电机。

进一步地,顶推块包括推盘和与推盘连接的顶头,推盘前端面上圆周开设有弹簧槽Ⅰ,三角接头Ⅰ后端端头端面对应位置开设有弹簧槽Ⅱ,弹簧槽Ⅰ和弹簧槽Ⅱ之间安装有弹簧丝。

进一步地,三角接头Ⅰ的后端端头内壁上开设有凸条槽,顶头周部上设置有凸条,凸条安装在凸条槽内进行活动限位。

进一步地,套管Ⅱ前端伸出套管Ⅰ,套管Ⅱ前端连接有锥头,锥头呈圆锥形结构,锥头后端端面外径大于套管Ⅱ管壁外径,锥头后端端面外径与套管Ⅰ外径相同,锥头后端端面与套管Ⅱ前端同轴连接处形成端面台阶,端面台阶处连接有挡杆,挡杆的后端释放端端头为球头。

进一步地,锥形卡片为轴向朝向前端的圆锥形状;锥形卡片具有弹性变形特性,在无外力作用下锥形卡片前段均向轴心位置收拢使得锥形卡片卡在套管Ⅲ外壁上。

进一步地,套管Ⅰ沿轴线前后贯通且能够随意弯曲变形。

进一步地,套管Ⅲ的内壁全段上沿轴向突出设置有导丝腔,导丝腔内设置有导丝。

进一步地,套管Ⅲ内部贯通有套有杆套管的旋转杆,套管Ⅲ前端内部设置有导向块,杆套管穿过导向块使得杆套管前端与导向块相对固定。

进一步地,套管Ⅲ前端套设有圆弧套头。

进一步地,套管Ⅲ前段管壁对称两侧沿轴向设置有间隔均匀的饲喂孔。

进一步地,套管Ⅰ中间段区域管壁对称两侧分别设置有沿轴向均匀间隔分布的若干排压孔,三角接头Ⅰ的斜角接头处连接有负压收集器。

本发明的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中,套管Ⅰ设置的挡杆槽与套管Ⅱ连接的挡杆相对应,挡杆槽可以通过改变与挡杆之间的相对间距对挡杆起到释放与合拢束紧的效果,挡杆在释放后对十二指肠大乳头张开贴紧以起到单向限位。套管Ⅲ内部贯穿的旋转杆可以带动偏心振动块偏心旋转振动,使得套管Ⅲ前端端头在振动的作用下能够更加方便的推进通过患者体内腔道内部的各种狭小区域。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方案一结构的应用图;

图2是本发明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方案一结构的整体结构图;

图3是图2部分结构的剖开图;

图4是图3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方案一结构中挡杆呈发散状态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方案一结构中挡杆呈收拢状态的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方案一结构中挡杆呈发散状态的断开图;

图8是本发明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方案一结构中挡杆呈发散状态的剖开图;

图9是本发明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方案一结构中导向块的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方案一结构中套头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发明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方案一结构中杆套管的结构图;

图12是本发明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方案一结构中饲喂孔的结构图;

图13是本发明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方案二结构的应用图;

图14是图13的部分结构图;

图15是图14的剖开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套管Ⅰ;2、三角接头Ⅰ;3、套管Ⅱ;4、挡杆;5、拨杆;6、套管Ⅲ;7、三角接头Ⅱ;8、锥形卡片;9、顶推块;10、弹簧丝;11、导丝;12、旋转杆;13、偏心振动块;14、胆汁孔;15、拨杆槽;16、推盘;17、顶头;18、弹簧槽Ⅰ;19、弹簧槽Ⅱ;20、凸条槽;21、凸条;22、锥头;23、端面台阶;24、球头;25、导丝腔;26、杆套管;27、导向块;28、套头;29、饲喂孔;30、排压孔;31、左肝管;32、食道管;33、肝总管;34、胆总管;35、十二指肠大乳头;36、十二指肠段;37、肝脏;38、胃部;39、挡杆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1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包括:套管Ⅰ1、三角接头Ⅰ2、套管Ⅱ3、挡杆4、拨杆5、套管Ⅲ6、三角接头Ⅱ7、锥形卡片8、顶推块9、弹簧丝10、导丝11、旋转杆12、偏心振动块13、外置电机;

