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7:02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年11月20日、申请号为201911139059.8、发明名称为“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成像镜头模块与相机模块,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模块与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电子装置、平板电脑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相机模块及其成像镜头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成像镜头模块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可降低杂散光反射且可提升机械强度的成像镜头模块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通过光线吸收涂层可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线的效率,并维持良好的遮光性能。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具有一光轴,包含一光学元件组、一遮光元件组装面及一光线吸收涂层。光学元件组包含至少一光学透镜与至少一遮光片。光学透镜为一塑胶透镜,且光学透镜的一物侧无其他光学透镜,光学透镜自光轴至其周边处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与一外周部,其中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遮光片设置于光学透镜的外周部的一物侧,并与光学透镜的外周部互相分离,包含一物侧面、一像侧面及一内孔面,其中内孔面环绕遮光片的一通孔,且内孔面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遮光元件组装面设置于遮光片的一物侧,且其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一像侧并呈现一圆环面状,其用以承接遮光片。光线吸收涂层设置于遮光片的像侧面上,且其用以固定遮光片于遮光元件组装面。遮光片与光学透镜的外周部保持一空间。光学透镜的外周部包含一物侧承靠面,且物侧承靠面与遮光元件组装面于平行光轴的方向无重叠。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可还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结构,其以光轴为中心呈圆对称,并设置于遮光元件组装面的一物侧,其中尖端最小开孔结构包含一第一渐缩面与一第二渐缩面,第一渐缩面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一物侧至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渐缩,第二渐缩面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至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渐缩,而第一渐缩面与第二渐缩面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开孔。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尖端最小开孔的直径为ψd,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径为ψsa,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5<ψd/ψsa<1.15。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线吸收涂层可更设置于遮光片的物侧面上。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线吸收涂层可较遮光元件组装面靠近遮光片的通孔。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线吸收涂层可较遮光元件组装面远离遮光片的通孔。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物侧承靠面面向光学透镜的物侧呈现一圆环面状,物侧承靠面用以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镜筒组装,而镜筒可包含一垂直承靠面,且垂直承靠面与物侧承靠面接触。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遮光片可与镜筒于平行光轴且朝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的方向无重叠。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径为ψsa,遮光片的外径为ψs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8mm<(ψsd-ψsa)/2<0.5mm。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与一电子感光模块,其中成像镜头模块设置于电子感光模块,且电子感光模块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具有一光轴,包含一光学元件组、一遮光元件组装面及一光线吸收涂层。光学元件组包含至少一光学透镜与至少一遮光片。光学透镜为一塑胶透镜,且光学透镜的一物侧无其他光学透镜,光学透镜从光轴至光学透镜的一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与一外周部,其中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遮光片设置于光学透镜的外周部的一物侧,并与光学透镜的外周部无接触,包含一物侧面、一像侧面及一内孔面,其中内孔面环绕遮光片的一通孔,且内孔面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遮光元件组装面设置于遮光片的一物侧,且其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一像侧并呈现一圆环面状,其用以承接遮光片。光线吸收涂层设置于遮光片的像侧面上,且其用以固定遮光片于遮光元件组装面。光线吸收涂层环绕遮光片的通孔以呈现一环状凹弧。光学透镜的外周部包含一物侧承靠面,且物侧承靠面与遮光元件组装面于平行光轴的方向无重叠。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环状凹弧可往遮光片的一外径面凹缩。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线吸收涂层可更设置于遮光片的物侧面上。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光线吸收涂层可较遮光元件组装面远离遮光片的通孔。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设置于遮光片的物侧面上的光线吸收涂层可环绕遮光片的通孔,并呈现环状凹弧且往遮光元件组装面凹缩。

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其具有一光轴,包含一光学元件组、一遮光元件组装面及一光线吸收涂层。光学元件组包含至少一光学透镜与至少一遮光片。光学透镜为一塑胶透镜,且光学透镜的一物侧与一像侧其中的一无其他光学透镜,光学透镜从光轴至光学透镜的一周边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与一外周部,其中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遮光片设置于光学透镜的外周部的一物侧与一像侧中无其他光学透镜的一侧,并与光学透镜的外周部互相分离,包含一物侧面、一像侧面及一内孔面,其中内孔面环绕遮光片的一通孔,且内孔面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遮光元件组装面设置于遮光片的一物侧与一像侧中无其他光学透镜的一侧,且其面向光学透镜并呈现一圆环面状,其用以承接遮光片。光线吸收涂层设置于遮光片的物侧与像侧中有光学透镜的一侧,且其用以固定遮光片于遮光元件组装面。光线吸收涂层环绕遮光片的通孔以呈现一环状凹弧。光学透镜的外周部包含一物侧承靠面,且物侧承靠面与遮光元件组装面于平行光轴的方向无重叠。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径为ψsa,遮光片的外径为ψsd,其满足下列条件:0.08mm<(ψsd-ψsa)/2<0.5mm。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可还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结构,其以光轴为中心呈圆对称,并设置于光学透镜的物侧与像侧其中的一者无其他光学透镜的一侧,其中尖端最小开孔结构包含一第一渐缩面与一第二渐缩面,第一渐缩面往靠近光学透镜的方向渐缩,第二渐缩面往远离光学透镜的方向渐缩,而第一渐缩面与第二渐缩面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开孔。

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模块,其中尖端最小开孔的直径为ψd,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径为ψsa,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5<ψd/ψsa<1.15。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爆炸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中部分光学元件组、镜筒及尖端最小开孔结构的示意图;

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尖端最小开孔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分解图;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爆炸图;

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中部分光学元件组、镜筒及尖端最小开孔结构的示意图;

图2E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尖端最小开孔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爆炸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中部分光学元件组、镜筒及尖端最小开孔结构的示意图;

