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扫雪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24:27


一种扫雪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园林工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扫雪机。

背景技术

扫雪机作为一种手推式的动力工具,其能作为冬季除雪的重要设备,它有着高效、经济、环保等重大优势,随着经济日益增强、社会不断进步,扫雪机也在国内外逐步推广使用。根据动力来源可以将扫雪机分为引擎驱动和电机驱动两大类。对于电机驱动的扫雪机来说,往往将主刀电机设置在机壳上,这样就会导致主刀电机和工作组件装配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后期保养维修。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扫雪机,该扫雪机将第一电机设置在抛雪刀壳体上,然后使得第一电机的输出轴朝机壳方向延伸,从而使得传动组件和输出轴位于同一侧,从而方便第一电机和工作组件的装配,也有利于后续保养维修。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扫雪机,包括:

机壳;

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与所述机壳连接;

工作组件,所述工作组件与所述机壳连接,所述工作组件包括抛雪组件,所述抛雪组件包括抛雪刀以及至少容纳部分所述抛雪刀的抛雪刀壳体;

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工作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工作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抛雪刀壳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机位于所述抛雪刀壳体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向所述机壳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机通过传动组件连接所述工作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抛雪刀连接在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传动轮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以带动所述第二转轴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轮和所述第二传动轮通过皮带或链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动轮位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机壳设有供所述皮带或链条穿过的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轴上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位于所述机壳内。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和所述第二传动轮位于所述第二转轴的同一端,且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二传动轮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传动轮的直径。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张紧所述皮带的张紧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张紧结构包括:

安装板,所述抛雪刀壳体连接;

张紧板,连接所述安装板;

张紧轮,设置在所述张紧板上;

第一拉簧,一端连接所述张紧板,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安装架。

进一步地,所述张紧结构还包括:

棘轮,设置在所述张紧板上;

棘爪,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

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棘爪的一端与所述棘轮配合,所述棘爪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簧。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一种扫雪机,通过将第一电机设置在抛雪刀壳体上,然后让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向机壳的方向延伸,然后在输出轴上设置第一传动轮,同时在第二转轴上设置第二传动轮,第二传动轮位于机壳内,然后通过皮带或链条连接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从而使得第一电机带动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转动,本申请同时在第二转轴上设置风扇,即风扇和第二传动轮位于第二转轴的同一端,且风扇位于机壳内,从而第二传动轮和风扇能够可以同步转动,因此风扇还可以对机壳进行冷却。本发明中第二转轴垂直穿过抛雪刀壳体,从而抛雪刀可以设置在第二转轴上。本发明通过将第一电机设置在抛雪刀壳体上,方便第一电机通过传动组件连接工作组件,因此方便第一电机和工作组件的装配,也有利于后续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中扫雪机的结构图。

图2:本发明中滚雪组件的结构图。

图3:本发明中前壳内部结构图。

图4:本发明中抛雪组件的结构图。

图5:本发明中固定座和支架的结构图。

图6:本发明中散热风扇的结构图。

图7:本发明中传动组件的结构图。

图8:本发明中张紧结构的俯视图。

图9:本发明中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连接的结构图。

图10:本发明中机壳的结构图。

图11:本发明中机壳的俯视图。

图12:本发明中电路孔的结构图。

图13:本发明中供能组件的俯视图。

图14:本发明中底座的结构图。

图15:本发明中电池壳和盖体的结构图。

图16:本发明中图13的俯视图。

图17:本发明中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18:本发明中电池包组的俯视图。

图19:本发明中供能组件和机壳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扫雪机1,包括滚雪组件10,抛雪组件20、动力组件30、供能组件40、行走组件50、控制组件60、出雪方向调节组件70和机壳80。滚雪组件10和抛雪组件20可以定义为工作组件,滚雪组件10用于将地面上的积雪收集到滚雪腔内,并将积雪送至抛雪组件20内。动力组件30用于驱动滚雪组件10内的滚雪刀和抛雪组件20内的抛雪刀。供能组件40电性连接动力组件30,行走组件50和控制组件60,用于为扫雪机1内所有的电气元件供电。行走组件50用于驱动扫雪机1行走,控制组件60为扫雪机1的操作端,出雪方向调节组件70用于调节出雪方向,机壳80用于承载供能组件40。