套管Ⅰ1上开设有若干胆汁孔14,套管Ⅰ1后端连通有三角接头Ⅰ2,三角接头Ⅰ2上沿其轴向开设有拨杆槽15,套管Ⅰ1内套设有套管Ⅱ3,套管Ⅱ3与套管Ⅰ1之间具有间隙,套管Ⅱ3前端部周向设置有若干挡杆4,套管Ⅰ1上开设有若干挡杆槽39,若干挡杆4穿设套管Ⅰ1前端部后穿出挡杆槽39;若干挡杆4具有记忆变形特性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朝向套管Ⅰ1外侧方向弯曲;套管Ⅱ3上连接有拨杆5,拨杆5穿设拨杆槽15后伸出;控制拨杆5移动套管Ⅱ3在套管Ⅰ1的位置使得若干挡杆4在发散及收拢两种状态下进行切换;

套管Ⅱ3内套设有套管Ⅲ6,三角接头Ⅰ2内壁上朝向套管Ⅰ1连接有对套管Ⅲ6进行单向限位的锥形卡片8,顶推块9安装在三角接头Ⅰ2一端处且抵顶锥形卡片8,顶推块9与三角接头Ⅰ2之间设置有用于复位的弹簧丝10,套管Ⅲ6后端连通有三角接头Ⅱ7,套管Ⅲ6内设置有导丝11及旋转杆12,旋转杆12一端连接有位于套管Ⅲ6前端的偏心振动块13,旋转杆12另一端连接有三角接头Ⅱ7外部的外置电机。

本发明的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中,套管Ⅰ1设置的挡杆槽39与套管Ⅱ3连接的挡杆4相对应,挡杆槽39可以通过改变与挡杆4之间的相对间距对挡杆4起到释放与合拢束紧的效果,挡杆4在释放后对十二指肠大乳头35张开贴紧以起到单向限位。套管Ⅲ6内部贯穿的旋转杆12可以带动偏心振动块13偏心旋转振动,使得套管Ⅲ6前端端头在振动的作用下能够更加方便的推进通过患者体内腔道内部的各种狭小区域。

其中,顶推块9包括推盘16和与推盘16连接的顶头17,推盘16前端面上圆周开设有弹簧槽Ⅰ18,三角接头Ⅰ2后端端头端面对应位置开设有弹簧槽Ⅱ19,弹簧槽Ⅰ18和弹簧槽Ⅱ19之间安装有弹簧丝10。

在三角接头Ⅰ2后端端头处通入有顶推块9,顶推块9由圆盘状的推盘16与带有圆弧锥形的顶头17固定一定连接组合,顶头17可以通入三角接头Ⅰ2内部,推盘16外径略大于三角接头Ⅰ2的外径。在顶推块9的推盘16前端面上圆周开有一定宽度一定深度的弹簧槽Ⅰ18,在三角接头Ⅰ2的后端端头端面对应位置开有同样的弹簧槽Ⅱ19,在两个相互朝向的弹簧槽之间设置有弹簧丝10连接,弹簧丝10的两端分别卡在顶推块9与三角接头Ⅰ2的弹簧槽内。当按压顶推块9的推盘16时使得顶推块9的顶头17朝向三角接头Ⅰ2的内部轴向向前移动,使得顶头17顶向锥形卡片8将锥形卡片8顶至张开,使得锥形卡片8无法卡在套管Ⅲ6的外壁。在顶推块9将锥形卡片8顶起时,弹簧丝10处于压缩状态,当停止对顶推块9的推盘16进行按压时顶推块9在弹簧丝10的回复作用下向后移动,并最终恢复至初始状态。

