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小龙虾与蒲菜耦合种养池塘及其种养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14:25


一种小龙虾与蒲菜耦合种养池塘及其种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龙虾与蒲菜耦合种养池塘及其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小龙虾养殖主要以稻虾综合种养为主。这种模式虽然具有多方面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1)水稻种植无法避开农药,可能危及小龙虾及其食品安全;(2)部分虾农重虾轻稻,耕地资源被侵占或损害;(3)小龙虾在水稻种植前被迫集中上市,导致养殖效益不高。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整个小龙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菜-渔”耦合种养模式是稻渔耦合种养模式外的另一种碳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这种通过利用水生动物-水生蔬菜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水体空间和营养物质得到有效利用,可以显著提高水生蔬菜及水产品总产量,在我国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蒲菜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深受广大消费喜爱的水生蔬菜,在江苏淮安、云南建水、山东济南、河南淮阳等地域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以形成了较为成熟种植技术和完善的产业体系。作为一种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喜水好肥,蒲菜特别适合在低洼地带种植。近年来,已有学者开始探索小龙虾与蒲菜耦合种养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祁曼华和张琦公开了一种香蒲草与淡水小龙虾生态混种养殖的技术方法(CN 108432677 A),明确了蒲菜与小龙虾混养的技术流程和技术要点。徐建明等(2021)初步探索了蒲菜小龙虾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模式,并对相关的种养要点进行了技术总结,这种小龙虾蒲菜耦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洼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而且可以规避稻虾综合种养的大部分弊端,为小龙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相比于传统单一的蒲菜种植,小龙虾蒲菜耦合种养也可以有效减少施肥量和农药使用量,增加种植户的生产效益。然而,当前小龙虾蒲菜耦合种养模式均是在蒲菜种植基础上混养小龙虾,并没有根据小龙虾和蒲菜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需求对种养池塘进行针对性的改造,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沿用或者模仿了稻虾或藕虾耦合种养模式,不能发挥小龙虾蒲菜耦合种养的最大种养经济潜能。此外,由于肥力调控和水位控制是提高蒲菜品质和产量的重要环节,在整个种植和采收过程中需要多次施肥和调控水位,而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水位过低无疑会缩小栖息繁衍空间,导致种内竞争激烈、生长速度变缓,而蒲菜种植过程中频繁的施肥也会增加小龙虾缺氧和氨中毒风险。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龙虾与蒲菜耦合种养池塘以及配套的种养方法,解决小龙虾与蒲菜耦合种养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的冲突问题,以提高小龙虾与蒲菜耦合种养经济效益。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小龙虾与蒲菜耦合种养池塘,所述池塘包括四周设置的堤埂,所述堤埂内开设有环沟以及连通环沟呈纵向或横向平行的若干道横沟,所述横沟与相邻横沟或环沟之间设有种植沟;

其中,所述环沟、种植沟和横沟横截面呈倒梯形结构,所述种植沟沟底高程高于环沟、横沟沟底高程,所述横沟沟底高程高于环沟沟底高程;

所述种植沟沿着其长度方向两侧设有内埂,沿着所述内埂长度方向等间距设有若干连通种植沟与环沟或横沟的连通水道;所述种植沟内种植蒲菜,所述环沟及横沟用于养殖小龙虾。

优选的,所述环沟沟底高程为2m,环沟顶部宽度为4-6m,环沟底部宽度为1.8-2.2m。

优选的,所述横沟顶部宽度为3.0-4.0m,其底部宽度为2.0-2.5m;所述横沟底部高程高于环沟底部高程0.2-0.3m。

优选的,所述环沟靠近堤埂一侧由上而下设有上斜坡、外埂平台和下斜坡,所述上斜坡的水平面夹角为40°-50°,所述下斜坡的水平夹角为50°-60°;所述外埂平台的高程为0.4-0.5m,其宽度为0.4-0.5m;所述上斜坡下部、下斜坡上部分别种植有沉水植物。

优选的,所述种植沟两侧的内埂顶部形成内埂平台,所述内埂平台宽度为0.4-0.5m,内埂平台顶部高程高出种植沟内淤泥层0.2-0.3m;所述内埂平台外侧种植沉水植物。

优选的,所述沉水植物为金鱼藻、马来眼子菜、狐尾藻、苦草、黑藻、小茨藻、旱伞、铜钱草、伊乐藻、穿叶眼子菜、微齿眼子菜、长叶酒冠、绿萝、狸藻、角果藻、杉叶藻、水车前、伊乐藻、轮叶黑藻中的一种或组合。

