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电子设备及显示面板布局确定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4:11


显示面板、电子设备及显示面板布局确定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01月20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的申请号为 2020100686261、名称为“面板布局结构及其确定方法、显示装置及终端设 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以及于2020年01月20日提交中国专利局 的申请号为2020201342079、名称为“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 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采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电子设备 及显示面板布局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全面屏终端已经成为重要的 发展趋势。在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设置有前置摄像头,且电子设备的显 示屏上安装前置摄像头的部位一般设置有槽或孔,以使该前置摄像头可以 采集外部图像。然而,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上形成的槽或孔,使得显示屏的 屏占比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电子设备及显示面板布局确定 方法,可以增强该复用功能区域的信号通过能力,可以降低该光学器件接 收或发出的信号的受干扰程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一基板;

一发光功能层,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一复用功 能区域;

所述复用功能区域设置有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每一所述第一发光单元 包括多个发光单体,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单元中的多个发光单体之间存在间 隙,以在所述间隙形成多个透光部,所述多个透光部中包括至少两个非重 复性的第一透光部。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复用功能区域用于显示和/ 或用于供设置于其下方的光学器件接收外部射入的光线,以使所述光学器 件进行信号采集。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复用功能区域用于显示和/ 或用于供设置于其下方的光学器件发出的光线射出。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的部分 发光单体之间无间隙连接。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的多个 发光单体之间分离,以在该多个发光单体的分离区域形成间隙。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的多个 发光单体中的部分发光单体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部。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 透光部的具有不同的尺寸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 透光部与其他透光部具有不同的尺寸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 透光部的具有不同的形状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 透光部的具有不同的设置姿态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 透光部与其他透光部具有不同的设置姿态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 透光部具有不同的第一距离参数,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部的第一距离参数 为该第一透光部与该第一透光部的预设范围内的其他透光部的距离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 透光部与其他透光部具有不同的第一距离参数,其中,所述透光部的第一 距离参数为该透光部与该透光部的预设范围内的其他透光部的距离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 透光部具有不同的第二距离参数,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部的第二距离参数 为该第一透光部与该第一透光部的预设范围内的其他发光单体的距离参 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 透光部与其他透光部具有不同的第二距离参数,其中,所述透光部的第二 距离参数为该透光部与该透光部的预设范围内的其他发光单体的距离参 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单元中的部 分或全部第一发光单元的多个发光单体非重复性间隔排布,以形成所述至 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部。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基板包括多个交替排布的 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为透光区域;多个第二区域中的至 少两个第二区域呈非重复性;

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

驱动功能层,所述驱动功能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在所述复用功能 区域开设有多个与多个第二区域分别正对的第一开孔;

所述多个发光单体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功能层上,每一所述第一区域 分别与所述发光单体相对;阴极金属层,其与所述驱动功能层相对设置以 将所述多个发光单体夹设在其间,所述阴极金属层在所述复用功能区域开 设有多个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开孔分别正对的第二开孔;

在复用功能区域,每一所述第二区域、对应所述第一开孔、对应区域 的所述多个发光单体之间的间隙、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开孔依次正对形成一 所述复用功能区域的透光部。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的多个发光 单体呈重复性,以形成多个重复性间隔排布的通光部;

所述发光功能层中还设置有与多个所述通光部的局部相对的遮光结构 层,所述遮光结构层将所述多个通光部的局部遮挡,以形成至少两个非重 复性的透光部。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

驱动功能层,所述驱动功能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在复用功能区域开 设有多个第一开孔;

所述多个发光单体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功能层上;

阴极金属层,其与所述驱动功能层相对设置以将所述多个发光单体夹 设在其间,所述阴极金属层在复用功能区域开设有多个分别与所述多个第 一开孔分别正对的第二开孔;在复用功能区域,所述第一开孔、对应区域 的所述多个发光单体之间的间隙、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开孔正对形成一所述 复用功能区域的透光部;

所述遮光结构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单体上方的层级结构中。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的排列 方式包括矩阵形式、品字形、菱形和蜂窝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单元中的任 意一个发光单体,与所述多个透光部中的任意一个透光部不重叠。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针对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单元中 的任意一个发光单体,所述发光单体与除所述发光单体以外的发光单体不 重叠。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多个透光部均为非重复性 的第一透光部。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发光功能层还包括一发光 显示区域,所述发光显示区域将所述复用功能区域全包围或者部分包围。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发光显示区域设置多个第 二发光单元,每一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单体,所述多个第 二发光单元的多个第二发光单体之间存在间隙,以在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单 体的间隙形成多个透光部;

所述发光显示区域的透光部的分布密度小于所述复用功能区域的透光 部的分布密度。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复用功能区域,沿着靠 近所述发光显示区域的方向,所述透光部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复用功能区域包括多个复 用功能子区域;

每一所述复用功能子区域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以及至少 一个所述透光部;

所述多个复用功能子区域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复用功能子区域非重复性 设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

发光功能层,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一复用功能 区域;

所述复用功能区域设置有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包括 多个发光单体,所述复用功能区域的至少两个第一发光单元的多个发光单 体呈非重复性分布。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复用功能区域用于显示和/ 或用于供设置于其下方的光学器件接收外部射入的光线,以使所述光学器 件进行信号采集。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复用功能区域用于显示和/ 或用于供设置于其下方的光学器件发出的光线射出。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在非重复性分布的多个发光单 体的间隙形成至少两个透光部。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在非重复性分布的多个发光单 体的间隙形成非重复性分布的所述至少两个透光部。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复用功能区域包括多个复 用功能子区域;

每一所述复用功能子区域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以及至少 一个所述透光部;

