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促进创面皮肤愈合的皮肤贴合装置及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5:48


一种促进创面皮肤愈合的皮肤贴合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促进创面皮肤愈合的皮肤贴合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皮肤创伤愈合是指由于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组织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过程的协同作用;最轻度的创伤仅限于皮肤表皮层,稍重者有皮肤和皮下组织断裂,并出现伤口,严重的创伤可有肌肉、肌键、神经的断裂及骨折。

现有的皮肤贴合装置包括位于伤口两侧的胶粘板,两侧胶粘板内侧上的塑胶基梁,塑胶基梁分为第一、第二基带,第一基带设有通孔,第二基带设有螺孔,两侧塑胶基梁之间等间距分布的塑胶螺杆,塑胶螺杆一端为限位块,一端为螺纹柱,限位块用于将螺杆固定在通孔处,螺纹柱与螺纹通过套筒把手的旋转调节两胶粘板间距离,进而调节施加于伤口的力度;但是,胶粘板和塑胶基梁的硬度较大,不易弯曲,在一些弯曲的身体部位会对该装置与皮肤的贴合造成阻碍;而且,现有的皮肤吻合器为塑胶螺杆等间距固定于塑胶基梁之上,无法根据伤口大小调节。

发明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促进创面皮肤愈合的皮肤贴合装置及方法,本公开解决了传统皮肤贴合装置不能满足对弯曲身体部位的柔性适应的问题,同时,可实现根据伤口大小进行调整,达到减小二次伤害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促进创面皮肤愈合的皮肤贴合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促进创面皮肤愈合的皮肤贴合装置,包括基梁、粘贴板和塑胶螺杆;

所述基梁包括第一基梁和第二基梁,长度方向均设置有长孔;

所述塑胶螺杆为多个,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一基梁的长孔内,另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二基梁的长孔内;所述塑胶螺杆靠近所述第一基梁的一端设置第一限位块和第一螺帽,靠近所述第二基梁的一端设置第二限位块和第二螺帽;

所述粘贴板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梁上的第一粘贴板和固定在所述第二基梁上的第二粘贴板。

进一步的,所述基梁上设置有刻度。

进一步的,所述塑胶螺杆包括第一塑胶螺杆和第二塑胶螺杆;所述第一塑胶螺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塑胶螺杆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塑胶螺杆外套设螺筒,所述第二塑胶螺杆与所述螺筒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塑胶螺杆远离所述螺筒的一端设置螺纹,与所述第一螺帽配合;所述螺筒远离所述第一塑胶螺杆的一端设置螺纹,与所述第二螺帽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塑胶螺杆远离所述第一塑胶螺杆的一端设置有旋拧柱;所述旋拧柱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六边形。

进一步的,促进创面皮肤愈合的皮肤贴合装置还包括套筒把手,所述套筒把手的一端设置有六边形孔,与所述旋拧柱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基梁采用液态硅胶,所述液态硅胶采用硫化硅橡胶。

进一步的,所述粘贴板使用硅胶留置针贴,包括依次设置的离型保护层、硅胶粘性层、聚氨酯膜层和离型纸支撑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均为锥形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直径小的一端相对设置,直径大的一端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基梁和所述第二基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促进创面皮肤愈合的皮肤贴合方法,采用了如第一方面提供的促进创面皮肤愈合的皮肤贴合装置;包括以下内容:

向外旋出所述第一螺帽和所述第二螺帽,螺帽与限位块的距离增大,塑胶螺杆松动,将塑胶螺杆沿基梁移动,找到基梁上的对应刻度,确定位置后,将所述第一螺帽和所述第二螺帽向里旋进,螺帽与限位块的距离减小,将基梁夹在中间,固定螺杆;

依次把套筒把手与塑胶螺杆旋拧柱套好,旋转套筒把手,带动第一基梁、第二基梁及粘贴板向伤口靠近,达到压紧伤口的目的;

或,向外旋出所述第一螺帽和所述第二螺帽,螺帽与限位块的距离增大,塑胶螺杆松动,将塑胶螺杆沿基梁移动,使得所有的塑胶螺杆均位于伤口的两侧,找到基梁上的对应刻度,确定位置后,将所述第一螺帽和所述第二螺帽向里旋进,螺帽与限位块的距离减小,将基梁夹在中间,固定螺杆,将多余的粘贴板与硅胶基梁剪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的有益效果为:

