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离心式送风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16:29


离心式送风机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9年1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9-795号,并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组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心式送风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应用于内外气两层流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离心式送风机。该离心送风机能够区分两个空气流并从轴向的一侧同时吸入。该离心式送风机具备: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具有多个叶片且以风扇轴心为中心旋转;以及分离筒,该分离筒相对于该多个叶片配置于离心风扇的径向的内侧。

另外,离心式送风机具有收容离心风扇的涡旋壳体,并且在该涡旋壳体形成有供吸入离心风扇的空气通过的吸入口。分离筒将通过该吸入口的空气分离为在分离筒的径向外侧流动的外侧空气和在分离筒的径向内侧流动的内侧空气而流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3579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离心式送风机中,外侧空气通过吸入口中的分离筒的径向外侧部分而被吸入离心风扇,该吸入口中的径向外侧部分遍及分离筒周围的整周而形成。因此,在该吸入口的空气流上游侧,外侧空气中的一部分空气以进入介于供朝向吸入口的内侧空气流通的空间与吸入口之间的介入空间的方式流动,并且从该介入空间流入吸入口。

然而,在像这样外侧空气中的一部分空气以进入介于空间的方式流动后流入吸入口的流通路径的情况下,专利文献1并未记载在该流通路径如何使空气容易流动。作为发明人的详细研究的结果,发现了上述的事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点,其目的在于,在通过分离筒而使通过吸入口的空气分离为分离筒的径向外侧和径向内侧并流动的离心式送风机中,降低在分离筒的径向外侧流动的外侧空气被吸入吸入口时的压力损失。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离心式送风机具备:

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具有绕风扇轴心配置的多个叶片,并且通过绕风扇轴心旋转而将从风扇轴心的轴向的一侧吸入的空气朝向径向的外侧吹出;

风扇壳体,该风扇壳体收容离心风扇,并且形成有吸入口,该吸入口相对于离心风扇配置于轴向的一侧且供吸入离心风扇的空气通过;

分离筒,该分离筒相对于多个叶片配置于离心风扇的径向的内侧,并且呈在吸入口内通过而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以及

上游侧空间形成部,该上游侧空间形成部相对于吸入口设置于空气流上游侧,并且形成有供朝向该吸入口的空气流通的上游侧空间,

分离筒将通过吸入口而朝向叶片彼此之间的空气分离为在径向上在分离筒的内侧流动的内侧空气和在径向上在分离筒的外侧流动的外侧空气,并且将该空气向叶片彼此之间引导,

上游侧空间形成部具有空间分割部,该空间分割部将上游侧空间分割为供内侧空气流通的内侧连接空间和供外侧空气流通的外侧连接空间,

内侧连接空间在上游侧空间中在作为径向中的一个方向的一径向上偏向一侧配置,

外侧连接空间具有:重叠空间,该重叠空间相对于空间分割部在与轴向的一侧为相反侧的另一侧重叠;以及非重叠空间,该非重叠空间是外侧连接空间中的去除了重叠空间的空间,该非重叠空间相对于内侧连接空间和重叠空间配置于与一径向上的一侧为相反侧的另一侧,

吸入口具有:外侧重叠部分,该外侧重叠部分是该吸入口中的相对于空间分割部在轴向的另一侧重叠且在径向上位于分离筒的外侧的部分;以及外侧非重叠部分,该外侧非重叠部分是从在径向上位于分离筒的外侧的部分去除了外侧重叠部分的部分,

非重叠空间与外侧非重叠部分连接,并且经由重叠空间而与外侧重叠部分连接,

在将重叠空间与非重叠空间的边界向一径向投影而得到的第一面积设为S1,并且将吸入口的外侧重叠部分向轴向投影而得到的第二面积设为S2的情况下,关系“S1/S2≥0.5”成立。

由此,在外侧空气从非重叠空间经过重叠空间而流入吸入口中的外侧重叠部分的空气流通路径中,与外侧重叠部分所具有的流路截面积相比上述边界所具有的流路截面积不是极小。即,当外侧空气从非重叠空间经过重叠空间而流入吸入口中的外侧重叠部分时,该外侧空气的空气流在上述边界几乎不被节流。因此,从非重叠空间流入重叠空间的外侧空气能够容易地遍布到重叠空间中的从非重叠空间远离的部位,从而能够使外侧重叠部分发挥吸入外侧空气的作用。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外侧空气被吸入吸入口时的压力损失,并且能够使该外侧空气顺利地流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观点,离心式送风机具备:

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具有绕风扇轴心配置的多个叶片,并且通过绕风扇轴心旋转而将从风扇轴心的轴向的一侧吸入的空气朝向径向的外侧吹出;

风扇壳体,该风扇壳体收容离心风扇,并且形成有吸入口,该吸入口相对于离心风扇配置于轴向的一侧且供吸入离心风扇的空气通过;

