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及匹配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5:22


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及匹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白车身匹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及匹配方法。

背景技术

商用车白车身匹配过程,指通过工艺手段对零部件之间的搭接面、对接面、轮廓型面等匹配面进行适应性验证,以提升白车身的尺寸精度,且匹配过程涉及夹具的调整和冲压件的修正,修正冲压件与调整夹具定位相比,修正冲压件的整改周期长、模具改制成本高,但有时冲压件尺寸状态较差,仅通过夹具调整不能生产出合格的总成,因此匹配过程对保证总成尺寸合格、减少零件修正尤为重要。

现有技术中判断零件间的匹配状态,常常需要将零件放到焊接夹具上,以致于需要相关工位停线,占用生产资源。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判断零件间的匹配状态时占用生产资源的问题,提供一种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

一种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所述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用于对所述后围外板与所述后围加强梁进行匹配,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包括:

基座;

第一定位组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基座上,且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被配置为用于支撑所述后围外板;

第二定位组件,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二定位组件用于支撑所述后围加强梁,并使所述后围加强梁与所述后围外板在第二方向上贴合设置;

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测量块,所述测量块与所述后围外板在第一方向上间隙设置,以测量所述测量块与所述后围外板的间隙;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围加强梁上设有第一定位孔;

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加强梁定位柱;

所述加强梁定位柱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插接适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组件的底部设有滑台,所述基座上沿所述第一方向设有滑轨,且所述滑台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滑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设有位于所述滑台的底部的第一限位件,所述滑台设有第二限位件;

所述滑台移动至预设位置后,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可拆卸连接,以限制所述滑台继续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在所述滑台的移动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限位件;

所述第三限位件能够与所述滑台在所述滑台的移动方向上抵接,以限制所述滑台的移动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还包括第一夹紧装置和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夹紧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定位块上;

所述第一夹紧装置被配置为用于夹紧所述后围加强梁,以向所述后围加强梁施加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夹持力,以使所述后围加强梁与所述第一定位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贴合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还用于将后围纵梁与所述后围加强梁匹配,所述后围纵梁上设有第二定位孔;

所述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还包括第三定位组件,所述第三定位组件包括后围纵梁定位柱和第二夹紧装置;

所述后围纵梁定位柱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后围纵梁定位柱与第二定位孔插接配合;

所述第二夹紧装置用于夹紧并固定所述后围纵梁。

一种白车身后围匹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如上述所述的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

安装后围外板至第一定位组件上,安装后围加强梁至第二定位组件上;测量所述后围外板与测量块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间隙值,测量所述后围外板与所述后围加强梁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二间隙值;

根据所述第一间隙值以及所述第二间隙值调整所述后围外板与所述后围加强梁之间的匹配度;

拆下所述后围外板,安装后围纵梁至第三定位组件上;测量所述后围纵梁与所述后围加强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三间隙值;

根据所述第三间隙值调整所述后围纵梁与所述后围加强梁之间的匹配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调整所述后围外板与所述后围加强梁之间的匹配度以及调整所述后围纵梁与所述后围加强梁之间的匹配度后,再次测量所述后围外板与测量块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间隙值、所述后围外板与所述后围加强梁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二间隙值、所述后围纵梁与所述后围加强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三间隙值;

检验再次测量的所述第一间隙值、所述第二间隙值以及所述第三间隙值是否合格;

若不合格,则根据再次测量的所述第一间隙值、所述第二间隙值以及所述第三间隙值,调整所述后围外板与所述后围加强梁之间的匹配度以及调整所述后围纵梁与所述后围加强梁之间的匹配度,直至所述第一间隙值、所述第二间隙值以及所述第三间隙值合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间隙值以及所述第二间隙值调整所述后围外板与所述后围加强梁之间的匹配度包括:

确定所述后围外板与测量块在第一方向上的理论间隙值,并获取所述理论间隙值与所述第一间隙值之差的绝对值,将所述绝对值与第一公差进行比较,若所述绝对值小于所述第一公差,则所述第一间隙值合格;若所述绝对值大于所述第一公差,则根据所述第一间隙值以及所述第二间隙值修正冲压件模具的尺寸;和/或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间隙值以及所述第二间隙值调整所述后围外板与所述后围加强梁之间的匹配度包括:

测量并记录加强梁定位柱处对应的所述后围外板与所述后围加强梁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一定位间隙值;

