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滚筒洗衣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46:07


滚筒洗衣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洗衣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滚筒洗衣机。

背景技术

目前,滚筒洗衣机一般具有机壳、设置在机壳内的外筒和设置在外筒内的滚筒,现有的外筒一般由前外筒和后外筒组成,前外筒和后外筒一般通过螺钉固定,通常轴承座是设置在后外筒的后壁上,为了满足洗衣机不同最高转速的需求,通常需要更换轴承座,使得轴承座与洗衣机的最高转速适配,使得能够满足洗衣机最高转速的同时且能够降低成本,但是,由于轴承座是固设于后外筒上的,在更换轴承座的同时也需要更换后外筒,有时也需要更换前外筒,这就造成需要生产多种带有不同种类轴承座的后外筒,使得后外筒的通用性较低,使得经济性较低,生产成本较大。并且,通常设置冷凝水与湿热空气进行换热使得湿热空气进行冷凝,将冷凝水导流至外筒内且导流至外筒后壁内侧,冷凝水与湿热空气接触并进行换热使得湿热将空气进行冷凝,设置导流筋对冷凝水进行导流,但是设置导流筋的方式使得冷凝水只能顺着导流筋流动,使得冷凝水的流经面积有限,冷凝效果不明显。现有的洗衣机一般通过前配重和上配重对洗衣机进行配重,但是设置的配重件较多,资源浪费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滚筒洗衣机,包括:

机壳;

外筒,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外筒的一侧端设有外筒开口且所述外筒内设有与所述外筒开口连通的放置空间;

滚筒,可转动的设于所述放置空间内;

烘干装置,设于所述外筒外侧,所述烘干装置将所述放置空间内的空气抽入其内并对空气进行加热,然后将加热后的高温干燥空气送回至所述放置空间内,高温干燥空气对衣物进行烘干形成湿热空气;

第二配重块,设于所述外筒设置所述外筒开口的一端且位于所述外筒开口的下方;

所述外筒包括:

前外筒,设于所述外筒的一侧端且所述前外筒的侧端设有所述外筒开口;

后外筒,设于所述前外筒设置所述外筒开口的对侧且与所述前外筒连接,所述后外筒远离所述前外筒的一侧设有后外筒后壁;

筒底,设于所述后外筒后壁远离所述前外筒的一侧,所述筒底与所述后外筒连接形成位于所述筒底和所述后外筒之间的冷凝空间;所述筒底的顶部设有将所述冷凝空间与筒底外空间连通的进水通道;

所述后外筒后壁上设有将所述冷凝空间与放置空间连通的排水通道;冷凝水经所述进水通道进入到所述冷凝空间内,然后通过所述排水通道流入所述放置空间内;所述烘干装置将所述放置空间内的湿热空气抽出前,所述冷凝空间内的冷凝水通过所述后外筒与所述湿热空气换热;

所述冷凝空间具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冷凝空间形成的区域包括与所述第二配重块配合的第一配重区,所述第一配重区设于所述筒底的顶部且与所述进水通道连接。

设置外筒包括前外筒、后外筒和筒底,便于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筒底,提高了后外筒和前外筒的通用性,节约成本;设置筒底和后外筒连接形成冷凝空间以通过后外筒对放置空间内的湿热空气进行除湿,冷凝水可在冷凝空间内暂存,能够提高冷凝效果;设置冷凝空间,当冷凝空间内进水时,可以使得冷凝空间中的水作为配重,冷凝水配重替代了上配重,节省上配重原有的空间,设置冷凝空间形成的区域包括与第二配重块相适配的第一配重区,能够提高洗衣机运转时的稳定性,延长洗衣机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若干个所述冷凝空间形成的区域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配重区内侧且与所述第一配重区连接的第一区和设于所述第一区外侧且与第一区连接的排出区,所述排出区与第一配重区间隔设置,所述排出区与所述排水通道连接,保证冷凝水能够顺利的排出冷凝空间,且能够提高对湿热空气的冷凝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位于所述第一配重区的一冷凝空间与进水通道连接,在若干个所述冷凝空间中,与所述进水通道连接的冷凝空间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最高处;位于所述排出区的一冷凝空间与所述排水通道连接,在若干个所述冷凝空间中,与所述排水通道连接的冷凝空间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最低处,能够保证进入第一配重区冷凝水能够顺利的流至排出区,保证冷凝水对湿热空气除湿烘干的正常进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

电机,驱动所述滚筒转动,所述电机设于所述外筒的外底部且偏向其左侧或右侧设置;