分离筒,该分离筒相对于多个叶片配置于离心风扇的径向的内侧,并且呈在吸入口内通过而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以及

上游侧空间形成部,该上游侧空间形成部相对于吸入口设置于空气流上游侧,并且形成有供朝向该吸入口的空气流通的上游侧空间,

分离筒将通过吸入口而朝向叶片彼此之间的空气分离为在径向上在分离筒的内侧流动的内侧空气和在径向上在分离筒的外侧流动的外侧空气,并且将该空气向叶片彼此之间引导,

上游侧空间形成部具有空间分割部,该空间分割部将上游侧空间分割为供内侧空气流通的内侧连接空间和供外侧空气流通的外侧连接空间,

内侧连接空间在上游侧空间中在作为径向中的一个方向的一径向上偏向一侧配置,

外侧连接空间具有:重叠空间,该重叠空间相对于空间分割部在与轴向的一侧为相反侧的另一侧重叠;以及非重叠空间,该非重叠空间是外侧连接空间中的去除了重叠空间的空间,该非重叠空间相对于内侧连接空间和重叠空间配置于与一径向上的一侧为相反侧的另一侧,

吸入口具有:外侧重叠部分,该外侧重叠部分是该吸入口中的相对于空间分割部在轴向的另一侧重叠且在径向上位于分离筒的外侧的部分;以及外侧非重叠部分,该外侧非重叠部分是从在径向上位于分离筒的外侧的部分去除了外侧重叠部分的部分,

非重叠空间与外侧非重叠部分连接,并且经由重叠空间而与外侧重叠部分连接,

在将重叠空间与非重叠空间的边界向一径向投影而得到的投影形状中,上述边界中的与吸入口连接的连接部分在与一径向和轴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占据的连接宽度比从投影形状在正交方向上占据的宽度减去连接宽度而得到的非连接宽度小。

因此,通过上述边界中的在上述正交方向上具有连接宽度的区域而从非重叠空间向重叠空间流动的外侧空气一旦从上述边界进入重叠空间,就被吸入吸入口。另一方面,通过上述边界中的在上述正交方向上具有非连接宽度的区域而从非重叠空间向重叠空间流动的外侧空气容易到达重叠空间中的从非重叠空间远离的部位。

因此,通过使连接宽度与非连接宽度的大小关系满足上述的关系,能够对被吸入吸入口中的外侧重叠部分的外侧空气向外侧非重叠部分侧偏离的情况进行缓和。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外侧空气被吸入吸入口14a时的压力损失,并且能够使该外侧空气顺利地流动。

此外,在各结构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结构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式送风机的概略结构的图,是以包括离心式送风机的风扇轴心的平面来剖切离心式送风机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II-II剖面的剖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2的II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图1的IV-IV剖面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离心送风机的送风实验的实验结果而得到的面积比S1/S2与筒外侧压力损失的关系的图表。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图1的IV-IV剖面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4的图。

图7是放大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图2的II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是相当于图3的图。

图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图1的IV-IV剖面的剖视图,是相当于图4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离心式送风机10应用于内外气两层流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该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将车室内空气(即,内气)和车室外空气(即,外气)进行区分并同时吸入。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离心式送风机10简称为送风机10。

如图1及图2所示,送风机10具备离心风扇12、风扇壳体14、电机16、分离筒18、上游侧壳体20、过滤器22以及内外气门24。离心风扇12绕风扇轴心CL进行旋转。并且通过离心风扇12绕风扇轴心CL旋转,该离心风扇12将从风扇轴心CL的轴向DRa的一侧吸入的空气朝向离心风扇12的径向DRr的外侧吹出。

图1和图2表示以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剖切离心风扇12、风扇壳体14、分离筒18以及上游侧壳体20的纵剖面,简而言之,表示以包含风扇轴心CL的平面剖切送风机10的纵剖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风扇轴心CL的轴向DRa即离心风扇12的轴向DRa称为风扇轴向DRa。另外,将风扇轴心CL的径向DRr即离心风扇12的径向DRr称为风扇径向DRr。风扇径向DRr是相对于风扇轴向DRa垂直的方向。

离心风扇12具有多个叶片121、主板122以及分离板123。多个叶片121绕风扇轴心CL排列配置。多个叶片121分别具有作为风扇轴向DRa的一侧的端的一端121a和作为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的端的另一端121b。

主板122呈在风扇径向DRr上扩展的板状。简而言之,主板122是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圆盘状。主板122相对于分离筒18配置于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电机16的旋转轴161以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与主板122的中心部连结。在主板122中的风扇径向DRr的外侧的部分固定有多个叶片121的另一端121b。

另外,主板122在风扇轴向DRa的一侧具有主板引导面122a。该主板引导面122a朝向风扇轴向DRa的一侧并在风扇径向DRr上扩展。

分离板123将在多个叶片121彼此之间流动的空气分离为相对于分离板123在风扇轴向DRa的一侧流动的空气和相对于分离板123在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流动的空气。