1.本公开中各个塑胶螺杆之间的距离可调整,实现了可根据伤口情况调整间距。

2.本公开中可实现调整整个装置尺寸的目的,通过调整螺杆位置,使得多根螺杆都能位于伤口的两侧,满足多根塑胶螺杆的皮肤贴合器最接近伤口大小,但仍大于伤口的要求;避免了部分塑胶螺杆不能被利用的问题,同时,避免了贴合装置与伤口处皮肤的直接接触问题,能够最大程度保证伤口恢复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并且保证了恢复过程中不会因接触感染细菌被污染,极大减轻了感染风险。

3.本公开中整个装置质地软,在弯曲的身体部位能较好地随肢体的弯曲而发生形变,对粘贴造成较小的阻力,达到防止装置脱落的目的,使装置能够与皮肤紧紧地贴合。

4.本公开设计了配套的智能化套筒把手,能够对旋转力的量化来自动判断塑胶螺杆旋转带来的拧紧程度,从而使四个螺杆松紧保持在同一水平上,不会出现过松或者过紧的以及各处松紧不一致情况的发生;避免了由于人工夹紧时伤口处受力不合理对患者带来的愈合缓慢、发炎红肿和二次伤害。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施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施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1的塑胶螺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1的套筒把手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1的旋拧柱示意图;

图中,1、基梁;2、粘贴板;3、塑胶螺杆;31、第一塑胶螺杆;32、第二塑胶螺杆;33、螺筒;34、第一螺帽;35、第二螺帽;36、旋拧柱;37、限位块;311,第一螺纹;321第二螺纹;331,第三螺纹;4、套筒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说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促进创面皮肤愈合的皮肤贴合装置,包括基梁1、粘贴板2和塑胶螺杆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梁1包括第一基梁和第二基梁,长度方向均设置有长孔;所述塑胶螺杆3为多个,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一基梁的长孔内,另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二基梁的长孔内;所述塑胶螺杆靠3近所述第一基梁的一端设置第一限位块和第一螺帽34,靠近所述第二基梁的一端设置第二限位块和第二螺帽35;优选的,所述塑胶螺杆3的数量设置为4个。

所述粘贴板2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梁上的第一粘贴板和固定在所述第二基梁上的第二粘贴板;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粘贴板2与所述基梁1可以通过胶粘结的方式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中,所述基梁1上设置有刻度,可以理解的是,刻度设置在所述基梁1长度方向确面上操作者的侧面上;具体的,所述基梁1设计为左右贯通状的长条圆棍,上标有刻度,用于确定所述塑胶螺杆3的位置,使医护人员在移动所述塑胶螺杆3后,可以根据刻度保持塑胶螺杆3与所述基梁1垂直。

如图2所示,所述塑胶螺杆3包括第一塑胶螺杆31和第二塑胶螺杆32;所述第一塑胶螺杆3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塑胶螺杆32的直径;所述第二塑胶螺杆32外套设螺筒33,所述第二塑胶螺杆32与所述螺筒螺纹连接33;所述第一塑胶螺杆31远离所述螺筒33的一端设置螺纹,与所述第一螺帽34配合;所述螺筒33远离所述第一塑胶螺杆31的一端设置螺纹,与所述第二螺帽35配合;所述第二塑胶螺杆32远离所述第一塑胶螺杆31的一端设置有旋拧柱36;所述旋拧柱36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为六边形。

在本实施例中,促进创面皮肤愈合的皮肤贴合装置还包括套筒把手4,所述套筒把手4的一端设置有六边形孔(六边形孔位于所述套筒把手4端部,图中未标出),与所述旋拧柱36配合;具体的,当用所述套筒把手4旋紧所述塑胶螺杆3时,所述塑胶螺杆3会带动第一胶粘板向靠近伤口的方向移动,压紧伤口;而当用所述套筒把手4旋送所述塑胶螺杆3时,所述塑胶螺杆3向远离伤口的方向移动,带动第一胶粘板向左移动,减小施加于伤口两侧的力,塑胶螺杆3移动、合并伤口时,螺筒33不动,因此,螺筒33和第一塑胶螺杆31之间需要设置一定的间隙。

