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耳机组件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3:30


耳机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机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耳机的种类越来越多,其中无线蓝牙耳机使用时-+通常是打开充电盒,将耳机取出后能够自动与电子设备配对连接,两个耳机之间、耳机与电子设备之间无需通过电线连接,能够免除使用过程中电线缠绕的困扰,进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感受,所以选择使用无线蓝牙耳机的用户越来越多。

其中,无线蓝牙耳机通常竖直插入耳机内,通过磁吸实现对耳机的预固定,为了提高无线蓝牙耳机整体的颜值,以及提高对耳机的固定效果,所以打开充电盒的盖体后,耳机露出充电盒的盒体的部分较少,且由于耳机的体积本身较小,材质也较为光滑,给用户拿取耳机时造成了困扰。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组件,能够解决用户从充电盒内取出耳机的难度较大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组件,包括:

耳机;

充电盒,所述充电盒用于收纳所述耳机;

第一阵列磁性件,所述第一阵列磁性件可活动的设置于所述充电盒内;

第二阵列磁性件,所述第二阵列磁性件设置于耳机内;

在所述耳机设置于所述充电盒内,且所述充电盒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阵列磁性件和所述第二阵列磁性件在所述充电盒的深度方向上位置对应,且所述第一阵列磁性件和所述第二阵列磁性件之间产生第一作用力,所述耳机处于所述充电盒的第一位置;

在所述耳机设置于所述充电盒内,且所述充电盒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阵列磁性件和所述第二阵列磁性件在所述充电盒的深度方向上错位设置,且所述第一阵列磁性件和所述第二阵列磁性件之间产生第二作用力,所述耳机处于所述充电盒的第二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作用力与第二作用力不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阵列磁性件和第二阵列磁性件在充电盒打开时产生的斥力,使耳机向远离充电盒底部的方向移动,使耳机露出充电盒的体积增大,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拉拽更大的体积,将耳机从充电盒内取出,降低了用户取用耳机时的难度,便于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充电盒关闭时的剖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充电盒打开时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耳机;11、主体;12、耳柄;13、触点;2、充电盒;21、盖体;211、第一侧面;22、盒体;221、第二侧面;3、第一阵列磁性件;31、第一磁铁;32、第二磁铁;4、第二阵列磁性件;41、第三磁铁;42、第四磁铁;5、连杆;6、传动组件;61、滑杆;62、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组件进行详细地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图1至图4所示的耳机组件,包括:

耳机1;

充电盒2,所述充电盒2用于收纳所述耳机1;耳机1部分伸入充电盒2内,充电盒2作为收纳耳机1的结构,能够保护耳机1结构不会受到损坏的同时,还能够为耳机1充电。

第一阵列磁性件3,所述第一阵列磁性件3可活动的设置于所述充电盒2内;

第二阵列磁性件4,所述第二阵列磁性件4设置于耳机1内;耳机1通常为两只,分别为左耳耳机和右耳耳机,左耳耳机和右耳耳机内均设置有第二阵列磁性件4。相应的,在与左耳耳机和右耳耳机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阵列磁性件3。

在所述耳机1处于所述充电盒2内,且所述充电盒2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所述第二阵列磁性件4在所述充电盒2的深度方向上位置对应,且所述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所述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产生第一作用力,所述耳机1处于所述充电盒2的第一位置;其中,充电盒2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盖体21处于扣合在盒体22的状态,也就是充电盒2处于关闭状态;当充电盒2关闭后,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磁铁32之间的吸力可以辅助使耳机1进行固定,避免耳机1轻易的从耳机1内中脱落,造成损坏。

在所述耳机1设置于所述充电盒2内,且所述充电盒2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所述第二阵列磁性件4在所述充电盒2的深度方向上错位设置,且所述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所述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产生第二作用力,所述耳机1处于所述充电盒2的第二位置;其中,充电盒2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盖体21处于扣合在盒体22的状态,也就是充电盒2处于关闭状态。当充电盒2打开后,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的第二作用力能够将部分耳机1推出充电盒2,耳机1露出充电盒2的部分越多,用户取用过程中也就能够捏住更大的体积,更加便于用户的取用。