具体而言,分离板123与多个叶片121的各个叶片交叉且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呈环状地延伸。并且,分离板123呈在风扇径向DRr上扩展的板状。例如,分离板123呈以风扇轴向DRa为法线方向的平板状。

多个叶片121的各个叶片和分离板123在叶片121与分离板13交叉的部分彼此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叶片121、主板122以及分离板123作为一体树脂成形的一体成型品而构成。

通过该分离板123,多个叶片121分别被分成在风扇轴向DRa上排列的两个部分121c、121d。即,叶片121分别具有相对于分离板123设置于风扇轴向DRa的一侧的叶片一侧部分121c和相对于分离板123设置于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的叶片另一侧部分121d。

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一侧部分121c的叶片型和叶片另一侧部分121d的叶片型均为西洛克风扇的叶片型。

风扇壳体14和上游侧壳体20作为构成送风机10的外壳的框体而发挥功能。风扇壳体14将离心风扇12收容于风扇壳体14的内部。如图1及图3所示,在风扇壳体14形成有供被吸入离心风扇12的空气通过的吸入口14a。该吸入口14a相对于离心风扇12配置于风扇轴向DRa的一侧。吸入口14a例如是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圆形状的开口。

并且,风扇壳体14绕吸入口14a具有作为吸入口周缘部的喇叭口141。该喇叭口141包围吸入口14a,并且将该吸入口14a形成于喇叭口141的内侧。

在送风机10的纵剖面中,该喇叭口141的剖面形状为圆弧状,以使空气在吸入口14a顺利地流动。另外,喇叭口141在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具有另一端141a。

另外,风扇壳体14具有空气通路形成部142和分隔板143。在该空气通路形成部142形成有相对于离心风扇12设置于风扇径向DRr的外侧的吹出空气通路142a。在该吹出空气通路142a,从离心风扇12吹出的空气集合流动。例如,该吹出空气通路142a绕离心风扇12形成为螺旋状。并且,风扇壳体14也称为涡形壳体。

分隔板143设置于吹出空气通路142a的内部。即,分隔板143相对于离心风扇12配置于风扇径向DRr的外侧。分隔板143将吹出空气通路142a分隔为相对于分隔板143配置于风扇轴向DRa的一侧的第一空气通路142b和相对于分隔板143配置于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的第二空气通路142c。

分隔板143是以风扇轴向DRa为法线方向且在风扇径向DRr上延伸的平板。分隔板143在该分隔板143的径向外侧端与空气通路形成部142连接。另外,在风扇轴向DRa,分隔板143配置为该分隔板143的位置与分离板123的位置彼此对齐。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通路形成部142与分隔板143作为一体树脂成形的一体成型品构成。分隔板143的板厚、分离板123的板厚以及分离筒18的板厚例如是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

电机16是使离心风扇12旋转的电动式的驱动装置。电机16具有旋转轴161和主体部162。旋转轴161从主体部162朝向风扇轴向DRa的一侧延伸。通过旋转轴161旋转,离心风扇12旋转。主体部162固定于风扇壳体14。该主体部162、风扇壳体14、分离筒18以及上游侧壳体20是不旋转的非旋转部件。

分离筒18相对于喇叭口141和离心风扇12的多个叶片121配置于风扇径向DRr的内侧。并且,分离筒18呈在吸入口14a内(即,相对于喇叭口141的径向内侧)通过而在风扇轴向DRa上延伸的筒状。例如,分离筒18为以与风扇轴心CL正交的假想平面剖切了的剖面形状在相对于吸入口14a的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呈圆形状的筒状。分离筒18是该分离筒18的一部分在吸入口14a通过而被插入风扇壳体14内的配置。分离筒18例如被固定于上游侧壳体20中的空间分割部202。

通过这样的形状和配置,分离筒18将通过吸入口14a而朝向离心风扇12的空气流分离为两个空气流。详细而言,分离筒18将通过吸入口14a朝向离心风扇12的叶片121彼此间的风扇吸入空气分隔为内侧空气和外侧空气,并将这些空气向叶片121彼此间引导。该内侧空气是风扇吸入空气中的在风扇径向DRr上在分离筒18的内侧流动的空气。另外,外侧空气是风扇吸入空气中的在风扇径向DRr上在分离筒18的外侧流动的空气。在图1中,以箭头Fo表示该外侧空气的流动,以箭头Fi表示该内侧空气的流动。

另外,分离筒18呈越向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越向风扇径向DRr扩展的形状,以将该内侧空气和外侧空气导向叶片121彼此之间。即,在分离筒18中的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分离筒18的直径随着从风扇轴向DRa的一侧朝向另一侧的端而扩大。例如,分离筒18在分离筒18中的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的端的位置,呈相对风扇轴向DRa倾斜且朝向风扇径向DRr的外侧扩展的形状。