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滚雪组件10包括前壳100,前壳100设置在扫雪机1的前端,即前壳100可以为扫雪机1的工作面。该前壳100可以包括一个弧面100c和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00a和第二侧面100b,弧面100c位于第一侧面100a和第二侧面100b之间。第一侧面100a,第二侧面100b和弧面100c可以形成滚雪腔。在该滚雪腔内还设置第一转轴301,第一转轴301设置在第一侧面100a和第二侧面100b之间,第一转轴301可以通过搅龙轴座301a固定在第一侧面100a和第二侧面100b上。在第一转轴301上设置有滚雪刀中心管104和滚雪刀支撑板103。滚雪刀中心管104套设在第一转轴301上,滚雪刀中心管104可以保护第一转轴301。在滚雪刀中心管10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即两个滚雪刀中心管104沿着第一转轴301的中心向两端延伸,由此当第一转轴301转动时,滚雪刀中心管104可以同时进行转动。在该滚雪腔内还具有第二转轴302,第二转轴302与第一转轴301连接,第二转轴302可以和第一转轴301垂直,当第二转轴302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转轴301转动。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滚雪刀支撑板103设置在滚雪刀中心管104上,这些滚雪刀支撑板103之间呈角度设置。滚雪刀101可以设置在滚雪刀支撑板103上。该滚雪刀101可以为弯曲状,由此可以将两个滚雪刀10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滚雪刀支撑板103上,因此两个滚雪刀101呈现出交叉状,需要说明的是,两个滚雪刀101在空间上呈现出交叉状。当滚雪刀支撑板103转动时,从而可以带动滚雪刀101转动,从而进行滚雪工作。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前壳100的底部还设置有铲雪刀102,铲雪刀102可以和第一转轴301平行,铲雪刀102可以和地面接触,铲雪刀102可以将地面上的积雪铲入滚雪腔内。在前壳100上还设置照明灯105,照明灯105可以用于在黑暗中除雪。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转轴301和第二转轴302上还设置有蜗轮箱体304a,蜗轮箱体304a包覆第一转轴301和第二转轴302的连接部分。在涡轮箱体304a上还设置有支架307,支架307的两端分别连接弧面100a和涡轮箱体304a上,支架307和涡轮箱体304a的共同作用,可以加固第一转轴301和第二转轴302,提高第一转轴301和第二转轴302的稳定性。在第二转轴302上远离第一转轴301的一端上还设置有抛雪刀中心管201c,从而可以将抛雪刀固定在该第二转轴302上。

如图4所示,图4显示为抛雪组件20的示意图,该抛雪组件20可以包括抛雪刀壳体200、抛雪刀201和出雪桶基座202。抛雪刀壳体200可以位于前壳100的后面,即通过抛雪刀壳体200与前壳100的连接,抛雪刀壳体200和前壳100可以一体成型。在抛雪刀壳体200的底壁200a上设置有通孔,通孔位于底壁200a的中心,第二转轴302从该通孔垂直穿过,且第二转轴302还穿过抛雪刀中心管201c(如图9所示)。

如图4所示,该抛雪刀201可以包括抛雪刀叶片201a和抛雪刀叶盘201b。抛雪刀叶片201a可以焊接在抛雪刀叶盘201b上。抛雪刀叶盘201b例如为圆形,在抛雪刀叶盘201b上可以设置多个抛雪刀叶片201a,例如图4中显示出三个抛雪刀叶片201a。这三个抛雪刀叶片201a可以均匀分布在抛雪刀叶盘201b上。需要说明的是,该抛雪刀叶盘201b可以设置在抛雪刀中心管上。当第二转轴302转动时,从而带动抛雪刀叶盘201b转动,进而带动抛雪刀叶片201a转动,从而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积雪从出雪桶基座202上抛出。在本实施例中,出雪桶基座202可以设置在抛雪刀壳体200的一侧,出雪桶基座202可以设置在抛雪刀叶片201a的离心切线上,从而可以快速地将积雪抛出。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抛雪刀叶盘201b上还设置多个支撑部203,支撑部203的数量与抛雪刀叶片201a的数量相同,该支撑部203与抛雪刀叶片201a的背面接触,当抛雪刀叶片201a转动时,支撑部203可以为抛雪刀叶片201a提供一个支撑力。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抛雪刀叶片201a的长度可以为5-18厘米,宽度可以为3-12厘米,例如8.5厘米。抛雪刀叶片201a与抛雪刀壳体200的外周的间距可以为4-8mm。抛雪刀叶片201a的转速可以为1000-1250rpm。