设计对所述塑胶螺杆3拧紧加压的智能化套筒把手,避免由于人手动进行螺杆旋转上劲时,由于对伤口加紧程度判断不准确而导致的伤口夹紧力度不一致,致使有的位置伤口贴合过松造成的愈合缓慢和伤口感染,而有的位置力度过大而导致的红肿和糜烂现象的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梁1采用液态硅胶;具体的,液态硅胶(LSR)采用高温硫化硅橡胶的一种,无毒性,并且能够发生较大形变,在一些弯曲的身体部位能较好地随肢体的弯曲而发生形变,对粘贴板的粘贴造成较小的阻力,达到防止装置脱落的目的,使装置能够与皮肤紧紧地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粘贴板2使用硅胶留置针贴;使用硅胶留置针贴作为粘贴板,质地软,同时粘贴时间长,无过敏,揭除时无痛感;具体的,该硅胶留置针贴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离型保护层、硅胶粘性层、聚氨酯膜层、离型纸支撑层,上述聚氨酯膜层为溶剂型PU膜,可通过以下工艺制备:首先准备溶剂型聚氨酯胶水、双面离型的格拉辛离型纸,其中,格拉辛离型纸的淋膜面离型力控制在200-500g,格拉辛离型纸的非淋膜面离型力控制在30-200g;根据溶剂型PU膜厚度设定好淋膜的喷头间隙,在格拉辛离型纸的淋膜面淋上溶剂型聚氨酯胶水;然后将淋上溶剂型聚氨酯胶水的格拉辛离型纸经过传送带进入烘箱,格拉辛离型纸与传送带保持水平向前传送,避免因两者有夹角角度导致溶剂型PU膜厚度不均;最终烘干后即制成需要的溶剂型PU膜。

通过改变所述胶粘板2及所述基梁1的材料,增加其弹性,使其更容易弯曲形变,更好地与皮肤贴合,且长时间不脱落;所述塑胶螺杆3可沿塑胶基梁移动,医护人员可根据伤口情况对塑胶螺杆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均为锥形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块直径小的一端相对设置,直径大的一端分别靠近所述第一基梁和所述第二基梁。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或过程为:

当用所述套筒把手4沿螺纹旋紧所述塑胶螺杆3时,所述塑胶螺杆3带动第一胶粘板向靠近伤口处移动,压紧伤口;而当用所述套筒把手4沿螺纹旋松所述塑胶螺杆3时,所述塑胶螺杆3远离伤口处移动,带动第一胶粘板向远离伤口处移动,减小施加于伤口两侧的力。

所述螺筒33外远离所述第一塑胶螺杆31的一端有一段螺纹,与所述第二螺帽35配套,隔一段与所述基梁1直径相等的距离后,在所述塑胶螺杆3中轴两侧设置与所述基梁1直径相等或略大的限位块37,用于卡住所述螺筒33;所述第一塑胶螺杆31远离所述螺筒33的一端也设置螺纹,与所述第一螺帽34配套,隔一段与所述基梁1直径相等的距离后,在所述塑胶螺杆3中轴两侧设置与所述基梁1直径相等或略大的限位块37,用于卡住所述第一塑胶螺杆31;当向里旋进螺帽时,螺帽与限位块37的距离减小,将所述基梁1夹在中间,达到固定的目的;当向外旋出螺帽时,螺帽与限位块37的距离增大,所述塑胶螺杆3松动,可以沿所述基梁1移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促进创面皮肤愈合的皮肤贴合方法,采用了实施例1中的促进创面皮肤愈合的皮肤贴合装置;包括以下内容:

向外旋出所述第一螺帽和所述第二螺帽,螺帽与限位块的距离增大,塑胶螺杆松动,将塑胶螺杆沿基梁移动,找到基梁上的对应刻度,确定位置后,将所述第一螺帽和所述第二螺帽向里旋进,螺帽与限位块的距离减小,将基梁夹在中间,固定螺杆;

依次把套筒把手与塑胶螺杆旋拧柱套好,旋转套筒把手,带动第一基梁、第二基梁及粘贴板向伤口靠近,达到压紧伤口的目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促进创面皮肤愈合的皮肤贴合方法,采用了实施例1中的促进创面皮肤愈合的皮肤贴合装置;包括以下内容:

向外旋出所述第一螺帽和所述第二螺帽,螺帽与限位块的距离增大,塑胶螺杆松动,将塑胶螺杆沿基梁移动,使得所有的塑胶螺杆均位于伤口的两侧,找到基梁上的对应刻度,确定位置后,将所述第一螺帽和所述第二螺帽向里旋进,螺帽与限位块的距离减小,将基梁夹在中间,固定螺杆,将多余的粘贴板与硅胶基梁剪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62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