所述多个复用功能子区域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复用功能子区域非重复性 设置。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光单元的 多个发光单体具有不同的尺寸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光单元的 多个发光单体与其他发光单体具有不同的尺寸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光单元的 多个发光单体具有不同的形状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光单元的 多个发光单体与其他发光单体具有不同的形状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光单元的 多个发光单体具有不同的设置姿态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光单元的 多个发光单体与其他发光单体具有不同的设置姿态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光单元的 多个发光单体具有不同的第三距离参数;所述第三距离参数为该发光单体 与该发光单体的预设范围内的其他发光单体的距离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光单元的 多个发光单体与其他发光单体具有不同的第三距离参数;所述第三距离参 数为该发光单体与该发光单体的预设范围内的其他发光单体的距离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述第四距离参数为该发光单体 与该发光单体的预设范围内的透光部的距离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发光单元的 多个发光单体与其他发光单体具有不同的第四距离参数;所述第四距离参 数为该发光单体与该发光单体的预设范围内的透光部的距离参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发光功能层还包括一发光 显示区域,所述发光显示区域将所述复用功能区域全包围或者部分包围。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发光显示区域设置有多个 第二发光单元,每一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多个发光单体,所述多个第二 发光单元中的部分或全部第二发光单元的多个发光单体重复性分布。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发光显示区域的发光单体 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复用功能区域的发光单体的分布密度。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复用功能区域,沿着靠 近所述发光显示区域的方向,所述发光单体的分布密度逐渐增大。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一基板;

一发光功能层,其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一复用功 能区域,所述复用功能区域用于显示以及供设置于其下方的光学器件通光;

所述复用功能区域设置有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每一所述第一发光单元 包括多个发光单体,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单元中的多个发光单体存在间隙, 以在所述多个发光单体的间隙形成多个透光部;

所述多个透光部中包括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部;

所述复用功能区域的至少两个第一发光单元的多个发光单体呈非重复 性分布。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光学器件 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所述光学器件设置于背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发光功能层的一侧,所 述光学器件用于通过所述透光部向外发射光线和/或接收通过所述透光部射 入的光线。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光学器件为摄像头。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光学器件为光学检测组件, 所述光学检测组件包括光发射器和\或光接收器。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布局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设置显示面板的面板布局结构;所述面板布局结构包括多个发光单元 和多个透光部;每个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预设数量的发光单体;所述多个透 光部随机地排列在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的发光单体之间;

对所述面板布局结构中的所述多个透光部的排列进行扰动处理,以使 所述多个透光部非重复性地排列在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的发光单体之间;

根据扰动后的所述面板布局结构,确定最终面板布局结构。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方法中,对所述面板布局结构中的所述多个 透光部的排列进行扰动处理的步骤,包括:

对所述多个透光部进行预设次数的下述处理:在满足预设的约束条件 的前提下,随机地移动所述多个透光部中的一个或多个透光部。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约束条件包括:

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中的任意一个发光单体,与所述多个透光部中的任 意一个透光部相互分离。

可选地,在本申请所述的方法中,所述扰动处理包括多次;所述根据 扰动后的所述面板布局结构,确定最终面板布局结构的步骤,包括:

计算每次扰动后的所述面板布局结构中,所述多个透光部在扰动过程 中发生的总位移;

将总位移最小的所述扰动后的所述面板布局结构,确定为最终面板布 局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 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 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a-3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复用功能区域的布局结构 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图7a-7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复用功能区域的布局结构 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八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布局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 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 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增加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屏占比,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显示面板 下方的摄像头方案,具体是指将摄像头设置在显示屏下方,以使摄像头不 影响显示屏的显示效果。为了使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头能够拍摄到显示屏 外侧的图像,显示屏上需要设置透光部,通过该透光部,显示面板下方的 摄像头可以获取在显示屏外侧的图像。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透光部在显示 屏上重复排列,显示屏外侧的光线透过该透光部后,会形成“雨滴”状的衍射 条纹,该衍射条纹基于透光部向四周衰减;但是,以透光部为中心向四周 衰减的衍射条纹,其亮度不是均匀变化的,可能会在一些位置出现亮度较 高的亮点,如果这些亮点出现在摄像头拍摄的图像中,很难通过后期的图 像处理算法去除,进而导致摄像头拍摄的图像画质较差。

为了便于理解,首先对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头方案进行介绍。随着全 面屏技术的发展,继刘海屏、水滴屏、通孔屏和盲孔屏等摄像头显示方案 之后,致力于实现全面屏的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头方案应运而生。在该方 案中,通常是将摄像头设置在显示屏下方,显示屏既可以保证正常的显示 效果(全屏显示),又能保证摄像头的透光效果。

为了使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头能够拍摄到显示屏外侧的图像,显示屏 上需要设置透光部,通过该透光部,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头可以获取在显 示屏外侧的图像。相关技术中,透光部在显示屏上以一定规律重复排列, 显示屏外侧的光线透过该透光部后,会形成“雨滴”状的衍射条纹,该衍射条 纹基于透光部向四周衰减;但是,以透光部为中心向四周衰减的衍射条纹, 其亮度不是均匀变化的,可能会在一些位置出现亮度较高的亮点,如果这 些亮点出现在摄像头拍摄的图像中,很难通过后期的图像处理算法去除, 进而导致摄像头拍摄的图像画质较差。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显示器中,如手机、平板电脑及工业设 备等。

请参照图1,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 图。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以及设置于该基板10上的发光功能层20。

其中,该基板10可以采用透明的玻璃基板,当然也可以采用透明的柔 性基板,可以理解地,该基板10还可以采用其他基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发光功能层20可以为OLED发光功能层,例如, 可以为AMOLED发光功能层。当然,该发光功能层20还可以为QLED发 光功能层。