图3E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尖端最小开孔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F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分解图;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中部分光学元件组、镜筒及尖端最小开孔结构的示意图;

图5A绘示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5B绘示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5C绘示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图6绘示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7绘示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相机模块:10、20、30、40、51、61、71

第一光学透镜:111a、211a、311a、411a

第二光学透镜:111b、211b、311b、411b

第三光学透镜:111c、211c、311c、411c

第四光学透镜:111d、211d、311d、411d

第五光学透镜:111e、211e、311e、411e

第六光学透镜:211f、311f、411f

光学有效部:1111、2111、3111、4111

外周部:1112、2112、3112、4112

遮光片:112a、112b、212a、212b、212c、212d、212e、312a、312b、312c、312d、312e、412a、412b、412c、412d、412e

物侧面:1121、2121、3121、4121

像侧面:1122、2122、3122、4122

内孔面:1123、2123、3123、4123

通孔:1124、2124、3124、4124

间隔环:113a、113b、213a、213b、313a、313b、413a、413b固定环:114、214、314、414

遮光元件组装面:120、220、320、420

光线吸收涂层:130、230、330、430

储胶槽:330a、430a

尖端最小开孔结构:140、240、340、440

第一渐缩面:141、241、341、441

第二渐缩面:142、242、342、442

尖端最小开孔:143、243、343、443

镜筒:150、250、350、450

垂直承靠面:151、251、351、451

成像面:170、270、370、470

电子感光元件:161、261、361、461

滤光元件:280、380、480

电子装置:50、60、70

成像镜头模块:51a

电子感光模块:51b

使用者界面:52

触控屏幕:52a

按键:52b

成像信号处理元件:53

光学防手震组件:54

感测元件:55

闪光灯模块:56

辅助光学元件:57

软性电路板:58a

连接器:58b

X:光轴

ψd:尖端最小开孔的直径

ψsa: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径

ψsd:遮光片的外径

V:空间

θ:弧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包含一光学元件组、一遮光元件组装面及一光线吸收涂层。光学元件组包含至少一光学透镜与至少一遮光片。光学透镜为一塑胶透镜,且光学透镜的物侧无其他光学透镜,光学透镜自光轴至其周边处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与一外周部,其中外周部环绕光学有效部。遮光片设置于光学透镜的外周部的物侧或设置于光学透镜的外周部的物侧与像侧中无其他光学透镜的一侧,并与光学透镜的外周部互相分离,包含一物侧面、一像侧面及一内孔面,其中内孔面环绕遮光片的一通孔,且内孔面连接物侧面与像侧面。遮光元件组装面设置于遮光片的物侧,且其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或设置于遮光片的物侧与像侧中无其他光学透镜的一侧并面向光学透镜。遮光元件组装面呈现一圆环面状,其用以承接遮光片。光线吸收涂层设置于遮光片的像侧面上,或设置于遮光片的物侧与像侧中有光学透镜的一侧,且其用以固定遮光片于遮光元件组装面。借此,光线吸收涂层可用以将遮光片固定于遮光元件组装面上,且光线吸收涂层可吸收成像镜头模块内的杂散光,以确保良好的遮光性能。

遮光片与光学透镜的外周部保持一空间。借此,使精密制造的遮光片可不被光学透镜挤压,进而减少遮光片在组装制程中被破坏的疑虑,确保良好的遮光性能,且可进一步作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来使用,提高光圈的光学品质。

光线吸收涂层环绕遮光片的通孔以呈现一环状凹弧。进一步来说,光线吸收涂层的初始状态为液态,且具有吸收可见光的性质,材质可为包含黑色环氧树脂的塑料、油性涂料包含树脂、环氧树脂或压克力为基底的速干型墨水或光固化胶体混合墨料的涂料,且光线吸收涂层固化后的外型呈现环状凹弧,且具有不透光的外观。借此,可降低杂散光的反射程度,且可进一步增加遮光片不受外在环境变动影响的稳固程度与安定性。

成像镜头模块可还包含一尖端最小开孔结构,其以光轴为中心呈圆对称,并设置于遮光元件组装面的物侧,或设置于光学透镜的物侧与像侧其中的一者无其他光学透镜的一侧,其中尖端最小开孔结构包含一第一渐缩面与一第二渐缩面,第一渐缩面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至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渐缩,第二渐缩面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至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渐缩,而第一渐缩面与第二渐缩面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开孔。详细来说,尖端最小开孔结构的构造与遮光片互相搭配,可使作为设置光圈用途的光线吸收涂层聚积在合适的地方,其中第一渐缩面和第二渐缩面与遮光片的几何形状搭配,且可形成吸收杂散光的光陷阱结构,光线吸收涂层可顺利聚积在光陷阱的底部。借此,提高光圈的稳固程度,且大幅降低杂散光反射的可能。

光线吸收涂层可更设置于遮光片的物侧面上。借此,光线吸收涂层可聚积在第二渐缩面的底部,也就是光陷阱的底部,进而大幅降低杂散光反射的可能,并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线的效率。

光线吸收涂层可较遮光元件组装面靠近遮光片的通孔。借此,可增加光线吸收涂层稳固光圈元件的效率。光线吸收涂层可较遮光元件组装面远离遮光片的通孔,且从平行光轴往像侧方向观察成像镜头模块时,位于遮光片的物侧面上的光线吸收涂层被尖端最小开孔结构遮蔽。借此,可作为一储胶槽,储胶槽为利用遮蔽的条件让流动状态的光线吸收涂层可聚积成非均匀厚度的形式,且尖端最小开孔结构因是塑胶材质可调整表面性质,对流动状态的光线吸收涂层有毛细作用,搭配尖端最小开孔结构遮蔽的构型,可使流动状态的光线吸收涂层产生非均匀厚度的聚积情形,设置储胶槽的其中一考量是容纳部分的光线吸收涂层,使较大部分的光线吸收涂层可储存于储胶槽内,避免过多的光线吸收涂层使遮光片与遮光元件组装面之间的密合度不佳,让光线吸收涂层聚积的地方不会占据整个遮光元件组装面,并减少遮光片在遮光元件组装面上过度漂移的情形。

