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15:20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雾化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子雾化装置主要由雾化器和电源组件构成。雾化器一般包括储液腔和雾化组件,储液腔用于储存气溶胶形成基质,雾化组件用于对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加热并雾化,以形成可供吸食者食用的气溶胶;电源组件用于向雾化器提供能量。现有雾化器内的气溶胶在气道内传输过程中,传输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解决现有技术中气溶胶传输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雾化器包括:气流通道,用于传输气溶胶;雾化芯,设置于气流通道内,雾化芯具有雾化面;其中,气流通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第一进气通道的气流从雾化面靠近第一进气通道的一端传输至远离第一进气通道的另一端,以携带气溶胶;第二进气通道的气流在气流通道的内壁与气溶胶之间形成阻隔层,以阻挡气溶胶与气流通道的内壁面接触。

其中,雾化面与雾化器的中轴线相互平行。

其中,第一进气通道的进气方向和第二进气通道的进气方向均平行于雾化面,第二进气通道设置于第一进气通道远离雾化面的一侧。

其中,第二进气通道的气流流速大于第一进气通道的气流流速。

其中,第一进气通道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进气通道的横截面积。

其中,第一进气通道和/或第二进气通道为垂直于雾化器中轴线的截面为矩形的矩形孔或圆形的多个圆形孔。

其中,第一进气通道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均为垂直于雾化器中轴线的截面为矩形的矩形孔;矩形孔的长度方向与雾化面平行。

其中,矩形孔的长度与雾化面的雾化区在矩形孔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相同。

其中,雾化芯包括致密基体,致密基体具有雾化面和与雾化面相对的吸液面;致密基体具有微孔阵列区,微孔阵列区具有多个微孔,用于将气溶胶形成基质从吸液面引导至雾化面;雾化面的微孔阵列区为雾化面的雾化区。

其中,矩形孔的长度为2毫米~4毫米,矩形孔的宽度为0.2毫米~0.5毫米。

其中,第一进气通道的矩形孔的宽度大于第二进气通道的矩形孔的宽度。

其中,雾化面与气流通道的部分内壁面配合形成雾化腔,雾化芯的第一端与雾化腔的底壁紧贴设置,雾化面与雾化腔的内侧面相对且设置,雾化腔的底壁与雾化腔的出气通道相对设置,且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设置于雾化腔的底壁上,第二进气通道的气流方向平行于雾化腔的内侧面。

其中,雾化腔的底壁上设有进气孔,雾化腔的底壁朝向雾化芯的表面设有凸起部,进气孔贯穿底壁和凸起部,进气孔内设有分隔部,分隔部与雾化面平行,分隔部将进气孔分为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

其中,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具有公共侧壁,公共侧壁靠近雾化芯的端部设有延伸部,延伸部具有导气部,导气部用于将第一进气通道的气流导流至雾化面。

其中,延伸部朝向雾化面的表面具有倒角,倒角作为导气部。

其中,倒角低于雾化面的雾化区,以将从第一进气通道进入的气流引向雾化面的雾化区远离出气口的一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和电源组件,雾化器如上述的雾化器,电源组件为雾化器提供电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器包括:气流通道,用于传输气溶胶;雾化芯,设置于气流通道内,雾化芯具有雾化面;其中,气流通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第一进气通道,使第一进气通道中的气流携带雾化芯的雾化面产生的气溶胶;通过设置第二进气通道,使第二进气通道中的气流在第一进气通道的气流携带的气溶胶与气流通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阻隔层,阻隔层阻挡第一进气通道的气流携带的气溶胶撞击气流通道的内壁面,避免气溶胶在气流通道的内壁面上发生凝结、携带的液滴被气流通道的内壁面捕获,进而提升气流通道内气溶胶的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雾化器的纵切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安装座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中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中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中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8是图7提供的雾化器中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提供的雾化器的仰视图;

图10是图8提供的雾化器的气流通道传输气溶胶的仿真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中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12是图11提供的雾化器中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提供的雾化器的气流通道传输气溶胶的仿真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中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15是图14提供的雾化器中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4提供的雾化器的气流通道传输气溶胶的仿真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提供的雾化器的气流通道传输气溶胶的仿真示意图。