该发光功能层20包括一复用功能区域21以及一发光显示区域22。其 中,该复用功能区域21用于实现显示功能以及供设置于其下方的光学器件 通光。示例地,通光是指:复用功能区域21用于供设置于其下方的光学器 件接收外部射入的光线,以使所述光学器件进行信号采集和/或供设置于其 下方的光学器件发出的光线射出。在一实施例中,该复用功能区域21用于 显示和/或用于供设置于其下方的光学器件接收外部射入的光线,以使所述 光学器件进行信号采集。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复用功能区域21用于显示和 /或用于供设置于其下方的光学器件发出的光线射出。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 该复用功能区域21用于供设置于其下方的光学器件接收外部射入的光线, 以使所述光学器件进行信号采集,和/或用于供设置于其下方的光学器件发 出的光线射出。本申请实施例的复用功能区域21可以单独具备显示功能, 用于显示;或者该复用功能区域21还可以与基板共同实现显示功能,用于 显示画面;或者显示面板可以在该复用功能区域21实现显示功能或显示画 面;或者该复用功能区域21还可以与显示面板的基本、其他结构共同实现 显示功能,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该发光显示区域22用于实现正常的显示功能,该正常的显示功能可以 是指,用于实现常规的显示功能,例如该发光显示区域22的发光单元中的 发光单体以常规的方式进行排列,用于实现该正常的显示功能。但本申请 实施例不以此为限,该发光显示区域22还可以设置有部分与该复用功能区 域21中的透光部、发光单元相同的透光部和/或发光单元。该发光显示区域 22将该复用功能区域21全包围或者部分包围。该发光显示区域22将该复 用功能区域21相连接实现拼接显示。该复用功能区域21可以呈圆形、椭 圆形、跑道形、矩形、圆角矩形等形状。

其中,该复用功能区域21以及一发光显示区域22可以采用同一驱动 芯片进行驱动显示,或者该复用功能区域21以及一发光显示区域22可以 采用不同驱动芯片进行拼接显示。

其中,复用功能区域21设置有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每一第一发光单元 包括多个发光单体,例如,该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单体、绿色发光 单体以及蓝色发单体。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发光单元可以包括R (红色)发光单体、G(绿色)发光单体、B(蓝色)发光单体、W(白色) 发光单体,或者,该第一发光单元包括R(红色)发光单体、Y(黄色)发 光单体、Y(黄色)发光单体、B(蓝色)发光单体,或者该第一发光单元 包括R(红色)发光单体、G(绿色)发光单体、B(蓝色)发光单体、C (clear,透明)发光单体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该多个第一 发光单元的多个发光单体之间存在间隙,以在该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的多个 发光单体的间隙形成多个透光部211a,多个透光部211a中包括至少两个非 重复性的第一透光部。其中,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可以只包括两个非重复 性的第一透光部,也可以是多个。示例地,该多个透光部211a均为非重复 性的第一透光部为较佳方案。

其中,可以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个第一发光单元的多个发 光单体之间可以形成该间隙,或者两个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单体之间可以 形成间隙。在一实施例中,同一个第一发光单元内部的多个发光单体中可 能存在至少两个发光单体连接设置,不存在间隙。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 个发光单体之间的间隙里可能存在一个或者多个透光部,也可能不存在透 光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采用将多个透光部中设置至少两个 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部,使得以使外部光源通过透光部形成的衍射条纹的 亮度均匀分布,可以增强该复用功能区域的信号通过能力,可以降低该光 学器件接收或发出的信号的受干扰程度。

其中,透光部211a的非重复性的设置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实现。非重复 性设置是指其分布呈无序性,分布不均匀,例如可以是发光单体本身的几何 参数不同形成的无序性分布,或者,可以是发光单体的位置参数的不同形 成的不均匀分布,可以是设置姿态不同形成的随机分布。在一实施例中, 非重复性可以是指复用功能区域21中的至少两个透光部211a的排列或排 布具有随机性、不规则、不均匀、无序性。或者非重复性还可以是指至少两个透光部211a与其他元素(比如其他透光部或发光单体)之间的排列或 排布具有随机性、不规则、不均匀、无序性;或者与其他元素(比如其他 透光部或发光单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同,和/或与其他元素之间的位 置分布具有随机性、不规则、不均匀、无序性等,设置参数不同等。在一 实施例中,非重复性可以是指复用功能区域21中至少两个透光部211a的 几何参数不同,该几何参数例如可以为尺寸、外形、设置姿态等参数,本 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例如,如果,该至少两个第一透光部具有不同 的尺寸、或者不同的形状、或者不同的设置姿态或者与周围的其他透光部 或者发光单体具有不同的距离参数中的一种或多种情形,均可认为该至少 两个第一透光部为非重复性的,下面对该非重复性的各种情况进行详细说 明。

如图3a所示,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的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部 具有不同的尺寸参数。例如,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部为至少两个 不同的直径的圆形的透光部、或者边长不同的三角形的透光部、或者边长 不同的正方形透光部,或者不同尺寸参数的其他形状。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可以仅仅存在两个尺寸 参数不同的第一透光部,更佳的是,该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部与 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的其他透光部均具有不同的尺寸参数。当然,可以理 解地,该多个透光部211a均为不同尺寸参数的第一透光部为较佳方案。

如图3b所示,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的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 部具有不同的形状参数,也即是该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部具有不 同的形状,例如,可以分别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或者 其他异形状。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可以仅仅存在两个形状 参数不同的第一透光部,更佳的是,该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部与 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的其他透光部均具有不同的形状参数。当然,可以理 解地,该多个透光部211a均为不同形状参数的第一透光部为较佳方案。