光学透镜的外周部可还包含一物侧承靠面,物侧承靠面面向光学透镜的物侧呈现一圆环面状,且物侧承靠面用以与成像镜头模块的一镜筒组装,而镜筒可包含一垂直承靠面,且垂直承靠面与物侧承靠面接触。借此,光学透镜的物侧承靠面可不用承靠在作为光圈的遮光片上,分散整体光学元件组的组装应力,避免过多应力施加在光圈上以大幅减少光圈品质劣化的可能性。

物侧承靠面与遮光元件组装面可于平行光轴的方向无重叠。借此,于结构上错开作用力的施力范围,避免光学元件组的组装过程波及遮光片。

遮光片与镜筒可于平行光轴且朝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的方向无重叠。借此,可减少光圈组装作业的复杂度,并提高生产制造的效率,且光圈与光学元件组的装配入料方向一致,避免安装镜筒时还需再进行转向而增加机器设备的成本。

环状凹弧可往遮光片的外径面凹缩。借此,增加遮光片不受外在环境变动影响的稳固程度与安定性。设置于遮光片的物侧面上的光线吸收涂层可环绕一遮光片的通孔,并呈现环状凹弧且往遮光元件组装面凹缩。借此,增加光线吸收涂层稳固光圈元件的效率。

尖端最小开孔的直径为ψd,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径为ψsa,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5<ψd/ψsa<1.15。由于ψd/ψsa的数值过高会破坏光学系统的结构会影响规格,而ψd/ψsa的数值过低则会让遮光效率下降,故将ψd/ψsa维持在上述范围内的比例,可增加遮挡杂散光的效率。进一步来说,遮光片的通孔可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而遮光片的通孔可控制成像镜头模块的进光量,且遮光片的通孔的孔径可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直径。

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径为ψsa,遮光片的外径为ψs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8mm<(ψsd-ψsa)/2<0.5mm。借此,可维持尺寸较小的遮光片尺寸,适用于局部小体积化的成像镜头模块,减少过多不必要的遮光范围。

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径为ψsa,遮光片的外径为ψs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ψsd-ψsa)/ψsa<0.4。借此,遮光片开孔比例用以决定光圈的收光范围,可有效控制成像镜头模块的规格安定度。

上述本揭示内容成像镜头模块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模块与一电子感光模块,其中成像镜头模块设置于电子感光模块,且电子感光模块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相机模块。借此,提升成像品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A绘示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中相机模块10的示意图,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爆炸图,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D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中部分光学元件组、镜筒150及尖端最小开孔结构140的示意图。由图1A至图1D可知,相机模块10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图未标示)与一电子感光模块(图未标示)。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X,并包含一光学元件组(图未标示)、一遮光元件组装面120、一光线吸收涂层130、一尖端最小开孔结构140、一镜筒150及一成像面170,光学元件组设置于镜筒150中,尖端最小开孔结构140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镜筒150设置于尖端最小开孔结构140的像侧,成像面170位于镜筒150的像侧。电子感光模块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161,电子感光元件161设置于成像面170。

光学元件组包含至少一光学透镜与至少一遮光片,且光学元件组可还包含多个间隔环与一固定环114。详细来说,第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遮光片112a、第一光学透镜111a、第二光学透镜111b、遮光片112b、第三光学透镜111c、间隔环113a、第四光学透镜111d、间隔环113b、第五光学透镜111e以及固定环114。

详细来说,第一光学透镜111a与第二光学透镜111b相互粘合形成一粘合透镜。当第一光学透镜111a的材质与第二光学透镜111b的材质中其中一者为塑胶材质,粘合透镜的材质即视为塑胶材质,当第一光学透镜111a的材质与第二光学透镜111b的材质皆为玻璃材质,粘合透镜的材质即视为玻璃材质,但并不以此为限。粘合透镜中第一光学透镜111a与第二光学透镜111b只要其中一者与镜筒150组装后即可同时固定第一光学透镜111a与第二光学透镜111b。

由图1C与图1D可知,第一光学透镜111a自光轴X至其周边处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1111与一外周部1112,其中外周部1112环绕光学有效部1111。遮光片112a设置于第一光学透镜111a的外周部1112的物侧,并与第一光学透镜111a的外周部1112互相分离(是指遮光片112a与第一光学透镜111a的外周部1112无接触),且遮光片112a包含一物侧面1121、一像侧面1122及一内孔面1123,其中内孔面1123环绕遮光片112a的一通孔1124,且内孔面1123连接物侧面1121与像侧面1122。必须说明的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组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112b)皆包含物侧面、像侧面及内孔面,且其配置与遮光片112a相同,各光学透镜(包含第二光学透镜111b、第三光学透镜111c、第四光学透镜111d、第五光学透镜111e)则皆包含光学有效部与外周部,且其配置皆与第一光学透镜111a相同,在此仅以遮光片112a及第一光学透镜111a进行说明。

进一步来说,第一实施例中,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可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其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的进光量,且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的孔径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直径。或者,尖端最小开孔结构140的尖端最小开孔143可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其适合用于前置光圈的光学设计。并且,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的情况下,可通过尖端最小开孔结构140的设置方式以适当调整光圈的位置。