另外,在风扇轴向DRa上,分离筒18的另一侧的端的位置与分离板123的径向内侧端的位置对齐。并且,该风扇轴向DRa上的分离筒18的另一侧的端相对于离心风扇12的多个叶片121在不接触的范围接近配置。

分离筒18是上述那样的筒形状,因此具有作为该筒形状的外侧壁面而构成的分离筒外侧面181和作为该筒形状的内侧壁面而构成的分离筒内侧面182。

主板引导面122a如箭头Fi所示的那样,在相对于多个叶片121的空气流上游侧将内侧空气引导为内侧空气朝向风扇径向DRr的外侧流动。

如图1所示,离心风扇12的分离板123配置为在相对于分离筒18的空气流下游侧在风扇轴向DRa上将箭头Fo所示的外侧空气的流动和箭头Fi所示的内侧空气的流动分离。即,分离板123配置为在多个叶片121彼此之间外侧空气相对于分离板123在风扇轴向DRa的一侧流动并且内侧空气相对于分离板123在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流动。

并且,风扇壳体14的分隔板143配置为在相对于离心风扇12的空气流下游侧在风扇轴向DRa上将箭头Fo所示的外侧空气的流动和箭头Fi所示的内侧空气的流动分离。即,分隔板143配置为外侧空气从离心风扇12如箭头Fo那样流入第一空气通路142b,并且内侧空气如箭头Fi那样流入第二空气通路142c。

简而言之,分离板123和分隔板143分别配置为抑制外侧空气和内侧空气在相对于分离筒18的空气流下游侧混合的情况。

此外,如图1所示,在分离板123与分离筒18之间以及分离板123与分隔板143之间分别有间隙,以容许相对旋转。因此,如以下这样进行详细说明。即,在多个叶片121彼此之间,在相对于分离板123的风扇轴向DRa的一侧外侧空气相比内侧空气格外多地流动,并且在相对于分离板123的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内侧空气相比外侧空气格外多地流动。并且,外侧空气相比内侧空气格外多地从离心风扇12流入第一空气通路142b,并且内侧空气相比外侧空气格外多地流入第二空气通路142c。

上游侧壳体20具有中间形成部201,该中间形成部201与风扇壳体14在风扇轴向DRa的一侧连结;以及过滤器收容部204,该过滤器收容部204与该上游侧空间形成部201在风扇轴向DRa的一侧连结。该上游侧空间形成部201和过滤器收容部204例如一体地被构成。

如图1及图3所示,上游侧空间形成部201相对于风扇壳体14的吸入口14a设置于空气流上游侧。在上游侧空间形成部201的内侧形成有供朝向该吸入口14a的空气流通的上游侧空间201a。

上游侧空间形成部201具有将该上游侧空间201a分割开的空间分割部202。详细而言,该空间分割部202将上游侧空间201a分割为供外侧空气流通的外侧连接空间201b和供内侧空气流通的内侧连接空间201c。

内侧连接空间201c在上流侧空间201a中在作为风扇径向DRr中的一个方向的一径向DR1上偏向一侧配置。而且,当注目风扇轴向DRa时,内侧连接空间201c在上游侧空间201a中偏向风扇轴向DRa的一侧配置。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将一径向DR1称为径第一方向DR1的情况。另外,将与径第一方向DR1和风扇轴向DRa正交的正交方向称为径第二方向DR2。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内侧连接空间201c在上游侧空间形成部201内遍及径第二方向DR2的全宽而形成。

如图1及图4所示,外侧连接空间201b具有彼此连接的重叠空间201d和非重叠空间201e。换而言之,重叠空间201d和非重叠空间201e通过该重叠空间201d与非重叠空间201e的交界201f彼此连接而构成一个外侧连接空间201b。

该重叠空间201d是外侧连接空间201b中的与空间分割部202在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重叠的空间。并且,非重叠空间201e是外侧连接空间201b中的除了重叠空间201d以外的空间,并且是相对于内侧连接空间201c和重叠空间201d而配置于径第一方向DR1的另一侧的空间。

另外,空间分割部202具有配置于非重叠空间201e与内侧连接空间201c之间的第一隔壁部202a和配置于重叠空间201d与内侧连接空间201c之间的第二隔壁部202b。该第一隔壁部202a在径第一方向DR1上隔开非重叠空间201e和内侧连接空间201c。另外,第二隔壁部202b在风扇轴向DRa上隔开重叠空间201d和内侧连接空间201c。第一隔壁部202a具有设置于风扇轴向DRa的一侧的一端202c。

另外,空间分割部201具有朝向风扇轴向DRa的一侧面向内侧连接空间201c的分割部一面202d和朝向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面向重叠空间201d的分割部另一面202e。该分割部一面202d和分割部另一面202e均包含于空间分割部202中的第二隔壁部202b。

