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14:5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防治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细菌性病害是细菌侵染植物引起的一种病害。在最近几年发生十分严重,如番茄青枯病、生姜青枯病、大白菜软腐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水稻白叶枯、玉米茎腐病、小麦黑颖病,柑橘溃疡病等。目前国内主要的防治方法为农药防治,但有效的防治药剂种类缺乏,同时长期使用同种药剂使细菌抗药性逐年增强,进而导致持效期短,药效差;可见采用化学方式防治难度不断加大;并且由于过量使用农药导致了环境污染和农民用药成本的增加等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通过将农药制备成纳米农药制剂,充分利用了纳米技术在药物的保护和传递中的潜在用途,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而且本发明所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能够有效防治细菌性病害,具有持效期长、药效好、成本低和无环境污染的优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原料:1%~70%的有效成分、0.5%~90%的载体材料、0.1%~20%的交联剂和0.1%~10%的表面活性剂;所述有效成分包括溴硝醇和增效剂;所述增效剂包括中生菌素、氨基寡糖素、噻唑锌和氢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溴硝醇和增效剂的质量比为(1~80):(1~80)。

优选的,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原料:1%~50%的有效成分、25%~85%的载体材料、1%~17%的交联剂和0.2%~10%的表面活性剂。

优选的,所述溴硝醇和增效剂的质量比为(1~40):(1~40)。

优选的,所述溴硝醇和增效剂的质量比为(1~20):(1~20)。

优选的,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水溶性表面活性剂;所述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包括聚羧酸盐、季铵盐、聚氧乙烯醚磷酸盐、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盐、磺酸盐、聚乙烯醇、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载体材料包括海藻酸钠;所述交联剂包括无水硫酸铜。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溴硝醇、增效剂、载体材料和表面活性剂与水混合,得到第一混合溶液;在高速剪切条件下,将所述第一混合溶液加入油相中,得到第二混合溶液;所述油相和第一混合溶液的质量比为(1.5~20):1;将交联剂滴加到所述第二混合溶液中,得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

优选的,所述油相包括环己烷、异丙醇、菜籽油、二甲苯、油酸甲酯、200#溶剂油和甲酯化大豆油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滴加的速度为30~60滴/min。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或利用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在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中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细菌性病害包括青枯病、角斑病、褐斑病、基腐病、溃疡病、软腐病、茎腐病和白叶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喷雾、滴灌、灌根、撒施、穴施或拌种上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或利用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缓释剂。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含溴硝醇、增效剂、载体材料和交联剂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其中增效剂包括中生菌素、氨基寡糖素、噻唑锌和氢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溴硝醇和增效剂的质量比为(1~80):(1~80)。本发明通过将溴硝醇和增效剂复配后制备成纳米凝胶缓释剂,对植物细菌性病害如植物青枯病、细菌性角斑病、溃疡病和软腐病具有显著防效,而且本发明所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粒径小,冷热储(0℃,7d;54℃,14d)理化性质稳定,入水分散性良好,颗粒无黏连,粒径未增长,分解率均小于5%,持效期长,安全性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用药量少,悬浮稳定性好,药效好,使用方便,同时还能够起到增产增效、延缓抗药性的效果。

而且,本发明提供了上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简单节能,无污染的原料制备,节能环保,对环境危害较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如无特殊要求,本发明所述物质,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规购买所得。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原料:1%~70%的有效成分、0.5%~90%的载体材料、0.1%~20%的交联剂和0.1%~10%的表面活性剂;所述有效成分包括溴硝醇和增效剂;所述增效剂包括中生菌素、氨基寡糖素、噻唑锌和氢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溴硝醇和增效剂的质量比为(1~80):(1~80)。

本发明所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的原料中优选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原料:1%~50%的有效成分、25%~85%的载体材料、1%~17%的交联剂和0.2%~10%的表面活性剂;更优选包括15%~30%的有效成分、55%~70%的载体材料、5%~10%的交联剂和5%~10%的表面活性剂。

