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工程车辆及其空调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30:50


工程车辆及其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工程车辆及其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工程车辆普遍应用于建筑施工领域,一些工程车辆在进行不同作业时,有时驾驶员面向前方,此时驾驶室的座椅朝前,有时驾驶员面向后方,此时驾驶室的座椅朝后。工程车辆的空调系统中用于向驾驶室送风的多个送风端口结构分别布置于驾驶室内前端和后端以同时向驾驶室内前端和后端送风。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车辆及其空调系统,旨在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工程车辆的空调系统,用于调节所述工程车辆的驾驶室的温度,所述空调系统包括:

空调器本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第一送风管路,所述第一送风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接;

一个或多个第一送风端口结构,被配置为设置于所述驾驶室内前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送风管路的第二端;

第二送风管路,所述第二送风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接;

一个或多个第二送风端口结构,被配置为设置于所述驾驶室内后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送风管路的第二端;和

流量分配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分流部,所述分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中至少之一可移动地设置以改变所述空调器本体的出口风量比,其中,所述出口风量比为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流出所述壳体的风量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所述壳体的风量之比。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所述分流部包括:

第一挡风面,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

第二挡风面,位于所述第一挡风面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和

导风面,朝向来风一侧凸出设置,所述导风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挡风面和所述第二挡风面平滑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

所述第一挡风面从所述导风面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一侧倾斜;和/或

所述第二挡风面从所述导风面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一侧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

所述第一挡风面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侧为凹入曲面;和/或

所述第二挡风面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一侧为凹入曲面。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相对设置,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所述分流部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所述流量分配装置还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分流部驱动连接,被配置为改变所述分流部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至少之一的相对位置以改变所述出口风量比。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所述驱动部包括拨动机构,所述分流部包括与所述拨动机构配合的拨动配合部,所述拨动机构被配置为拨动所述拨动配合部以驱动所述分流部移动来改变所述分流部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至少之一的相对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所述拨动机构包括:

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拨板,连接于所述转轴,并与所述拨动配合部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所述拨动配合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分流部上的开口或槽,所述拨动机构插入所述开口或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所述驱动部包括致动器,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分流部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分流部移动来改变所述分流部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至少之一的相对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所述流量分配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被配置为限制所述分流部移动的极限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第一限位部,被配置为限制所述分流部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一侧移动的极限位置;和/或

第二限位部,被配置为限制所述分流部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一侧移动的极限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上的位于所述分流部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第一凸起和/或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上的位于所述分流部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的第二凸起。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所述第一送风管路或所述第二送风管路包括弯头,所述弯头包括:

弯头本体,具有内部流道;和

至少一个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位于所述弯头本体内,所述至少一个导流板将所述弯头本体的所述内部流道分隔为多个通流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所述导流板的表面设有沿所述弯头本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并排排列的多个导流槽。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送风端口结构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送风端口结构包括:

送风本体,具有沿送风方向设置的送风通道;和

一个或多个挡条,所述挡条设置于所述送风通道内,与所述送风方向具有夹角,所述挡条的面对所述送风方向的迎风侧设置有第一齿形结构和/或所述挡条的背对所述送风方向的背风侧设置有第二齿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

所述多个挡条中至少两个挡条在垂直于所述送风方向的平面上并排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多个挡条中至少两个挡条在垂直于所述送风方向的平面上交叉设置。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工程车辆,包括:驾驶室;和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为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一送风端口结构设置于所述驾驶室内前端,所述空调系统的第二送风端口结构设置于所述驾驶室内后端。

