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58:26


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池的生产过程中,通常在极片活性材料层设置极耳凹槽,并将极耳固定在极耳长凹槽中来减少极耳厚度累积。极耳凹槽一般采用间隙涂布的方式制成,由于头尾削薄机理不同,导致头部削薄相对尾部削薄较难控制,从而使极耳凹槽两侧活性材料层中的至少一个厚度异常,导致该位置出现析锂。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电芯,降低析锂的风险。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包括第一极片。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活性材料层。第一集流体包括第一表面。第一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展开后的第一集流体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沿第一方向间隔设于第一表面,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形成露出第一表面的第一凹槽。沿第一方向,第一部分与第一凹槽相邻的部分设有第一削薄区,第二部分与第一凹槽相邻的部分设有第二削薄区。第一集流体的厚度方向为第二方向,沿第二方向,第二削薄区的厚度大于第一削薄区的厚度。电芯还包括第一胶层,第一胶层粘接于第一削薄区并自第一削薄区延伸至第二削薄区,且第一胶层的部分盖在第一凹槽上。沿第一方向,第一胶层粘接于第一削薄区的长度L1小于第一胶层粘接于第二削薄区的长度L2。

与现有的凹槽两侧贴胶长度一致的方式相比,L1<L2,可在满足第一胶层完全覆盖第一凹槽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的同时,增加第一胶层覆盖第二削薄区的面积,降低第二削薄区产生析锂的风险,并且还能降低第一胶层覆盖第一削薄区的面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0mm<L1≤5mm,0.5mm≤L2≤20mm。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还包括第二活性材料层。第一集流体还包括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一表面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第二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沿第一方向间隔设于第二表面,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之间形成露出第二表面的第二凹槽。沿第一方向,第三部分与第二凹槽相邻的部分设有第三削薄区,第四部分与第二凹槽相邻的部分设有第四削薄区。沿第二方向,第三削薄区的厚度大于第四削薄区的厚度。电芯还包括第二胶层,第二胶层粘接于第三削薄区并自第三削薄区延伸至第四削薄区,且第二胶层的部分盖在第二凹槽上。沿第一方向,第二胶层粘接于第三削薄区的长度L3大于第二胶层粘接于第四削薄区的长度L4。

与现有的凹槽两侧贴胶长度一致的方式相比,L3>L4,可在满足第二胶层完全覆盖第二凹槽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的同时,增加第二凹槽覆盖第三削薄区的面积,降低第三削薄区产生析锂的风险,并且还能降低第二胶层覆盖第四削薄区的面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0.5mm≤L3≤20mm,0mm<L4≤5mm。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三削薄区与第一削薄区相对,第四削薄区与第二削薄区相对,以使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在第一方向上错位设置。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一凹槽的投影与第二凹槽的投影重叠设置,以便于在第一极片的制备过程中定位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位置,简化极片的制备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L2=L3,可进一步限定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在第一方向上错位设置。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层粘接于第一削薄区的长度L1与第二胶层粘接于第三削薄区的长度L3的差值为A,1mm<|A|<15mm。当|A|≤1mm时,二者基本对齐贴胶,与现有的贴胶方式一致,在满足第二胶层覆盖第三削薄区的前提下,会导致第一胶层覆盖第一削薄区的面积增大,进而对电池的能量密度造成损失。当|A|≥15mm时,二者错位过大,在满足第一胶层覆盖第一削薄区的前提下,会导致第二胶层可能第三部分其他正常区,进而对电池的能量密度造成损失。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层粘接于第二削薄区的长度L2与第二胶层粘接于第四削薄区的长度L4的差值为B,1mm<|B|<15mm。当|B|≤1mm时,二者基本对齐贴胶,与现有的贴胶方式一致,在满足第一胶层覆盖第二削薄区的前提下,会导致第二胶层覆盖第四削薄区的面积增大,进而对电池的能量密度造成损失。当|B|≥15mm时,二者错位过大,在满足第二胶层覆盖第四削薄区的前提下,会导致第一胶层可能第二部分其他正常区,进而对电池的能量密度造成损失。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为正极极片或负极极片。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壳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芯,电芯设置在壳体内。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池。

