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转轮结构、无水加湿模块及空调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15:20


一种转轮结构、无水加湿模块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轮结构、无水加湿模块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无水加湿模块主要作用是无需额外加水,即可对进入到室内的空气进行加湿,无需设置水箱,加湿模块结构紧凑,方便其与空调器的布置与安装,减少了整个空调器的体积及制造成本。无水加湿模块为了能够减小整个无水加水模块的体积通常在转轮结构的转轮下盖上设置分隔件,分隔件将转轮下盖分隔成脱附区及吸附区,吸附区对应的转轮具有吸附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并将进行吸附处理后的空气排至室外,而转轮的另外一个部分起到脱附作用,热空气在进入转轮后能够吸收吸湿材料中的水分,达到加湿目的,并将加湿后的空气排入至室内。即吸附区内为干燥空气,而脱附区内为潮湿空气。若分隔件与转轮之间的密封效果不好,容易出现潮湿空气窜入吸附区或者干燥空气窜入脱附区的问题,导致加湿效果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减少脱附区与吸附区混风的情况,提高加湿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转轮结构及空调器。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轮结构,所述转轮结构包括转轮下盖、转轮及分隔件,所述转轮可相对于所述转轮下盖转动,所述分隔件设置在所述转轮下盖内,所述分隔件包括隔板、第一抵持部及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一抵持部及所述第二抵持部与所述隔板连接,所述隔板远离所述第一抵持部及所述第二抵持部的一端与所述转轮下盖连接所述隔板用于将所述转轮下盖分隔成吸附区及脱附区,所述第一抵持部及所述第二抵持部均与所述转轮抵持,在脱附区向吸附区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抵持部与所述第二抵持部依次间隔设置。

转轮与第一抵持部及第二抵持部抵持,并可相对于第一抵持部及第二抵持部转动,第一抵持部及第二抵持部设置在脱附区向吸附区的方向上,也就是说,在吸附区与脱附区之间具有两层分隔部件,吸附区内的干燥空气需要经过两层隔断才能进入到脱附区内。同样,脱附区内的潮湿空气需要经过两层隔断后才能进入到吸附区内,能够有效减少脱附区与吸附区混风的情况,提高加湿效果。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部包括第一抵持段,所述第一抵持段与所述转轮抵持,所述第二抵持部包括第二抵持段,所述第二抵持段与所述转轮抵持,所述第一抵持段与所述第二抵持段间隔设置。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段具有第一抵持面,所述转轮具有接触面,所述第一抵持面与所述接触面抵持,所述第一抵持面的形状与所述接触面的形状相适配。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持段具有第二抵持面,所述转轮具有接触面,所述第二抵持面与所述接触面抵持,所述第二抵持面的形状与所述接触面的形状相适配。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部还包括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转轮下盖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与所述隔板连接,所述第二抵持部还包括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的一端与所述隔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抵持段连接。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朝向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段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段及所述第二连接段形成连接槽,所述转轮覆盖所述连接槽的槽口。

在本发明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呈Y型。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转轮结构。