判断所述第二间隙值与第二公差的大小,若所述第二间隙值小于所述第二公差,则所述第二间隙值合格;

若所述第二间隙值大于所述第二公差,则判断所述后围加强梁与侧围的焊接面在第二方向上的实际搭接高度与焊接面所需最低高度的大小,若所述实际搭接高度大于所述焊接面所需最低高度,则调整夹具定位,且调整量为所述第一定位间隙值;若所述实际搭接高度小于所述焊接面所需最低高度,则修正冲压件模具;和/或

所述根据所述第三间隙值调整所述后围纵梁与所述后围加强梁之间的匹配度包括:

测量后围纵梁定位柱处对应的所述后围纵梁与所述后围加强梁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二定位间隙值;

判断所述第三间隙值与第三公差的大小,若所述第三间隙值大于所述第三公差,则修正冲压件模具;若所述第三间隙值小于所述第三公差,则调整夹具定位,且调整量为所述第二定位间隙值。

上述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包括基座、第一定位组件以及第二定位组件,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均设于基座上,第二定位组件包括测量块,测量块与后围外板在第一方向上间隙设置。

安装后围外板和后围加强梁时,将后围外板支撑于第一定位组件上,此时第二定位组件上的测量块与后围外板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隙,工作人员测量后围外板与测量块之间的间隙值,根据测量所得的间隙值与预设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判断是否需要修正后围外板;将后围加强梁安装于第二定位组件上,此时后围加强梁与后围外板在第二方向上应贴合设置,工作人员测量后围加强梁与后围外板在第二方向上的间隙值,根据间隙值判断后围加强梁焊接夹具定位是否需要调整,或后围加强梁修正。

本申请提供的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可直接在匹配装置上判断后围加强梁和后围外板之间的匹配状态,而无需将零件放置于焊接夹具上,从而在判断后围加强梁与后围外板之间的匹配状态时,焊接的相关工位可正常运行,避免占用生产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的后围总成的匹配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的第二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的第三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的匹配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的后围纵梁和后围加强梁的匹配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的后围总成的侧视图。

图中:1、基座;2、第一定位组件;3、第二定位组件;4、第三定位组件;5、后围外板;6、后围加强梁;7、后围纵梁;8、加强梁支架;9、翻转块;10、加强梁定位柱;11、测量块;12、限位块;13、第一锁紧旋钮;14、安装台;15、第二锁紧旋钮;16、侧围;17、滑台;18、滑轨、19、滑块;20、第一限位件;21、第二限位件;22、限位座;23、销孔;24、第三限位件;25、第一夹紧装置;26、第一定位块;27、连接杆;28、夹紧件;29、后围纵梁定位柱;30、纵梁支架;31、第二定位块;32、第三定位块;33、第四定位块;34、第三锁紧旋钮;35、夹紧器;36、拉杆;37、第四锁紧旋钮;38、第五锁紧旋钮;39、第六锁紧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一种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参阅图1-图7,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用于对后围外板5与后围加强梁6进行匹配,在一些实施例中,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包括基座1、第一定位组件2以及第二定位组件3,第一定位组件2固定安装于基座1上,且第一定位组件2被配置为用于支撑后围外板5;第二定位组件3设于基座1上,第二定位组件3用于支撑后围加强梁6,并使后围加强梁6与后围外板5在第二方向上贴合设置;第二定位组件3包括测量块,测量块与后围外板5在第一方向上间隙设置,以测量测量块与后围外板5的间隙;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

具体的,第一方向为图2中的Y方向,第二方向为图6中的X方向,后围加强梁6为L型结构,基座1为长方体结构,第一定位组件2包括后围外板支架和定位件,定位件设于后围外板支架的上端,定位件的顶面为后围外板5在X方向上的定位面,基座1上均匀分布有6个第一定位组件2,当后围外板5支撑于6个第一定位组件2上时,6个第一定位组件2的定位面均与后围外板5的底面上对应的位置贴合,即6个第一定位组件2的定位面形状根据对应的后围外板5的底面形状设置。

第二定位组件3包括加强梁支架8、翻转块9以及测量块11,加强梁支架8设于基座1的上表面,翻转块9能够绕图6中的Z方向转动地设于加强梁支架8顶端,翻转块9远离后围外板5的一侧底部设有限位块12,通过限位块12可将翻转块9的最大转动角度限制为90度,翻转块9上设有第一锁紧旋钮13,翻转块9的顶端与测量块11固定连接。