本发明所述溴硝醇和增效剂的质量比优选为(1~40):(1~40),更优选为(1~20):(1~20),最优选为(1~4):(1~2)。

在本发明中,所述表面活性剂优选包括水溶性表面活性剂;所述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优选包括聚羧酸盐、季铵盐、聚氧乙烯醚磷酸盐、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盐、磺酸盐、聚乙烯醇、羧酸盐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磺酸盐优选包括十二烷基磺酸钠;所述季铵盐包括溴化十二烷基三甲基铵;所述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优选包括EO-PO嵌段共聚物;所述羧酸盐优选为聚丙烯酸钠;所述载体材料优选包括海藻酸钠;所述交联剂优选包括无水硫酸铜。

本发明所述溴硝醇与中生菌素、氨基寡糖素、噻唑锌和/或氢氧化铜配合使用能够达到防治细菌的效果;海藻酸钠是制备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的载体材料,能够增加药剂的缓释效果;表面活性剂能够起到在制备过程中分散有效成分的作用;硫酸铜作为交联剂,利用铜离子与均匀分散的海藻酸钠通过交联作用形成三维网状凝胶,而且增加了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中铜离子含量,增加药剂的缓释效果;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施用后铜离子被缓慢释放出来,具有杀菌的作用,还能进一步提高药效。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溴硝醇、增效剂、载体材料和表面活性剂与水混合,得到第一混合溶液;在高速剪切条件下,将所述第一混合溶液加入油相中,得到第二混合溶液;所述油相和第一混合溶液的质量比为(1.5~20):1;将交联剂滴加到所述第二混合溶液中,得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

本发明将溴硝醇、增效剂、载体材料和表面活性剂与水混合,得到第一混合溶液;在高速剪切条件下,将所述第一混合溶液加入油相中,得到第二混合溶液;所述油相和第一混合溶液的质量比为(1.5~20):1,更优选为(2~19):1,进一步优选为(5~17):1,最优选为(7~15):1;将交联剂滴加到所述第二混合溶液中,得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

在本发明中,当所述增效剂优选包括中生菌素和/或氨基寡糖素时,所述溴硝醇、增效剂、载体材料、表面活性剂和水的质量比优选为(1~30):(0.1~20):(10~200):(1~10):(100~1000),更优选为(1~16):(0.5~10):(10~90):(2~5):(100~500);所述水优选为蒸馏水。本发明对所述混合的方式没有任何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方式即可。

本发明首先将溴硝醇、易溶于水的中生菌素和/或氨基寡糖素、载体材料和表面活性剂溶解在水中作为第一混合溶液,将上述第一混合溶液加入油相中进行高速剪切制备成第二混合溶液,随后将交联剂溶液加入上述第二混合溶液中,搅拌均匀后超声,使其分散成纳米颗粒,利用交联剂与第二混合溶液中的载体材料通过交联作用形成三维网状凝胶将有效成分包裹在其中。

本发明所述剪切的速率优选为8000~20000rpm,更优选为8000~19000rpm;所述剪切的时间优选为1~5min,更优选为1~4min;所述剪切的温度优选为5~50℃,更优选为20~35℃。

在本发明中,所述油相优选包括环己烷、异丙醇、菜籽油、二甲苯、油酸甲酯、200#溶剂油和甲酯化大豆油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本发明中,所述交联剂的浓度优选为0.5~3m/L,更有选为1.5m/L。