风扇壳体14的吸入口14a具有外侧重叠部分14b和外侧非重叠部分14c。该外侧重叠部分14b是如下这样的部分:吸入口14a中的与空间分割部202在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重叠且在风扇径向DRr上位于分离筒18的外侧的部分。并且,外侧非重叠部分14c是如下这样的部分:吸入口14a中的从在风扇径向DRr上位于分离筒18的外侧的环状的筒外侧部分去除了外侧重叠部分14b的部分。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重叠部分14b占据吸入口14a的筒外侧部分中的大致一半。

通过这样的吸入口14a和外侧连接空间201b的结构,外侧连接空间201b中的非重叠空间201e与吸入口14a的外侧非重叠部分14c直接连接,并且重叠空间201d与吸入口14a的外侧重叠部分14b直接连接。因此,该非重叠空间201e经由重叠空间201d而与吸入口14a的外侧重叠部分14b连接。

如图1及图3所示,上游侧壳体20的过滤器收容部204相对于上游侧空间形成部201设置于空气流上游侧。在过滤器收容部204的内侧收容有过滤器22,该过滤器22构成为能够通气,并且对被吸入离心风扇12的空气进行过滤。因此,过滤器22相对于上游侧空间形成部201的上游侧空间201a配置于空气流上游侧。

另外,过滤器22例如呈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作为供通过了过滤器22的空气流出的流出面的过滤器下游面221。该过滤器下游面221朝向风扇轴向DRa的另一侧。并且,该过滤器下游面221从风扇轴向DRa的一侧面朝非重叠空间201e和内侧连接空间201c。

另外,在过滤器收容部204内,相对于过滤器的风扇轴向DRa的一侧是空气流上游侧,并且在相对于该过滤器22的风扇轴向DRa的一侧形成有过滤器上游空间204a。

在该过滤器上游空间204a配置有内外气门24,该内外气门24在过滤器上游空间204a内进行转动动作。另外,在过滤器收容部204中的面向过滤器上游空间204a的部分形成有作为贯通孔而形成的外气流入口204b和内气流入口204a。该外气流入口204b是用于将外气导入过滤器上游空间204a的流入口,并且该外气流入口204b与车室外连通,相对于内外气门24的转动中心配置于径第一方向DR1的另一侧。另外,内气流入口204c是用于将内气导入过滤器上游空间204a的流入口,并且该内气流入口204c与车室内连通,相对于内外气门24的转动中心配置于径第一方向DR1的一侧。

并且,内外气门24伴随着该内外气门24的转动动作来开闭外气流入口204b和内气流入口204c。例如,内外气门24定位于开放外气导入口204b且封闭内气流入口204c的外气导入位置和封闭外气流入口204b且开放内气流入口204c的内气导入位置。另外,内外气门24也可以定位于将外气流入口204b和内气流入口204c均开放的内外气导入位置。

图1表示内外气门24定位于内外气导入位置的状态。在该内外气导入位置,内外气门24使内外气门24中的与转动中心为相反侧的门顶端241相对于第一隔壁部202a的一端202c隔着过滤器22而在风扇轴向DRa上相对。与此同时,内外气门24将过滤器上游空间204a分割为两个空间。该两个空间中的一方专门与外气流入口204b和内气流入口204c中的外气流入口204b连通,该两个空间中的另一方专门与内气流入口204c连通。

因此,在内外气门24定位于内外气导入位置的情况下,当离心风扇12旋转时,外气如箭头Fo所示的那样流动,并且内气如箭头Fi所示的那样流动。即,外气从外气流入口204b流入,该外气大体经由过滤器22而向外侧连接空间201b中的非重叠空间201e流动。与此同时,内气从内气流入口204c流入,该内气大体经由过滤器22向内侧连接空间201c流动。

然后,非重叠空间201e的外气作为外侧空气从非重复空201e经由重叠空间201d或者直接向吸入口14a流动,并且通过多个叶片121彼此之间向风扇壳体14的第一空气通路142b流动。内侧连接空间201c的内气作为内侧空气从内侧连接空间201c向吸入口14a流动,并且通过多个叶片121彼此之间向风扇壳体14的第二空气通路142c流动。

此时,如图1所示,在送风机10的内部,通过内外气门24、空间分割部202、分离筒18、分离板123以及分隔板143,箭头Fo所示的外侧空气和箭头Fi所示的内侧空气在分离了的状态下流动。

送风机10的空气通路形成部142与未图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空调壳体连结,从送风机10吹出的空气在该空调壳体内流动。在空调壳体的内部配置有对空气温度进行调节的温度调节器。从送风机10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在由温度调节器调节了之后,向车室内吹出。在空调壳体的内部,外侧空气流和内侧空气流也维持在分离了的状态。并且,在两个空气流分别被温度调节了之后,例如从彼此不同的吹出口向车室内吹出。