其中,三角接头Ⅰ2的后端端头内壁上开设有凸条槽20,顶头17周部上设置有凸条21,凸条21安装在凸条槽20内进行活动限位。

在三角接头Ⅰ2的后端端头内壁上开设有凸条槽20,顶头17周部上设置有凸条21,凸条21安装在凸条槽20内进行活动限位。

其中,套管Ⅱ3前端伸出套管Ⅰ1,套管Ⅱ3前端连接有锥头22,锥头22呈圆锥形结构,锥头22后端端面外径大于套管Ⅱ3管壁外径,锥头22后端端面外径与套管Ⅰ1外径相同,锥头22后端端面与套管Ⅱ3前端同轴连接处形成端面台阶23,端面台阶23处连接有挡杆4,挡杆4的后端释放端端头为球头24。

套管Ⅱ3前端伸出套管Ⅰ1,套管Ⅱ3前端固定连接有锥头22,锥头22整体呈圆锥形结构便于在患者体内管腔向前推送,锥头22后端端面外径大于套管Ⅱ3整体管壁外径,与套管Ⅰ1外径相同,使得锥头22后端端面与套管Ⅱ3前端同轴固定连接处形成端面台阶23,在端面台阶23处垂直于端面固定连接有挡杆4,挡杆4在圆周端面台阶23处呈圆周均匀分布有四组。挡杆4具有一定的外径,且具有一定的强度与一定的记忆变形特性,当挡杆4不受外力作用时朝向其对应外侧方向弯曲,使得圆周四组挡杆4形成发散张开状。在挡杆4的后端释放端端头处固定一体连接有与挡杆4外径相等的球头24。在对应套管Ⅱ3圆周四组挡杆4同侧的套管Ⅰ1前段管壁处设置有沿轴向的挡杆槽39,使得挡杆4可以在挡杆槽39内部通过。通过改变套管Ⅰ1上挡杆槽39与套管Ⅱ3上挡杆4固定端根部相对距离可以控制挡杆4收拢与张开效果。当套管Ⅰ1前端端面与套管Ⅱ3的锥头22后端面紧贴后挡杆槽39距离挡杆4根部距离最近时挡杆4中后段区域在记忆变形特性下向外侧张开释放。当套管Ⅰ1前端端面距离套管Ⅱ3的锥头22后端面间距最大时挡杆槽39卡于挡杆4的后端释放端球头24处,使得对挡杆4进行完全收拢束缚。在套管Ⅱ3后端管壁处垂直固定有拨杆5,拨杆5从三角接头Ⅰ2的拨杆槽15中伸出,使得可以从三角接头外侧控制套管Ⅱ3,且三角接头Ⅰ2上拨杆槽15的轴向长度可以控制拨杆5使得套管Ⅰ1上挡杆槽39的前端位置能够从挡杆4固定端根部至挡杆4释放端球头24处来回移动。

其中,锥形卡片8为轴向朝向前端的圆锥形状;锥形卡片8具有弹性变形特性,在无外力作用下锥形卡片8前段均向轴心位置收拢使得锥形卡片8卡在套管Ⅲ6外壁上。

在套管Ⅱ3的内部套有套管Ⅲ6,套管Ⅲ6后段从套管Ⅱ3后端延伸而出并从三角接头Ⅰ2后端延伸而出,并延伸一定距离,在套管Ⅲ6后端端头处固定连接有三角接头Ⅱ7。在套管Ⅱ3后端位置的三角接头Ⅰ2内部管壁上固定设置有锥形卡片8,锥形卡片8整体为轴向朝向前端的圆锥形状,锥形卡片8具有弹性变形特性,在无外力作用下锥形卡片8前段均向轴心位置收拢使得锥形卡片8卡在套管Ⅲ6外壁上,可以防止套管Ⅲ6回拉,对套管Ⅲ6可以起到单向限位作用。