本发明将交联剂滴加到所述第二混合溶液后,优选还包括将所得混合溶液进行超声、离心、干燥后,得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本发明所述滴加的速度优选为30~60滴/min,更优选为30~50滴/min。本发明所述分散的方式优选为超声分散;所述超声分散的时间优选为0.5~2h,更优选为0.5~1.6h,最优选为0.5~1.3h;所述离心的次数优选为3次,进而获得纯净度更高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所述离心的转速优选为10000rpm;所述离心的时间优选为10min;每次离心后优选采用等量的异丙醇清洗离心沉淀物;所述干燥的时间优选为24h;所述干燥的温度优选为25℃;所述超声的时间优选为0.5~3h,更优选为0.5~2h;超声的频率优选为15~25KHz,更优选为20~25KHz。本发明通过离心和干燥已将配方中油相和第一混合溶液的溶剂(水)全部弃掉,因此制备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成品不包括第一混合溶液溶剂和油相。

在本发明中,当所述增效剂优选包括噻唑锌和/或氢氧化铜时,本发明优选将溴硝醇、增效剂、表面活性剂和载体材料与水混合,得到第一混合溶液(分散相);在高速剪切条件下,将所述第一混合溶液加入到油相中,得到第二混合溶液;将交联剂滴加到所述第二混合溶液(W/O型多相分散液)中,得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

本发明将溴硝醇、增效剂、表面活性剂、载体与水混合均匀后作为第一混合溶液,将上述第一混合溶液加入油相中进行高速剪切制备成第二混合溶液,随后加入交联剂制备成纳米凝胶缓释剂,此方法简单节能,无污染的原料制备,节能环保,对环境危害较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本发明中,所述溴硝醇、增效剂、载体材料、表面活性剂和水的质量比优选为(1~30):(0.1~20):(10~200):(1~10):(100~1000),更优选为(1~16):(0.5~10):(10~90):(2~5):(100~500);所述水优选为蒸馏水。本发明对所述混合的方式没有任何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方式即可。

本发明所述溴硝醇、增效剂、表面活性剂和载体材料与水混合后,优选还包括对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依次进行湿法研磨和过滤;在本发明中,所述湿法研磨优选在研磨缸中进行;所述湿法研磨的方式优选为循环式研磨;研磨时,研磨珠与混合溶液的质量比为(1~3):1,更优选为2:1;所述研磨球优选为锆珠;所述锆珠的粒径优选为1.8mm;所述湿法研磨的转速优选为2000~25000rpm,更优选为3000~23000rpm,进一步优选为5000~20000rpm,最优选为6000~19000rpm;所述湿法研磨的时间优选为3~4h,更优选为3.2~3.8h;湿法研磨后所得研磨溶液的粒径优选<400nm;所述过滤优选采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

本发明所述剪切的转速优选为8000~20000rpm,更优选为8000~19000rpm,最优选为15000rpm;所述剪切的时间优选为1~5min,更优选为2~4min,最优选为3min;所述剪切的温度优选为5~50℃,更优选为20~35℃。

在本发明中,所述交联剂的浓度优选为0.5~3m/L,更有选为1.5m/L。

本发明将交联剂滴加到所述第二混合溶液后,优选还包括将所得混合溶液进行超声、离心、干燥,得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本发明所述超声的方式优选为超声分散;所述超声的时间优选为0.5~3h,更优选为1~2h;超声的频率优选为5~25KHz,更优选为20~25KHz;所述离心的次数优选为3次,进而获得纯净度更高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所述离心的转速优选为10000rpm;所述离心的时间优选为10min;每次离心后优选采用等量的异丙醇清洗离心沉淀物;所述干燥的时间优选为24h;所述干燥的温度优选为25℃。本发明通过离心和干燥已将配方中油相和第一混合溶液溶剂全部弃掉,因此制备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成品不包括第一混合溶剂中的水和油相。