优选的,所述连通水道的截面为圆形,其直径为0.1-0.15m,在内埂每间隔5-8m设置一处连通水道。

优选的,所述环沟底部预埋有与堤埂外连通排水管。

一种小龙虾与蒲菜耦合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

L

L

L

L

L

步骤S

在3-4月期间,在池塘的环沟和横沟内按照5000-7000尾/亩的投放密度投放小龙虾幼苗,放养规格为160-200尾/kg;按照小龙虾总生物量的3%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并通过适当肥水培育生物饵料;

步骤S

M

M

M

步骤S

N

N

N

步骤S

P

P

P

步骤S

10月上旬将池塘水位下降至内埂平台露出水面,将种植沟内水面上的枯萎蒲杆清除;蒲杆清除后将水位及时抬升至池塘最高水位;

步骤S

从2月中旬开始,在外埂平台、内埂平台投放细网目虾笼,捕捞小龙虾幼虾;幼虾虾捕捞一直持续至3月份,当虾笼(以10m为标准)捕获量低于0.1kg/条时,停止捕捞;

步骤S

R

R

R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突出的优点:

1、本发明的池塘充分考虑小龙虾、蒲菜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需求,可以在同一水域实现蒲菜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的相对独立操作,在保证小龙虾与蒲菜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有效消除了蒲菜种植水位调控和施肥等操作对小龙虾养殖的不利影响,并从根本上规避了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清塘清淤对蒲菜种植的不利影响,真正实现池塘的一水两用、耦合生产;

2、本发明的池塘能够充分发挥洼地资源优势,规避传统稻虾种养因水稻种植导致小龙虾集中上市的弊端,为小龙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途径,在我国洼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池塘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池塘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堤埂;2、环沟;21、上斜坡;22、外埂平台;23、下斜坡;3、种植沟;31、内埂;32、连通水道;33、内埂平台;4、横沟;5、排水管;6、蒲菜;7、沉水植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1-2,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选取一口面积为10-60亩的低洼地开挖本发明的小龙虾与蒲菜耦合种养池塘,选择在冬季枯水期开挖,排干塘水后,将池塘底曝晒一周以上,满足施工条件后,即可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池塘开挖。池塘包括四周设置的堤埂1,堤埂1内开设有环沟2以及连通环沟呈纵向或横向平行的多道横沟4,横沟4与相邻横沟4或环沟2之间设有种植沟3;环沟2、种植沟3和横沟4横截面呈倒梯形结构,种植沟3沟底高程高于环沟2、横沟4沟底高程,横沟4沟底高程高于环沟2沟底高程;种植沟3沿着其长度方向两侧设有内埂31,沿着内埂31长度方向等间距设有多个连通种植沟3与环沟2或横沟4的连通水道32;种植沟3内种植蒲菜,环沟2及横沟4用于养殖小龙虾。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环沟2沟底高程为2m,环沟顶部宽度为4-6m,环沟底部宽度为1.8-2.2m。具体的,环沟顶部宽度可选为5m。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横沟4顶部宽度为3.0-4.0m,其底部宽度为2.0-2.5m;横沟4底部高程高于环沟2底部高程0.2-0.3m。具体的,横沟4顶部宽度3.4m,其底部宽度2.1m,其底部高程介于环沟和种植沟之间,比环沟2底部高程高出0.2m,横沟4与环沟2呈垂直设置并相互相通。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环沟2靠近堤埂1一侧由上而下设有上斜坡21、外埂平台22和下斜坡23,上斜坡21的水平面夹角为40°-50°,下斜坡23的水平夹角为50°-60°;外埂平台22的高程为0.4-0.5m,其宽度为0.4-0.5m;上斜坡21下部、下斜坡23上部分别种植有沉水植物7。具体的,上斜坡21的水平夹角为45°,下斜坡23的水平夹角为50°;外埂平台的高程为0.5m,其宽度0.425m。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种植沟3两侧的内埂顶部形成内埂平台33,内埂平台33宽度为0.4-0.5m,内埂平台33顶部高程高出种植沟3内淤泥层0.2-0.3m;内埂平台33外侧种植沉水植物7。具体的,种植沟的开挖深度为0.5m,水面宽度控制在2.15m,将池塘原有表层淤泥回填至种植沟内,使沟内淤泥深度在0.3-0.4m之间,最终种植沟内的水深在池塘最高水位下可达0.7m;在种植沟两侧修筑截面呈梯形的内埂31,内埂31顶部夯实形成内埂平台33,内埂平台33宽度0.425m,其高程比种植沟内淤泥层高出0.2m。蒲菜6种植在种植沟3内的淤泥层中,并通过向种植沟内注水控制不同生长阶段中水层深度。