其中,套管Ⅰ1沿轴线前后贯通且能够随意弯曲变形。

本发明主要用于解决患者胃部38减压、肠道空肠饲喂、胆汁引流。

技术方案一:方案一主要从肝脏37左肝管31处输送并沿左肝管31、肝总管33、胆总管34路径通过,通过十二指肠大乳头35进入十二指肠段36,并最终沿十二指肠段36输送至患者肠道区域。方案一的装置外层为套管Ⅰ1,套管Ⅰ1沿轴线前后贯通且整体能够随意弯曲变形。在套管Ⅰ1的后段区域管壁上开有沿轴向间距分布的若干胆汁孔14,当套管Ⅰ1从左肝管31处通入体内时胆汁孔14位置正位于胆总管34段,胆汁可以从胆汁孔14位置渗入套管Ⅰ1内部,从而可以对胆汁进行引流。胆汁从套管Ⅰ1后段的胆汁孔14进入,从套管Ⅰ1前段端头处流出进入十二指肠段36中。在套管Ⅰ1后端连接有三角接头Ⅰ2,三角接头Ⅰ2在套管Ⅰ1管壁上其中一侧沿轴向开设有贯通的拨杆槽15。在套管Ⅰ1内部套有套管Ⅱ3,套管Ⅱ3管壁外径与套管Ⅰ1通道内径之间具有间隙,使得胆汁在套管Ⅰ1后段胆汁孔14进入至套管Ⅰ1内部后可以在套管Ⅰ1与套管Ⅱ3之间流通。

其中,套管Ⅲ6的内壁全段上沿轴向突出设置有导丝腔25,导丝腔25内设置有导丝11。

在套管Ⅲ6的内壁全段上沿轴向突出设置有导丝腔25,在导丝腔25内部通有导丝11,导丝11可以当套管Ⅲ6在管腔内部推进时起到牵引作用。

其中,套管Ⅲ6内部贯通有套有杆套管26的旋转杆12,套管Ⅲ6前端内部设置有导向块27,杆套管26穿过导向块27使得杆套管26前端与导向块27相对固定。

在套管Ⅲ6内部贯通有套有杆套管26的旋转杆12,旋转杆12可以在杆套管26内部高速转动。在套管Ⅲ6前端内部固定设置有导向块27,导向块27在套管Ⅲ6前端内部起到封堵与导向作用,杆套管26穿过导向块27且固定使得杆套管26前端与导向块27相对固定,杆套管26内部的旋转杆12延伸出杆套管26并延伸出一定距离,在旋转杆12的端头处偏心固定连接有偏心振动块13,当旋转杆12高速转动时可带动偏心振动块13偏心转动。在偏心振动块13偏心转动的过程中由于高速偏心转动形成了振动,使得套管Ⅲ6前端不断振动,在振动作用下可以使得套管Ⅲ6前端能够更加方便的推进通过患者体内腔道内部的各种狭小区域。旋转杆12从套管Ⅲ6后端的三角接头Ⅱ7后端延伸出并连接有外置电机(图中未显示),用于对旋转杆12的高速转动提动驱动力。