4个第二定位组件3两两分别设置于基座1的Y方向上的两侧,且同一侧的两个第二定位组件3在Z方向上间隔设置,4个第二定位组件3上的测量块11分别与对应的后围外板5的侧边平行设置,即同一侧的两个测量块11在Z方向上的整体走向,与后围外板5靠近测量块11一端的侧边在Z方向上的走向相同,且同侧的两个测量块11的整体长度大于或等于后围外板5侧边长度的四分之一。

安装后围外板5和后围加强梁6时,将后围外板5支撑于6个第一定位组件2上,并使后围外板5的底面分别与6个第一定位组件2的定位面贴合;将后围加强梁6支撑于第二定位组件3上。

将后围外板5和后围加强梁6分别安装至第一定位组件2和第二定位组件3上后,此时后围外板5在Y方向上的两侧与测量块11之间具有间隙,工作人员设定后围外板5与测量块11之间间隙的预设值以及第一公差,沿Z方向,每50mm-200mm设立一处测点,测量各个测点处后围外板5与测量块11在Y方向上的第一间隙值,并将测量所得的第一间隙值与预设值比较,预设值可固定设置为3mm-5mm,若第一间隙值与预设值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一公差,则修正后围外板5的冲压件模具的尺寸至第一公差范围内。

安装后的后围加强梁6位于后围外板5的上方,且后围外板5的顶面与后围加强梁6的底面理论情况下应在X方向上贴合,工作人员设定后围外板5与后围加强梁6在X方向上配合的第二公差,沿Z方向根据搭接情况设定测点,其中型面曲率转折处至少设立2处测点,型面曲率连续处,每50mm-200mm设立一处测点,设定测点处后围加强梁6与侧围16的焊接面在X方向上的理论搭接高度,以及两者焊接面所需最低高度,其中,侧围16为设于后围加强梁6右侧且与后围加强梁6竖直端面焊接的零件,在匹配过程中,设定侧围16处于理论位置。

测量测点处后围外板5与后围加强梁6在X方向上的第二间隙值,判断第二间隙值与第二公差的大小关系,若第二间隙值小于第二公差,则第二间隙值合格。

若第二间隙值大于第二公差,则计算每个测点处对应的理论搭接高度与第二间隙值之差,并判断两者之差与焊接面所需最低高度的大小,若小于焊接面所需最低高度,由于后围外板5与第一定位组件2在X方向上的定位面贴合,因此后围外板5在X方向上处于理论位置,而第二间隙值则反映的是后围加强梁6在X方向上的尺寸偏差,因此调整夹具上加强梁定位销在X方向上的位置;若理论搭接高度与第二间隙值之差大于焊接面所需最低高度,则针对后围加强梁6与后围焊接面局部超差位置的型面或后围加强梁6与侧围16焊接面的型面进行修正。

本申请提供的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可直接在匹配装置上判断后围加强梁6和后围外板5之间的匹配状态,而无需将零件放置于焊接夹具上,从而在判断后围加强梁6与后围外板5之间的匹配状态时,焊接的相关工位可正常运行,避免占用生产资源。

在基座1上均匀分布6个第一定位组件2可使后围外板5受力均匀,避免后围外板5因重力作用变形,可选的,也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第一定位组件2,或不均匀设置第一定位组件2于基座1上。

同侧的两个测量块11的整体长度大于或等于后围外板5侧边长度的四分之一,可增加能够设置测点的位置数量,从而提高匹配的精确度,可选的,也可以根据需求设置测量块11的长度。

可选的,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其他合适的测点距离和测点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围加强梁6上设有第一定位孔;

第二定位组件3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加强梁定位柱10;

加强梁定位柱10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插接适配。

具体的,加强梁定位柱10设于翻转块9顶端的安装台14内,加强梁定位柱10连接有第二锁紧旋钮15,安装后围外板5和后围加强梁6时,将后围外板5支撑于6个第一定位组件2上,并使后围外板5的底面分别与6个第一定位组件2的定位面贴合;旋紧第二锁紧旋钮15,以使加强梁定位柱10固定,此时加强梁定位柱10的轴线与Y方向平行,将翻转块9向后翻转并支撑于限位块12上,此时加强梁定位柱10的轴线与X方向平行,将后围加强梁6的两个第一定位孔分别与两个第二定位组件3上的加强梁定位柱10插接,转动翻转块9以带动后围加强梁6靠近后围外板5,直至翻转块9处于竖直状态时,旋紧第一锁紧旋钮13,以固定翻转块9,以使后围加强梁6处于指定位置。