如图4-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动力组件30可以包括第一电机300,第一转轴301和第二转轴302。第一电机300可以与抛雪刀壳体200连接。第一电机300设置在抛雪刀壳体200上,第一电机300可以通过固定座306设置在抛雪刀壳体200上。第一电机300安装在抛雪桶200上后,第一电机300位于抛雪刀壳体200的顶部位置,且第一电机300位于出雪桶基座202的旁侧。更进一步地,该第一电机300的输出轴向背离前壳100的方向延伸,即第一电机300的输出轴向机壳80所在一侧的方向延伸,第一电机300与抛雪刀壳体200连接后,第一电机300的输出端位于拋雪桶200与机壳80连接处的上方。具体的,第一电机300通过固定座306固定在抛雪刀壳体200上,抛雪刀壳体200上还具有支架305,支架305一侧设置成与抛雪刀壳体200外侧壁适应的弧形,该支架305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抛雪刀壳体200连接,上述的固定座306例如通过螺栓连接在支架305上,以方便第一电机300的拆装。在该第一电机300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传动轮309,因此第一电机310可以带动第一传动轮309转动。同时在第一传动轮309的下方设置有第二传动轮308,第二传动轮308设置在第二转轴302的一端上,第二传动轮308设置抛雪刀壳体200的外侧,即第二传动轮308与第一传动轮309位于抛雪刀壳体200的同一侧。第一传动轮309和第二传动轮308可以通过皮带或链条连接,由此第一传动轮309可以带动第二传动轮308转动。

如图4-图6所示,将第一电机300放置在抛雪刀壳体200上,使得机壳80上方有大量的空间放置供能组件40;另外,使得第一电机300、抛雪刀壳体200以及第一传动轮309、第二传动轮308、皮带或链条可以形成一个模块,装配时,可先将第一电机300、抛雪刀壳体200以及第一传动轮309、第二传动轮308、皮带或链条组装在一起,再将组装好的该部分结构与扫雪机1进行连接装配,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此外,本申请案的结构使得第一电机300、第一转动轮309和第二转动轮308在同一侧装配,进一步提高了装配的方便性。

如图4-图7所示,在第二转轴302上还设置有一风扇900,风扇900和第二传动轮308位于第二转轴302的同一端,且风扇900位于第二传动轮308的外侧。风扇900的直径可以小于第二传动轮308的直径。由于第二传动轮308和风扇900均设置在第二转轴302上,因此第二传动轮308和风扇900可以同轴转动或同步转动。在本实施例中,该风扇900和第二传动轮308均设置在抛雪刀壳体200的外侧,即设置在抛雪刀壳体200远离前壳100的一侧,风扇900和第二传动轮308均设置在机壳80内,机壳80的顶面靠近抛雪刀壳体200的一侧还设置有一缺口802b,缺口802b用于为连接第二传动轮308和第一传动轮309之间的皮带或者链条提供通道,即在第二传动轮308和抛雪刀壳体200之间还存在位于机壳80上的连接面803,也就是说第二传动轮308是位于机壳80内的。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风扇900设置在机壳80内,从而可以对机壳80内的器件进行散热,同时还可以对皮带进行散热,提高皮带的使用寿命,并且,风扇900与第二转轴302连接,第二转轴302转动即可带动风扇900转动,无需额外动力传输,结构紧凑,设计巧妙,且皮带和带第二转动轮308散热效果好。