若干个所述冷凝空间形成的区域还包括与所述电机配合的第二配重区,所述第二配重区设于所述第一区的外侧且与第一区连接,所述第二配重区与第一配重区和排出区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配重区设于所述第一配重区的右侧或左侧,设置第二配重区能够适宜于电机的安装,能够提高洗衣机运转时的稳定性,延长洗衣机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若干个所述冷凝空间排布为围绕所述筒底中心设置的若干层,位于同层内的相邻两个所述冷凝空间之间设有用于连通两相邻所述冷凝空间的第三连通口,相邻两层冷凝空间之间设有第四连通口,第四连通口设于两相邻冷凝空间之间,所述第三连通口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第四连通口的开口面积,能够提高冷凝水在一层冷凝空间内流动的通畅形,保证冷凝水充满作为配重的区且在每个区内均匀分布,保证冷凝水配重功能较好的实现,提高洗衣机运转时的稳定性,延长洗衣机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位于同一层内的多个所述冷凝空间沿圆周设置,多层所述冷凝空间设置方向所在的圆为同心圆,同心圆的圆心在所述筒底的中心轴线上,使得冷凝空间围绕在筒底中心外侧,方便布局每个区的位置,能够实现冷凝水的配重功能。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筒底靠近所述后外筒的一侧设有筒底内侧壁,所述筒底内侧壁上设有内加强筋,所述内加强筋包括设于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四内加强筋和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五内加强筋,所述第四内加强筋沿圆周设置,多个所述第四内加强筋延伸方向所在的圆为同心圆,同心圆的圆心在筒底的中心轴线上,所述第五内加强筋沿第四内加强筋延伸方向所在圆的半径设置,多个所述第五内加强筋呈放射状分布,所述第四内加强筋与第五内加强筋相交,相邻两个第四内加强筋、相邻两个第五内加强筋以及筒底内侧壁形成槽体,槽体扣合在后外筒外壁面上且内加强筋外端与后外筒连接形成所述冷凝空间,便于实现冷凝空间且能够加强筒底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三连通口设于所述第四内加强筋上,所述第四连通口设于所述第三内加强筋上,方便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烘干外壳且所属烘干外壳内设有烘干风道,所述烘干风道具有烘干进风口,所述后外筒内设有将所述烘干进风口和所述放置空间连通的回风风道,所述回风风道具有回风进风口,所述回风进风口设于所述后外筒后壁的内壁面上;将回风进风口设置在后外筒后壁的内壁面上,能够使得放置空间内的空气向后外筒后壁流动,便于放置空间内的湿热空气通过后外筒后壁或后外筒后壁以及后外筒侧周壁靠近后外筒后壁的一端与冷凝空间内的冷凝水换热,湿热空气冷凝形成水,以对湿热空气除湿干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后外筒后壁上设有后壁通孔;所述外筒还包括:

轴承座,内嵌于所述筒底内且与所述筒底注塑连接成一体,所述轴承座与所述后壁通孔相对设置;

所述冷凝空间位于所述轴承座的外侧;所述滚筒远离所述外筒开口的一侧端设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套设有轴承且所述轴承设于所述轴承座内,设置轴承座设置在筒底上,在满足洗衣机在不同最高转速下的强度需求时,只需要选择对应的筒底即可,而不需要选择后外筒和前外筒,提高了后外筒和前外筒的通用性,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机的正视图;

图2是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机的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机的局部结构正视图;

图5是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7是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11是图10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机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筒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筒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筒底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19是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20是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21是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22是本发明提出的洗衣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23是图22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4是本发明提出的筒底的局部结构图;

图25是图24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6是本发明提出洗衣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27是本发明提出的筒底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28是图27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筒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筒底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机壳1;投入口11;外筒2;前外筒21;第一连接部211;第三连接部212;配重定位柱213;后外筒22;后外筒后壁221;后壁通孔2211;后外筒侧周壁222;第二连接部2221;第四连接部2222;排水通道223;回风风道224;回风进气口2241;回风出气口2242;电机放置位225;筒底23;进水柱230;进水通道231;内加强筋232;第一内加强筋2321;第二内加强筋2322;第三内加强筋2323;第四内加强筋2324;第五内加强筋2325;第一连通口2326;第二连通口2327;第六内加强筋2328;筒底内侧壁233;冷凝槽234;第一冷凝槽2341;第二冷凝槽2342;避让缺口235;第一避让缺口2351;第二避让缺口2352;第三避让缺口2353;定位柱236;第一侧周壁2361;第二侧周壁2362;台阶面2363;外加强筋板2371;第一隔板2372;第一过线槽2373;固线夹2374;第二隔板2375;第二过线槽2376;过线孔2378;外去除凹陷2379;内去除凹陷2381;内加强筋板2382;第一外加强筋2383;第二外加强筋2384;筒底外侧壁239;轴承座24;轴承座连接面241;轴承座连接孔242;外筒开口25;放置空间26;外筒侧周壁27;固定凸起271;第一固定柱2711;凸块2712;滚筒3;内筒开口31;透水孔32;门封42;门封通道421;旋转轴43;轴承44;烘干装置5;烘干外壳51;上风道机壳5101;下风道机壳5102;第一固定板511;第一加强板512;烘干风道52;烘干进气口521;烘干出气口522;烘干风机53;第一加热器54;第一配重块611;冷凝空间8;第一冷凝空间801;第二冷凝空间802;进水冷凝空间81;排水冷凝空间82;导流冷凝空间83;第三连通口841;第四连通口842;第一区851;排出区852;第一配重区853;第二配重区85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出一种滚筒洗衣机,参考图1-图28对洗衣机进行说明。参考图1-图4,洗衣机包括机壳1、外筒2和滚筒3。

外筒2设于机壳1内,其中,外筒2固设于机壳1内,机壳1内可设有固定支撑外筒的支撑装置,外筒2通过支撑装置设置在机壳1内。具体的,支撑外筒的支撑装置可为弹性支撑装置,能够减轻洗衣机洗涤时滚筒的转动对机壳的影响,能够起到减震的作用。

参考图1-图4,外筒2的一侧端设有外筒开口25,外筒2内设有与外筒开口25相连通的放置空间26。滚筒3可转动的设于放置空间26内,滚筒3靠近外筒开口25的侧端设有内筒开口31,内筒开口31与外筒开口25相对设置,滚筒3上设有透水孔32以连通外筒2和滚筒3。

