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6:37


一种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移动储能技术应用在移动式储能电源中。移动储能技术包括结构类技术、硬件类技术以及软件类技术。硬件类技术和软件类技术支撑着储能电源的核心,是储能电源能否合理有效地发挥储存电能并释放电能的关键。而结构类技术则是作为储能电源的辅佐角色而存在,其合理的布局、有效的防尘防水以及有效的散热能确保储能电源在储存电能并释放电能的过程中能长期稳定运行。

然而,传统的储能电源的外壳结构为了方便组装,往往采用拼装的方式,将外壳整体拆分为多个部位,如顶壳、底座、前面板、后面板、左侧面板以及右侧面板,通过由顶壳和底座为储能电源的内部硬件提供支撑,而后由前面板、后面板、左侧面板以及右侧面板作为功能性面板提供各种功能接口支持。这样的外壳结构虽然是方便组装,但其防水防尘性能较低,不能较好地适应户外使用,尤其是在户外使用过程突发下雨时若收回不及时容易导致雨水进入内部硬件部件,进而导致硬件电路短路而损坏。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提高防水性能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

一种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包括电源本体以及外壳,所述电源本体安装在所述外壳内部,所述外壳包括顶壳、底座、前面板、左侧面板以及右侧面板,所述顶壳、所述底座、所述前面板、所述左侧面板以及所述右侧面板通过螺钉以及卡合结构装配而组成所述外壳,

所述顶壳包括一体式成型设置的顶板部、后板部、前左装配部以及前右装配部,所述前左装配部以及所述前右装配部垂直设置在所述顶板部的前方的左右两侧,所述后板部垂直设置在所述顶板部的后侧,所述前左装配部设置有前左装配柱,所述前右装配部设置有前右装配柱,所述后板部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后板装配柱,所述前左装配部开设有前左卡合槽,所述前右装配部开设有前右卡合槽,所述顶板部于所述前左装配部以及所述前右装配部之间垂直延伸设置有顶部挡水板,所述顶部挡水板与所述前左卡合槽以及所述前右卡合槽形成有顶部卡合部,

所述顶板部于所述前左装配部与所述后板部之间弯曲延伸设置有顶板左侧挡水条,所述顶板左侧挡水条、所述前左装配部以及所述后板部的左侧形成有顶部左侧挡水部,所述顶板部于所述前右装配部与所述后板部之间弯曲延伸设置有顶板右侧挡水条,所述顶板右侧挡水条、所述前右装配部以及所述后板部的右侧形成有顶部右侧挡水部,

所述底座包括一体式成型设置的底板部、背板部、左底装配部以及右底装配部,所述左底装配部以及所述右底装配部垂直设置在所述底板部的前方的左右两侧,所述背板部垂直设置在所述底板部的后侧,所述左底装配部设置有左底装配柱,所述右底装配部设置有右底装配柱,所述背板部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背板装配柱,所述左底装配部开设有左底卡合槽,所述右底装配部开设有右底卡合槽,所述底板部于所述左底装配部以及所述右底装配部之间垂直延伸设置有底部挡水板,所述底部挡水板与所述左底卡合槽以及所述右底卡合槽形成有底部卡合部,

所述底板部于所述左底装配部与所述背板部之间弯曲延伸设置有底板左侧挡水条,所述底板左侧挡水条、所述左底装配部以及所述背板部的左侧形成有底部左侧挡水部,所述底板部于所述右底装配部与所述背板部之间弯曲延伸设置有底板右侧挡水条,所述底板右侧挡水条、所述右底装配部以及所述背板部的右侧形成有底部右侧挡水部,

所述前左装配部与所述左底装配部对应并通过长螺钉装配连接,所述前右装配部与所述右底装配部对应并通过长螺钉装配连接,所述后板部与所述背板部抵接,且每一所述后板装配柱对应与一所述背板装配柱通过长螺钉装配连接;

所述前面板的上半部嵌入所述顶部卡合部中,所述前面板的下半部嵌入所述底部卡合部中;所述底板部于所述底部挡水板的内侧还设置有底部二次挡水板,所述底部挡水板与所述底部二次挡水板之间形成有集水槽;