本发明所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通过将农药采用高分子纳米材料进行包裹、偶联、镶嵌等方式制备成纳米农药制剂,充分利用了纳米技术在药物的保护和传递中的潜在用途,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而且本发明所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能够有效防治细菌性病害;因此,本发明所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能够用于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或利用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缓释剂在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中的应用。在本发明中,所述细菌性病害优选包括青枯病、角斑病、褐斑病、基腐病、溃疡病、软腐病、茎腐病和白叶枯;所述植物优选包括生姜、大白菜、水稻、柑橘、棉花、草莓、马铃薯、大豆、茄子、番茄、小麦、烟草、黄瓜、魔芋、葫芦、玉米和水稻等。本发明采用毒力试验和田间试验对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的效果验证,结果显示本发明所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与市售的单剂及以氯化钙做交联剂制备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相比,持效期更长,达到90d以上,对作物安全,减少药剂用量,降低成本。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喷雾、滴灌、灌根、撒施、穴施或拌种上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或利用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缓释剂;所述方法的施药量优选为2~50g a.i./亩,更优选为15~50g a.i./亩。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1.2%溴硝醇·中生菌素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的原料见表1,其中溴硝醇与中生菌素的质量比为2:1。

表1 1.2%溴硝醇·中生菌素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的组分

a.分别称取溴硝醇、中生菌素、海藻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加入蒸馏水中搅拌均匀作为第一混合溶液,其中溴硝醇、中生菌素、海藻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和蒸馏水的质量比0.1:0.05:9:0.5:30,即1:0.5:90:5:300;

b.在20℃、8000rpm高速剪切下,将步骤(a)制备的第一混合溶液缓慢滴加于油酸甲酯中,剪切1min以获得W/O微乳液(第二混合溶液);油相和第一混合溶液的质量比为18:7.93,即2.2:1;

c.将无水硫酸铜加水制备成硫酸铜水溶液,浓度为1.5m/L,逐滴加入步骤(b)中的W/O微乳液中,滴加速度为30滴/min,搅拌均匀后超声0.5h,频率为20KHz,形成均匀分散的纳米悬浮液。

d.将步骤(c)中纳米悬浮液置于高速离心机中,10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加入等量异丙醇清洗离心沉淀物,再次以10000rpm离心10min,反复操作三次,然后将离心沉淀物在25℃条件下真空干燥24h,得到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即1.2%溴硝醇·中生菌素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

通过上述步骤(d)已将配方中油相和第一混合溶液溶剂全部弃掉,因此制备的溴硝醇纳米凝胶缓释剂成品不包括第一混合溶液溶剂和油相。

对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1.2%溴硝醇·中生菌素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粒径、表面Zate电位、粒子分散系数进行测定:将10mg上述制备的纳米凝胶缓释剂入至100mL无水乙醇中,超声至样品完全分散后,采用激光粒度仪(LPA)(ZS90,英国马尔文有限公司)进行测定;

载药量测定:称取0.1g样品分散于10mL 0.1M的柠檬酸钠溶液中,待其完全溶解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溴硝醇和中生菌素含量;

热储稳定性测定:按照GB/T19136-2003进行热贮稳定性测定;

低温稳定性测定:按照GB/T19137进行低温稳定性测定;

悬浮率测定:取1g样品置于50ml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后转入干净试管中,每隔周观察悬浮液的稳定性。连续观察一段时间,计算其沉降容积比(Sedimentation Rate,F)。具体方法为:将上述悬浮液放于量筒中,混匀,测定悬浮液的总容积V0,静置10周后,观察沉降面不再改变时沉降物的容积Vu,其沉降容积比F为:F=Vu/V0×100%,式Ⅰ。

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1.2%溴硝醇·中生菌素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质量技术指标

由表2记载的可知可知,本实施例可以获得颗粒小,分散度好的,理化性质稳定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

实施例2

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25%溴硝醇·氨基寡糖素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的原料见表3,其中溴硝醇与氨基寡糖素的质量比为4:1。

表3 25%溴硝醇·氨基寡糖素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的组分

参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其中乳化剪切速率为10000rpm,乳化时间为2min,超声1h,其他操作同实施例1,其中油相和第一混合溶液的比例为150:56.8,即2.641:1。