第二方面提供的空调器的有益效果与第一方面提供的转轮结构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轮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轮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轮结构在图1中I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无水加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转轮结构;110-转轮下盖;112-脱附区;114-吸附区;120-转轮;122-接触面;130-分隔件;132-隔板;134-第一抵持部;1342-第一抵持段;1344-第一抵持面;1346-第一连接段;136-第二抵持部;1362-第二抵持段;1364-第二抵持面;1366-第二连接段;138-连接槽;140-连接轴;150-驱动件;10-无水加湿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轮结构100,本实施例提供的转轮结构100能够有效减少脱附区112与吸附区114混风的情况,提高加湿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转轮结构100应用于空调器的无水加湿模块上,无水加湿模块主要作用是无需额外加水,即可对进入到室内的空气进行加湿,无需设置水箱,加湿模块结构紧凑,方便其与空调器的布置与安装,减少了整个空调器的体积及制造成本。一般在转轮结构100的转轮120上设置吸湿材料,在转轮120相对于转轮下盖110转动的过程中,转轮120的部分起吸附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并将进行吸附处理后的空气排至室外,而转轮120的另外一个部分起到脱附作用,热空气在进入转轮后能够吸收吸湿材料中的水分,达到加湿目的,并将加湿后的空气排入至室内。为了能够减小整个无水加水模块的体积通常在转轮结构100的转轮下盖110上设置分隔件130,将转轮下盖110分隔成脱附区112及吸附区114,吸附区114对应的转轮120,用于将空气中的水分吸附出来,在吸附区114内形成较为干燥的空气。脱附区112对应的转轮120,用于使空气吸附附着在吸湿材料上的水分,并将具有一定湿度的空气排入至室内。即吸附区114内为干燥空气,而脱附区112内为潮湿空气。若分隔件130与转轮120之间的密封效果不好,容易出现潮湿空气窜入吸附区或者干燥空气窜入脱附区的问题,导致加湿效果降低。本实施例提供的转轮结构100能够改善上述问题,能够提高转轮120与分隔件130之间的密封效果,能够有效减少脱附区112与吸附区114混风的情况,提高加湿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转轮结构100包括转轮下盖110、转轮120及分隔件130,转轮120可相对于转轮下盖110转动,分隔件130设置在转轮下盖110内,分隔件130包括隔板132、第一抵持部134及第二抵持部136,第一抵持部134及第二抵持部136与隔板132连接,隔板132远离第一抵持部134及第二抵持部136的一端与转轮下盖110连接,隔板132用于将转轮下盖110分隔成吸附区114及脱附区112,第一抵持部134及第二抵持部136均与转轮120抵持,在脱附区112向吸附区114的方向上,第一抵持部134与第二抵持部136依次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转轮120与第一抵持部134及第二抵持部136抵持,并可相对于第一抵持部134及第二抵持部136转动,在脱附区112朝向吸附区114的方向上,第一抵持部134及第二抵持部136依次设置,也就是说,在吸附区114与脱附区112之间具有两层分隔部件,吸附区114内的干燥空气需要经过两层隔断才能进入到脱附区112内。同样,脱附区112内的潮湿空气需要经过两层隔断后才能进入到脱附区112内,能够有效减少脱附区112与吸附区114混风的情况,提高加湿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转轮结构100还包括连接轴140及驱动件150,连接轴140安装在转轮下盖110上,转轮120与连接轴140转动连接,驱动件150安装在转轮下盖110上,并与转轮120传动连接,驱动件150可带动转轮120相对于转轮下盖转动。转轮120的吸湿材料能够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吸收湿气,在被加热后析出湿气,在冷却后又继续吸收湿气,反复循环。在冬季长时间开启制热模式后容易导致室内环境干燥,则需要对进入到室内的空气进行加湿。在冬季室外空气的温度一般较低,室外空气自身温度较低,在驱动件150带动转轮120相对于转轮下盖110转动的过程中,转轮120上的吸湿材料跟随转轮120从脱附区112转动至吸附区114,再从吸附区114转动至脱附区112,吸附区114对应的转轮120对空气进行吸附处理,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并将该部分空气排向室外。转轮120上的吸湿材料跟随转轮120再转动至脱附区112,该部分吸湿材料中具有大量水分,热空气经过该部分能够吸收吸湿材料中的水分,使空气能够带走附着在该部分吸湿材料中的水分,形成潮湿空气,然后再排向室内。在本实施例中,在转轮120相对于转轮下盖110转动的过程中,转轮120相对于第一抵持部134及第二抵持部136相互抵持的转动,使转轮120始终保持与第一抵持部134及第二抵持部136相互抵持,从而分隔吸附区114与脱附区112,避免吸附区114与脱附区112内的出现蹿风的情况。

容易理解的是,转轮120与第一抵持部134及第二抵持部136之间的抵持力越大,则脱附区112及吸附区114的密封分隔效果越好。但是若抵持力过大,会增大转轮120转动的阻力,转轮120与第一抵持部134及第二抵持部136之间的接触面122积越大,则摩擦力越大,转轮120转动的阻力越大,则驱动力需要越大,会影响转轮120运动的可靠性,第一抵持部134与第二抵持部136间隔设置,在保证分隔效果的同时,可以减少转轮120与分隔件130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摩擦力,保证转轮120的运动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持部134包括第一抵持段1342,第一抵持段1342与转轮120抵持,第二抵持部136包括第二抵持段1362,第二抵持段1362与转轮120抵持,第一抵持段1342与第二抵持段1362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持段1342及第二抵持段1362之间间隔设置,能够减少整个分隔件130与转轮120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转轮120的摩擦力,减少转轮120在转轮下盖110内转动的阻力,使转轮120的运行更加可靠。

其中,第一抵持段1342靠近脱附区112设置,第二抵持段1362靠近吸附区114设置。若第一抵持段1342在与转轮120配合的过程中出现间隙,则第二抵持段1362能够进一步阻隔吸附区114及脱附区112的连通。同样的,若第二抵持段1362在与转轮120配合的过程中出现间隙,第一抵持段1342也能够进一步阻隔吸附区114及脱附区112的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持段1342具有第一抵持面1344,转轮120具有接触面122,第一抵持面1344与接触面122抵持,第一抵持面1344的形状与接触面122的形状相适配。