所述左侧面板的周缘分别盖设在所述顶部左侧挡水部以及所述底部左侧挡水部,且所述左侧面板还通过短螺钉分别与所述顶板部以及所述底板部连接;所述右侧面板的周缘分别盖设在所述顶部右侧挡水部以及所述底部右侧挡水部,且所述右侧面板还通过短螺钉分别与所述顶板部以及所述底板部连接;

所述背板部的顶部的内侧面延伸设置有背板档水条,所述背板档水条与所述后板部的底部内侧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板部朝向所述背板部垂直设置有顶部加强装配柱,所述背板部朝向所述顶板部垂直设置有底部加强装配柱,所述顶部加强装配柱与所述底部加强装配柱通过长螺钉装配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部于所述左底装配部、所述右底装配部、所述底部加强装配柱以及各个所述背板装配柱对应的区域分别开设有通孔,每一所述通孔对应用于螺入一所述长螺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板部的内侧面一体式设置有若干加强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干所述加强筋等间距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加强筋的底部设置有让位缺口,所述背板档水条的顶部卡入所述让位缺口并分别与所述加强筋的底部以及所述后板部的底部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板部的外侧面的两侧边分别开设有顶部导水槽,所述背板部的外侧面的两侧边分别开设有底部导水槽,每一所述底部导水槽对应与一所述顶部导水槽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导水槽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底板部的外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挡水板与所述底部二次挡水板之间还间隔设置有若干隔水功能板,若干所述隔水功能板用于将所述集水槽分割成若干个集水子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还包括车载减震机构,所述车载减震机构包括减震支架、缓冲机构以及承接台,所述承接台通过所述缓冲机构与所述减震支架连接,所述底板部的外侧面与所述承接台的台面抵接,所述承接台设置有若干限位柱,每一所述限位柱对应嵌入于一所述通孔中。

上述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通过长螺钉将前左装配部以及左底装配部进行装配连接,通过长螺钉将前右装配部以及右底装配部进行装配连接,且通过长螺钉将每一后板装配柱对应与一个背板装配柱装配连接,从而将顶壳与底座牢固稳定的相互装配在一起,形成外壳的骨架。顶部卡合部和底部卡合部则可将前面板进行安装限位固定,左侧面板和右侧面板则通过短螺钉分别覆盖在由顶壳与底座形成骨架的左右两侧。通过顶部挡水板可防止雨水从外壳的正面的上方进入外壳,而顶部左侧挡水部和顶部右侧挡水部则可防止雨水从外壳的左右两侧面进入外壳。而背板档水条则防止雨水从后板部与背板部的接驳处进入外壳。而由于左侧面板和右侧面板覆盖住由顶壳与底座形成骨架的左右两侧,因此雨水很难从左右两侧进入外壳。而底部挡水板与底部二次挡水板之间形成的集水槽而可防止雨水从前面板装配的缝隙进入外壳后进一步渗入外壳内部。由此,在上述多个防水结构的作用下,户外使用该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时,在天气突变而雨水拍打该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时,能有效隔绝外部雨水进入电源内部,有效地避免电源正在使用时突然短路造成的不可逆损坏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顶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中顶壳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中底座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实施例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另一个实施例中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车载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实施例中车载减震机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一个实施例中车载减震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实施例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10,该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10包括电源本体(图未示)以及外壳100,所述电源本体安装在所述外壳100内部。电源本体由储能逆变器(PCS)、能量控制系统(EMS)、电池管理系统(BMS)以及储能电池组等组成。储能电池组由多个单体电池(cell)通过串联/并联得到。电池管理系统(BMS)俗称电池管家,主要是为了智能化管理及维护各个电池单元,防止电池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监控电池的状态。电池单体(cell)是组成电池组和电池包的最基本的元素,一般能提供的电压是3v-4v之间。电池组(Batteries):由多个单体集合,构成一个单一的物理模块,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电池包(pack):一般是由多个电池组集合而成的,同时,还加入了电池管理系统(BMS)等,也就是电池厂最后提供给用户的产品。能量管理系统(EMS):将分布式能源与储能电源系统、主电网协同控制,平稳分布式能源的波动,稳定输出,并且调节储能电源系统向微电网输出的有功、无功,同时解决电压骤降/跌落问题。EMS是整个储能电源系统的协调控制核心,合理的能量管理策略是实现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储能电源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储能逆变器(PCS):也叫双向变流器,主要的功能是实现将直流转化为交流(将电池储存的直流电转化为负载可用的交流电),以及将交流转化为直流(将电网的交流电转化为电池可以存储的直流电),还有一些也进行交流-交流,直流-直流的转化。

