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插座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6:35


插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820864498X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安全组合插套。该安全组合插套,包括有插套A、插套B,所述插套A和插套B均设有“U”型凹腔,所述插套A的“U”型凹腔的朝向与插套B的“U”型凹腔的朝向相同,所述插套A设于所述插套B的“U”型凹腔中。其存在的问题是插套A和插套B是分别独立的,两者之间没有紧密地固定在一起,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电接触不良的现象。

在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5206096188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安全插座。该安全插座中,用于容置插头的插片的火线插握组件与零线插握组件是通过火线导电片和零线导电片分别与电源电连接,在插头未插入的情况下,火线导电片与零线导电片的两端的触点均断开,两个插握组件并未连通电源;且由于两个插握组件分别设置在火线导电片与零线导电片之间,只有当相适配的插头的插片分别插入到两个插握组件中,两个插片的一端才能分别推动火线导电片的第二端或零线导电片的二端分别与电源电连接,且插片的此端与其对应的火线导电片的第二端或零线导电片的第二端绝缘设置,同时,插片的另一端与其对应的零线导电片的第一端或火线导电片的第一端连接并通电,可以有效防触电。其存在的问题是 火线插握组件与零线插握组件上的转动片、接触片是分立的两个部件,转动片与接触片之间的电连接是不可靠的,并且转动片本身是不具有弹性的,需要在两个转动片之间设置一个弹性元件来使其可以夹持,不但部件多,制造、装配均麻烦,在导电上接触不可靠,过电流大时容易烧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利用插头的插脚实现开关控制,常态接插电极不带电,使用安全的插座。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第一种插座,包括有外壳,所述的外壳上设有电极插孔,所述的外壳上的电极插孔内对应位置设有接插电极,所述的接插电极上设有连接片或者连接框,在所述的连接片或者连接框上设有电极夹片和侧触片,所述的侧触片处在电极夹片的一侧,所述的侧触片正面或者背面设有导电片,所述的侧触片与导电片之间设有间隔并且形成一个常开触点,所述的侧触片或者导电片与电极夹片之间设有绝缘件或绝缘层。

绝缘件或绝缘层可以将电极夹片与导电片进行电隔离。当插头插入时,绝缘件或绝缘层可以挡在电插脚的一侧,使电插脚与导电片之间无法电接触。而侧触片与导电片之间形成一个常开开关,利用插头的电插脚作为按键,来触动绝缘件或绝缘层,进而驱动侧触片或者导电片,使两者接触实现开关的开启,再利用侧触片或导电片的复位实现断开,从而实现开关控制的目的。常态下,侧触片与电极夹片都长在连接片或者连接框上,侧触片与电极夹片之间实现无缝连接,不存在接触电阻。而侧触片与导电片之间有间隔,这样,接插电极在外壳中处于独立状态,即不与任何带电金属件接触,因此常态下不带电,使用安全。虽然在插座与电源之间存在有一个开关,但不是现有技术中的一个独立开关,仅仅是利用了接插电极与带电的导电片的一部分进行接触与分离,从而实现了电极夹片与电源之间的通、断控制,装配简单。

基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第二种插座,包括有外壳,所述的外壳上设有电极插孔,所述的外壳内对应电极插孔位置设有接插电极,所述的接插电极上设有连接片或者连接框,在所述的连接片或者连接框上设有电极夹片,所述的接插电极上设有侧触片,所述的侧触片处在另一个电极插孔内对应的电极夹片的一侧,所述的侧触片正面或者背面设有电极片,所述的侧触片与电极片之间设有间隔并且形成一个常开触点,所述的侧触片或者电极片与对应的电极夹片之间设有绝缘件或绝缘层。

侧触片与电极片形成一个常开开关,其与第一种插座的发明构思都是利用插头的电插脚作为按键,进行开关操作。当插头插入插座时,电插脚触动绝缘件或绝缘层,驱动侧触片或者电极片,使其相互接触,实现开关的开启。当拔出插头后,利用侧触片或者电极片的复位实现断开,从而实现开关控制的目的。使用上述插座,手指无意触摸到电极插孔内的电极夹片,均不会有触电的危险。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种插座与其配套使用的两插插头立体图。

图2为图1中插座内部导电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第一种插座外壳内部导电部分的接插电极、动触片、电极片结构立体图。

图4为与配套三插插头使用的插座立体图。

图5为第二种插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第二种插座的外壳内部导电部分的接插电极、动触片、电极片结构立体图。