本申请的电芯、电池和用电设备中,沿第一方向,第一胶层粘接于第一削薄区的长度小于第一胶层粘接于第二削薄区的长度。与现有的凹槽两侧贴胶长度一致的方式相比,L1<L2,可在满足第一胶层完全覆盖第一凹槽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的同时,增加第一胶层覆盖第二削薄区的面积,降低第二削薄区产生析锂的风险,并且还能降低第一胶层覆盖第一削薄区的面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芯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芯中第一极片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芯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芯中第一极片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芯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芯中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用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芯 100

电池 200

用电设备 300

第一极片 10

第一集流体 11

第一表面 11a

第二表面 11b

空白区 111

第一活性材料层 12

第一部分 121

第一削薄区 121a

第二部分 122

第二削薄区 122a

第一凹槽 13

第二活性材料层 14

第三部分 141

第三削薄区 141a

第四部分 142

第四削薄区 142a

第二凹槽 15

第二极片 20

隔离膜 30

第一胶层 41

第二胶层 42

第三胶层 51

第四胶层 52

第一极耳 61

第二极耳 62

设备主体 90

第一方向 X

第二方向 Z

第三方向 Y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顶”、“底”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可以理解,当两元件平行/垂直设置时沿同一方向设置,两元件之间可存在一定的夹角,两元件之间的允许存在0-±10%的公差,两元件大于、等于或小于允许存在0-±10%的公差。

本申请涉及活性材料层的削薄区,以下对本申请涉及到的削薄区进行简单说明:在电池的生产过程中,涂布液通常通过挤压涂布的方式涂覆在集流体上形成活性材料层。根据需要,集流体的部分位置不需要涂覆涂布液,涂布时可以采用间歇式涂覆的方式。间歇式涂覆可以通过涂布阀来控制的,利用涂布阀交替打开和关闭进行涂布。涂布阀开启的瞬间至涂布液稳定流出的过程中,涂布在集流体上的涂布液是不稳定的,此时涂布液涂布在集流体上形成的区域称为削薄区。削薄区的厚度一般低于正常区厚度。

并且由于间歇打开和关闭的瞬间,会造成管路内的涂布液液压不稳定,经常会出现头尾厚薄不一致现象。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第一极片。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活性材料层。第一集流体包括第一表面。第一活性材料层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展开后的第一集流体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沿第一方向间隔设于第一表面,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形成露出第一表面的第一凹槽。沿第一方向,第一部分与第一凹槽相邻的部分设有第一削薄区,第二部分与第一凹槽相邻的部分设有第二削薄区。第一集流体的厚度方向为第二方向,沿第二方向,第二削薄区的厚度大于第一削薄区的厚度。电芯还包括第一胶层,第一胶层粘接于第一削薄区并自第一削薄区延伸至第二削薄区,且第一胶层的部分盖在第一凹槽上。沿第一方向,第一胶层粘接于第一削薄区的长度L1小于第一胶层粘接于第二削薄区的长度L2。

上述电芯中,与现有的凹槽两侧贴胶长度一致的方式相比,L1<L2,可在满足第一胶层完全覆盖第一凹槽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的同时,增加第一胶层覆盖第二削薄区的面积,降低第二削薄区产生析锂的风险,并且还能降低第一胶层覆盖第一削薄区的面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100,包括第一极片10、第二极片20和隔离膜30。隔离膜30位于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20之间。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20的极性相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10、第二极片20和隔离膜30依序卷绕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10、第二极片20和隔离膜30依序堆叠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10包括第一集流体11和第一活性材料层12。第一集流体11包括第一表面11a。第一活性材料层12可以允许锂离子的脱出和嵌入。第一集流体11将电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电流导到外电路,从而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第一活性材料12层包括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展开后的第一集流体11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X,展开后的第一集流体11的宽度方向为第三方向Y。第一集流体1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分别是指第一集流体11表面的两个维度。其中长度方向是指主要维度方向(即尺寸较大的方向),而宽度方向是指次要维度方向(即尺寸较小的方向)。通常,长度方向与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涂覆方向一致,也与卷绕方向是一致。而宽度方向是与长度方向垂直设置。