电源本体集合了储能电源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而外壳则作为结构类技术支撑起电源本体,使电源本体能获得稳定的工作环境。尽管现有的储能电源在结构类技术领域的频繁突破并创下新高,但是追求更好依旧是结构类工程师们作为奋斗在新能源领域的动力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不断尝试新结构,以不断地优化储能电源的结构布局。如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所述外壳100包括顶壳110、底座120、前面板130、左侧面板140以及右侧面板150,所述顶壳110、所述底座120、所述前面板130、所述左侧面板140以及所述右侧面板150通过螺钉以及卡合结构装配而组成所述外壳100。所述顶壳110与所述底座120通过长螺钉装配连接,所述左侧面板140以及所述右侧面板150通过短螺钉分别装配连接在所述顶壳110与所述底座12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前面板130通过卡合结构分别装配连接在所述顶壳110与所述底座120的前表面。

本实施例中,顶壳110、底座120、前面板130、左侧面板140以及右侧面板150共同组成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10的外壳100。其中,顶壳110和底座120可采用铝合金材质制成,而前面板130、左侧面板140以及右侧面板150则可通过硬塑材料制成。这样,铝合金材质制成的顶壳110和底座120能为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10提供更为坚硬牢固的机身,以安装连接组成电源本体的各种硬件设备。而硬塑材料制成的前面板130、左侧面板140以及右侧面板150则可方便电源本体的各种功能接口的布局安排。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顶壳110包括一体式成型设置的顶板部111、后板部112、前左装配部113以及前右装配部114,所述前左装配部113以及所述前右装配部114垂直设置在所述顶板部111的前方的左右两侧,所述后板部112垂直设置在所述顶板部111的后侧,所述前左装配部113设置有前左装配柱1131,所述前右装配部114设置有前右装配柱1141,所述后板部112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后板装配柱1121,所述前左装配部113开设有前左卡合槽1132,所述前右装配部114开设有前右卡合槽1142,所述顶板部111于所述前左装配部113以及所述前右装配部114之间垂直延伸设置有顶部挡水板115,所述顶部挡水板115与所述前左卡合槽1132以及所述前右卡合槽1142共同形成有顶部卡合部。需要说明的是,顶壳110和底座120共同组成所述外壳100的骨架或称框架,而顶部卡合部作为卡合结构的一部分,由顶壳110中的所述顶部挡水板115、所述前左卡合槽1132以及所述前右卡合槽1142共同形成。

所述顶板部111于所述前左装配部113与所述后板部112之间弯曲延伸设置有顶板左侧挡水条116,所述顶板左侧挡水条116、所述前左装配部113以及所述后板部112的左侧共同形成有顶部左侧挡水部。所述顶板部111于所述前右装配部114与所述后板部112之间弯曲延伸设置有顶板右侧挡水条117,所述顶板右侧挡水条117、所述前右装配部114以及所述后板部112的右侧形成有顶部右侧挡水部。顶部左侧挡水部和顶部右侧挡水部分别为顶板部111的左右侧边弯曲延伸而形成。该弯曲延伸的设置,一方面是便于左侧面板140以及右侧面板150的安装,另一方面使得左侧面板140以及右侧面板150安装后能与顶板部111保持较宽的接触面积,而左侧面板140以及右侧面板150与该弯曲延伸的部分同样设置为弯曲结构,能在保持较宽的接触面积的同时能形成紧贴的抵接关系,这样在防水性能上又能避免雨水从顶板部111的侧边流入外壳100内。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底座120包括一体式成型设置的底板部121、背板部122、左底装配部123以及右底装配部124,所述左底装配部123以及所述右底装配部124垂直设置在所述底板部121的前方的左右两侧,所述背板部122垂直设置在所述底板部121的后侧,所述左底装配部123设置有左底装配柱1231,所述右底装配部124设置有右底装配柱1241,所述背板部122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背板装配柱1221,所述左底装配部123开设有左底卡合槽1232,所述右底装配部124开设有右底卡合槽1242,所述底板部121于所述左底装配部123以及所述右底装配部124之间垂直延伸设置有底部挡水板125,所述底部挡水板125与所述左底卡合槽1232以及所述右底卡合槽1242形成有底部卡合部。需要说明的是,顶壳110和底座120共同组成所述外壳100的骨架或称框架,而底部卡合部作为卡合结构的一部分,由底座120中的所述底部挡水板125、所述左底卡合槽1232以及所述右底卡合槽1242共同形成。