图中:电子雾化装置100;雾化器101;壳体1;第一环形侧壁11;第一顶壁12;出气孔121;导气通道13;安装空间14;第一内侧面141;第二内侧面142;储液腔15;雾化芯2;第一端21;第二端22;致密基体23;发热元件24;雾化面25;雾化区251;吸液面26;安装座3;上座体31;第二环形侧壁311;第二顶壁312;下液孔313;通气孔314;管状结构315;下座体32;底壁321;进气孔322;收容腔33;开窗34;雾化腔4;进气通道41;第一进气通道411;第二进气通道412;矩形孔413;圆孔414;凸起部415;分隔部416;导气部417;延伸部4171;倒角4172;出气通道42;气流通道5;进气端51;出气端52;第一密封件6;通孔61;第二密封件7;电源组件1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发明人研究发现,雾化器内的气溶胶在气道内传输过程中,进气口的设计不合理及气道尺寸和形状的变化,导致气溶胶及其中携带的液滴撞击到气道的内壁面,气溶胶在内壁面遇冷会发生冷凝,且气溶胶携带的液滴会被内壁面捕获,导致气道内气溶胶的传输效率降低。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可以提高气道内气溶胶的传输效率的雾化器及采用该雾化器的电子雾化装置。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100,该电子雾化装置100可用于气溶胶形成基质的雾化。电子雾化装置100包括相互连接的雾化器101和电源组件102。雾化器101用于存储气溶胶形成基质并雾化气溶胶形成基质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是药液、植物草叶类液体等液态基质;雾化器101可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医疗、美容、休闲吸食等。电源组件102包括电池(图未示)、气流传感器(图未示)、控制器(图未示)等;电源组件102用于为雾化器101供电并控制雾化器101工作,以使得雾化器101能够雾化气溶胶形成基质形成气溶胶;气流传感器用于检测电子雾化装置100中气流变化,控制器根据气流传感器检测到的气流变化启动电子雾化装置100。雾化器101与电源组件102可以是一体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当然,该电源组件102还包括电路板、支架等其它部件,这些部件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与现有技术相同或相似,具体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中雾化器的纵切面结构示意图。雾化器101包括壳体1、安装座3、雾化芯2、第一密封件6和第二密封件7。壳体1具有安装空间14,安装座3收容于安装空间14,且通过第一密封件6与安装空间14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安装座3与部分安装空间14的内壁面配合形成储液腔15,储液腔15用于存储气溶胶形成基质。安装座3具有收容腔33,雾化芯2收容于收容腔33,且雾化芯2通过第二密封件7与安装座3固定连接。

壳体1包括第一环形侧壁11以及与第一环形侧壁11一端连接的第一顶壁12。第一环形侧壁11和第一顶壁12配合形成安装空间14。安装空间14远离第一顶壁12的一端为敞口。第一顶壁12上设置有出气孔121,出气孔121的边沿向安装空间14内延伸形成导气通道13。导气通道13与壳体1一体制成。其中,安装空间14的横截面可以为椭圆形,也可以为矩形结构,也就是说,安装空间14的横截面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安装空间14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雾化芯2包括致密基体23和发热元件24。致密基体23具有雾化面25和与雾化面25相对的吸液面26。吸液面26直接接触储液腔15的气溶胶形成基质,雾化面25用于雾化气溶胶形成基质得到气溶胶。致密基体23具有微孔阵列区,微孔阵列区具有多个微孔,用于将气溶胶形成基质从吸液面26引导至雾化面25;雾化面25的微孔阵列区为雾化面25的雾化区251。在本实施例中,致密基体23为玻璃基板,也可以为致密的陶瓷基体。在其他实施例中,雾化芯2包括多孔陶瓷基体和发热元件24,其中,多孔陶瓷基体具有雾化面25和与雾化面25相对的吸液面26,发热元件24设置于雾化面25,发热元件24的整个雾化面25均为雾化区251。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安装座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安装座3安装于安装空间14远离第一顶壁12的部分。安装座3包括上座体31以及与上座体31匹配设置的下座体32,下座体32设置于上座体31远离第一顶壁12的一侧。上座体31与安装空间14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安装空间14靠近第一顶壁12的部分内壁面与上座体31的外壁配合形成储液腔15。储液腔15围绕在导气通道13的外围。上座体31和下座体32配合设置形成收容腔33。收容腔33用于收容雾化芯2。具体地,上座体31上设置有下液孔313和通气孔314,下液孔313和通气孔314间隔设置。导气通道13远离出气孔121的一端与通气孔314连接。具体地,导气通道13远离出气孔121的一端通过第一密封件6与通气孔314连通,避免导气通道13与上座体31的通气孔314之间漏气。导气通道13通过通气孔314与收容腔33连通。雾化芯2覆盖于下液孔313,且雾化芯2的周缘通过第二密封件7与下液孔313的内壁面紧密贴合,避免储液腔15的气溶胶形成基质漏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7为密封环,且远离储液腔15的端面具有凹槽,雾化芯2嵌设于第二密封件7凹槽内,且雾化芯2的雾化面25与第二密封件7远离储液腔15的端面处于同一平面。在本实施例中,下座体32包括底壁321,底壁321上设置有连接部,底壁321通过连接部与上座体31卡接,以形成上述的收容腔33。