由图1C可知,光线吸收涂层130设置于遮光片112a的像侧面1122上,其中光线吸收涂层130用以固定遮光片112a于遮光元件组装面120,且遮光片112a与第一光学透镜111a的外周部1112保持一空间V。具体来说,光线吸收涂层130设置于尖端最小开孔结构140与遮光片112a之间,其中光线吸收涂层130的作用为吸收成像镜头模块中的杂散光,且光线吸收涂层130可用以将遮光片112a固定于遮光元件组装面120,使精密制造的遮光片112a可不被光学透镜111a挤压而损坏。借此,减少遮光片112a于组装制程中被破坏与变形扭曲的疑虑,增加吸收杂散光的效率,并维持良好的遮光性能。

尖端最小开孔结构140以光轴X为中心呈圆对称,并设置于遮光元件组装面120的物侧,其中尖端最小开孔结构140包含一第一渐缩面141与一第二渐缩面142,第一渐缩面141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至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渐缩,第二渐缩面142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至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渐缩,而第一渐缩面141与第二渐缩面142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开孔143。详细来说,尖端最小开孔结构140的构造可与遮光片112a互相搭配,可使作为设置光圈用途的光线吸收涂层130可积聚于合适的地方,提高光圈机能的稳固程度,且第一渐缩面141的形状和第二渐缩面142的形状与遮光片112a的形状相互搭配。借此,形成吸收杂散光的光陷阱结构,且光线吸收涂层130可积聚于光陷阱结构的底部,并大幅降低杂散光反射的可能。

配合参照图1E与图1F,图1E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尖端最小开孔结构140的剖面示意图,图1F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分解图。由图1E与图1F可知,遮光元件组装面120设置于遮光片112a的物侧,且其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并呈现一圆环面状,其用以承接遮光片112a。

光线吸收涂层130可更设置于遮光片112a的物侧面1121上。进一步来说,光线吸收涂层130初始为液态,故光线吸收涂层130具有延伸性,且故光线吸收涂层130延伸渗透至遮光片112a的物侧面1121,故光线吸收涂层130可聚积于第二渐缩面142的底部,亦为光陷阱结构的底部。待固化后形成环状凹弧,且固化后的光线吸收涂层130具有不透光的外观。借此,大幅减少杂散光反射的可能性,并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线的效率。

光线吸收涂层130可较遮光元件组装面120靠近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或光线吸收涂层130可较遮光元件组装面120远离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当光线吸收涂层130较遮光元件组装面120靠近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时,可增加光线吸收涂层130稳固光圈元件的效率。当光线吸收涂层130较遮光元件组装面120远离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时,从平行光轴X往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方向观察成像镜头模块时,设置于遮光片112a的物侧面1121上的光线吸收涂层130被尖端最小开孔结构140遮蔽。

由图1D可知,粘合透镜的物侧无其他光学透镜,且粘合透镜的第二光学透镜111b的外周部1112可还包含一物侧承靠面1112a,物侧承靠面1112a面向第二光学透镜111b的物侧呈现一圆环面状,且物侧承靠面1112a用以与成像镜头模块的镜筒150组装,而镜筒150可包含一垂直承靠面151,且垂直承靠面151与物侧承靠面1112a接触。详细来说,第二光学透镜111b的物侧承靠面1112a可不用承靠于作为光圈的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借此,可分散整体光学元件组的组装应力,避免过多应力施加于光圈上,大幅降低光圈品质劣化的可能性。

物侧承靠面1112a与遮光元件组装面120于平行光轴X的方向无重叠。借此,错开作用力的施力范围,故可避免光学元件组的组装过程波及遮光片112a。遮光片112a与镜筒150于平行光轴X且朝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的方向无重叠。借此,可减少光圈组装作业的复杂度,并提高生产制造的效率,且光圈与光学元件组的装配入料方向一致,避免安装镜筒150时还需再进行转向而增加机器设备的成本。

配合参照图1A与图1D,第一实施例中,尖端最小开孔143的直径为ψd,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的直径为ψsa,遮光片112a的外径为ψsd,而所述参数满足下列表一条件。

<第二实施例>

图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中相机模块20的示意图,图2B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爆炸图,图2C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D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中部分光学元件组、镜筒250及尖端最小开孔结构240的示意图。由图2A至图2D可知,相机模块20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图未标示)与一电子感光模块(图未标示)。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X,并包含一光学元件组(图未标示)、一遮光元件组装面220、一光线吸收涂层230、一尖端最小开孔结构240、一镜筒250、一成像面270及一滤光元件280,光学元件组设置于镜筒250中,尖端最小开孔结构240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镜筒250设置于尖端最小开孔结构240的像侧,成像面270位于镜筒250的像侧。电子感光模块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261,电子感光元件261设置于成像面270。

光学元件组包含至少一光学透镜与至少一遮光片,且光学元件组可还包含多个间隔环与一固定环214。详细来说,第二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遮光片212a、第一光学透镜211a、遮光片212b、第二光学透镜211b、遮光片212c、第三光学透镜211c、遮光片212d、第四光学透镜211d、间隔环213a、第五光学透镜211e、间隔环213b、遮光片212e、第六光学透镜211f以及固定环214,其中第二光学透镜211b、第三光学透镜211c、第四光学透镜211d、第五光学透镜211及第六光学透镜211f的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并非本揭示内容的重点,将不另揭露其细节。

由图2C与图2D可知,第一光学透镜211a自光轴X至其周边处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2111与一外周部2112,其中外周部2112环绕光学有效部2111。遮光片212a设置于第一光学透镜211a的外周部2112的物侧,并与第一光学透镜211a的外周部2112互相分离(是指遮光片212a与第一光学透镜211a的外周部2112无接触),且遮光片212a包含一物侧面2121、一像侧面2122及一内孔面2123,其中内孔面2123环绕遮光片212a的一通孔2124,且内孔面2123连接物侧面2121与像侧面2122。必须说明的是,第二实施例的光学元件组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212b、212c、212d、212e)皆包含物侧面、像侧面及内孔面,且其配置与遮光片212a相同,各光学透镜(包含第二光学透镜211b、第三光学透镜211c、第四光学透镜211d、第五光学透镜211e、第六光学透镜211f)则皆包含光学有效部与外周部,且其配置皆与第一光学透镜211a相同,在此仅以遮光片212a及第一光学透镜211a进行说明。