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于第一表面11a,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之间形成露出第一表面11a的第一凹槽13。沿第三方向Y,第一凹槽13贯通设置。第一凹槽13用于容纳极耳等元件,第一表面11a位于第一凹槽13中的部分用于电连接于极耳等元件。

沿第一方向X,第一部分121与第一凹槽13相邻的部分设有第一削薄区121a,

第二部分122与第一凹槽13相邻的部分设有第二削薄区122a。第一集流体11的厚度方向为第二方向Z。沿第二方向Z,第一削薄区121a的厚度小于第一部分121其他正常区的厚度,第二削薄区122a的厚度小于第二部分122其他正常区的厚度。并且第二削薄区122a的厚度大于第一削薄区121a的厚度。

电芯100还包括第一胶层41,第一胶层41粘接于第一削薄区121a并自第一削薄区121a延伸至第二削薄区122a,且第一胶层41的部分盖在第一凹槽13上。具体地,沿第二方向Z,第一削薄区121a的投影、第一凹槽13的投影、以及第二削薄区122a的投影均位于第一胶层41的投影范围内。

第一胶层41粘接于第一削薄区121a的部分用于绝缘隔离第一削薄区121a与第二极片20朝向第一削薄区121a的区域,以降低第一削薄区121a产生析锂的风险。第一胶层41覆盖第一凹槽13的部分用于绝缘隔离第一凹槽13中露出的第一表面11a,以及连接于第一凹槽13中的元件。第一胶层41粘接于第二削薄区122a的部分用于绝缘隔离第二削薄区122a与第二极片20朝向第二削薄区122a的区域,以降低第二削薄区122a产生析锂的风险。

由于第二削薄区122a的厚度大于第一削薄区121a的厚度,第二削薄区122a在充放电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多的锂离子,导致第二削薄区122a更容易产生析锂。沿第一方向X,第一胶层41粘接于第一削薄区121a的长度L1小于第一胶层41粘接于第二削薄区122a的长度L2。与现有的凹槽两侧贴胶长度一致的方式相比,L1<L2,可在满足第一胶层41完全覆盖第一凹槽13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的同时,增加第一胶层41覆盖第二削薄区122a的面积,降低第二削薄区122a产生析锂的风险,并且还能降低第一胶层41覆盖第一削薄区121a的面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另外,还可降低第一胶层41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0mm<L1≤5mm。可选地,L1可以为0.5mm、1mm、1.5mm、2mm、2.5mm、3mm、3.5mm、4mm、4.5mm、5mm、以及该范围内其他任意数值中的一个。0.5mm≤L2≤20mm。可选地,L2可以为0.5mm、1mm、2.5mm、5mm、7.5mm、10mm、12.5mm、15mm、17.5mm、20mm、以及该范围内其他任意数值中的一个。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10还包括第二活性材料层14。第一集流体11还包括第二表面11b。第二表面11b和第一表面11a沿第二方向Z相对设置。第二活性材料层14与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极性相同,可以允许锂离子的脱出和嵌入。

第二活性材料层14包括第三部分141和第四部分142,第三部分141和第四部分142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于第二表面11b,第三部分141和第四部分142之间形成露出第二表面11b的第二凹槽15。第二凹槽15用于容纳极耳等元件,第二表面11b位于第二凹槽15中的部分用于电连接于极耳等元件。

沿第一方向X,第三部分141与第二凹槽15相邻的部分设有第三削薄区141a,第四部分142与第二凹槽15相邻的部分设有第四削薄区142a。沿第二方向Z,第三削薄区141a的厚度大于第四削薄区142a的厚度。

电芯100还包括第二胶层42,第二胶层42粘接于第三削薄区141a并自第三削薄区141a延伸至第四削薄区142a,且第二胶层42的部分盖在第二凹槽15上。具体地,沿第二方向Z,第三削薄区141a的投影、第二凹槽15的投影、以及第四削薄区142a的投影均位于第二胶层42的投影范围内。