在一些实施例的工程车辆中,所述工程车辆为挖掘装载机。

基于本公开提供的工程车辆及其空调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如果驾驶员随着不同作业需求而转换方向,在驾驶员转换方向时,可以通过移动流量分配装置的分流部,改变分流部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中至少之一的相对位置,从而改变空调器本体的出口风量比,实现对驾驶室内前端和后端送风的比例变化,使驾驶员面对的方向获得更多的送风量。驾驶员背后的送风端口结构的送风由于有座椅的阻挡不会直接吹向驾驶员身体,驾驶员对空调送风的感受主要来自于正面的送风端口结构的送风,因此驾驶员正面的送风端口结构的送风量更多,更有利于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工程车辆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空调系统中空调器本体的部分壳体及流量分配装置的组合结构在一种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空调系统中空调器本体的部分壳体及流量分配装置的组合结构在另一种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空调系统中空调器本体的部分壳体与流量分配装置的限位结构的组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空调系统中空调器本体的流量分配装置的分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图1所示的空调系统中空调器本体的流量分配装置的拨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空调系统中第二送风管路的弯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弯头的导流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的空调系统中圆形的第一送风端口结构的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第一送风端口结构的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所示的空调系统中方形的第一送风端口结构的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第一送风端口结构的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在以下描述中,除非特别说明,所称的“前”指的是工程车辆行驶时面对的一侧;“后”指的是与“前”相对的一侧,“左”和“右”指的是面对前方时形成的左右方向。

在实现本公开的过程中,发明人研究相关技术中在执行不同作业时需要改变座椅朝向的工程车辆中,驾驶室的座椅向前时,驾驶员对空调系统的体验较好,而座椅向后时,驾驶员的对空调系统体验则相对较差。下面以挖掘装载机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挖掘装载机功能强大,在各种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操作挖掘装载机往往需要长时间作业,驾驶员的舒适性感受较为重要,温度舒适、噪声适宜的驾驶室环境有助于驾驶员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操作率。

相关技术中,挖掘装载机的空调系统中向驾驶室前端和后端送风量比例固定,且一般向驾驶室前端的送风量大于向驾驶室后端的送风量。挖掘装载机工作过程中,工作装置在装载端和挖掘端之间切换,驾驶员会随着工作装置的位置切换而转动方向,工作装置在装载端时,驾驶员朝向前端,工作装置在挖掘端时,驾驶员朝向后端。在驾驶员随工作装置位置切换而转换方向时,驾驶室前端和后端的送风端口结构的送风量的差别使驾驶员能明显感觉到体感舒适性的变化。

另外,空调系统的送风管路在设计过程中为了适应安装空间往往有许多转角,转角与分流位置较近时,转角处产生的较大涡流,这一方面影响在与同一送风管路连接的多个送风端口结构的流量分配,可能使不同的送风端口结构输出的流量差别很大,另一方面转角处较大涡流会形成气动噪声,气动噪声可随送风气流传至驾驶室内。

而且,驾驶室内的送风端口结构因气流由送风管路送至送风端口结构时易形成大量涡流而产生涡流噪声,送风端口结构调节至特定开度时还可能产生啸叫噪声。

为解决前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工程车辆,包括驾驶室和空调系统。

如图1至图6所示,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器本体1、第一送风管路2、一个或多个第一送风端口结构4、第二送风管路3、一个或多个第二送风端口结构6和流量分配装置5。

如图1至图4所示,空调器本体1包括壳体11。壳体11具有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

如图1所示,第一送风管路2的第一端与第一出风口11A连接。第一送风端口结构4设置于驾驶室内前端,第一送风端口结构4连接于第一送风管路2的第二端。第二送风管路3的第一端与第二出风口11B连接。第二送风端口结构6设置于驾驶室内后端,第二送风端口结构6连接于第二送风管路3的第二端。