如图3c所示,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的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部 具有不同的设置姿态参数,也即是,该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部具 有不同的设置姿态参数。其中,该设置姿态参数针对的是具有相同形状的 透光部211a。如果形状不同,那么其设置姿态参数肯定也不同。例如,在 图3c中,该多个透光部211a均呈椭圆状,但是,该多个呈椭圆状的透光部 211a中,至少有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部的长轴方向不相同。当然,如 果是三角形或者其他多边形,该设置姿态参数不同就是指其各个角的朝向 不同。其中,对于相同形状的透光部211a,通过对其进行旋转即可实现设 置姿态参数的调整。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可以仅仅存在两个设置 姿态参数不同的第一透光部,更佳的是,该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 部与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的其他透光部均具有不同的设置姿态参数。当然, 可以理解地,该多个透光部211a均为不同设置姿态参数的第一透光部为较 佳方案。

如图3d所示,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的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 部具有不同的第一距离参数。第一透光部的第一距离参数为该第一透光部 与该第一透光部的预设范围内的其他透光部的距离参数。例如,可以为以 该第一透光部为中心的预设圆周的范围,其中,该第一距离参数可以是指 该第一透光部与其预设范围内的其他透光部之间的距离参数分布状态、或 者平均距离参数、或者最大距离参数或者最小距离参数。当然,为了表征更全面,可以取该第一距离参数是指该第一透光部与其预设范围内的其他 透光部之间的距离参数分布状态。

例如,在图3d中,该透光部211a1与在该预设圆周A1的范围内6个 透光部211a的圆心距分别为a1、a2、a3、a4、a5以及a6,而该透光部211a2 与在该预设圆周A2的范围内6个透光部211a的圆心距分别为b1、b2、b3、 b4、b5以及b6,而a1、a2、a3、a4、a5以及a6与该b1、b2、b3、b4、b5 以及b6不存在对应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该透光部211a1与该透光部 211a2具有不同的距离参数。当然,如果预设范围内的透光部211a的个数 都不相同,其距离参数分布状态肯定也不会相同。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可以仅仅存在两个第一 距离参数不同的第一透光部,更佳的是,该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 部与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的其他透光部均具有不同的第一距离参数。当然, 可以理解地,该多个透光部211a均为不同第一距离参数的第一透光部为较 佳方案。

如图3e所示,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的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部 具有不同的第二距离参数。第一透光部的第二距离参数为该第一透光部与 该第一透光部的预设范围内的发光单体211a的距离参数。例如,可以为在 该第一透光部为中心的预设圆周的范围,其中,该第二距离参数可以是指 该第一透光部与其预设范围内的发光单体2121之间的距离参数分布状态、 或者平均距离参数、或者最大距离参数或者最小距离参数。当然,为了表 征更全面,可以取该第二距离参数是指该第一透光部与其预设范围内的其 发光单体2121之间的距离参数分布状态。

例如,在图3e中,该透光部211a1与在该预设圆周A1的范围内6个 发光单体2121的圆心距分别为a1、a2、a3、a4、a5以及a6,而该透光部 211a2与在该预设圆周A2的范围内6个发光单体2121的圆心距分别为b1、 b2、b3、b4、b5以及b6,而a1、a2、a3、a4、a5以及a6与该b1、b2、b3、 b4、b5以及b6不存在对应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该透光部211a1与该 透光部211a2具有不同的距离参数。当然,如果预设范围内的发光单体2121 的个数都不相同,其距离参数分布状态肯定也不会相同。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可以仅仅存在两个第二 距离参数不同的第一透光部,更佳的是,该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透光 部与该多个透光部211a中的其他透光部均具有不同的第二距离参数。当然, 可以理解地,该多个透光部211a均为不同第二距离参数的第一透光部为较 佳方案。

其中,该发光显示区域22设置有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12b,该第二发光 单元212b包括红色发光单体、绿色发光单体以及蓝色发单体。

如图3f所示,该复用功能区域21设置有多个复用功能子区域210,每 一所述复用功能子区域210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212a以及至少一 个透光部211a,第一发光单元212a包括多个发光单体2121。该多个复用功 能子区域全部或者部分非重复性排布。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该复用功能子 区域设置为非重复性排布,进一步提高了该发光单体以及透光部的无序化 程度,可以进一步衍射条纹的亮度均匀分布,可以增强该复用功能区域的信号通过能力,可以降低该光学器件接收或发出的信号的受干扰程度。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透光部211a的非重复性的设置,例如图 3a-图3f中的各种参数设置方案,具有以下两大类具体结构设置类型。

其中,该多个第一发光单元212a的排列方式包括矩阵形式、品字形、 菱形和蜂窝形中的一种或多种。多个第一发光单元212a中的任意一个发光 单体2121,与所述多个透光部211a中的任意一个透光部211a不重叠。针 对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单元212a中的任意一个发光单体2121,所述发光单体2121与除所述发光单体以外的发光单体不重叠。该多个第一发光单元212a 的部分发光单体2121之间无间隙连接。多个第一发光单元212a的多个发 光单体之间分离,以在该多个发光单体的分离区域形成间隙。该多个第一 发光单元的多个发光单体的部分发光单体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一个或多个 所述透光部。

第一种设置类型,如图4a所示,该发光功能层20包括驱动功能层201、 发光层202、阴极金属层203。其中,该驱动功能层201设置于该基板10 上,该发光层202设置于该驱动功能层201上,该阴极金属层203设置于 该发光层202上。