机壳1靠近外筒开口25的侧板上设有投入口11,可通过投入口11将衣物放置于滚筒3内,投入口11处设有门体(未图示),门体用来打开或关闭投入口11。

洗衣机还包括门封42,门封42连接在投入口11与外筒开口25处,门封42封闭机壳投入口11与外筒开口25之间的缝隙,避免外筒2内的洗涤水通过机壳1与外筒2之间的缝隙流出外筒进入到机壳内。

现有的外筒一般由前外筒和后外筒组成,轴承座是设置在后外筒的后壁上,为了满足洗衣机不同最高转速的需求,通常需要更换轴承座,使得轴承座与洗衣机的最高转速适配,使得能够满足洗衣机最高转速的同时且能够降低成本,但是,由于轴承座是固设于后外筒上的,在更换轴承座的同时也需要更换后外筒,有时也需要更换前外筒,这就造成需要生产多种带有不同种类轴承座的后外筒,使得后外筒的通用性较低,使得经济性较低,生产成本较大。

因此,在本发明中,参考图5-图7,设置外筒2包括前外筒21、后外筒22、筒底23和轴承座24,轴承座24设置在筒底23内。

具体的,前外筒21设置在外筒2的一侧端,并且,前外筒21设置在外筒2设置外筒开口25的侧端,前外筒21的侧端设有外筒开口25。后外筒22设置在前外筒21设置外筒开口25的对侧,并且,后外筒22与前外筒21连接。后外筒22远离前外筒的一侧设有后外筒后壁221,后外筒后壁221上设有后壁通孔2211,其中,后壁通孔2211可设置在后外筒后壁221的中心位置,其中,后壁通孔2211可为圆形孔。筒底23设于后外筒后壁221远离前外筒21的一侧,筒底23与后外筒22连接。其中,筒底23与后外筒后壁221连接或者筒底23与后外筒后壁221以及后外筒侧周壁222靠近后外筒后壁221的一端连接。

具体的,参考图6-图7,前外筒21上设有第一连接部211,后外筒22上设有第二连接部2221,第一连接部221与第二连接部2221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二连接部2221插接,其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两者中,其中一者为插槽,另一者为插板,插板插入插槽内,能够使得两者之间产生定位第一连接部设置在前外筒的侧周壁上,第二连接部设于后外筒侧周壁222上。

前外筒21上还可设有第三连接部212,后外筒22上设有第四连接部2222,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连接,其中,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可通过螺钉连接,第四连接部2222设于后外筒侧周壁222上。

参考图4-图10,轴承座24设于筒底23内,轴承座24与后壁通孔2211相对设置。轴承座24固定在筒底23内,具体的,轴承座24嵌入在筒底内,并且轴承座24与筒底23通过注塑连接成一体,连接方式可靠且易实现。其中,轴承座24可位于筒底23的中心位置,即轴承座的中心轴线与筒底的中心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轴承座24与后壁通孔2211正对,即,轴承座的中心轴线与后壁通孔2211的中心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置外筒包括前外筒、后外筒和筒底,并且轴承座设置在筒底上,在满足洗衣机在不同最高转速下的强度需求时,只需要选择对应的筒底即可,而不需要选择后外筒和前外筒,提高了后外筒和前外筒的通用性,节约成本。

筒底23与后外筒22通过熔覆连接,连接方式可靠且易实现,筒底23与后外筒通过熔覆连接可形成位于后壁通孔2011外侧且成圈设置的密封带,使得筒底与后外筒之间密封连接,避免外筒内的水通过后壁通孔2211出来的水从筒底与后外筒之间流出。其中,筒底23与后外筒后壁211熔覆连接或者筒底23与后外筒后壁221以及后外筒侧周壁222靠近后外筒后壁的一端熔覆连接。

参考图9-图10,滚筒3远离内筒开口31的一端连接有旋转轴43,洗衣机还包括轴承44,轴承44设置在轴承座内,旋转轴43远离内筒开口31的一端插入至轴承内。滚筒3远离内筒开口的一端设有三角架(未图示),旋转轴43连接在三角架远离内筒开口的一侧。

洗衣机还包括烘干装置5,烘干装置5设于机壳1内且位于外筒2的外侧,烘干装置5将放置空间26内的空气抽入其内并对空气进行加热,然后烘干装置将加热后的高温干燥空气送回至放置空间内,高温干燥空气对衣物进行烘干形成湿热空气。具体的,烘干装置5从放置空间靠近后外筒后壁的一侧端抽出空气并对空气进行加热,然后烘干装置将加热后的高温干燥空气送回至放置空间靠近外筒开口的一侧端,高温干燥空气对滚筒内的衣服进行烘干形成湿热空气。

目前,通常设置冷凝水与湿热空气进行换热使得湿热空气进行冷凝,将冷凝水导流至外筒内且导流至外筒后壁内侧,冷凝水与湿热空气接触并进行换热使得湿热将空气进行冷凝,设置导流筋对冷凝水进行导流,但是设置导流筋的方式使得冷凝水只能顺着导流筋流动,使得冷凝水的流经面积有限,冷凝效果不明显。