通过上述步骤(d)已将配方中油相和第一混合溶液溶剂全部弃掉,因此制备的溴硝醇纳米凝胶缓释剂成品不包括第一混合溶液溶剂和油相。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检测各项指标,实施例2制备的25%溴硝醇·氨基寡糖素纳米凝胶缓释剂的质量技术指标见表4。

表4 25%溴硝醇·氨基寡糖素纳米凝胶缓释剂质量技术指标

由表4记载的可知,本实施例可以获得颗粒小,分散度好的,理化性质稳定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

实施例3

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44%溴硝醇·噻唑锌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的原料见表5,其中溴硝醇与噻唑锌的质量比为1:1。

表544%溴硝醇·噻唑锌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的组分

a.分别称取溴硝醇、噻唑锌、海藻酸钠、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加入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后;转移至研磨缸中,使用研磨机进行湿法研磨(研磨珠:锆珠,研磨珠与混合所得混合溶液的质量比为2:1;粒径:1.8mm;转速:10000rpm;研磨方式:循环式研磨,研磨3h,采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取滤液,取滤液作为分散相(第一混合溶液),其中溴硝醇、噻唑锌、海藻酸钠、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和蒸馏水的质量比0.7:0.7:1:0.15:0.15:30,即7:7:10:1.5:1.5:300。

b.在25℃、15000rpm高速剪切下,将步骤(a)制备的分散相缓慢滴加于二甲苯和200#溶剂油混合液中,剪切3min以获得W/O型多相分散液(第二混合溶液);油相和分散相(第一混合溶液)的质量比为30:12.7,即2.36:1;

c.将无水硫酸铜加水制备成硫酸铜水溶液,浓度为1.5m/L,逐滴加入步骤(b)中的W/O型多相分散液(第二混合溶液)中,滴加速度为60滴/min,搅拌均匀后超声1.5h,超声频率为25KHz,形成均匀分散的纳米悬浮液。

d.将步骤(c)中纳米悬浮液置于高速离心机中,10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加入等量异丙醇清洗离心沉淀物,再次以10000rpm离心10min,反复操作三次,然后将离心沉淀物在25℃条件下真空干燥24h,即可得到44%溴硝醇·噻唑锌纳米凝胶缓释剂。

通过上述步骤(d)已将配方中油相和分散相(第一混合溶液)溶剂全部弃掉,因此制备的溴硝醇纳米凝胶缓释剂成品不包括分散相(第一混合溶液)溶剂和油相。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检测各项指标,实施例3制备的44%溴硝醇·噻唑锌纳米凝胶缓释剂的质量技术指标见表6。

表6 44%溴硝醇·噻唑锌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质量技术指标

由表6记载的实验数据可知,本实施例可以获得颗粒小,分散度好的,理化性质稳定的纳米凝胶缓释剂。

实施例4

39%溴硝醇·氢氧化铜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

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39%溴硝醇·氢氧化铜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的原料见表7,其中溴硝醇与氢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5:1。

表7 39%溴硝醇·氢氧化铜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的组分

参照实施例3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其中湿法研磨时间为4h,乳化剪切速率为20000rpm,乳化5min,超声2h,其他操作同实施例3,其中油相和第一混合溶液的比例为130:25.2,即5.16:1。

通过上述步骤(d)已将配方中油相和第一混合溶液溶剂全部弃掉,因此制备的溴硝醇纳米凝胶缓释剂成品不包括第一混合溶液溶剂和油相。

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检测各项指标,实施例4制备的39%溴硝醇·氢氧化铜纳米凝胶缓释剂的质量技术指标见表8。

表8 39%溴硝醇·氢氧化铜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质量技术指标

由表8记载的实验数据可知,本实施例可以获得颗粒小,分散度好的,理化性质稳定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

应用例1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的毒力和增效效果。

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按实验设计浓度在冷却的NB培养基加入适量药液,每处理设4个重复,将生长在NA培养基上的菌种用灭菌水稀释为1×10