由图2C可知,光线吸收涂层230设置于遮光片212a的像侧面2122上,其中光线吸收涂层230用以固定遮光片212a于遮光元件组装面220,且遮光片212a与第一光学透镜211a的外周部2112保持一空间V。具体来说,光线吸收涂层230的作用为吸收成像镜头模块中的杂散光,且光线吸收涂层230可用以将遮光片212a固定于遮光元件组装面220,使精密制造的遮光片212a可不被光学透镜211a挤压而损坏。借此,减少遮光片212a于组装制程中被破坏的疑虑,并确保良好的遮光性能,故可进一步作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进而提升光圈的光学品质。

尖端最小开孔结构240以光轴X为中心呈圆对称,并设置于遮光元件组装面220的物侧,其中尖端最小开孔结构240包含一第一渐缩面241与一第二渐缩面242,第一渐缩面241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至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渐缩,第二渐缩面242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至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渐缩,而第一渐缩面241与第二渐缩面242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开孔243。详细来说,尖端最小开孔结构240的构造可与遮光片212a互相搭配,可使作为设置光圈用途的光线吸收涂层230可积聚于合适的地方,提高光圈机能的稳固程度,且第一渐缩面241的形状和第二渐缩面242的形状与遮光片212a的形状相互搭配。借此,形成吸收杂散光的光陷阱结构,且光线吸收涂层230可积聚于光陷阱结构的底部,并大幅降低杂散光反射的可能。

配合参照图2E,图2E绘示依照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尖端最小开孔结构240的剖面示意图。由图2E可知,遮光元件组装面220设置于遮光片212a的物侧,且其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并呈现一圆环面状,其用以承接遮光片212a。

由图2B与图2C可知,光线吸收涂层230环绕遮光片212a的通孔2124以呈现一环状凹弧,且光线吸收涂层230可更设置于遮光片212a的物侧面2121上。借此,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线的效率。进一步来说,环状凹弧往遮光片212a的一外径面凹缩。借此,增加遮光片212a不受外在环境变动影响的稳固程度与安定性。

具体来说,光线吸收涂层230初始为液态,故光线吸收涂层230具有延伸性,且故光线吸收涂层230延伸渗透至遮光片212a的物侧面2121,故光线吸收涂层230可聚积于第二渐缩面242的底部,亦为光陷阱结构的底部。光线吸收涂层230的材质可为包含黑色环氧树脂的塑料、油性涂料包含树脂、环氧树脂或压克力为基底的速干型墨水或光固化胶体混合墨料的涂料,待光线吸收涂层230固化后形成环状凹弧,且固化后的光线吸收涂层230具有不透光的外观。借此,大幅减少杂散光反射的可能性,并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线的效率。如图2B所示,光线吸收涂层230为点黑胶池,且各具有一弧度θ,于第二实施例的弧度θ为30度,黑胶池的设置可以增加调整点胶方式的设计余裕,使制造过程或镜筒20的构造因变动而让原本的点胶方式受限时,仍可保有改动的弹性,使点胶作业顺利进行,但并不以此为限。

光线吸收涂层230可较遮光元件组装面220靠近遮光片212a的通孔2124,或光线吸收涂层230可较遮光元件组装面220远离遮光片212a的通孔2124。当光线吸收涂层230较遮光元件组装面220靠近遮光片212a的通孔2124时,可增加光线吸收涂层230稳固光圈元件的效率。当光线吸收涂层230较遮光元件组装面220远离遮光片212a的通孔2124时,从平行光轴X往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方向观察成像镜头模块时,设置于遮光片212a的物侧面2121上的光线吸收涂层230被尖端最小开孔结构240遮蔽。

由图2D可知,第一光学透镜211a的物侧无其他光学透镜,且第一光学透镜211a的外周部2112可还包含一物侧承靠面2112a,物侧承靠面2112a面向第一光学透镜211a的物侧呈现一圆环面状,且物侧承靠面2112a用以与成像镜头模块的镜筒250组装,而镜筒250可包含一垂直承靠面251,且垂直承靠面251与物侧承靠面2112a接触。详细来说,第一光学透镜211a的物侧承靠面2112a可不用承靠于遮光片212a的通孔2124。借此,可分散整体光学元件组的组装应力。

物侧承靠面2112a与遮光元件组装面220于平行光轴X的方向无重叠。借此,错开作用力的施力范围,故可避免光学元件组的组装过程波及遮光片212a。遮光片212a与镜筒250于平行光轴X且朝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的方向无重叠。借此,可减少光圈组装作业的复杂度,并提高生产制造的效率,且光圈与光学元件组的装配入料方向一致,避免安装镜筒250时还需再进行转向而增加机器设备的成本。

配合参照图2A与图2D,第二实施例中,所有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请参照下表二。

<第三实施例>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中相机模块30的示意图,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部分爆炸图,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D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中部分光学元件组、镜筒350及尖端最小开孔结构340的示意图。由图3A至图3D可知,相机模块30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图未标示)与一电子感光模块(图未标示)。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X,并包含一光学元件组(图未标示)、一遮光元件组装面320、一光线吸收涂层330、一尖端最小开孔结构340、一镜筒350、一成像面370及一滤光元件380,光学元件组设置于镜筒350中,尖端最小开孔结构340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镜筒350设置于尖端最小开孔结构340的像侧,成像面370位于镜筒350的像侧。电子感光模块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361,电子感光元件361设置于成像面370。