图7为图6中的接插电极、动触片、电极片在外壳内的立体图。

图8为第二种插座与配套三插插头使用的插座立体图。

图9为第三种插座的底座内部立体图。

图10为图9去掉底座后的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11为连接片上设有一个电极夹片和一个侧触片的接插电极立体图。

图12为图11中接插电极的主视图。

图13为连接框上设有一个电极夹片和一个侧触片的接插电极立体图。

图14图为13中接插电极的主视图。

图15为电极夹片铜片冲压成型的状态立体图。

图16是对图15中冲压成型铜片进行弯折形成电极夹片的状态立体图。

图17是图15中冲压成型铜片主视图。

图18是图16中电极夹片的主视图。

图19为插座外壳内部接插电极、动触片、电极片第一种设置的立体图。

图20为插座外壳内部接插电极、动触片、电极片第二种设置的立体图。

图21为插座外壳内部接插电极、动触片、电极片第三种设置的立体图。

图22为插座外壳内部接插电极、动触片、电极片第四种设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首先对本发明第一种插座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4中所示,本插座,包括有外壳1,外壳1上设有一对电极插孔2,外壳1上的火线的电极插孔2内对应位置设有至少一个接插电极3,接插电极3上设有连接片4或者如图12、13中所示的连接框23,在连接片4或者连接框23对应的两侧边设有电极夹片5,连接片4或者连接框23上设有侧触片6,侧触片6处在电极夹片5的一侧,侧触片6与电极夹片5之间设有导电片7,侧触片6与导电片7之间设有间隔并且形成一个常开触点。

导电片7内面与电极夹片5之间设有绝缘件或绝缘层8,详见图3中虚线部所示,该绝缘件或绝缘层8在此起到电隔离的作用,使电极夹片5与导电片7之间无法电接触。触电的产生,往往是不慎将一个金属杆或片插入电极插孔2中造成的。采用本技术方案,即使该金属杆或片在接插电极3的两个电极夹片5中间向一侧移动,只能触及到绝缘件或绝缘层8,而无法与导电片7实现电连接,有效地避免了触电的产生。接插电极3是由一个铜片冲压而成,连接片4或者连接框23、电极夹片5和侧触片6在一片铜片上形成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当插头17的电插脚18插入电极夹片5时,一方面电极夹片5会前后张开,并且夹在电插脚18的正反面上,另一方面,电插脚18的一个侧边可以顶到绝缘件或绝缘层8上,通过绝缘件或绝缘层8触动导电片7向侧触片6运动,并使其与侧触片6接触,实现电连通。也就是说通过挤压绝缘件或绝缘层8可使导电片7与侧触片6接触而使触点闭合,让常开触点接通。

绝缘件或绝缘层8可以使电插脚18与导电片7之间实现电隔离。此时的导电片7与侧触片6形成一个常开开关,使用时,相当于在一个火线或零线回路上串接了一个常开开关,只有在电插脚18插入电极夹片5后才能开启该常开开关。因此,若导电片7带电,只要插头17的电插脚18插入电极夹片5,则常开开关接通,电压可通过侧触片6传至其对应的电极夹片5夹持的电插脚18上。反之开关断开,接插电极3上不带电。在常态时,无论是手指触及到该接插电极3是不会触电的。现有技术中的插座,其中的电极夹片直接接在火线和零线上,手指或通过金属件撩拨触及到电极夹片,则会产生漏电或短路,触及人身安全,而将本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接插电极3设置在火线上,就可以避免触电,因此可以大大地提高电器使用的安全性。绝缘件8可以是塑料板、塑料片、塑料杆、塑料块等具有绝缘性能的物体,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刚性,可以被电插脚18驱动而产生运动。绝缘层8可以采用绝缘涂料涂覆在导电片7表面而形成的一个薄层,或者是套在导电片7的绝缘套,也可以是包裹在导电片7上的绝缘膜,其仅仅保证导电片7与电插脚18之间的绝缘。

外壳1上的一对电极插孔2内对应位置分别设有两个接插电极3,导电片7相应有两个,并且分别与两个侧触片6形成两个常开触点,两个导电片7内面分别与两个电极夹片5之间分别设有绝缘件或绝缘层8。这样,使用时相当于分别在火线或零线上串接了一个常开开关。因此,在安装时,可以不用考虑区分火线零线的连接,无论哪个接插电极3接在火线上,都能保证接插电极3不会带电,便于安装。同时,手指触及到任何一个接插电极3都可以避免触电的危险。