其中,第一抵持面1344与接触面122相互抵持,第一抵持面1344与接触面122之间接触的越紧密,在分隔件130的分隔效果越好,第一抵持面1344的形状与接触面122的形状相适配能够使第一抵持面1344与接触面122之间完全贴合,能够减少吸附区114中的干燥空气进入到脱附区112中,以及脱附区112中的潮湿空气进入到吸附区114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抵持段1362具有第二抵持面1364,转轮120具有接触面122,第二抵持面1364与接触面122抵持,第二抵持面1364的形状与接触面122的形状相适配。

同样的,第二抵持面1364与接触面122相互抵持,第二抵持面1364与接触面122之间接触的越紧密,在分隔件130的分隔效果越好,第二抵持面1364的形状与接触面122的形状相适配能够使第二抵持面1364与接触面122之间完全贴合,能够减少吸附区114中的干燥空气进入到脱附区112中,以及脱附区112中的潮湿空气进入到吸附区114中。

由于转轮120相对于转轮下盖110转动,在转动过程中,接触面122的不同位置分别与第一抵持面1344及第二抵持面1364接触,为了能够保证接触面122与第一抵持面1344及第二抵持面1364均适配,则将接触面122、第一抵持面1344及第二抵持面1364均设置成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持部134还包括第一连接段1346,第一连接段1346的一端与第一抵持段1342连接,第一连接段1346的另一端与隔板132连接,第二抵持部136还包括第二连接段1366,第二连接段1366的一端与隔板132连接,第二连接段1366的另一端与第二抵持段136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1346及第二连接段1366均与隔板132连接,第一连接段1346与第一抵持段1342的连接处和第二连接段1366与第二抵持段1362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即为第一抵持段1342与第二抵持段1362之间的间隔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1346朝向远离第二连接段1366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段1366朝向远离第一连接段1346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持段1342通过第一连接段1346与隔板132连接,第二抵持段1362通过第二连接段1366与隔板132连接,第一连接段1346及第二连接段1366分别向远离对方的方向延伸,从而使第一抵持段1342与第二抵持段1362之间能够间隔设置,减少与转轮120的接触面122之间的接触面122积,减少了对转轮120的摩擦,减少了转轮120的运动阻力,让转轮120运动更加可靠。

其中,第一连接段1346及第二连接段1366均倾斜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1346及第二连接段1366形成连接槽138,分隔件130呈Y型,转轮120覆盖连接槽138的槽口。

容易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段1346与第二连接段1366之间形成连接槽138,在第一抵持段1342的第一抵持面1344与接触面122之间存在缝隙的条件下,潮湿空气会进入到连接槽138内,第二抵持段1362会对潮湿空气进行阻挡,避免潮湿空气进入到吸附区114中,出现蹿风现象。同样,在第二抵持面1364与接触面122之间存在缝隙的条件下,干燥空气会进入到连接槽138内,第一抵持段1342会对干燥空气进行阻挡,避免干燥空气进入到脱附区112中,出现蹿风现象。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转轮结构100,转轮120与第一抵持部134及第二抵持部136抵持,并可相对于第一抵持部134及第二抵持部136转动,第一抵持部134及第二抵持部136设置在脱附区112向吸附区114的方向上,也就是说,在吸附区114与脱附区112之间具有两层分隔部件,吸附区114内的干燥空气需要经过两层隔断才能进入到脱附区112内。同样,脱附区112内的潮湿空气需要经过两层隔断后才能进入到脱附区112内,能够有效减少脱附区112与吸附区114混风的情况,提高加湿效果。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水加湿模块10,如图4所示,转轮结构100处于无水加湿模块10的下部,加湿空气自转轮结构100下方排出。

为了简要描述,本实施例未提及之处,可参照第一实施例。

另外,转轮结构100也可处于无水加湿模块10的上部,对应地,加湿空气自转轮结构100上方排出,向上方输出加湿空气,也可达到相同的加湿效果。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能够有效减少脱附区112与吸附区114混风的情况,提高加湿效果。

为了简要描述,本实施例未提及之处,可参照第一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转轮结构100。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器的加湿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 一种加湿系统及空调器
  • 一种转轮结构、无水加湿模块及空调器
  • 一种转轮结构、无水加湿模块及空调器
技术分类

0612011608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