因此,在本发明中,参考图11-图15,设置筒底23与后外筒22连接形成位于筒底和后外筒之间的冷凝空间8;冷凝空间8位于轴承座24的外侧;筒底23的顶部设有将冷凝空间8与筒底外空间连通的进水通道231,冷凝水可经过进水通道进入到冷凝空间内;后外筒后壁221上设有将冷凝空间8与放置空间26连通的排水通道223,冷凝空间8内的冷凝水可通过排水通道排出并排入到放置空间26内,冷凝水经进水通道进入到冷凝空间内,然后通过排水通道流入放置空间内,烘干装置8将放置空间26内的湿热空气抽出前,冷凝空间内的冷凝水通过后外筒与湿热空气换热以对湿热空气除湿干燥,湿热空气与位于冷凝空间内的冷凝水通过后外筒进行换热在后外筒内冷凝形成水,使得冷凝水对湿热空气进行了除湿干燥,湿热空气冷凝形成的水可与流入放置空间内的冷凝水一起排出外筒,其中外筒内的水通过外筒底部的排水部排出,排水部包括设置在外筒底部的排水。

设置外筒包括前外筒、后外筒和筒底,便于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筒底,提高了后外筒和前外筒的通用性,节约成本;设置筒底和后外筒连接形成冷凝空间以通过后外筒对放置空间内的湿热空气进行除湿,冷凝水可在冷凝空间内暂存,能够提高冷凝效果。

具体的,参考图11-图15,筒底上设有进水柱230,进水通道231设于进水柱230内,后外筒后壁上设有贯穿后外筒后壁的孔,排水通道223为孔通道,其中,进水柱231可设置在筒底的外边缘处且位于筒底的顶部,具体的,进水柱231设于竖直设置且过筒底中心的轴线上。排水通道223设于筒底靠近其底部的位置。

参考图14-图15,冷凝空间8包括位于进水通道处的进水冷凝空间81、位于排水通道处的排水冷凝空间82以及若干个位于进水冷凝空间和排水冷凝空间一侧的导流冷凝空间83,导流冷凝空间83与进水冷凝空间和排水冷凝空间连通,使得冷凝水进入进水冷凝空间然后排入导流冷凝空间内然后再排入排水冷凝空间内,其中,导流冷凝空间可形成若干个冷凝水通路,每个冷凝水通路由至少一个导流冷凝空间组成,其中,一个导流冷凝空间可以属于多个冷凝水通路。设置进水冷凝空间和出水冷凝空间保证冷凝水的正常进出,设置若干个导流空间,能够保证冷凝空间与后外筒的接触面积,能够增大湿热空气的冷凝面,提高湿热空气的冷凝效果

在若干个冷凝空间内,进水冷凝空间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最高处,排水冷凝空间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最低处,能够保证进入进水冷凝空间的水向导流冷凝空间流去,且能够保证导流冷凝空间的水全部流道排水冷凝空间内,进而流出冷凝空间,保证冷凝水正常进出冷凝空间,保证冷凝水对湿热空气除湿烘干的正常进行。

参考图16-图17,筒底23靠近后外筒的一侧设有筒底内侧壁233,筒底内侧壁233上设有内加强筋232,能够提高筒底的强度,内加强筋232与筒底内侧壁233形成朝向后外筒的冷凝槽234,筒底与后外筒连接时,冷凝槽234扣合在后外筒外壁面上且内加强筋232外端与后外筒连接形成冷凝空间8,设置内加强筋,能够增强筒底的强度且能够保证冷凝空间的形成。其中,内加强筋与后外筒后壁连接或者内加强筋与后外筒后壁以及后外筒侧周壁222靠近后外筒后壁的一端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为熔覆连接,连接方式可靠。

参考图16-图17,冷凝槽234包括第一冷凝槽2341,内加强筋232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内加强筋2321和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内加强筋2322,第一内加强筋2321与第二内加强筋2322相交,增强内加强筋增强筒底强度的效果,相邻两个第一内加强筋2321、相邻两个第二内加强筋2322以及筒底内侧壁233形成第一冷凝槽2341。第一冷凝槽2341扣合在后外筒外壁面上且内加强筋外端与后外筒连接形成第一冷凝空间801,能够形成网格状的第一冷凝空间,有利于形成大面积的冷凝空间。其中,进水冷凝空间81可为第一冷凝空间,导流冷凝空间也可以为第一冷凝空间,排水冷凝空间可也以为第一冷凝空间。

具体的,第一内加强筋2321沿圆周设置,多个第一内加强筋延伸方向所在的圆为同心圆,同心圆的圆心在筒底的中心轴线上,其中也可以是同心圆的圆心在轴承座的中心轴线上,筒底的中心轴线与轴承座的中心轴线共线;第二内加强筋沿第一内加强筋延伸方向所在圆的半径设置,多个第二内加强筋呈放射状分布,增强强度的效果明显且外观美观。多个第一冷凝空间沿第一内加强筋的延伸方向设置形成一层第一冷凝空间,且第一冷凝空间具有沿第二内加强筋的延伸方向设置的至少一层,其中可为一层或两层或三层或四层或四层以上,使得第一冷凝空间围绕筒底中心设置,使得第一冷凝空间布局相对均匀,避免在通入冷凝水后使得局部过重。

参考图16-图17,位于同一层的两个相邻第一冷凝空间之间设有第一连通口2326,位于同一层的两个相邻第一冷凝空间之间共用同一第二内加强筋2322,第一连通口2326设于第二内加强筋2322上。相邻两层第一冷凝空间之间设有第二连通口2327,第二连通口设于第一内加强筋和/或第二内加强筋上。设置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保证冷凝空间的相互连通,能够使得若干个冷凝空间可形成多个冷凝水的流通路径,保证冷凝水充满冷凝空间,增强除湿效果,避免局部冷凝空间内的冷凝水流通不畅造成冷凝水在冷凝空间内的积聚,避免冷凝水的积聚造成的除湿不均匀等现象。