雾化面25与收容腔33的内壁面配合形成雾化腔4,在一实施例中,下座体32的底壁321作为雾化腔4的底壁321。雾化腔4具有进气通道41和出气通道42。雾化腔4通过出气通道42与导气通道13连通。进气通道4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进气通道411和第二进气通道412,第一进气通道411和第二进气通道412与雾化腔4连通。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从雾化芯2的雾化面25靠近第一进气通道411的一端传输至远离第一进气通道411的另一端,以通过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携带雾化面25产生的气溶胶传输至雾化腔4的出气通道42。其中,第二进气通道412设置于下座体32的底壁321上。

其中,依次连通的进气通道41、雾化腔4、出气通道42和导气通道13构成气流通道5,进气通道41作为气流通道5的进气端51,导气通道13远离出气通道42的一端作为气流通道5的出气端52。

请参阅图3,雾化芯2可以包括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雾化芯2的第一端21与雾化芯2的第二端22相对设置。第一进气通道411靠近雾化芯2的第一端21设置,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先到达雾化芯2的第一端21再自雾化芯2的第一端21传输至第二端22,以将雾化芯2的雾化面25产生的气溶胶传输至雾化腔4的出气通道42,然后与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气流混合后从出气通道42流出雾化腔4。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气流在气流通道5的内侧面与气溶胶之间形成阻隔层,以阻挡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携带的气溶胶与气流通道5的内侧面接触,避免气溶胶接触气流通道5的内侧壁冷凝、气溶胶中携带的液滴被气流通道5的内壁面捕获,进而提升气流通道5中气溶胶的传输效率。

请参阅图5-6,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中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中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为了进一步提高气流通道5中气溶胶的传输效率,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气流流速大于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流速,可以进一步的阻隔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携带的气溶胶与气流通道5的内壁面接触。例如,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气流流速为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流速的1.2-1.5倍,如果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气流流速过大,用户吸食的气溶胶浓度太低,如果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气流流速过小,难以起到有效阻隔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携带的气溶胶与气流通道5的内壁面接触。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横截面积,进而使得在用户的相同抽吸压差下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气流流速大于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流速。在其它可选实施例中,当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横截面的面积等于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横截面积时,在第二进气通道412远离雾化腔4的一侧或第二进气通道412的内部形成增压结构,以使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气流流速大于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流速。例如,第二进气通道412的纵截面为缩口结构。即第二进气通道412靠近雾化腔4的端口小于第二进气通道412远离雾化腔4的端口。优选,第二进气通道412的纵截面为直角梯形或等腰梯形,第二进气通道412的进气方向与气流通道5的内壁面形成10-30度夹角,进一步加强阻隔效果。

其中,雾化芯2的雾化面25与气流通道5的内侧面可以呈预设角度设置。雾化芯2的雾化面25与气流通道5的内侧面所呈的预设角度不同,第一进气通道411和第二进气通道412的设置方式可以根据雾化芯2的雾化面25朝向调整。