开始培养前分别测定各处理浑浊度,待对照处理达到对数生长期时,测定并记载各处理的浑浊度。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公式如式Ⅱ计算细菌生长抑制率。

用SPSS对药剂浓度对数值和防效几率值进行回归分析,统计各处理的EC

1.1、供试病菌:番茄青枯假单胞菌(青枯假单胞菌SHBCC D10937,上海宝藏生物技术中心);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溴硝醇与己唑醇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毒力测定结果见表9。

表9溴硝醇与中生菌素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对番茄青枯假单胞菌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由表9可知,溴硝醇与中生菌素配比在(1:80)~(80:1)时对番茄青枯假单胞菌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溴硝醇与中生菌素的配比在(1:10)~(1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0以上,尤其突出的是溴硝醇和中生菌素的配比是4: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1.2、供试病菌:胡萝卜软腐病菌(胡萝卜软腐坚固杆菌SHBCC D72647,上海宝藏生物技术中心);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溴硝醇与氨基寡糖素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0。

表10溴硝醇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对胡萝卜软腐坚固杆菌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由表10可知,溴硝醇与氨基寡糖素配比在(1:80)~(80:1)时对胡萝卜软腐坚固杆菌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溴硝醇与氨基寡糖素的配比在(1:4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13以上,尤其突出的是溴硝醇和中生菌素的配比是1:2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1.3、供试病菌:番茄青枯假单胞菌(青枯假单胞菌SHBCC D10937,上海宝藏生物技术中心);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溴硝醇与噻唑锌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1。

表11溴硝醇与噻唑锌复配对青枯假单胞菌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由表11可知,溴硝醇与噻唑锌配比在(1:80)~(80:1)时对青枯假单胞菌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溴硝醇与氨基寡糖素的配比在(1:40)~(3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04以上,尤其突出的是溴硝醇和中生菌素的配比是1: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1.4、供试病菌:胡萝卜软腐病菌(胡萝卜软腐坚固杆菌SHBCC D72647,上海宝藏生物技术中心);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溴硝醇与氢氧化铜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2。

表12溴硝醇与氢氧化铜复配对胡萝卜软腐坚固杆菌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由表12可知,溴硝醇与氢氧化铜配比在(1:80)~(80:1)时对胡萝卜软腐坚固杆菌的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8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溴硝醇与氨基寡糖素的配比在(1:40)~(4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在2.12以上,尤其突出的是溴硝醇和中生菌素的配比是3:2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例2

2.1、选择常年种植番茄,番茄青枯病发病严重的地块,共设17个处理,处理1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30g a.i./亩;处理2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15g a.i./亩;处理3为实施例2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30g a.i./亩;处理4为实施例2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15g a.i./亩;处理5为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30g a.i./亩;处理6为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15g a.i./亩;处理7为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30g a.i./亩;处理8为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15g a.i./亩;处理9为参照药剂1(用同等质量的氯化钙代替无水硫酸铜制备的1.2%溴硝醇·中生菌素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其他组分和制备过程同实施例1),用药量为30g a.i./亩;处理10为参照药剂1,用药量为15g a.i./亩;处理11为参照药剂2(将实施例1中溴硝醇用量改为0.135g,中生菌素用量改为0.015g,其他条件不变),用药量为30g a.i./亩;处理12为参照药剂2,用药量为15g a.i./亩;处理13为市售20%溴硝醇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30g a.i./亩;处理14为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30ga.i./亩;处理15为5%氨基寡糖素水剂,用药量为30g a.i./亩;处理16为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30g a.i./亩;处理17为采用本领域常规制备方法及常规助剂制备的1.2%溴硝醇·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比与实施例1一致),具体方法为将溴硝醇、中生菌素、分散剂、湿润剂、填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其中溴硝醇(按有效成分计)0.83%,中生菌素(按有效成分计)0.42%,分散剂为烷基苯磺酸盐,用量为5%,润湿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用量为3%,填料为白炭黑,补足100%,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用药量为30g a.i./亩。