具体的,相邻两层第一冷凝空间可沿圆的圆周设置或者沿圆的半径内外设置,其中,圆的圆心设置在筒底的中心轴线上,其中也可以是同心圆的圆心设置在轴承座的中心轴线上,筒底的中心轴线与轴承座的中心轴线共线,当相邻两层第一冷凝空间沿圆的圆周设置时,相邻两层第一冷凝空间共用第二内加强筋,第二连通口设于第二内加强筋上;当相邻两层第一冷凝空间沿圆的半径内外设置时,相邻两层第一冷凝空间共用第一内加强筋,第二连通口设于第一内加强筋或第一内加强筋和第二内加强筋上,当一第一冷凝空间仅与其相邻层的相邻第一冷凝空间连通时,两相邻第一冷凝空间共用第一内加强筋,第二连通口设于第一内加强筋连通,当一第一冷凝空间与其相邻层的两个相邻第一冷凝空间连通时,第二连通口设于第一内加强筋和第二内加强筋的交汇处。

一层第一冷藏空间可为沿第一内加强筋设置的一圈,或者,一层第一冷藏空间为沿第一内加强筋设置的弧段。

参考图16-图17,冷凝槽234还包括第二冷凝槽2342,其中第一冷凝槽和第二冷凝槽可同时存在或者单独存在。内加强筋还包括第三内加强筋2323,第三内加强筋、第一内加强筋以及筒底内侧壁形成第二冷凝槽,或者,第三内加强筋、第二内加强筋以及筒底内侧壁形成第二冷凝槽,或者,第三内加强筋、第一内加强筋、第二内加强筋以及筒底内侧壁形成第二冷凝槽,第二冷凝槽扣合在后外筒外壁面上且内加强筋外端与后外筒连接形成第二冷凝空间802。当存在第一冷凝空间时,第二冷凝空间与第一冷凝空间连通,并且任意一第二冷凝空间与其相邻第二冷凝空间连通和/或与第一冷凝空间连通,能够增强筒底的强度,并且设置的第三内加强筋能够适应筒底外边缘的形状最大限度的增加冷凝空间在筒底上的覆盖面积,提高冷凝效果。

具体的,参考图18-图20,烘干装置5包括烘干外壳51,烘干外壳51设置在外筒2的外侧,烘干外壳51内设有烘干风道52,烘干风道52的一端设有烘干进气口521且烘干风道的另一端设有烘干出气口522,烘干风道52通过烘干进气口521和烘干出气口522与放置空间26连通,其中,烘干风道52通过烘干进气口与放置空间靠近后外筒后壁的一端连通,烘干风道52通过烘干出气口与放置空间靠近外筒开口的一端连通。

参考图18-图20,烘干进气口521设于烘干风道靠近后外筒后壁的一端,烘干出气口522设于烘干风道52靠近前外筒的一端,烘干风道内设于烘干风机53和第一加热器54,其中烘干风机53设于烘干风道靠近烘干进气口的一侧,第一加热器54设于烘干风机靠近烘干出风口的一侧,烘干风机可为离心风机,其中,烘干风机的进气侧位于烘干风机靠近外筒的一侧。

参考图20-图23,烘干外壳51的一端与门封42连接,烘干出气口设于烘干外壳与门封的连接处,门封42上设有将烘干风道与放置空间连通的门封通道421,烘干风道通过门封通道421与放置空间26连通。

后外筒后壁上设有回风风道224,烘干风道52通过回风风道224与放置空间26连通,回风风道具有回风进气口2241和回风出气口2242,其中,回风进气口设于后外筒后壁的内壁面上,回风出气口设于后外筒后壁外边缘处,将回风进风口设置在后外筒后壁的内壁面上,能够使得放置空间内的空气向后外筒后壁流动,便于放置空间内的湿热空气通过后外筒后壁或后外筒后壁以及后外筒侧周壁靠近后外筒后壁的一端与冷凝空间内的冷凝水换热,湿热空气冷凝形成水,以对湿热空气除湿干燥。

后外筒后壁的内壁面向筒底的一侧凹陷在后外筒后壁的内壁面上形成回风进气口2241,后外筒后壁外侧向筒底侧凸起形成位于其内的回风风道224,设置凹陷有利于空气的集中,且有利于缓和空气的流速,减少噪音,以实现静音烘干,提升用户体验。

参考图24-图26,筒底外边缘处设有避让后外筒的避让缺口235,避让缺口235包括避让回风风道224的第一避让缺口2351,后外筒后壁设置在第一避让缺口内,能够起到定位的作用。第一内加强筋2321上设有避让回风风道224的缺口使得第一内加强筋上形成中断,使得第一内加强筋形成弧形内加强筋。

参考图2-图3,外筒2的外筒侧周壁27上设有固定凸起271,固定凸起271上设有螺纹孔;烘干外壳51的边沿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板511,第一固定板511上设开孔;烘干外壳51上的第一固定板511与设于外筒侧周壁27上的固定凸起271相对应,且第一固定板511上的开孔与固定凸起271上的螺纹孔相对应,配合螺钉将烘干外壳固定于外筒侧周壁27上。