请参阅图7至图13,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中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图8是图7提供的雾化器中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提供的雾化器的仰视图;图10是图8提供的雾化器的气流通道传输气溶胶的仿真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中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图12是图11提供的雾化器中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1提供的雾化器的气流通道传输气溶胶的仿真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雾化面25与安装空间14的内侧面非平行设置。具体地,雾化面25与安装空间14的内侧面非平行设置。在一优选实施例中,雾化芯2的雾化面25可以与安装空间14的内侧面垂直设置。具体地,雾化面25与安装空间14的内侧面垂直设置。雾化面25与下座体32的底壁321相对设置且相互平行。安装空间14的内侧面包括第一内侧面141和第二内侧面142,第一内侧面141与第二内侧面142相对设置。上座体31连接雾化芯2的第一端21的部分外侧壁与安装空间14的第一内侧面141固定连接;上座体31连接雾化芯2的第二端22的部分外侧壁与安装空间14的第二内侧面142间隔设置以配合形成雾化腔4的出气通道42。出气通道42通过上座体31上的通气孔314与导气通道13连通。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安装座3与第一内侧面141或第二内侧面142贴合的侧壁上设有开窗34,部分安装空间14的内侧面通过开窗34裸露,即裸露的安装空间14的内侧面作为雾化腔4的内侧面。也就是说,安装座3侧壁上的开窗34位置与雾化芯2的第一端21或第二端22的位置处于同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上座体31包括第二环形侧壁311以及与第二环形侧壁311远离下座体32一端连接的第二顶壁312。第二环形侧壁311与顶壁和下座体32的底壁321配合形成收容腔33。第二顶壁312上设置有下液孔313和通气孔314,下液孔313和通气孔314间隔设置。雾化芯2通过第二密封件7与下液孔313的周缘紧密贴合。雾化芯2与底壁321之间的空间作为雾化腔4。安装座3上的开窗34设置于第二环形侧壁311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进气通道412与出气通道42相对设置。具体地,第二进气通道412设置于底壁321上,底壁321与雾化芯2的雾化面25相对设置。第二进气通道412设置于出气通道42在底壁321上的投影区域内,且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气流方向与气流通道5的内侧面平行。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横截面的尺寸小于出气通道42在底壁321上的投影区域。如图7,为了避免第二进气通道412中的气流封堵出气通道42,造成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携带的气溶胶在雾化腔4中回流,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横截面远离第二内侧面142的边线与第二内侧面142之间的最短距离h1小于出气通道42横截面远离第二内侧面142的边线与第二内侧面142之间的最短距离h2。请参阅图5和图6,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进气通道412的纵轴线L2处于出气通道42的纵轴线L1远离第一进气通道411的一侧。

第一进气通道411与出气通道42可以错位设置。具体地,第一进气通道411设置于雾化芯2的雾化区251远离出气通道42的一侧的雾化腔4的内壁上。

请参阅图7至图1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411设置于下座体32的底壁321上,底壁321与雾化芯2的雾化面25相对设置。第一进气通道411设置于雾化芯2的雾化区251在底壁321的投影区域远离第二进气通道412的一侧。第一进气通道411的进气方向与第二进气通道412的进气方向平行。为了避免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直接撞击雾化面25的雾化区251造成气体通过微孔回流进储液腔15,影响气溶胶形成基质的下液。第一进气通道411在雾化面25上的投影区域处于雾化区251远离出气通道42的一侧。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411在雾化面25所处平面上的投影区域处于雾化芯2远离出气通道42的一侧设置的第二密封件7的端面上。

请参阅图11至图13,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411设置于雾化腔4的侧壁上,且第一进气通道411设置于雾化腔4靠近雾化芯2的侧壁上。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411设置于第一内侧面141对应的第一环形侧壁11上,第一环形侧壁11上设置的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通过安装座3的侧壁上设置的开窗34进入雾化腔4。其中,第一进气通道411靠近雾化芯2的内侧面可以稍低于雾化芯2的雾化面25。第一进气通道411靠近雾化芯2的内侧面也可以与雾化芯2的雾化面25处于同一平面。第一进气通道411的进气方向与雾化面25平行,且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方向沿雾化芯2的第一端21流向雾化芯2的第二端22,以通过第一进气通道411中的气流将雾化芯2雾化的气溶胶从雾化芯2的第一端21传输至雾化芯2的第二端22。