另外,在内外气门24定位于外气导入位置的情况下,当离心风扇12旋转时,外气从外气流入口204b流入过滤器上游空间204a。此时,内气流入口204c被封闭。流入到过滤器上游空间204a的空气(具体而言,外气)经由过滤器22向内侧连接空间201c和外侧连接空间201b中的非重叠空间201e分别流动。这之后的空气流与上述的内外气门24定位于内外气导入位置的情况相同。

另外,在内外气门24定位于内气导入位置的情况下,当离心风扇12旋转时,内气从内气流入口204c流入过滤器上游空间204a。此时,外气流入口204b被封闭。流入到过滤器上游空间204a的空气(具体而言,内气)经由过滤器22向内侧连接空间201c和外侧连接空间201b中的非重叠空间201e分别流动。这之后的空气流与上述的内外气门24定位于内外气导入位置的情况相同。

图5是表示送风机10中第一面积S1除以第二面积S2的面积比S1/S2与筒外侧压力损失ΔP的关系的图表。该图5的关系,即曲线Lp所示的面积比S1/S2与筒外侧压力损失ΔP的关系表示通过在内外气门24定位于内外气导入位置的状态下使离心风扇12以规定转速旋转的送风实验而得到的实验结果。另外,即使该离心风扇12的转速相对于规定转速上下变动,图5的曲线Lp所示的倾向也不会改变。

在此,上述的第一面积S1是图3中画了虚线剖面线的区域的合计面积。详细而言,画了虚线剖面线的区域分成了两个,但是第一面积S1是合计了这两个区域的面积。即,第一面积S1是将重叠空间201d与非重叠空间201e的边界201f向径第一方向DR1投影而得到的投影面积。详细而言,该第一面积S1是相对于以径第一方向DR1为法线方向的假想平面将上述边界201f向径第一方向DR1投影而得到的投影面积。如图3所示,表示该第一面积S1的虚线剖面线区域在风扇轴向DRa上达到到喇叭口141的另一端141a的位置。

另外,第二面积S2是图4中画了虚线剖面线的区域的面积。即,第二面积S2是将吸入口14a的外侧重叠部分14b向风扇轴向DRa投影而得到的投影面积。详细而言,该第二面积S2是相对于以风扇轴向DRa为法线方向的假想平面将外侧重叠部分14b向风扇轴向DRa投影而得到的投影面积。

另外,筒外侧压力损失ΔP从两个流入口204b、204c中的与非重叠空间201e连接的流入口的空气的平均气压P1a减去吸入口14a中的筒外侧部分的空气的平均气压P2a而得到的压力差。简而言之,筒外侧压力损失ΔP是通过算式“ΔP=P1a-P2a”而计算出的。具体而言,由于内外气门24是定位于内外气导入位置的状态,因此上述两个流入口204b、204c中的与非重叠空间201e连接的流入口是外气流入口204b。另外,例如在内外气门24定位于外气导入位置的状态下,该与非重叠空间201e连接的流入口为外气流入口204b,而在内外气门24定位于内气导入位置的状态下,该与非重叠空间201e连接的流入口为内气流入口204c。

如图5所示,通过曲线Lp的关系可知,在关系“S1/S2≥0.5”成立的情况下,筒外侧压力损失ΔP被抑制为较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关系“S1/S2≥0.5”成立。

此外,图5的实验结果是送风机10以内外气门24定位于内外气导入位置的内外气两层模式送风的情况下的结果,但是送风机10以内气模式送风的情况下,送风机10以外气模式送风的情况下,也与图5是相同的结果。该内气模式是内外气门24定位于内气导入位置的吸入模式,外气模式是内外气门24定位于外气导入位置的吸入模式。

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中,在将重叠空间201d与非重叠空间201e的边界201f向径第一方向DR1投影而得到的边界投影形状中,连接宽度L1比非连接宽度L2小。该连接宽度L1是在边界投影形状中边界201f中的与吸入口14a连接的连接部分201g在径第二方向DR2上占据的宽度。另外,非连接宽度L2是从边界投影形状在径第二方向DR2上占据的宽度L3减去了连接宽度L1的宽度。

另外,在图3中,以画了虚线剖面线的区域的形状表示边界投影形状。即,该边界投影形状详细而言是相对于以径第一方向DR1作为法线方向的假想平面将重叠空间201d与非重叠空间201e的边界201f向径第一方向DR1投影而得到的投影形状。

此外,在图3中,连接宽度L1分成两个表示,但是连接宽度L1的大小是合计了该分成两个的宽度的大小。这对于宽度L2、L3的大小也相同。

如图4所示,当从风扇轴向DRa的一侧观察吸入口14a及上游侧空间201a时,吸入口14a的筒外侧部分中的占据了大致一半的外侧重叠部分14b由空间分割部202覆盖。因此,与吸入口14a的外侧非重叠部分14c相比,外侧重叠部分14b是外侧空气难以流入的状态。

相对于此,关系“S1/S2≥0.5”成立。但是,如图1、图3及图4所示,该S1是将重叠空间201d与非重叠空间201e的边界201f向径第一方向DR1投影而得到的第一面积,S2是将吸入口14a的外侧重叠部分14b向风扇轴向DRa投影而得到的第二面积。