固定凸起271包括第一固定柱2711和凸块2712,凸块2712设于外筒侧周壁27上,第一固定柱2711连接在凸块2712上。烘干外壳51上设第一加强板512,第一加强板512连接第一固定板511与烘干外壳51,以有效加强第一固定板511与烘干外壳51的连接强度。

烘干外壳51设于外筒1的上部,在洗衣机执行烘干程序时,烘干装置5对外筒2内部的空气进行循环和加热。即烘干风道51将由回风风道224集中的气流导出外筒2,然后对其进行加热,加热后再使其流入外筒2内以对衣物进行烘干。

烘干外壳51固定于外筒2的上部,且偏移正上方8°-25°角度;本实施例中,烘干外壳51固定于外筒2的上部,且位于靠右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其中,右侧为用户面向洗衣机投入口时用户的右侧);设置使烘干外壳51能够起到配重的作用,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均衡洗衣机的重量分配,以提高洗衣机的稳定性。

烘干外壳51包括上风道机壳5101和下风道机壳5102,上风道机壳5101和下风道机壳5102通过螺钉连接以形成烘干外壳51。

烘干风道52与回风风道224可以直接连接,或者通过转接件(未图示)连接,转接件一端与回风风道224的回风出气口2242密封连接,转接件的另一端与烘干外壳51固定连接;设置转接件能够有效减小烘干风道52与回风风道224的连接难度,方便安装,且降低烘干风道52的加工难度。

转接件包括顶壁和环绕顶壁设置的侧壁;转接件的顶壁上设有通孔,转接件侧壁与回风出气口连接。

在烘干风道中烘干风机的作用下,将洗衣机内经过衣物的空气导向回风风道,空气由回风风道的回风进气口进入,并通过回风出气口进入转接件内,再通过转接件顶壁上的通孔进入烘干风道,在烘干风道内经过加热器加热后,由烘干出气口进入外筒2内对衣物进行烘干,以此形成循环。

参考图24-图25,筒底23靠近后外筒的一侧设有定位柱236,定位柱236插设在后壁通孔2211内,能够使得筒底与后外筒之间产生定位,可方便将后外筒与筒底连接。定位柱具有第一侧周壁2361,定位柱236的第一侧周壁2361与后壁通孔的孔壁可相抵,使得,定位柱236与后壁通孔2211之间可形成定位,便于筒底安装在后外筒上,待筒底安装在后外筒上之后,通过熔覆的放置将筒底与后外筒连接。其中,轴承座靠近后外筒的一端设于定位柱内。

定位柱236还具有位于第一侧周壁2361远离后外筒一侧的第二侧周壁2362,第二侧周壁位于第一侧周壁远离外筒开口的一侧,并且第二侧周壁与第二侧周壁之间连接有朝向后外筒的台阶面2363,定位柱236位于后壁通孔内且后外筒后壁221与台阶面2363相抵,增强定位的准确度。

当筒底23包括定位柱236时,第一内加强筋2321设置在定位柱236的外侧且与定位柱间隔设置,第二内加强筋2322设置在定位柱的外侧且与定位柱间隔设置。

筒底内侧壁上设有位于第一内加强筋和定位柱之间的内去除凹陷2381,去除凹陷可为环绕定位柱设置的一圈,去除凹陷内设有内加强筋板2382,内加强筋板沿圆的半径设置,其中,圆的圆心位于筒底的中心轴线上,多个第二内加强筋呈放射状分布。

机壳的内侧上部设有冷凝水供给装置(未图示),冷凝水供给装置包括冷凝水管路,冷凝水管路与进水通道相连通,以向冷凝空间内供给冷凝水;冷凝水管路的一端连接供水阀,供水阀用于控制冷凝水输送,其另一端连接进水柱230并与进水通道231连通,通过控制进水阀控制冷凝水进入冷凝空间内。

当洗衣机执行烘干程序时,随着冷凝水供给装置供给冷水,供给的冷水在冷凝空间内流动。同时,烘干洗涤物后的湿热空气向回气风道移动,湿热空气通过后外筒与冷凝空间内冷凝水换热,从而在后外筒后壁内壁面处或后外筒后壁内壁面和后外筒侧周壁内避免靠近后外筒后壁的一端形成冷凝水,由于冷凝空间大面积的设置在后外筒外侧,能够利用大面积来生成冷凝水,因此能够提高冷凝水的生成效率,提高空气的干燥效果。

在本申请中,在前外筒前端靠近烘干风道51的位置设有前温度传感器,以检测加热后的空气温度;在与第一加热器位置相对应的烘干风道51的侧壁上设有限温器,以对加热温度进行限制;于转接件上设有后温度传感器,以检测回气风道内的空气温度;以上温度传感器的设置,有效的检测各部分的温度,以进行烘干程序控制,以提高烘干效率和烘干效果,并减少对衣物的损伤。

在本申请中,参考图26,后外筒上还设有运输螺栓柱,筒底上设有避让运输螺栓柱的第二避让缺口2352。

在本申请中,参考图27-图28,洗衣机还包括接地线,接地线与轴承座24连接,具体的,接地线与轴承座24远离后外筒的一侧连接,筒底上设有贯穿筒底的过线孔2378,过线孔位于定位柱的外侧,并且,过线孔位于内去除凹陷2381处,接地线与轴承座连接后穿过过线孔与设置在后外筒上的第二加热器的地线端子连接,第二加热器的地线端子与洗衣机的其他接地线连接。