光学元件组包含至少一光学透镜与至少一遮光片,且光学元件组可还包含多个间隔环与一固定环314。详细来说,第三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遮光片312a、第一光学透镜311a、遮光片312b、第二光学透镜311b、遮光片312c、第三光学透镜311c、遮光片312d、第四光学透镜311d、间隔环313a、第五光学透镜311e、间隔环313b、遮光片312e、第六光学透镜311f以及固定环314,其中第二光学透镜311b、第三光学透镜311c、第四光学透镜311d、第五光学透镜311e及第六光学透镜311f的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并非本揭示内容的重点,将不另揭露其细节。

由图3C与图3D可知,第一光学透镜311a自光轴X至其周边处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3111与一外周部3112,其中外周部3112环绕光学有效部3111。遮光片312a设置于第一光学透镜311a的外周部3112的物侧,并与第一光学透镜311a的外周部3112互相分离(是指遮光片312a与第一光学透镜311a的外周部3112无接触),且遮光片312a包含一物侧面3121、一像侧面3122及一内孔面3123,其中内孔面3123环绕遮光片312a的一通孔3124,且内孔面3123连接物侧面3121与像侧面3122。必须说明的是,第三实施例的光学元件组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312b、312c、312d、312e)皆包含物侧面、像侧面及内孔面,且其配置与遮光片312a相同,各光学透镜(包含第二光学透镜311b、第三光学透镜311c、第四光学透镜311d、第五光学透镜311e、第六光学透镜311f)则皆包含光学有效部与外周部,且其配置皆与第一光学透镜311a相同,在此仅以遮光片312a及第一光学透镜311a进行说明。

进一步来说,第三实施例中的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用以控制成像镜头模块的进光量,且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的孔径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入光瞳直径。并且,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的情况下,可通过尖端最小开孔结构340的设置方式以适当调整光圈的位置。

由图3C可知,光线吸收涂层330设置于遮光片312a的像侧面3122上,其中光线吸收涂层330用以固定遮光片312a于遮光元件组装面320。具体来说,光线吸收涂层330设置于尖端最小开孔结构340与遮光片312a之间,其中光线吸收涂层330的作用为吸收成像镜头模块中的杂散光,光线吸收涂层330可用以将遮光片312a固定于遮光元件组装面320,使精密制造的遮光片312a可不被第一光学透镜311a挤压而损坏,且待光线吸收涂层330固化后可将遮光片312a稳固地贴附于镜筒350(也就是遮光元件组装面320上)。借此,减少遮光片312a于组装制程中被破坏与变形扭曲的疑虑,增加吸收杂散光的效率,并维持良好的遮光性能。

尖端最小开孔结构340以光轴X为中心呈圆对称,并设置于遮光元件组装面320的物侧,其中尖端最小开孔结构340包含一第一渐缩面341与一第二渐缩面342,第一渐缩面341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至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渐缩,第二渐缩面342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至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渐缩,而第一渐缩面341与第二渐缩面342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开孔343。详细来说,尖端最小开孔结构340的构造可与遮光片312a互相搭配,可使作为设置光圈用途的光线吸收涂层330可积聚于合适的地方,提高光圈机能的稳固程度,且第一渐缩面341的形状和第二渐缩面342的形状与遮光片312a的形状相互搭配。借此,形成吸收杂散光的光陷阱结构,且光线吸收涂层330可积聚于光陷阱结构的底部,并大幅降低杂散光反射的可能。

配合参照图3E与图3F,图3E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尖端最小开孔结构340的剖面示意图,图3F绘示依照图3A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的局部分解图。由图3E与图3F可知,遮光元件组装面320设置于遮光片312a的物侧,且其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并呈现一圆环面状,其用以承接遮光片312a。

光线吸收涂层330可更设置于遮光片312a的物侧面3121上。进一步来说,光线吸收涂层330初始为液态,故光线吸收涂层330具有延伸性,且故光线吸收涂层330延伸渗透至遮光片312a的物侧面3121,故光线吸收涂层330可聚积于第二渐缩面342的底部,亦为光陷阱结构的底部。待固化后形成环状凹弧,且固化后的光线吸收涂层330具有不透光的外观。借此,大幅减少杂散光反射的可能性,并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线的效率。

光线吸收涂层330可较遮光元件组装面320靠近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或光线吸收涂层330可较遮光元件组装面320远离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当光线吸收涂层330较遮光元件组装面320靠近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时,可增加光线吸收涂层330稳固光圈元件的效率。当光线吸收涂层330较遮光元件组装面320远离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时,从平行光轴X往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方向观察成像镜头模块时,设置于遮光片312a的物侧面3121上的光线吸收涂层330被尖端最小开孔结构340遮蔽。并且,可作为一储胶槽330a,储胶槽330a为利用遮蔽的条件让流动状态的光线吸收涂层330可聚积成非均匀厚度的形式,且尖端最小开孔结构340因是塑胶材质可调整表面性质,对流动状态的光线吸收涂层330有毛细作用,搭配尖端最小开孔结构340遮蔽的构型,可使流动状态的光线吸收涂层330产生非均匀厚度的聚积情形,设置储胶槽330a的其中一考量是容纳部分的光线吸收涂层330,使大部分的光线吸收涂层330可储存于储胶槽330a内,避免过多的光线吸收涂层330使遮光片312a与遮光元件组装面320之间的密合度不佳,让光线吸收涂层330聚积的地方不会占据整个遮光元件组装面320,并减少遮光片312a在遮光元件组装面320上过度漂移的情形。

由图3C与图3F可知,设置于遮光片312a的物侧面3121上的光线吸收涂层330环绕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并呈现环状凹弧且往遮光元件组装面320凹缩。借此,增加光线吸收涂层330稳固光圈元件的效率。