该基板10包括多个交替排布的第一区域11以及第二区域12。其中, 该多个第二区域12中的至少两个第二区域12呈非重复性设置。该驱动功 能层201开设有多个与多个第二区域12分别正对的第一开孔2011。

该发光层202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每一发光单元包括多个发光单体 2121,例如红色发光单体、绿色发光单体以及蓝色发光单体。其中,该复 用功能区域21,该发光层202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212a,在发光显示区 域22,该发光层202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12b。

该阴极金属层203在复用功能区域21开设有多个第二开孔2031。在复 用功能区域21,该基板10的第二区域12、对应第一开孔2011、发光单体 2121之间的通光间隙2021、以及对应第二开孔2031依次正对形成复用功 能区域21的一个透光部211a。

该阴极金属层203在该发光显示区域22无需设置开孔。在发光显示区 域22,该基板10的一个第二区域12、对应第一开孔2011、发光单体2121 之间的通光间隙2021、以及阴极金属层203上与该第二区域12正对的区域 依次正对形成一个透光部211b。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复用功能区域21的透光部211a分布密度 大于该发光显示区域22的透光部211b的分布密度,以便于该复用功能区 域21下方的光学器件可以采集更多的外部光线或者发出更多光线到外部。 并且,在复用功能区域21,沿着靠近发光显示区域22的方向,透光部211b 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从而降低发光显示区域22与复用功能区域21的交 界处的显示差异,可以提高显示质量。

其中,该驱动功能层201包括依次设置的TFT有源驱动阵列层、空穴 传输层以及阳极金属层。TFT有源驱动阵列层设置于基板10上,阳极金属 层设置于该TFT有源驱动阵列层上,该空穴传输层设置于该阳极金属层上。 其中,该驱动功能层的第一开孔2011主要是在TFT有源驱动阵列层、空穴 传输层上。在一实施例中,由于该阳极金属层本身就是包括多个间隔分布 的阳极金属电极,该第一开孔与该阳极金属电极是错开分布的,因此无需 再对该阳极金属层进行开孔。

第二种设置类型,如图4b所示,该发光功能层20包括驱动功能层201、 发光层202、阴极金属层203、遮光结构层204以及封装层(图未示)。其 中,该驱动功能层201设置于该基板10上,该发光层202设置于该驱动功 能层201上,该阴极金属层203设置于该发光层202上。遮光结构层204 设置于该发光层202上方的层级结构中。

该基板10包括多个交替间隔排布的第一区域11以及第二区域12。其 中,该多个第二区域12中的至少两个第二区域12呈非重复性排布,也即 是部分第二区域12的形状参数、尺寸参数、位置参数、设置姿态参数等不 同形成非均匀排布,此处的“非重复性”可以与前文含义类似,在此不再 赘述。该驱动功能层201开设有多个与多个第二区域12分别正对的第一开 孔2011。

该TFT有源驱动阵列层设置于基板10上,阳极金属层设置于该TFT 有源驱动阵列层上,该空穴传输层设置于该阳极金属层上。其中,该驱动 功能层的开孔主要是在TFT有源驱动阵列层、空穴传输层上,由于该阳极 金属层本身就是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阳极金属电极,该第一开孔2011与该 阳极金属电极是错开分布的,因此无需在该阳极金属层进行开孔。

该发光层202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每一发光单元包括多个发光单体 2121,例如红色发光单体、绿色发光单体以及蓝色发光单体。其中,该复 用功能区域21,该发光层202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212a,在发光显示区 域22,该发光层202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12b。

该阴极金属层203在复用功能区域21开设有多个第二开孔2031。在复 用功能区域21,每一第二区域12、对应第一开孔2011、发光单体2121之 间的通光间隙2021、以及对应第二开孔2031依次正对形成复用功能区域 21的一个通光部。而遮光结构层204将该复用功能区域的多个通光部中的 局部遮挡,以形成至少两个非重复性排列的透光部211a。其中,非重复性 排列的透光部211a可以为两个,也可以是该复用功能区域21的透光部211a 均为非重复性排列的。该遮光结构层204可以设置于所述封装层与所述发 光层之间,也可以设置于该封装层上,该遮光结构层204可以位于一层, 也可以位于不同层。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该遮光结构层204设置于该阴 极金属层203上,此时该遮光结构层204为了传输电子,其必须为导电层。 该遮光结构层204与第二开孔2031相对的部分区域为不透光的遮光部 2041,而其他区域可以透光的透光材料或者镂空结构。遮光结构层204可 以采用遮光涂料层,或者其他不通光的金属或非金属涂层。

在发光显示区域22,该阴极金属层203在该发光显示区域22无需设置 开孔。在发光显示区域22,该基板10的一个第二区域12、对应第一开孔 2011、发光单体2121之间的通光间隙2021、以及阴极金属层203上与该第 二区域12正对的区域依次正对形成一个透光部211b。

其中,该复用功能区域21的透光部211a分布密度大于该发光显示区 域22的透光部211b的分布密度,以便于该复用功能区域21下方的光学器 件可以采集更多的外部光线或者发出更多光线到外部。并且,在复用功能 区域21,沿着靠近发光显示区域22的方向,透光部211b的分布密度逐渐 减小,从而降低发光显示区域22与复用功能区域21的交界处的显示差异 更小,可以提高显示质量。

请参照图5,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 图。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以及设置于该基板10上的发光功能层20。

其中,该基板10可以采用透明的玻璃基板,当然也可以采用透明的柔 性基板,可以理解地,该基板10还可以采用其他基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发光功能层20可以为OLED发光功能层,例如, 可以为AMOLED发光功能层。当然,该发光功能层20还可以为QLED发 光功能层。