在本申请中,筒底还具有筒底外侧壁239,筒底外侧壁上设有外加强筋,外加强筋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外加强筋2383和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外加强筋2384。第一外加强筋2383与第二外加强筋2384相交,增强外加强筋增强筒底强度的效果。

具体的,第一外加强筋2383沿圆周设置,多个第一外加强筋2383延伸方向所在的圆为同心圆,同心圆的圆心在筒底的中心轴线上,其中也可以是同心圆的圆心在轴承座的中心轴线上,筒底的中心轴线与轴承座的中心轴线共线;第二外加强筋2384沿第一外加强筋延伸方向所在圆的半径设置,多个第二外加强筋2384呈放射状分布,增强强度的效果明显且外观美观。

在本申请中,后外筒上设有第二加热器,第二加热器设于后外筒远离前外筒的侧端,第二加热器用于加热外筒内的水,筒底上设有避让第二加热器的第三避让缺口2353。

在本申请中,筒底外侧壁239上设有外去除凹陷2379,外去除凹陷设于轴承座的外侧,并且,外去除凹陷设于第一外加强筋的内侧,外去除凹陷内设有外加强筋板2371。外去除凹陷与过线孔之间设有第一隔板2372,第一隔板远离后外筒的端部设有第一过线槽2373,第一过线槽内设由固线夹2374,外去除凹陷与轴承座之间设有第二隔板2375,第二隔板远离后外筒的端部设有第二过线槽2376,轴承座靠近第二过线槽处设有凹于第二过线槽外端部的轴承座连接面241。轴承座连接面上设有供接地线与轴承座连接的轴承座连接孔242,接地线插入到轴承座连接孔内且与轴承座连接;接地线与轴承座连接后穿过过线孔与设置在后外筒上的第二加热器的地线端子连接,第二加热器的地线接线端子可与机壳上的接地线连接。通过设置接地线与轴承座连接,可以起到保护轴承座的作用,另外由于轴承座通过轴承和旋转轴与滚筒连接,其中接地线还可起到保护滚筒的作用,设置接地线,方便轴承座和与轴承座通过轴承和旋转轴连接的内筒接地。

在本申请中,洗衣机还可包括配重块,配重块包括设于外筒顶部且连接在外筒外壁上的第一配重块611,第一配重块设于烘干装置的一侧。配重块还包括设于外筒底部且位于前外筒前侧的第二配重块。

在本申请中,后外筒的外侧壁上设有筋,筒底设有朝向筋且筋槽,筒底连接在后外筒上时,后外筒外侧壁上的筋设于筋槽内,能够起到定位的作用。

在本申请中,筒底内侧壁上还设有第六内加强筋2328,具有加强筒底强度的作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以实施例一中的结构为基础,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冷凝空间作为第一配重空间,且第一配重空间内的冷凝水为冷凝水配重,洗衣机不包括第一配重块,并洗衣机包括第二配重块,冷凝水配重和第二配重块配合对洗衣机进行配重,使得外筒稳定。

参考图1-图13和图18-图28,第二配重块设于外筒设置外筒开口的一端且位于外筒开口的下方;其中,第二配重块设于前外筒上,外筒上设有配重定位柱213,第二配重块套设在配重定位柱上,然后通过连接件将第二配重块与配重定位柱213连接,配重定位柱213设于前外筒上,并且,配重定位柱213朝向机壳设置投入口的侧面设置,配重定位柱213上设有孔,并且孔朝向机壳设置投入口的出面设置。

参考图29-图30,冷凝空间8具有若干个,若干个冷凝空间8形成的区域包括与第二配重块配合的第一配重区853,第一配重区853设于筒底的顶部且与进水通道231连接。

设置外筒包括前外筒、后外筒和筒底,便于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筒底,提高了后外筒和前外筒的通用性,节约成本;设置筒底和后外筒连接形成冷凝空间以通过后外筒对放置空间内的湿热空气进行除湿,冷凝水可在冷凝空间内暂存,能够提高冷凝效果;设置冷凝空间,当冷凝空间内进水时,可以使得冷凝空间中的水作为配重,冷凝水配重替代了上配重,节省上配重原有的空间,设置冷凝空间形成的区域包括与第二配重块相适配的第一配重区,能够提高洗衣机运转时的稳定性,延长洗衣机的使用寿命。

参考图29-图30,若干个冷凝空间形成的区域还包括设于第一配重区内侧且与第一配重区连接的第一区851和设于第一区外侧且与第一区连接的排出区852,排出区与第一配重区间隔设置,排出区与排水通道223连接,保证冷凝水能够顺利的排出冷凝空间,且能够提高对湿热空气的冷凝效果。其中,第一区用于连通其他区,排出区用于排出冷凝水,第一配重区用于均衡第二配重件。

位于第一配重区的一冷藏空间与进水通道连接,在若干个冷凝空间中,与进水通道连接的冷凝空间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最高处;位于排出区的一冷凝空间与排水通道连接,在若干个冷凝空间中,与排水通道连接的冷凝空间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最低处,能够保证进入第一配重区冷凝水能够顺利的流至排出区,保证冷凝水对湿热空气除湿烘干的正常进行。

外筒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前侧和后侧,其中,外筒开口设于外筒的前侧,筒底设于外筒的后侧,外筒还具有在其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顶部和底部,外筒还具有在其宽度方向上设置的左侧和右侧。