其中,套管Ⅲ6前端套设有圆弧套头28。

在套管Ⅲ6前端套有圆弧套头28,圆弧套头28可以防止套管Ⅲ6在管腔内部推进时对管壁划伤,避免使得患者受到二次伤害。

其中,套管Ⅲ6前段管壁对称两侧沿轴向设置有间隔均匀的饲喂孔29。

在套管Ⅲ6前段管壁对称两侧沿轴向设置有间隔均匀的饲喂孔29,可以在三角接头Ⅱ7斜角接头处注入营养液,对患者补充体内所需营养物质。

当需要对患者进行胆汁引流与肠道空肠饲喂时,将套有方案一的装置组合完毕,将导丝11从左肝管31处伸入并通入至指定位置,然后将套有套管Ⅰ1的套管Ⅱ3沿导丝11路径通入推进,在通入过程中套管Ⅰ1前端的挡杆槽39卡在套管Ⅱ3上挡杆4的球头24处,使得套管Ⅱ3前端圆周分布的四组挡杆4呈合拢束缚状态,便于在患者体内管腔中推进,使得各套管经过左肝管31。各套管经过肝总管33、胆总管34并最终通过十二指肠大乳头35进入至十二指肠段36。然后将三角接头Ⅰ2侧壁拨杆槽15处延伸出的拨杆5沿轴向向后拉动,使得套管Ⅰ1前端端面与套管Ⅱ3的锥头22后端面紧贴使得挡杆槽39距离挡杆4根部距离最近时挡杆4中后段区域在记忆变形特性下向外侧张开释放。张开释放后的挡杆4顶在十二指肠段36的十二指肠大乳头35外壁上,对套管Ⅰ1与套管Ⅱ3起到单向限位的作用,防止套管Ⅰ1与套管Ⅱ3在肠胃的蠕动下滑移回缩至十二指肠大乳头35内侧。此时在套管Ⅰ1后端的胆汁孔14处渗入的胆汁在套管Ⅰ1与套管Ⅱ3之间的间隙处流道引流至套管Ⅰ1前端,并从套管Ⅰ1前端的挡杆槽39处渗出,使得胆汁进入至十二指肠段36。然后将套管Ⅲ6在套管Ⅱ3内部输送并从套管Ⅱ3前端延伸出。同时外置电机打开带动旋转杆12转动,旋转杆12在高速转动的过程中带动偏心振动块13在偏心转动时形成偏心振动,使得套管Ⅲ6前端端头能够更加方便的推进通过患者体内腔道内部的各种狭小区域。当套管Ⅲ6前端进入至肠道指定位置时,在三角接头Ⅱ7的斜角接头处注入营养液,对患者补充体内所需营养物质。

其中,套管Ⅰ1中间段区域管壁对称两侧分别设置有沿轴向均匀间隔分布的若干排压孔30,三角接头Ⅰ2的斜角接头处连接有负压收集器。

技术方案二:方案二主要用于在患者肠道内部管腔出现肠梗阻或者其他急性胃扩张等情况,患者胃部38中气体无法流通使得内部压力过大,对患者胃部38进行减压与肠道进行空肠饲喂。方案二的装置外层为套管Ⅰ1,套管Ⅰ1外径较粗且具有随意弯曲的特性,在套管Ⅰ1中间段区域管壁对称两侧分别设置有沿轴向均匀间隔分布的若干排压孔30,当套管Ⅰ1从患者食道管32处输送进入,通过胃部38进入十二指肠段36或者肠道段,使得排压孔30位于患者胃部38内部,胃部38气体通过套管Ⅰ1中排压孔30进入套管Ⅰ1中。在套管Ⅰ1后端固定连接有三角接头Ⅰ2,在三角接头Ⅰ2的斜角接头处连接有负压收集器(图中未显示),通过打开负压收集器可以在负压的作用下通过排压孔30吸取患者胃部38的气体或杂质,从而对患者胃部38进行减压效果。在三角接头Ⅰ2后端接头同样连接有上述顶推块9与弹簧丝10,在三角接头Ⅰ2内部同样固定连接有锥形卡片8可以对套管Ⅱ3进行卡紧。在套管Ⅰ1内部套有套管Ⅱ3,套管Ⅱ3内部套有套管Ⅲ6,各套管结构均与技术方案一相同。