请同时参照图6,该发光功能层20包括一复用功能区域21以及一发光 显示区域22。其中,该复用功能区域21用于实现显示功能以及供设置于其 下方的光学器件通光。示例地,通光是指:复用功能区域21供设置于其下 方的光学器件接收外部射入的光线,以使所述光学器件进行信号采集和/或 供设置于其下方的光学器件发出的光线射出,此处的“通光”可以与前文 含义类似,在此不再赘述。该发光显示区域22用于实现正常的显示功能。 该发光显示区域22将该复用功能区域21全包围或者部分包围。该发光显 示区域22将该复用功能区域21相连接实现拼接显示。该复用功能区域21 可以呈圆形、椭圆形、跑道形、矩形、圆角矩形等形状。

其中,该复用功能区域21设置有多个第一发光单元212a,所述第一发 光单元212a包括多个发光单体2121,所述复用功能区域21的至少两个第 一发光单元212a的多个发光单体212呈非重复性分布,其分布呈无序性, 分布不均匀,例如可以是发光单体本身的几何参数不同形成的无序性分布, 或者,可以是发光单体的位置参数的不同形成的不均匀分布,可以是设置 姿态不同形成的随机分布。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非重复性分布”可以 理解为前文的“非重复性”,在此不再赘述。当然,可以只有两个第一发光 单元212a的发光单体212呈非重复性分布,也可以由多个,该复用功能区 域21的所有多个第一发光单元212a包括多个发光单体2121呈非重复性分 布为较佳方案。

其中,在非重复性分布的多个发光单体2121的间隙里形成至少两个透 光部211a。在非重复性分布的多个发光单体2121的间隙形成非重复性分布 的所述至少两个透光部211a。其中,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的间隙形成的透 光部211a均为非重复性分布为较佳方案,其中,透光部211a的非重复性分 布方案在图3a-图3f中已经进行了详细描述,因此,在此不做过多描述。

其中,第一发光单元212a的多个发光单体2121呈非重复性分布可以 从多个方面来实现。例如,如果,该发光单体2121具有不同的尺寸、或者 不同的形状、或者不同的设置姿态或者与周围的其他透光部211a或者发光 单体具有不同的距离参数中的一种或多种情形,均可认为该至少两个发光 单体2121为非重复性的,下面对该非重复性的各种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a所示,该复用功能区域的多个第一发光单元中的多个发光单体 2121中的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发光单体2121具有不同的尺寸参数。例如, 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发光单体2121为至少两个不同的直接的圆形的发光单 体2121、或者边长不同的三角形的发光单体2121、或者边长不同的正方形 发光单体2121,或者不同尺寸参数的其他形状。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中可以仅仅存在两个尺 寸参数不同的发光单体2121,更佳的是,该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发光单体 2121与该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单体2121中的其他发光单体2121均具 有不同的尺寸参数。当然,可以理解地,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均具有不同 尺寸参数为较佳方案。

如图7b所示,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中的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发光单 体2121具有不同的形状参数,也即是该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发光单体2121 具有不同的形状,例如,可以分别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矩形、正方 形或者其他异形状。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中可以仅仅存在两个形 状参数不同的发光单体2121,更佳的是,该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发光单体 2121与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中的其他发光单体2121均具有不同的形状参 数。当然,可以理解地,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均为不同形状参数的发光单 体2121为较佳方案。

如图7c所示,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中的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发光单 体2121具有不同的设置姿态参数,也即是该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发光单体 2121具有不同的设置姿态参数。其中,该设置姿态参数针对的是具有相同 形状的发光单体2121。如果形状不同,那么其设置姿态参数肯定也无从谈 起。例如,在图7C中,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均呈椭圆状,但是该多个呈 椭圆状的发光单体2121中,至少有两个非重复性的发光单体2121的长轴 方向不相同。当然,如果是三角形或者其他多边形,该设置姿态参数不同 就是指其各个角的朝向不同。其中,对于相同形状的发光单体2121,通过 对其进行旋转即可实现设置姿态参数的调整。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中可以仅仅存在两个设 置姿态参数不同的发光单体2121,更佳的是,该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第一 发光单体2121与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中的其他发光单体2121均具有不同 的设置姿态参数。当然,可以理解地,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均为不同设置 姿态参数的发光单体2121为较佳方案。

如图7d所示,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中的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发光单 体2121具有不同的第三距离参数。发光单体2121的第三距离参数为该发 光单体2121与该发光单体2121的预设范围内的其他发光单体2121的距离 参数。例如,可以为以该发光单体2121为中心的预设圆周的范围,其中, 该第三距离参数可以是指该发光单体2121与其预设范围内的其他发光单体 2121之间的距离参数分布状态、或者平均距离参数、或者最大距离参数或者最小距离参数。当然,为了表征更全面,可以取该第三距离参数是指该 发光单体2121与其预设范围内的其他发光单体2121之间的距离参数分布 状态。

例如,在图7d中,该发光单体2121a与在该预设圆周A1的范围内6 个发光单体2121的圆心距分别为a1、a2、a3、a4、a5以及a6,而该发光 单体2121b与在该预设圆周A2的范围内6个发光单体2121的圆心距分别 为b1、b2、b3、b4、b5以及b6,而a1、a2、a3、a4、a5以及a6与该b1、 b2、b3、b4、b5以及b6不存在对应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该发光单体 2121a与该发光单体2121b具有不同的距离参数。当然,如果预设范围内的 发光单体2121的个数都不相同,其距离参数分布状态肯定也不会相同。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中可以仅仅存在两个第 三距离参数不同的发光单体2121,更佳的是,该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发光 单体2121与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中的其他发光单体2121均具有不同的第 三距离参数。当然,可以理解地,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均为不同第三距离 参数的发光单体2121为较佳方案。