如图4-图7所示,第一电机300远离输出轴的一端连接有散热风扇307b,且第一电机300设有散热风扇307b的一端连接有蜗壳307,蜗壳307罩设在散热风扇307b外围,能够对散热气流进行导向、聚集,并提高散热气流流动的通畅性,使散热效果更好。此外,第一电机300的外部还罩设有电机罩307a(如图1所示),用以放置水、灰尘等进入到第一电机300中,起到了保护第一电机300的作用,并且,电机罩对气流起到了聚集的作用,使得散热气流能够更集中、更快速地对电仪电机300进行散热,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如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皮带连接第一传动轮309和第二传动轮308,因此本实施例还在安装板上设置一张紧结构313,安装板可以固定在抛雪刀壳体200上,通过该张紧结构313可以使得皮带张紧从而变得更加可靠。通过采用皮带或链条连接第一传动轮309和第二传动轮308,可以减少零件之间的磨损,方便更换零件。

如图8所示,张紧结构313例如包括张紧板318、张紧轮314、第一拉簧316和安装板319,其中,安装板319与抛雪筒200固定连接,且安装板319进一步还与上述支架305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板319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抛雪筒200以及支架305固定连接,如此设置能够加强抛雪筒200的强度,加固第一电机300的固定,防止出现第一电机300倾覆等不被预期的情况;张紧板318可转动连接在安装板319上,张紧轮314安装在张紧板318上,第一拉簧316的一端与张紧板318连接,另一端连接在第一电机的固定座306上,第一拉簧316拉动张紧板318,使得张紧轮314始终压紧在皮带上,实现皮带的张紧。另外,本实施例的张紧结构313还设有棘轮315、棘爪320和第二拉簧317,棘轮315连接在张紧板318上,棘爪320连接在安装板319上,棘轮315与张紧板318固定连接,棘轮315的转动可带动张紧板318产生转动。棘爪320一端与棘轮315配合,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拉簧317,在第二拉簧317的作用下,棘爪320始终与棘轮315卡合,能够避免棘轮315反向转动以致张紧板318转动,从而导致张紧轮314与皮带脱开,本实施例棘爪320与棘轮315的设置能够避免皮带的张紧结构313失效,能够使得皮带张紧更加可靠。另外,还可通过手动调节棘爪320与棘轮315的配合来调节张紧轮314对皮带的张紧力度。在扫雪机工作时,第一电机300的输出端转动,第二转轴302随之转动,带动与第二转轴302连接的抛雪刀201和第一转轴301转动,进而带动固定在第一转轴301上的滚雪刀101转动。采用皮带或链传动的方式,可以减少零件之间的磨损,且零件易更换;同时无传动间隙,成本低。

如图9所示,图9显示为第一转轴301和第二转轴302的连接关系图。第一转轴301和第二转轴302通过蜗轮蜗杆连接。在第二转轴302与第一转轴30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蜗杆303,在第一转轴301的中间部分设置蜗轮304。蜗杆303和蜗轮304之间啮合。当第二转轴302转动时,从而带动第一转轴301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轴302与蜗杆303为一体式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转轴302与蜗杆303还可以是两个单独的部件,两者之间通过销钉等紧固件进行连接,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如图10所示,图10显示为机壳80的爆炸图。该机壳80可以包括主体802,连接面803,底面804,固定件806,机箱支架轴801和支撑架805。主体802为具有一端开口的凹槽结构,主体802的槽口向下。主体802的槽口与底面804连接,主体802的开口与连接面连接,形成封闭的机壳80。在主体802相对的两侧面上设置有第一通孔802a,第一通孔802a用以安装行走组件50。在主体802的顶面,且靠近连接面803的一侧还设置有缺口802b,缺口802b用于为连接第一传动轮309和第二传动轮308的皮带提供通道。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机壳80还可以是不完全封闭的结构,例如机壳80可以是底部开口的结构,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面803可和主体802通过螺栓固定,固定件806可以将抛雪刀壳体200与机壳80连接,固定件806例如焊接在抛雪筒上。固定件806同时还可以对连接面803和主体802的连接起到加固连接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面803还固定在抛雪刀壳体的的底壁外侧,从而将第二传动轮308和风扇900与抛雪刀壳体200隔开。在连接面803上设置有第二通孔803a,第二转轴302可以通过该第二通孔803a,从而将第二传动轮308设置在第二转轴上。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机箱支架轴801和支撑架805设置在主体802的两侧面上,且支撑架805位于靠近底面804的一侧,支撑架805用于为机壳80内的控制板提供支撑,同时防止主体802的两侧面发生形变。