其中,所述第一作用力与第二作用力不同。具体地,第一作用力为吸力,第二作用力为斥力。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产生第一作用力时,能够辅助加强耳机1在耳机盒2内的稳定性。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产生第二作用力时,第一阵列磁性件3在耳机盒2内的深度方向上位置固定,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产生的斥力会推动耳机1,以使所述耳机1向远离所述充电盒2底部的方向移动。

现有技术中,耳机1和充电盒2内也会设置磁铁,但是充电盒2内的磁铁与耳机1上设置的磁铁磁极相反,无论充电盒2处于何种状态,充电盒2内的磁铁均会对耳机1产生吸力。当用户需要将耳机1从充电盒2内取出时,充电盒2内的磁铁持续对耳机1产生吸力,同时由于耳机1露出充电盒2的部分体积较小,用户本身能够捏住的部分便较小,在充电盒2内的磁铁和耳机1上的磁铁之间的吸力作用下,耳机1便会很难取出。同时现有技术中通常会采用较为光滑的壳体做耳机1的外壳,不但能够提高耳机1的颜值,也能够使用户佩戴过程中更加舒适,但是光滑的壳体会进一步增加取出耳机1的难度。尤其是在用户的手上有水或是灰尘时,更是会进一步减小手与耳机1之间的摩擦力,使耳机1更加难以取出。

但是,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阵列磁性件3在充电盒2内位置的改变,从而实现了当需要将耳机1放入充电盒2内时,打开盖体21,将耳机1放入相应位置,此时第一阵列磁性件3的位置为推出位置,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具有斥力。随着充电盒2逐渐关闭,第一阵列磁性件3在充电盒2内的位置不断移动,直至充电盒2关闭后,第一阵列磁性件3移动至初始位置。此时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产生了吸力,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阵列磁性件4配合使耳机1能够固定于充电盒2内,保证充电过程的稳定。

当用户需要将耳机1从充电盒2内取出时,通过打开充电盒2,使第一阵列磁性件3由初始位置向推出位置移动,相应的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断发生着改变,直至充电盒2完全打开,第一阵列磁性件3移动至推出位置。此时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的吸力消失并产生了斥力,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的斥力能够推动耳机1向远离充电盒2内的方向移动,进而使耳机1露出充电盒2的体积增大,为用户提供了更大的抓取体积,从而解决了耳机1从充电盒2内取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用户拿取耳机1的难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阵列磁性件3包括第一磁铁31和第二磁铁32,所述第一磁铁31和所述第二磁铁32的磁极相反,所述第二阵列磁性件4包括第三磁铁41和第四磁铁42,所述第一磁铁31与所述第三磁铁41的磁极相反,所述第二磁铁32与所述第四磁铁42的磁极相反。通过将第一阵列磁性件3设置为磁极相反的第一磁铁31和第二磁铁32,将第二阵列磁性件4设置为磁极相反的第三磁铁41和第四磁铁42,从而实现随着第一阵列磁性件3位置的改变,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能够出现斥力或吸力的效果,进而实现将耳机1部分推出充电盒2或是将耳机1吸附在充电盒2内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充电盒2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磁铁31和所述第四磁铁42在所述充电盒2的深度方向上位置对应。例如,第一磁铁31和第三磁铁41相对于第二磁铁32和第四磁铁42更加靠近第一侧面211设置,第一磁铁31为N极,第二磁铁32为S极,第三磁铁41为S极,第四磁铁42为N极。随着充电盒2的打开,第一阵列磁性件3向远离第一侧面211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磁铁31和第四磁铁42位置对应,第二磁铁32和第三磁铁41错位设置,或是少部分的第三磁铁41与第一磁铁31位置对应,少部分的第四磁铁42与第二磁铁32位置对应,此时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产生斥力,能够将耳机1部分推出充电盒2,使耳机1露出充电盒2的体积增大。

可选地,所述充电盒2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磁铁31和所述第三磁铁41在所述充电盒2的深度方向上位置对应,所述第二磁铁32和所述第四磁铁42在所述充电盒2的深度方向上位置对应。当第一磁铁31与第三磁铁41相对,第二磁铁32与第四磁铁42相对时,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产生吸力,同时耳机1能够相对固定的收纳在充电盒2内。