每个处理重复4次,采用随机排列方式,定期取样,调查不同时期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并对收获时番茄产量进行测定,所得结果如表13所示。以上所有处理经同等水量稀释后采用滴灌方式施药。

表13不同组分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防治番茄青枯病药效试验

由表13的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1~4制备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相在同等药量和低剂量时,对番茄青枯病防效均显著高于市售药剂,1.2%溴硝醇·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和参照药剂,且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药后90天仍保持较高的防效,且增产效果更明显。且对试验期间未出现药害,安全性较好。由此可见,本发明制备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具有用药量少,持效期长,具有缓释增产增效作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抗药性产生。另外,与参照药剂1相比,采用无水硫酸铜代替常规使用的氯化钙制备的纳米凝胶缓释剂能有效提高防效和番茄产率。由参照药剂2可以看出,当溴硝醇与中生菌素比大于80:1时,药效和增产率显著下降。

2.2、选择常年种植黄瓜,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严重的地块,共设17个处理,处理1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40g a.i./亩;处理2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20g a.i./亩;处理3为实施例2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40g a.i./亩;处理4为实施例2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20g a.i./亩;处理5为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40g a.i./亩;处理6为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20g a.i./亩;处理7为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40g a.i./亩;处理8为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20g a.i./亩;处理9为参照药剂1(用同等质量的氯化钙代替无水硫酸铜制备的25%溴硝醇·氨基寡糖素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其他组分和制备过程同实施例2),用药量为40g a.i./亩;处理10为参照药剂1,用药量为20g a.i./亩;处理11为参照药剂2(将实施例2中溴硝醇用量改为0.3g,氨基寡糖素用量改为1.7g,其他条件不变),用药量为40g a.i./亩;处理12为参照药剂2,用药量为20g a.i./亩;处理13为市售20%溴硝醇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40g a.i./亩;处理14为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40ga.i./亩;处理15为5%氨基寡糖素水剂,用药量为40g a.i./亩;处理16为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40g a.i./亩;处理17为采用本领域常规制备方法及常规助剂制备的25%溴硝醇·氨基寡糖素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比与实施例2一致),具体方法为将溴硝醇、氨基寡糖素、分散剂、湿润剂、填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其中溴硝醇5.04%,氨基寡糖素20.16%,分散剂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用量为3%,润湿剂为烷基萘磺酸盐,用量为3%,填料为高岭土,补足余量,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具体用药量为40ga.i./亩。每个处理重复4次,采用随机排列方式,定期取样,调查不同时期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并对收获时黄瓜产量进行测定,所得结果如表14所示。以上所有处理经同等水量稀释后采用灌根方式施药。

表14不同组分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药效试验

由表14的记载的实验数据可知,实施例1~4制备的溴硝醇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相在同等药量和低剂量时,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效均显著高于市售药剂,25%溴硝醇·中生菌素可溶液剂和参照药剂,且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药后90天仍保持较高的防效,且增产效果更明显。且对试验期间未出现药害,安全性较好;由此可见,本发明制备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具有用药量少,持效期长,具有增产增效作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抗药性产生。另外,与参照药剂相比1,采用无水硫酸铜代替常规使用的氯化钙制备的纳米凝胶缓释剂能有效提高防效和黄瓜产率。由参照药剂2可以看出,当溴硝醇与氨基寡糖素之比小于1:80时,药效和增产率显著下降。