如图11所示,图11显示为机壳80的俯视图。从图11中可以看出,风扇900位于机壳80内,从而可以为机壳80内的元件散热。该机壳80内设置有灯控制组件901,第一电机控制组件902,电池包控制组件903和行走控制组件904。在机壳80内部的顶面上,且位于靠近风扇900的一侧,设置有一电路板底座906。在机壳80靠近底面804的一侧,且在电路板底座906相对的位置,固定有对称的多个压座905。在本实施例中,压座905包括左压座和右压座,多个压座905和电路板底座906共同作用,用于为电池包控制组件903、第一电机控制组件902和灯控制组件901提供固定位置。在机壳80内的一侧壁上,且位于连接面803相对的侧壁上,固定有多个基座907,在本实施例中,基座907的数量例如为2个,包括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左固定座和右固定座平行固定在机壳80的侧壁上,用于放置行走控制组件904。在实施例中,多个压座905、电路板底座906和多个基座907采用塑料制成,将多个控制板和金属制成的机壳80隔开,不仅方便了各控制组件的安装,而且起到了绝缘的效果。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灯控制组件901固定在电路板底座906上,第一电机控制组件902固定在电路板底座906和一压座905之间,且靠近机壳80的一侧壁,具体的,第一电机控制组件902靠近主体802与连接面803连接的一侧壁。电池包控制组件903固定在电路板底座906和另一压座905之间,且靠近机壳80的一侧壁,具体的,电池包控制组件903靠近主体802与连接面803连接的另一侧壁,且位于第一电机控制组件902相对的一侧。在机壳80远离风扇900的一面上还设置线夹807,线夹807可以让导线通过,从而使得机壳80内的各个控制组元件(灯控制组件901,第一电机控制组件902,电池包控制组件903和行走控制组件904)与控制组件60连接。

如图11-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体802的顶部还设置有多个电路孔802c,通过电路孔802c从而将机壳80内的控制元件与供能组件40连接。本实施例在主体802的顶部设置三个电路孔802c,当然还可以设置更多个电路孔802c。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供能组件40可以包括底座402,电池壳401和盖体403。电池壳401位于底座402内。电池壳401突出于底座402,盖体403设置在电池壳401上。

如图11和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底座402的底部上设置有多个固定部404,固定部404上设置有固定孔,即底座402通过固定部404固定在主体802上,例如将螺栓设置在固定孔上,因而将底座402固定在主体802上。在底座402的底部上还设置有多个连接孔405,连接孔405可以对应主体802上的电路孔802c,也就是说连接孔405的数量可以等于电路孔802c的数量,从而使得电池包与机壳80内的控制元件电性连接。

如图15-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403可转动地设置在电池壳401上,因此盖体403可以包覆电池壳401的顶部。盖体403和电池壳401之间形成了防水结构(即电池壳401上的台阶)。在电池壳401和盖体403上还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磁吸件,因此可以使得盖体403吸合在电池壳401上。在电池壳401内设置三个电池包腔406,三个电池包腔406的结构相同。电池包腔406内设有弹起结构408和插接端子409。弹起结构408位于插接端子409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插接端子409与电池包腔406之间形成进风间隙,进风间隙连通连接孔405和电路孔802c。在电池包腔406的顶部还设置有固定按钮407,当将电池包放置在电池包腔406内时,电池包410的连接端子与插接端子409连接。当按压固定按钮407时,通过弹起结构408将电池包410弹起,从而可以将电池包410取出。

如图11-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电池包410放置在电池壳401内时,电池包410上的连接端子与插接端子409连接,同时通过插接端子409,连通孔405和电路孔802c使得电池包与机壳80内的控制元件电性连接。因此当该扫雪机1处于工作状态时,机壳80内风扇900产生的冷风可以通过电路孔802c,连通孔405和电池包腔406的进风缝隙进入电池包腔406内,从而为电池包410散热。