第一进气通道411和/或第二进气通道412可以为垂直于雾化器101纵轴线的截面为矩形的矩形孔413或截面为圆形的多个圆孔414组成。在本实施例中,雾化芯2为矩形结构,雾化芯2的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分别对应雾化芯2的两个长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411为单个矩形孔413,矩形孔413的长度方向与雾化面25的第一端21平行。矩形孔413的长度不小于雾化面25的雾化区251在矩形孔413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其中,矩形孔413的长度不小于雾化区251在矩形孔413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其中,矩形孔413的长度为2毫米~5毫米,矩形孔413的宽度为0.3毫米~0.8毫米。请参阅图9,第二进气通道412包括多个沿着矩形孔413的长度方向分布的圆孔414,第二进气通道412的分布长度H不小于矩形孔413的长度。其中,圆孔414的直径为0.5毫米~1.5毫米。其中,第二进气通道412可以包括多个圆孔414依次沿矩形孔413的长度方向分布,也可以包括多个圆孔414形成矩阵沿矩形孔413的长度方向分布。其中,第一进气通道411的矩形孔413的宽度大于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沿矩形孔413的宽度方向分布的宽度,进而使得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气流流速大于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流速。在本实施例中,矩形孔413的长度方向为雾化器101的宽度方向,矩形孔413的宽度方向为雾化器101的厚度方向。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411为矩形孔413,第二进气通道412包括三个圆孔414依次沿矩形孔413的长度方向分布。相邻两个圆孔414之间的间距为矩形孔413长度尺寸的一半。

本实施中将雾化芯2的雾化面25与气流通道5的内侧面非平行设置,通过第一进气通道411中的气流携带雾化芯2的雾化面25产生的气溶胶;通过设置第二进气通道412,使第二进气通道412中的气流在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携带的气溶胶与气流通道5的内壁面之间形成阻隔层,阻隔层阻挡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携带的气溶胶撞击气流通道5的内壁面,避免气溶胶在气流通道5的内壁面上发生凝结、携带的液滴被气流通道5的内壁面捕获,进而提升气流通道5内气溶胶的传输效率。

请参阅图14和图18,图14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中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简图;图15是图14提供的雾化器中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4提供的雾化器的气流通道传输气溶胶的仿真示意图;图17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7提供的雾化器的气流通道传输气溶胶的仿真示意图。

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雾化面25与安装空间14的内侧面平行设置。雾化芯2雾化面25与安装空间14的第一内侧面141相对设置,且雾化面25与安装空间14的第一内侧面141配合形成雾化腔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上座体31为管状结构315,管状结构315的纵轴线与安装空间14的纵轴线平行或重合,管状结构315靠近出气孔121的一端作为通气孔314与导气通道13连接,下座体32覆盖于管状结构315远离导气通道13的一端,且下座体32与上座体31卡接,以形成收容腔33。

管状结构315靠近安装空间14的第二内侧面142的侧壁上设有下液孔313,雾化芯2通过第二密封件7与下液孔313的周缘紧密贴合。雾化芯2的雾化面25与收容腔33靠近第一内侧面141的内壁面相对设置,且雾化面25与收容腔33的内壁面配合形成雾化腔4。本实施例中,雾化芯2为矩形结构,雾化芯2的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分别对应雾化芯2的两个短边。雾化芯2的第一端21靠近下座体32的底壁321设置,雾化芯2的第二端22处于雾化芯2的第一端21远离下座体32的一侧,即雾化芯2的额第二端22靠近导气通道13。其中,雾化芯2的长边与安装空间14的纵轴线平行。

雾化腔4的出气通道42为管状结构315靠近导气通道13的端部。雾化腔4的进气通道41设置于下座体32的底壁321上。其中,雾化腔4的底壁321为下座体32的底壁321,雾化腔4的内侧面为管状结构315的内壁面。进气通道41包括第一进气通道411和第二进气通道412。

请参阅图14和图1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411的进气方向和第二进气通道412的进气方向相互平行,且均与雾化腔4的内侧面和雾化芯2的雾化面25平行。第二进气通道412设置于第一进气通道411远离雾化面25的一侧。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将雾化芯2的雾化面25产生的气溶胶从雾化芯2的第一端21传输至雾化芯2的第二端22,再由雾化芯2的第二端22传输至出气通道42,直至壳体1的出气部,传入用户口中。

第一进气通道411和/或第二进气通道412为矩形孔413或由多个圆孔414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411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412均为单一矩形孔413;矩形孔413的长度方向与雾化芯2的第一端21平行。矩形孔413的长度不小于雾化面25的雾化区251在矩形孔413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其中,矩形孔413的长度为2毫米~4毫米,矩形孔413的宽度为0.2毫米~0.5毫米。其中,第一进气通道411的矩形孔413的宽度大于第二进气通道412的矩形孔413的宽度,进而使得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气流流速大于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流速。在本实施例中,矩形孔413的长度方向为气流通道5横截面的长度方向,矩形孔413的宽度方向为气流通道5横截面的宽度方向。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底壁321朝向雾化腔4的表面上设置有凸起部415,雾化腔4的进气孔322贯穿底壁321和凸起部415,进气孔322内设置有分隔部416,分隔部416与雾化面25平行,分隔部416将进气孔322分为第一进气通道411和第二进气通道412。