所述底板部121于所述左底装配部123与所述背板部122之间弯曲延伸设置有底板左侧挡水条126,所述底板左侧挡水条126、所述左底装配部123以及所述背板部122的左侧形成有底部左侧挡水部。所述底板部121于所述右底装配部124与所述背板部122之间弯曲延伸设置有底板右侧挡水条127,所述底板右侧挡水条127、所述右底装配部124以及所述背板部122的右侧形成有底部右侧挡水部。底部左侧挡水部和底部右侧挡水部分别为底板部121的左右侧边弯曲延伸而形成。该弯曲延伸的设置,一方面是便于左侧面板140以及右侧面板150的安装,另一方面使得左侧面板140以及右侧面板150安装后能与底板部121保持较宽的接触面积,而左侧面板140以及右侧面板150与该弯曲延伸的部分同样设置为弯曲结构,能在保持较宽的接触面积的同时能形成紧贴的抵接关系,这样在防水性能上又能抬高雨水从底板部121的侧边流入外壳100内的高度,使得在户外使用过程中突发雨水时,即使是当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10的当前所处环境中的水量高度没过底板左侧挡水条126或者底板右侧挡水条127的高度时,外部雨水也较难进入外壳100内。

所述前左装配部113与所述左底装配部123对应并通过长螺钉装配连接,所述前右装配部114与所述右底装配部124对应并通过长螺钉装配连接,所述后板部112与所述背板部122抵接,且每一所述后板装配柱1121对应与一所述背板装配柱1221通过长螺钉装配连接。

如图1、图5以及图7所示,所述前面板130的上半部的周缘嵌入所述顶部卡合部中,所述前面板130的下半部的周缘嵌入所述底部卡合部中。所述底板部121于所述底部挡水板125的内侧还设置有底部二次挡水板1251,所述底部挡水板125与所述底部二次挡水板1251之间形成有集水槽1252。

所述左侧面板140的周缘分别盖设在所述顶部左侧挡水部以及所述底部左侧挡水部,且所述左侧面板140还通过短螺钉分别与所述顶板部111以及所述底板部121连接。所述右侧面板150的周缘分别盖设在所述顶部右侧挡水部以及所述底部右侧挡水部,且所述右侧面板150还通过短螺钉分别与所述顶板部111以及所述底板部121连接。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背板部122的顶部的内侧面延伸设置有背板档水条1222,所述背板档水条1222与所述后板部112的底部内侧面抵接。

上述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10,通过长螺钉将前左装配部113以及左底装配部123进行装配连接,通过长螺钉将前右装配部114以及右底装配部124进行装配连接,且通过长螺钉将每一后板装配柱1121对应与一个背板装配柱1221装配连接,从而将顶壳110与底座120牢固稳定的相互装配在一起,形成外壳100的骨架。顶部卡合部和底部卡合部则可将前面板130进行安装限位固定,左侧面板140和右侧面板150则通过短螺钉分别覆盖在由顶壳110与底座120形成骨架的左右两侧。通过顶部挡水板115可防止雨水从外壳100的正面的上方进入外壳100,而顶部左侧挡水部和顶部右侧挡水部则可防止雨水从外壳100的左右两侧面进入外壳100。而背板档水条1222则防止雨水从后板部112与背板部122的接驳处进入外壳100。而由于左侧面板140和右侧面板150覆盖住由顶壳110与底座120形成骨架的左右两侧,因此雨水很难从左右两侧进入外壳100。而底部挡水板125与底部二次挡水板1251之间形成的集水槽1252而可防止雨水从前面板130装配的缝隙进入外壳100后进一步渗入外壳100内部。由此,在上述多个防水结构的作用下,户外使用该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时,在天气突变而雨水拍打该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时,能有效隔绝外部雨水进入电源内部,有效地避免电源正在使用时突然短路造成的不可逆损坏的情况发生。