2.3、选择常年种植玉米,玉米茎腐病严重的地块,共设15个处理,处理1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50g a.i./亩;处理2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25g a.i./亩;处理3为实施例2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50g a.i./亩;处理4为实施例2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25ga.i./亩;处理5为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50g a.i./亩;处理6为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25g a.i./亩;处理7为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50g a.i./亩;处理8为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25g a.i./亩;处理9为参照药剂1(用同等质量的氯化钙代替无水硫酸铜制备的44%溴硝醇·氨基寡糖素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其他组分和制备过程同实施例3),用药量为50g a.i./亩;处理10为参照药剂1,用药量为25g a.i./亩;处理11为市售20%溴硝醇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50g a.i./亩;处理12为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50g a.i./亩;处理13为5%氨基寡糖素水剂,用药量为50g a.i./亩;处理14为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50ga.i./亩;处理15为采用本领域常规制备方法及常规助剂制备的44%溴硝醇·噻唑锌悬浮剂(有效成分比与实施例3一致),具体方法为将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抗冻剂(可加可不加),其中溴硝醇22.05%,噻唑锌22.05%,分散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用量为5%,润湿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用量为2%,有机硅消泡剂0.2%,增稠剂阿拉伯胶1%,抗冻剂丙二醇3%。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溴硝醇、噻唑锌,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即可,用药量为50g a.i./亩。每个处理重复4次,采用随机排列方式,定期取样,调查不同时期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并对收获时玉米产量进行测定,所得结果如表15所示。以上所有处理经同等水量稀释后采用喷雾方式施药。

表15不同组分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防治玉米茎腐病药效试验

由表15的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1~4制备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相在同等药量和低剂量时,对玉米茎腐病防效均显著高于市售药剂,44%溴硝醇·噻唑锌悬浮剂和参照药剂,且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药后90天仍保持较高的防效,且增产效果更明显。且对试验期间未出现药害,安全性较好;由此可见,本发明制备的溴硝醇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具有用药量少,持效期长,具有增产增效作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抗药性产生。另外,与参照药剂1相比,采用无水硫酸铜代替常规使用的氯化钙制备的纳米凝胶缓释剂能有效提高防效和玉米产率。

2.4、选择常年种植水稻,水稻白叶枯病严重的地块,共设15个处理,处理1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45g a.i./亩;处理2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22.5g a.i./亩;处理3为实施例2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45g a.i./亩;处理4为实施例2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22.5g a.i./亩;处理5为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45g a.i./亩;处理6为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22.5g a.i./亩;处理7为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45g a.i./亩;处理8为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用药量为22.5g a.i./亩;处理9为参照药剂1(用同等质量的氯化钙代替无水硫酸铜制备的39%溴硝醇·氢氧化铜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其他组分和制备过程同实施例4),用药量为45g a.i./亩;处理10为参照药剂1,用药量为22.5g a.i./亩;处理11为市售20%溴硝醇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45g a.i./亩;处理12为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45g a.i./亩;处理13为5%氨基寡糖素水剂,用药量为45g a.i./亩;处理14为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45g a.i./亩;处理15为采用本领域常规制备方法及常规助剂制备的39%溴硝醇·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比与实施例4一致),具体方法为将溴硝醇、氢氧化铜、分散剂、湿润剂、填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其中溴硝醇23.22%,氢氧化铜15.48%,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钠,用量为6%,润湿剂为月桂醇硫酸钠,用量为4%,载体为凹凸棒土,不足余量。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用药量为45g a.i./亩。以上所有处理经同等水量稀释后采用灌根方式施药。

每个处理重复4次,采用随机排列方式,定期取样,调查不同时期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并对收获时水稻产量进行测定,所得结果如表16所示。

表16不同组分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效试验

由表16的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1~4制备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相在同等药量和低剂量时,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效均显著高于市售药剂,39%溴硝醇·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和参照药剂,且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药后90天仍保持较高的防效,且增产效果更明显。且对试验期间未出现药害,安全性较好;由此可见,本发明制备的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具有用药量少,持效期长,具有增产增效作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抗药性产生。另外,与参照药剂相比,采用无水硫酸铜代替常规使用的氯化钙制备的纳米凝胶缓释剂能有效提高防效和水稻产率。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的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各种改动和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复配纳米凝胶缓释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一种过硫酸盐凝胶缓释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分类

06120113223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