本实施例中,两个接插电极3相同。装配时,将其中一个旋转180度,之后对应设置在一对平行的长方形电极插孔2内侧,此时,在每个接插电极3上都可以与其对应的导电片7之间设置一个常开开关。便于在外壳1中采用相同的两套零部件安装,结构简单,安装容易。在两条电源线中,无论哪个导电片7接在火线上,用手指触及到任何一个接插电极3都不会触电或短路。只有相应的插头插入时,每个导电片7则与其对应的侧触片6接触,形成开关开启通电,两个开关形成双保险,大大地提高电器使用的安全性。

每个电极夹片5的另一侧各自分别设有一个电极片9,每个导电片7一端设置在一个接插电极3上的电极夹片5的一侧,并且与该电极夹片5上的侧触片6形成常开触点,每个导电片7的另一端设置在另一个接插电极3上的电极夹片5的另一侧,并且与对应的电极片9之间设有间隔,形成常开触点。两个电极夹片5两侧分别设有绝缘件或绝缘层8,绝缘件或绝缘层8处在侧触片6或者电极片9之间,可避免电插脚18插入后直接与侧触片6或者电极片9接触。绝缘层8可采用绝缘漆,或者其它绝缘的塑料涂料涂覆在侧触片6或者电极片9的内侧。

此时,一个电极夹片5一侧的侧触片6与导电片7一端之间形成常开开关,导电片7另一端在另一个电极夹片5右侧与其对应的电极片9间形成常开开关,共计四个常开开关,每个接插电极3至电极片9之间串联有两个常开开关。绝缘件或绝缘层8成为触动开关的按键。利用插头的两个插脚来触动四个绝缘件或绝缘层8便可以控制开关的通断。

当插头17的一个电插脚18插入电极夹片5时,该电插脚18的两个侧边可以顶到对应的两个绝缘件或绝缘层8上,触动两个常开开关开启,由于这两个常开开关分别处在两路上,因此任何一个接插电极3都不会与电极片9联通,只有当插头17的两个电插脚18插入电极夹片5时,四个常开开关方可开启,此时,两个接插电极3则分别与两个电极片9联通。这样,无论哪个电极片9接在火线上,用手指,或通过金属件撩拨触及到任何一个接插电极3都不会触电或短路。因为用一个金属件,如铁钉或螺丝刀,插入一个电极插孔2内撩拨只能打开一个或两个常开开关,而这两个常开开关分别处在火线或零线两个回路上,因此,即使使用者,如小孩在玩耍搞插座也不会触电。只有相应的插头插入时,每个导电片7则与其对应的侧触片6接触,形成开关开启通电,一般的金属件,如铁钉或螺丝刀,其宽度与插头17的一个电插脚18尺寸不同,尺寸大了进不了电极插孔2,尺寸小了不能同时打开两个开关形。因此,四个开关形成多重保险,极大地提高电器使用的安全性。即使采用两个金属件(如金属镊子)插入到两个电极插孔2中撩拨接插电极3,只要这两个金属件的尺寸与插头17的插脚18尺寸不同,就无法同时开启四个开关,因此也不会出现因短路而产生线路的烧毁。

外壳1上设有一对固定槽10,接插电极3设置在固定槽10中。固定槽10呈四方形,接插电极3上的连接片4或者连接框23也呈四方形,因此,连接片4或者连接框23的四个边可以抵在方形固定槽10的壁面上,使接插电极3在方形固定槽10中得以固定。绝缘件8设置在固定槽10的两端。接插电极3的宽度与固定槽10的尽量接近,使接插电极3被限位固定在固定槽10中。

绝缘件8可以是一片单独的塑料片,悬挂或者放置在固定槽10内,绝缘件8在固定槽10内保持可以灵活活动。此时的绝缘件8可以单独采用耐磨的材料制造,以便在与插脚18的长期接插过程中不易被磨损。绝缘件8根部固定在固定槽10底面上。这样,可以使得绝缘件8长在外壳1上,制造外壳1时可以在模具上一次注塑成型,装配时可以减少对绝缘件8的一道安装工序。而绝缘件8的上端部也具有良好的弹性,既可以在电插脚18被插入的触动下向外张开,又可以在电插脚18被抽出后自动复位,挡在接插电极3旁,可以使接插电极3处于设定的位置上,使其对着电极插孔2。