因此,在上述外侧空气从非重叠空间201e经过重叠空间201d而流入吸入口14a中的外侧重叠部分14b的空气流通路径中,与外侧重叠部分14b所具有的流路截面积相比上述边界201f所具有的流路截面积不是极小。即,当外侧空气从非重叠空间201e经过重叠空间201d而流入吸入口14a中的外侧重叠部分14b时,该外侧空气的空气流在上述边界201f不容易被节流。因此,从非重叠空间201e流入重叠空间201d的外侧空气能够容易地遍布到重叠空间201d中的从非重叠空间201e远离的部位,从而能够使外侧重叠部分14b适当发挥吸入外侧空气的作用。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外侧空气被吸入吸入口14a时的压力损失,并且能够使该外侧空气顺利地流动。

另外,上述的图5表示通过关系“S1/S2≥0.5”成立而外侧空气被吸入吸入口14a时的压力损失降低的情况。

当这样降低外侧空气被吸入吸入口14a时的压力损失时,与之相应,能够将更多的外侧空气吸入离心风扇12。

在此,如图1所示,在内外气两层模式中,流入到过滤器上游空间204a的外气如箭头Fo所示的那样作为外侧空气向第一空气通路142b流动。与此同时,流入到过滤器上游空间204a的内气如箭头Fi所示的那样作为内侧空气向第二空气通路142c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通过压力损失降低而将较多的外气吸入离心风扇12,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内气经过分离筒18与离心风扇12的分离板123的间隙等而如箭头LK所示的那样向外气的流通路径漏出的情况。即,在内外气两层模式中,能够抑制内气混入在第一空气通路142b流通的外气的情况。

其结果是,例如在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除霜模式时,能够避免因较高湿度的内气与低湿度的外气混合而产生窗户的雾气难以去除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3所示,在重叠空间201d与非重叠空间201e的边界201f向径第一方向DR1投影而得到的边界投影形状中,连接宽度L1比非连接宽度L2小。对此,连接宽度L1是在边界投影形状中,边界201f中的与吸入口14a连接的连接部分201g在径第二方向DR2上占据的宽度。另外,非连接宽度L2是从边界投影形状在径第二方向DR2上占据的宽度L3减去连接宽度L2的宽度。

在此,通过上述边界201f中的在径第二方向DR2上具有连接宽度L1的区域而从非重叠空间201e向重叠空间201d流动的外侧空气一旦从上述边界201f进入重叠空间201d,就被吸入吸入口14a。另一方面,通过上述边界201f中的在径第二方向DR2上具有非连接宽度L2的区域而从非重叠空间201e向重叠空间201d流动的外侧空气容易到达重叠空间201d中的从非重叠空间201e远离的部位。因此,通过使连接宽度L1与非连接宽度L2的大小关系满足上述的“L1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进行省略或者简化说明。这在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也相同。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于空间分割部202的第一隔壁部202a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向径第一方向DR1的一侧偏离。因此,对于第二面积S2和第三面积S3,关系“S3>S2”成立。

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二面积S2是将吸入口14a的外侧重叠部分14b向风扇轴向DRa投影而得到的投影面积。并且,第三面积S3是在图6中画了点剖面线的区域的面积。即,第三面积S3是将吸入口14a的外侧非重叠部分14c向风扇轴向DRa投影而得到的投影面积。详细而言,该第三面积S3是相对于以风扇轴向DRa为法线方向的假想平面将外侧非重叠部分14c向风扇轴向DRa投影而得到的投影面积。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第二面积设为S2,并且将吸入口14a的外侧非重叠部分14c向风扇轴向DRa投影而得到的第三面积设为S3的情况下,关系“S3>S2”成立。因此,与反之关系“S3

因此,若观察外侧重叠部分14b和外侧非重叠部分14c的整体,则外侧空气容易流入吸入口14a,因此能够减少外侧空气被吸入吸入口14a时的压力损失。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通过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获得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于空间分割部202的第二隔壁部202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隔壁部相比向风扇轴向DRa的一侧偏离。具体而言,风扇轴向DRa上的从喇叭口141的另一端141a到分割部另一面202e的距离H2比风扇轴向DRa上的从过滤器下游面221到分割部一面202d的距离H1大。

因此,在风扇轴向DRa上的上游侧空间201a被限制的高度中,能够使外侧空气容易从非重叠空间201e经过重叠空间201d而向吸入口14a的外侧重叠部分14b流动。此外,即使风扇轴向DRa上的从过滤器下游面221到分割部一面202d的距离H1较小,由于内侧空气的流通路径不过在过滤器22的端部狭,因此对内侧空气的风量几乎没影响。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通过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获得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是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风扇轴心CL正交的假想平面剖切分离筒18的剖面形状,即分离筒18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而言,在分离筒18中的横穿吸入口14a的部位183(参照图3)以与风扇轴心CL正交的假想平面剖切了分离筒18的剖面形状与圆形状相比呈在径第一方向DR1延伸的形状。例如,该剖面形状是以径第一方向DR1为长轴方向的椭圆形状。