匹配后围加强梁6和后围外板5时,测量测点处后围外板5与后围加强梁6在X方向上的第二间隙值,其中,加强梁定位柱10处对应的间隙记为第一定位间隙值,判断第二间隙值与第二公差的大小关系,若第二间隙值小于第二公差,则第二间隙值合格。

若第二间隙值大于第二公差,则计算每个测点处对应的理论搭接高度与第二间隙值之差,并判断两者之差与焊接面所需最低高度的大小,若小于焊接面所需最低高度,由于后围外板5与第一定位组件2在X方向上的定位面贴合,因此后围外板5在X方向上处于理论位置,而第二间隙值则反映的是后围加强梁6在X方向上的尺寸偏差,因此调整夹具上加强梁定位销在X方向上的位置,焊接时将加强梁定位销与后围加强梁6上的第一定位孔插接配合,由于夹具和第二定位组件3在设计时均按照理论位置设计,因此夹具上加强梁定位销的调整量为对应加强梁定位柱10处的第一定位间隙值;若理论搭接高度与第二间隙值之差大于焊接面所需最低高度,则针对后围加强梁6与后围焊接面局部超差位置的型面或后围加强梁6与侧围16焊接面的型面进行修正。

设置加强梁定位柱10可支撑后围加强梁6,且便于知晓调整夹具时的调整量,提高匹配和调整效率。

第二定位组件3内设置翻转块9,可便于后围加强梁6的安装,避免安装后围加强梁6时使其与后围外板5发生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组件3的底部设有滑台17,基座1上沿第一方向设有滑轨18,且滑台17可移动地安装于滑轨18上。

具体的,在Y方向上同一侧的两个第二定位组件3底端连接有一个滑台17,基座1上位于滑台17的下方间隔设置有三个滑轨18,滑台17通过滑块19分别与三个滑轨18连接,且滑台17可在滑轨18上沿Y方向移动。

当安装后围外板5于第一定位组件2上时,将滑台17向远离第一定位组件2的方向移动,即可带动第二定位组件3远离第一定位组件2,从而避免安装后围外板5时后围外板5与第二定位组件3发生干涉;将后围加强梁6安装于第二定位组件3上之后,工作人员推动滑台17向靠近第一定位组件2的方向移动,以使后围加强梁6处于与后围外板5的匹配位置,即位于后围外板5的上方。

通过设置滑台17和滑轨18,可扩大后围外板5的安装空间,以便于后围外板5的安装,同时可适应不同尺寸的后围外板5,提高匹配装置的适用范围。

由于两个第二定位组件3连接同一个滑台17,因此设置三个间隔的滑轨18可提高滑轨18对滑台17的支撑力,保持滑台17在移动过程中的平衡,可选的,也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滑轨18。

可选的,也可以两个第二定位组件3分别连接一个滑台17。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上设有位于滑台17的底部的第一限位件20,滑台17设有第二限位件21;

滑台17移动至预设位置后,第一限位件20与第二限位件21可拆卸连接,以限制滑台17继续移动。

具体的,基座1上滑轨18旁均设有凹字形的限位座22,滑台17位于限位座22的槽内,第一限位件20为设于限位座22槽底的定位销套,滑台17上与定位销套对应的位置设有销孔23,至少两个定位销套沿Y方向间隔设置于槽底,且相邻两个限位座22上的多个定位销套一一对应设置,第二限位件21为滑台17定位销,滑台17定位销可穿过销孔23与定位销套插接配合。

通过设置定位销套和销孔23,可将第二定位组件3固定于限位座22上,从而保持后围加强梁6在匹配过程中的稳定性,且相邻两个限位座22上的多个定位销套一一对应设置,可在固定第二定位组件3时保持同侧的两个第二定位组件3在Z方向上为连线为竖直状态,另外设置多个定位销套可使工作人员根据后围外板5的尺寸选择第二定位组件3固定的位置,在扩大匹配装置的适用范围的同时,保证第二定位组件3匹配时的稳定性。

可选的,也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其他限位座22和定位销套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在滑台17的移动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限位件;