如图2至图5所示,流量分配装置5包括位于壳体11内的分流部51。分流部51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中至少之一可移动地设置以改变空调器本体1的出口风量比。其中,出口风量比为从第一出风口11A流出壳体11的风量与从第二出风口11B流出壳体11的风量之比。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如果驾驶员随着不同作业需求而转换方向,在驾驶员转换方向时,可以通过移动流量分配装置5的分流部51,改变分流部51与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中至少之一的相对位置,从而改变空调器本体1的出口风量比,实现对驾驶室内前端和后端送风的比例变化,使驾驶员面对的方向获得更多的送风量。驾驶员背后的送风端口结构的送风由于有座椅的阻挡不会直接吹向驾驶员身体,驾驶员对空调送风的感受主要来自于正面的送风端口结构的送风,因此驾驶员正面的送风端口结构的送风量更多,更有利于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分流部51包括第一挡风面511、第二挡风面512和导风面513。第一挡风面511位于第一出风口11A与第二出风口11B之间。第二挡风面512位于第一挡风面511与第二出风口11B之间。导风面513朝向来风一侧凸出设置,导风面513分别与第一挡风面511和第二挡风面512平滑连接。该设置利于风量在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之间分配,且利于减少因分配产生的阻力和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第一挡风面511从导风面513朝向第一出风口11A一侧倾斜;和/或,第二挡风面512从导风面513朝向第二出风口11B一侧倾斜。该设置利于气流在第一挡风面511与第一出风口11A之间和/或在第二挡风面512与第二出风口11B之间平稳流动,利于减少因改变风量分配产生的阻力和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第一挡风面511朝向第一出风口11A的一侧为凹入曲面;和/或,第二挡风面512朝向第二出风口11B的一侧为凹入曲面。该设置利于气流在第一挡风面511与第一出风口11A之间和/或在第二挡风面512与第二出风口11B之间平稳流动,利于减少因改变风量分配产生的阻力和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相对设置,分别位于壳体11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分流部51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1A与第二出风口11B之间。该设置可以实现在减小分流部51与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中其一之间的距离的同时可加大与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中另一之间的距离,从而利于快速调节出口风量比。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如图2至图6所示,流量分配装置5还包括驱动部。驱动部52与分流部51驱动连接,被配置为改变分流部51与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至少之一的相对位置以改变出口风量比。设置驱动部利于驱动分流部51动作以实现所需的移动,从而利于快速达到所需的出口风量比。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如图2至图6所示,驱动部52包括拨动机构521,分流部51包括与拨动机构521配合的拨动配合部514,拨动机构521被配置为拨动拨动配合部514以驱动分流部51移动来改变分流部51与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至少之一的相对位置。设置拨动机构521,方便分流部51移动以利于快速调节出口风量比。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如图2至图6所示,拨动机构521包括转轴5211和拨板5212。转轴5211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1上。拨板5212连接于转轴5211,并与拨动配合部514配合。拨动机构521包括转轴5211和拨板5212,便于通过转动转轴5211的方式移动分流部51以利于快速调节出口风量比。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如图2至图6所示,拨动配合部514包括设置于分流部51上的开口或槽,拨动机构521插入开口或槽内。将拨动配合部514设置为位于分流部51上的开口或槽的形式,拨动配合部514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利于驱动部52与分流部51快速组配及利于驱动部52对分流部51的平稳驱动。

在未图示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驱动部52包括致动器,致动器与分流部51驱动连接以驱动分流部51移动来改变分流部51与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至少之一的相对位置。驱动部52包括致动器利于实现出口风量比的自动调节,利于减少人工参与过程。然而,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致动器并不是必须的,可以通过手动驱动方式代替致动器驱动分流部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如图2至图4所示,流量分配装置5还包括限位结构53,限位结构53被配置为限制分流部51移动的极限位置。设置限位结构53利于防止分流部51过调,利于在合理的范围内调节出口风量比。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如图2至图4所示,限位结构53包括第一限位部531和第二限位部532至少之一。第一限位部531被配置为限制分流部51朝向第一出风口11A一侧移动的极限位置。第二限位部532被配置为限制分流部51朝向第二出风口11B一侧移动的极限位置。

设置限位结构53以及限位结构53包括第一限位部531和第二限位部532至少之一,均利于防止分流部51过度调节,利于在合理的范围内调节出口风量比。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如图2至图4所示,限位结构53包括设置于壳体11的内壁面上的位于分流部51与第一出风口11A之间的第一凸起和/或设置于壳体11的内壁面上的位于分流部51与第二出风口11B之间的第二凸起。将限位结构53设置为在壳体上的凸起的形式,限位结构简单有效,也利于出口风量比的调节范围的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送风管路2或第二送风管路3包括弯头21。弯头21包括弯头本体211和至少一个导流板212。弯头本体211具有内部流道。导流板212位于弯头本体211内。至少一个导流板212将弯头本体211的内部流道分隔为多个通流区域。