第二胶层42粘接于第三削薄区141a的部分用于绝缘隔离第三削薄区141a与第二极片20朝向第三削薄区141a的区域,以降低第三削薄区141a产生析锂的风险。第二胶层42覆盖在第二凹槽15的部分用于绝缘隔离第二凹槽15中露出的第二表面11b,以及连接于第二凹槽15中的元件。第二胶层42粘接于第四削薄区142a的部分用于绝缘隔离第四削薄区142a与第二极片20朝向第四削薄区142a的区域,以降低第四削薄区142a产生析锂的风险。

由于第三削薄区141a的厚度大于第四削薄区142a的厚度,第三削薄区141a在充放电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多的锂离子,导致第三削薄区141a更容易产生析锂。沿第一方向X,第二胶层42粘接于第三削薄区141a的长度L3大于第二胶层42粘接于第四削薄区142a的长度L4。与现有的凹槽两侧贴胶长度一致的方式相比,L3>L4,可在满足第二胶层42完全覆盖第二凹槽15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的同时,增加第二凹槽15覆盖第三削薄区141a的面积,降低第三削薄区141a产生析锂的风险,并且还能降低第二胶层42覆盖第四削薄区142a的面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0.5mm≤L3≤20mm。可选地,L3可以为0.5mm、1mm、2.5mm、5mm、7.5mm、10mm、12.5mm、15mm、17.5mm、20mm、以及该范围内其他任意数值中的一个。0mm<L4≤5mm。可选地,L4可以为0.5mm、1mm、1.5mm、2mm、2.5mm、3mm、3.5mm、4mm、4.5mm、5mm、以及该范围内其他任意数值中的一个。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Z,第三削薄区141a与第一削薄区121a相对,第四削薄区142a与第二削薄区122a相对,以使第一胶层41和第二胶层42在第一方向X上错位设置。具体地,沿第一方向X,第二胶层42粘接于第三削薄区141a的部分超出第一胶层41粘接于第一削薄区121a的部分,且第一胶层41粘接于第二削薄区122a的部分超出第二胶层42粘接于第四削薄区142a的部分。与现有的对齐贴胶的方式相比,降低第一胶层41覆盖第一削薄区121a的面积以及降低第二胶层42覆盖第四削薄区142a的面积,可在降低产生析锂的风险的同时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Z,第一凹槽13的投影与第二凹槽15的投影重叠设置,以便于在第一极片10的制备过程中定位第一凹槽13和第二凹槽15的位置,简化极片的制备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具体地,沿第一方向X,第三削薄区141a和第一削薄区121a位于第一凹槽13的一侧,第四削薄区142a与第二削薄区122a位于第一凹槽13的另一侧。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第二凹槽15代替第一凹槽13作为参照,第三削薄区141a和第一削薄区121a位于第二凹槽15的一侧,第四削薄区142a与第二削薄区122a位于第二凹槽15的另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L2=L3,和/或,L1=L4。当L2=L3和L1=L4时,可进一步限定第一胶层41和第二胶层42在第一方向X上错位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层41粘接于第一削薄区121a的长度L1与第二胶层42粘接于第三削薄区141a的长度L3的差值为A,1mm<|A|<15mm。当|A|≤1mm时,二者基本对齐贴胶,与现有的贴胶方式一致,在满足第二胶层42覆盖第三削薄区141a的前提下,会导致第一胶层41覆盖第一削薄区121a的面积增大,进而对电池的能量密度造成损失。当|A|≥15mm时,二者错位过大,在满足第一胶层41覆盖第一削薄区121a的前提下,会导致第二胶层42可能第三部分141其他正常区,进而对电池的能量密度造成损失。

可选地,|A|可以为1.5mm、2mm、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11mm、12mm、13mm、14.5mm、以及该范围内其他任意数值中的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层41粘接于第二削薄区122a的长度L2与第二胶层42粘接于第四削薄区142a的长度L4的差值为B,1mm<|B|<15mm。当|B|≤1mm时,二者基本对齐贴胶,与现有的贴胶方式一致,在满足第一胶层41覆盖第二削薄区122a的前提下,会导致第二胶层42覆盖第四削薄区142a的面积增大,进而对电池的能量密度造成损失。当|B|≥15mm时,二者错位过大,在满足第二胶层42覆盖第四削薄区142a的前提下,会导致第一胶层41可能第二部分122其他正常区,进而对电池的能量密度造成损失。