如图7e所示,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中的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发光单 体2121具有不同的第四距离参数。发光单体2121的第二距离参数为该发 光单体2121与该发光单体2121的预设范围内的透光部211a的距离参数。 例如,可以为在该发光单体2121为中心的预设圆周的范围,其中,该第四 距离参数可以是指该发光单体2121与其预设范围内的透光部211a之间的 距离参数分布状态、或者平均距离参数、或者最大距离参数或者最小距离 参数。当然,为了表征更全面,可以取该第二距离参数是指该发光单体2121 与其预设范围内的其透光部211a之间的距离参数分布状态。

例如,在图7e中,该发光单体2121a与在该预设圆周A1的范围内6 个透光部211a的圆心距分别为a1、a2、a3、a4、a5以及a6,而该发光单体 2121b与在该预设圆周A2的范围内6个透光部211a的圆心距分别为b1、 b2、b3、b4、b5以及b6,而a1、a2、a3、a4、a5以及a6与该b1、b2、b3、 b4、b5以及b6不存在对应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该发光单体2121a与 该发光单体2121b具有不同的距离参数。当然,如果预设范围内的发光单 体2121的个数都不相同,其距离参数分布状态肯定也不会相同。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a中可以仅仅存在两个 第二距离参数不同的发光单体2121a,更佳的是,该至少两个非重复性的发 光单体2121a与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a中的其他发光单体2121a均具有不同 的第二距离参数。当然,可以理解地,该多个发光单体2121a均为不同第 二距离参数的发光单体2121a为较佳方案。

如图7f所示,该复用功能区域21设置有多个复用功能子区域210,每 一所述复用功能子区域210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212a以及至少一 个透光部211a,第一发光单元212a包括多个发光单体2121。该多个复用功 能子区域210全部或者部分非重复性排布。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该复用功 能子区域210设置为非重复性排布,进一步提高了该发光单体以及透光部 的无序化程度,可以进一步衍射条纹的亮度均匀分布,可以增强该复用功能区域的信号通过能力,可以降低该光学器件接收或发出的信号的受干扰 程度。

如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图5以及图6所对应的显示面板的 具体结构示意图。该显示面板的发光功能层20包括驱动功能层201、发光 层202以及阴极电极层203。该发光层202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每一发光单 元包括多个发光单体2121,例如红色发光单体、绿色发光单体以及蓝色发 光单体。其中,该复用功能区域21,该发光层202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 212a,在发光显示区域22,该发光层202包括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12b。第 二发光单元212b包括多个发光单体,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单元212b中的部 分或全部第二发光单元212b的多个发光单体2121重复性分布。

该驱动功能层201在复用功能区域21以及发光显示区域22均开设有 多个第一开孔2021。驱动功能层201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TFT有源驱 动阵列层、阳极金属层、空穴传输层。

在一实施例中,该阴极金属层203在复用功能区域21开设有多个第二 开孔2031。该阴极金属层203在发光显示区域22无需设置开孔。

在复用功能区域21,该基板10的对应区域、对应第一开孔2011、发 光单体2121之间的通光间隙2021、以及对应第二开孔2031依次正对形成 复用功能区域21的一个透光部211a。

在发光显示区域22,该基板10的对应区域、对应第一开孔2011、发 光单体2121之间的通光间隙2021以及阴极金属层203上与该第一开孔正 对的区域形成发光显示区域22的一个透光部211b。

其中,该发光显示区域22的发光单体2121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复用 功能区域21的发光单体2121的分布密度,以便于该复用功能区域21下方 的光学器件可以采集更多的外部光线或者发出更多光线到外部。在所述复 用功能区域21,沿着靠近所述发光显示区域22的方向,所述发光单体2121 的分布密度逐渐增大。并且,在复用功能区域21,沿着靠近发光显示区域 22的方向,透光部211b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从而降低发光显示区域22 与复用功能区域21的交界处的显示差异更小,可以提高显示质量。

请参照图9,图9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 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0以及一光学器件2000。该 光学器件设置于该显示面板1000的背向该发光功能层的一面,并与该显示 面板的发光功能层20的复用功能区域21正对,以通过该复用功能区域21 向外部发射光线和\或接收通过该复用功能区域21射入的光线。

所述光学器件设置于背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发光功能层的一侧,所 述光学器件用于通过所述透光部向外发射光线和/或接收通过所述透光部射 入的光线。光学器件2000包括摄像头。该方式中,通过将多个透光部或发 光单元的发光单体的非重复性设置,以使外部光源通过透光部形成的衍射 条纹的亮度均匀分布;在该情况下,显示面板下的摄像头可以获取到均匀 分布的模糊图像,可以通过简单的图像处理方法使上述模糊图像变得清晰, 从而改善了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头拍摄的图像画质

光学器件2000包括光学检测组件,所述光学检测组件包括光发射器和 \或光接收器。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前 述显示装置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电子设备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 可参考前述显示装置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在实际实现时,上述显示面板的面板布局结构可以预先通过仿真或实 验确定,如图10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0,设置显示面板的面板布局结构;面板布局结构包括多个发 光单元和多个透光部;每个发光单元包括预设数量的发光单体;多个透光 部随机地排列在多个发光单元的发光单体之间。

上述发光单元包括预设数量的发光单体,比如一个发光单元中可能包 括R(红色)、G(绿色)、B(蓝色)发光单体,也可能包括R(红色)、G (绿色)、B(蓝色)、W(白色)发光单体,R(红色)、Y(黄色)、Y(黄 色)、B(蓝色)发光单体,或者R(红色)、G(绿色)、B(蓝色)、C(clear, 透明)发光单体等等,本实施例对每个发光单元包括的发光单体的数量和 类型不作限定。