绝缘件8上段设有向内凸起的凸块11。电插脚18插入时,其两侧可以顶在凸块11上,凸块11凸起的尺寸决定绝缘件8运动的行程,触动凸块11便可使绝缘件8向外运动,凸块11凸起的越高,绝缘件8向外运动的距离越大。凸块11上端设有一个斜面,电插脚18前端一旦触及到该斜面,则可一直顶在斜面上,使绝缘件8保持平稳地向外运动。

一对固定槽10之间设有夹片槽12,导电片7上设有固定部19,固定部19设在夹片槽12中固定。

夹片槽12可以使导电片7固定在外壳1内。还可以使两个绝缘件或绝缘层8背后的导电片7在固定部19位置电联通并固定。导电片7被固定在夹片槽12中后,其前端向电极夹片5方向弹起。若在电极夹片5与导电片7之间为塑料绝缘件8,则导电片7前端设置弹压在塑料绝缘件8,一方面可以使塑料绝缘件8在电插脚18被抽走和可以自动复位,另一方面可以使导电片7与侧触片6之间保持一个恒定的间隔,给开关提供一个稳定的爬电距离,提高了开关的可靠性。

夹片槽12一端设有卡槽13,卡槽13与夹片槽12之间设有缺口14,电极片9设置在卡槽13中,导电片7上的触点可穿过缺口14与电极片9接触。

卡槽13用于固定电极片9。缺口14为导电片7与电极片9之间提供了一个隔离空间以及接触通道。电插脚18插入到接插电极3中,其侧边刚好可使绝缘件或绝缘层8向一端运动,驱动导电片7向外运动,并与电极片9接触。

外壳1设有面盖15和底座16,电极插孔2设置在面盖15上,固定槽10、夹片槽12和卡槽13设置在底座16上。这样,装配时,只要将接插电极3、导电片7和电极片9分别安装在固定槽10、夹片槽12和卡槽13中,就可以分别得到定位和固定,之后再将面盖15和底座16盖合在一起,这样,接插电极3、导电片7和电极片9就被固定在外壳1,而无需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进行固定,制造装配容易、快捷,省时省工。

绝缘件8根部固定在固定槽10底面上。这样,在制造时,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工艺,使绝缘件8与外壳1一体成型,可以省去在壳体1中安装绝缘件8的一道装配工艺程序。

基于同样构思,接着对本发明第二种插座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5~8中所示,本插座,包括有外壳1,外壳1上设有一对电极插孔2,外壳1内对应电极插孔2位置设有接插电极3,接插电极3上设有连接片4或者连接框23,在连接片4或者连接框23对应的两侧边设有电极夹片5,接插电极3上设有侧触片6,该侧触片6长在其中一个接插电极3的一侧,侧触片6与接插电极3呈一体结构,两者之间无接触电阻。侧触片6内面处在对应另一个电极插孔2内对应的电极夹片5的一侧,侧触片6外面设有电极片9,侧触片6与电极片9之间设有间隔并且形成一个常开触点,侧触片6与对应的电极夹片5之间设有绝缘件或绝缘层8。

由此可见,电极插孔2内电极夹片5对应的侧触片6与电极片9也形成了一个开关,常态下为断开状态。但该开关的开启控制却与上述的不同,该开关的控制是在另一个电极插孔2内,即需要将电插脚18从另一个电极插孔2插入或抽出,驱动绝缘件或绝缘层8使侧触片6向电极片9方向运动,方能控制该开关的开启或断开,否则是不会动作的。只有在电插脚18插入另一个电极插孔2内后,方能使开关接通,并且使该电极插孔2内的电插脚18与电源联通。因此,该技术效果不同以往哪个插脚进入插孔哪个插脚带电,并容易造成直接触电的危险,而是插入插孔的插脚不带电,未插入插脚的接插电极3带电,避免了直接触电的危险,大大地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特别是对于小孩在玩耍时,用手指,或通过金属件撩拨该电极插孔2内的接插电极3也不会产生触电,起到良好的防触电效果。

一对电极插孔2位置内分别对应设有两个接插电极3,每个侧触片6分别处在对方电极夹片5的一侧,电极片9相应有两个,两个电极片9分别处在两个侧触片6的外面。这样,两个侧触片6与两个电极片9分别形成了两个开关,并且分别处在火线和零线两个回路上,常态下为断开状态。

一对电极插孔2位置内分别对应设有两个接插电极3,每个侧触片6分别处在对方电极夹片5的一侧,电极片9相应有两个电极夹片5,绝缘件或绝缘层8相应设置两个,并且分别处在电极夹片5的一侧。