第一进气通道411和第二进气通道412具有公共侧壁,公共侧壁靠近雾化芯2的端部设有延伸部4171,延伸部4171具有导气部417,导气部417用于将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导流至雾化面25。在本实施例中,公共侧壁为分隔部416。其中,延伸部4171朝向雾化面25的表面具有倒角4172,倒角4172作为导气部417。

第二进气通道412设置于第一进气通道411和雾化腔4的内侧面之间,以使第二进气通道412形成的气流在第一进气通道411携带的气溶胶与雾化腔4的内侧面之间形成阻隔层,以避免第一进气通道411携带的气溶胶与雾化腔4的内侧壁接触,进而提升气溶胶的传输效率。本实施例中,分隔部416的顶面与凸起部415的顶面平齐,分隔部416的底面与凸起部415的底面可以平齐,分隔部416的底面也可以高于或低于凸起部415的底面。

请参阅图17和18,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扩散,使第一进气通道411中的气流更多的携带气溶胶,则在第一进气通道411的靠近雾化面25的一端形成导气部417,以使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更多的流向雾化芯2的第一端21。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分隔部416靠近雾化芯2的端部设置有延伸部4171,即分隔部416的顶部延伸出凸起部415之外。延伸部4171具有导气部417,导气部417用于将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导流至雾化面25。延伸部4171靠近雾化面25的表面具有倒角4172,倒角4172和延伸部4171朝向雾化面25的一侧配合形成导气部417。其中,倒角4172低于雾化面25的雾化区251,以将从第一进气通道411进入的气流引向雾化面25的雾化区251远离出气通道42的一侧。也就是说,导气部417在雾化面25上的投影区域处于非雾化区251和/或雾化芯2的第一端21与底壁321之间的第一密封件6朝向雾化腔4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倒角4172为凸块,凸块的纵截面为直角梯形,凸块与雾化腔4的出气通道42相对和相背的表面均为平面,且凸块与雾化腔4的出气通道42相对表面的面积大于凸块与雾化腔4的出气通道42相背表面的面积。凸块朝向第二进气通道412的表面也为平面,且与分隔部416朝向第二进气通道412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凸块朝向雾化芯2的表面为斜面,且斜面靠近出气通道42的一端比斜面的另一端更靠近雾化芯2。通过设置延伸部4171可以避免第二进气通道412的气流在雾化腔4内扩散,进而使得形成的阻隔层可以更好的阻隔气溶胶与雾化面25的内侧壁接触,进一步提升气流通道5的气溶胶的传输效率。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安装座3靠近出气通道42的一端通过第一密封件6与壳体1的出气部连通。第一密封件6上具有通孔61,沿靠近雾化腔4的端部到远离雾化腔4的端部,通孔61的横截面逐渐减小,且通孔61靠近雾化腔4端面的尺寸不小于雾化腔4横截面的尺寸,通孔61远离雾化腔4端面的尺寸与壳体1上作为出气部的出气口的尺寸相同,避免第一气流通道5的气流携带的气溶胶撞击出气口,进而提升气流通道5的气溶胶的传输效率。

本实施中将雾化芯2的雾化面25与气流通道5的内侧面平行设置,通过第一进气通道411中的气流携带雾化芯2的雾化面25产生的气溶胶;通过设置第二进气通道412,使第二进气通道412中的气流在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携带的气溶胶与气流通道5的内壁面之间形成阻隔层,阻隔层阻挡第一进气通道411的气流携带的气溶胶撞击气流通道5的内壁面,避免气溶胶在气流通道5的内壁面上发生凝结、携带的液滴被气流通道5的内壁面捕获,进而提升气流通道5内气溶胶的传输效率。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烟
  • 电子烟雾化器自动视觉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 电子烟雾化器的自动阻值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 一种分型剂喷涂装置用雾化器
  • 电子雾化器、电子雾化器装置主体及电子雾化器装置
  • 电子雾化器、电子雾化器装置主体及电子雾化器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08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