在确定面板布局结构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显示效果、透光率及衍 射条纹。在设置初始面板布局结构时,主要注意的因素为显示效果。为了 实现较好的显示效果,上述初始面板布局结构中,多个发光单元可以采用 N×M矩阵的方式进行排列,与大多数显示装置一致。

上述透光部可以随机地排列在多个发光单元的发光单体之间;上述随 机排列也包括以预设规律重复性地排列在多个发光单元的发光单体的可能 性。在实际实现过程中,可以将透光部与发光单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如将发光孔与一个发光单元中的发光单体排列n×m矩阵。当一个发光单元 包括3个发光单体时,例如为R、G和B发光单体,这3个发光单体与一 个透光部组成了2×2矩阵(可以视为一个子模块),发光单体和透光部在2×2矩阵中的位置可以随机排列。通常情况下,各个发光单元中的发光单体的 排列方式不同,即不同发光单元中,各个发光单体的相对位置不同。在初 始面板布局结构中,发光单体和透光部不是重叠的,但是点光源透过应用 该面板布局结构的屏幕形成的衍射条纹不是完全由内向外均匀衰减的,会 有多余的亮点。

步骤S1002,对初始面板布局结构中的多个透光部的排列进行扰动处 理,以使多个透光部非重复性地排列在多个发光单元的发光单体之间。

为消除初始的面板布局结构会产生的衍射条纹叠加而成亮点,可以对 透光部的位置进行一个扰动,使得多个透光部非重复性地排列在多个发光 单元的发光单体之间,从而使得衍射条纹是由内向外均匀衰减的。

上述扰动处理可以为使一个或多个透光部随机向某个方向移动随机的 距离,这个随机方向及随机距离可以通过生成随机数的方法确定。在进行 扰动处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约束条件;具体而言,为了保证面板 布局结构的透光率,需要保证发光单体之间以及发光单体与透光部不能重 叠;因此,该约束条件可以为:多个发光单元中的任意一个发光单体,与 多个透光部中的任意一个透光部相互分离。该约束条件可以保证应用了该面板布局结构的显示装置对图像的显示效果。

在实现上述约束条件时,可以计算透光部的中心与各个发光单体的中 心的距离值,然后将该距离值减去透光部的中心与边缘最大距离及发光单 体的中心与边缘最大距离,得到透光部的边缘与发光单体的边缘之间的距 离值,如果该距离值为正数,则说明透光部与该发光单体是相互分离的。 当透光部及发光单体均为圆形时,上述中心与边缘最大距离分别为该透光 部的半径及发光单体的半径。

上述对初始面板布局结构中的多个透光部的排列进行扰动处理的过程 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对多个透光部进行预设次数的下述处理:在 满足预设的约束条件的前提下,随机地移动多个透光部中的一个或多个透 光部。移动的距离及方向可以随机产生,移动透光部的数量也可以随机确 定。当所有透光部均通过扰动后,基本上可以保证透光部的位置具有非重 复性,即透光部非重复性地排列在多个发光单元的发光单体之间,从而使通过该透光部的光产生均匀衰减的衍射条纹。

步骤S1004,根据扰动后的初始面板布局结构,确定最终面板布局结构。

具体而言,可以对扰动后的初始面板布局结构产生的衍射条纹进行仿 真或推导,确定衍射效果,从而选取衍射效果最好的扰动后的初始面板布 局结构作为最终面板布局结构。此外,由于扰动后的初始面板布局结构通 常都能达到较好的衍射效果,为了便于在后续过程中对透光部的实现,可 以选用经过扰动后,透光部位置变化最小的扰动后的初始面板布局结构作 为最终面板布局结构,即计算每次扰动后的初始面板布局结构中,多个透光部在扰动过程中发生的总位移;将总位移最小的扰动后的初始面板布局 结构,确定为最终面板布局结构。在进行一次扰动处理后,可以对扰动后 的初始面板布局结构中各个透光部的位置与该透光部在未扰动初始面板布 局结构的初始位置进行比较,分别得到各个透光部的位移,并计算得到所 有透光部的总位移,将总位移最小的扰动后的初始面板布局结构作为最终 面板布局结构。

在实际处理中,基于优化的方法可以定义如下的目标函数Loss来求解 透光部的位置:

其中,PossitionLoss(i)表示第i个透光部在扰动后的位置与初始像素模 块中该透光部的初始位置之间的位移,通过该参数可以确定透光部在扰动 过程中发生的位移;CollisionLoss(i,j)表示第i个透光部的与第j个发光单体 之间的距离,通过该距离确定透光部和发光单体之间是否有重叠,该参数 可以作为一种约束条件,用于防止透光部和发光单体之间有重叠。

上述一种确定显示装置的面板布局结构的方式,在设置初始面板布局 结构后,对初始面板布局结构中的多个透光部的排列进行扰动处理,以使 多个透光部非重复性地排列在多个发光单元的发光单体之间,进而根据扰 动后的初始面板布局结构,确定最终面板布局结构。该方式确定的面板布 局结构的多个透光部非重复性地排列在发光单体之间,外部光源通过透光 部形成的衍射条纹的亮度均匀分布,此时,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头可以通过该透光部获取到均匀分布的模糊图像,该模糊图像经过简单的图像处理 就可以变得清晰,从而改善了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头拍摄的图像画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 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 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 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相关技术
  • 显示面板、电子设备及显示面板布局确定方法
  • 显示面板组件、显示面板、电子设备及显示面板制作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09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