使用者用使用金属件撩拨任何一个电极插孔2内的接插电极3,只能使另一个电极插孔2内对应的接插电极3与火线或零线联通,而该电极插孔2内的接插电极3任然处于独立状态,即不会与零线或火线联通。在安装使用时,只要直接将两个电源端,如两个电极片9分别接在电源的火线或零线上,而不用考虑哪一个电极片9接火线,哪一个电极片9接零线,都可以有效地避免直接触电,安全使用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外壳1上设有一对固定槽10,接插电极3设置在固定槽10中,绝缘件8设置在固定槽10的两端。

绝缘件8根部固定在固定槽10底面上。绝缘件8上段设有向内凸起的凸块11。

夹片槽12一端设有卡槽13,卡槽13与夹片槽12之间设有缺口14,电极片9设置在卡槽13中,侧触片6上的触点可穿过缺口14与电极片9接触。

外壳1设有面盖15和底座16,电极插孔2设置在面盖15上,固定槽10和卡槽13设置在底座16上。

第一种插座中的外壳1适用于第二种插座的外壳1,在安装时,只需将第二种插座中的侧触片6置于夹片槽12中即可。电极夹片5用于夹持插头17的电插脚18,接地夹片20用于夹持三插头地插脚(图中未示出)。

基于同样构思,接着对本发明第三种插座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9、10中所示,第三种插座的外壳1同样设有面盖15和底座16,由于面盖15与上述相同而不再赘述。本插座,同样包括有塑料外壳1,外壳1上设有一对电极插孔2,外壳1上的电极插孔2内对应位置设有接插电极3,接插电极3上设有连接片4或者连接框23,在连接片4或者连接框23对应的两侧边设有电极夹片5,连接片4或者连接框23上设有侧触片6,侧触片6处在电极夹片5的一侧,侧触片6的背面设有定触片21,侧触片6与定触片21之间设有间隔并且形成一个常开触点。

使用时,当插头17的电插脚18插入电极插孔2后,会挤压侧触片6,使侧触片6与定触片21接触而使常开触点闭合。因此,当定触片21与电源连通,电压可经侧触片6传导至电极夹片5上,最终传导至插头。

当插头17拔出后,侧触片6回弹离开定触片21,常开触点复位,实现电断开。因此,常态情况下,电极夹片5保持不带电状态,无论手指或导电体触及到电极插孔2内的电极夹片5均不会触电,该插座具有良好的电器安全标准。为了使用安全,安装时,将带有侧触片6的电极夹片5接在火线回路上,这样可以保证使用者不慎触及到该电极夹片5夹片也不会触电。

外壳1上的一对电极插孔2内对应位置分别设有两个接插电极3,定触片21相应有两个,并且分别与两个侧触片6形成两个常开触点。这样,无论哪个电极夹片5接在火线回路上,不慎接触到电极夹片5都不会产生触电的危险,便于随意安装连接,安装方便。

电极夹片5的另一侧设有一个电极片9,电极片9正面对应设有一个导电片7并且相互之间对应设有间隔,形成常开触点,导电片7与定触片21连接在一起,电极夹片5的另一侧与导电片7之间设有绝缘件或绝缘层8。这样,在电极夹片5与电源之间则形成了两个串联的常开开关,并且是由电插脚18的侧边控制开启的,因此,即使手持金属杆或棍插入电极插孔2,顶多只能触及打开一个常开开关,而无法同时开启两个串联的常开开关。这样,小孩在玩耍时,用玩具的棍棒捅、撩电极插孔2也不易触电,大大提高了电器使用的安全标准。

导电片7与定触片21可以设置在一个接插电极3的两侧,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两个接插电极3的一侧。本实施例为后者,这样变成需要同时用物件插触两个电极插孔2才有可能使一个接插电极3与电源接通,这更加有利于防止触电,进一步提高了电器安全标准。

每个导电片7与定触片21设置在一个条形铜片上,条形铜片中部设有C形弯曲部,外壳1设有设有相应的夹片槽12,条形铜片至于夹片槽12中。C形弯曲部设置于条形铜片上,使导电片7在铜片上产生良好的弹性,同时又可使铜片固定在夹片槽12中固定,并且不影响导电片7的弹性。外壳1的底座16中设有圆柱,C形弯曲部上的一部分箍在圆柱上,使导电片7可以绕圆柱弯曲。因此,导电片7与定触片21即方便制造,又方便安装,还有良好的电连接效果,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弹性。