由此,能够在维持图8的第二面积S2的同时实现图3的第一面积S1的扩大。因此,在上游侧空间201a的风扇轴向DRa上的高度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容易增大第一面积S1与第二面积S2的面积比即“S1/S2”。

除了以上说明的内容,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通过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获得的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是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是能够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或者第三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所示,离心风扇12是西洛克风扇,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涡轮风扇。另外,叶片一侧部分121c的叶片型不需要与叶片另一侧部分121的叶片型彼此相同,这些叶片型也可以彼此不同。

(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送风机10应用于内外气两层流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但是该送风机10的用途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送风机10也可以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以外的用途。

(3)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送风机10具有过滤器22,但是该过滤器22并不是必须的。

(4)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有一个设置于过滤器上游空间204a的内外气门24,但是也可以是多个。

(5)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内外气门24是平板状的板门,但是并不限定于该门形状,内外气门24也可以是旋转门或者蝶门。

(6)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分离筒18例如固定于上游侧壳体20中的空间分割部202,但是也可以固定于风扇壳体14。

(7)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实施各种变形。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彼此并不是没有关联的,除了明显不能进行组合的情况以外,能够进行适当的组合。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以外,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以外,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结构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以及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了的情况和在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材质、形状以及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材质、形状以及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所示的第一个观点,如下所述。分离筒将通过吸入口而朝向叶片彼此之间的空气分离为在径向上在分离筒的内侧流动的内侧空气和在径向上在分离筒的外侧流动的外侧空气,并且将该空气向叶片彼此之间引导。上游侧空间形成部具有空间分割部,该空间分割部将上游侧空间分割为供内侧空气流通的内侧连接空间和供外侧空气流通的外侧连接空间。内侧连接空间在上游侧空间中在作为径向中的一个方向的一径向上偏向一侧配置。外侧连接空间具有:重叠空间,该重叠空间相对于空间分割部在与轴向的一侧为相反侧的另一侧重叠;以及非重叠空间,该非重叠空间是外侧连接空间中的去除了重叠空间的空间,该非重叠空间相对于内侧连接空间和重叠空间配置于与上述一径向上的一侧为相反侧的另一侧。并且,在将重叠空间与非重叠空间的边界向上述一径向投影而得到的第一面积设为S1,并且将吸入口的外侧重叠部分向轴向投影而得到的第二面积设为S2的情况下,关系“S1/S2≥0.5”成立。

另外,根据第二个观点,如下所述。在将上述边界向上述一径向投影而得到的投影形状中,上述边界中的与吸入口连接的连接部分在与上述一径向和轴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占据的连接宽度比从该投影形状在上述正交方向上占据的宽度(L3)减去连接宽度而得到的非连接宽度小。

另外,第三个观点与该第二个观点相同。

另外,根据第四个观点,在将第二面积设为S2并且将吸入口的外侧非重叠部分向轴向投影而得到的第三面积设为S3的情况下,关系“S3>S2”成立。因此,与反之关系“S3

另外,第五个观点与该第四个观点相同。

另外,根据第六个观点,过滤器相对于上游侧空间配置空气流上游侧。并且,过滤器具有从轴向的一侧面向非重叠空间和内侧连接空间的过滤器下游面。空间分割部具有:分割部一面,该分割部一面朝轴向的一侧面向内侧连接空间;以及分割部另一面,该分割部另一面朝轴向的另一侧面向重叠空间。风扇壳体具有吸入口周缘部,该吸入口周缘部包围吸入口且在内侧形成该吸入口。吸入口周缘部在轴向的另一侧具有另一端。而且,轴向上的从吸入口周缘部的另一端到分割部另一面的距离比轴向上的从过滤器下游面到分割部一面的距离大。因此,在轴向的上游侧空间被限制的高度中,能够使外侧空气容易从非重叠空间经过重叠空间而向吸入口的外侧重叠部分流动。此外,即使轴向上的从过滤器下游面到分割部一面的距离较小,由于内侧空气的流通路径不过在过滤器的端部狭,因此对内侧空气的风量几乎没影响。

另外,根据第七个观点,在分离筒中的横穿吸入口的部位以与风扇轴心正交的假想平面剖切该分离筒而得到的剖面形状与圆形状相比呈在上述一径向上延伸的形状。由此,能够在维持上述第二面积的同时实现上述第一面积的扩大。因此,在上游侧空间的轴向上的高度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容易增大上述的面积比即“S1/S2”。

相关技术
  • 离心式送风机及具有该离心式送风机的空调机
  • 离心式送风机的叶轮及具备该叶轮的离心式送风机
技术分类

061201132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