第三限位件24能够与滑台17在滑台17的移动方向上抵接,以限制滑台17的移动范围。

具体的,第三限位件24设于限位座22槽内在Y方向上的两端内壁上,当滑台17沿滑轨18移动并逐渐靠近限位座22的内壁时,第三限位件24在Y方向上与滑台17的侧壁抵接,以限制滑台17继续移动,从而避免滑台17移动过度与后围外板5发生碰撞损坏。

第三限位件24与滑台17抵接的端部为塑性材料件,避免对滑台17造成碰撞损坏,同时塑性材料件的塑性变形可为滑台17提供缓冲空间。

可选的,限位座22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

可选的,也可以在基座1上单独设置第三限位件2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定位组件3还包括第一夹紧装置25和第一定位块26,第一夹紧装置25安装于第一定位块26上;

第一夹紧装置25被配置为用于夹紧后围加强梁6,以向后围加强梁6施加在第一方向上的夹持力,以使后围加强梁6与第一定位块26在第一方向上贴合设置。

具体的,第一定位块26设于翻转块9的顶端,第一定位块26为长方体结构,其在Y方向上靠近后围外板5的端面,为后围加强梁6在Y方向上的定位面,第一定位块26位于定位面的一端设有磁铁,第一夹紧装置25包括连接杆27和夹紧件28,连接杆27的一端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定位块26上,另一端设有螺纹孔,夹紧件28的一端穿过螺纹孔设置,且两者螺纹连接,夹紧件28的轴线方向与Y方向平行。

当安装后围加强梁6时,将后围加强梁6上的第一定位孔与加强梁定位柱10插接,此时后围加强梁6L型结构的上端位于第一夹紧装置25与第一定位块26的定位面之间,由于第一定位块26上设有磁铁,因此后围加强梁6在磁铁磁力的作用下与定位面贴合,转动夹紧件28,以使夹紧件28沿Y方向移动并逐渐靠近后围加强梁6,直至夹紧件28与后围加强梁6接触并夹紧后围加强梁6即可。

设置第一定位块26以及设于其定位面上的磁铁,可使后围加强梁6处于Y方向上的理论位置,从而提高其他零件与后围加强梁6在Y方向上匹配时的精度,同时通过磁铁的磁力将后围加强梁6吸附并固定于定位面上,设置第一夹紧装置25可对后围加强梁6施加夹紧力,提高后围加强梁6固定的稳定性。

可选的,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夹紧装置25或设置其他结构的第一夹紧装置25。

在一些实施例中,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还用于将后围纵梁7与后围加强梁6匹配,后围纵梁7上设有第二定位孔;

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还包括第三定位组件4,第三定位组件4包括后围纵梁定位柱和第二夹紧装置;

后围纵梁定位柱29沿第二方向延伸,且后围纵梁定位柱29与第二定位孔插接配合;

第二夹紧装置被配置为用于夹紧并固定后围纵梁7。

具体的,后围纵梁7为阶梯结构,且后围纵梁7的顶端为竖直结构,该竖直结构需与后围纵梁7的上端在Y方向上焊接,四个第三定位组件4在Y方向上分别对应设于四个第二定位组件3靠近第一定位组件2的一侧,第三定位组件4包括纵梁支架30、后围纵梁定位柱29、第二夹紧装置、第二定位块31、第三定位块32以及第四定位块33,纵梁支架30为长方体架构,第二定位块31通过第三锁紧旋钮34与纵梁支架30可拆卸连接,第二定位块31的上端为阶梯结构,阶梯结构的上端面为后围纵梁7在X方向上的定位面,第二夹紧装置包括夹紧器35、拉杆36以及第四锁紧旋钮37,夹紧器35设于第二定位块31的顶端,夹紧器35底部与拉杆36连接,通过拉杆36可使夹紧器35在X方向上移动以及绕X方向转动,夹紧器35为倒钩结构,后围纵梁定位柱29同样设于第二定位块31的顶端,且后围纵梁定位柱29的中间设有通槽,夹紧器35的钩子端位于通槽内,且夹紧器35钩子端的底面能够与第二定位块31上的定位面接触。

第三定位块32、第四定位块33分别设于纵梁支架30的两侧,且第三定位块32的底部通过第四锁紧旋钮37与纵梁支架30可拆卸连接,第四定位块33的底部通过第五锁紧旋钮38固定于纵梁支架30上,第三定位块32用于辅助支撑后围纵梁7,第四定位块33的顶面为后围外板5在Y方向上两侧的定位面,安装后围外板5时,后围外板5与第四定位块33在X方向上贴合设置。