在弯头本体211内设置导流板212,利于连接于同一送风管路的多个送风端口结构的出风量均匀分配,也利于减少弯头21处出现较大涡流,从而减少因涡流而产生的气动噪声。

如图7和图8所示,导流板212的表面设有沿弯头本体2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并排排列的多个导流槽2121。设置导流槽2121利于减少弯头21处出现较大涡流,从而减少因涡流而产生的气动噪声。

多个导流槽2121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图8中多个导流槽2121设置为连续三角形槽,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多个导流槽还可以为间隔的三角形槽、连续的或间隔的曲线形槽、连续的或间隔的方形槽、连续的或间隔的梯形槽、连续的或间隔的带圆角过渡的三角形或多边形槽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如图9至图12所示,至少一个第一送风端口结构4或至少一个第二送风端口结构6包括送风本体41和至少一个挡条43。送风本体41具有沿送风方向设置的送风通道。至少一个挡条43设置于送风通道内,与送风方向具有夹角。挡条43的面对送风方向的迎风侧设置有第一齿形结构431和/或挡条43的背对送风方向的背风侧设置有第二齿形结构432。

第一齿形结构431和第二齿形结构432的齿形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齿形结构431或第二齿形结构432的形式或以多种多样。例如,图9至图12中第一齿形结构431和第二齿形结构432均设置为连续三角形齿。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齿形结构431或第二齿形结构432可以设置为间隔的三角形齿、连续的或间隔的曲线形齿、连续的或间隔的方形齿、连续的或间隔的梯形齿、连续的或间隔的带圆角过渡的三角形或多边形齿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的空调系统中,多个挡条43中至少两个挡条43在垂直于送风方向的平面上并排间隔设置;和/或,多个挡条43中至少两个挡条43在垂直于送风方向的平面上交叉设置。

在送风端口结构的送风本体41内设置带有齿形结构的挡条43,以及对多个挡条43进行合理布置,利于减少驾驶室内的相应送风端口结构处易产生啸叫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的工程车辆中,工程车辆为挖掘装载机。

以下结合图1至图12,以挖掘装载机为例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工程车辆及其空调系统进行进一步说明。

挖掘装载机包括驾驶室和对驾驶室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系统。

如图1至图6所示,空调系统主要包括空调器本体1、第一送风管路2、一个或多个第一送风端口结构4、第二送风管路3、一个或多个第二送风端口结构6和流量分配装置5。

空调器本体1包括壳体11和设置于壳体11内部的冷媒循环系统(未图示)。冷媒循环系统主要包括通过冷媒管路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

如图1至图4所示,壳体11具有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相对设置,分别位于壳体11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

如图1所示,壳体11还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均位于壳体11的顶部。空调器本体1还包括与第一进风口连通的第一进风端口结构12和与第二进风口连通的第二进风端口结构13。第一进风端口结构12用于向壳体11送入从驾驶室外引入的新风。第二进风端口结构13用于向壳体11内送入驾驶室内的循环风。

第一送风管路2的第一端与第一出风口11A连接。多个第一送风端口结构4设置于驾驶室内前端,各第一送风端口结构4连接于第一送风管路2的第二端。

多个第一送风端口结构4的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图1中,多个第一送风端口结构4包括圆形的送风端口结构和方形的送风端口结构。从第一进风口和/或第二进风口进入空调器本体1内的空气经冷媒循环系统处理(如制冷)后,分别从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流出。其中从第一出风口11A流出的空气经第一送风管路2输送到各第一送风端口结构4,从驾驶室前端输送至驾驶室内。

第二送风管路3的第一端与第二出风口11B连接。多个第二送风端口结构6设置于驾驶室内后端,各第二送风端口结构6连接于第二送风管路3的第二端。

多个第二送风端口结构6的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图1中,多个第二送风端口结构6包括圆形的送风端口结构和方形的送风端口结构。从第二出风口11B流出的经冷媒循环系统处理后的空气通过第二送风管路3输送到各第二送风端口结构6,从驾驶室后端输送至驾驶室内。

驾驶室内前端设置第一送风端口结构,后端设置第二送风端口结构,因此,座椅的前后均有送风端口结构。挖掘装载机的作业装置在装载端时,前后两端的送风端口结构的送风吹向驾驶员身体的正面和背面。挖掘装载机的作业装置在挖掘端时,前后两端的送风端口结构的送风吹向驾驶员身体的背面和正面。