由图3D可知,第一光学透镜311a的物侧无其他光学透镜,且第一光学透镜311a的外周部3112可还包含一物侧承靠面3112a,物侧承靠面3112a面向第一光学透镜311a的物侧呈现一圆环面状,且物侧承靠面3112a用以与成像镜头模块的镜筒350组装,而镜筒350可包含一垂直承靠面351,且垂直承靠面351与物侧承靠面3112a接触。详细来说,第一光学透镜311a的物侧承靠面3112a可不用承靠于作为光圈的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借此,可分散整体光学元件组的组装应力,避免过多应力施加于光圈上,大幅降低光圈品质劣化的可能性。

物侧承靠面3112a与遮光元件组装面320于平行光轴X的方向无重叠。借此,错开作用力的施力范围,故可避免光学元件组的组装过程波及遮光片312a。遮光片312a与镜筒350于平行光轴X且朝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的方向无重叠。借此,可减少光圈组装作业的复杂度,并提高生产制造的效率,且光圈与光学元件组的装配入料方向一致,避免安装镜筒350时还需再进行转向而增加机器设备的成本。

配合参照图3A与图3D,第三实施例中,所有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请参照下表三。

/>

<第四实施例>

图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中相机模块40的示意图,图4B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模块中部分光学元件组、镜筒450及尖端最小开孔结构440的示意图。由图4A与图4B可知,相机模块40包含一成像镜头模块(图未标示)与一电子感光模块(图未标示)。成像镜头模块具有一光轴X,并包含一光学元件组(图未标示)、一遮光元件组装面420、一光线吸收涂层430、一尖端最小开孔结构440、一镜筒450、一成像面470及一滤光元件480,光学元件组设置于镜筒450中,尖端最小开孔结构440位于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镜筒450设置于尖端最小开孔结构440的像侧,成像面470位于镜筒450的像侧。电子感光模块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461,电子感光元件461设置于成像面470。

光学元件组包含至少一光学透镜与至少一遮光片,且光学元件组可还包含多个间隔环与一固定环414。详细来说,第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遮光片412a、第一光学透镜411a、遮光片412b、第二光学透镜411b、遮光片412c、第三光学透镜411c、遮光片412d、第四光学透镜411d、间隔环413a、第五光学透镜411e、间隔环413b、遮光片412e、第六光学透镜411f以及固定环414,其中第二光学透镜411b、第三光学透镜411c、第四光学透镜411d、第五光学透镜411e及第六光学透镜411f的结构、面形等光学特征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并非本揭示内容的重点,将不另揭露其细节。

由图4B可知,第一光学透镜411a自光轴X至其周边处依序包含一光学有效部4111与一外周部4112,其中外周部4112环绕光学有效部4111。遮光片412a设置于第一光学透镜411a的外周部4112的物侧与像侧中无其他光学透镜的一侧,并与第一光学透镜411a的外周部4112互相分离(是指遮光片412a与第一光学透镜411a的外周部4112无接触),且遮光片412a包含一物侧面4121、一像侧面4122及一内孔面4123,其中内孔面4123环绕遮光片412a的一通孔4124,且内孔面4123连接物侧面4121与像侧面4122。必须说明的是,第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组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412b、412c、412d、412e)皆包含物侧面、像侧面及内孔面,且其配置与遮光片412a相同,各光学透镜(包含第二光学透镜411b、第三光学透镜411c、第四光学透镜411d、第五光学透镜411e、第六光学透镜411f)则皆包含光学有效部与外周部,且其配置皆与第一光学透镜411a相同,在此仅以遮光片412a及第一光学透镜411a进行说明。

由图4A可知,光线吸收涂层430设置于遮光片412a的物侧与像侧中有第一光学透镜411a的一侧,其中光线吸收涂层430用以固定遮光片412a于遮光元件组装面420。具体来说,光线吸收涂层430的作用为吸收成像镜头模块中的杂散光,且光线吸收涂层430可用以将遮光片412a固定于遮光元件组装面420,使精密制造的遮光片412a可不被第一光学透镜411a挤压而损坏。借此,减少遮光片412a于组装制程中被破坏的疑虑,并确保良好的遮光性能,故可进一步作为成像镜头模块的光圈,进而提升光圈的光学品质。

尖端最小开孔结构440以光轴X为中心呈圆对称,并设置于遮光元件组装面420的物侧,且设置于第一光学透镜411a的物侧与像侧其中的一者无其他光学透镜的一侧,其中尖端最小开孔结构440包含一第一渐缩面441与一第二渐缩面442,第一渐缩面441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至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渐缩,第二渐缩面442面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至成像镜头模块的物侧渐缩,而第一渐缩面441与第二渐缩面442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开孔443。详细来说,尖端最小开孔结构440的构造可与遮光片412a互相搭配,可使作为设置光圈用途的光线吸收涂层430可积聚于合适的地方,提高光圈机能的稳固程度,且第一渐缩面441的形状和第二渐缩面442的形状与遮光片412a的形状相互搭配。借此,形成吸收杂散光的光陷阱结构,且光线吸收涂层430可积聚于光陷阱结构的底部,并大幅降低杂散光反射的可能。

由图4A可知,遮光元件组装面420设置于该遮光片412a的物侧与像侧中无其他光学透镜的一侧,且其面向第一光学透镜411a并呈现一圆环面状,其用以承接遮光片412a。

光线吸收涂层430环绕遮光片412a的通孔4124以呈现一环状凹弧,且光线吸收涂层430可更设置于遮光片412a的物侧面4121上。借此,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线的效率。进一步来说,环状凹弧往遮光片412a的一外径面凹缩。借此,增加遮光片412a不受外在环境变动影响的稳固程度与安定性。