当需要对患者胃部38进行减压与肠道进行空肠饲喂时,输送导丝11进入肠道位置,将套管Ⅲ6内部旋转杆12连接的外置电机打开,使得套管Ⅲ6前端根据上述方案一相同振动并从患者食管处通入沿着导丝11牵引作用下,经过胃部38进入肠道段。然后将套于套管Ⅱ3外部的套管Ⅰ1输送至患者胃部38内部,然后打开套管Ⅰ1后端三角接头Ⅰ2上斜角接头连接的负压收集器,在负压的作用下通过排压孔30吸取患者胃部38的气体或杂质,从而对患者胃部38进行减压效果。三角接头Ⅱ7的斜角接头处注入营养液,营养液通过套管Ⅲ6通道内腔引流并最终从套管Ⅲ6前端的侧向饲喂孔29处对患者补充体内所需营养物质。

本发明的创新技术点及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相对于传统胆汁引流与空肠营养一体或者胃部38减压与空肠营养一体下导管采用并列双导管式,单个导管分别起到引流和空肠饲喂或减压与空肠饲喂作用,此方式双导管并列固定需要管腔提供更大的通道空间。且采用双腔或三腔的导管方式也会出现上述同样的问题,且外套管的双腔或三腔在自身形状的束缚下通道腔通常情况均较小,在多腔套管截面的通道腔之间位置空间均未有效利用。本发明方案一与方案二均采用套管由外到内依次套接,相邻套管之间的间隙层用于充当通道腔的作用,不会出现多腔之间空间未被有效利用情况,且非多管并列式在通入体内管腔内部后在推进时相对于上述来说极大的提升了效率。

方案一中套管Ⅰ1前端设置的挡杆槽39与套管Ⅱ3前端锥头22端面固定连接的挡杆4一一轴向对应,挡杆槽39可以通过改变与挡杆4之间的相对间距对挡杆4起到释放与合拢束紧的效果。挡杆4自身为具有记忆弹性弯曲变形特性,可以在释放后对十二指肠大乳头35张开贴紧以起到单向限位的作用。套管Ⅱ3后端侧向连接的拨杆5从三角接头Ⅰ2的拨杆槽15延伸出,手动沿轴向移动可以变动挡杆4的张合状态。

2.顶推块9与三角接头Ⅰ2的后端面均设置有弹簧槽,中间卡紧连接有弹簧丝10,弹簧丝10可以使得顶推块9具有向前移动的行程且在终止按压后顶推块9在弹簧丝10的回复作用下可以自动复位。顶推块9前端的锥形可以在按压至底部行程最大时顶撑起具有弹性特性的锥形卡片8。锥形卡片8朝向前端且卡在套管Ⅲ6外周,使得套管Ⅲ6在卡紧后无法后撤,起到单向限位作用,使套管Ⅲ6在管腔内部输送过程中或到达肠道指定位置后医生可以临时处理其他突发情况,无需始终占用医生双手。方案二同样设置有上述结构。

3.方案一与方案二的套管Ⅲ6内部贯穿的旋转杆12可以带动偏心振动块13偏心旋转振动,使得套管Ⅲ6前端端头在振动的作用下能够更加方便的推进通过患者体内腔道内部的各种狭小区域。且旋转杆12外周套有的杆套管26与导向块27固定连接,对旋转杆12起到定位的作用和旋转保护的作用,保持静止的杆套管26对旋转杆12起到保护作用。

4.方案一的套管Ⅰ1后端管壁设置有若干胆汁孔14可以在胆总管34段渗入并在套管Ⅰ1与套管Ⅱ3的间隔层从套管Ⅰ1的挡杆槽39处引流至十二指肠段36,使得胆汁可以顺利通过阻塞段防止出现胆汁积液情况出现。

5.方案一与方案二的套管Ⅲ6内壁均设置有凸起的导丝腔25用于穿入导丝11,导丝11采用贴紧管壁的偏心放置可以使得内部套管的内通道可以通过营养液与旋转杆12。

6.方案二的套管Ⅰ1对应胃部38的区域段设置有轴向均匀排列的若干排压孔30,排压孔30可以通过后端连接的负压收集器进行负压吸取气体与杂质,平衡胃部38气压。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空肠营养联合胆汁引流装置
  • 一种胃减压联合空肠营养球囊导管
技术分类

06120113094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