滚筒洗衣机还包括电机(未图示)。电机驱动滚筒转动,电机设于所述外筒的外底部且偏向其左侧或右侧设置。外筒上设有电机放置位225,电机设于外筒的电机放置位上,其中电机放置位设于后外筒上。电机放置位设于后外筒的底部且偏向其左侧设置。

参考图29-图30,若干个冷凝空间形成的区域还包括与电机配合的第二配重区854,第二配重区854设于第一区的外侧且与第一区连接,第二配重区854与第一配重区和排出区间隔设置,第二配重区设于第一配重区的右侧或左侧,设置第二配重区能够适宜于电机的安装,能够提高洗衣机运转时的稳定性,延长洗衣机的使用寿命。具体的,第二配重区与电机相配合,当电机设于外筒的外底部且偏向其左侧设置时,第二配重区设于第一配重区的右侧,当电机设于外筒的外底部且偏向其右侧设置时,第二配重区设于第一配重区的左侧。第一区、排出区、第一配重区、第二配重区均可用于对湿热空气换热。

参考图29-图30,若干个冷凝空间排布为围绕筒底中心设置的若干层,位于同层内的相邻两个冷凝空间之间设有用于连通两相邻冷凝空间的第三连通口841,相邻两层冷凝空间之间设有第四连通口842,第四连通口842设于两相邻冷凝空间之间,其中,相邻两层冷凝空间之间的第四连通口842具有至少一个,第四连通口842可具有一个或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三连通口841的开口面积大于第四连通口842的开口面积,能够提高冷凝水在一层冷凝空间内流动的通畅形,保证冷凝水充满作为配重的区且在每个区内均匀分布,保证冷凝水配重功能较好的实现,提高洗衣机运转时的稳定性,延长洗衣机的使用寿命。当相邻两层冷凝空间之间的第四连通口842具有一个或者两个时,在两相邻层冷凝空间中,第四连通口842位于其中一层的端部。

位于同一层内的多个冷凝空间沿圆周设置,多层冷凝空间设置方向所在的圆为同心圆,同心圆的圆心在筒底的中心轴线上,同心圆的圆心在轴承座的中心轴线上,使得冷凝空间围绕在筒底中心外侧,方便布局每个区的位置,能够实现冷凝水的配重功能。

参考图29-图30,内加强筋232包括设于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四内加强筋2324和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五内加强筋2325,第四内加强筋2324沿圆周设置,多个第四内加强筋2324延伸方向所在的圆为同心圆,同心圆的圆心在筒底的中心轴线上,其中也可以是同心圆的圆心在轴承座的中心轴线上,筒底的中心轴线与轴承座的中心轴线共线;第五内加强筋2325沿第四内加强筋延伸方向所在圆的半径设置,多个第五内加强筋呈放射状分布,第四内加强筋2324与第五内加强筋2325相交,相邻两个第四内加强筋2324、相邻两个第五内加强筋2325以及筒底内侧壁233形成槽体,槽体扣合在后外筒外壁面上且内加强筋232外端与后外筒连接形成冷凝空间8,便于实现冷凝空间且能够加强筒底强度。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为熔覆连接,连接方式可靠。

第三连通口设于第四内加强筋上,第四连通口设于第三内加强筋上,方便设置,其中,第三连通口的两端可延伸至第三内加强筋上使得第三连通口最大。

参考图29-图30,第一区851包括至少一层冷藏空间,在第一区851内,位于同层内的相邻两个冷凝空间通过第三连通口841连通,相邻两层冷凝空间通过位于第四连通口842连通。

第一配重区853设于第一区的外侧,第一配重区853包括至少一层冷藏空间。在第一配重区内,相邻两层冷凝空间通过第四连通口842连通,第四连通口842位于其中一层的端部,可以是位于一层冷凝空间的一端或两端,当该层冷凝空间在竖直方向上的最高处位于端部的冷凝空间处时,第四连通口842位于该层的一端且位于该层下端的端部;当该层冷凝空间在竖直方向上的最高处位于中部的冷凝空间处时,第四连通口842位于该层的两端。

在将第一配重区与第一区连通的两相邻层冷凝空间中,第四连通口842位于其中一层的端部,其中可以是位于第一配重区内的一层冷凝空间的端部,可以是位于第一配重区内的一层冷凝空间的一端或两端;当该层冷凝空间在竖直方向上的最高处位于端部的冷凝空间处时,第四连通口842位于该层的一端且位于该层下端的端部;当该层冷凝空间在竖直方向上的最高处位于中部的冷凝空间处时,第四连通口842位于该层的两端。

排出区852设于第一区的外侧,排出区852包括至少一层冷藏空间,在排出区852内,相邻两层冷凝空间通过第四连通口842连通,第四连通口842位于其中一层的端部。

在将排出区852与第一区连通的两相邻层冷凝空间中,第四连通口842位于其中一层的端部,其中可以是位于排出区852内的一层冷凝空间的端部。

第二配重区854设于第一区的外侧,第二配重区854包括至少一层冷藏空间,在第二配重区854内,相邻两层冷凝空间通过第四连通口842连通,第四连通口842位于其中一层的端部。

在将第二配重区854与第一区连通的两相邻层冷凝空间中,第四连通口842位于其中一层的端部,其中可以是位于第二配重区854内的一层冷凝空间的端部,可以是位于一层冷凝空间靠近筒底底部的一端。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5686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