具体来说,光线吸收涂层430初始为液态,故光线吸收涂层430具有延伸性,且故光线吸收涂层430延伸渗透至遮光片412a的物侧面4121,故光线吸收涂层430可聚积于第二渐缩面442的底部,亦为光陷阱结构的底部。光线吸收涂层430的材质可为包含黑色环氧树脂的塑料、油性涂料包含树脂、环氧树脂或压克力为基底的速干型墨水或光固化胶体混合墨料的涂料,待光线吸收涂层430固化后形成环状凹弧,且固化后的光线吸收涂层430具有不透光的外观。借此,大幅减少杂散光反射的可能性,并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线的效率。

光线吸收涂层430可较遮光元件组装面420靠近遮光片412a的通孔4124,或光线吸收涂层430可较遮光元件组装面420远离遮光片412a的通孔4124。当光线吸收涂层430较遮光元件组装面420靠近遮光片412a的通孔4124时,可增加光线吸收涂层430稳固光圈元件的效率。当光线吸收涂层430较遮光元件组装面420远离遮光片412a的通孔4124时,从平行光轴X往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方向观察成像镜头模块时,设置于遮光片412a的物侧面4121上的光线吸收涂层430被尖端最小开孔结构440遮蔽。并且,作为一储胶槽430a,储胶槽430a为利用遮蔽的条件让流动状态的光线吸收涂层430可聚积成非均匀厚度的形式,且尖端最小开孔结构440因是塑胶材质可调整表面性质,对流动状态的光线吸收涂层430有毛细作用,搭配尖端最小开孔结构440遮蔽的构型,可使流动状态的光线吸收涂层430产生非均匀厚度的聚积情形,设置储胶槽430a的其中一考量是容纳部分的光线吸收涂层430,使大部分的光线吸收涂层430可储存于储胶槽430a内,避免过多的光线吸收涂层430使遮光片412a与遮光元件组装面420之间的密合度不佳,让光线吸收涂层430聚积的地方不会占据整个遮光元件组装面420,并减少遮光片412a在遮光元件组装面420上过度漂移的情形。

由图4B可知,第一光学透镜411a的物侧与像侧其中的一无其他光学透镜,第一光学透镜411a的外周部4112可还包含一物侧承靠面4112a,物侧承靠面4112a面向第一光学透镜411a的物侧呈现一圆环面状,且物侧承靠面4112a用以与成像镜头模块的镜筒450组装,而镜筒450可包含一垂直承靠面451,且垂直承靠面451与物侧承靠面4112a接触。详细来说,第一光学透镜411a的物侧承靠面4112a可不用承靠于遮光片412a的通孔4124。借此,可分散整体光学元件组的组装应力。

物侧承靠面4112a与遮光元件组装面420于平行光轴X的方向无重叠。借此,错开作用力的施力范围,故可避免光学元件组的组装过程波及遮光片412a。遮光片412a与镜筒450于平行光轴X且朝向成像镜头模块的像侧的方向无重叠。借此,可减少光圈组装作业的复杂度,并提高生产制造的效率,且光圈与光学元件组的装配入料方向一致,避免安装镜筒450时还需再进行转向而增加机器设备的成本。

配合参照图4A与图4B,第四实施例中,所有的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请参照下表四。

<第五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5A及图5B,图5A绘示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50的示意图,图5B绘示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的另一示意图。由图5A与图5B可知,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5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50包含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相机模块51,其中相机模块51可为前述任一实施例的相机模块,其包含成像镜头模块51a与电子感光模块51b,但不以其为限。借此,有助于满足现今电子装置市场对于搭载于其上的成像镜头模块的量产及外观要求。

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50的使用者界面52进入拍摄模式,其中第五实施例中使用者界面52可为触控屏幕52a、按键52b等。此时成像镜头模块51a汇集成像光线在电子感光模块51b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Processor,ISP)53。

配合参照图5C,其绘示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的方块图,特别是电子装置50中的相机方块图。由图5A至图5C可知,因应电子装置50的相机规格,电子装置50可还包含光学防手震组件54,进一步地,电子装置5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辅助光学元件57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55。辅助光学元件57可以是补偿色温的闪光灯模块56、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55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50中成像镜头模块51a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54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5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52a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52a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再者,由图5B可知,成像镜头模块51a、电子感光模块51b、光学防手震组件54、感测元件55及辅助光学元件57可设置在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58a上,并透过连接器58b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53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当前的电子装置如智能手机具有轻薄的趋势,将成像镜头模块与相关元件配置于软性电路板上,再利用连接器将电路汇整至电子装置的主板,可满足电子装置内部有限空间的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并获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其成像镜头模块的自动对焦功能通过电子装置的触控屏幕获得更灵活的控制。在第五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可包含多个感测元件55及多个辅助光学元件57,感测元件55及辅助光学元件57设置在软性电路板58a及另外至少一个软性电路板(未另标号),并透过对应的连接器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53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揭示),感测元件及辅助光学元件亦可依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设置于电子装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载板上。

此外,电子装置5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第六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6,其绘示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60的示意图。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60是一平板电脑,电子装置60包含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相机模块61,其中相机模块61包含成像镜头模块(图未揭示)以及电子感光模块(图未揭示),成像镜头模块设置于电子感光模块,且电子感光模块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

<第七实施例>

配合参照图7,其绘示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70的示意图。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装置70是一穿戴式装置,电子装置70包含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相机模块71,其中相机模块71包含成像镜头模块(图未揭示)以及电子感光模块(图未揭示),成像镜头模块设置于电子感光模块,且电子感光模块包含一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 环形光学元件、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 成像透镜、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 投影镜头系统、投影装置、感测模块及电子装置
  • 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 成像镜头模块、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5917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