可选地,|B|可以为1.5mm、2mm、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11mm、12mm、13mm、14.5mm、以及该范围内其他任意数值中的一个。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100还包括第一极耳61,第一极耳6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凹槽13或第二凹槽15中,且电连接第一集流体11。具体地,第一极耳61的至少部分电连接于第一表面11a位于第一凹槽13中的部分;或第一极耳61的至少部分电连接于第二表面11b位于第二凹槽15中的部分。通过第一凹槽13或第二凹槽15容纳第一极耳61,提高电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100还包括第三胶层51,第三胶层51粘接于第二极片20朝向第一胶层41的区域,以使第一极片10上第一胶层41覆盖的区域与第二极片20朝向第一胶层41的区域相互绝缘隔离,降低产生析锂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第三胶层51两侧均超出于第一胶层41两侧,以在电芯100碰撞等情况下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20之间产生位移时,使第三胶层51仍能起到绝缘隔离的作用,提高绝缘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100还包括第四胶层52,第四胶层52粘接于第二极片20朝向第二胶层42的区域,以使第一极片10上第二胶层42覆盖的区域与第二极片20朝向第二胶层42的区域相互绝缘隔离,降低产生析锂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第四胶层52两侧均超出于第二胶层42两侧,以在电芯100碰撞等情况下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20之间产生位移时,使第四胶层52仍能起到绝缘隔离的作用,提高绝缘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10为正极极片,第二极片20为负极极片。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极片10为负极极片时,第二极片20为正极极片。

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均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设计,可在降低产生析锂的风险的同时综合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说明本申请:

第一实施例: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第一极片10为负极极片,第二极片20为正极极片,第一极耳6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凹槽15中。L1=L4=2mm;L2=L3=9mm;|A|=|B|=7mm。第一集流体11的起始端设有未涂覆第一活性材料层12和第二活性材料层14的空白区111,沿第一方向X,空白区111的长度为15mm。第三胶层51和第四胶层52的长度均为11mm。

第二实施例: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第一极片10为正极极片,第二极片20为负极极片,第一极耳6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凹槽13中。L1=L4=2mm;L2=L3=12mm;|A|=|B|=10mm。第一集流体11的起始端设有未涂覆第一活性材料层12和第二活性材料层14的空白区111,沿第一方向X,空白区111的长度为15mm。

第三实施例: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第一极片10为正极极片,第二极片20为负极极片,且第二极片20和第一极片10极性不同但结构相同,以第一极片10的结构为例,第二极片20的结构可参照第一极片10,在此不作赘述。

第一极耳6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极片10的第二凹槽15中。L1=L4=2mm;L2=L3=9mm;|A|=|B|=7mm。电芯100海包括第二极耳62,第二极耳6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极片20的第一凹槽13中。L1=L4=12mm;L2=L3=2mm;|A|=|B|=10mm。

请参阅图7,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200,包括壳体和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电芯100。电芯100容纳于壳体(图未示)中。

请继续参阅图7,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3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200。用电设备300还包括设备主体90,电池200电连接于设备主体90,且为设备主体90供电。在一些实施例中,用电设备3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或电动汽车等移动设备。

上述电芯100、以及设有电芯100的电池200和用电设备300中,沿第一方向X,第一胶层41粘接于第一削薄区121a的长度L1小于第一胶层41粘接于第二削薄区122a的长度L2。与现有的凹槽两侧贴胶长度一致的方式相比,L1<L2,可在满足第一胶层41完全覆盖第一凹槽13沿第一方向X的两侧的同时,增加第一胶层41覆盖第二削薄区122a的面积,降低第二削薄区122a产生析锂的风险,并且还能降低第一胶层41覆盖第一削薄区121a的面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申请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申请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锂电池电芯浆料旋转升降式混合设备
  • 一种锂电池封装设备的电芯夹持转移机构
  • 一种电动汽车锂电池电芯生产加工自动化辅助设备
  • 一种废旧动力锂电池电芯材料电磁联合分选设备
  • 电芯、电池模组、电池包、用电装置和制备电芯的设备
  • 电芯密封组件、电池、用电设备及电芯密封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75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