以上实施方式中,沉水植物7为金鱼藻、马来眼子菜、狐尾藻、苦草、黑藻、小茨藻、旱伞、铜钱草、伊乐藻、穿叶眼子菜、微齿眼子菜、长叶酒冠、绿萝、狸藻、角果藻、杉叶藻、水车前、伊乐藻、轮叶黑藻中的一种或组合;沉水植物的选用可结合小龙虾的生长习性进行确定。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连通水道32的截面为圆形,其直径为0.1-0.15m,在内埂31每间隔5-8m设置一处连通水道32。具体的,连通水道32直径为0.1m,每间隔6m设置一处连通水道,通过连通水道32可实现种植沟3的注水或排水。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环沟2底部预埋有与堤埂1外连通排水管5,该种设置可便捷的实现环沟及横沟内水的排放,以便于清塘。

一种小龙虾与蒲菜耦合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

在冬季枯水期将池塘排干并曝晒1周以上;沿着池塘堤埂1内侧四周开挖环沟2,并修筑上斜坡21、外埂平台22和下斜坡23,在环沟2底部预埋排水管5,夯实加固池塘的堤埂1;沿环沟2内部依次开挖种植沟3和横沟4,并将环沟2或横沟4内的表层淤泥回填至种植沟3内,并保持种植沟3内淤泥深度在0.3-0.4m;在种植沟3两侧修筑截面为梯形的内埂31,并在内埂31下部预设连通水道32;逐步向池塘注水,在注水过程中在上斜坡21下端和下斜坡23上端以及内埂平台33外侧斜坡上端种植沉水植物7,使池塘最终水位没过上斜坡21;

步骤S

在当年3-4月期间,在池塘的环沟2和横沟4内按照5000-7000尾/亩的投放密度投放小龙虾幼苗,放养规格为160-200尾/kg;按照小龙虾总生物量的3%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并通过适当肥水培育生物饵料;

步骤S

在5月下旬降低池塘水位至种植沟3底部高程,在种植沟3内按照种植沟的实际面积施放腐熟有机肥,施放量为1000kg/亩,并对对种植沟进行耕翻和整平;在6月上旬开始选苗定植,抬高池塘水位0.2-0.3m,使水经由连通水道32进入种植沟3内,将秧龄5~6叶的蒲菜幼苗按照50cm*50cm株行距植入种植沟3中,埋入深度为15-20cm;蒲菜种植后,按照0.3m/月的水位上升速度逐步抬高池塘水位至最高水位;

步骤S

从5月中旬开始,在外埂平台22或内埂平台33处投放粗网目虾笼,捕捞小龙虾成虾;在环沟的外埂平台22、种植沟两侧的内埂平台33每次只投放一侧,5-6天后更换至另一侧;成虾捕捞持续至当年8月份,前期投放虾笼捕大留小,后期投放虾笼捕小留大,当虾笼(以10m为标准)捕获量低于0.4kg/条时,停止捕捞;

步骤S

新池塘在蒲菜种植2个月后开始采收蒲菜,老池塘从5月上旬开始采收蒲菜,一直持续到9月中下旬;夏季每隔5-7天采收1次,秋季每隔10-15天采收1次;通过蒲菜采收控制蒲菜株间距,使种植沟内蒲菜的株间距维持在0.4-0.5m之间;

步骤S

10月上旬将池塘水位下降至内埂平台33露出水面,将种植沟3内水面上的枯萎蒲杆清除;蒲杆清除后将水位及时抬升至池塘最高水位;

步骤S

从2月中旬开始,在外埂平台22、内埂平台33投放细网目虾笼,捕捞小龙虾幼虾;幼虾虾捕捞一直持续至3月份,当虾笼(以10m为标准)捕获量低于0.1kg/条时,停止捕捞;

步骤S

虾苗捕捞完毕后,将内埂31下部的连通水道32封堵,打开排水管5,将环沟2和横沟4内的水排干,用生石灰对环沟2和横沟4进行清塘处理;打开内埂31下端的连通水道,排干种植沟3内的水,并将环沟和横沟中的表层淤泥回填至种植沟内;关闭排水管5的阀门,将池塘水位调节至与内埂平台33持平。

本发明的池塘充分考虑小龙虾、蒲菜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需求,可以在同一水域实现蒲菜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的相对独立操作,在保证小龙虾与蒲菜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有效消除了蒲菜种植水位调控和施肥等操作对小龙虾养殖的不利影响,并从根本上规避了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清塘清淤对蒲菜种植的不利影响,真正实现池塘的一水两用、耦合生产;本发明的池塘能够充分发挥洼地资源优势,规避传统稻虾种养因水稻种植导致小龙虾集中上市的弊端,为小龙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途径,在我国洼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养殖池塘水质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池塘鳖‑菜‑稻复合高效种养方法
  • 一种稻田、小龙虾和泥鳅耦合种养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07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