如图2至图6所示,流量分配装置5包括位于壳体11内的分流部51、与分流部51驱动连接的驱动部52、以及包括限制分流部51移动的极限位置的限位结构53。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分流部51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1A与第二出风口11B之间。分流部51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可移动地设置以改变空调器本体1的出口风量比。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经冷媒系统处理的空气在壳体11内从上向下流动。分流部51包括整体上向上凸出的曲面板和位于曲面板下方的平面底板,曲面板的两端与底板的两端固定连接。曲面板与底板之间形成中空部。为了提高分流部51的强度,在中空部内还设置了数块加强板515,加强板515可连接于曲面板的曲率较大的部分,也可连接于曲面板与底板之间。

分流部51包括设置于曲面板的外表面的第一挡风面511、第二挡风面512和导风面513。第一挡风面511位于第一出风口11A与第二出风口11B之间。第二挡风面512位于第一挡风面511与第二出风口11B之间。导风面513朝向上方(即来风一侧)凸出设置。导风面513分别与第一挡风面511和第二挡风面512平滑连接。

第一挡风面511从导风面513朝向第一出风口11A一侧倾斜,且朝向第一出风口11A的一侧为凹入曲面。

第二挡风面512从导风面513朝向第二出风口11B一侧倾斜,且朝向第二出风口11B的一侧为凹入曲面。

驱动部52被配置为改变分流部51与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的相对位置以改变出口风量比。驱动部52包括拨动机构521和致动器。

分流部51包括与拨动机构521配合的拨动配合部514。拨动机构521被配置为拨动拨动配合部514以驱动分流部51移动。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拨动机构521包括转轴5211和拨板5212。转轴5211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1上。如图4所示,壳体11的内壁上设置套筒113,转轴5211伸入套筒113的中心孔内。拨板5212连接于转轴5211的下方,并与拨动配合部514配合。拨动配合部514包括设置于分流部51的底板上的开口,该开口为矩形孔。拨动机构521位于分流部51的中空部内。拨动机构521的拨板5212插入矩形孔内。

致动器通过拨动机构521与分流部51驱动连接以驱动分流部51移动。本实施例中,致动器为与转轴5211驱动连接的旋转电机。通过旋转电机转动带动转轴5211转动,转轴5211的转动带动拨板5212摆动,拨板5212的摆动带动分流部51向第一出风口11A一侧移动或向第二出风口11B一侧移动,即可改变分流部51的第一挡风面511与壳体11围成的与第一出风口11A连通的通道(位于图2和图3中的左侧)的通流面积以及第二挡风面512与壳体11围成的与第二出风口11B连通的通道(位于图2和图3中的右侧)的通流面积,从而可以改变出口风量比。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限位结构53包括第一限位部531和第二限位部532。第一限位部531限制分流部51朝向第一出风口11A一侧移动的极限位置。第二限位部532限制分流部51朝向第二出风口11B一侧移动的极限位置。限位结构53的第一限位部531包括设置于壳体11的内壁面上的位于分流部51与第一出风口11A之间的第一凸起。限位结构53的第二限位部532包括设置于壳体11的内壁面上的位于分流部51与第二出风口11B之间的第二凸起。

其中,第一限位部531的第一凸起设置为与第一挡风面511的截面形状一致的条形凸起。第二限位部532的第二凸起设置为与第二挡风面512的截面形状一致的条形凸起。如此设置利于提高分流部51每次到达极限位置时位置的确定性,从而利于出口风量比的范围的稳定性。

为了便于分流部51定位和移动,壳体11内壁底部还设置有用于放置分流部51的支撑座。如图2至图4所示,在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之间可以间隔设置两个支撑座,两个支撑座分别为第一支撑座111和第二支撑座112。

如图1所示,第一送风管路2包括弯头21。如图7所示,弯头21包括弯头本体211和两个导流板212。弯头本体211具有内部流道。导流板212位于弯头本体211内。如图7和图8所示,导流板212的表面设有沿弯头本体2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并排排列的多个导流槽2121。两个导流板212将弯头本体211的内部流道分隔为三个通流区域。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导流板212的垂直于弯头本体211的流动方向的截面上具有多个连续三角形槽。即导流槽2121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且相邻导流槽2121之间无间隔地排列。