如图16-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供能组件40例如设置有三个电池包410,三个电池包410设置在电池壳401内。图17中显示出一个电池包410作为示例。在电池壳401内对应设置三个电池包腔406,即在每个电池包腔406内设置一个电池包410。通过设置电池包410以及电池包腔406的排列位置,从而当在电池包腔406内放置电池包410时,可以使得电池壳401的重心位于扫雪机前进方向的中轴线上,也就是供能组件40的重心位于扫雪机前进方向的中轴线上,因此可以提高该扫雪机的稳定性。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图16中显示出三个电池包腔406,也就是说在电池壳401内可以设置三个电池包410。这三个电池包腔406例如设置成两行。通过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电池壳401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还能够使得电池壳401的重心位于扫雪机前进方向的中轴线上。

如图18所示,图18显示为电池包组的俯视图。图18的(a)图例如设置了第一电池包4061,第二电池包4062和第三电池包4063。第一电池包4061,第二电池包4062和第三电池包4063之间可以呈角度设置,例如第一电池包4061,第二电池包4062和第三电池包4063的角度例如为120°。第一电池包4061和第三电池包4063可以定义为第一电池包组,第二电池包4062可以定义为第二电池包组,第一电池包组的重心和第二电池包组的重心可以处于同一直线上。第一电池包组的重心和第二电池包组的重心可以位于扫雪机前进方向的中轴线上。图18中的(b)图例如设置了第一电池包4061,第二电池包4062和第三电池包4063。第一电池包4061,第二电池包4062的体积相同,第一电池包4061的体积小于第三电池包4062的体积。第一电池包4061和第二电池包4062可以为第一电池包组,第三电池包4063可以为第二电池包组,第一电池包组的重心和第二电池包组的重心可以处于同一直线上。第一电池包组的重心和第二电池包组的重心可以位于扫雪机前进方向的中轴线上。图18的(c)图可以包括第一电池包4061,第二电池包4062,第三电池包4063和第四电池包4064。第一电池包4061,第二电池包4062,第三电池包4063和第四电池包4064可以呈矩阵设置。第一电池包4061和第三电池包4063可以为第一电池包组,第二电池包4062和第四电池包4064可以为第二电池包组,第一电池包组的重心和第二电池包组的重心可以处于同一直线上。第一电池包组的重心和第二电池包组的重心可以位于扫雪机前进方向的中轴线上。图18的(d)图可以包括第一电池包4061,第二电池包4062和第三电池包4063。第一电池包4061,第二电池包4062和第三电池包4063可以呈台阶状,同时还可以将第一电机300设置在该台阶上。第一电池包4061和第一电机300可以为第一电池包组,第二电池包4062和第三电池包4063可以为第二电池包组。第一电池包组的重心和第二电池包组的重心可以处于同一直线上。第一电池包组的重心和第二电池包组的重心可以位于扫雪机前进方向的中轴线上。通过上述排列方式可以使得供能组件的重心位于扫雪机前进方向上的中轴线上。需要说明的是,图18中的电池包的排列方式仅作为示例,不作为本申请的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多个电池包堆叠设置,也可以在电池壳内仅设置一个电池包。

如图1和图1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供能组件40固定在机壳80上时,供能组件40设置在在机壳80的外部,因此更加容易更换电池包。在机壳80的两侧还设置有行走组件50,该行走组件50可以包括轮毂电机和设置在轮毂电机上的轮胎500。当将供能组件40设置在机壳80上时,供能组件40的重心可以位于该扫雪机前进方向的中轴线上,且供能组件40位于行走组件50的上方位置处;因此可以增加整个扫雪机1的重心的平衡性,扫雪机1在直行过程中不会出现偏置或偏转,且供能组件40可以增加轮胎500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不易产生打滑现象。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一种扫雪机,通过将第一电机设置在抛雪刀壳体上,且第一电机的输出轴朝向机壳,因此可以使得第一电机,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在同一侧装配,定位更加方便且准确,可以预先将第一电机与两个传动轮装配好,形成整体模组,然后在将整体模组与其他部件连接,这样安装方便,还可以方便后续的维修更换。本发明还在机壳的内部设置有风扇,风扇可以对机壳内的控制组件进行散热,同时还可以对电池包进行冷却,从而增加供能组件的散热效果。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发明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相关技术
  • 一种扫雪机搅龙及扫雪机
  • 智能扫雪机抛雪筒自动转向的控制方法及智能扫雪机
技术分类

0612011328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