可选地,所述充电盒2包括盒体22和盖体21,所述盖体21的第一侧面211和所述盒体22的第二侧面221转动连接,所述耳机1能够插入所述盒体22内,所述盖体21的第一侧面211上设置有连杆5,所述连杆5的两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面211和所述第一阵列磁性件3上,随着所述盖体21的开合,所述第一阵列磁性件3在所述盒体22内移动。通过连杆5,使盖体21和第一阵列磁性件3之间实现传动效果。当盖体21关闭时,第一阵列磁性件3位于初始位置,当盖体21打开时,第一阵列磁性件3位于推出位置。随着盖体21的开合,盖体21第一侧面211的角度发生改变,从而带动连杆5在盒体22内移动,进而带动第一阵列磁性件3的在初始位置和推出位置之间移动。

可选地,所述盒体22内设置有传动组件6,所述传动组件6包括滑杆61和滑块62,所述滑杆61固定于所述第一侧面211的内壁上,所述滑块62活动设置于所述滑杆61上,所述第一阵列磁性件3设置于所述滑块62上并与所述滑块62同步运动,所述连杆5转动连接与所述滑块62上。滑杆61作为滑块62的导向杆,限定了滑块62的滑动方向,在开合盖体21时,第一侧面211带动连杆5移动,同时,滑块62推动或拉动滑块62沿滑轨移动。从而实现了随着盖体21的开合,第一阵列磁性件3在盒体22内的移动。当然,传动机构与连杆5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凡是随着盖体21的开合,能够实现带动第一阵列磁性件3靠近或远离第一侧面211的结构均可。

可选地,所述滑杆6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耳机1的插入方向。耳机1插入盒体22内的方向通常为盒体22的深度方向,通过将滑杆61垂直设置,使滑块62能够通过位移较短的距离即可达到指定位置,减小了传动机构在充电盒2内所占用的体积。

可选地,所述连杆5的两端与所述第一侧面211和所述第一阵列磁性件3之间通过铰链连接。为了避免盖体21在开合过程中,连杆5的转动角度过大,导致滑块62抵顶在第一侧面211对滑块62和第一侧面211造成损伤,或是滑块62脱离滑轨导致第一阵列磁性件3无法随着盖体21的开合到达指定的初始位置和推出位置。通过铰链能够辅助限制盖体21的开合角度,进而能够限定第一阵列磁性件3在充电盒2内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盖体21上与第一侧面211相对一侧设置有第五磁铁,所述盒体22上与所述第二侧面221相对一侧设置有六磁铁,所述第五磁铁和所述第六磁铁之间磁极相反,所述充电盒2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五磁铁和所述第六磁铁相吸。在扣合盖体21后,第五磁铁和第六磁铁之间的吸力能够使盖体21稳定的扣合在盖体21上,避免日常使用过程中,由于碰撞等情况导致盖体21打开,耳机1脱落。

可选地,所述耳机1包括主体11,所述第二阵列磁性件4设置于所述主体11内。耳机1通常设置于盒体22的开口处,同时,盒体22的开口处做出与主体11相应的造型,从而实现的对耳机1进行限位的作用,避免耳机1在盒体22内转动。通过将第二阵列磁性件4设置在主体11内,第一阵列磁性件3设置于充电盒2内对应主体11的位置,能够有效的利用充电盒2内的空间,避免充电盒2体积的增大。

可选地,所述充电盒2内设置有伸缩式探针,所述耳机1包括主体11和耳柄12,所述耳柄12的一端与所述主体11连接,所述耳柄12的另一端设置有触点13,所述充电盒2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伸缩式探针被所述触点13挤压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耳机1与所述充电盒2电连接;所述充电盒2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伸缩式探针处于弹起状态。耳柄12上的触点13将伸缩式探针挤压变形后能够实现触点13和伸缩式探针之间的电连接,进而能够实现为耳机1充电的效果,耳机1放入盒体22内后,扣合盖体21,使第一阵列磁性件3与第二磁铁32之间产生吸力,进而带动耳机1向盒体22底部移动,触点13挤压伸缩式探针,并使伸缩式探针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实现对耳机1充电的效果,同时也保证了伸缩式探针和触点13之间连接的稳定。当打开盖体21后,第一阵列磁性件3和第二阵列磁性件4之间产生斥力,使耳机1向远离盒体22底部的方向移动,便于用户将耳机1取出,此时伸缩式探针处于弹起状态。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相关技术
  • 耳机收纳盒、无线耳机、耳机组件及耳机组件的交互方法
  • 无线耳机组件,无线耳机组件中的收纳盒以及无线耳机
技术分类

06120113788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