如图5和图7所示,为提高顶壳110和底座120的连接强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板部111朝向所述背板部122垂直设置有顶部加强装配柱118,所述背板部122朝向所述顶板部111垂直设置有底部加强装配柱128,所述顶部加强装配柱118与所述底部加强装配柱128通过长螺钉装配连接。优选的,顶部加强装配柱118设置在前左装配部113以及前右装配部114之间;对应的,底部加强装配柱128设置在左底装配部123以及右底装配部124之间。如此,在顶部加强装配柱118和底部加强装配柱128的连接下,进一步地加强了顶壳110和底座120的连接强度,同时顶部加强装配柱118和底部加强装配柱128还加强了顶壳110和底座120前面中部区域的结构强度。

如图3和图8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部121于所述左底装配柱1231、所述右底装配柱1241、所述底部加强装配柱128以及各个所述背板装配柱1221对应的区域分别开设有通孔129,每一所述通孔129对应用于螺入一所述长螺钉。通孔129的设置可方便将长螺钉从底板部121往上打入,避免了长螺钉从顶板部111向下打入,有效的提高防水性能,也提高了整体的美观。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板部112的内侧面一体式设置有若干加强筋1123。加强筋1123能有效地提高后板部112的结构强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干所述加强筋1123等间距间隔设置。

如图6和图9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加强筋1123的底部设置有让位缺口1124,所述背板档水条1222的顶部卡入所述让位缺口1124并分别与所述加强筋1123的底部以及所述后板部112的底部抵接。优选的,让位缺口1124的宽度等于所述背板档水条1222的厚度,这样可以使得背板档水条1222被各个让位缺口1124卡住,从而紧贴在后板部112的底部。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板部112的外侧面的两侧边分别开设有顶部导水槽1125,所述背板部122的外侧面的两侧边分别开设有底部导水槽1223,每一所述底部导水槽1223对应与一所述顶部导水槽1125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导水槽1223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底板部121的外侧面。如此,在顶部导水槽1125和底部导水槽1223的作用下,外部的雨水落在后板部112的外侧面时,大部分的雨水将从沿着顶部导水槽1125进入底部导水槽1223,进而排出外壳100。

如图7和图1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挡水板125与所述底部二次挡水板1251之间还间隔设置有若干隔水功能板1253,若干所述隔水功能板1253用于将所述集水槽1252分割成若干个集水子槽。这样,一方面隔水功能板1253能加强底部挡水板125与所述底部二次挡水板1251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将所述集水槽1252分割成若干个集水子槽后,当雨水进入集水槽1252后,在隔水功能板1253的作用下可根据雨水进入的区域分别被存放在不同的集水子槽,而当某一集水子槽水满后回溢出至空置或水未满的集水子槽中,从而有效缓解雨水进入外壳100内的进度,更好地提高防水性能。

如图11至图1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还包括车载减震机构200,所述车载减震机构200包括减震支架210、缓冲机构220以及承接台230,所述承接台230通过所述缓冲机构220与所述减震支架210连接,所述底板部121的外侧面与所述承接台230的台面抵接,所述承接台230设置有若干限位柱231,每一所述限位柱231对应嵌入于一所述通孔129中。限位柱231与通孔129的配合,可使得外壳100与承接台230的位置保持不变,因而当车行进过程出现振动时,在缓冲机构220的作用下可吸收一定程度的振动,降低外壳100以及设置在外壳100内的电源本体的晃动,从而能有效地将行车过程的出现的振动所能对电源本体造成的损害降低。

本实施例中,缓冲机构220包括若干拉簧221以及若干压簧222。减震支架210为凹形结构,减震支架210具有缓冲槽211,承接台230位于缓冲槽211中。减震支架210的两侧开设有缓冲让位缺槽212,缓冲让位缺槽212与缓冲槽211连通,承接台230的端侧伸入该所述缓冲让位缺槽212中。其中,承接台230的端侧的顶部通过若干拉簧221与缓冲让位缺槽212的顶部连接,承接台230的端侧的底部通过若干压簧222与缓冲让位缺槽212的底部连接。拉簧221和压簧222共同为承接台230提供向上的力,以在竖直方向使得承接台230能在缓冲槽211弹性活动。而拉簧221和压簧222本事具备弹性,因此,当承接台230出现前后左右晃动时,在拉簧221和压簧222的共同作用下能迅速恢复原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便携式太阳能移动电源
  • 一种移动储能电源接地结构及移动储能电源
  • 一种便携式应急移动储能电源
技术分类

06120116211018