本实施例中,各第一送风端口结构4和各第二送风端口结构6均包括送风本体41和至少一个挡条43。以下以图9和图10所示的圆形的第一送风端口结构4和图11至图12所示的方形的第一送风端口结构4为例进行说明。第二送风端口结构6的结构可参考第一送风端口结构4。

如图9至图12所示,第一送风端口结构4包括送风本体41、风量调节板42和挡条43。送风本体41具有沿送风方向设置的送风通道。风量调节板42沿送风方向设置于挡条43的下游。挡条43设置于送风通道内,并与送风方向具有夹角。挡条43的面对送风方向的迎风侧设置有第一齿形结构431。挡条43的背对送风方向的背风侧设置有第二齿形结构432。

如图9至图12所示,第一齿形结构431和第二齿形结构432沿挡条432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垂直于挡条432的长度方向的截面上第一齿形结构431和第二齿形结构432均具有多个连续三角形齿。

如图10所示,两个挡条43在垂直于送风方向的平面上垂直交叉设置。

如图12所示,两个挡条43在垂直于送风方向的平面上平行间隔设置。

挖掘装载机工作时,装载端和挖掘端切换作业的同时,通过致动器使转轴5211随之转动,带动拨板5212摆动,拨板5212摆动的同时推动分流部51的作为拨动配合部514的矩形孔的孔壁,使分流部51在第一支撑座111和第二支撑座112的支撑下移动,使通往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的通道的通流面积发生改变,从而使送至装载端的第一送风管路2和送至挖掘端的第二送风管路3的风量发生改变,实现对出口出量比的调节,使驾驶员面对的方向获得更多的送风量,利于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

限位结构53的第一限位部531和第二限位部532确定分流部51移动的极限位置。当装载端工作时,流量分配装置5的分流部51和拨动机构521处于如图2所示位置,分流部51的第二挡风面512贴靠于第二限位结构532。通向用于给装载端送风的第一出风口11A的通道比通向用于给挖掘端送风的第二出风口11B的通道宽阔,送往装载端的风量大于送往挖掘端的风量,吹向驾驶员正面的风量大于吹向驾驶员背面的风量。图2中箭头的方向代表送风走向,箭头的粗细代表风量大小。

反之,当挖掘端工作时,流量分配装置5的分流部51和拨动机构521处于如图3所示位置,分流部51的第一挡风面511贴靠于第一限位结构531。通向用于给装载端送风的第一出风口11A的通道比通向用于给挖掘端送风的第二出风口11B的通道窄小,送往挖掘端的风量大于送往装载端的风量,吹向驾驶员正面的风量大于吹向驾驶员背面的风量。图3中箭头的方向代表送风走向,箭头的粗细代表风量大小。

在第二送风管路3中的弯头21的弯头本体211的内部流道设置沿内部流道的流动方向延伸的导流板212,导流板212的弧度与弯头本体211的弧度一致,弯头本体211的内部流道内空气流速均匀,利于减小弯头本体211的径向内侧和外侧的风量差,从而利于向驾驶室同一端送风的各送风端口结构的风量均匀分配。设置导流板212同时利于减小涡流,从而利于减小涡流噪声。

在导流板212两侧布置有多个导流槽2121,可以对弯头21处的涡流进行梳理,也利于减小涡流噪声。

在送风端口结构的送风通道内设置与送风方向成夹角的挡条43,挡条43上带有齿形结构,进一步地,为匹配送风端口结构的送风本体41的形状,圆形的送风端口结构的挡条43设计为交叉分布,矩形的送风端口结构的挡条43设计为平行分布,各送风端口结构向驾驶室送风时,挡条43上的齿形结构在送风时起到涡流发生器的作用,将本应产生的较大尺度涡流转变成若干细小涡流,而总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离散涡比单个集中涡对空间诱导速度场的贡献要小得多,从而齿形结构能起到消声降噪作用,利于降低送风端口结构处的啸叫噪声。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公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相关技术
  • 工程车辆及其空调系统
  • 一种工程车辆空调系统防水结构
技术分类

0612011370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