匹配后围纵梁7和后围加强梁6时,将第二定位组件3沿Y方向向远离第一定位组件2的方向移动,直至后围加强梁6与后围外板5在X方向上完全错开,将后围外板5取下,安装第二定位块31和第三定位块32至纵梁支架30上,并分别通过第三锁紧旋钮34、第四锁紧旋钮37固定,将后围纵梁7上的第二定位孔与后围纵梁定位柱29插接,由于第二定位孔为具有一定长度的腰型孔,因此后围纵梁定位柱29外壁需与第二定位孔的一端内壁贴合,且夹紧器35的钩子端可能位于第二定位孔内,沿X方向向上推动拉杆36以使夹紧器35的钩子端高于后围纵梁定位柱29,转动拉杆36180度以使夹紧器35的钩子端朝向第二定位孔的外部,沿X方向向下拉动拉杆36以使夹紧器35的钩子端嵌于通槽内,且钩子端的底端与后围纵梁7的表面接触并在X方向上夹紧后围纵梁7,通过第六锁紧旋钮39将夹紧器35固定,保证后围纵梁7的稳定固定,后围纵梁7同样支撑于第三定位块32上;移动第二定位组件3向靠近第一定位组件2的方向移动至理论位置,此时后围加强梁6理论上应与后围纵梁7在Y方向上贴合,而后围加强梁6在Y方向上与定位面贴合设置,因此后围加强梁6处于理论位置,若后围加强梁6与后围纵梁7之间具有间隙,则该间隙为后围纵梁7在Y方向上的型面偏差。

工作人员设定后围加强梁6与后围纵梁7匹配的第三公差,并沿Z方向,每50mm-200mm设立一处测点,在测点处测量后围加强梁6与后围纵梁7之间的第三间隙值,将后围纵梁定位柱29处对应的后围纵梁7与后围加强梁6之间的间隙特别记录为第二定位间隙值,比较第三间隙值与第三公差之间的大小,若第三间隙值大于第三公差,则修正冲压件模具至第三公差范围内;若第三间隙值小于第三公差,则调整夹具上后围纵梁定位柱29的Y向位置,调整量分别为对应的后围纵梁定位柱29处的第二定位间隙值。

通过设置第三定位组件4,可直接在匹配装置上对后围加强梁6和后围纵梁7进行匹配,可通过零件互为基准,测量零件间间隙,大量减少传统检测所需的检测块,同时可检测总成上关键型面,降低检测结构制造成本。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白车身后围匹配方法,包括:

步骤S1、提供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

步骤S2、安装后围外板5至第一定位组件2上,安装后围加强梁6至第二定位组件3上;测量后围外板5与测量块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间隙值,测量后围外板5与后围加强梁6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二间隙值;

步骤S3、根据第一间隙值以及第二间隙值调整后围外板5与后围加强梁6之间的匹配度;

步骤S4、拆下后围外板5,安装后围纵梁7至第三定位组件4上;测量后围纵梁7与后围加强梁6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三间隙值;

步骤S5、根据第三间隙值调整后围纵梁7与后围加强梁6之间的匹配度。

根据上述方法可在白车身后围匹配装置上完成后围外板5、后围纵梁7以及后围加强梁6之间的匹配度,从而减小占用生产线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根据第三间隙值调整后围纵梁7与后围加强梁6之间的匹配度之后还包括:

步骤S6、在调整后围外板5与后围加强梁6之间的匹配度以及调整后围纵梁7与后围加强梁6之间的匹配度后,再次测量后围外板5与测量块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间隙值、后围外板5与后围加强梁6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二间隙值、后围纵梁7与后围加强梁6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三间隙值;

步骤S7、检验再次测量的第一间隙值、第二间隙值以及第三间隙值是否合格;

步骤S8、若不合格,则根据再次测量的第一间隙值、第二间隙值以及第三间隙值,调整后围外板5与后围加强梁6之间的匹配度以及调整后围纵梁7与后围加强梁6之间的匹配度,直至第一间隙值、第二间隙值以及第三间隙值合格。