如图11、12中所示,这是在连接片4上设置一个电极夹片5的接插电极3。如图13、14中所示,这是在连接框23上设置一个电极夹片5的接插电极。与前述电极夹片5不同之处在于在连接片4或者连接框23上只有一个电极夹片5。侧触片6设置在该电极夹片5的侧边。图12、14中的点画线表示插入中心线,插头的插脚则沿该插入中心线进入到电极夹片5中,一般情况下,插入中心线处于侧触片6的中心线位置,其中的电极夹片5和侧触片6是设置在连接片4或者连接框23上的。电极夹片5弯折设置在连接片4或者连接框23上,电极夹片5的触点与根部分别处在插入中心线的两侧。该结构便于制造时便于一次冲压成型。当插头的插脚插入时,通过挤压电极夹片5上端的导向斜面,逼使电极夹片5触点向其根部一侧运动,直至越过插入中心线。此时电极夹片5可很有力地弹压在插头的插脚上,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电接触。

如图15、16、17和18中所示,这是在连接框23上设置有两个电极夹片5的的接插电极3的成型过程结构示意图。连接框23在成型之前由铜片冲压出一个直板,两个电极夹片5处于该直板上,并且弯折一定角度,使其上触点处在插入中心线的另一边。当直板弯折成“口”形状时,两个对称设置的电极夹片5上的接触点相互对顶,并且处于插入中心线。此时两个电极夹片5在插入中心线处均存在有预应力,这样可以将插头的插脚夹持的更加紧,起到良好的接触导电效果。

根据使用需求,接插电极3中的连接框23由多条导电直框边构成,由铜片弯折而成。铜片可以弯成“L”形状,形成二条框边构成的连接框。铜片也可以弯成“[”形状,形成三条框边构成的连接框。铜片还可以弯成 “口”形状,形成四条框边构成的连接框等。除了首尾两端,其中每个相邻的框边首尾都是连成一体的。因此,接插电极3中的电流可以通过各个串联框边形成的边框传导至各个电极夹片5和侧触片6。制造时,可以在一块铜片上冲压成型,使铜片形成 “F”或“E”状及其它结构,然后将框边进行弯折即可形成接插电极3,制造方便、简单、容易。此时,不但接插电极3上的电极夹片5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电极夹片5端部至根部会对插头的插脚产生产生第一个夹持力。插电极3中电极夹片5所处的边框与侧触片6所处的框边之间也存在一个张弛的弹力。因此,插头的插脚将受到两个弹力的叠加,使得电极夹片5可以与插头的插脚之间有良好的电接触,这样,接插电极3与插脚之间通电接触不易发热。每相邻的框边之间无缝连接,不存在接触电阻,大大降低了接插电极3通电发热问题,而且制造方便。接插电极3呈一体结构,因此,装配时,仅仅涉及一个零件安装,操作简单、快捷。

制造时,可以先将铜片冲压成“E”状结构,使电极夹片5和侧触片6与其对应的框边成一个夹角,该夹角可使连接片4的触点与根部分别处在插入中心线的两侧,最后只要将铜片 “E”状竖片弯折成框,自然一对电极夹片5之间就会有一定的预应力。

侧触片6与导电片7之间的位置设置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图19~22中所示,侧触片6正面或者背面设有导电片7,每一组相邻的侧触片6与导电片7之间设有间隔,并且形成一个常开触点,在侧触片6或者导电片7与电极夹片5之间设有一个绝缘件或绝缘层8。这样,形成了四种形式的常开开关。在侧触片6和导电片7组成的常开开关中,当侧触片6靠近电极夹片5时,插头的插脚首先推动绝缘件8,使侧触片6动作,侧触片6则成为动触片,导电片7则成为定触片。当导电片7靠近电极夹片5时,插头的插脚首先推动绝缘件8,使导电片7动作,则导电片7则成为动触片,而侧触片6则成为定触片。在电极片9和导电片7组成的常开开关中,当电极片9靠近电极夹片5时,插头的插脚首先推动绝缘件8,使电极片9动作,电极片9则成为动触片,导电片7则成为定触片。当导电片7靠近电极夹片5时,插头的插脚首先推动绝缘件8,使导电片7动作,则导电片7则成为动触片,而电极片9则成为定触片。

相关技术
  • 一种插座盖板、插座底板、插座壳体和插座
  • 插座壳体组件及使用该插座壳体组件的插座
技术分类

0612011380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