具体的,先将一组后围外板5、后围加强梁6以及后围纵梁7放置于匹配装置上按照步骤进行匹配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夹具或修正冲压件模具的尺寸,利用调整后的夹具以及冲压件模具制作新一组后围外板5、后围加强梁6以及后围纵梁7,并将新一组的各个零件按要求焊接成后围总成。

将后围总成定位在匹配装置上,竖起翻转块9并旋紧第一锁紧旋钮13,拆下第一夹紧装置25上的夹紧件28,松开第二锁紧旋钮15,取出加强梁定位柱10并替换成划线销,此时划线销处于可绕其轴线转动的状态;根据后围外板5的宽窄型号,沿滑轨18移动滑台17并在指定位置固定,以使第二定位组件3靠近后围总成,此时划线销插入于后围加强梁6上的第一定位孔内,第二定位组件3上在Y方向的定位面与后围加强梁6理论上应贴紧,后围外板5与测量块11在Y方向上形成间隙。

设定后围加强梁6与第二定位组件3上的定位面之间匹配的第四公差,重复之前的匹配步骤分别测量后围加强梁6与第二定位组件3上的定位面之间的间隙、后围外板5与测量块11在Y方向上的间隙,并将各个间隙值分别与第四公差、第一公差进行对比;若各个间隙值合格,则可利用上述冲压件模具和夹具批量生产后围总成;若有间隙值不合格,则利用上述修正后的冲压件模具生产新一组的后围外板5、后围加强梁6以及后围纵梁7,并将新一组的各个零件按照匹配步骤继续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夹具或修正冲压件模具,直至各个间隙值合格后,可利用最后调整的夹具和冲压件模具进行批量生产。

直接在匹配装置上匹配后围总成的各个零件,效果直观,通过测量结果可指导夹具调整定位,使调整目标更明确,减少占用焊装停线调整夹具的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根据第一间隙值以及第二间隙值调整后围外板5与后围加强梁6之间的匹配度中包括:

步骤S31、确定后围外板5与测量块11在第一方向上的理论间隙值,并获取理论间隙值与第一间隙值之差的绝对值,将绝对值与第一公差进行比较,若绝对值小于第一公差,则第一间隙值合格;若绝对值大于第一公差,则根据第一间隙值以及第二间隙值修正冲压件模具的尺寸。

具体的,利用上述方法,可根据第一间隙值的大小判断是调整夹具定位还是修正冲压件模具,为如何调整后围外板5与测量块11之间的间隙提供明确的调整方法,从而可减少匹配检测的次数,提高检测和调整修正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根据第一间隙值以及第二间隙值调整后围外板5与后围加强梁6之间的匹配度中包括:

步骤S32、测量并记录加强梁定位柱10处对应的后围外板5与后围加强梁6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一定位间隙值;

步骤33、判断第二间隙值与第二公差的大小,若第二间隙值小于第二公差,则第二间隙值合格;

步骤S34、若第二间隙值大于第二公差,则判断后围加强梁6与侧围16的焊接面在第二方向上的实际搭接高度与焊接面所需最低高度的大小,若实际搭接高度大于焊接面所需最低高度,则调整夹具定位,且调整量为第一定位间隙值;若实际搭接高度小于焊接面所需最低高度,则修正冲压件模具。

具体的,利用上述方法,可根据第二间隙值的大小判断是调整夹具定位还是修正冲压件模具,为如何调整后围加强梁6与后围外板5之间的间隙提供明确的调整方法,从而可减少匹配检测的次数,提高检测和调整修正的效率,同时通过第二定位间隙值可提供明确的夹具调整量,直观且方便,可提高调整夹具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5根据第三间隙值调整后围纵梁7与后围加强梁6之间的匹配度中包括:

步骤S51、测量后围纵梁定位柱29处对应的后围纵梁7与后围加强梁6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二定位间隙值;

步骤S52、判断第三间隙值与第三公差的大小,若第三间隙值大于第三公差,则修正冲压件模具;若第三间隙值小于第三公差,则调整夹具定位,且调整量为第二定位间隙值。

具体的,利用上述方法,可根据第三间隙值的大小判断是调整夹具定位还是修正冲压件模具,为如何调整后围加强梁6和后围纵梁7之间的间隙提供明确的调整方法,从而可减少匹配检测的次数,提高检测和调整修正的效率,同时通过第三定位间隙值可提供明确的夹具调整量,直观且方便,提高调整夹具的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白车身钣金件的匹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一种白车身虚拟匹配方法及装配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596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